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BW笔侠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学习或经历后,对所得到的感受和领悟进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接下来是一份关于心得体会的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使人应接不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线性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循环讲座应运而生。双循环讲座是一种基于学生思维转变的教育方式,它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双循环讲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优势和特点。首先,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通常只需要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而在双循环讲座中,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其次,双循环讲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起到了主导的角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这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求知欲。最后,双循环讲座强调实践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尝试和实践来解决真实的问题,这使得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双循环讲座。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话题并组织了小组活动。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来讨论和解答问题。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互动,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话题,并且也了解到了不同的观点和观念。在小组活动中,我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和方案来解决问题,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协作。在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知识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就感。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思考和应用知识。

第四段:双循环讲座对于学生的意义和影响(200字)。

双循环讲座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双循环讲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和学习方法,这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最后,双循环讲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第五段:总结双循环讲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00字)。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让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双循环讲座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双循环讲座,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和推广双循环讲座,为我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二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做好传承创新工作。

***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们坚持科学防控,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救治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抗击疫情的疗效备受国际关注,完全能够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等众多古代典籍,形成了较完善的疫病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医学对于疫病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防治方法。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结核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湖北省超过6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诊疗中,群众对中医药有迫切需求,隔离的患者希望中医药早期介入,轻症患者有90%愿意用中药进行干预,重症患者有80%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改善疾病初期症状。对于密切接触者,通过中医药“治未病”来预防,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状态,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阻断病情发展,可以减少发病或者实现不发病。对于已经有发热症状不能排除是新冠肺炎的患者,中成药具有明显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作用,可有效降低群体发病率。

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变。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可以有效阻止其向重症危重症转变。中药汤剂与成药剂型相得益彰,中医药救治机理方法和方剂能够快速改善确诊轻症患者症状,在病人退烧和减轻咳嗽咽喉痛体虚乏力等方面改善比较明显,见效比较快。

另一方面,在治疗重症方面有较好效果,不仅能改善重症患者症状,还能保护患者脏器功能。

帮助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在患者恢复期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避免引起后遗症。一些益气健脾益气养阴化痰通络的药物和针刺艾灸八段锦穴位贴敷隔物灸热敏灸拔罐等非药物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康复方面有明显效果。

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

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人类医学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两个枝繁叶茂的分枝。现在,连接中医和西医的桥梁越来越多,正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现代医学的技术方法极大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现代机理研究,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当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医药服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与我国有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也要认识到,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做好传承创新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使其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中医药走向世界还有许多瓶颈和门槛,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坚持守正创新。在尊重中医药典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应用,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和作用机理,发挥中医药在个体生命全周期健康维护中的优势,发展适合中医药学自身特点的现代研究与评价体系。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力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攻关,研究针对性诊疗方案,加快中药新药创制和临床应用研究,筛选出更多具有实效的广谱药物。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加强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在培养一支“中医人,中医魂”的主体人才队伍基础上,培养一定数量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中西医复合人才。提高医务人员中西医结合救治能力,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救治,更好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坚定树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这一文化自信。规范和推动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多媒体形式,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营造珍视中医药文化崇尚中医药学习发展中医药应用的社会氛围。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促进形成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防控治疗新冠肺炎的中国方案,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加强中医药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突出中医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提升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又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推动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不断拓展中医药走向世界之路,让中医药更多造福人类健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三

站在决胜“十三五”迎接“十四五””的关键历史时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酷挑战史无前例,新冠疫情下全球经济进入长期停滞新常态,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加速转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绝无仅有,第四次产业革命发展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新型全球化日异月新。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相伴而生,旨在宏观不确定经济环境中,以“发展基建扩内需、优化产业链促稳定、自主创新增潜力、对外开放谋发展”的确定性战略举措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障经济安全。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方面形成内循环下扩大内需、巩固全产业链的战略腹地及战略支点,另一方面形成外循环下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及纽带。与此同时,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因其区域内极富战略意义的河西走廊地区和河套地区,简称“两河三地”,以其联结中西部的重要地理区位和独特的区域资源禀赋,成为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一步。从地理位置来看,“两河三地”区域贯穿中西部,连接中亚;从人口结构来看,“两河三地”区域人口众多,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人口约占西部十二个省、区、市人口总数的15.5%,占全国总人数的4.2%;从资源禀赋来看,“两河三地”区域存在着丰富的矿产及生物资源,仅区域煤炭储量即超8500亿吨,风能及水利资源均位列中国前列,以世界储量之首的稀土矿藏为代表的矿产资源丰饶。因此,无论是新时期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2.0的需要,还是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聚焦“两河三地”是必然之选。

“双循环”是我国在新时期“立足国内,兼顾国际”视角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西部大开发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双循环”的实施西部地区是不能“缺席”的,甚至是需要西部地区“扛大旗”才行。西部大开发经过20多年摸索发展,专家学者已经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动自建国70余年以来从未停歇,西部区域发展战略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脉络相伴而行,与我国不同阶段的基本矛盾相适应,整体呈现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演变。而国内学者对于西部发展状况,尤其是“两河三地”区域发展的研究讨论,集中于从新世纪初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0”起,至2020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2.0”之间的这20年间,对西部地区以往政策效果的分析总结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首先,关于西部地区政策效果分析,国内一大批学者从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投资规模扩大、生态环境改善、对外开放加快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刻画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效果。尤其是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均已大幅超过我国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同时,邓翔等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效果以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模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对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效用,“两河三地”区域发展受益匪浅,但其政策效果随时间呈倒“u”型变化趋势。

其次,关于西部地区“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对策建议,任保平、白永秀和何昊等学者紧扣《指导意见》36条,提出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西部城市间联系互动、完善公共福利及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及资源利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对策视角。高新才、魏丽华从西部城市群建设的规模效应、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入手,提出以全面开放为前提,形成贯通南北主轴,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一轴三带”新格局。邓翔则通过阐释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情况下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强调既要重视基建投资等“硬环境”,更要重视对外开放程度、人才教育培养等“软环境”的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十三五”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剖析全面,对未来“十四五”的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对策建议丰富。然而,对“两河三地”区域整体经济协同发展情况讨论较少,对策缺乏针对性。因此,理顺“两河三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两河三地”在构建双循环中的角色定位,对西部大开发更好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成必要保障。

(一)“两河三地”发展演变。

“两河三地”区域涉及总面积为167.53万平方公里,接近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一,甘肃位于西部黄河上游,是将战略地位影响行政区域划分展现的淋漓尽致的省份,与6个省份接壤。其中,河西走廊作为甘肃粮仓,东西几乎贯穿整个甘肃省达1200多公里,是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结点,是中部地区联通西部乃至中亚的交通要道,也是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两大游牧社会联结的关键纽带。其二,内蒙古自治区于北部同俄罗斯、蒙古国毗邻,横跨西北、东北和华北三大区域,临省数量全国之最。其中,河套地区指黄河在阴山山脉以南的地方,位于黃河“几”字弯曲处,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平整无山、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宜农宜牧,八大引黄干渠,使其有充足的灌溉水源,种植业发达,是西部地区粮食主要产区。其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坐落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上游地区,串联了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几何位置的心脏,也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连接了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是“两河三地”的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两河三地”区域战略意义重大,但整理建国以来“两河三地”相关支持政策及经济发展数据不难发现:似乎是历史与“两河三地”开了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玩笑,“两河三地”一直被忽略,变成了西部区域中的西部,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至今“东三省”和“两河三地”分别受国家的重视程度看出。“两河三地”首次受到的政策倾斜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1.0最初涵盖的省份便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五”期间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主要分三阶段实施,从基础开发建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赋予新时代西部地区发展“鼓励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新的灵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个实施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一脉传承,不断升级。

(二)“两河三地”发展桎梏。

具体就“两河三地”发展而言,20年的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无法满足新时代“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西部发展格局定位,区域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仍任重而道远。首先,以“两河三地”为典型的西部地区近些年发展动能有所下滑,区域发展在补短板、固底盘的同时,更需要新的体制机制激活区域经济增长潜能,《指导意见》的颁布恰逢其时。其次,“两河三地”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人才稀缺、生态环境脆弱、创新开放能力欠缺、产业结构层次亟需转型等因素的制约,长远来看,这些制约因素必然是西部发展、双循环格局实现所要直面解决的。再次,“两河三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软环境”建设发展不协调,市场体制机制建设、营商环境打造、法治环境塑造仍有所欠缺。最后,“两河三地”区域一定程度上受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的约束,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突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待加速。

然而,“两河三地”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促进构建双循环的战略主攻点。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地区坐拥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两大重要战略支撑点,新型农业及天然能源等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与我国双循环构建下的战略大后方需求相适应。从文化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中西部文化融汇的启点,又是我国同中亚各国多元文化交流的交点。从政治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区域必然是践行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战场。

2020年5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意见》相继颁布出台,两会期间更是明确强调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地位,不难看出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寄予厚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的长远战略规划,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并重的最优选择,主要着眼点在于扩大内需、强化自主创新、完善全产业链条、持续对外开放这四大方面。与此同时,该四项抓手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发展格局定位完美契合,西部地区发展被赋予的战略意义,已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接力棒。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踏上新阶段,“两河三地”区域应当充分发挥人口、地域、自然资源等要素优势,重新站上发展的历史舞台,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内需。

应当大力发展“两河三地”基础设施建设,以传统基建+新基建投资扩大内需,为国内大循环奠定基础。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即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新冠疫情和经贸摩擦对经济产生冲击,以内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核心,成为以确定性发展战略应对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当前内需的扩大无非依赖于三条主要路径:扩大消费需求;扩大企业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投资需求。显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是近端拉动内需最有效的抓手,也是远端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个人消费与企业投资的必然保障。

同时,“两河三地”区域近年来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以“两河三地”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更大,具备很强的后发优势,尤其是风能水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建设和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基建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基建投资带动“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将成为基础支撑,可以有效深挖和释放内需潜力,科学促进国内大循环提质增效,尤其在适应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也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

(二)打造差异产业集群保产业链。

应当秉承“两河三地”区域协调战略,打造差异化区域产业集群,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安全及完整提供保障。在西部地区打造新的区域产业集群,促进不同区域间经济内循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当前产业垂直分工的趋势下,一定要吸取美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经验教训,由于我国西部地区提供了广阔的产业链战略腾挪空间,应当充分衡量区域比较优势和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极鼓励部分产业往中西部梯度转移,保障本国企业生存空间,确保全产业链优势和安全,将供给侧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畅通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联通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不竭动力。

“两河三地”区域应当以此为契机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自身区域的要素条件优化生产力布局。一方面,利用能源资源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在承接部分中低端传统制造业的同时,推动信息技术新动能与传统产业广泛深度融合,打造西部地区现代化产业集群,积极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旅游等第三产业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推动西部发展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齐頭并进。另一方面,利用区域内河流、高原等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链齐全、集自动化与现代化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牧业一二三产业链深度融合转型,以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化牧场推动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以高端特色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生态集约高效的设施农业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补短板。

应当加强“两河三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资源禀赋打造科研技术创新高地,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突破关键技术短板营造环境。新时代下的国内大循环一定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生产与流通,同《指导意见》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一样,应当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尤其是一旦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存在缺陷,整体的供应链循环都会受到约束。西部大开发战略本次最大的升级,也就在于强调了产业赋能西部的同时,不容忽视西部科技创新产业的建设,通过一批示范区与创新平台的搭建,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以此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体系。“两河三地”区域应当把握住此次西部科技建设的机遇。一方面,应当通过完善传统基建与新基建配套适应机制、金融投融资体制等一系列措施,营造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环境,并借此大力发展高校资源,建设一批应用导向的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增强“双一流”高校与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扩大企业在职培训规模。另一方面,应当借助科技浪潮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如就农业产业而言,立体种植、无土或少土栽培、大棚滴灌等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開拓戈壁农业新型领域,推动戈壁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为核心发挥效益;对于能源行业,可通过发展化学储能技术,建设特高压电网,布局大数据计算中心,科学合理地将当地丰富的水电、光电与风电资源更加稳定可持续的输送,或更加高效率的就地利用。

(四)扩大对外开放步伐谋发展。

应当持续推进“两河三地”与蒙古国、俄罗斯的经济贸易往来,从贸易和资本两方面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交流融合,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谋求契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能阻碍我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从一定程度来讲,仍然需要外部市场需求来消化产能,更加需要资源的进口、外资及技术的引进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与东盟以及欧亚等“一带一路”地区紧密相连,只有加强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联通与循环,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西部区域层次清晰、渠道丰富的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更好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两河三地”紧邻蒙古国与俄罗斯,更应该加大区域开放力度,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将中蒙经济走廊建设摆到重要发展位置上来,并通过构建核心枢纽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积极发挥甘肃省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对外开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高效助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和宁夏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步伐,把握中阿博览会举办机遇,全力助推宁夏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关口,展望“十四五”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相得益彰,而“两河三地”的发展理应是西部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双循环无可厚非的关键一环。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西部路径,培育西部区域新经济增长极,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是未来我国拉动内循环、激活双循环的动力之源。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四

新冠疫情催生世界格局的变化,全球化道路受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新变局,中国制造业需要调整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以福耀玻璃集团三十年的全球化布局策略,阐明在国家战略层面下,企业在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的策略与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指引,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遭受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新冠疫情加剧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双循环方面,作为中国汽车玻璃巨头——福耀玻璃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学习。

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锁国。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同时对内、对外加大力度。于外部,是继续开放市场,了解并参与创建国际规则,真正实现共赢共享。于内部,是建立统一公平的国内市场,建立法治社會、信用社会,强化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福耀玻璃专注汽车玻璃30余年,汽玻业务占比近90%,收入年复合增速20.4%,净利润年复合增速15.8%。全球汽玻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cr5达89.3%,公司以22.5%的市占率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旭硝子(27.0%),领先板硝子(20.6%)、圣戈班(17.2%)、信义(2.0%),已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绝对巨头。

福耀玻璃的成就来源于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全球战略布局,企业极致专注的匠心精神,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重资产运营与规模效应,对竞争对手形成碾压之势,构筑了当前难以逾越的企业“护城河”。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宽松的全球化环境,而今面临的困局亦是收窄的全球环境。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将随着对外开放引入稀缺要素后而缩小,这个过程将继续,直到达到一定的平衡。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达经济体在国家层面上的一种优势意志,与微观企业的利润动机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数量的生产要素输出,最终都不利于其母国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内部差距扩大了贫富差距、产业差距、区域差距,扩大到国内政治上难以接受的地步。这是最近一轮全球化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输出的过程,也是国际力量展示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国际剥削,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种剥削,是参与全球经济周期的边缘国家所应承受的租金,是各个国家维持其国际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参与国际流通或许更好,但很难跨界,更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关键位置跨界,不是简单的开放就能实现,一定会受到现有国际力量格局的制约。国际流通战略支持民族复兴后,不足以支撑国家回到历史高峰地位。

具体到福耀玻璃来说,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市场,海外业务占比近50%。福耀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之一,早在1991年就向加拿大tcg出口汽车玻璃,涉足海外市场。截至2019年,福耀海外市场收入101.9亿元,占比49.9%。近年来福耀俄罗斯工厂、美国工厂、欧洲工厂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公司海外业务占比仍将持续提升。全球布局,本土化响应。福耀铺开全球布局,贴近配套客户,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福耀已在中国16个省市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工厂、分公司和办事处等机构,并在中、美、德设立6个研发中心,在全世界的职工约有2.7万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相当多的行业没有外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外部市场的需求就没有生存的能力。中国不可能迅速减少对外工业的依赖;没有必要在总体一级层面进一步减少对外依赖的程度;也没有迫切需要在面向出口的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做出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选择。

极致专注,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福耀玻璃围绕汽车玻璃专注经营几十年,规模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效益上成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制造商。其汽车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1.2%,整体毛利率达37.5%,近三年加权roe为17.4%。福耀玻璃在提升单一产品市占率的成长道路上做到了极致,成功突破成长困局与价值困局,成为细分行业绝对巨头。综合收入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福耀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零部件企业。

垂直一体化下,打造福耀全产业链。

浮法玻璃4大基地10调产线,高自供率有效降低成本。浮法玻璃占汽车玻璃生产成本的3成以上,福耀多年来持续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建立浮法玻璃生产线并实现浮法玻璃自供。目前,浮法玻璃自供率已达80~90%,在进一步保证玻璃原片质量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设有子公司湖南溆浦硅砂、海南文昌硅砂、通辽本溪硅砂,自供有效降低浮法玻璃生产成本。进行深度的垂直一体化整合,将降本增效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产业链延伸至更上游,生产设备自制。公司子公司福清机械制造公司是集团内部专注于汽车玻璃生产设备研发、制造与服务的下属制造部。已为福清、俄罗斯、美国等地的汽车玻璃工厂提供了80%以上的自制优质设备。很大程度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也显示了福耀对汽车玻璃行业深刻的理解。

重资产模式的天然优势。

重资产运营模式下规模效应突显。汽车玻璃产能扩张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福耀近年来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基本与资本开支基本相当,说明公司每年赚的钱又重新投入成为工厂等固定资产。

福耀最强大的“护城河”正是在于通过强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建产能,在提升规模效应的过程中使生产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也就是说福耀可以将盈利平衡点做到极低,竞争对手要么同样扩建产能优化成本(这就要求竞争者资金实力同样雄厚),要么就处于亏损状态直至退出。这种通过产销回笼资金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所构筑的隐形壁垒让福耀能不断截取竞争对手退出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市占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精细化管理下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精益管理贯穿始末,控本降费做到极致。福耀坚持精益管理,将降本增效体现在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本土建厂提升响应速度、浮法玻璃自我供应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生产设备改装保养内部化等举措都提升了公司的经营效率,而高效的运营管理使得福耀在毛利率处在行业遥遥领先的地位。福耀近年来毛利率一直处于40%左右的水平,而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等国际巨头近年来毛利率均不足30%。福耀玻璃近20%的净利率也远高于竞争对手,显示出福耀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海外拓展走在国内制造业前列。

福耀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成果显著。由于福耀在国内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已达61.2%,进一步提升空间不大,国内市场成长瓶颈显而易见,因此海外市场拓展为其必经之路。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稳步推进,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由2010年的29.4%提升至2019年的49.9%。福耀玻璃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约40%,较国际一线零部件巨头仍有提升空间,海外市场继续拓展是福耀跃升成为全球一线零部件巨头的必经之路。福耀全球化版图正在铺开。

汽车玻璃行业门槛较高,进入新市场难度较大,福耀借着其他汽车玻璃巨头面临危机,关停工厂之机,插缝进入国外市场。而一旦切入海外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公司便加速扩建产能。2014年福耀俄罗斯工厂投产,2016年福耀美国代盾工厂投产,2016年美国芒山工厂投产,福耀一系列的海外产能布局目前基本完成,为海外市场业务拓展打下坚实基础,福耀的全球化版图正在快速铺开。

集中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新冠疫情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应该做的是继续高举全球化旗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地在世界各地的企业中形成分工,从而维护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福耀玻璃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树立了一个新典范,集中企业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向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积极主动拥抱全球化。这是一条阳光大道。

(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黃奇帆.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j].中国经济周刊,2020(7).

[2]周子勋.以开放的“双循环”应对新变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0.

[3]张岸元.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n].第一财经日报,2020.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五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六

近日,我受邀参加了一场关于双循环讲座的学习活动。双循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这次讲座,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双循环的内涵和实践,而且对于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介绍了双循环概念的内涵和产生的背景。双循环是一种拓宽学习和教育观念的方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学习过程与认知、情感、动机和道德等方面相结合。与传统单循环的教育模式相比,双循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应对挑战的能力。通过了解这些理念,我深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启发,认识到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性,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信心。

其次,讲座中提到了双循环的实践方法和教育策略。双循环的实践方法分为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第一循环是指正常的知识传授和学习过程,而第二循环则是针对学生的情感、思维等进行培养和创新。通过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术成绩和综合素养。这也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发现传统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方面的培养并不足够。在今后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讲座还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教育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这些案例,我看到了双循环教育的实践效果和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比如,一所学校通过设置“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去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另一所学校通过开展“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学生中建立起了积极向上的氛围。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双循环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类似的教育项目和活动有了一些思路。

最后,我在讲座中还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了互动交流。通过与他们的讨论和倾听他们的经验分享,我不仅学到了更多关于双循环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教育策略,还拓宽了自己对于教育问题的看法。与他们的交流让我深入思考我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也加深了我对于双循环教育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次交流,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总之,这次关于双循环讲座的学习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收获。我对于双循环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思考。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受启发,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双循环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我相信,通过我在日常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的努力,我可以将双循环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推动教育的进步。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七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7月2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持续萎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深挖国内巨大需求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引领国际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内部看,内需是双循环的主引擎。我们立足国内需求有序复工复产,同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六稳”“六保”措施,我国经济呈现深v型恢复态势,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从长期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实现国内大循环,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控的环境,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运行,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转型升级。

立足国内大循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一要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形成创造国内消费增量的新增长点。二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集成研究、协同攻关,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外商投资高地,更好辐射并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三要在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中构建内需体系的制度架构。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的营商环境。

立足国内大循环,还要谋篇国内国际供给需求良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担当。为此,一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间外贸、外资、技术贸易等经济层面的合作空间,加快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夯实供应链基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推进区块链应用,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分工调整和创新发展中作出新贡献。二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柔性和韧性,从制度、技术、规则等多方面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在世界变局中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血脉”,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八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持续萎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深挖国内巨大需求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引领国际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内部看,内需是双循环的主引擎。我们立足国内需求有序复工复产,同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六稳”“六保”措施,我国经济呈现深v型恢复态势,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从长期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实现国内大循环,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控的环境,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运行,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转型升级。

立足国内大循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一要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形成创造国内消费增量的新增长点。二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集成研究、协同攻关,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外商投资高地,更好辐射并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三要在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中构建内需体系的制度架构。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的营商环境。

立足国内大循环,还要谋篇国内国际供给需求良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担当。为此,一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间外贸、外资、技术贸易等经济层面的合作空间,加快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夯实供应链基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推进区块链应用,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分工调整和创新发展中作出新贡献。二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柔性和韧性,从制度、技术、规则等多方面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在世界变局中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血脉”,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新冠疫情催生世界格局的变化,全球化道路受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新变局,中国制造业需要调整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以福耀玻璃集团三十年的全球化布局策略,阐明在国家战略层面下,企业在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的策略与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指引,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遭受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新冠疫情加剧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双循环方面,作为中国汽车玻璃巨头——福耀玻璃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学习。

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锁国。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同时对内、对外加大力度。于外部,是继续开放市场,了解并参与创建国际规则,真正实现共赢共享。于内部,是建立统一公平的国内市场,建立法治社會、信用社会,强化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福耀玻璃专注汽车玻璃30余年,汽玻业务占比近90%,收入年复合增速20.4%,净利润年复合增速15.8%。全球汽玻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cr5达89.3%,公司以22.5%的市占率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旭硝子(27.0%),领先板硝子(20.6%)、圣戈班(17.2%)、信义(2.0%),已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绝对巨头。

福耀玻璃的成就来源于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全球战略布局,企业极致专注的匠心精神,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重资产运营与规模效应,对竞争对手形成碾压之势,构筑了当前难以逾越的企业“护城河”。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宽松的全球化环境,而今面临的困局亦是收窄的全球环境。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将随着对外开放引入稀缺要素后而缩小,这个过程将继续,直到达到一定的平衡。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达经济体在国家层面上的一种优势意志,与微观企业的利润动机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数量的生产要素输出,最终都不利于其母国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内部差距扩大了贫富差距、产业差距、区域差距,扩大到国内政治上难以接受的地步。这是最近一轮全球化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输出的过程,也是国际力量展示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国际剥削,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种剥削,是参与全球经济周期的边缘国家所应承受的租金,是各个国家维持其国际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参与国际流通或许更好,但很难跨界,更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关键位置跨界,不是简单的开放就能实现,一定会受到现有国际力量格局的制约。国际流通战略支持民族复兴后,不足以支撑国家回到历史高峰地位。

具体到福耀玻璃来说,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市场,海外业务占比近50%。福耀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之一,早在1991年就向加拿大tcg出口汽车玻璃,涉足海外市场。截至2019年,福耀海外市场收入101.9亿元,占比49.9%。近年来福耀俄罗斯工厂、美国工厂、欧洲工厂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公司海外业务占比仍将持续提升。全球布局,本土化响应。福耀铺开全球布局,贴近配套客户,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福耀已在中国16个省市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工厂、分公司和办事处等机构,并在中、美、德设立6个研发中心,在全世界的职工约有2.7万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相当多的行业没有外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外部市场的需求就没有生存的能力。中国不可能迅速减少对外工业的依赖;没有必要在总体一级层面进一步减少对外依赖的程度;也没有迫切需要在面向出口的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做出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选择。

极致专注,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福耀玻璃围绕汽车玻璃专注经营几十年,规模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效益上成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制造商。其汽车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1.2%,整体毛利率达37.5%,近三年加权roe为17.4%。福耀玻璃在提升单一产品市占率的成长道路上做到了极致,成功突破成长困局与价值困局,成为细分行业绝对巨头。综合收入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福耀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零部件企业。

垂直一体化下,打造福耀全产业链。

浮法玻璃4大基地10调产线,高自供率有效降低成本。浮法玻璃占汽车玻璃生产成本的3成以上,福耀多年来持续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建立浮法玻璃生产线并实现浮法玻璃自供。目前,浮法玻璃自供率已达80~90%,在进一步保证玻璃原片质量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设有子公司湖南溆浦硅砂、海南文昌硅砂、通辽本溪硅砂,自供有效降低浮法玻璃生产成本。进行深度的垂直一体化整合,将降本增效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产业链延伸至更上游,生产设备自制。公司子公司福清机械制造公司是集团内部专注于汽车玻璃生产设备研发、制造与服务的下属制造部。已为福清、俄罗斯、美国等地的汽车玻璃工厂提供了80%以上的自制优质设备。很大程度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也显示了福耀对汽车玻璃行业深刻的理解。

重资产模式的天然优势。

重资产运营模式下规模效应突显。汽车玻璃产能扩张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福耀近年来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基本与资本开支基本相当,说明公司每年赚的钱又重新投入成为工厂等固定资产。

福耀最强大的“护城河”正是在于通过强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建产能,在提升规模效应的过程中使生产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也就是说福耀可以将盈利平衡点做到极低,竞争对手要么同样扩建产能优化成本(这就要求竞争者资金实力同样雄厚),要么就处于亏损状态直至退出。这种通过产销回笼资金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所构筑的隐形壁垒让福耀能不断截取竞争对手退出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市占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精细化管理下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精益管理贯穿始末,控本降费做到极致。福耀坚持精益管理,将降本增效体现在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本土建厂提升响应速度、浮法玻璃自我供应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生产设备改装保养内部化等举措都提升了公司的经营效率,而高效的运营管理使得福耀在毛利率处在行业遥遥领先的地位。福耀近年来毛利率一直处于40%左右的水平,而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等国际巨头近年来毛利率均不足30%。福耀玻璃近20%的净利率也远高于竞争对手,显示出福耀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海外拓展走在国内制造业前列。

福耀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成果显著。由于福耀在国内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已达61.2%,进一步提升空间不大,国内市场成长瓶颈显而易见,因此海外市场拓展为其必经之路。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稳步推进,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由2010年的29.4%提升至2019年的49.9%。福耀玻璃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约40%,较国际一线零部件巨头仍有提升空间,海外市场继续拓展是福耀跃升成为全球一线零部件巨头的必经之路。福耀全球化版图正在铺开。

汽车玻璃行业门槛较高,进入新市场难度较大,福耀借着其他汽车玻璃巨头面临危机,关停工厂之机,插缝进入国外市场。而一旦切入海外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公司便加速扩建产能。2014年福耀俄罗斯工厂投产,2016年福耀美国代盾工厂投产,2016年美国芒山工厂投产,福耀一系列的海外产能布局目前基本完成,为海外市场业务拓展打下坚实基础,福耀的全球化版图正在快速铺开。

集中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新冠疫情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应该做的是继续高举全球化旗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地在世界各地的企业中形成分工,从而维护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福耀玻璃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树立了一个新典范,集中企业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向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积极主动拥抱全球化。这是一条阳光大道。

(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黃奇帆.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j].中国经济周刊,2020(7).

[2]周子勋.以开放的“双循环”应对新变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0.

[3]张岸元.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n].第一财经日报,2020.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九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工人,我有幸参与了这场经济建设的浪潮,并有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所得到的体会,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新中国经济战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认为新中国经济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几乎处于一片废墟之中。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中国必须实施经济战略,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现状。经济战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国际地位的象征。只有通过经济战,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家,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其次,经济战的成功离不开全民共同努力。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经济建设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正因为有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才能迅速崛起,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个人都应当明白,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承担起个人的应尽责任,中国经济才能继续快速发展。

第三,经济战的成功依赖于创新和改革。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必须在科技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我国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举措,如对外贸易的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等。这些举措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经济战还需要处理好内外因素的关系。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内部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坚决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此外,国际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与国际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并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才能在经济战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个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在中国的经济战中,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无论是大企业家还是普通员工,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发展自己,就能为国家繁荣做出贡献。而个人的发展又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障。只有国家不断改善社会治理,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条件,每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在新中国经济战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亲身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快速变化。通过努力工作,我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也为祖国的强盛做出了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将继续努力,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经济战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解释什么是“双循环”

双循环是指一种较为复杂的循环结构,通常用于处理多层数据、多种情况的问题。它需要在一个循环内嵌套另一个循环,因此也被称为“嵌套循环”。在日常编程中,双循环可以用于处理矩阵、图像处理、排列组合等复杂的数学和算法问题。

学习双循环最重要的一个体会就是深入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挖掘数据的深层次信息,探索其中的规律,然后再根据规律来编写出相应的代码。除此之外,双循环还要求学生高度的耐心、专注力和联想能力,帮助他们锻炼观察问题、提高代码实现的效率。

第三段:双循环训练的实践意义。

双循环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深度、提升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在各行各业中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比如,在金融领域中,金融交易程序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快速响应,需要在数据海洋中分析出规律,采用双循环编写的程序能够快速高效的帮助交易员完成任务。在医疗领域中,数据研究需要通过分析数据来发现疾病的特征,使用双循环编写的程序可以快速地分析海量的数据,协助疾病工作者快速发现疾病特征。

第四段:学习双循环的挑战。

学习双循环编写程序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知识,深入的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并能够熟练地编写代码解决问题。另外,双循环代码复杂度高,容易产生逻辑错误,需要学生严谨的认真对待每一行代码,尽可能精雕细琢。此外,无论在学习过程还是实际运用中,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思考、积极的尝试新的方法,才能够在双循环编程的道路上不断提高自己。

第五段:总结。

双循环编写程序的学习思维难度较高,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能够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在日后工作中提高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课程需注重双循环程序编写的训练,企业也可以对编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来培养具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双循环,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理念。这表明了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国内发展为主线,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我对推动双循环有着深刻的体会,并深信这一新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段: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大约300字)。

推动双循环的核心是以国内循环为主,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已经从外部需求转向内部需求。国内循环的主体是消费,而不是投资和出口。消费既是国内循环的基础,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国内循环还包括扩大投资、改善民生等方面。而国内国际双循环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内循环的发展需要借助外部市场,而国内市场的壮大将带动国际市场的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段:加强内外联动的创新驱动(大约300字)。

推动双循环的关键是加强内外联动的创新驱动。在内部循环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创新,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消费者能够购买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在外部循环方面,我们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对外贸易。通过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开拓新的出口渠道,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新驱动既能够促进国内循环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国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段: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约300字)。

推动双循环还需要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是推动双循环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吸纳外部资源,提供更好的市场和环境,让外资、外商、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创新。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为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支撑。通过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双循环的良好运行。

第五段:总结(大约200字)。

推动双循环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我深信,通过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强内外联动的创新驱动,以及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经济一定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推动双循环这一大局,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三

近年来,双循环论纲理论备受关注。随着学界对其不断探索与解读,一部名为《双循环论纲》的书籍应运而生。通过阅读该书,深入了解双循环论纲的内涵与应用,我对此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本文将从书籍的论核、承受点、营造全面循环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双循环论纲书籍从论核出发,提出了理论的基本构架。书籍针对当今社会各种复杂的矛盾问题,将问题归结为“宏观循环”和“微观循环”两大层面。通过这种划分,书籍揭示了矛盾、循环和论纲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其次,双循环论纲书籍指出了承受点的重要性。书籍以时间和空间为两个维度,对承受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社会承受点的把握,可以识别和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循环的良性发展。同时,书籍还强调了个体承受点的重要性。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观点为我们在实践中把握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三,双循环论纲书籍强调了营造全面循环的必要性。书籍提出,全面循环包括循序渐进、以小见大、全民参与等方面。这种循环模式必须渗透到各个层面,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例如,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增长,更要关注产业结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只有全面循环,才能够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的循环发展。

第四,双循环论纲书籍对理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籍认为,双循环论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今社会的矛盾问题,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引入理论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双循环论纲的实践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

最后,双循环论纲书籍对个人的启示与反思也是不可忽视的。书籍强调个体的意识形态和觉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同时,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需要通过全面循环来实现,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因此,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拥有开放的思维和宽广的视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双循环论纲》是一本关于双循环论纲的重要著作,通过阅读该书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驾驭当今社会中复杂的矛盾问题。书籍从论核、承受点、营造全面循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双循环论纲的内涵和应用。同时,书籍也指出了双循环论纲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个人的启示与反思。通过学习和应用双循环论纲,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与进步。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四

双循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双循环的好处,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双循环,顾名思义,即同时进行两个循环,分别是知识点的广度循环和深度循环。广度循环强调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多次的重复和回顾,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深度循环则着重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多个角度的探究和思考,以提高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双循环的优点在于,既能够夯实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能力,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方式。

第三段:双循环的实施方法。

要有效地进行双循环学习,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广度循环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多遍阅读和习题的不断练习来实施;深度循环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扩展性的学习。其次,在实施双循环学习时,要注重挖掘问题的本质,提问自己,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进行双循环学习时要有计划性和目标性,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段:双循环学习带来的好处。

通过双循环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好处。首先,通过广度循环的反复复习,我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巩固基础,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深度循环的多角度探究,我能够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循环学习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我对知识的应用也更加灵活和熟练。

第五段:结束语。

在学习的道路上,双循环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广度循环和深度循环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尝试并坚持双循环学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

中国经济双循环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150字)。

《双循环论纲》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近期阅读了《双循环论纲》一书,深感受益匪浅。本文旨在分享我的读书体会。

第二段:核心思想概括(250字)。

《双循环论纲》主张“内外双循环、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个新发展格局中,内循环是基础,外循环是增强,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内循环注重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外循环注重拓展对外合作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参与全球治理等为重要任务。整个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双循环,其中“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阶段相互作用,互相促进,达到提升国家自身核心竞争力、维护国际核心地位的目标。

第三段:深化理解(400字)。

“内循环”是指在中国大陆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培育新内需,并以更高水平的制造能力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加快经济发展,使生产和消费在国内得以良性循环,“外循环”是指不断拓展国际贸易,加快参与区域和全球经济治理,并自我构建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创新驱动、科技保驱动,提高新一代技术应用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品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核心能力而不是单纯要以扩大内需来达到经济发展目标。这潜在的提升将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自然环境保护相协调。

此外,双循环还强调,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则应对内外环境的两个循环环节来实现安全发展。双循环之间互相依存,因此重要的是要统筹好内外两个循环,充分发挥双循环的协同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需要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促进各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协调发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生态环境等,促进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段:具体实践(250字)。

双循环理论的根本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的革新形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性的发展。实际上,在国内已经开始了一些特殊的发展方式,为新一代的双循环做出了示范。具体而言,包括“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各种新型产业。同时,政府正推进减税降费、深入推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对促进内部循环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此外,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与外部的关系,加快了与世界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

第五段:总结(150字)。

《双循环论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多面开花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双循环思想,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巩固国际地位,为社会、企业、个人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相关范文推荐

    商场鞋子促销广播稿(汇总19篇)

    广播稿是为了满足广播媒体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文体,它要求简洁明了、有声有色。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广播稿示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银行员工个人自述报告(优质17篇)

    银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且具有高度监管的行业,要求银行保持风险管理和透明度。小编整理的银行总结范文包括了行业内不同类型银行的总结,适用于各类银行业务的评价和展望。

    社会实践观看心得体会(热门13篇)

    社会实践不仅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还能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以下是一篇关于社会实践的成功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学习。短短一个星期的工作过程我受益匪

    年终述职报告前言(模板18篇)

    做好工作总结不仅能够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还能够提升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以下是几份完整、规范且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述职报告范文,快来看看吧。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软件产品采购协议书(通用18篇)

    优秀的采购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下是一些关于采购合同的范文和注意事项,希望对您的合同管理和风险控制有所启示。乙方:_____

    示范伞申请书(专业20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种向学校提出转专业申请的书面材料,它需要准确地描述个人的原专业情况和转专业的理由。下面是一些成功申请转专业的学生的申请书,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

    学校纪律讲话稿(优质13篇)

    讲话稿是指在特定场合和目的下,根据主题和受众的需要,以口头形式进行的一种表达和交流方式。它具有鼓舞人心、引导思想、传递信息的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演讲形式。讲话稿是

    雇主协议书模版大全(19篇)

    合同协议是合作双方达成共识并确保各方义务履行的重要依据。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案例中使用的合同协议范例,供您参考借鉴。乙方:××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

    物流的实训报告(专业18篇)

    在撰写报告时,我们应该注重对细节的把握,以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了解报告写作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及时向物流公司下达产

    奖励政策申请书(模板19篇)

    撰写申请书时,要注意语言简练、用词得当,力求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使申请人对你的申请产生兴趣并愿意给予机会。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更多申请书,下面是一些精选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