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琉璃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为备课和授课而制定的一种规范化的参考文件。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模板的范例供您参考,希望能给您的教学工作带来启发。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一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3.学情分析:(说学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二

下面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找次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谈一下这节课。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1.知识目标: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能力目标: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3瓶钙片圆形纸片试验记录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口算。

口算是我们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所以我只设计了12道比较简单的口算题,1分钟之内做对10道便是百分,多做一道加10分,这样就是想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

我想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我设计了帮助王阿姨找出次品的教学情境,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出示图片,次品就在81瓶钙片中,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以及华罗庚老先生的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种数学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

(三)、建立模型。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想分两步进行突破。

1、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按照例题,本课的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次品找到次品,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这样,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另外,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这里当学生说完称法以及课件同步演示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种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为后面学生利用图示法做好铺垫。

2、层层推进突破重、难点。

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让孩子们在3个里面找出次品后,加深难度,出示图片,在5瓶钙片中找出这瓶次品,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来?但是,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模式。当加深到从9个中找次品时,我们不仅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还要在学生罗列出个中解决方案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渗透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然后我又让学生将这种分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联系起来,还可以用除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更为简便,也更容易理解。

那平均分时候是这样,不平均分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紧接着,我又出示图片,次品在8瓶里面,怎么找?类比迁移,自主探究。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的时候,要使多的一份比少的一份相差1是最优化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四)、解释应用。

找到优化方法之后,根据课的伊始,华罗庚爷爷教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简单的的实例中找出规律后再去解决81瓶中找次品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学生通过合作,寻求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式》,我们知道,分式是表示数量关系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式》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意义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重点:分式的概念。

(3)难点:识别分式有无意义;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时不为零、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一方面,在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上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拓展—小结巩固—布置作业,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一)发现新知(10分钟)。

在这儿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课本引例是“土地沙化、固沙造林”问题,设问是“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我将引课方式改为通过学生自己构造代数式去发现分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1、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欣赏画面,教师给出探究要求:

“代数式”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的果子:x,2400,30,n,a-x,b,180,(n-2),请你任选其中的几个,分别运用整式的四则运算,合成四个代数式;并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请说一说。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用已给的8个整式进行代数式的构造时,学生可以写出多种多样的式子,里面既有单项式,也有多项式,还有分式。通过学生对自己所构造的代数式进行观察,创设发现情境,学会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2、探索交流:

(1)议一议:你们所发现的这一类新代数式:

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2)类比分数,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

(3)小组内互举例子,判定是否分式的分母可以为零。

(二)讲解新课(20分钟)。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分式的概念、意义以及简单应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我将新课的讲解过程细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分式的定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分式”与“整式”,加深他们对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的常规,设计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所列代数式与分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再将其与整式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类比整式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定义: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a/b,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a/b的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的意义。

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即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该分式才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我将让学生类比分数以及结合前边的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3.例题讲解。

(2)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之外分式都有意义。

由分母2a=0,得a=0,。

所以,当a取零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众所周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要求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亲自动手练一练,以便在检验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2、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1kg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都有意义。通过具体的例题,给学生演示本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讲解完毕后,挑选学生上台演板,在规范学生讲解步骤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给出规范总结,以重申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1、2题。

选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3、4题。

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得版面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抓住重点。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四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

自然引入。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五

《通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分和约分一样,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通分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体现了把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的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个分数通分。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的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思想。

情感目标: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教法:新课标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遵循讲练结合,引导启发,点拨的教法。

2:学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法的选择中,体现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小问题,“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导入情境问题:去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去游乐园玩的小朋友有很多,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进”,有的玩“疯狂老鼠”,游乐园的管理人员做了一个统计,在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进”,有3/4的小朋友玩了“疯狂老鼠”,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玩哪一项游戏的人比较多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为学生学知丰富了情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4时,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问题。上学生看世界地图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并使学生明确,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大小,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就行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方法,明确通分母分数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再比较一下”,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做一做,然后汇报方法结果。

2:教学例5时,在例4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较大小呢,课件出示例5,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明确只要比较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好了,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汇报时,有的同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有的同学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然后明确为了便于分数相加减,所以我们来学习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此时引导公分母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最后引导学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总结通分的意义,概念和方法,板书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先观察,根据分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堂小结。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完成教材75页第1题,接着巩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页第2、3、5题,最后是通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完成75页第4、6题,练习题的设计从浅到深,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总结。

(四)评价与反思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图导入,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六

1.学习3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活动中,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在游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是3的图片。

2.教师用记录卡一张,小猫头饰一个,两个圈。

3.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卡片放在口袋里。

教师出示小猫头饰,"看,谁来了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自主学习3的分成。教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吃的?有多少?(3只桃子,3个蘑菇,3条小鱼……)。

教师: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教师: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

(我把3只桃子,1只桃子分给了小兔,2只分分给了小猴。)。

(我把3条小鱼,1条小鱼分给了小兔,2条小鱼分给了小猴。)。

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3可以分成1和2,幼儿一起学念。

教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把3个蘑菇,2个蘑菇分给了小兔,1个蘑菇分给了小猴。)。

(把3根棒棒糖,2根棒棒糖分给了小兔,1根棒棒糖分给了小猴。)。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教师小结:3分成两份有两种分法。幼儿一起念两种分法。

1、教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开心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

2、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游戏。

(2)先变成数字宝宝。

(3)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

教师: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教师检查)幼儿分组找到朋友过魔洞后,做一个胜利的表情或动作!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七

算出普及率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百分数这一单元最后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这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以及学生掌握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实践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调查本班拥有电话、电脑的家庭数占全班家庭数的百分率,再通过计算出的百分率推算本地区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

教材对学生如何活动作了明确的安排。第一步分组登记本组同学装了电话或购买了电脑的家庭;第二步各组整理收集的数据,并报全班汇总;第三步分别计算本班拥有电话和电脑的家庭数各占本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第四步分组讨论:比较电脑、电话的普及率哪一个高,推算本地区电话、电脑的普及率,谈心得体会。

最后,教材还引导学生开展其他的有意义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深入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学习数学的用途,增强数学意识。

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促进计算、分析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再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调查实践中培养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结合相关数据,让学生了解到苏州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苏州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之情、建设家乡之志。

活动重点:

理解活动要求;设计制作表格;调查汇总数据。

活动难点:

设计表格;根据本班同学家庭情况推算本地区电话、电脑普及率。

设计理念。

2、教学模式上,努力营造轻松、快乐、有效的课堂生态。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园地,体验成功的园地。

放手活动,突出实践,老师协助,促进思考。

1、天地对话引入课题:

观看视频录像,哪位同学知道他们?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情况吗?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八

《量体重》是在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掌握了小数基本的加减法之后,进行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学习。学好此内容,不仅为将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量体重”“智慧爷爷”等情境,引出小数退位减法计算,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探索算法。教材还把“小数进位加法”的探索安排在“试一试”中,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课件、星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最佳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0.82-0.321.54+2.3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有奖解答”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九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学会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和交流,自主探索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计算经验独立完成,并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75—76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 让他们学会用迁移类推的思想去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编2-8的乘法口诀,针对引导学生编口诀已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因此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教学的起点抬高了些,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虽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就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教学时根据知识间的迁移类推采用观察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让学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本节课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二)独立探究,自主发现

(三)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1、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开始,我便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相互竞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

2、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7,8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学习9的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学有所获。

3、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这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同学们?”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再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层练习,在玩中学习。

二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让学生轻松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板书要一目了然,才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1×9=9

9×2=18 二九十八 2×9=18

9×3=27 三九二十七 3×9=27

9×4=36 四九三十六 4×9=36

9×5=45 五九四十五 5×9=45

9×6=54 六九五十四 6×9=54

9×7=63 七九六十三 7×9=63

9×8=72 八九七十二 8×9=72

9×9=81 九九八十一 9×9=81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课本65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根据这一数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且渗透德育教育。

按照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的认知规律,我不仅设计了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出示美丽的小树林图片,你们想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吗?(以此来激发学生提出数学信息的欲望)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实时选择适合本节课教学的可行性问题来解决。

师:小树一共有18排,每排有16棵。这片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列式?(18×16)。

(二)交流前置学习内容,学习新知。

1、把“怎样计算18×16”这一前置学习作业和本小组的同学交流分享。

2、组织交流,各组展示算法。

a组:18×6=10818×10=180108180=288。

c组:竖式。

……。

3、生生评议、师生评议。

)请学生说一说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2)同学之间对发表的意见给予肯定或者补充。使学生。

了解每一种算法和运用范畴(如估算的方法很容易算出这片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但他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办?十位呢?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是怎么算的?

第三步算得是什么?是怎样算的?(10818)。

4)趁热打铁接着跟上一个小练习。请你填一填。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第一题收南瓜同桌互相验收看看能收几个南瓜,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第二题帮小蜜蜂采花蜜连线题。

第三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题拓展提升小红家养鸭121只,养鸡的只数是养鸭只数的15倍,请问小红家养鸡多少只?(利用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试着做一下,老师相信你。)。

(设计了收南瓜、采花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层层深入,最后出示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我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利用类推地方法一定也能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挑战性,使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不要只停留在一个思维层面上,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课后感想?

(“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后感想”体现了课堂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的场所)。

(六)、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简明直观,突出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掌握。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该怎样退位?这是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例3是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计算原理与例2相同。课标上规定加减法一般以二三位加减二三位为主,教材没有了多位数减多位数的计算教学,但是在今后生活中会遇到多位数加减多位数,因此学生要掌握好本课,正迁移到多位数减多位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利。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探索被除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形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养成仔细正确计算的习惯。

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尝试计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教学论角度讲,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发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

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本课给学生创设生动情镜,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知识,独立尝试探索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和感悟用数学的成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思考说话的内容、层次、措词甚至语言的运用技巧,等等。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计算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然后讨论交流,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算法,再组织汇报交流,相互纠错,突破难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许多图书。

(课件出示)。

儿童小说童话科普作品。

903685800。

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儿童小数比童话多多少本?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童话比儿童小说少多少本?等问题。

二、尝试探究,体会领悟。

探索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生说算式师板书:903—685=。

2、尝试估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

3、尝试计算。

你们能计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尝试算一算。

指生板演。

4、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再让板演的学生向全班展示。

课件演示,交流算法。

(2)解决第二个难点;理解被减数十位上是几、。

(3)被减数百位上现在是几?

2、反思问题,巩固方法。

3、这个算式与我们上一节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五、尝试练习,内化提升。

生独立计算练习六第4题的前3个小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请3名学生上台板演,并向全班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如果要求“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1、学生独立计算。800—685。

2、说一说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被减数的中间和末尾都是0)。

3、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想:将685分成600和85,先用100—85=15,再用700—600=100,100+15=115;有的学生会这样口算:685+15=700,800—700=100,100+15=115、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同时通过及时的设问和启发,引导学生理清算理,并指出这些算法不要求全部掌握。

六、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1、课本练习六第1题,。做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减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比一比。

705—245305—187,说说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3、课本练习六的第2、3题。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数》的第一课时《认识整百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并能熟练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后继进一步认数和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分三段安排: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通过“一板小方块”是一百个,来认识3板是三百个,8板是八百个,从而认识整百数,巩固并发展对“百”的认识。然后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引进计数单位“千”,并且也很形象地用1000个小方块组成的大正方体来表示一千。第二段教学写、读整百数和一千,先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数,再比照计数器上的算珠写数,并进行认读。第三段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把整百数加整百数作为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并和同桌交流。整百数减整百数的计算则在“想想做做”中带出,由学生自主解决。最后通过“想想做做”中一系列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整百数和一千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是使学生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是使学生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初步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能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能用学具表示整百数和一千,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数量大约是几百。

2、让学生经历数数和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类推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身边的事物,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我借助媒体创设天使姐姐请小朋友请小朋友数一数“一板”小方块有多少个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由地数一数和交流汇报,确信这样“一板”是一百。这样设计,目的是借助形象的小方块,加深对一百的认识,为后面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作准备。

第一层次,认识整百数和一千。利用课件依次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组织学生观察、交流,让学生通过思考、类推,比较形象地知道几板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并逐步抽象为几个百是几百,几百就是几个百。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出示的一板一板的小方块,一百一百地从一百数到一千,让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几个百是几百,再通过电脑演示“10板”小方块慢慢合在一起,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引出计数单位“千”,并让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大正方体”体会一千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几个一百是一千?学生在同桌交流后反馈,根据学生的理解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借助直观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形成数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二层次,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器上的数位及排列情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重点讨论千位的位置,然后我揭示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同时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读写整百数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自己小组的计数器上拨出一个整百数,在小组里试着读读、写写这个数,说产它的组成,再全班交流。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有了比照计数器上的算珠写整十数的经验,这里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数器,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理解数位,掌握整百数的读写方法。

第三层次,整百数加整百数。首先借助课件出示的例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加法的理解,列出算式。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200+300,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借助课件所提供的直观材料,自主探索算法,并和同桌进行交流,再汇报算法。通过交流,让学生在相互评价、相互比较中选择优化的算法。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二层次,口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类推能力。

第三层次,应用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做做”第5、6题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独立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探求其中的规律,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本节课我把认数的过程设计为学生探索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启发、激趣,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在探索中不仅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十三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我们教师拥有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材知识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我跟据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借鉴“华师大”版及“苏教版”教材第一章的内容,把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节课特意设置为形式多样、轻松有趣的序言课,目的是让学生先消除对数学的惧怕心理,帮助他们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的衔接。通过这样一节课,我想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认识,对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动力,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带动学生充满信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2)学生个性活泼,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高。

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再借助于趣题解答和活动参与让学生再次回顾小学的知识方法,并对初中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块内容进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试验的过程,引导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求知的欲望,从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家的故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更好的展示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很重要、很有用,虽然有点难,但它很有趣,并能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这节课就是要设法改变学生以往对数学的印象,化枯燥为趣味、化理论为实用、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

教学难点:突破方式是通过问题点化、课件点拨、动手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

由于本节课没有专门的知识点和特别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与方法。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给出英国数学家克莱茵形容数学的名言: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而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2、、问题:数学是什么?

让同学们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描绘数学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印象,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了解数学家眼中的数学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一种向往。

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讨论,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同时通过老。

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态消除学生对中学老师的惧怕心理,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每个四人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点击“我眼中的数学”不同板块,全班同学根据板块所对应的内容,展开讨论和提出方案,进入本节课的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

让每个小组随意点击“数学超市”

交流、相互启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不同角度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

所有板块都是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提供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对今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素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十四

本次说课我将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联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教材联系:

本单元的任务是学会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基础上,我们本节课的任务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材设计了图书馆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新课改活动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它们分别是: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而在这其中,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在这次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以及采用介绍算理、强调法则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从这五个角度来对教材进行的分析,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即教法分析部分。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图片演示法来教学,这几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快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本课面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

本着以新课标的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它们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成5个环节包括: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知识探索、练习巩固、全课总结。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即复习旧知识。

一、(出示课件)口算以开火车的形式呈现,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竖式计算找两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做,集体订正,帮助孩子回忆竖式计算所要注意的地方,为这节课打基础。

二、第二部分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创设情境法。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买新书啦,你们想不想看看都有哪些书呢?在学生融入课堂情境的时候,我将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出示课件:图书馆)这时我板书课题(板书:图书馆)并提出问题,你能看图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有价值教师就给予鼓励,然后集体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自然地引出有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新知识探索

在新课引入过后,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新知识探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任务就是学习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教师要板书列竖式的算法,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中谁和谁比较接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在新知识学习后,我就将带学生进行扩展应用,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练习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练习,包括集体解决前面提出的其他问题、圈小棒、竖式计算。二是开放性练习,排队问题。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从四个部分进行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图书馆》一课我以教研课的方式上了,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避重就轻等。我根据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教案做了再一次的修改,形成了今天的说课稿。我知道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出,以便我继续提高。这里再次感谢各位数学组的老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十五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正方体》。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教学重难点、活动准备、教学方法和活动流程等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方方世界——认识正方体》这一数学活动选自《儿童学习与发展活动指南》大班上学期科学领域中的一次数学活动。积木和卡纸是幼儿常见的玩具,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喜欢搭积木和玩卡纸,他们可以用积木搭出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大班的孩子们已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因此我设计了《认识正方体》这一数学活动,旨在发展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能力,建立起图形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性、系统性、分辨性于一体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在幼儿的生活认知经验和游戏的基础上去探索、发现。因此,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为了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我根据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了此次活动的重难点:

1、重点:认识正方体,知道它的显著特征。

2、难点:学习按形体的明显特征分类,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充分的活动准备不仅能够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也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数学探索的趣味性、因此,此次活动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样、课件。

2、学具准备:彩笔。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课件演示法。通过课件中直观图形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可以直观的展示活动流程,让幼儿需要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

2、操作练习法。《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探索活动中。”

3、观察记录法。孩子的记忆很多时候具有临时性,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做标记,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

(一)、导入。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出发吧。

(二)、集体活动。

(1)幼儿观看课件,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教师操作课件,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现在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

(3)认识形体请幼儿观察正方体。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掷骰子"。

2、游戏规则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

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四)活动小结。

这四个环节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的第一条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整个活动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内容,注重整个活动的可操作性,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在整个活动中,我充分运用了课件与实物的交互功能,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给幼儿一个自由空间,让幼儿自主操作,体验成果。既增强了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也能让孩子们看得一目了然,便于孩子们的学习,同时也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说课稿万能(精选16篇)篇十六

栽蒜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开始,让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这个活动,通过学生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于本节课学习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虽然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过栽蒜苗的数据记录过程,学生将得到的数据画在格子上,出现格子不够的情况,自然就需要改变原来1格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根据目标,结合实际,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体会和理解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由于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是一致的,相对来说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障碍。但本节课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因此只要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信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由于本节课需要学生课外实践、观察,课堂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时,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说一说,议一议,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画一画,评一评,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个难点。

(一)创设情境,引人课题。

播放课件,观察蒜苗15天的生长过程。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一些实践活动,在教材中纳入一些活动性的课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对于这种活动,学生不仅是喜爱的,而且是投入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可以获得同步发展。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1、说一说,汇报蒜苗第15天生长的高度。

2、填一填。小组每个同学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统计表。

3、试一试。给学生每人一张方格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画起来,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他们会自己选择方法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

4、评一评。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晰怎样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数据太大时,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学生会想出用两个竖条表示一组数据,但又不方便观察;有的会想出用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或三个单位等等多种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画条形统计图的方格来定时,那就是本节课最理想的生成了。这一环节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学生思维。

5、根据交流结果,修改完善统计图。问题都解决了,让学生自己着手根据讨论结果完善统计图。

以上是探究新知环节,也是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这个环节里,不是把这一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活动,思考解决办法。

(三)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和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从而也很好地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通过本节课实践和学习,我预计学生都能根据数据的需要选择一个方格表示多个不同的单位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美丽的条形统计图,较好的解决问题。

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栽蒜苗的实践活动没有进行,没有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曾想用口算比赛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这一内容,后来反复读教材,我的理解是当学生有了蒜苗长得越来越高的经验,他们在读数的过程中,将这个高度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吗?如果他们把读出的数理解成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不就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吗?他们通过实验得到的一些体验有助于识图能力的提高,统计意识的形成。这不正是数学关注的吗?因此,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过程,以此弥补学生没来得及栽种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学生种后数据交给学生,当我与上课班级学生在观看课件时,我从学生的表情中读出了欣喜,为上好本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格子不够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自己的认知,师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突破了这节课教学重难点。这些知识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去做,而是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思维。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音乐教师工作计划上学期(热门24篇)

    教师工作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你对教师工作计划的撰写有困惑,不妨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1、三年级是以(音乐

    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条(模板22篇)

    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等重要方面。下面是一些劳动合同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正确填写劳动合同。

    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个人总结大全(17篇)

    做个人总结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力。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个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xx村位于煎茶镇北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专业16篇)

    实施方案是对工作计划的细化和操作化,能够使我们更加明确在特定时间内要做些什么。如果你对实施方案的相关知识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来了解更多。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

    身体素质自我评价大全(19篇)

    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以下的自我评价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们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这里也是我的舞台结构(通用19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和连贯的逻辑,能够将思想有序地展示出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村级出纳工作述职报告(模板12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积累,撰写一份详细的述职报告能够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成就,也能够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于某一经历或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为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样文,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春姑娘的脚步读后感(优秀17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一本书的评价和推荐,也可以是对一部电影的欣赏和批评。以下是一些深入浅出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

    小学开学典礼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大全(20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迎接新学年开始的重要仪式,它标志着新的学期的开始。在开学典礼上,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迎接新的学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