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藏族导游词介绍 藏族旅游导游词介绍(通用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雁落霞2023年藏族导游词介绍 藏族旅游导游词介绍(通用8篇)

爱国标语可以激发人们保护国家利益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行动。如何运用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例子,使爱国标语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知名人士的爱国标语,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多样性。

藏族导游词介绍篇一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党岭景区,从丹巴县城出发,溯革扎河而上,大约80公里。

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公路两岸茂密的森林?这一带就是党岭风景区了,党岭,景色绮丽,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和“人间仙境”。而且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被称之为“天然植物园”。

现在我们进入了红松林风景区。满山遍野的红松林,俯视一片绿,横看一片红。笔直而光滑的树身如红漆涂抹般鲜艳,远远望去象无垠的红色海洋,山风吹来,树顶绿冠与树身红衣相映成趣,构成斑斓的自然画卷。

党岭河穿过葱茏的密林,沿着蜿蜒的山谷向东奔流。河谷两侧山势巍峨,均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之间。山顶皑皑冰雪,山腰茫茫林海,山麓湍湍流水,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难怪当地藏民对“党岭”一词的解释是“神仙选择的地方”;海内外的游客更是赞叹:“党岭一游,不虚此行”。

红军长征时期,在丹巴境内翻越的大雪山就是党岭山,此山终年积雪,又称万年雪峰。当年,多少英勇的红军战士因雪崩而长眠于党岭雪山。大自然如此神奇,党岭山高耸的雪峰形如红军战士的头像,因此,当地的人们称之为“红军像”。

党岭风光集雪山、草甸、群海、丛林、温泉为一体,使游人感到身临“人间仙境”。党岭景区有十多处高山海子(湖泊),站在群海对岸的山梁上,即可一眼观四海,四个海子象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连绵起伏的雪峰下,其中两个的海子为“葫芦海”和“卓雍措”。

葫芦海在森林线以下,四周被冷杉、高山柏、杜鹃等葱林环绕,葫芦海面时尔静得似一坛美酒,时尔微风拂面,扬起层层漪涟,远观外形,酷似天崖芳草间静置的酒葫芦。葫芦颈处有一对奇石,形似海龟昂头对饮湖水。卓雍措形同弯月,以纯净的翠绿色为基调,俯视卓雍措,波光鳞鳞,与蓝天雪山交相辉映。遥望美丽的党岭雪山,淡淡的云雾罩在皑皑雪峰上缥缥渺渺,亦真亦幻,这情景就象头蒙轻纱,含羞似露的仙女飘然而至,令人神往而不忍归去。

党岭景区,高原湖泊平滑如镜,蓝天白云、莽莽森林,巍巍雪峰倒映湖水中,显得格外清晰明亮。其实,高山湖泊就是万河之源。在高原上,一个海子就是一条河流的源头,从涓涓细水开始,到淙淙溪流,以至江河滔滔……,由此,我们通过静观高原湖泊,感悟万物变化发展的哲理。

党岭温泉众多,星罗棋布,什么喷泉、间隙泉、药泉……应有尽有。

草坪中央的温泉就叫草坪温泉,温泉呈黄色;到了近处就感觉到有一股暖融融的小气流,大大小小的泉眼咕咕冒着热气泡,蒸气似炊烟袅袅升腾。当地人已将此温泉神化了,一说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又说它是“国王”温泉,因过去土司常在此沐浴而得名。从草坪温泉上行,便是“巴玛温泉”,泉水呈白色,相传“巴玛温泉”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主治多种妇科病。再向前行,便是火药泉,人未近温泉,远远地飘来阵阵火药味儿,当地人称其是金刚菩萨的化身,泉水呈绿色。

温泉是天然的药用水,不仅能为人们洗洁身体,解除疲劳,还能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对胃病、肾病、皮肤病、关节炎、四肢麻木等有很好的疗效。

“飞机坪”,绿毯似的草原,宛如宽阔平坦地机场。整个草原环包成片的原始森林,草原尽头横卧起伏的丘陵。草原中央,零星撒落白色、黑色的帐篷,仿佛海面上游弋的小船……。人行其间,情趣盎然,就像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中。

藏族导游词介绍篇二

益吉神山位于类乌齐县甲桑卡学阿行政村与青海省囊谦县吉曲乡交界处,距类乌齐县城120公里左右,海拔为5700米,根据宗教的有关史料记载,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练传教,在此山中埋藏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教义,并在山岩上留下了佛教脚印和身影。为此,长期以来被群众供奉为神山,进行转山朝拜。

益吉神山呈高山风景,山脚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腰是草地,山顶由岩石组成,山势陡峭,气势宏伟。在夏季降雨量大的时候,形成从山顶飞泻而下的高达约七八十米的瀑布,景色十分壮观,且经常可从瀑布中发现柏树籽之类的植物种籽,更增添了益吉神山的神秘色彩。在接近山顶处有一眼山泉,经群众饮用证明对胃部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益吉神山在昌都、康区乃至整个西藏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有大量的群众来此山朝拜。

长毛岭养鹿场位于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境内的澜沧江上游长毛岭河流域,总面积约为637平方公里的长毛岭自然保护区内。距类乌齐县城52公里,海拔3960 米,是西藏自治区确定的马鹿自然保护区,也是西藏唯一的马鹿自然驯养场地。它始建于1975年,后逐年扩大规模,现养鹿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共饲养马鹿近两百头,还有少量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

马鹿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体形较大。雄鹿体重200——250公斤,雌鹿体重150公斤左右,上体呈黄色至深褐色,臀部及腿后部具有较大的白斑,雄鹿有角,主要栖息于海拔较高地区的森林上缘的灌丛草原地带,分布海拔高度在3500——5000米之间。冬季由高处往下迁至避风的山谷及向阳的小坡地,夏季则常在高山的林域一带活动。

春牧季节,喜在森林的边缘、空旷的林间空地摄食和栖息。马鹿的食物种类广,各种草类、灌木及林木的细枝嫩叶均可食,但各种枯草是马鹿冬季的主要食物。目前,我国境内共有马鹿3700只左右,其数量出现了减少的趋势,有必要对其加强保护。

长毛岭养鹿场建在宽阔的高山草地上,草场面积为8平方公里。这里山势开阔,水草丰美,植被丰富,十分适宜鹿科动物繁衍生殖。因此,马鹿、黄羊、獐等野生动物时常出现在这片广阔的草场上悠闲自在地寻食、嬉戏,整个山谷呈现一片蓬勃生机的景象。

藏族导游词介绍篇三

各位旅客朋友:

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屹立在田间林园、藏房路边,随处可见的古碉以及残垣断墙的古碉遗迹,都是先民们用超人的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古代文明,同时也谱写了藏民族建筑文化的光辉一页。

20世纪初的一个秋天,法国人斯廉艾先生,沿大渡河溯源而上,突然,大渡河对岸梭坡大寨一座座林立的古碉映入眼帘时,就象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俯视日夜奔流的大渡河高呼:“奇迹!这是东方新大陆!”随后他不停地按照相机快门,拍摄了一幅幅古碉照片,他的古碉摄影作品在法国里昂参展,一时在法兰西引起轰动。

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藏学家任乃强先生前来丹巴考察古碉后,在他的史学名著《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这样描述梭坡古碉:“在一山弯的斜坡上,依山临江,外人不易至。隔江望去,有数十高碉参天,恰似上海浦东工厂烟囱林,为一大奇观。”走进古碉,抬头望去,在蓝天白云下,高耸的古碉凌空挺拔,低头环顾,绿茵田野间的藏房与巍峨的古碉相映成趣。可能大家会问,梭坡究竟有多少高碉?据新统计,梭坡全乡有高碉116座,其中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有82座。可以这样说,梭坡是我国西部藏羌地区高碉分布密集的乡村。

丹巴县称为“千碉之国”。那些古碉,座座拔地擎天,高的有10余层楼房,矮的也有10多米高。丹巴古碉形式多样,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尤以四角碉为。从功能分类看,大致可分为家碉和寨碉两类。家碉以户为单位,依房而建;寨碉以村或部落为单位,一般建于道路要塞、山梁高处。寨碉又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烽火碉、要隘碉、界碉、风水碉和战碉等。

丹巴古碉端正笔直,棱角如刀峰,墙面十分平整,墙体用石块砌成,厚实而坚固。这些古碉,虽然历尽数百年的沧桑岁月,有的已经开始倾斜,有的已经成了飞鸟的栖息之处,但无论发生残酷的战争,还是长年累月风雨浸蚀,座座高碉依然凌空屹立,丝毫磨不了它那顶天立地的雄浑大气。

现在我们来到了梭坡乡莫洛村,这里是高碉分布的核心区。站在莫洛村藏房顶上是观察古碉群的位置,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八角碉和两座四角碉。紧挨着四角碉的民居的主人,就是邓平模先生在《去丹巴,看古碉,藏寨和美人》中所提到的格留翁都,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对古碉有很深的情结,曾即兴抒发“残年向谁哀,历尽风霜雪,挺直如天柱,谁晓古碉情”的诗句,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兴趣。从格留翁都家的房顶可以直接进入四角碉内,游客可以解读古碉的内部构造。近年来,凡来梭坡的旅游爱好者,都会亲临古碉内部,乘兴一睹为快。

放眼望去,大渡河对岸的蒲角顶山寨的处,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古碉,便是享有“嘉绒碉王”之称的十三角碉。相传在嘉绒藏区,历史上仅修筑过三座十三角高碉,在丹巴县境内有两座。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蒲角顶山寨的那一座,可以说这是十三角高碉的绝品。近几年,法国芙瑞塔女士先后四次来丹巴考察高碉建筑;专程两次在蒲角顶考察十三角碉,并将碉墙中的筋木碎屑带到美国化验,证明该碉的建筑历史下限为580—630年,大约元末明初所建。

大渡河沿河两岸地形复杂,相对高差悬殊,山脉逶迤,奇峰耸立,怪石磋峨,山河相间,河谷纵横,河床陡狭,激流惊涛拍岸,势不可挡,堪称天堑。大家请看,河对面的悬崖峭壁上,还残留着古代遗留下来的断断续续的古栈道。此外,不远处还有几处“逢壁”和“一线天”。

大渡河峡谷惊险雄奇的壮观,遥远的长江三峡亦频频回貌,为之惊叹!

藏族导游词介绍篇四

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是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相信鬼神,崇拜土王(整个土家族的祖先)。

多食包谷、稻米,习惯做包谷饭、豆饭、团馓和糍粑等。

土家族恋爱“以山歌为媒”自由择偶,婚礼中有“哭嫁”的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房屋依山而建,成虎坐形。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柱,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

服饰与当地汉人的服饰差不多。但是在高山地区的土家老人穿着或保存的衣饰,则与汉族、侗族和苗族的服饰不同: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史称溪布或峒布)。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无论年老年轻,爱用青布包头。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

摆手舞是最著名的一种古老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土家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是土家族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团案就多达数百种,它跟“摆手舞”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传统节日主要是赶年、六月六。赶年就是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发迎战有关系。

禁忌:禁食狗肉;忌用脚踩灶或把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小结:

1、分布:湘、鄂、川、黔丛山之中

2、宗教:崇拜祖先、相信鬼神

3、节庆:赶年(提前1~2天过年)、六月六

4、饮食:酸辣,糯米和高粱制的甜酒、咂酒

5、民居:吊脚楼

6、服饰:

7、习俗:“以山歌为媒”,婚礼中有“哭嫁”

8、禁忌:禁食狗肉

忌踩灶、赃物放置在灶上

忌客人与少妇坐在一起

忌在家中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9、文化:语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的少数民族

土家织锦称“西兰卡普”

“摆手舞”、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藏族导游词介绍篇五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部分地区。唐宋时期称其为“吐蕃”,康熙年间才称其为“西藏”。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族文字是参照梵文某些字母创制的。藏族普遍信仰“桑结却鲁(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苯教。藏族的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艺术”等,都有较高水平。《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藏族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农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大都建筑于向阳高处坐北朝南。牧区则住帐篷。

以糌粑为的主食。服装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男女喜爱戴藏式金花帽,上身穿绸布长短袖衫,外套宽肥的藏袍,藏语称为“朱巴”,下着藏靴。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最普遍的一种礼仪,表示主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葬礼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

主要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等。雪顿节又名藏戏节。

小结:

藏族——“博巴“

节庆:藏历年、雪顿节、花灯节、望果节

饮食:糌粑

服饰:爱戴金花帽

习俗: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献哈达,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最高级别,用于仪式;

葬礼有:天、水、火、土、塔葬;

藏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唐卡、雪顿节等;

禁忌:禁吃驴、马、狗肉;

忌讳用手触摸头顶;

进入藏胞的账房,男左女右,不得混坐。

文化:唐宋时称其为“吐蕃”的少数民族

藏族导游词介绍篇六

大家去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有没有尝过当地的酥油茶呢?那么酥油茶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考试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导游证风物杂谈:藏族独特的酥油茶,仅供参考。

雪山顶上出彩霞呀,金珠玛米到我家呀,执行政策闹改革呀,奴隶翻身庆新生呀。门前种棵向阳花呀,金珠玛米到我家呀,为咱阿妈来治病呀,医好了多年的睁眼瞎呀。我愿解放军长留下呀,感激之情难表达,请您喝杯酥油茶,请您再喝杯酥油茶。

在青藏高原,饮一杯上等的酥油茶可让人欲醉欲仙。辨别酥油茶品质优劣接近一般茶道程式,一看二闻三尝。好茶从茶壶灌入茶杯时,如绸缎般均匀润滑,颜色偏黄,闻起来有新鲜的乳酪香味和厚重的茶香,入口则回味绵绵,倍觉滋润。

口味不同,对酥油和茶的.产地、配茶比例等则有选择。牧区酥油多为牦牛奶提炼,膻味较重,农区的适中,二者混用,别有滋味。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藏族导游词介绍篇七

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两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新平、元江、金平等自治县。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建国后曾对傣文进行了改进。

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普洱茶”中外驰名。

普遍信奉小乘佛教。

傣族有自己的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和民歌为傣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大多住于平坝,村寨临江湖畔。住宅建筑以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最具特色,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自成院落。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

以大米为主食,德宏多吃梗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男子服装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冷天外披毛毡,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

主要节日是泼水节-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的孔雀舞等、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又称“浴佛节”。泼水活动最初是为洗去为人间谋福利而设计杀死魔王的七位妇女身上的污血。该节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为期一般三至五天。节日清晨,青年男女上山采摘山花和树枝制成花房,连同供品抬到佛寺,并在佛寺院中堆沙造塔三五座,塔尖插几根缠有彩色纸条的竹枝,然后围塔而坐,听佛爷颂经,有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中午时,担清水浴佛。礼毕,青年男女到寺外互相泼水,以示祝福。人们常以被拨得全身湿透而为吉祥如意。此外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唱歌跳舞等活动。

小结:

分布:云南德宏、西双版纳

宗教: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上座部佛教(傣族、佤族、德昂族、阿昌族)

节庆: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饮食:“普洱茶”

民居:“干栏”式竹楼(壮族,傣族),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习俗:镶牙套、染齿、文身,男子不文身,女子看不起

禁忌:进入竹楼要脱鞋,脚步要轻

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不能跨过,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角架

不能坐门槛

忌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文化:能歌善舞,孔雀舞、泼水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导游词介绍篇八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黎语属汉藏语系,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

奉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迷信很重。

传统住房有船形和金字塔形两种。

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外。元朝松江府黄道婆曾学习植棉、纺织于海南黎族地区。

以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习惯腌制生鱼、生肉。竹筒烧饭是黎族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野炊方法。黎族妇女爱嚼槟榔。

黎族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瞧,结鬓缠头。女子穿对襟无扣(敞胸)上衣,下穿无褶绣花筒裙。束发于脑后,披绣花头巾,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妇女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俗称“儋(丹)耳”。原先妇女有纹身的习俗,一般纹面部、手背和脚踝,称之为“雕题”。

黎族儿女成年后住在村寨外的.“隆闺(寮房-简陋的房子;寺庙里僧人的住房)”里,俗称“放寮”;以前婚后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特有节日是三月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语称“浮内浮”,因在每年夏历三月三举行故名,是预祝“山兰”(山地早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

主要禁忌:妇女纹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忌头朝门口睡觉;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小结:

分布:海南,“百越”人的后代

宗教: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

节庆:“三月三”

饮食: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竹筒烧饭;妇女爱嚼槟榔

民居:船型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习俗:自由恋爱,俗称“放寮”

禁忌:妇女文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

忌头朝门口睡觉;

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文化:打柴舞、三月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