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

时间:2023-03-24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一

粤语的歇后语在广东和香港一带使用非常广泛,它们的.意思有趣!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粤语歇后语吧!以下是歇后语大全粤语!

1.火烧棺材──大叹(炭)

2.火烧猪头──熟口熟面

3.苦瓜炒鸭——苦过弟弟

4.老公荷包——夫钱(肤浅)

5.老公泼扇——凄(妻)凉

6.老婆担遮——阴功(公)

7.老鼠尾生疮——大极都有限

8.甩柄士巴拿——得棚牙

9.落雨担遮——死挡(党)

10.卖鱼佬——有声(腥)气

001 茅厕点灯-----找屎(死)

002 成吉思汗打仔-----大汗耷细汗

003 阿茂整饼----无果样整果样

004 水瓜打狗----唔见紧桷

005 年三十晚谢灶──好做唔做

006 灶头抹布──咸湿

007 灶君上天──有果句讲果句

008 寿星公吊颈──嫌命长

009 陈年中草药──发烂渣

010 灶君跌落镬──精(蒸)神

011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012 阿崩养猫──转性

013 卖鱼佬──有声(腥)气

014 卖鲩鱼尾──搭嘴

015 细佬哥剃头──就快就快

016 肥佬着笠衫──几大就几大

017 神台猫屎──神憎鬼厌

018 南无佬跌落粪坑──无晒符

019 屎忽窟生疮──无眼睇

020 咸蛋滚汤──心都实晒

021 瓦檐狮子──叻到满

022 跪地喂猪母──睇钱份上

023 床底破柴──撞晒大板

024 老婆担遮──阴功(公)

025 投石落屎坑──激起公愤(恭粪)

026 火烧猪头──熟口熟面

027 天堂尿壶──全神贯注

028 老公泼扇──凄(妻)凉

029 撒路溪钱──吸引死人

030 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

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二

陈晓平

1897年孙中山自称young china party(少年中国党),1900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报纸读到young china,直译为“少年中国”,遂写成名篇《少年中国说》。晚清时期,young china先后用来指称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孙中山率先使用其英文,梁启超最早把它译为“少年中国”,其中英含义都不断变迁,折射出晚清以来的“世变之亟”。

青年孙中山

《少年中国说》的由来

1900年2月10,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雄文,风靡天下至今。这篇文章在夏威夷写成,笔者认为梁是受1月2日《夏威夷星报》出现“young china”启发与刺激。清末“青年”一词尚未广泛使用,梁启超把young china译为“少年中国”,在当时来说,字面上完全对应。

梁启超此文驳斥日本人把中国叫做“老大帝国”的谬论,激情演绎“少年强则中国强”,行文排山倒海,令人血脉贲张。文中有关“少年意大利”的陈述十分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梁启超写道:“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为‘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少年意大利”原文la giovine italia,英文为the young italy,通译为“青年意大利”。马志尼等意大利三杰,集合志士,组织“青年意大利”团体,把祖国从外族统治下解放出来,实行近代化改革,建设民族国家,梁启超对这一壮举心仪已久。

1943年,冯自由撰文对孙中山《伦敦被难记》自述在澳门加入的少年中国党(young china party)并非兴中会一事加以辨析。他认为:“或疑《被难记》之‘少年中国党’为当时一种政治运动之固有团体,亦属大误。盖‘少年某国某政团’,乃东西各国维新党之普通名词。自玛志尼创设‘少年意大利’之后,他国改革政治之团体,以少年某国自称者,不一而足,少年土耳其即其一例。我国志士之自称‘少年中国’者,尚在土耳其之先。”(《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6页)1945年高良佐出版《孙中山先生传》,也认为“所谓少年中国党,是那时国际间对维新政党的一种普通称谓”。这种解释比较符合晚清时期的实际。

1961年,陈旭麓指出:少年中国党“不是一个革命团体,而是一个要求改革政治的团体。当时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主张要以少年的中国来代替衰老的中国,立意和‘少年中国党’的相同”。(《近代史思辨录》第138页)陈旭麓将梁启超“少年中国”与孙中山“少年中国党”联系起来,独具慧眼,令人心折。

民国以来,有关孙中山自称在澳门加入“少年中国党”的学术争议不断,然而无论是肯定说还是否定说,偏颇之处都在于将“少年中国党”实体化,都认为是一个严密的组织,笔者此前也犯了这个错误。若遵循冯自由、高良佐、陈旭麓的思路,将“少年中国党”理解为对革新势力的一种普通称谓,之前的疑难都将迎刃而解。

近代中国很多概念,经过曲折的演变历程才最终定型。英文语境中表达青年的young、young man、youth这一系列词语,在1910年以前的中国,主要用“少年”来对译,广泛使用“青年”是1910年以后的事。笔者管见,可能日本人更早使用“青年”来对译。例如,最早追随孙中山的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就把《伦敦被难记》里面的young china party译为“支那青年党”。

钱穆认为:“古人只称童年、少年、成年、中年、晚年……民初以来,乃有《新青年》杂志问世。其时方求扫荡旧传统,改务西化。……故青年二字乃民国以来之新名词,而尊重青年亦成为民国以来之新风气。”(钱穆:《中国文学论丛》)钱穆的结论大体不差。晚清中国主要使用“少年”概念,“青年”用例较少,还不是广泛流行的语词。

《伦敦被难记》足可证明,国人率先使用“少年中国”概念的是孙中山,而不是梁启超。孙中山青少年时期在夏威夷、香港接受西学教育,早年的思维方式是西式的,往往在脑海里先有一个英文的概念,再慢慢转为中文表达。在他从事社会活动的早期,大量的英文词语、词组还没有通行翻译。孙中山的“少年中国”直接用英文“young china”表达,应该是利用了英文报章原有的表达方式,而英文报章young china一词,应该是模仿young italy而来。

孙中山对世界历史有所了解,比梁启超要早。孙中山先后在夏威夷、香港接受西学教育,也有很多机会从英文书报读到有关young china的报道与论述。孙中山用英文中使用多年的young china party,目的是想借助“青年意大利”这个典故,让西方读者“秒懂”他的革新倾向。1912年,孙中山老师康德黎出版《孙逸仙与现代中国的觉醒》一书,把young china party比拟于“青年土耳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孙中山。

梁启超写作《少年中国说》,实系受到夏威夷英文报纸的直接启发。这次夏威夷之行,直接原因是梁启超出现了与孙中山合作反清的苗头,令康有为大起疑心,必欲拆散这一联盟,严令梁启超离开日本前往美洲。1899年12月31日,梁启超从日本乘船抵达夏威夷。

1900年1月2日,《夏威夷星报》(the hawaiian star)以《中国的改革》为题,隆重报道了梁氏的到来。该报称:“今天,一位进步中国人梁启超来到我们当中。这位绅士为追求他的事业,险些丧生。young china很明白,它取得进展的唯一机会,是与西方思想与西方脚步协调一致。”报道显示了西方人的傲慢,此处出现了young china一语,相信夏威夷华侨会给梁启超作讲解。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自承“不解英语”,实际情况是掌握了一些英文单词,但运用未到自如程度。经由夏威夷华侨的翻译、解释,梁启超又熟知马志尼“少年意大利”故事,遂仿照young italy,将young china一语直译为“少年中国”,写下传颂至今的雄文。梁启超对“少年意大利”念念不忘,1902年又写出《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在“少年意大利”后面加注英文young italy。

《夏威夷星报》之young china

前往夏威夷之前,梁启超已熟知马志尼故事。在《壮别二十六首》诗注中,他在“变名怜玛志”一句后面,注曰“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一,二十年流亡于外,屡变其名”。梁启超对马志尼生平的感慨,并不仅仅是“替古人担忧”,而是有着现实的感慨。他在戊戌政变时依靠日本人的帮助得以逃脱,改名“吉田晋”,与不断变换姓名流亡的马志尼有着共鸣。

对《伦敦被难记》的文本分析

孙中山在1897年1月出版的英文版《伦敦被难记》,第一章中5次出现“young china”,其中3次完整出现“young china party”,仔细阅读上下文,笔者认为,这是对革新势力的称谓,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运动,也可理解为松散的同人圈子,不能理解为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律的列宁主义式政党。

目前通行中文译本中,young china party在《伦敦被难记》第一次出现时译为“少年中国党”,括号中加注“按即兴中会”,后面则直接用兴中会替代。这种直接改易原文的译法不太妥当。下面具体考察这个词5次出现的情形。

第一次出现:“予在澳门,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其宗旨改造中国,故名之为少年中国党。其党有见于中国之政体不合于时势之所趋,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其最要者,则在改行立宪政体,以为专制及腐败政治之代。予当时不禁深表同情,而投身为彼党党员,盖自信固为国利民福计也。”这段译文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不过最重要的字眼是political movement(政治运动),表明孙中山所参加的,不是一个严密组织,而是一项政治运动,或者说一个趋新人士的圈子。

孙中山自述在澳门加入这个运动,笔者认为是1893年郑观应回澳门奔丧时发生。该年5月22日,郑观应回澳门奔父丧,一直住到9月9日,才与秘书吴瀚涛一起出发回沪。这一年夏秋,郑观应与孙中山有3个多月时间同在澳门,两人有很多共同朋友,这两个同样活跃的香山同乡,在当时人口甚少的澳门,必定会见面。夏观应之子郑润燊回忆:“孙中山至少两次到过澳门郑慎馀堂,也到过上海的家中。”(《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册第348页)孙中山所称“加入了少年中国党”,最合理的理解是加入了郑观应倡导的革新圈子。

第二次出现:“中国睡梦之深,至于此极,以维新之机苟非发之自上,殆无可望。此‘young china’ party所由设也。……之所以偏重于请愿上书等方法,冀万乘之尊或一垂听,政府之或可奋起。……以是吾党党员,本利国福民之诚意,会合全体,联名上书。时则日本正以雄师进逼北京,在吾党固欲利用此时机,而在朝廷,亦恐以惩治新党失全国之心,遂暂搁不报。但中目战事既息,和议告成,而朝廷即悍然下诏,不特对于上书请愿者,加以叱责;且云此等陈请变法条陈,以后不得擅上云云。”

孙中山从宣传效果出发,把“公车上书”等请愿事件算成young china party的功劳,确实有夸大成分。但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孙中山一开始追随的郑观应,也是康有为倡办的上海强学书局负责人,亦即在甲午战争前后,郑观应、康有为可算同一派系。

第三次出现:“young china party之总部,设于上海。而会员用地之地,则定于广州。”学界对这句话多有疑问。笔者认为,孙中山所称加入的young china party,是以郑观应为中心的革新势力,具体化的话,人员可能包括宋耀如、郑观应秘书吴瀚涛,数年前从香港回到上海定居的王韬也可算在内。这些人都定居沪渎,故孙中山说总部设于上海,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经停上海时,这些人物都有紧密接触,宋耀如更是长期追随。1895年3月1日,孙中山在会面日本驻香港领事时,列出参与举事的统领有郑观应秘书吴瀚涛。从事后发生的情况看,郑观应、吴瀚涛等上海“同志”最终没有参与广州起义,其原因可以理解。

第四次出现:“时值团防肇事,弃其军服,四处劫掠。……居民特开会议,决议以代表一千人起诉与巡抚衙门。当事者斥为犯上作乱,下领袖代表于狱,余人悉被驱散。于是民怨日深,而投身入young china party者益众。”这是指该年广州西关团防局劫掠锦纶行财物,引发冲突及大规模“上访”,官府处置不公,锦纶行商人、工人有不少人加入孙中山一派。

第五次出现:“……以是而富者怨,学者亦怨。凡兹所述,皆足以增young china之势力。”这是指两广总督李瀚章大肆敛财,广东学政徐琪(徐花农,孙中山用粤语写作che fa nung)出卖科第,激起广州一些富人、学人的反抗意识,也增大了young china的势力。

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里面,还用了另外一个词组committee of refomers(改革委员会)。1897年7月,他又在《中国之司法改革》一文中,把他所属的团体叫做reform party of young china。(《孙中山集外集》第7页)这些例子表明,这个团体其实并没有正式的英文名称,他在书写的时候十分随意。

收录于《孙中山全集》中的《伦敦被难记》中文版,1912年由甘永龙编译,他把第一次出现的“young china party”译为“少年中国党”,这样处理本来不算错,但在后面加上注释“按即兴中会”则不太妥当。笔者认为,兴中会是个严密的组织,主要包含香港杨衢云等辅仁文社成员、檀香山华侨与会党头目,而young china party的含义更广,也更有弹性,从《伦敦被难记》所说上书朝廷情形看,实际包含了康有为、郑观应的势力在内,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人参与了广州起义的谋划。也可以认为,孙中山这样使用young china party,有虚张声势的味道。

孙中山虽多次使用young china,却并无意愿把它译为中文。梁启超情形则大为不同,他国学修养深厚,十分自信,在将西方概念翻译为中文时十分果断。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之后一段相当长时间,中文世界使用“少年中国”的情况并不普遍。《申报》最早是在1903年1月22日的一份告白提到“少年中国报馆”。这是秦力山1902年冬在上海创办的《少年中国报》,数月后即停刊。秦力山曾入读湖南学堂,师从谭嗣同,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与梁启超一起办《清议报》,1900年指挥大通自力军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转向孙中山一派,章太炎称之为“孙党”。他使用报名《少年中国报》,估计受梁启超影响为多,与孙中山有无关系则不得而知。

英文报纸中的“young china”

young china party这个英文词组,就笔者所见,185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1853年,一份英国报纸把太平天国运动叫做young china party。1863年,另一份报纸的评论期待young china party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资源发展近代工商业,比较接近后来所说的“洋务派”。在几十年里,这个词组使用频率并不太高。笔者所见英文报章当中,young china party是个十分宽泛的谱系,囊括了学界所说的洋务派、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可以说,在这个词组诞生初期,就包含着改良与革命两个近代中国最宏大的主题。

1890年,《字林西报》刊出以young china为题的报道,报道清廷驻法公使馆随从武官陈季同。陈季同熟悉西学,用清晰明白的法文写了几本书、好些文章,让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报道称陈季同因间谍嫌疑,被迫回国。这个故事似与我们所要探讨的“young china”没有密切关系,只是表明陈季同这种熟悉西学的人物,是过去未曾有过的新型中国人,故而被贴上young china的标签。

陈季同

1891年初,美国加州一份报纸在评论光绪帝本生父醇亲王去世消息时,认为醇亲王是young china party首领,指出醇亲王在推进铁路、海军建设、陆军的现代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young china party在这里大约等于“洋务派”。同年年底,英文《北华捷报》刊出以young china为题的文章,综述上海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的一批学生作文,其中一篇的主题是“如何使中国强大”,提出了禁鸦片、铺铁路、设电报、开矿产、港口设防、建设海军、全民皆兵等建议。作文里面最特别的一条建议是:中国要与除了沙俄以外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因为沙俄是个半开化的国家。记者在文末评论道:“少年中国”所要的只是铁路、开矿、军备这些东西。从这个评论看,西方驻华记者所理解的“少年中国”,指的是希望引进西方技术以富国强兵的那批人。从这两个例子看,这个阶段的英文报章中“young china”的含义,比较接近于“洋务派”,侧重器物层面的引进以及军备近代化。

1897年,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几乎是首次以中国人身份自称“young china party”。这本书让孙中山在全世界名声大噪,但英文世界young china party这个词组开始频繁出现,则是在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康梁流亡海外初期。

第一次高潮。1898年10月初,美国多份报纸刊登一篇相同的消息,耸人听闻地说光绪帝已死,young china party对此不会无所作为,“现代中国圣人”康有为已平安抵达香港。这些报纸实际是把康有为当作young china party的代表人物。然而,到10月9日,《旧金山呼声报》报道梧州叛乱的消息,则又指背后的势力young china party领导人是孙中山。对现时代的国人来说,维新、革命判然二分,康有为、孙中山似乎从来就是两种人,但对英美观察家来说,两者都是革新派,都可归于young china party范畴。

第二次高潮。这个词组出现的第二个高潮,是1900年。1899年12月31日,梁启超抵达檀香山,也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圣地。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一日),《少年中国说》在日本《清议报》发表。这年初夏,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引起西方世界很大关注,媒体分析运动的起因,认为与1898年光绪帝任用young china party康有为进行激进改革失败有关。慈禧曾在1899年打算废黜光绪,另立新君,遭到朝野人士的大规模抵制。义和团运动的出现,是用暴力形式表达慈禧对帝党的愤恨。9月16日,一篇题为《中国的危机》的分析文章,把支持东南互保的督抚、官员也归于young china party之列。

梁启超

这一年报道的特点,是康有为、孙中山交替以young china party代表人物的形象出现。11月10日《檀香山晚报》引用《纽约先驱报》,称“孙逸仙将是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名字”。《檀香山晚报》写道:“孙逸仙是广东人,跟英国医生学医,在檀香山行医(原文如此)并转而信奉young china party的主张,该团体的目标在推翻满洲王朝,给中国立一部宪法。”

1901年4月20日,深悉内情的《夏威夷星报》,大概是在英语世界第一个清晰地将革命派、保皇派作了严格区分,并讨论两者之间的竞争甚至敌对行动。《星报》写道,不久前梁启超在檀香山搞保皇会(bow wong wui),他对华侨说,虽然有个孙医生和young china party,但只有保皇会才能革新中国。此次刚刚抵达檀香山的孙中山,在采访中承认“保皇会”的存在,觉得该会虽募集了不少金钱,但没有影响力;young china party才是真正有用的团体,它的分支机构遍布整个帝国的各处乡村。显然,young china party在这里专指孙中山一派。《夏威夷星报》评论道:这两个派系在清廷高压之下不得不暂时团结,一旦压力消失,会立即开始掐对方脖子,直到某一方获胜为止。3天后,《夏威夷星报》刊出保皇会对孙中山的回应,说young china party(孙中山派)在革新中国方面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方式,而保皇会则是保守的革命者,意指孙派要推翻全部传统,保皇会则有保留也有革新。

第三次高潮。这个词组在英文媒体集中爆发,是1911年前后。1910年秋,美国出生的华人、同盟会员邝佐治(george fong)在加州奥克兰车站谋刺海军大臣载洵失败,当时报纸明确称他为“young china party”成员。邝佐治于1909年在旧金山加入孙中山派的“少年学社”,该社“以推翻外族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次年初孙中山将该社改组为中国同盟会美洲支部。如此,则称邝佐治为young china party成员,完全名符其实。

载洵

从1910年开始,美国报纸里面的young china party,几乎都用来称呼孙中山派,康梁一派与这个称谓渐行渐远。1910年12月15日,《旧金山呼声》报道了孙中山的计划,要求young china party成员为下一年进行全国总起义做准备。报道称young china party(实即同盟会)拥有两百万党员,清廷陆军、海军中都布满了革命党成员。偶尔也有例外。12月18日《华盛顿先驱报》依然把康梁一派叫做young china party。

1911年2月13日,《夜之星》称,毕业于广东师范学校、加州大学的两个女华人学生,在一场young china party召集的集会上慷慨陈词,号召男同胞拿起武器,奔赴推翻清廷的革命战场。7月17日,《旧金山呼声》大篇幅报道:在孙中山极力推动下,美国致公堂与young china body(同盟会)实现了大联合。此处young china又与同盟会等同。

10月13日,武昌起义后3天,美国报章将武汉军政府领导人汤化龙与孙中山都归于young china party。接下来,很多英文报章都把武汉的革命者称为young china party,并认为孙中山是这场革命的领袖,尽管提到他这时还在国外;有的报纸还报道,young china party正在草拟给华盛顿的请愿书,提请美国与列强协商保持中立,不要帮助清政府。支持孙中山的旧金山《中西日报》总编辑伍盘照,也被认为是young china运动的地区领导人。

11月24日,《太阳报》发表了一篇对武昌起义的述评,把“少年xx”这种结构阐述得十分清晰。该文认为,“少年中国”(指革命党)的力量仍是个问题,它并没有显示出“少年土耳其”(young turks)所拥有的完整组织,也没有“少年波斯”(young persia)用以反败为胜的巴赫蒂亚里人。

武昌起义后,康梁派似乎已被英文报纸排除出young china party之列。换言之,梁启超曾以洪荒之力在中文世界吹响了“少年中国”,这个标签最终却是回到孙中山身上。

流风余韵

1909年,美国华侨李是男、黄伯耀等在旧金山创办中文《美洲少年》周刊。1910年,孙中山与李是男会面,建议改为日报,以便更好宣传革命。李是男发动美洲各埠同志踊跃集资,将周刊改为《少年中国晨报》。该报报头,中文竖写“少年中国”,英文“young china”,由此也可确证“young china”与“少年中国”之间的对应关系。孙中山对这份报纸十分重视,武昌起义前曾在该报社内办公;1911年7月16日,孙中山从美国致信给日本的宗方小太郎,用的是《少年中国晨报》的信纸,可见关系之密切。正是与孙中山的这种特殊关系,《少年中国晨报》得以成为寿命最长的美国中文报纸,到1991年才停刊。1920年双十节,孙中山为《少年中国晨报》题词“国民之导师”。

《少年中国晨报》

1913年1月31日,《时事新报》认为:“所谓‘少年中国’者,孙逸仙之党实居多数,馀则留学于欧美、习兵于日本,及少数政界旧人物耳。其中虽不乏热心改良社会风俗之徒,然其成效如何,非俟诸异日不可知也。”从1850年开始,young china party兜兜转转,曾先后指称过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物、派系、思潮、运动,最终落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运动身上,可谓得其所哉。

1918年,归国留学生王光祈等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从“少年中国学会”的成立宣言“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看不到与孙中山、梁启超的渊源关系,应该看作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一代知识青年又一次改造社会的尝试。

笔者并不是想代孙中山向梁启超夺回“少年中国”的发明权,而是希望揭示从“young china”到“少年中国”的变化历程,以及近代英语世界对中国趋新势力的印象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

young china这个概念从1850到1911年,其实际含义经历了洋务(器物层面改革)、改良维新(局部制度改革)、共和革命(制度重建)的不断演变,反映了这60年间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不同阶段应对方式。孙中山在1897年公开宣布自己属于“少年中国”,1898-1900年间维新派曾接过这个旗帜,最终仍由孙中山革命派夺回“少年中国”之正统。晚清革新思潮从温和到激进、从枝节改良到根本变革的演化,由今日的“后见之明”看,虽历经曲折,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如果要用一个清末民初的词汇来准确翻译young china party,可能“新党”一词比较合适。康有为一派出现后,洋务派人物就被视为过时。进入民国,康有为一派也被视作过时,曾与梁启超一起流亡日本的王照,入民国后被胡适称为“老新党”。young china就是曾经的“新党”被后起的“新党”叫做“老新党”的进程,也即后浪压倒了前浪。young china指称的人物、运动、思潮之所以越来越激进,也是清廷未能及时应对西方冲击有以致之。清廷若在鸦片战争后立即开始采取实质性改革,持之以恒,则康有为、孙中山都没有多少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张艳

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三

粤语童谣集锦

粤语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粤语童谣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粤语童谣集锦一

月光光,照地堂,虾崽你乖乖睡落床,

天朝阿妈要捕鱼虾罗,阿爷看牛要上山坡

阿崽你快高长大罗,帮手阿爷去看牛羊

月光光,照地堂,虾崽你乖乖睡落床,

听朝阿妈要捕鱼虾罗,阿嫲织网要织到天光

虾崽你快高长大罗,撐艇 撒网就更在行

粤语童谣集锦二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呢点可以怕艰难,

清早起床返学去,执齐啲书本啊上学堂,

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懒惰去做人,

又点会有所成啊……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呢当然要有精神,

清早起床好习惯,经常都温书啊要学勤,

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懒惰去做人,

又点会有所成啊……

粤语童谣集锦三

鸡公仔,尾婆娑,三岁嘅孩童啊学唱歌,

阿哥佢听教,阿妈就开心晒咯,

阿哥佢唔听话,阿妈就唔安 乐,哦……

粤语童谣集锦四

氹氹轉,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

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

鸡仔大, 摞去卖。卖得几多钱?

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得来买膏又买盐。

粤语童谣集锦五

收买烂铜烂铁收买旧报纸!收买烂铜烂铁收买旧报纸!

旧报纸呀堆满屋,旧煲仔呀摆满厅,旧衫裤 呀塞满房,

问阿妈呀点算好,旧嘢好,新嘢好,旧同新都可变宝,

卖咗佢哋可变钱,若要钱呀就搵收卖佬!

收 卖佬天天上路,唔理风吹兼雨打,一买一收一世乐,

旧嘢好呀新嘢好,卖咗旧报买噹噹糖卖咗旧仔买甘草。

收买佬天天上路,旧 嘢好佢都当宝。

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四

陈晓平

1897年孙中山自称young china party(少年中国党),1900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报纸读到young china,直译为“少年中国”,遂写成名篇《少年中国说》。晚清时期,young china先后用来指称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孙中山率先使用其英文,梁启超最早把它译为“少年中国”,其中英含义都不断变迁,折射出晚清以来的“世变之亟”。

青年孙中山

《少年中国说》的由来

1900年2月10,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雄文,风靡天下至今。这篇文章在夏威夷写成,笔者认为梁是受1月2日《夏威夷星报》出现“young china”启发与刺激。清末“青年”一词尚未广泛使用,梁启超把young china译为“少年中国”,在当时来说,字面上完全对应。

梁启超此文驳斥日本人把中国叫做“老大帝国”的谬论,激情演绎“少年强则中国强”,行文排山倒海,令人血脉贲张。文中有关“少年意大利”的陈述十分重要,却容易被忽视。

梁启超写道:“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为‘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少年意大利”原文la giovine italia,英文为the young italy,通译为“青年意大利”。马志尼等意大利三杰,集合志士,组织“青年意大利”团体,把祖国从外族统治下解放出来,实行近代化改革,建设民族国家,梁启超对这一壮举心仪已久。

1943年,冯自由撰文对孙中山《伦敦被难记》自述在澳门加入的少年中国党(young china party)并非兴中会一事加以辨析。他认为:“或疑《被难记》之‘少年中国党’为当时一种政治运动之固有团体,亦属大误。盖‘少年某国某政团’,乃东西各国维新党之普通名词。自玛志尼创设‘少年意大利’之后,他国改革政治之团体,以少年某国自称者,不一而足,少年土耳其即其一例。我国志士之自称‘少年中国’者,尚在土耳其之先。”(《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6页)1945年高良佐出版《孙中山先生传》,也认为“所谓少年中国党,是那时国际间对维新政党的一种普通称谓”。这种解释比较符合晚清时期的实际。

1961年,陈旭麓指出:少年中国党“不是一个革命团体,而是一个要求改革政治的团体。当时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主张要以少年的中国来代替衰老的中国,立意和‘少年中国党’的相同”。(《近代史思辨录》第138页)陈旭麓将梁启超“少年中国”与孙中山“少年中国党”联系起来,独具慧眼,令人心折。

民国以来,有关孙中山自称在澳门加入“少年中国党”的学术争议不断,然而无论是肯定说还是否定说,偏颇之处都在于将“少年中国党”实体化,都认为是一个严密的组织,笔者此前也犯了这个错误。若遵循冯自由、高良佐、陈旭麓的思路,将“少年中国党”理解为对革新势力的一种普通称谓,之前的疑难都将迎刃而解。

近代中国很多概念,经过曲折的演变历程才最终定型。英文语境中表达青年的young、young man、youth这一系列词语,在1910年以前的中国,主要用“少年”来对译,广泛使用“青年”是1910年以后的事。笔者管见,可能日本人更早使用“青年”来对译。例如,最早追随孙中山的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就把《伦敦被难记》里面的young china party译为“支那青年党”。

钱穆认为:“古人只称童年、少年、成年、中年、晚年……民初以来,乃有《新青年》杂志问世。其时方求扫荡旧传统,改务西化。……故青年二字乃民国以来之新名词,而尊重青年亦成为民国以来之新风气。”(钱穆:《中国文学论丛》)钱穆的结论大体不差。晚清中国主要使用“少年”概念,“青年”用例较少,还不是广泛流行的语词。

《伦敦被难记》足可证明,国人率先使用“少年中国”概念的是孙中山,而不是梁启超。孙中山青少年时期在夏威夷、香港接受西学教育,早年的思维方式是西式的,往往在脑海里先有一个英文的概念,再慢慢转为中文表达。在他从事社会活动的早期,大量的英文词语、词组还没有通行翻译。孙中山的“少年中国”直接用英文“young china”表达,应该是利用了英文报章原有的表达方式,而英文报章young china一词,应该是模仿young italy而来。

孙中山对世界历史有所了解,比梁启超要早。孙中山先后在夏威夷、香港接受西学教育,也有很多机会从英文书报读到有关young china的报道与论述。孙中山用英文中使用多年的young china party,目的是想借助“青年意大利”这个典故,让西方读者“秒懂”他的革新倾向。1912年,孙中山老师康德黎出版《孙逸仙与现代中国的觉醒》一书,把young china party比拟于“青年土耳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孙中山。

梁启超写作《少年中国说》,实系受到夏威夷英文报纸的直接启发。这次夏威夷之行,直接原因是梁启超出现了与孙中山合作反清的苗头,令康有为大起疑心,必欲拆散这一联盟,严令梁启超离开日本前往美洲。1899年12月31日,梁启超从日本乘船抵达夏威夷。

1900年1月2日,《夏威夷星报》(the hawaiian star)以《中国的改革》为题,隆重报道了梁氏的到来。该报称:“今天,一位进步中国人梁启超来到我们当中。这位绅士为追求他的事业,险些丧生。young china很明白,它取得进展的唯一机会,是与西方思想与西方脚步协调一致。”报道显示了西方人的傲慢,此处出现了young china一语,相信夏威夷华侨会给梁启超作讲解。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自承“不解英语”,实际情况是掌握了一些英文单词,但运用未到自如程度。经由夏威夷华侨的翻译、解释,梁启超又熟知马志尼“少年意大利”故事,遂仿照young italy,将young china一语直译为“少年中国”,写下传颂至今的雄文。梁启超对“少年意大利”念念不忘,1902年又写出《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在“少年意大利”后面加注英文young italy。

《夏威夷星报》之young china

前往夏威夷之前,梁启超已熟知马志尼故事。在《壮别二十六首》诗注中,他在“变名怜玛志”一句后面,注曰“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一,二十年流亡于外,屡变其名”。梁启超对马志尼生平的感慨,并不仅仅是“替古人担忧”,而是有着现实的感慨。他在戊戌政变时依靠日本人的帮助得以逃脱,改名“吉田晋”,与不断变换姓名流亡的马志尼有着共鸣。

对《伦敦被难记》的文本分析

孙中山在1897年1月出版的英文版《伦敦被难记》,第一章中5次出现“young china”,其中3次完整出现“young china party”,仔细阅读上下文,笔者认为,这是对革新势力的称谓,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运动,也可理解为松散的同人圈子,不能理解为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律的列宁主义式政党。

目前通行中文译本中,young china party在《伦敦被难记》第一次出现时译为“少年中国党”,括号中加注“按即兴中会”,后面则直接用兴中会替代。这种直接改易原文的译法不太妥当。下面具体考察这个词5次出现的情形。

第一次出现:“予在澳门,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其宗旨改造中国,故名之为少年中国党。其党有见于中国之政体不合于时势之所趋,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其最要者,则在改行立宪政体,以为专制及腐败政治之代。予当时不禁深表同情,而投身为彼党党员,盖自信固为国利民福计也。”这段译文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不过最重要的字眼是political movement(政治运动),表明孙中山所参加的,不是一个严密组织,而是一项政治运动,或者说一个趋新人士的圈子。

孙中山自述在澳门加入这个运动,笔者认为是1893年郑观应回澳门奔丧时发生。该年5月22日,郑观应回澳门奔父丧,一直住到9月9日,才与秘书吴瀚涛一起出发回沪。这一年夏秋,郑观应与孙中山有3个多月时间同在澳门,两人有很多共同朋友,这两个同样活跃的香山同乡,在当时人口甚少的澳门,必定会见面。夏观应之子郑润燊回忆:“孙中山至少两次到过澳门郑慎馀堂,也到过上海的家中。”(《郑观应年谱长编》上册第348页)孙中山所称“加入了少年中国党”,最合理的理解是加入了郑观应倡导的革新圈子。

第二次出现:“中国睡梦之深,至于此极,以维新之机苟非发之自上,殆无可望。此‘young china’ party所由设也。……之所以偏重于请愿上书等方法,冀万乘之尊或一垂听,政府之或可奋起。……以是吾党党员,本利国福民之诚意,会合全体,联名上书。时则日本正以雄师进逼北京,在吾党固欲利用此时机,而在朝廷,亦恐以惩治新党失全国之心,遂暂搁不报。但中目战事既息,和议告成,而朝廷即悍然下诏,不特对于上书请愿者,加以叱责;且云此等陈请变法条陈,以后不得擅上云云。”

孙中山从宣传效果出发,把“公车上书”等请愿事件算成young china party的功劳,确实有夸大成分。但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孙中山一开始追随的郑观应,也是康有为倡办的上海强学书局负责人,亦即在甲午战争前后,郑观应、康有为可算同一派系。

第三次出现:“young china party之总部,设于上海。而会员用地之地,则定于广州。”学界对这句话多有疑问。笔者认为,孙中山所称加入的young china party,是以郑观应为中心的革新势力,具体化的话,人员可能包括宋耀如、郑观应秘书吴瀚涛,数年前从香港回到上海定居的王韬也可算在内。这些人都定居沪渎,故孙中山说总部设于上海,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经停上海时,这些人物都有紧密接触,宋耀如更是长期追随。1895年3月1日,孙中山在会面日本驻香港领事时,列出参与举事的统领有郑观应秘书吴瀚涛。从事后发生的情况看,郑观应、吴瀚涛等上海“同志”最终没有参与广州起义,其原因可以理解。

第四次出现:“时值团防肇事,弃其军服,四处劫掠。……居民特开会议,决议以代表一千人起诉与巡抚衙门。当事者斥为犯上作乱,下领袖代表于狱,余人悉被驱散。于是民怨日深,而投身入young china party者益众。”这是指该年广州西关团防局劫掠锦纶行财物,引发冲突及大规模“上访”,官府处置不公,锦纶行商人、工人有不少人加入孙中山一派。

第五次出现:“……以是而富者怨,学者亦怨。凡兹所述,皆足以增young china之势力。”这是指两广总督李瀚章大肆敛财,广东学政徐琪(徐花农,孙中山用粤语写作che fa nung)出卖科第,激起广州一些富人、学人的反抗意识,也增大了young china的势力。

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里面,还用了另外一个词组committee of refomers(改革委员会)。1897年7月,他又在《中国之司法改革》一文中,把他所属的团体叫做reform party of young china。(《孙中山集外集》第7页)这些例子表明,这个团体其实并没有正式的英文名称,他在书写的时候十分随意。

收录于《孙中山全集》中的《伦敦被难记》中文版,1912年由甘永龙编译,他把第一次出现的“young china party”译为“少年中国党”,这样处理本来不算错,但在后面加上注释“按即兴中会”则不太妥当。笔者认为,兴中会是个严密的组织,主要包含香港杨衢云等辅仁文社成员、檀香山华侨与会党头目,而young china party的含义更广,也更有弹性,从《伦敦被难记》所说上书朝廷情形看,实际包含了康有为、郑观应的势力在内,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人参与了广州起义的谋划。也可以认为,孙中山这样使用young china party,有虚张声势的味道。

孙中山虽多次使用young china,却并无意愿把它译为中文。梁启超情形则大为不同,他国学修养深厚,十分自信,在将西方概念翻译为中文时十分果断。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之后一段相当长时间,中文世界使用“少年中国”的情况并不普遍。《申报》最早是在1903年1月22日的一份告白提到“少年中国报馆”。这是秦力山1902年冬在上海创办的《少年中国报》,数月后即停刊。秦力山曾入读湖南学堂,师从谭嗣同,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与梁启超一起办《清议报》,1900年指挥大通自力军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转向孙中山一派,章太炎称之为“孙党”。他使用报名《少年中国报》,估计受梁启超影响为多,与孙中山有无关系则不得而知。

英文报纸中的“young china”

young china party这个英文词组,就笔者所见,185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1853年,一份英国报纸把太平天国运动叫做young china party。1863年,另一份报纸的评论期待young china party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资源发展近代工商业,比较接近后来所说的“洋务派”。在几十年里,这个词组使用频率并不太高。笔者所见英文报章当中,young china party是个十分宽泛的谱系,囊括了学界所说的洋务派、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可以说,在这个词组诞生初期,就包含着改良与革命两个近代中国最宏大的主题。

1890年,《字林西报》刊出以young china为题的报道,报道清廷驻法公使馆随从武官陈季同。陈季同熟悉西学,用清晰明白的法文写了几本书、好些文章,让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报道称陈季同因间谍嫌疑,被迫回国。这个故事似与我们所要探讨的“young china”没有密切关系,只是表明陈季同这种熟悉西学的人物,是过去未曾有过的新型中国人,故而被贴上young china的标签。

陈季同

1891年初,美国加州一份报纸在评论光绪帝本生父醇亲王去世消息时,认为醇亲王是young china party首领,指出醇亲王在推进铁路、海军建设、陆军的现代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young china party在这里大约等于“洋务派”。同年年底,英文《北华捷报》刊出以young china为题的文章,综述上海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的一批学生作文,其中一篇的主题是“如何使中国强大”,提出了禁鸦片、铺铁路、设电报、开矿产、港口设防、建设海军、全民皆兵等建议。作文里面最特别的一条建议是:中国要与除了沙俄以外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因为沙俄是个半开化的国家。记者在文末评论道:“少年中国”所要的只是铁路、开矿、军备这些东西。从这个评论看,西方驻华记者所理解的“少年中国”,指的是希望引进西方技术以富国强兵的那批人。从这两个例子看,这个阶段的英文报章中“young china”的含义,比较接近于“洋务派”,侧重器物层面的引进以及军备近代化。

1897年,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几乎是首次以中国人身份自称“young china party”。这本书让孙中山在全世界名声大噪,但英文世界young china party这个词组开始频繁出现,则是在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康梁流亡海外初期。

第一次高潮。1898年10月初,美国多份报纸刊登一篇相同的消息,耸人听闻地说光绪帝已死,young china party对此不会无所作为,“现代中国圣人”康有为已平安抵达香港。这些报纸实际是把康有为当作young china party的代表人物。然而,到10月9日,《旧金山呼声报》报道梧州叛乱的消息,则又指背后的势力young china party领导人是孙中山。对现时代的国人来说,维新、革命判然二分,康有为、孙中山似乎从来就是两种人,但对英美观察家来说,两者都是革新派,都可归于young china party范畴。

第二次高潮。这个词组出现的第二个高潮,是1900年。1899年12月31日,梁启超抵达檀香山,也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圣地。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一日),《少年中国说》在日本《清议报》发表。这年初夏,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引起西方世界很大关注,媒体分析运动的起因,认为与1898年光绪帝任用young china party康有为进行激进改革失败有关。慈禧曾在1899年打算废黜光绪,另立新君,遭到朝野人士的大规模抵制。义和团运动的出现,是用暴力形式表达慈禧对帝党的愤恨。9月16日,一篇题为《中国的危机》的分析文章,把支持东南互保的督抚、官员也归于young china party之列。

梁启超

这一年报道的特点,是康有为、孙中山交替以young china party代表人物的形象出现。11月10日《檀香山晚报》引用《纽约先驱报》,称“孙逸仙将是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名字”。《檀香山晚报》写道:“孙逸仙是广东人,跟英国医生学医,在檀香山行医(原文如此)并转而信奉young china party的主张,该团体的目标在推翻满洲王朝,给中国立一部宪法。”

1901年4月20日,深悉内情的《夏威夷星报》,大概是在英语世界第一个清晰地将革命派、保皇派作了严格区分,并讨论两者之间的竞争甚至敌对行动。《星报》写道,不久前梁启超在檀香山搞保皇会(bow wong wui),他对华侨说,虽然有个孙医生和young china party,但只有保皇会才能革新中国。此次刚刚抵达檀香山的孙中山,在采访中承认“保皇会”的存在,觉得该会虽募集了不少金钱,但没有影响力;young china party才是真正有用的团体,它的分支机构遍布整个帝国的各处乡村。显然,young china party在这里专指孙中山一派。《夏威夷星报》评论道:这两个派系在清廷高压之下不得不暂时团结,一旦压力消失,会立即开始掐对方脖子,直到某一方获胜为止。3天后,《夏威夷星报》刊出保皇会对孙中山的回应,说young china party(孙中山派)在革新中国方面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方式,而保皇会则是保守的革命者,意指孙派要推翻全部传统,保皇会则有保留也有革新。

第三次高潮。这个词组在英文媒体集中爆发,是1911年前后。1910年秋,美国出生的华人、同盟会员邝佐治(george fong)在加州奥克兰车站谋刺海军大臣载洵失败,当时报纸明确称他为“young china party”成员。邝佐治于1909年在旧金山加入孙中山派的“少年学社”,该社“以推翻外族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次年初孙中山将该社改组为中国同盟会美洲支部。如此,则称邝佐治为young china party成员,完全名符其实。

载洵

从1910年开始,美国报纸里面的young china party,几乎都用来称呼孙中山派,康梁一派与这个称谓渐行渐远。1910年12月15日,《旧金山呼声》报道了孙中山的计划,要求young china party成员为下一年进行全国总起义做准备。报道称young china party(实即同盟会)拥有两百万党员,清廷陆军、海军中都布满了革命党成员。偶尔也有例外。12月18日《华盛顿先驱报》依然把康梁一派叫做young china party。

1911年2月13日,《夜之星》称,毕业于广东师范学校、加州大学的两个女华人学生,在一场young china party召集的集会上慷慨陈词,号召男同胞拿起武器,奔赴推翻清廷的革命战场。7月17日,《旧金山呼声》大篇幅报道:在孙中山极力推动下,美国致公堂与young china body(同盟会)实现了大联合。此处young china又与同盟会等同。

10月13日,武昌起义后3天,美国报章将武汉军政府领导人汤化龙与孙中山都归于young china party。接下来,很多英文报章都把武汉的革命者称为young china party,并认为孙中山是这场革命的领袖,尽管提到他这时还在国外;有的报纸还报道,young china party正在草拟给华盛顿的请愿书,提请美国与列强协商保持中立,不要帮助清政府。支持孙中山的旧金山《中西日报》总编辑伍盘照,也被认为是young china运动的地区领导人。

11月24日,《太阳报》发表了一篇对武昌起义的述评,把“少年xx”这种结构阐述得十分清晰。该文认为,“少年中国”(指革命党)的力量仍是个问题,它并没有显示出“少年土耳其”(young turks)所拥有的完整组织,也没有“少年波斯”(young persia)用以反败为胜的巴赫蒂亚里人。

武昌起义后,康梁派似乎已被英文报纸排除出young china party之列。换言之,梁启超曾以洪荒之力在中文世界吹响了“少年中国”,这个标签最终却是回到孙中山身上。

流风余韵

1909年,美国华侨李是男、黄伯耀等在旧金山创办中文《美洲少年》周刊。1910年,孙中山与李是男会面,建议改为日报,以便更好宣传革命。李是男发动美洲各埠同志踊跃集资,将周刊改为《少年中国晨报》。该报报头,中文竖写“少年中国”,英文“young china”,由此也可确证“young china”与“少年中国”之间的对应关系。孙中山对这份报纸十分重视,武昌起义前曾在该报社内办公;1911年7月16日,孙中山从美国致信给日本的宗方小太郎,用的是《少年中国晨报》的信纸,可见关系之密切。正是与孙中山的这种特殊关系,《少年中国晨报》得以成为寿命最长的美国中文报纸,到1991年才停刊。1920年双十节,孙中山为《少年中国晨报》题词“国民之导师”。

《少年中国晨报》

1913年1月31日,《时事新报》认为:“所谓‘少年中国’者,孙逸仙之党实居多数,馀则留学于欧美、习兵于日本,及少数政界旧人物耳。其中虽不乏热心改良社会风俗之徒,然其成效如何,非俟诸异日不可知也。”从1850年开始,young china party兜兜转转,曾先后指称过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物、派系、思潮、运动,最终落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运动身上,可谓得其所哉。

1918年,归国留学生王光祈等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从“少年中国学会”的成立宣言“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看不到与孙中山、梁启超的渊源关系,应该看作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一代知识青年又一次改造社会的尝试。

笔者并不是想代孙中山向梁启超夺回“少年中国”的发明权,而是希望揭示从“young china”到“少年中国”的变化历程,以及近代英语世界对中国趋新势力的印象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

young china这个概念从1850到1911年,其实际含义经历了洋务(器物层面改革)、改良维新(局部制度改革)、共和革命(制度重建)的不断演变,反映了这60年间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不同阶段应对方式。孙中山在1897年公开宣布自己属于“少年中国”,1898-1900年间维新派曾接过这个旗帜,最终仍由孙中山革命派夺回“少年中国”之正统。晚清革新思潮从温和到激进、从枝节改良到根本变革的演化,由今日的“后见之明”看,虽历经曲折,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如果要用一个清末民初的词汇来准确翻译young china party,可能“新党”一词比较合适。康有为一派出现后,洋务派人物就被视为过时。进入民国,康有为一派也被视作过时,曾与梁启超一起流亡日本的王照,入民国后被胡适称为“老新党”。young china就是曾经的“新党”被后起的“新党”叫做“老新党”的进程,也即后浪压倒了前浪。young china指称的人物、运动、思潮之所以越来越激进,也是清廷未能及时应对西方冲击有以致之。清廷若在鸦片战争后立即开始采取实质性改革,持之以恒,则康有为、孙中山都没有多少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张艳

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五

搞笑的粤语幽默句子_经典搞笑的粤语幽默语句

你知道有哪些幽默搞笑的粤语句子呢?你有兴趣看看么?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推荐了经典搞笑的粤语幽默语句,希望大家从中能够有所收获!

经典搞笑的粤语幽默语句摘录

1. 祝你青春长驻,肥过只猪,fit过碌柱,掂过番薯,身材似侏儒,做野鬼鬼鼠,食饭唔使煮,开大唔捂屎,永远唔认输,俾人当野猪,恭喜,恭喜!!

2. 凉风有扇,抽水无电,亏你身无分文还想吃榴莲。虽则我唔系穿金戴银,腰缠万贯,但可以高息借几蚊俾你买个公仔面。

3. 考试如此多焦,引无数考生尽通宵。惜秦皇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只把白卷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全都

4. 重考。

5. 肥藤藤,脚震震,买旧猪肉去拜神.行到半路pagpag痕,去到神庙四围藤,返到屋企口痕痕,食完猪肉变瘟神,看了信息正蠢人.

6. 唔准郁!打劫!全部举手!男既泊左边,女既泊右边,变态既企中间,话紧你啊,仲诈呆睇手机!

7. 我一直想对你说那几个字,可你知道它的份量,我怕一但说出咱们连朋友都没法做了,可我控制不住感情,鼓起勇气对你说:益力多,你今曰饮佐末啊!

8. 感觉好奇怪.应该是你了.我一直以来要找的就是你了.这次机会我会好好把握的.我一定要追到你为止.........死贼仔吖!你同我企系道.

9. 介绍pizzad的男朋友给你认识,他的发型又衰又难看,又没什么钱,也没读过书,性能力又马马虎虎,不过都算一表人才啦。哈哈...

10. 其实我就是改变社会风气,风魔万千少女,刺激电影市道,提高年轻人内涵,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整蛊专家,我名叫古晶,英文名叫jingkoo!

11. 阿水出了名的泡妞无数,是我们所有男人的眼中钉。他优雅的体态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让所有的少女都难以抗拒。他那双叫人心碎的眼睛,不管多么冷傲的女性,都会被他温柔的眼神所融化,他是众所公认的街坊情圣,行运茶餐厅的灵魂,谁都认识的--蛋塔王子

12. 他高傲,但是宅心仁厚,他低调,但是受万人景仰,他可以把神赐给人类的火,运用的出神入化,烧出堪称火之艺术的超级菜式,他究竟是神仙的化身?还是地狱的使者?没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每个人都给他一个称号--食~~神!

13. 此话当真?!说过的话不能不算数哦!不错!我就是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唐伯虎!

14. 扫地只不过是我地表面工作,我真正地身份是一位研究僧。

15. 先生:我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腰间,龙头在胸口,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16. 贫僧乃少林寺方丈,法号梦遗。阿弥陀佛,我随风而来,随风而去。

17. 哇呀呀呀呀~~~,好!实不相瞒,小弟我就是人称玉树临风胜潘安,一支李花压海棠的小淫虫周伯通!

18. 凭你的智慧,我唬得了你吗?

19. 如果靓仔系一种罪,我已经罪犯滔天;如果有型系一种错,我已经一错再错;如果聪明要受惩罚,我岂不是要千刀万剐;如果谦虚都要受折磨,我又点能逃得过?

20. 凉风有讯,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既情绪,好比度日如年。我虽则唔系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既胸襟加强劲既臂弯,你爱我吗?

21. 如果上天俾多一次机会我嘎话,我会同你讲:“朴街!无钱唔好沟我”!

22. 男人出边包女人叫“金屋藏娇”;女人系出边养男人叫“卧虎藏龙”;

23. 雷暴警告现正生效; 无喱头天文台提醒你,出街前记得带支避雷针。祝你好运......

24. 你真系人见人爱,车见车载,见棺开盖,死鸡撑盖。

25. 我好挂住你啊!你有无挂住我呢?

经典搞笑的粤语幽默语句推荐

1. 闻一闻无晒精神,索一索无晒知觉。 斯斯文文,乜鬼都聞. 頭髮長長,戰鬥力強.

2. 晨早流流撞穿牆,番到屋企唔沖涼.

3. 係就快,唔好等下個禮拜.

4. 你地就好歡喜,我就麻麻地.

5. 天地有正氣,無錢無天理,

6. 睇你個樣咁鬼好,原來思想咁老土。睇你外表咁斯文,原來內裏咁open。 果度工廠區,d空氣好鬼衰.

7. 行到氹氹轉,今晚實腳仔軟.

8. 咁岩得咁橋,飛機撞紙鷂.

9. 唔理搭船定搭車,出街最緊要擔遮.

10. 遠睇誇啦啦,近睇吹喇叭.

11. 無錢就頭痕,有錢就身痕.

12. 着鞋唔着袜,大方兼老實.頭髮就似汁草,唔使去飛髮鋪.

13. 行路似隻貓,唔使打大架.

14. 掃把企到直一直,廁所沖水好大力.

15. 有咩衣郁,揸住碌竹.

经典搞笑的粤语幽默语句精选

1. 飛天大老鼠,頭頂生蕃薯.

2. 諗到頭都爆,硬過金鐘罩.

3. 要死就快,唔好一味晌度晒.

4. 傳聞辨認通例:兩成當發生,五成當係真

5. 愛上老細,九成乞米

6. 愛上公司,肯定白痴

7. 三五成群,邊有好人

8. 庸脂俗粉,吾慌穩陣。

9. 天生一副小人相,額尖面窄嘴舌長。

10. 老細敘頭,梗有計謀。

11. 老友握手,梗有人走

12. 天生庸材亦有用,捱你唔死一世窮。

13. 無風吹大浪,梗有人上當

14. 寧俾人知都莫俾人見,三餐唔掂都咪餓到出面

15. 八得就唔好 o 徙,是非可以當人情賣

相关范文推荐

    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推荐)(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幼师拥抱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最新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专家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精选9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关爱

    2023年团代会学生心得体会(汇总8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

    最新销售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模板9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销售

    粤语日常用语句简短(八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粤语日常用语

    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精)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推荐粤语日常用语句(精)一

    精选粤语日常用语句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精选粤语日常用语句(精)(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离职劝退申请书(通用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