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模板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字海最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模板8篇)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总结,能够帮助其他人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下文列举了几篇经典的学习心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一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一、对全书认识以及主要观点摘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十、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介绍和理解的六个侧面介绍。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设计学习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二

《追求卓越》是世界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被誉为:世界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福布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它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许多跨国大企业视彼得斯的著作为发展创新的经典。

这是我最初想要读这本书的理由,很想知道究竟为何一本书可以被授予如此高的评价。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书中蕴含的真理,其实很简单。可是也不得不承认,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容易被人忽略,也越不容易做到,往往因为简单,而让人无从下手。就像即使可怕的法律摆在那里,依然有人铤而走险的犯错,而成功的规则摆在那里,每个人都趋之若鹜,却只是像一个手捧圣经的文盲一样,空空激动,却无法真正领会那些可以让他发生彻底改变的语句。

这个世界上认识字的人很多,认识字的人都可以读懂书上的每一块白纸黑字,可是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把想到看到的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样,学过管理的人很多,参与过管理的人很多,甚至真正做过管理者的人也并不少,也或者这里面每个人都可以把管理这个问题说的头头是道,但是真正创造过优秀企业的人却很少。

当代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于他强迫你关注最基本的东西它使管理听起来是令人难以置信地容易。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放回在枕头下,然后一切都会完成。”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三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 通过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十 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274页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 设计学习 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四

《追求卓越》一书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为了探寻管理艺术的秘密,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作者发现,尽管每个优秀企业的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也就是八大基本属性,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这些基本原理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全球企业的管理和运营。知道今天,崇尚行动、贴近顾客、精兵简政、不离本行这些指导性原理,仍然是许多企业提高绩效和赢利水平的有效方法。

我从整体思路考虑卓越的定义,个人认为应该有一个很塌实的基础:责任胜于能力,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主要看你对工作,对事情有没有责任心,即使你的能力再大,很能办事,但由于你骄傲自满,不负责任,很容易办的事情,也会办不好,这就说明,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者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了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守信,是完成卓越事业的先决条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放弃,自己还是坚持,他人后退,自己还是向前,眼前没有光明、希望,自己还是努力奋斗,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态度,去创造卓越。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发展趋势,熔安人用激情、卓越的企业理念,真*正的为人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团队灵魂永在,熔安人用对事业的高调激情,完成卓越熔安的信念。用低调的做人态度,完成铿锵人生的执著。

成功从无定式,卓越贵在创新。《追求卓越》给了全球各类企业一个共同的梦。这个梦把赤裸裸的功利、尔虞我诈的竞争、勾心斗角的企业政治、生死攸关的管理等等,都精巧的包装起来,穿上了皇帝的新装。不论理论是否坚守,结论是否科学,有了梦就有了方向。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五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它的“三导”功能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三、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缘起于对学生“源头”的关注缺失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六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七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八

自从读了《西游记》这本书后,无不敬佩孙悟空的所作所为。从一个个性恶劣的美猴王转眼间变了一心护送唐僧取经的孙悟空。故事中的孙悟空曾三打白骨精好不神气,可是被肉眼凡胎的唐僧误当成杀害平民的人逼迫之下唐僧写出了逐出师门的状子无论悟空怎么恳求就是不能挽回无奈之下,悟空只有含泪而别回到花果山。

可是,当唐僧遇到黄袍老怪,有了极大的危险的时候,悟空得知,不顾一切的降伏黄袍老怪救得唐僧时,唐僧终归还是原谅了悟空,最后四师徒同心协力取得真经,完成大业。

我想:“我们从小就是一个个性倔犟的婴儿,有的婴儿逐渐变成活泼可爱的小孩,有的则变成一个天真的孩童,但有又的变的很坏。无论怎样,都要经过一番繁重的教育,才能看出孩童真正的个性。

难道我们不能像故事中的孙悟空那样吗?无论是哪一种孩子,都应该好好学习,走入正道。当然,学习中常常会遭到某种不测,但对于这样一点小小的挫折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当其与孙悟空相比,对于它的忍气吞声可能是一点儿也比不上,但是孙悟空他还是忍着被师父责备,害死了那所谓的“平民”。我们面对的挫折就不能像悟空那样一关一关的闯过去呢。

或许有人会说,若是家中突然发生什么不幸的事被逼迫而退学,那该如何是好呢?我要说:没关系的,只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埋在心里,并时刻记着,一定可以再次踏入学习的路上。认真学习,这样可以完成心中的愿望。

我们不能像孙悟空具那样有顽强的精神吗?不能在挫折中,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站起吗继续往前走吗?是不可以吗?只是我们不愿意而已!我坚信我们是可以的只要我们努力。如果有一种顽强的精神,任何事都好办。可以说没有事做不成了。我们是可以像孙悟空那样,拥有一颗勇于承担的心。

相信孙悟空告诉我们的道理,因为相信总是有好处的!战胜困难,迎面而上,勇敢的走上去。光明的道路会为你打开的,它一直等着你!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教师座右铭经典语录 经典的幼儿园教师座右铭(通用5篇)

    在撰写文章或演讲前,制定一个清晰的提纲可以帮助整理思路。制作提纲时,可以通过添加关键词或关键句来帮助记忆和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好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写出更加出彩

    2023年青春励志句子短句 青春励志句子(优质18篇)

    环保标语可以在公共场所、社区、学校等地方展示,起到提醒和激励作用。环保标语的创作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2023年寒假感悟初中 寒假数学教师感悟心得体会(实用12篇)

    励志是我们追逐梦想的动力,通过励志,我们可以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总结要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并在下一步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所改进。励志是激励人们追求成功、超越自我、克服

    2023年团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精选8篇)

    学期总结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巩固,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军训总结参考材料,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母亲节礼物贺卡祝福寄语(大全8篇)

    竞聘是一种通过比赛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可以评估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对于职场发展非常重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希望通过竞聘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职

    2023年教师手工制作活动总结 手工制作活动总结(通用8篇)

    在学习总结中,我可以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到优点和不足之处。下面是一些考试总结的精华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自己的考试经历。教师手工制作活动总结篇一为倡

    最新干部作风整顿发言材料教师(实用11篇)

    欢迎词应体现主办方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营造热烈而亲切的氛围。撰写欢迎词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庸俗的词语,以保持词词经典。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欢迎

    2023年新学期新计划初二(通用11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全面规划和把控。接下来是一些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规划计划实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新学期新计划初二篇一我们迎来了大

    小学期末安全教育发言稿精彩(通用8篇)

    理想是我们心中的星星,它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写理想时,应该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追求和价值观。以下是一些实现理想的实践经验,希

    2023年感恩母亲小学生(模板11篇)

    答谢词可以作为一种公开场合下向人们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让人们更加理解和支持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真实和真诚的态度,以确保答谢词的表达充满情感和力量。以下是一些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