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汇总8篇)

时间:2024-01-18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篇一

永和九年的干支年。

【暮春】

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暮,晚。

【兰序】

在绍兴西南,其地名兰渚,渚中有兰亭。

【修禊】

一种消除不祥的祭礼。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三,临水而祭,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毕、咸】

副词,都。

【修】

长,高。

【激湍】

流势大,流速急的水。

【映带】

映衬并像带子般环绕。

【流觞】

把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流,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觞,酒杯。

【曲水】

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次】

处所,地方,指水边。

【丝竹管弦】

都是乐器。箫笛用竹制成,是管乐器。琴瑟用弦制成,是弦乐器。

【盛】

多,这里有“热闹”的意思。

【惠风】

让人受惠的风,微风。

【品类】

指自然万物。

【所以】

这里是“用来”之意。

【骋】

奔驰,这里为“舒展”之意。

【极】

极尽,尽情。

【信】

确实,真。

【夫】

助词,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与】

相聚。

【俯仰】

一指社会人和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说低头抬头,形容时间短暂。此处取前一个意思为佳。

【取诸】

从……中取得。

【次】

处所,地方,指水边。

【丝竹管弦】

都是乐器。箫笛用竹制成,是管乐器。琴瑟用弦制成,是弦乐器。

【盛】

多,这里有“热闹”的意思。

【惠风】

让人受惠的风,微风。

【品类】

指自然万物。

【所以】

这里是“用来”之意。

【骋】

奔驰,这里为“舒展”之意。

【极】

极尽,尽情。

【信】

确实,真。

【夫】

助词,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与】

相聚。

【俯仰】

一指社会人和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说低头抬头,形容时间短暂。此处取前一个意思为佳。

【取诸】

从……中取得。

【次】

处所,地方,指水边。

【丝竹管弦】

都是乐器。箫笛用竹制成,是管乐器。琴瑟用弦制成,是弦乐器。

【盛】

多,这里有“热闹”的意思。

【惠风】

让人受惠的风,微风。

【品类】

指自然万物。

【所以】

这里是“用来”之意。

【骋】

奔驰,这里为“舒展”之意。

【极】

极尽,尽情。

【信】

确实,真。

【夫】

助词,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与】

相聚。

【俯仰】

一指社会人和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说低头抬头,形容时间短暂。此处取前一个意思为佳。

【取诸】

从……中取得。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篇二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篇三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1、 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1、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1、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 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篇四

一、基本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竟今:读zeng多作姓

向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三、理解分析

1、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放浪形骸

(2)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写作动机——“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2、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3、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2)“一死生”“齐彭觞”不是庄子的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3)滥觞——本文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江河发源处水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崏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此来比喻事物的开始。如:楚辞中的谣歌可以看作是我国五言诗的滥觞。

2、知识拓展

(1)东床——东晋名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导的家族。《晋书。王羲之传》载:“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也称“坦腹”。

(2)《兰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兰亭序》帖后,爱不释手,常常“朝夕观览”。贞观十年,让冯承素、虞世南、禇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赏近臣。死后将其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冯承素临摹最为逼真,较有影响。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个半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3)课外阅读王勃《滕王阁序》,比较两序的风格异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篇五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篇六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篇七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太可能。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朝食。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首先阅读全文、把握主旨

阅读理解是必须要经过阅读的,初中阅读理解一般是以叙事、叙人类的文章,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先通读一下全文,先阅读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学会归纳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事实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阅读理解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阅读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学会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常见谚语、名言、对联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篇八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之后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述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一样,性情各异。刚刚对自我所向往且最终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梦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一样。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一样。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终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一样,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相关范文推荐

    成绩保证书应该15篇(优秀)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大全(16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

    最新结婚辞职信简短 结婚辞职报告十五篇(优秀)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大学拔河比赛策划书十六篇(精选)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大学拔河比赛策划书篇一

    最新建材市场调查报告总结16篇(优质)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

    2023年创业孵化心得体会(模板11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

    岗位推荐信通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

    2023年机电一体化求职信200字大全(十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下册(16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上册精选(十六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