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紫薇儿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一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1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出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释放)的热量,叫做。

2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

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吸=cm(t-t0)、q放=cm(t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下面介绍应用广泛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二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三

1、掌握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

3、掌握细胞全能性实例。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导入新课

思考:

1、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

2、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

3、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

大家都是从一个受精卵生长发育而来,为何一个细胞能发育为这么多种不同的细胞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探讨”的“讨论”,教师提示。

提示

1、健康人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p117,总结出分化的概念。

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有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详见课件图片展示未成年人全身细胞总数约1014个,细胞种类有200多种,这么多种类细胞均来自一个受精卵。

2、细胞分化的特点:

1、细胞分化的持久性: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2、细胞分化的差异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显著;动物比植物分化显著。

3、细胞分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学生活动:p118第三段得到答案。

3、结果:增加细胞的类型,产生出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4、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同一生物个体不同部位细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5、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学生活动:通过总结比较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异同,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棵完整的植株。实验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1、概念: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详见课件

3、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密切相关。

b、细胞分化是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c、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期d、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的细胞中dna、mrna、蛋白质的

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

b。红细胞的形成与基因表达有关而与细胞分化无关

c。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不具全能性

d。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志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4、花药离体培养是指把分裂旺盛的花药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成植株。这成果利用了细胞的()

a、应激性b、全能性c、变异性d、适应性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四

以党的教育方针,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4班,5班的生物教学。这几个班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各项基本要求,但不够积极主动;少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不自觉,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成绩有待提高。

三、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这一单元从生物圈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各种动物的类群。编排上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完整性,没有从进化的角度依次介绍各门类的动物的特征,而是以重点动物为例(如鱼、家兔、昆虫和鸟等)来探究动物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上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以及各门动物的基本特征,同时突出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思想。这样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利用一系列图片和探究活动来介绍有关的动物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避免了单纯的叙述枯燥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反感。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一单元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以马为例介绍了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和分类的基本单位,进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并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存在的价值,形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情感。

本学期共有探究活动41个,其突出的特点有:

1、加强了学生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如“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等探究活动均需要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材只是作了重点提示,旨在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由学生独立完成。

2、探究活动的内容及选材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系,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制作甜酒”、“分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资料”等活动内容,同时这些探究活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大了技能训练的难度。本学期的“技能训练”内容增加了“综合和概括”、“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等训练项目,同时还进一步地加强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4、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在内容上不仅包含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还增设了微生物培养的方法、模拟实验的方法等。

五、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分析动物的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且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基础决定的,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3、通过了解细菌和真菌相似的营养方式,不同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从而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特征。

4、通过观察、调查、收集、实验、模拟等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讨论和开放性练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形成爱护动物的情感,提高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动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建立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观点;认识生物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五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这样保护白头叶猴。

1课时

6-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1、濒临灭绝

2、生存环境的破坏与改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1、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这个物种已经()

a、灭绝b、濒危c、受到威胁d、再生

2、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迁地保护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克隆d、法制管理

3、数千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为荒山秃岭,植被减少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频繁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c、长年干旱,赤地千里d、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

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堂科学课先请5位小助手来帮个忙。

2、菜青虫与青菜这两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用一个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青菜菜青虫)。注意:箭头的方向,从被吃的生物指出来。

3、安排其他同学的生物头饰。

二、探究活动。

(一)食物链概念。

1、五位同学代表的生物以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来排个队,排头朝着老师。

2、谁来说说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食物链)。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下有趣的食物链。板书:有趣的食物链——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生物学家给起名叫做食物链。

4、回忆下,自然界中还有没有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呢?

5、成语中的食物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有没有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谁来说说看。怎么用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蝉螳螂黄雀)。

6、蝉要吃什么?黄雀又会被谁吃?将食物链补充完整。

7、比较两条食物链,总结出食物链的特点。(完整的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二)生产者和消费者。

1、植物是如何获取食物的?除了植物其他生物是如何获取食物的?食物链中,我们按照获取食物途径的不同给它分成: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叫做消费者。)。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七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八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x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九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

这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

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

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3)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应用。

【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a、粮食全部供应给人吃。

b、一部分粮食供应给人吃,同时用一部分粮食喂猪,人吃猪肉。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引导学生从获得能量维持生存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入课题。

【设置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1:能量对生命系统的意义?

讲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对于个体来说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意味着死亡;对生态系统来说,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问题2:能量如何输入到生命系统?

讲述: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从摄入的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问题3:输入生物体内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讲述:生物体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在此过程中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了这些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了大量热能,热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问题4: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94,思考下列问题:

1、输送到地球的太阳能被全部吸收了吗?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吗?

4、初级消费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师生互动,构建体系】。

投影能量流经第一、二营养级图解,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和完善相关答案。

强调:a、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b、粪便量归属上一营养级。

师生共同完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图解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师生总结:

能量流动的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

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

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最终去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投影赛达博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用林德曼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值进行分析。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林德曼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要从食物链的角度对能量流动进行研究。投影赛达博格湖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2、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

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得出结论:大约是10%—20%。

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高到低绘制成图形,呈现出金字塔形状,成为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再回到“农产品分配”的问题上,现在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2、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举例:绘制一个有树木、白蚁和啄木鸟组成的食物链中个体数量关系图形。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总结: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规律,而数量金字塔则不是,跟生物个体的体型大小有机物含量有关。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动可以循环流动。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带到生物群落。

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设下图食物网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为()。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等于10—1nb、等于10—2nc、少于10—1nd、少于10—2n。

3、在一个高产的人工鱼塘中同时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200gb、250gc、500gd、1000g。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二

1、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 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 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教师: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两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判断并说出资料1―――5中是动物的哪一类行为?

小组观察讨论。

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

引导学性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能说出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

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2、资料3与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提示对资料2、4、5的对比观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义。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

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三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点。

2、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分析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运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加强观察能力。

4、理解一些食用菌的养殖过程和方法。

重点:

1、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的生命周期。

2、提高观察能力。

难点:真菌的繁殖方式的'特点。

教师:使用橘皮、馒头、面包片等材料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带有霉菌的面包和果实;制作关于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和孢子传播模型。

学生:复习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酵母菌结构知识;查询相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1课时。

观察真菌结构并理解真菌的重要性。

使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根据观察多媒体教学材料以及实物标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查询到的资料,相互讨论对真菌的理解。提供实物标本和收集的资料,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放大镜观察已经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引导学生加强观察能力。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讨论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点。探讨在何时何地采集蘑菇最容易,从而了解真菌的生命规律。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

回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并结合最新的知识描述单细胞真菌的构造。酵母菌的图示将被用来与学生共同探讨与酵母菌相关的知识。

能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和作用是必须的,这是观察真菌的繁殖良机。在课前,学生将获得制作新鲜蘑菇孢子印的指导。问题将由导师提出:真菌是如何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何种环境下才能发育成为新个体?学生将深入了解真菌的繁殖特性。

模拟实验将会模拟孢子的传播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也能让他们了解食用菌的养殖过程和方法。学生将和导师一起进行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并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导师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四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信息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进而明确什么是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学生对昆虫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是怎样生殖和发育的缺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重的作用。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创设情景:世界真奇妙!毛毛虫怎么能变成美丽的'蝴蝶?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与思考。

点拨指导。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组织学生看书。

指导帮助。

质疑:饲养过家蚕么?有兴趣的话,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饲养、观察。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了望角。

进一步探究。

本节课在于明确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含义。学生掌握情况很好。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五

2、描述人的生殖过程,说明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方式,说出出生后发育的分期。

1、人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命的孕育过程(难点)。

一、创设情景:

观察桃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3)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6、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2、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_________,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六

在本学期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生物的繁衍和发展以及生物与环境这两个单元。相比上学期,研究实验减少了些许,而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得到了增加。此外,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所增加,知识面得以扩大。

1.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继续关注实验过程的同时,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不断提高对“135”教育理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创新和突破,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充满乐趣。

3.探究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收并整理上一学年的经验,巩固成果。同时,还要完成相关课题。

4.深入研究和推广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经验,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并发挥学校教研组群体优势。同时,尝试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

5.持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在初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初步归纳和整理适合我校校情的评价体系。

6.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意义上的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的意识。

7.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1.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追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致力于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使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科研意识,同时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快乐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有所提升。同时,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本学期八年级两个班共有1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非常感兴趣。上学期,生物学科的平均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但是高分学生较少,较多的学生并不喜欢学习。这导致班级平均分较低。为了提高成绩,我们需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4.开展课外辅导、写小论文和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秀生源,帮助后进生。

下面是本学期的进度安排:

周次授课内容。

1被子植物的繁殖。

2动物的繁殖和发育;人的繁殖和胚胎发育。

3性状和基因;遗传物质的'基础。

4人的性别的决定;基因突变。

5遗传病和优生;第一次月考。

6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7生物的进化原因;人类的起源;现代生物技术。

8非生物因素和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和生物的影响。

9五一长假。

10复习;期中考试。

1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和环境的组成和类型。

1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链。

13人类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4复习七年级上、下册;第二次月考。

16复习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七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课时。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述: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完成双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受精卵(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双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结合,所以这种生殖方式也被称为有性生殖,请大家在书上勾划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观在我们再通过一个动画来回顾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个体以育的过程(动画)。

果实和种子形成述:在完成了双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述:我们曾经讲过,果实有哪两部分组成。

问:果皮和种子又分别由子房的哪两个结构发育而成呢?

问:种子又由哪些部分组成?

问:它们又分别由子房的什么结构以育而来?(cai展示)。

播放影片,展示种子的传播方法。

课堂小结:(略)。

习题巩固(cai及教材)。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教案(专业18篇)篇十八

通过观察和信息交流,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知识,以此明确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

虽然学生对昆虫比较熟悉,但对它们的生殖和发育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能够描述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够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能够举例说明昆虫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和变态发育。介绍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2.其他昆虫的发育。通过学习和讨论,了解各种昆虫的发育过程及其区别。介绍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并与家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3.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通过举例及讨论,了解昆虫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介绍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并通过反复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和讨论等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感受与获得。

达标测试:笃望之角。

深入探讨。

本节课程着重澄清了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等术语的含义。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状况十分良好。

相关范文推荐

    英文简历个人资料(优秀21篇)

    英文的发音和语法体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学好英文不仅需要课堂学习,也需要注重实践和实际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践建议。

    面试训练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精选1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以下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心得(优秀21篇)

    建设工程的目标是通过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一系列过程,实现特定的工程目标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建设工程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委托人:管理人:使用人:根

    高中生涯规划心得(优质20篇)

    不久前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新增地方课程课时学分安排的通知(以下称通知),此次新增地方课程涉及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其中,语言与

    家长义教心得体会(专业16篇)

    这次失败经历让我学会接受挫折,并从中找到了成长的机会。【示例文本三】在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个人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表(优质22篇)

    通过制定工作计划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用的工作计划表样式,供大家参考。

    党员扶贫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自己思想、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它可以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表现,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党员心得体会了吧。阅读他

    退役军人户口申请书(实用20篇)

    制作一份精美的申请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招聘人员对你的简历留下深刻的印象。10.范文是一个好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特点和技巧,提

    客户分析心得体会(优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机会。接下来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思路。地产行业是一个

    快乐学法进校园心得体会总结(优质17篇)

    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与感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心得体会。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发现自己在团队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中医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