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4-01-20 作者:储xy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一

易学,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深邃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占卜技巧,更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而易学所包含的智慧和启示,对人生经验,智慧的积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易学可以指导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规划未来等诸多方面。通过学习易经和运用易学的智慧,我们可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指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对易学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在人生旅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易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易经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才能通向成功的道路。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遇到过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正是通过学习和运用易学的智慧,我懂得了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困难。易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种种挑战,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当我获得一个不好的预兆时,我会鼓起勇气去直面挑战,而不是退缩。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最终我们都能够迎接成功。

其次,易学教给我们如何辨别机遇。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挑战。而在面对种种机遇时,我们常常面临着选择的困扰。在这个过程中,易学引导我们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占卜和解读卜筮结果,我们可以找到对未来的指引,了解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当一次机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再迟疑不决,而是积极行动,抓住机会。同时,在面临选择困难时,我们也可以运用易学的智慧,从中获取到正确的方向和决策。

此外,易学也教会了我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不断增加。这些压力往往使我们心烦意乱,难以保持心灵的平静与和谐。而易学则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应对各种挑战。通过修习易学,我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当我面对困扰时,我会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冷静思考,并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修炼让我更加从容,也更加明智地面对生活的起伏。

最后,易学也教会了我把握人生的节奏和方向。人生如同一篇乐章,有高潮也有低谷,它是变幻莫测的。而学习易学则帮助我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生。通过研读易经,我明白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找到了人生中的某些基本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规划未来、把握时机。在我个人的经历中,从事创业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而通过学习易学,我成功地把握了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向,避免了重大损失。易学帮我明智地规划了事业,赋予我在创业道路上的洞察力。

综上所述,易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更是一种智慧。通过学习和运用易学的智慧,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做出明智的决策,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并把握好人生的节奏和方向。易学给予人们智慧和力量,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无常。同时,易学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因此,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学习和运用易学的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易学背后的深刻含义,获得人生的启示和智慧。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二

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哲学教给我的那些事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三

易学,又称六爻学或周易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对于人生的指导与启示具有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学习与思考中,我逐渐领悟到易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哲学的智慧,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理清思绪、修身养性、领悟人生的真谛。以下是我通过易学的学习与实践所得到的人生心得体会。

第一段:易学与宏观思维

易学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通过观察宇宙万物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宏大与微妙之处。在易学中,卦象象征世界万物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规律,通过卦象的变化来揭示事物的变化,使我们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人生问题。例如,阴阳两仪的矛盾统一、动静的相互转换、变化万千的六爻等,都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事物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而我们需要学会顺应变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更稳更远。

第二段:易学与自我认知

易学重视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思考,通过研究卦象和爻辞来洞察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和潜在的发展趋势。易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天人合一,六爻相参”,意思是说人与天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自然界的变化互为影响。通过学习易学,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优劣势以及与外界环境的适应关系,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同时,易学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弱点与缺陷,从而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与自省的态度。

第三段:易学与修身养性

易学强调人文主义的思想,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易学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例如,在研究六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另外,易学中也强调“养生”之道,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保持健康和长寿的关键,我们可以根据易学的原则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第四段:易学与人际关系

易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还能够指导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易学将人的行为与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强调“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言谈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易学,我们能够明确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找到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并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易学中还涉及到领导力、沟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要要素。

第五段:易学与追求人生目标

易学的核心思想是“善于应变、适应变化”,这一思想对于追求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易学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变化。通过学习易学,我们能够了解到人生就像六爻一样,有时上卦与下卦相应、有时上下卦矛盾,但总是在不断变化中求得平衡。因此,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态度,通过变通与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达到最终的成功。

总而言之,易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智慧的学问,在实践中给予了我丰富的人生启示。通过宏观思维,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人生;通过自我认知,我们能够认清自我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通过人际关系的调适,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通过追求人生目标,我们能够在变化中不断前行。这些都揭示了易学对于人生的深刻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持续探索和学习。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四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北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北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美学是人类对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的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深刻的学科。然而,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与人生密切相关。在探索美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人生心得体会。本文将探讨美学与人生的联系,分享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美学与人生的互动(200字)

美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观景观、领略自然美,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美。在审美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以及作品背后蕴含的智慧。这种体验使我们更加敏感、开放和包容,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

第三段:美学引导正面的心态(250字)

美学教会了我们如何获得正面的心态。无论是在人生的困境中还是在面对挫折时,欣赏艺术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和鼓舞。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找灵感、坚持和勇气。通过欣赏音乐、阅读诗歌或观赏绘画,我们可以获得启发,发现美丽和力量的源泉。美学引导我们从困境中寻求积极解决方案,并培养我们的心理韧性。

第四段:美学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250字)

美学还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欣赏艺术作品和参与艺术活动是一种社交的场合,通过与他人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他人讨论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不同的观点和观念。艺术创作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它通过无需言语的表达传递了情感和思想。美学鼓励我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与他人分享,并尊重他们的作品和观点,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第五段:结论(250字)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与人生密切相关。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生质量和幸福感。美学教会了我们如何获得正面的心态,从困境中寻找积极解决方案。同时,美学也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通过美学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成为一个更加有教养、开放和充实的人。

总结起来,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它不仅让我们欣赏生活中的美,还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心态和与他人连接的桥梁。相信通过美学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启示和体验,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六

理性与 经验对立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本质,也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分类 方法 ,如演绎与归纳、 分析 与综合、先验或抽象与实证等等,但这种对立却正是西方哲学自身的基本框架,西方哲学是以理念、概念、范畴、逻辑等方法表达哲学的,因此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就是理性意义的,即便是与理性对立的经验仍是用概念、逻辑等方法和形式予以表达的,无论理性或经验都是关于知识或知识形式的 理论 ,而且总是以知识的形式被表达而成为哲学的 内容 ,西方哲学就是关于知识或真理的本质、来源、观点、方法等等的理论,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实际上仍然基于知识或真理这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说理性不仅是哲学的对象,还是它自身表达的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西方哲学,因此在西方哲学框架下理性与经验即是对立的,也是相互共存的,它们共存的形式仍然是理性的,所有的经验事物只有在被理性意义的形式化之后才能成为哲学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哲学的本质的是理性的,理性与经验的对立仅仅是在他们达到目的的功能关系上,即哲学的观点、方法上,而不是在它们的哲学本质上。西方哲学传统对终极原因的追求就是对终极理性的追求,理性最终是经验的归宿,它们一起被表达为外在于人的知识形式系统,而且最终的知识被归结为神,因此神学的真正本质也是最终的理性哲学,这就是西方 文化的一致性,但这不是理性与经验的内在的一致性,而是超验的同构,在这个意义上,上帝就是超验的理性。

理性与经验之间的这种关系在 现代 西方哲学中己开始得到理解,比如威拉德·蒯因 (willard v 。 o. quine1908- 2000) 在他的名作“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认为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是一种教条,从逻辑的观点看,这种教条是没有根据的,他以知识系统代替了先验的知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理性论与经验论的对立,他的这种努力正好说明了西方哲学中经验与理性之间存在的共同基础,虽然他并没有真正克服它。

理性的哲学是基于事物的知识,因此它首先就是关于事物本身的本质意义的学问,因此理性的真正的原始本质是物性,这也就是西方文化中 科学 性和客观性的根基,正是在这个根本性的意义上,亚理士多德称他的哲学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因此,在西方传统哲学的框架下,哲学是原始地基于物性的理性意义的,因此真正与这种理性哲学的对立不是在它的自身理性的框架下与理性对立的经验,而是与这个理性的框架本身的对立的非理性,在它的根基上就是与物性对立的人性,但他们总是以非理性思潮出现的,而且非理性思潮总是对它当时的西方哲学的现有的框架的突破而表现出一种神秘性或革命性,由于在西方哲学中没有基于人性自身的框架体系,非理性思潮也无法成为纯粹的专门化哲学,最多被理性化或被理性的哲学所吸收,同时也就失去了非理性的意义。

真正与理性意义的物性本质相对的就是人性,在西方哲学中,没有任何现成的知识和知识形式能够真正正确地定义或演绎人性,它才是真正不在西方哲学的基础框架之内的东西,西方哲学的观点、逻辑不定义它,形式地演绎它,因此对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来说,它们总意味意一种突破,一种革命性的神秘,比如文艺复兴就是人性的复兴,它对中世纪的反动就是对神学理性的革命。又比如以人性的观点理解 自然 ,就区别于从物性的观点理解自然,这正是现代非理性思潮的广泛表现,所以与理性对立的人性就是西方文化中一切非理性思潮的本质。但是如果认为非理性思潮就是本质上反理性,那就完全错了,非理性思潮反对的只是形式化了的理性,或者说是形式化的人性躯壳,非理性思潮在最深刻的本质仍然是理性的,只是西方哲学的框架下无法表现这一点而已,只有在大文化的意义上才能充分解析它,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非理性思潮的进步意义,无法理解西方非理性文化思潮的革命性,同样在这种观点下,我们才能理解在 中国 文化的框架下反文化并不是革命,而是反人性。

人的哲学就是指以人性或从人的本质出发理解世界的哲学,不管实际上它们以什么形式出现,它们都是以人性为世界性。从人的观点理解世界高于从物的观点理解世界,这是因为世界总是由于被理解而具有意义,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使世界人性化了,世界获得人的意义,承认人是世界的部份或者是 发展 的部份是理性的哲学,而认识到世界因人而具有意义就是人性的哲学。中国哲学就是最精湛的人的哲学,在中国哲学中,人是世界的意义,因此在中国古人的意识中,世界不在人之外,世界也就是人的 社会 ,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互为共存,所以天人合一,因此中国古人无须创世说,儒家文化也不对神异感兴趣,只要有人的存在,世界就当然存在,在这个理解上,我们就能懂得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为什么是西方哲学中的绝响。

如果说儒家的学说是作为人性在人自身上的哲学,那么老子的学说就是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哲学,在世界最深邃的意义上,老子的学说把世界彻底地人性化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这不是对仁的否定,不是对仁的反动,而是仁的自身在世界意义上的意义上的超越,它也就是本义的道。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异于仁,不为仁,甚至不是作为仁,天地就是仁自身的超越,所以天地也就是仁的自身,天地不在道外,道也不在天地之上或之中,万物就是道的生化流转的形式;圣人即人道,他不是为仁而仁,而是以百姓为化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得到了最真义的表现:道就是无为,无所为而天下为,所以无不为。作为人的哲学,道自为人,人自为道,道不为道,所以“道可道,非道”;人不为道、道不为人,德为人道,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第三十八章)德是现实之道,为德不德,为道不道,而道德并称就是道德互为的超越,道在最终极的意义上成为人道意义的普世之道,只有在全人类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哲学是哲学中的哲学。

儒学作为人性的哲学或哲学的人学,把人的社会等同于全部世界,把社会的本质人性化了,道德化,人伦化了,正是在这个原点上,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本质不是关于或对于世界的学说,而是它自身就是作为人的本质的世界的本质,这是与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哲学总是关于世界和对于世界的,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和人本主义也总是关于人的和对于人的,而不是作为人的,这是真正理解西方文化一个最本质的观点,也是理解中西文化相区别的基准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本质是自身人性的,所以它就不会以形式化的理性表现自己,而是世界以人性化的本质的存在,这种同一是西方哲学所无法分解的,这就是为什么从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总蒙着一层神秘的外纱的原因。西方哲学的现有框架无法容纳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国哲学没有也不会成为西方哲学的殖民地,也无法从本质上西方哲学化,而从另一方而看,西方哲学却为中国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这正是中国哲学的先天不足,而中国哲学的自身的元哲学精神将为西方哲学的几千年所追求的世界终极原因提供启示。在人类的文化存在意义上,哲学就是人的存在的自觉,哲学与人性的理性化是一致的,西方哲学中的理性化人性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理性化是一致的,人性、理性和文化性的一致性在中西哲学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大文化意义的,中国哲学在文化性意义上互补的统一,中西哲学在人性意义上的一致性是世界哲学意义的。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企图直接地把中国哲学纳入西方哲学的现成框架的努力总归无法成功,既曲解了西方哲学,也损害了中国哲学。比如人们广泛地以唯心与唯物的方法划分所有哲学,企图在西方哲学的理性与经验对立的基本框架之上建立一种所有哲学之上的划分哲学的方法,虽然唯心与唯物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概念,但却并不是西方哲学中的某一个具体哲学,也不是主流意义的哲学的分类方法,西方哲学中没有在“心”与“物”对立意义上的“哲学”思想或专门化的哲学理论,唯心与唯物也不是具体的哲学理论方法,唯心与唯物仅仅是对己有的哲学理论、观点的评价方法而不是自身成为一种具体的哲学观点方法,在西方哲学中甚至没有对“心”和“物”的一致性定义的或可以接受的关于心或物的理论,唯物一词只是在理性意义的物质性的意义上被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唯心一词只在把心灵的或精神的作为世界本质性存在的意义上被使用为对某些哲学的评价,而实际上由于对心或精神不能正确地进行哲学定义而使唯心一词的使用只能由具体的论述 (话语权) 而决定,而不能由一种可以作为论据的哲学观点,方法现成的引用,因为没有一种是真正自身成为了唯心的哲学理论,就是说只有对现有的哲学的评价观点而没有一种真正的西方哲学意义的唯心的哲学,而且正是由于企图将这种对哲学的一种评价观点在绝对化的情况下当作一种实用的哲学,而因此造成了一种高于所有哲学的哲学幻影,而这种幻影哲学又被绝对化地当作评价所有的哲学理论的实用的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仅仅只能在与唯物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唯心这一词,而这种对立性却不是真正哲学学意义的,其实唯心和唯物只是两个文化意义的概念,这是首先是因为“心”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哲学概念,什么样的理论是唯心的,实际上只是由这个理论自己的申明或由对它的评价而定,而不能由这个理论自身决定,因为没有唯心的自身哲学学意义的哲学(参见中国思想与元哲学),因此人们只是大量地使用唯心论、唯物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而不大直接使用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这样的词,这至少表明人们还是能在它们的使用 环境中区分对哲学理论的评价与哲学学两种不同的性质。比如黑格尔的哲学是公认的唯心论,因为是黑格尔自己认定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但这不是也不能由他的理论自身证明,他的全部理论都是由理性框架构成的,他的理论的分析和演绎是确定性和逻辑性的,他的理论结构确实是唯理的,我们甚至还不能说他的理论内容是唯心的,因为所谓哲学理论正是以它的结构为自己的内容,或者说哲学理论的结构与内容是同一的,他的唯心主义只是他的理论的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唯心对立性的唯物也是在文化性的意义上被使用,比如人们说亚理士多德的学说是唯物的,不是因为他的理论的唯理性,而是因为他承认客观世界的确定性。这样,当人们说神学是唯心的,实际意义上只是说神学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唯心论的哲学,事实上神学也只是在唯理的意义上才成为一种哲学。这样一切被称为唯心的东西,只不过说它们是文化性的,不是具有真正的自身意义的哲学。但遗憾的是人们并不是在这种真正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唯心这一词汇,它被社会化了而成为了一种在对立意义上的文化工具或武器,这正是为什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论争会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原因。

与唯物唯心概念相关的是形而上学这一词,它的使用也反映了上述这种情况,一方面形而上学就是metaphysics ,这正是西方哲学用法中的本义,西方哲学传统中,终极原因总是理性意义的,无论你认为它是物理性或精神性的、先验的或经验的都要是这样;另一方面,形而上学一词又被作思辨或精神哲学的代名词,“形而上者谓之学”,这与中国 历史 上的玄学一词意义基本相同,在近现代它进一步与心学这一类概念相关,但是由于中国哲学本身是基于人性的,而且在中国哲学中确实有关于心性 问题 的大量 研究 ,因此形而上学一词就具有跨文化的不同用法,因此不在上下文环境中,你就无法确定它的真正意义。在很多情况下,形而上学还被完全被意识形态化而与唯心论同义的,还被用作为与辩证法的对立面,这实际上已成了 政治 标签,离学术研究就非常远了。

唯心论和唯物论在哲学中的生搬硬套,首先对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就是一种错误的肢解,其次,把中西哲学也一起纳入这种形式化了的哲学系统中,更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不仅是用预定性的文化具取代了所有的哲学观点和分析方法,即实际上取消了哲学,而且也否定了文化本身。比如把神学和所有具有神秘意义、非理性意义的哲学归结为唯心论而予以拒绝,就不仅是简单地取消了这些哲学,而实际上是否定了真正的人的哲学,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性。

以人为本的哲学也是现实中实现的人生哲学,一切有成熟的思想的人,他们对人,人生和世界理解就表现为人生的智慧,而哲人则以哲学为生命,在自己的人生上 实践哲学精神,作为哲学家的人生,哲在他们的身上表现为自觉的人性,哲学与人生的统一就是哲人的人生真率,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成为人的最真率的自性,能以个人的自性表现哲学精神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人可以举出两个,那就是孔子( 551- 479 bc.) 和苏格拉底 (469- 399 bc.) 。

苏格拉底洞彻哲学作为真理不等于知识或智慧,它只存在于人们对它的无尽追求之中,所以他以论辩为生,他以对那些以有知识而自大的人的揭露为事业,以问答批驳的方式分析知识而走向真理,这就是本义的辩证法,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都没有做,他的论辩几乎使当时一切认为是正确的人和事都变成尴尬,雅典人对他的指控主要目的是要他沉默,他也本可以逃脱对他的判决,但他的整个生命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他永远不会放弃他作为论辩的哲学家的人生的职守,因此自觉地以生命的献祭悍卫了他的哲学人生,他是哲学的殉道者,他甚至认为他年老智力衰退将成为人生中的累赘,对他来说不能进行哲学思维和论辨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死刑也就可以使他避免老年的痛苦,(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这种纯粹的哲学人生的感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洞彻令人感到震撼。

哲学不仅是苏格拉底的人生,而且是他的肉身,这几乎与宗教的起源人的灵肉同一无异,但他是作为常人的哲学家,在常人的视野里他古怪但不失为常人,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真率,他和常人一样生活,但却常常在哲学思考中忘我出神,有一次人们发现他发呆地站立着从清晨到中午,而就有好奇人晚上抱着睡席守着看到他一直站到第二天日出。(柏拉图:会饮篇)饥饿、寒冷、贫穷甚至死亡和其它的生活元素对他来说都似乎是视而不见的,他对肉体的忍受能力可能是一种天赋,但他对真理的追求的哲学精神结合在这种天赋之中,他的哲学与他的生命的融合成就了他不朽的哲学人生。

孔子却是一个作为哲学家的常人,他具有哲人的高尚但不失常人的本性,他对历史与对常人具有同样丰富的感情,对国家与对生活的热爱,对政治与对 艺术 的爱好浑然一体,他自己的好学求知与对普遍人的教诲都是他的人生责任,而这一切都在他的人生中融为一体,没有做作,没有虚伪,有时不免迂腐但却不失真率,他是一个人性哲学本色的哲人,他的哲理融化在他一生的现实的生活中而不是超然于尘世外。

子曰: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也,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这是他自白的坦率。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于郭东门,郑人可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比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这是他的天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得,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论语:述而)

这是他出入社会政治的人生的自由,人生、学问,抱负相为而不相违,进退有地,柔轫从容,他为中国一个特殊的文化阶层——士大夫的社会生存方式提供了榜样,而他的一生坎坷造就了他的人生与人性哲学的统一。

毫无疑问,孔子具有一种人性的魅力,仅有他的博学和对历史、国家、人民的责任不足以使他成为圣人,正是他将自己的人生真率地哲学化了,真正地人性哲学化了,实现了人性,人生和哲学的同一,他才是人中之圣,他不仅仅是学问的导师,而且是人性的导师,因学他的学问而成功为官者只是少数,但他以第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被尊为集成和传承中国人性文化的素王,他的人性、思想、学问普及天下。

孔子对人生与历史同样具有一种自性的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儒家文化超越地同一于历史。孔子和苏格拉底不同,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人生乃至生命对哲学的奉献而表现了哲学,孔子却是以哲学与人生在真率中的统一而保存、延续了哲学的种子和生命,而这两者正如自然界生命的存在的两种方式一样,都是生命的必要方式,在他们的身上,实现了人生、哲学、社会的一致性统一,而且对于他们这都是真率的和清醒自觉的。

令天的我们发现阅读一些其它哲学家的传记而常常为他们作为常人的生活与他们所信仰的哲学理论并不一致而感到失望时,或者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无法避免的虚伪而烦恼时,不得不对孔子和苏格拉底这样的伟大人生真率表示由衷的敬意。

远非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哲学家的幸运或者是不幸,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哲学家,当一个人真正开始成熟而自觉时就是他自己的哲学家,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深刻的人性,常人与哲学家的区别只是 职业的区别而不是人性的区别,哲学家是以哲学为职业的常人,而常人也总可以成为自己的哲学家。这里面不存在要不要哲学,或者哲学有什么用之类的 问题 。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且你能在何种程度上自觉,作为一个常人,大多数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执迷难决,但或许你也有幸能得到两者的自觉,这在传统 中国 文化中的出世与入世思想中得到最特殊的表现,它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奇丽的人性与人生的浪漫性。

最能表现这种浪漫的个性文化的人是中国的庄子 (369- 286bc.),他的出世不仅是对政治,而且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特别是以文化生活即文人的人生的超脱,他把人性对物性的超脱寄寓在流丽奇瑰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个不羁于形骸的文人精灵:“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逍遥游) 道在他那里得到了的人性化形象,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道的精神同一,这就是他的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把道化为了文人的精灵,他成为了在世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他把文人生活情操,人性的自由与文人的武器——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文化中人性的浪漫,他真接传达了和真实地再现了老子学说中潜在的个性文化精神,给中国文人文化和中国民间文化带来了深远的 影响 。庄子还以自己的人生超脱的浪漫性 实践了他的文化创造,他为妻子之死鼓盆而歌和庄周梦蝶的故事把残酷的现实与美丽的梦想揉合一起,成为了文人与 文学中的奇芭。他的诗一样的文字和神话式的自由想象表达了那种令人神往的超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以文字表达的流丽和恢宏气势实现了道在文化个性上超越,表达了脆弱的中国文人与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之间的内在 联系,这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这样的政治雄心同样令人倾倒,但前者具有超越的空灵与自由,成为了中国文人文化的精神象征。

人生的哲学在中国文化就是个性向理性的超越,因此它是人性的理性化,而不是反理性的,也不是反社会的,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反理性思潮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理性化的社会和理性化的人虽然可以高于人,但这毕竟是理性化和形式化意义上的人,因此它并不等同于现实的人自己,而且在它僵死的形式上它甚至成为反人性的,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正是在这种情况且下成为人类精神和知识进步的枷锁,在这一点上,这种性质与中国思想的命运相同,中国思想的形式化即是它的表现,也是它的梏桎(参见论中国思想),中国思想和西方理性的在自己的最深刻的本质上互补地相同,体现了中西文化在人类文化意义上的同一性。理性是人的一个本质。但不是全部,西方文化的主体框架是理性意义的,所以西方文化中总有它所遗忘的非理性思潮的抗争,而且总是以反理性的形态出现的,即表现了它的革命性的进步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绝对的超越验人性,既使是圣人,也是普通人,圣人非神圣,而是在内圣外王的教化中走向完全的人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民主,但是却有基于人的原初性的平等:“王使人(察)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孟子曰:“何以异於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孟子:离娄下) 但这种人性的平等由于没有社会化的制度保证而只能停留在精神文化中,因此它始终无法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文化早熟的产物,中国思想把自己的全部能力都赋予了它,使它强大得足以将中国思想自己囚禁了二千多年而不得自由,是西方的入侵引发了了中国封建的崩溃,中国思想同时失去了自己寄托与枷锁,成为了百年的精神幽灵。

在中西文化的共同基础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具有全新的意义,比如,人的哲学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西方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本主义正是把完全理性化意义的人作为世界中心,因此它恰恰是绝对理性主义的而不是真正的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这正是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被反理性主义者视为无人性的原因, 现代 文明就是在这种唯理性主义的意义上被它自己遗忘的人性所拒绝,在叔本华、尼采等人看来,理性所代表的一切:逻辑、概念、必然、 规律 、标准等等都是非人的、表象的世界,在这种意义下的人也是虚假的人,因此他们认为真正的人性只能是最具自由性的人的意志或权力意志,因此自由的生命、本能的冲动、或人的直觉就成为了西方非主流哲学的主要 内容 ,而且随着哲学的自觉,这种非理性思潮越来越发挥重要的影响。如果理性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平等,那么个性就是天生不平等的,因而人具有不平等的个性本质,从这种认识出发,尼采得到的结论是世界不应当由理性来治理,而应当由贵族、精英、超人统冶,反理性思潮正是深刻地看出了宗教的理性本质,反宗教和道德或者非理性地解释宗教成了他们的旗帜,传统的价值、道德完全颠倒了,他们是西方理性文明孕育的逆子,他们以破坏或颠狂的方式在寻找真正的人性,他们像天真的孩子们企图拆开他们的玩具娃娃寻找里面不存在的真人,对于西方文化来说,这也是一种悲剧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是西方文化的本质,这正与理性与 经验的对立是西方哲学的本质一样,一方面它们是自己的系统的革命性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是这种系统不可克服的存在形式。非理性思潮没在专门的哲学的意义上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却总是文学和 艺术 中的进步旗帜,这正说明了西方哲学的框架的理性本质,诗与思的哲学总是西方哲学的外围,是最深刻的哲学家渴望而不可得的另一个上帝。

由于中国文化是基于人和人性的,人与人性的一致决定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一致性,也决定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同一性,而且这种同一是自身超越的,它全部实现在作为中国文化的动力的中国思想上,所以中国文化思想中“心”、“性”或人性的 研究 和争论总是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正是在这个基点上,中国文化哲学化了,而没有像西方哲学与文化现中所看到的那种哲学与文化的层次性分裂。在西方文化中,人性是恶的,因为人的始祖分裂于上帝的理性而具有原罪,世界就意味着神性与人性的对立,对上帝的复归就是对理性的复归。中国哲学中,世界和人的统一是自性的,因此中国哲学中不会有对立性的人性问题或人的本质问题,因此不存在人的本质是理性的还非理性的,或是人性的本质是善的或是恶的这类对立性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中,人的本质是理性意义的教化性,人性的理性化就是的人的教化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就是人性与天性的一致,人性与道的一致,这种一致性是在人的教化中实现的,儒家正是在人性是可教化的即向善的意义上理解人性是善的,这不是在绝对化的意义上的人性之善,因而不会在堕落的意义上理解人性是恶的,基督教的主旨是因信得救,对神的复归是无条件的,而且神与人的分别永远是绝对的,即使在上帝那里也一样。在中国文化中,道与人性是同一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不是指绝对化的人性,而是传承的理性化人性,所以儒家相信在教化中人人皆可为圣人,王守仁(1472- 1528)所说的良知也是具有人的可教化的天性的意义,因而可以“满街都是圣人”。教化的人就是走向理性的人性,是人性在走向理性过程中的自性变易,教化也就是儒学的社会化、普遍化,修德是儒家个性的哲学人性化,正是在这些意义上,中国哲学是不折不扣的理性的人性化哲学即人的哲学。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七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儒学的根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仁爱”和“礼义”,并以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最高目标。儒学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它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和“礼义”,从而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段二:儒学与个体的关系

儒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内在的修养。在儒学的观念中,一个完善的人是指具备高尚品德、知识渊博并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的人。儒学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的学习与修炼来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吸收儒家经典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段三:儒学与家庭的关系

在儒学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学强调尊敬父母、孝道教育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儒学鼓励个人在家庭中传承并发扬家族的价值观和家训,通过孝敬父母和关心亲属来实践仁爱的精神。同时,家庭也是一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桥梁,通过在家庭关系中积极地践行仁爱态度,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共处,在社会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段四:儒学与社会的关系

儒学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礼乐之道,提倡懂得尊重和行礼仪,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儒家的思想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它注重个体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儒家思想鼓励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智慧,以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儒学的社会观念也强调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它教导我们要公正对待他人、竭力主张正义,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努力。

段五:儒学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儒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儒学提供给我们重新思考和平衡自己人生的机会。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下,儒学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培养耐心与转型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学的思想启示着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更全面、更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结语: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当代社会下,儒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儒学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统一,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时提供指引和支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全面、更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八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困惑。而哲学与人生课本作为一门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还能够引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第二段:哲学思考的价值(大约250字)

在哲学与人生课本中,我了解到哲学思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哲学思考不追求一味的答案,而是强调对于问题本身的追问和探索。它教会我们质疑和审视传统观念,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哲学思考,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从而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第三段:自我发现与人生价值(大约300字)

通过哲学与人生课本的学习,我开始反思和探索自己的人生意义。通过思考生命的起源和目的,我意识到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宇宙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同时,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又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我们如何去追逐和实现这些梦想。通过哲学思考,我找到了自己的热情和动力,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四段: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大约300字)

哲学与人生课本还教会了我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道德困境和伦理选择。通过学习伦理学的理论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何为正确的行为和决策。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因此,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福祉。哲学与人生课本给了我一个道德的指导方针,让我能够在困难的决策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五段:总结(大约150字)

通过哲学与人生课本的学习,我不仅在学术层面上获得了知识,更在生活层面上受益匪浅。哲学思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它还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哲学与人生课本是一本重要的心灵导航书,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物质和功利,更在于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课本,我相信自己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更加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的生活。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家有老爸作文字(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

    家有老爸作文字八篇(大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

    2023年家有老虎爸作文(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最新父亲的背影作文字精选(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最新父亲的背影作文字 父亲的背影作文模板(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幽默的老爸作文字优秀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2023年幽默的老爸作文字精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科学走进生活作文(优质六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

    2023年科技走进生活作文 让什么走进生活作文优质(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最新走进生活作文字汇总(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