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GZ才子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授课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份优秀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一

《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章节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的基本国情。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第二部分,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

3、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1、说教法:

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更好的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目标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解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说学法: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带着问题看书看图。

3、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的文字信息与课件上图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1、引课: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

总结: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呢?闭关自守。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

2、出示学习目标:

3、学生看课文结合图片总结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小结:

5、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二

我所说的课是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十三页第五单元第三课课题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与位置,范围及主要地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地图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与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了解地形与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地图分析青藏地区以高寒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形成与其他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本节课学习认识地理环境中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地立统一关系,并地量步体会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4、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位置范围地形。

(2)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青藏高寒的特征。

难点:

地形各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关系。

5、教法与学法。

学案导学,读图比较。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教具学具、课件、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比较直观,导学案使学生学习有目的地。

2、自主学习:在学案上设置了填空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完成西北地区和青藏的范围和位置。

(1)西北地区大致位于以西,长城祁南山、以北。

(2)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是典型的气候。

(3)西北地区河流稀少大多为,其中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少数民族是。

(4)青藏地区位于以西,以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素有之称,是典型的气候。

这些都是基础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挑战学生的智慧,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3、合作学习:

1、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我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

(1)读图本地区大部分降水是多少毫米。

(2)自东向西年降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3)自东向西自然。

(4)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2、分析青藏高寒原因。

(1)返图本区大部分地区海拔是多少千米?

(2)主要的地形河流是什么?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3)气温海拔有什么关系?

(4)青藏地区由哪些资源?

改变以往机械的接受学习,在合作过程中注入童心、童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4、探究拓展:这是个让学生自己探究完成的题目,我的设计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并分析原因?解决西北缺水有哪些建议?

关键词语:绿洲农业、灌溉农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节,禁止过度放牧,南水北调。

(2)青藏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里?阐述原因?

关键词语:河谷农业,(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5、达标测试:本题设计有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分选择题综合题。

本题设计的目的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巩固和锻炼,让学生在做题中体会成功的愉悦。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2)学生地理思维。

(3)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4)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5)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发学习,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本课通过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标测评的教学模式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全作意识,符合地理基本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向上的师生氛围,使师生在课堂上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三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青藏地区》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第三节《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重点。

《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

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这样的学习内容与背景,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2)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状况。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4)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青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本课时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内在联系去分析、解决问题、交往合作,互动互学,自由探究,发展能力是本课时学法指导的主要特点。

这一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学生有学习北方、南方的基础,因此,设计“青藏地区”时补充学习资料,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青藏地区。本课时将紧紧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抓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民族宗教、建设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创设合作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尽量多的思维发展空间和活动时间,增进学生主体地位,问题解答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以协作者身份,师生共同讨论。教学目标不再注重掌握完整的区域特征知识结构,而是偏重于分析区域特征中主导要素和评价区域发展前景。因此,在《青藏地区》学习中,要注重区域特征、区域发展等评价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结构: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

5、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三)教学程序:

l新课导入——。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更能表现出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现实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l讲授新课——。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主要包括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及人口)。

聆听了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声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学生通过读图5、17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青藏地区包含那些省区?

意图:这一部分内容我主要是采取自学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读教材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与全国面积人口比较表”:

意图:乘上启下。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包括青藏地区的民族宗教,自然地理特征,农牧业,自然环境和珍稀动物保护)。

【探究活动】。

探究1、神奇的民族风俗。

(提问)同学们发现藏族同胞的服装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服装有一种怎样的特殊穿法?为什么这样穿?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师: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长袖、长袍,袍袖宽大,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时,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探究2、神奇的宗教信仰(学生阅读课本p89讲解)。

生: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多媒体显示),班禅是藏传佛教中的最高领袖,现任宗教最高领袖是十一世班禅。

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的景观差异”图: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异大)。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地形师: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加深理解“高”的特点,进而总结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电脑演示不同海拔的气温差异,回忆气温变化与海拔的关系。

电脑出示:同纬度的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地气温变化的差异(这里要教会学生读气温变化图的方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师生共同总结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的特点。

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探究3、独特的农牧业。

(提问)青藏高原发展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学生讨论回答)。

疑问:本区气候寒冷,太阳能资源为什么丰富?

最多的地区,拉萨也因此成为“日光城”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种植业以那些作物为主?主要在那些地方?(视频展示河谷农业)。

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畜牧业)。

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探究4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疑问: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少,为什么水资源丰富,并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探究5珍稀动物的保护。

意图:把知识由课堂引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上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紧扣自然特征与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民族风俗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

青藏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如果大家想要亲自去青藏地区感受一下美丽的雪域风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

师:展示建国前后的交通方式图和青藏铁路。

师: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总结。

意图:知识的回顾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启发学生从前面探究过的几个方面来考虑青藏的发展,为攻破难点作铺垫,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热情。

5、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参与性: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一种方式,在本设计中,我尽两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参与、表现。

2、注重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设计中安排了大量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合作,甚至对话辩论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正体现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设计中学习资源的来源广泛,涉及教材、地图册、甚至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也被即时利用。这些是注重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设计中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及时适当的评价,这里正是注重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

3、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及内在联系,注重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注重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交替转换,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四

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b.我国林地比重较大。

c.我国耕地面积较多。

d.我国林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我国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

b.东南部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c.西北和华北林地较少。

d.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

3.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b)。

a.0.96公顷。

b.0.10公顷。

c.0.12公顷。

d.0.23公顷。

3.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为(a)。

a.0.96公顷。

b.0.10公顷。

c.0.12公顷。

d.0.23公顷。

4.我国人均草地面积为(d)。

a.0.96公顷。

b.0.10公顷。

c.0.12公顷。

d.0.23公顷。

5.我国耕地面积为(a)。

a.1.3亿公顷。

b.1.0亿公顷。

c.1.5公顷。

d.1.6公顷。

6.我国人均林地面积为(c)。

a.0.96公顷。

b.0.10公顷。

c.0.12公顷。

d.0.23公顷。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五

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

(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哪些因素?

(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

(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

(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哪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

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略)。

2、请根据小组的推测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个地形区:

地形区名称我推测的主要。

土地利用类型推测理由。

东北平原。

横断山区。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和交通的影响。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特点。

2、三级阶梯的特点及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影响:(1)气候。

(2)河流。

(3)交通。

3、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4、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23页活动题。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七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人均为世界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时间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解决季节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长江上的'三峡工程、黄河上的小浪底)

2)空间上——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5.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八

掌握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并落实在地图上;从历史、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等方面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掌握台湾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色,及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台湾丰富的物产和著名旅游景点,学会解释台湾为什么被称为“祖国的宝岛”。认识台湾的经济发展特色,联系时事认识台湾与大陆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回归祖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大大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明确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过程与方法

更多地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展示,更主动、更全面地了解台湾、感受台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重点掌握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认识台湾被称为“祖国宝岛”的原因;能结合史料和时事说明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难点掌握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具教材、地理填充图册、投影仪,

主要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学习新课

【第1课时】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师: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首歌了吧?这是哪个地方的著名歌曲呢?

生:台湾。

师:对,台湾省是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说起台湾,大家平时通过电视节目、杂志等途径都或多或少地对它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举行了一个“台湾印象”的环节,让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介绍下下他们所了解的台湾。(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收集关于台湾的位置、风光、风俗、旅游景点等等方面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简单的p5 。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九

《农业》是八年级中国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时是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在此不再另加说明。知识目标通过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对地图的阅读分析进行了强化。读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也是重要的技能,本节课通过对课本上面图的阅读分析,通过思考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课堂通过在课前播放烟台农产品的图片及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对农业的兴趣。然后通过播放国庆60周年大典农业方阵,一方面再次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强调认真研究农业的重要性。课中通过播放辽宁双季稻的新闻视频,一方面启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心时事新闻,注意留心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课堂最后,通过介绍李登海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向往,号召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建设祖国。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在预习中一看就懂的知识例如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不同部门,不在课堂过多讲解,把课堂重点放在了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的分析上。

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有两个框题:一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二是走科技强农之路。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2、让学生自己学知道科技强农的'重要性,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然后对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进行引导分析,并播放了11月22日新闻联播关于辽宁收割双季稻的新闻视频,以在教育学生随着科技的进步,能逐渐克服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限制。对于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水稻、油菜、甘蔗等,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接触,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最后通过活动探究,联系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 , 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

(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通过读图,是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讨论中、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1: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民族的文字,是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看了课本17页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梯度问题如下: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得知问题答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2)各少数民族组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也有汉族人口分布;(3)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4)我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页的表格并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抢答。问题如下:

(1)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人口各为多少?

(2)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在哪里?

在抢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歌谣总结答案:蒙回藏维苗,土满彝记牢。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通过阅读图表进行抢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培养阅读使用地理图表、获取信息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渗透学法指导,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益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本班级中哪些同学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祖籍在哪里?并请他们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变化。

讨论:以“我国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的自主活动和讨论达到巩固练习、拓展深化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

为了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我通过设置梯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如下:

1.你学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1.收集资料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一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设计理念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课。

1、定位教材。

我所说的课是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十三页第五单元第三课课题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与位置,范围及主要地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地图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与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了解地形与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地图分析青藏地区以高寒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形成与其他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本节课学习认识地理环境中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地立统一关系,并地量步体会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4、重点和难点:

重点:(1)位置范围地形。

(2)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青藏高寒的特征。

难点:地形各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关系。

5、教法与学法。

学案导学,读图比较。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教具学具、课件、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比较直观,导学案使学生学习有目的地。

2、自主学习:在学案上设置了填空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完成西北地区和青藏的范围和位置。

(1)西北地区大致位于以西,长城祁南山、以北。

(2)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是典型的气候。

(3)西北地区河流稀少大多为,其中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少数民族是。

(4)青藏地区位于以西,以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素有之称,是典型的气候。

这些都是基础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挑战学生的智慧,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3、合作学习:1、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我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

(1)读图本地区大部分降水是多少毫米。

(2)自东向西年降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3)自东向西自然。

(4)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2、分析青藏高寒原因。

(1)返图本区大部分地区海拔是多少千米?

(2)主要的地形河流是什么?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3)气温海拔有什么关系?

(4)青藏地区由哪些资源?

改变以往机械的接受学习,在合作过程中注入童心、童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4、探究拓展:这是个让学生自己探究完成的题目,我的设计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并分析原因?解决西北缺水有哪些建议?

关键词语:绿洲农业、灌溉农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节,禁止过度放牧,南水北调。

(2)青藏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里?阐述原因?

关键词语:河谷农业,(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5、达标测试:本题设计有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分选择题综合题。

本题设计的目的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巩固和锻炼,让学生在做题中体会成功的愉悦。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2)学生地理思维。

(3)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4)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5)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发学习,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本课通过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标测评的教学模式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全作意识,符合地理基本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向上的师生氛围,使师生在课堂上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二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多媒体课件。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xx年)。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结板书: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知道了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三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第三节.这一节的内容包括: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和节约每一滴水三个方面.与传统教材结构不同,本教材在讲述中国的水资源时,侧重于资源本身,而将与之想随的水能资源作为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绍,因此重点更为突出,更注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建设的大型工程.

1,水资源的概念。

2,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3,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充分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地理学习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和浪费的现象,渗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1,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这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水资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但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图"进行推导,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是水资源问题的体质,用读"中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图进行认识;重点将黄,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严重不协调的原因分析清楚.)。

2,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可阅读"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从以下列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已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哪几座,规划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从哪条河调到哪些地区并简要分析其利笔弊).

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内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来认识,但是年际的变化周期长,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可利用"北京的径流量变化柱状图"来引导学生认识).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4,联系生活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水资源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引入】播放哪吒和夸父追日的动画片片段.

【教师旁白】连夸父这样的神仙都对水有如此的渴求,更何况人类,可见人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提问】在这其中,人类最常利用的是哪几种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介绍:中国的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然后问大家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中国缺水吗"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

(边说边归纳出"总量多,人均少""地区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不均"的特点并板书)。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一看这些特点:。

【读图思考】通过读中国水资源供需分布图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哪里多哪里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读图巩固练习】同学们一起看几个具体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加深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情况的了解(边读图边填表)。

对应的地区。

缺水带。

少水带。

过渡带。

多水带。

丰水带。

【转折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会出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现状呢。

引出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有很大关系,并一起来复习一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转折】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国水资源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季节我国水资源又有什么特点呢.

由于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多少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就用河流的径流量图来展示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状况.

【读图】让学生读"长江武汉段径流量变化图"和"黄河花园口段径流量变化图"。

1,比较一下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得出多雨和少雨季节相同——夏秋多,冬春少)。

2,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呢教师提示让同学们回忆出(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就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

【转折】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水资源是不同的,那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年份水资源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读图】"北京地区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年径流量,最少年径流量柱状图"。

让同学们读图告诉老师北京在不同的年份水资源的多少有什么特点(学生得出有时多,有时少的结论,从而得出水资源还具有年际变化大的特点,丰水年和枯水年可能交替出现,也可能连续出现,大家知道今年重庆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

(进行展示: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进行归纳:如旱涝灾害,用水紧张,生活不便,经济损失等等)。

【拓展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我国用水最紧张的地区在哪里吗。

老师提供一段有关"缺水的华北""干渴的都市"的资料和"水污染,浪费水"的图片及资料.

老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提供给大家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有哪些(出示可能原因)。

教师总结:可见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不仅仅取决于降水,它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降水等自然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因素.

【师转折性讲解】(展示)正由于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导致,我国目前土地严重干涸,很多地方人民生活饮水十分困难,黄河源头已经出现了干枯,黄河的水位已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目前黄河平均每年断流18天,在1997年断流了226天之多,由于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损失20xx亿元,农业损失1500亿元,据预测我国人口在未来几年十几年将达到16亿之多,届时人均水资源只有1750立方米,图中的画面将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我国将出现严重的水危机,下面就请同学们想一想,面对这一危机,你都有哪些办法来一一对应地解决这些问题.

【活动】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就解决"地区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不均""污染浪费严重"的办法进行讨论,组长记录,最后分组发言.

讨论完后老师提示:我也想了一些办法,可是我不小心把它的顺序搞乱了,请大家帮忙整理一下,(引入连线题)。

【转折】这些措施中很多都是兴修水利工程,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工程的效益是综合的,其中之一就是发电,我国有许多大型的水电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读图】"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填表】。

所在河流。

所属省区。

龙羊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

小浪底水电站。

葛洲坝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

【转折】除此外我国还在跨流域调水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读图】"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

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的填空题(略)。

【教师总结并提问】跨流域调水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水从多的地方往少的地方调,咱们重庆是多水区,我们可以大方地支援缺水地区,但是我想问大家一个看似可笑的问题"重庆会缺水吗"从而引导出对身边的地理学习.

【活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充分讨论(如果认为会——为什么;如果认为不会——为什么),组长把意见收集起来交流发言.

【总结】可见连重庆这样的城市都出现了水危机,那中国的缺水问题绝非危言耸听,面对人为"污染性缺水"和"浪费性缺水"仅用兴修水利工程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并展示:我们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教师小结】如果不珍惜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如果不珍惜水资源,最终枯萎的只能是人类自己(展示).

最后,让全班同学一起向全体重庆市民发出倡议,让大家行动起来,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让我们用自己最真诚的心和最激越的情感,伴着长江之歌的激昂旋律,发出我们的倡议【电脑显示】倡议书(略)。

我的教学板书遵循了:概括性,规范性,及时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整个板书造型上采用了"偏正型"中的"张翼型";在板书内容构成形式上采用了"强调式板书";在内容设计上运用了"内容再现法";力求达到美观,大方,实用技术的效果.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过程设计共五项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青藏地区》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第三节《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重点。

《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

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这样的学习内容与背景,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2)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状况。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4)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青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本课时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内在联系去分析、解决问题、交往合作,互动互学,自由探究,发展能力是本课时学法指导的主要特点。

这一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学生有学习北方、南方的基础,因此,设计“青藏地区”时补充学习资料,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青藏地区。本课时将紧紧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抓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民族宗教、建设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创设合作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尽量多的思维发展空间和活动时间,增进学生主体地位,问题解答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以协作者身份,师生共同讨论。教学目标不再注重掌握完整的区域特征知识结构,而是偏重于分析区域特征中主导要素和评价区域发展前景。因此,在《青藏地区》学习中,要注重区域特征、区域发展等评价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结构: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

5、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三)教学程序:

l新课导入——。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更能表现出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现实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l讲授新课——。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主要包括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及人口)。

聆听了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声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学生通过读图5、17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青藏地区包含那些省区?

意图:这一部分内容我主要是采取自学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读教材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与全国面积人口比较表”:

意图:乘上启下。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包括青藏地区的民族宗教,自然地理特征,农牧业,自然环境和珍稀动物保护)。

【探究活动】。

探究1、神奇的民族风俗。

(提问)同学们发现藏族同胞的服装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服装有一种怎样的特殊穿法?为什么这样穿?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师: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长袖、长袍,袍袖宽大,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时,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探究2、神奇的宗教信仰(学生阅读课本p89讲解)。

生: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多媒体显示),班禅是藏传佛教中的最高领袖,现任宗教最高领袖是十一世班禅。

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的景观差异”图: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异大)。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地形师: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加深理解“高”的特点,进而总结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电脑演示不同海拔的气温差异,回忆气温变化与海拔的关系。

电脑出示:同纬度的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地气温变化的差异(这里要教会学生读气温变化图的方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师生共同总结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的特点。

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探究3、独特的农牧业。

(提问)青藏高原发展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学生讨论回答)。

疑问:本区气候寒冷,太阳能资源为什么丰富?

最多的地区,拉萨也因此成为“日光城”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种植业以那些作物为主?主要在那些地方?(视频展示河谷农业)。

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畜牧业)。

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探究4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疑问: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少,为什么水资源丰富,并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探究5珍稀动物的保护。

意图:把知识由课堂引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上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紧扣自然特征与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民族风俗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

青藏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如果大家想要亲自去青藏地区感受一下美丽的雪域风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

师:展示建国前后的交通方式图和青藏铁路。

师: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总结。

意图:知识的回顾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启发学生从前面探究过的几个方面来考虑青藏的发展,为攻破难点作铺垫,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热情。

5、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参与性: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一种方式,在本设计中,我尽两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参与、表现。

2、注重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设计中安排了大量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合作,甚至对话辩论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正体现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设计中学习资源的来源广泛,涉及教材、地图册、甚至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也被即时利用。这些是注重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设计中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及时适当的评价,这里正是注重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

3、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及内在联系,注重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注重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交替转换,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五

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教具。

世界地图中国疆域图。

导入新课。

在初一我们学习了世界地理,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中国地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东方大国。那大家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多少呢?我国的疆域范围?我国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先从我国的疆域来进行了解。

板书:第一节: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备的大国和行政区划三个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优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学们先花两分钟时间大致浏览一下课本,在图1.1上找到中国的版图,判断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1、半球位置。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析一国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生:可以从它所处的半球、维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判断。

师: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生: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归纳:从地图可知,中国的经度范围大致在东经75°和东经135°之间,纬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于东半球,因此,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

师:请问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界线是?

生:略。

归纳:热带与温带的划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但在我国的高山地区也会出现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海陆位置。

生:略。

归纳:从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备。而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过渡:知道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现在同学们来猜个谜语,谜面是:“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他在北,东西二分它具东,头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这个谜面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们刚刚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来这个谜底是我们中国。

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断我国的位置是否优越,我们就将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较。

“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俄罗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而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那被跨度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师: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略。

归纳:蒙古深居内陆,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临海,是一个岛国,气候湿润,降水丰沛。而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是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背靠亚欧大陆,有利于与欧洲、中亚等地区的对外交往与贸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铁路大陆桥”都经过我国西部与中亚相通。

那同学们看下我国的地理位置还有哪些方面的优越性呢?

位置的优越性。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了解了我国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通过读图分析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其特点。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西岸。

第二课时。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洋领土,并要学生掌握我国的陆地面积、我国疆域的四至点、陆上疆界以及陆上邻国。

2、海洋国土中要求掌握东邻四海一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大陆海岸线、主要的岛屿和群岛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等知识。

3、通过对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等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重点是我国的领土面积和四至点、濒临的海洋、以及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难点是我国疆域的四至点、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已经知道我国是一个大国,那我国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我国国土这一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我们国家之大。请大家打开教材p3,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正题-------海陆兼备的大国。

板书二、海路兼备的大国。

师:同学们看课本第三页内容,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学生:略。

归纳:我国领土的四端为: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31′n);。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下面我将用一首口诀来帮助大家记忆四至点。口诀是“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说明:曾母暗沙只是一个暗礁)下面请同学们背诵口诀,看谁记得又快又准。(需在地图上找出这四个点并且把他们标出来)。

1、冬季由于纬度的跨度大,受纬度的影响,南北气温差异大。

2、东西经度跨度近60°,时间相差近4小时。所以当乌苏里江洒满早餐金色阳光的时候,帕米尔高原还是漫天星斗的漫漫黑夜。

过渡:我国疆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往下学习。

师:快速阅读第五页内容,找出我国的陆上国界和海岸线分别长多少?并通过“中国的疆域及邻国”找出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及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学生:略。

师:我国的陆上国界长2.2万多千米,相邻的国家共有14个,逆时针数来分别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三字经记忆: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和不、缅老越)。

我国大陆濒临海洋,由北往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国家的位置)。

另外我的还有两大内海、三大海峡、三大半岛。

两大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三大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六

第二单元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掌握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通过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从而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黄河的贡献与危害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本节课的难点是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黄河的治理措施。我确定的依据一是教材内容,黄河的治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总结出黄河的治理措施。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图形图表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黄河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一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设置悬念即黄河容易泛滥,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那为什么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然后播放黄河概况的影片,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内容是黄河的概况,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着黄河流域轮廓图来进行讲解,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成巨大的“几”字形曲折东流入渤海。在黄河轮廓图让学生找出黄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分界点。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有哪些主要支流?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3.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4.黄河对两岸人民有什么贡献?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一是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变静为动,增强了直观效果。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然后承转,黄河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但是黄河自古多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为什么容易成灾呢?引出黄河的环境问题。

黄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黄河危害的根源,在上中下游河段各不相同。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果处理好,下一个难点黄河的综合治理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个问题上我先让学生看课本找出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这样深入浅出的突破了难点。(如图)

在黄河上游地区气候趋于干旱,植被遭到破坏,荒漠化严重,因此水源遭到破坏,而且黄河流域用水量急剧增加,引发黄河断流。

中游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下游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凌汛:

然后再结合图表向学生讲解凌汛产生的原因。

这样处理可以使复杂的多种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清晰地在图表中体现出来,增强直观效果,变难为易,找出各河段的水文环境及地上河的真正形成原因,还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黄河危害的根源找到了,在处理下一个难点——黄河的综合治理上,我采用先设疑问,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上游地区主要问题是水源破坏,因此要植树造林,修建水库、防止污染,保护水源。

在中游地区主要问题是植被破坏,河水泥沙含量大,因此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土保护综合治理。

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容易泛滥成灾。因此要筑要堤束水,加固大堤,确保安全。

这样根据因果关系找出解决对策,一目了然,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同学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

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然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布置作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在南阳淅川县,为了向北京等地区输送洁净的水资源,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水源?搜集相关材料,上交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七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河流与湖泊》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共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本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所谓承前,是要在我国地势、地形、气候等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所谓启后,我国的河流与湖泊的概况,为学习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做重要的铺垫,乃至也会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及航运意义。

(二)能力目标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借助知识学习,知道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山河。这是我的德育目标。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本课中的重点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分布状况,外流区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经历少,综合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生们比较难懂之处肯定是为什么河流与湖泊的分布、流量、长度等水文特征会是这样呢?河流与湖泊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间有着怎么的影响关系呢?因此把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定为难点。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和利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在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二是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三、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中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合作学习。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自学学习。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四、说教学程序设计1.导入新课(2-3分钟)

2.讲授新课(30分钟)

3.学生小结(1-2分钟)

4.评价测试(1-2分钟)猜一猜?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如何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呢?

(2)怎么来认识外河流的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1.讲授新课外流河水文特征共同点及成因

2.讲授新课

(3)怎么来发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性呢?

我设计通过两组对比分析来完成。第一组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1.看图2.29,这四条河流,是我国东部地区非常典型的外流河,他们的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差异啊?(两条秦岭淮河以北,两条以南)

2.从水量流量来看,谁呢?(长江)汛期最长的呢?(珠江)

3.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条河流的汛期不相同,有什么规律呢?

比较分析(2)珠江从长度、和流域上都小于黄河,但珠江的年径流量为什么还比黄河多呢?(1)松花江的长度和流域也都小于黄河,为什么年径流量也大于黄河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二组合作探究比较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小无长丰富短大短较小长小较长较大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分布地区主要特征河流西北地区水源补给:

季节性河流:

流程:我国的内流河: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高山冰雪融水夏季为丰水期,其他

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海河钱塘江三、京杭大运河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最长的外流河流:

的内流河:

汛期最长的河流:

冰期最长的河流:

的湖泊(咸水湖):

的淡水湖:

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注入印度洋的两条河流:

1、我国河流大多分布()

a、东南部外流区内b、东北部外流区内

c、西北部内流区d、西南部外流区内

2.我国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a、黑龙江b、额尔齐斯河

c、澜沧江d、雅鲁藏布江

3.汛期最长的河流是()

a、珠江b、长江c、黄河d、淮江

4、下列河流与其水文特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珠江——我国水量的河流。

b、黄河——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c、长江——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

d、淮河——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评价检测:

abab5、塔里木河的丰水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

a、夏季地下水补给丰富b、流域内夏季降水丰富

c、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d、夏季湖泊水补给丰富

6、下图是长江、珠江、黄河、松花江四条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图。代表长江的是()

abcd

7、我国的湖泊是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__________。

我国的内流河是______________。

评价检测:cc青海湖京杭运河塔里木河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和谐的生命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训练。谢谢!

相关范文推荐

    记一次游泳初中大全(17篇)

    优秀作文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合理的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观点明确。优秀作文是经过反复斟酌和精心设计的文字构思,在表达上有层次、有亮点、有感染力的写作艺术。

    报纸时装秀小学(实用20篇)

    优秀作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它让我们在表达思想和情感上更加自信和准确。优秀作文是对所学知识的巧妙运用,是对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验。一篇优秀作文不

    榜样节目观看心得(模板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升。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和参考。说到榜样,可能我们绝大多数人心中都

    做最好的党员读后感(热门18篇)

    读后感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启发思考和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范文列表,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近日阅读了《做最好的党

    大学班长竞选演讲稿两分钟(优质18篇)

    竞选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可以建立更广泛的人脉关系。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在竞选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决策。

    美术教师实习自我鉴定个人总结范文(21篇)

    自我鉴定可以培养我们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避免自满和自卑的情绪波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自我鉴定,小编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想想过去一个多月的实习生

    植树节的演讲稿五分钟(精选21篇)

    演讲稿范文的语气应该积极乐观,鼓舞人心,给听众带来正能量和启发。以下是一些著名演讲者的演讲稿范文,这些范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观赏性。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

    物业重阳节方案小区物业重阳节活动方案大全(19篇)

    活动方案包括了时间安排、预算预算、资源调配等内容,是活动成功的基石。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可以查阅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参考资料,了解一些行业内的标准和经验。

    中班神奇的翅膀教案(模板16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应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特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1、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飞机

    实用业务员辞职报告(专业14篇)

    辞职报告是我们离开现任工作岗位时必须要写的一份文件。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辞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尊敬的领导:本人自应聘贵公司以来,经过五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