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XY字客

范文范本通常具有清晰的结构和优秀的语言表达,它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借鉴和模仿对象。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向大家展示不同领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一

学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不仅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落实文化的传承。

校园文化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要载体,向学生潜移默化的传递校园精神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它对于学生的品德建设、为人处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传承的纽带。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校园文化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群体往往也具有与校园文化相对应的独特的人格品质。

校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也将在学生毕业后继续对他们以及后来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校的精神得以传承。

1.2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全部日常活动无处不渗透着文化。

可以说,有学校就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价值观念、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等等。

其中,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

校园文化围绕着价值观念,对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产生影响。

从教职工、学生个人的层面上来看,校园文化是他们的行为规范,它规划了教职工、学生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

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人素质的提升密不可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工会组织主要承担以下四个基本职能: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

工会的四大职能使得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有的优势。

工会的维护职能能帮助工会成为教职工权益的维权者,在教职工中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因此,工会的工作职责使工会在组织号召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凝心聚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些都体现在形式多样、富有温馨创意的教职工活动中,这些活动号召教职工在休闲之时积极参与学校集体娱乐活动,从而丰富教职员工的精神生活、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

工会联系着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工作积极分子,每年各高校通过在基层组织中遴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方式评选出一批具有先进性思想的团体和个人代表,并通过总结表彰等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正能量。

如通过浙江省教育工会组织的“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的评选,评选既在事业上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涌现出一大批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先进个人。

工会可以借助先进精神、理念观点及优良传统等无形的因素来陶冶教职工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会能带领广大教职工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教职工的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广大教职工在接受校园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实现共同愿望、共创校园和谐的动力。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是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活动,并最终落实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方针政策。

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工会的各种宣传、引导都将把校园文化的精神传达到全校的师生中,让广大师生员工能够感受并体会到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使之深入人心,并进一步使广大的师生员工在接受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继承。

3.1摆正工会地位。

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是对立统一的一对共生体。

《工会法》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工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因此,工会作为学校的重要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负有重要责任,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因立场不同产生分歧时,工会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及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代言人。

当然,工会也应当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基础上,与行政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工会与行政的关系并非矛与盾的关系,而是互利互助的一对共生体。

只有充分摆正工会的位置,工会才能进一步保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的开展自身的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舔砖加瓦。

3.2不断完善制约、激励机制。

工会要想发挥自身作用,首先要做到完善自身内部的管理,不能成为“收会费、发福利”的.毫无存在感的部门。

这就要求工会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自身管理,落实奖惩制度。

工会可以通过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政策法规、信息交流、工会建设、教工风彩、女工园地、服务之窗等规则及开展活动中展示出来,设立工会网站定期公布工会情况。

同时,奖励优秀工会员工、惩处不合格员工,调动工会内部积极性,使工会运转产生良性循环。

3.3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

高校工会若要紧密联系教职工可以通过各种校园集体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为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工会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职员工的兴趣,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内容,如我校组织教职工“迎新春校园游艺”活动、庆祝“三八”节系列活动之“爱家庭,爱生活,快乐的厨娘包饺子活动、教工运动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唱红歌大合唱比赛、庆国庆“走家园”活动、团拜会等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活动选择通过这类活动,还可以培养教职员工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命感、荣誉感,使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得到提升,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工会活动应当着力于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职工文化需求,不断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增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陶冶情操,努力将思想、知识、艺术和趣味有机结合,使教职工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升华。

3.4关爱、维护教职员工。

工会要坚持以服务教职员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

工会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中去,把教职员工的事放在心上、摆在心头,时时刻刻想教工之所想、急教工之所急,开展“住院必访、困难必访、婚丧必访、生子必访”等必访活动。

要深入接触广大教工群众,开展调研,了解教职员工的真实需求,第一时间把握教工资讯,发现问题,总结成果,分析经验,想方设法提高教职员工工作满意度,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5积极提升员工自身修养。

学校教职员工是学校面向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一座桥梁,提高教职员工素质,使教职员工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与时俱进,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获取成果、发挥作用的关键。

高校工会要着力于将提升教职员工职业素质纳入自身的工作中,通过组织活动、培训、交流,帮助教职员工从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工会在此过程中的付出。

工会只有在运行中充分行使自身职能,从真正的意义上,获取到自身的存在地位,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成员的核心凝聚力,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积极向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涛.创新高校工会工作拓展高校工会职能[j].现代国企研究,2015(06):211.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二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校园文化的构建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能为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从发展和弊端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性发展的现状,并重点探讨了两者高效互动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有效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互动性发展是当前高校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能很好地完善校园文化,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我国有关这方面的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仍然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高校对两者互动的自觉性意识不强。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两者互动的重要性,但是仍然缺乏一定的自觉意识。比如,将两者当作是两个并列的主体单独分开,两者的融合意识不够强等。其次,互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因缺乏两者互动的自觉意识,自然而然就未能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缺乏一定的机制保障,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操作设计还不够成熟。在缺乏意识和机制保障的前提下,想要设计出完善的操作性方案是很难的。

(1)优化两者有效互动的内外部环境。任何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推动,而在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发展过程中,有良好内外部环境将会有很好的保障。这其中,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内部环境是指校园环境。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设路径如下:应该树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舆论和道德风尚;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与外部环境相比,内部环境对两者互动构建的影响力更为深远。高校的管理层必须格外注重校园内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政治气氛,纯净校园风气,并不断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顺利进行。(2)完善两者有效互动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完善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互动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可以分为利益、政策及社会心理推动。利益推动是最为基础的组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内容上,这种利益的.推动主要是指激励和奖励;政策推动就是指党和政府以及高校所制定和颁发的各种政策;社会心理推动就是指两者有效互动的参与者所持有的理念。运行机制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运行原理及方式,具体包括了树立互动性理念和展开互动设计两个方面。互动性理念上,高校要不断地丰富和巩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互动性设计上,高校必须严格把控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两个重要点,让两者在互动中融合发展。保障机制可以从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监督保障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制度保障上,党、政府以及高校都必须建立健全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能在规范的制度下互动发展。其次,在资金保障上,高校必须设立相应的资金预算,以更好地完善教育设施,提高师资力量。最后,在监督保障上,高校应该加大对各项工作的考核力度,积极开展相关的会议工作,增强监管力度。一旦在互动构建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必须及时解决。(3)构建两者有效互动的发展平台。任何一种教育的开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构建也必须要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两者有效互动的主要发展平台,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内容。提高和创新校园文化,是提高思想政教育高效性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等。高校应该凝聚多年来办校的文化底蕴,如校歌、校训、校徽等,能很好地发挥出校园文化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必须秉承校风校训,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互动合力,进而促进高校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三

高校档案是指高校在自身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历史意义的各种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综合,更主要的意义在于精神文化层面,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多形成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等高度性、集中性的概述,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精神引领。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既有联系有互相区别。它们的共性在于:

1.性质相同,两者都是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财富,对学校的办学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目的一致,两者都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为了学生的成才发展,为了校园的和谐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高校档案记录的是学校的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档案是以静止的状态记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却是高校正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一种动态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档案像个老者,静静的诉说过往,校园文化却是发展中青年,他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改变历史。

高校档案首先具有文化性,高校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充实记录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感人事迹,包含了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知识信息,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保存者,更是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创造的推动者。基于这点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表明高校档案有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条件,更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就如大家所知,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见证、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高校创新的不竭源泉,但现实状况就是高校档案的应有地位还没有得到重视,高校档案大多数时候也只是放在档案馆的`一盒盒卷宗,高校档案的知识性、文化性、传承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显示高校档案在高校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高校档案必须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投入到红红火火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让高校档案真正焕发第二春。

随着国家对档案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各级部门对档案资源开发意识的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投身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档案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管理的档案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通过充分挖掘档案资源,发现其中很多隐含的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用信息,通过分析整理,给公众呈现一些与众不同的优秀档案资源、优秀档案文化,改变大众对档案工作的传统看法,也增加对档案知识的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中,档案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利用学校档案积极做好校园文化的创新作用。

档案忠实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在学习中传承,又在大家不断的创造中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档案作为巨人的肩膀可以给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在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上,学者冯惠玲指出,“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新的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工作要创新,就必须依托学校档案的支持。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看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资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校园文化。

(三)利用高校档案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

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忠实记录,档案凝聚着全校几代人共同的奋斗经历和不懈追求,凝聚着学校艰苦办学的历史和坚持创业的精神,这对于高校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大学生通过宣传教育、通过实地了解,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前辈们所取得的成绩,有一种很强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始终能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对建设整个学校的优良学风校风意义重大,也为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进一步加大档案征集范围。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如火如荼,在高校档案的征集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档案的征集范围。例如校友档案征集、优秀教师档案征集、学校社团档案的征集等。因此档案工作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档案,重点是社团的成立、社团的成员、社团开展的活动、活动图片、活动影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资料将会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四

学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不仅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落实文化的传承。

校园文化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要载体,向学生潜移默化的传递校园精神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它对于学生的品德建设、为人处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传承的纽带。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校园文化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群体往往也具有与校园文化相对应的独特的人格品质。

校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也将在学生毕业后继续对他们以及后来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校的精神得以传承。

1.2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全部日常活动无处不渗透着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价值观念、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等等。

其中,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

校园文化围绕着价值观念,对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团体意识、学校形象产生影响。

从教职工、学生个人的层面上来看,校园文化是他们的行为规范,它规划了教职工、学生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

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人素质的提升密不可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工会组织主要承担以下四个基本职能: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

工会的四大职能使得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有的优势。

工会的维护职能能帮助工会成为教职工权益的维权者,在教职工中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因此,工会的工作职责使工会在组织号召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凝心聚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些都体现在形式多样、富有温馨创意的教职工活动中,这些活动号召教职工在休闲之时积极参与学校集体娱乐活动,从而丰富教职员工的精神生活、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

工会联系着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工作积极分子,每年各高校通过在基层组织中遴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方式评选出一批具有先进性思想的团体和个人代表,并通过总结表彰等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正能量。

如通过浙江省教育工会组织的“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的评选,评选既在事业上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涌现出一大批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先进个人。

工会可以借助先进精神、理念观点及优良传统等无形的因素来陶冶教职工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会能带领广大教职工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教职工的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广大教职工在接受校园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实现共同愿望、共创校园和谐的动力。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是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活动,并最终落实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方针政策。

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工会的各种宣传、引导都将把校园文化的精神传达到全校的师生中,让广大师生员工能够感受并体会到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使之深入人心,并进一步使广大的师生员工在接受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继承。

3.1摆正工会地位。

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是对立统一的一对共生体。

《工会法》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工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因此,工会作为学校的重要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负有重要责任,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工会与学校行政工作因立场不同产生分歧时,工会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及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代言人。

当然,工会也应当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基础上,与行政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工会与行政的关系并非矛与盾的关系,而是互利互助的一对共生体。

只有充分摆正工会的位置,工会才能进一步保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的开展自身的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舔砖加瓦。

3.2不断完善制约、激励机制。

工会要想发挥自身作用,首先要做到完善自身内部的管理,不能成为“收会费、发福利”的.毫无存在感的部门。

这就要求工会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自身管理,落实奖惩制度。

工会可以通过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政策法规、信息交流、工会建设、教工风彩、女工园地、服务之窗等规则及开展活动中展示出来,设立工会网站定期公布工会情况。

同时,奖励优秀工会员工、惩处不合格员工,调动工会内部积极性,使工会运转产生良性循环。

3.3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

高校工会若要紧密联系教职工可以通过各种校园集体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为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工会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职员工的兴趣,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内容,如我校组织教职工“迎新春校园游艺”活动、庆祝“三八”节系列活动之“爱家庭,爱生活,快乐的厨娘包饺子活动、教工运动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唱红歌大合唱比赛、庆国庆“走家园”活动、团拜会等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活动选择通过这类活动,还可以培养教职员工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命感、荣誉感,使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得到提升,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工会活动应当着力于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职工文化需求,不断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增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陶冶情操,努力将思想、知识、艺术和趣味有机结合,使教职工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升华。

3.4关爱、维护教职员工。

工会要坚持以服务教职员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

工会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中去,把教职员工的事放在心上、摆在心头,时时刻刻想教工之所想、急教工之所急,开展“住院必访、困难必访、婚丧必访、生子必访”等必访活动。

要深入接触广大教工群众,开展调研,了解教职员工的真实需求,第一时间把握教工资讯,发现问题,总结成果,分析经验,想方设法提高教职员工工作满意度,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5积极提升员工自身修养。

学校教职员工是学校面向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一座桥梁,提高教职员工素质,使教职员工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与时俱进,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获取成果、发挥作用的关键。

高校工会要着力于将提升教职员工职业素质纳入自身的工作中,通过组织活动、培训、交流,帮助教职员工从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工会只有在运行中充分行使自身职能,从真正的意义上,获取到自身的存在地位,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成员的核心凝聚力,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积极向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涛.创新高校工会工作拓展高校工会职能[j].现代国企研究,2015(06):211.

文档为doc格式。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五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代理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二是建构研制特色文化建设研训体系,形成文化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联合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等高校,教研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训部门等直属单位,建构多方力量整合的、面对不同对象的特色文化建设研训课程,针对校长文化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大特色文化建设领域的有关课题,如区域推进的机制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发展研究等教科研工作的引领力度,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形成文化建设的“高端引领机制”。市、区教育局将进一步整合在宁专家资源,借力聚智。在市一级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开发、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文化发展评估等四个专项的专家团队,同时每一个区组建一支学校文化建设的专家团队,并且,各级各类团队中的专家,尽可能避免兼任,最大可能性地为南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多视角的指导。要通过与专家团队协调,形成常态化的研讨活动、分享活动、指导活动、评价活动,形成在专家全程介入下的工作机制。

文档为doc格式。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六

高校宿舍是当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宿舍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它除了可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宿舍文化建设成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新生刚进校,新生群体里经常会出现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行动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之间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宿舍成员的个性化差异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不同的成长教育背景、人际朋友圈,加上成员之间的价值观的交织,宿舍风气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如果不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很可能使宿舍风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宿舍文化主要是指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氛围和影响力。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导向作用。

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获取知识,宿舍成为每位成员交换信息的重要地方,学生就每天获得的知识进行交换,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加强学生判断是非能力,通过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同学们认识真知,把一些错误的观点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辨识能力和政治素养。

(二)学习交流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教室、自习室之外,宿舍也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场地,宿舍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同学们课下回宿舍后对于新的理论知识,新的书本内容,以及上课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谈论,互相交换学习经验,彼此分享的学习体会,从而极大的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宿舍保持一个整体向上的积极学习氛围。

(三)自我管理作用。

大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小团体,每个成员都希望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宿舍环境,和谐的宿舍环境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的宿舍管理制度,所以,每个宿舍的管理都要做到有“法”可依,宿舍管理条例可以根据每个宿舍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个全员参与制定的一个过程,通过宿舍成员参与制定,并对于遵守和违反宿舍规定的成员进行奖罚分明,从而保障宿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制约宿舍成员,使宿舍成员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构建一个和谐的宿舍环境。

二、高校宿舍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根据我从事辅导员的多年工作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目前高校宿舍主要存在几点问题:

(一)宿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现象。

由于宿舍成员之间容易形成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对宿舍每个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换句话说主要表现是宿舍成员之间形成默契,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如果一个宿舍出现逃课不上学等较差的学习现象时,则宿舍其他成员都会来效仿,并且宿舍的同学之间最后达成一致行为,逐渐形成不良风气。

(二)以宿舍为单位不允许出现“标新立异”的成员。

一旦出现这类宿舍成员,宿舍其他同学会疏远并孤立这个同学,直至将之排斥出本组织,最终使得宿舍成员之间隔阂越来越深,误会也越来越大,引起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最终造成悲剧的发生。

(三)宿舍易于形成“集体思维”的模式。

宿舍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但是当这种趋势与学校或者班级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相悖时,将会出现以宿舍为单位违反校纪或班规的行为。

(四)宿舍成员容易形成小团体主义。

由于在校的活动基本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并且宿舍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也十分快捷,对各类的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容易产生阻碍作用。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它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今后学生工作管理的一个突破,如何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大类方向去着手考虑:

(一)夯实传统意义上的寝室文化建设,打好宿舍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

1.重视宿舍长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大学宿舍长的这只骨干的培养。目前,我们许多工作都是通过学生干部进行开展,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但宿舍长的作用反而不大,甚至是常常忽略宿舍长的作用,有些宿舍长只是挂名,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效果,宿舍长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在平时日常工作中,集合宿舍长进行培训学习,加大对宿舍长培养的力度,重视这支队伍,同时也可以成为班级学生干部的后备军,定期与宿舍长开展会议,进行宿舍长之间的交流,打破宿舍与宿舍之间的隔阂,使同学们相处的更加融洽,使学生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宿舍的管理制度必须重视起来,每个宿舍在根据学校学生手册关于宿舍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上结合本宿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本宿舍成员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法就是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各宿舍长之间可以对各宿舍制度进行一个交流,从而达成一个主体意识的趋同。宿舍的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共同构建一个有序的宿舍环境。

3.加大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行宿舍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建立,比如定期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由宿舍长进行组织策划,每选择一个主题,活动方式是以宿舍为单位,主要是调动起每个宿舍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开拓寝室文化建设新的发展机制,保持与时俱进的学生工作发展需求。

1.设立楼委会管理机制。每栋楼可以选出楼长,每层楼推选出副楼长,宿舍长作为楼委会主要成员,每月定期开例会,会议模式可以参照听证会的模式,通过宿舍长及时有效的了解同学们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比如用电、用水或者宿舍矛盾等,通过会议直接有效的反应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推动加强宿舍建设与管理,从而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有效机制进行自我维护与管理的良好趋势。

2.创新宿舍分配模式。改变入校前的宿舍分配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宿舍分配上模式主要采取大一进校后的随机分配,换句话说也就是宿舍分配更多存在偶然性,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入校前收集学生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科学分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把性格相似或者生活习惯一样的同学分配在同一个宿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宿舍成员之间因为生活习惯等不同造成的宿舍摩擦;同时对于分配后宿舍建立微调制度,可以针对宿舍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等分配制度的改进。

小结。

宿舍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必然原因。目前,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还要加大关注力度,进一步发挥高校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推动校风、教风和班风的建设。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也有利于营造健康与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对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七

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三点建议。

(1)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2)忽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3)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刘志伟,黄伟。全方位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j]。山东农业教育,20xx,(1)。

[2]@白晓会。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3):108110.

[3]@张道田。对校园文化建议的辩证思考。军队政工理论研,20xx,(3):7172.

[4]@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八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具有职业特色的高校文化更是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打造具有职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进入21世纪以后,职业教育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眼,国家也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快速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阶段:由规模跃进向内涵发展的跨度。各高校的发展目标也逐步达成共识,即把握服务的宗旨,就业的目标,走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基于此,高校将如何提升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为主的内涵建设,这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目标的独特性,凸显教育的职业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地融入“职业性”元素,让学生的职业人格、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精神得到不断提升,这是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方面需要做出的不懈努力。

一、以职业特色为凸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

(一)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对教师个体来说,高校制度有一个强制规定性作用;对学生个体来说,高职校园制度有一个强制约束的作用。这既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教师提高专业授课水平以及师德。一般来说,制度文化就是将存在于制度中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高校在对制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制度的文化内涵就会慢慢渗入到师生员工的身心之中去。高校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与大多院校都具有共同点,但是为了突出高校的特色,其在制度方面应该体现出它的职业性。第一,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倡导教师要讲师德,要强化专业认同感,鼓励学生热爱专业。第二,用先进企业的制度文化指导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时,要严格依照企业制定的制度坚决执行,让职场氛围真实的展现出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第三,将职业常识与认知引入到规章制度中去,以带有职业特色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以及质量意识等为主,让师生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职业意识不断地得以熏陶、提升,直至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认知。

(二)在高职校园物质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最基础的载体就是校园物质文化,并且也是存在于校园中的所有客观实体物质的总和。所以,在建设高职校园职业文化特色时,就要融汇职业气息。第一,在设计校园内的教学楼、广场等场所时,可以以合作企业或者是以名人的名字命名,但同时要体现特色,要有艺术含量,更要匹配学校的人文环境。第二,在对新校区的校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将学校的职业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比如,纺织学院校门就可以设计成形似的大型纺织机。此外校标、校徽甚至是校服上也应该醒目地显现具有专业特色的图案与文字。校园景点中可树立一些碑文或者是石雕等精神图腾,也可以刻一些企业名人的脚印,提醒学生走一条成功之路。第三,用名人以及杰出人物的照片装饰校史陈列室、图书馆,用优秀企业家、校友以及杰出教师的事迹教育学生。第四,用具有专业特色格言或者警句匾牌布置装饰教学楼、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警醒学生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另外,还可用通过滚动电子屏、横幅等媒介来传递办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承载并发扬学院的办学理念。第五,在对学校定制的教学设备,信封稿纸、学报刊物等进行设计时,加入一些本学院特有的元素,将高校的文化品位微显出来。

创建具有职业特色的高校,必须要将校园精神文化融入其中,将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体现出来。所谓办学理念,就是依据时代要求,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经过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后,形成的指导思想。据此,对高职教育历史使命的充分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将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办学特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崇高的教学理念,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需要培养以校领导为先锋的全体教职工带动全体学生去准确定位、及时出击和强势着陆。首先,要明白校风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实际体现,那么就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优良的校风。校风主要是学风和教风的综合,具体的体现方式是校风、校训以及教风。高校的校训在内涵上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素养”、“亲身践行”等,学风及教风方面要紧密围绕“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通过全院师生的努力,进过时间的沉淀,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就能逐渐成型。此种文化的形成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次,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学校的特色所在,所以倡导并培养拥有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从办学方向中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从内涵建设中体现出精品专业建设和职业特色,在师资培养上要提倡并鼓励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当然,核心价值观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活动或是开会就能够形成,需要学校通过长期的办学、师生的对办学主导的共同追求以及自觉探索和实践才能够慢慢形成,逐渐完善,并通过办学理念以及校训等一些载体得到强化的。

(四)在高职校园行为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校园行为文化其实质就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即师生在对各种关系进行处理时形成的风气与习惯,类似人和事、人和人等关系。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首先可依据就业需求来开设相关的文明礼仪课程及讲座,让学生在待人处事、仪表礼节等方面能够学会成熟应对。其次,在实训期间,从专业发展出发,开设一些职业行为规范教育课程,有助于养成学生爱护公物、文明生产等优良习惯。再者,可联手企业,组织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其文明和谐、友好合作、文明竞争等职场需要的技巧、能力以及素养。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关心民生且了解社会的真实有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与深化学生的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机会,是学生灵活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契机。所以,应该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中加入社会实践。有相关学者曾指出,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不断融入企业文化。通过学生短期实践将企业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师生理念也能通过校企对话与社会接轨,学校的管理制度通过理念互融得到完善,学生素养通过文化互动得到培养。学生通过企业实习锻炼自己应用技术的能力、把握生产流程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而这种深入企业实践的教学方式是高校完成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特有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发展,增加师生接触社会和生产实际的机会,加强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显得尤其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再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摆脱掉理论和实践脱离的不良习惯,并且实现知识和能力二者间的转化。之外,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专业的最新需要,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去工作。加强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具体形象生动的生产过程,感悟和积累工作的体验和经验,改进自身的不良专业行为,提升职业素质和人格,不断追求求真务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才能顺利实施并高效完成。

三、以学生社团组织作为依托,打造职业特色校园精神。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织起来的,使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形成良好的评价体系,是高职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学校方面应该广泛鼓励和宣传学生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各种社团和活动中去,塑造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在模拟社会活动场景活动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不培养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为踏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高校在组建社团时,应该分系部分专业予以考虑,以行业文化特色为主,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适度做好专业倾斜,包括资金支持和师资补充,重点打造各特色专业的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社会项目和课题,将学生活动纳入到专业发展,保障这类社团的良性发展,保证了学院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帮助了学生接轨社会需求,及早明确职业目标选择,更快更好地理解并融入行业建设与职业发展中去。

四、以科技与人文交融为手段,营造职业教育环境。

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层面,职业人文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非常不同,也就是本科院校与高校目标培养的区别。为了塑造学生高品位的思想素养以及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和素质,而要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则需要将科技手段与人文知识加以融合。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纳入当下最新科学技术,通过技能大赛、师徒竞赛等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的职业教育氛围,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高校在设计教学环境时,要以教学工厂模式为主,将专业教学教室的建立实现实践和理论一体化,有机融合生产、教学、技术、实验等,实现专业教室的多功能化,为师生打造一个真实的职场教育环境。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夯实高校文化建设基础。

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把握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各类课程教育中不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引导学生灵活运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正确看待社会改革和学校发展中的新问题,护航校园文化建设导向,塑造学生良好人格。比如,在职业发展方面,教导学生热爱专业、奉献社会;在心理品质方面,教育学生保护自我、尊重他人;在生命教育方面,强调学生珍爱生命、理性生活。综上所述,高校文化建设积是完善育人工程的重要一步,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极推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赋予职业特色为新生命力量,构建和谐、稳定、富有生机的职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当前发展的新道路,是必由之路,更是实现高校办学宗旨的需求。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九

摘要: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坚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富有医学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以甘肃医学院为背景,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

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

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

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

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

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xx.。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xx(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xx(30):270—271。

[4]李霞。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xx,12(4):291—294。

[5]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蒉。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十

校园应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尊重。学校应视大一入校新生为未来校友的理念,从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坚持以大学生发展为本,从关怀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专业导航、行为规范、文化沉淀等入手,结合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校园环境、学习场所、公共设施等细微处下工夫。

(一)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校园里德育和规范应无处不在。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良好的育人环境,事事是衡量的标准。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学校里、街道上处处可见悬挂着的国旗,经常可见国民手里摇着国旗,脸上画着国旗,汗衫上印着国旗……这种育人氛围的渗透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应该在高校的走廊上,通过一句名言、一个故事、一个陈列品,以身边事、身边人感染和激励学生,处处渗透着文化育人氛围。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集实用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使学生从中受熏陶,得启迪,如建筑、名人话语、展览品,身边点滴都是教育。大学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跟进和提高。要做好扩容场地的建设,在活动场所做好应急预案,要在学生生活区规划要考虑兴趣相似、年级相对集中的原则。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组织和发动学生,相信和依赖学生。制定和监督实施大学生行为规范,充实大学文化精神,丰富大学文化内涵。

(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网络的正面引导力量,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建立一支网络宣传员队伍,做好舆论引导和监督。加强学生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敢于同网络不良言论作斗争,让学生成为网络正能量的引领者、践行者和武装者。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校园活动的阵地和载体作用,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时间节点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化活动主题,提升活动实效,实现活动育人功能。可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好“三节”、“三爱”、“核心价值观”、“三走活动”等主题教育;结合重大时间节点、重要活动场所和重点学生群体,开展好“学雷锋”教育、“心理健康教学”、“女生安全教育”、“毕业生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同时,高校还要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色文化活动。

(五)积极培育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应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培育健康的社团文化。高校要加强对社团的分类管理和分层指导,鼓励社团开展富于思想性,体现时代性,具有艺术性的校园活动,在社团品牌活动推动下,实现社团内部高度融合,社团间极大互补的社团发展之路,使社团走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利用理论性社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探讨,可举办专题研讨,可邀请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成功案例开展系列等活动。利用专业性社团,强化专业素养的提高,在继承专业学术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利用兴趣性社团,以兴趣探索和培养为主要切入点,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兴趣发掘和培养中锻造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拓展专业实践平台。

大学校园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自然是专业实践的重要场所。把竞技类、科普类和专业实践类结合起来,形成三股力量相交织、三种团队相辅佐、三驾马车相依存的格局。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一

高职院校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国家未来产业大军的基地。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忽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长远职业规划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而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而言,更具亲近性、具体性等地缘优势。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成型,容易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对他们人文素质培养极为重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足于本地地域文化资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满足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设备、设施等,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物质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环境条件,还能够赋予高职院校以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广大师生产生较为直接的教育引导效果。所以,创设地域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景观对学生的人文和价值熏陶的非常重要。主要通过学校的建筑、道路、装饰、风景等其他方面都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一是以名人命名校园内外的道路、楼宇、湖泊、花园等。二建造地域文化名人塑像和文化墙等。三在教学楼、寝室、实训楼、图书馆等地方,张贴宣传画,内容可以分地方名人、地方古迹、地方优良传统等板块,宣传画要进行统一布局、设计和制作。通过这些举措构建的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物质文化,将其优秀文化内涵融入到校园中,夯实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让学生们时时刻刻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其激励的作用,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认同和践行地域文化精神。

二、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和约束师生行为,保障学校一切事物正常的运转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校园地域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包括学校的组织架构、校风校纪和规章制度等规范性体系,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只有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形成地域文化的运行机制。首先,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和党政部门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协调工作机制,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盘考虑和统筹谋划,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科学,采用得力的制度安排和经费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其次,建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价值规范体系,量化细化目标要求。第三,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特有的制度和准则体系,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规可依、有矩可循。

三、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集中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独特个性的文化。往往以校训、校歌、学风、师风等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校园文化中发挥核心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对于形成“文以育人、文以化人”的文化育人环境具有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同时,富含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能够扩大地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实现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举办“名家讲坛”,定期邀请地域文化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学习地域文化的价值精髓,增强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以地域文化的人文气息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地域文化的感性了解和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把握和认可。本校团委组织开展了创建“周恩来班”活动,还举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题演讲,此外,组织“大运河申遗志愿服务”,开展“淮安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商学院举办“淮安运河商业文化周”,思政部举办“淮安精神与中国梦”专题研讨。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使师生了解并能对地域文化精神形成共识,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张萍.地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学理论,2015,(6).

[2]浦玉忠.地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培育研究思想[j].理论教育导刊,2015,(5).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二

摘要:小学校园花样跳绳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的缩影,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团队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提供平台。以下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境外研究综述。

1.境外校园花样跳绳发展现状分析。

据统计,从1978年开始,美国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推广跳绳运动,提倡“跳绳强心”(jumpropeforheart)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美国的初中生跳绳运动集体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技巧和跳绳运动的整合、把健美柔合在跳绳运动中,充分表达了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德国学校开设的跳绳运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跳绳竞技形势,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学生掌握跳绳的能力上都做了调整,不再是通过学生的跳绳数量裁决高低,而是通过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势,通过对整体编排、团队合作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样在日本、韩国、香港的中小学也提倡校园“跳绳运动”,如全香港中小学推行“跳绳强心”计划,该计划通过教授花式跳绳、心脏健康教育和举办跳绳同乐日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2.关于跳绳体育运动的综合教育价值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关注体育的健美强心功能。因而,自然受到重视的小学生群体,在很多文献里都能发现这样的观点,体育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据专家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跳绳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儿童在跳绳时伴随着数字的训练,这对于她们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字的实际含义与抽象概念,从而提高儿童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敏度和判断力。

3.体育文化概念界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词源解释,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解,跳绳运动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发展,中国最早出现的跳绳在唐代被称作“透索”,宋代称“跳索”,明代称“跳白索”,发展到清代则称“绳飞”。卢元镇提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建立在各学科之上的一种有规则的、具体行为方式的、活的价值体系。同时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书中总结到: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的生活化再现,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一文中提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通向自然的一种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综合因素。李乃平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既是以体育为核心,以身心运动为根本目的、以娱乐为主的行为活动,并伴随着体育文学与艺术活动的精神活动与文化活动。

4.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价值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总结到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0xx耿绍讳在《跳绳在高校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总结到跳绳作为一项基础性身体素质锻炼具有很强的功效,针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协调性、弹跳力、爆发力、灵敏和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方面的文章还有金品强的《跳绳在短跑训练中的妙用》、郑阳的《双摇对提高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的`作用》、陈燕的《论跳绳在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吴辉扬的《双摇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等都提出跳绳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益于开展、操作性强、覆盖大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这些文章充分证明了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都从跳绳的专业性角度做了阐述,但未能深入学生主体和校园本身的价值探索更缺少跳绳文化的丰富内涵。

5.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开发的研究。

有关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邱丽玲在《中国跳绳竞赛设置和竞赛方法的研究》一文中,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具体措施,花样跳绳运动的具体规则和评价方法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的模式。对于小学花样跳绳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学者们分别从花样跳绳运动开展情况、兴趣培养、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从各个方面构建小学花样跳绳文化的文章却很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学生健康发展的模式,国外学者都从学生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的机制,有效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假设的平台为学生谋发展。相比较国内学者而言,大量文献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差异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够,国外学者能从理念到实践真正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跳绳强心运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3]赵鑫.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8).。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三

博物馆是了解各类文化的窗口,其重要功能就是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服务。197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1届国际博协会员大会上通过的博物馆定义:非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陈列有关人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物证。[1]高校是传播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基地,文化是高校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是一个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砥砺着高校学子的品行与人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为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个人品质,浓郁的文化素养,更应该坚持博物馆和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互动,馆校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在文化领域形成合力,拓展高校校外文化基地,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运用博物馆文化资源来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综合素养,全面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文化属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开的、非营利性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彰显。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美国博物馆协会的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edward,jr.)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2]而作为人群中最富有活力、富有思想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受教育和影响的最为深刻,最具有迁移力。通过博物馆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融合,进行互动从而更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真正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

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展示场所,通过有形的实物,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变迁,是历史与文化的集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拥有博物馆的数量相对偏少,据2001年世界博物馆统计:法国有博物馆5614座,平均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德国有博物馆5950座,平均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美国有博物馆6617座,平均3.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我国有博物馆2400座,平均6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我国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非常稀少,更凸显了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珍贵和稀缺,因此更应该充分挖掘每一座博物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教育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3]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拓展知识和技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造就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主要通过它的三大功能来体现:一是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正如王继华教授所指出的,在学校的生活中,无论是小学、中学或大学阶段,学生不仅是在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接受具有恒久魅力并渗透骨髓之中的思想道德、伦理的教育,体会学校动态、静态的校园文化和育人取向文化的熏陶。[4]二是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它的教育思想体系、价值观体系和行为风尚体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引导学校的发展。三是凝聚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来凝聚师生对学校目标的认同,调节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和情感冲突,从而构建友爱、信任、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彰显具有德育价值的校园隐性文化。

博物馆和高校都具有传播文化、履行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博物馆作为公益文化组织单位,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需求也迫切地希望走出校门,与社会紧密接触。因此,在博物馆与高校之间以校园文化为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相互借力,共同推进,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共同努力。研究博物馆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博物馆与高校德育教育的互动。德育教育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发挥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深远的视野。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激发爱国情怀。在参观中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博物馆与高校人文教育的互动。博物馆作为历史和文化的橱窗,不断向后人传递着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博物馆里珍藏的文物和标本,是各种不同人文精神的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反映着当时的历史风貌,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博物馆通过门类齐全的学科、丰富的藏品和各种展示手段,来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如常州博物馆里陈列出的常州历史文化,就是把整个陈列分成史前常州、延陵季子、齐梁故里、中吴要辅、儒风蔚然五大版块,通过将1288件珍贵文物,把丰富多彩的常州历史科学准确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大学生在这里就能了解到常州的历史变迁,感触到文化的差异和延续,知晓了季札、萧统、唐荆川、赵翼、盛宣怀、瞿秋白等一批英才人杰的故事。大学生从博物馆汲取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和风俗文化与其在校内阅读累积的人文知识相互印证、补充和累加。

3.博物馆与高校素质教育的互动。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并且正在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博物馆作为去功利化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它的功能就是传承人类的文明,让现代人通过汲取每一历史时期人们的智慧结晶,不断发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博物馆教育的精髓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本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博物馆有着在高校中无法模拟、无法创造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体验项目,也可以通过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等多种途径来接受博物馆教育的熏陶。如近几年来常州博物馆约有500多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从事各项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加盟博物馆,不仅为博物馆提供了各种智力支持和新生力量,也解决了博物馆因免费开放而引发的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推动了博物馆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教育宣传的功能。同时,对于高校素质教育来说,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体,能够有效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全面化的进程。

4.博物馆与高校专业建设的互动。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和校园文化的共同的使命,但博物馆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与高校教育所传播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异。学校教育是传授权威知识,更多地倾向于灌输性;而博物馆教育则更强调自主性、趣味性,强调观众的自愿参与。因此,博物馆的教育可以让人更加感到轻松愉快。博物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开发性的大学,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因此高校许多的专业都能在博物馆找到学习的结合点。如常州博物馆里的谢稚柳艺术馆以及经常开设的各种书画家的临展,为高校艺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临摹、鉴赏的机会。据统计,迟燕高华―――谢稚柳、陈佩秋书画联展在展出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有4000多名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其中学习,鉴赏和交流。同时,博物馆和高校还可以共同开展专题展览、专业大赛、素描大赛、艺术研讨交流等专业性较强的活动,相互促进。因此,博物馆与高校专业或行业教育对接,可以作为高校间接教育的重要补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和高校通过深度合作,多领域多方位互动,共同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互动不仅有助于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合力,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特殊的文化资源与教育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社会重任,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5]作为学校软实力,高校则可以充分运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基地,使高校学生能够切实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来提高自身的文化需求和实践需要。

参考文献:

[1]路亚北。当代博物馆功能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融合[j].常州大学,2012,(4):30.

[2]段勇。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j].故宫博物院,2004,(2):90.

[3]袁先潋。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

[4]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3.

[5]沙晓红。浅谈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2011,(4)上:16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十四

独立学院的`设立,在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同时,也遇到了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本文试图从对母体高校校园文化的移植、实现自我文化创建与定位、整合地域文化资源等方面来思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作者:徐晓元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福建,厦门,361021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移植创建与定位整合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五

摘要:

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中一个关键的部分,有利于丰富高校的人文环境,推动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篮球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是一道闪光点,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精神的发展,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该文阐释了高校篮球文化的概念,分析了高校篮球文化的社会价值,提出了改革后的发展对策。

在高校,篮球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其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目前,很多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尚停留在一个浅层文化阶段,只重视篮球运动带来的身体刺激,忽视了篮球运动带来的文化因素,影响了篮球运动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完善,其在高校中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推动了高校篮球建设的发展,因此,要在新篮球观下,推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发展。

1、篮球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于篮球文化的定义还在商讨中,可以大致将其概括为:篮球文化是指在篮球运动中,通过参与者体现出人文精神,并体现在篮球建设的制度中。

其核心部分就是篮球的精神文化,使参与者形成一种集体的共识,获得集体的认同感。高校篮球文化在校园中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它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对学生和老师产生影响,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学校应该将健身篮球作为基础,以竞技篮球为辅助,充分展现篮球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2、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高校篮球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

在高校篮球文化中,人们崇尚的人文精神被普遍关注,有利于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展现民族性和地域性。其文化内涵展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就篮球文化的外延来说,它设计的初衷在于想要发展一种室内游戏使学生将自己的身体解放,摆脱枯燥器械的束缚。因此,篮球文化可以说来源于高校。所以,篮球运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学校都会成立篮球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目前,高校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深刻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

在新时期,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新篮球观,主要的内容是“竞技篮球、娱乐篮球、财富篮球和文化篮球”,这就需要对现代篮球重新认识,丰富篮球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构建新时期的篮球文化。

1、高校篮球文化特点高校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高校篮球文化按照地理位置、人群特点主要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高校篮球文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为师生提供方向的指导,实现高校篮球文化的目标。

第二,高校篮球文化具有高层次性,这主要是由于师生的知识层次较高。

第三,高校篮球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大众性,可以实现全民参与。

(1)健身娱乐价值参与高校篮球运动,可以在运动中释放身心,缓解身体和精神压力,有利于体会到高校篮球文化的魅力。

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运动,它可以实现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充分结合,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可以增强学生的抵抗能力。在高校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底蕴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环境下,通过篮球运动可以传播篮球文化的信息,放松身心,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篮球文化的魅力,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2)教育濡化价值篮球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意义重大,具有较强的教育濡化价值。

人的价值观可以通过文化环境得到完善。篮球文化可以使师生在篮球活动中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价值,陶冶自身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师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篮球运动中,可以对师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增强对篮球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增加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有利于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浓厚的教育濡化价值。

(3)竞技凝聚价值开展篮球运动,可以使学生在运动中愉悦身心,并且能够提高篮球的技术和水平。

要提高高校篮球的经济性,则可以开展cuba,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cuba队伍的成立,可以作为cba的后备建设,可以从中发掘和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就美国来说,他们在高校中大力发展篮球运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篮球训练,提高篮球选手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战术思维,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国家篮球人才。目前,很多国家都在效仿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优势条件,通过篮球文化的氛围,促进篮球竞技的发展。

1、重塑高校篮球理念篮球理念主要是指在篮球运动中体现的思想和观念,通过篮球理念,可以看出篮球运动的价值。

目前,我国在新的篮球理念下,提出了新的篮球发展目标,更重视篮球文化的建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主要通过静态运动的形式来健身,相对忽视剧烈的身体运动,因此,我国高校的篮球理念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新时期,要充分理解国外先进的篮球理念,结合高校篮球发展的实际,丰富我国篮球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强调篮球运动的健身性,还要强调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

2、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重点进行篮球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发展和谐的文化氛围,主要是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从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标。

高校篮球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样,校园文化又可以对高校篮球文化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从而实现双向的交流。因此,在建设高校篮球文化中,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篮球文化,比如可以在体育馆等区域陈列篮球明星的照片和经典语录等,加强对篮球文化的宣传,使同学们加深对篮球文化的理解,从而可以在无形中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推动篮球运动在高校校园中的发展。

3、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数量逐渐增多。

因此,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运动场地面积不够,器材陈旧,训练场地紧张。所以,要重视篮球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篮球文化环境,学校要对篮球活动进行总体规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篮球活动中来,根据学生的需要扩建篮球场地,加大篮球文化的宣传,建立篮球阅览室,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篮球文化环境,推动高校篮球的发展。

四、结语。

目前,高校篮球是一个重要的篮球活动场所。在新篮球观念的倡导下,要重点突出篮球文化建设的地位,强调以人为本的篮球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篮球文化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完善,其在高校中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推动了高校篮球建设的发展,因此,要在新篮球观下,推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篮球文化运动具有丰富的健身娱乐价值、教育濡化价值和竞技凝聚价值。在新时期的发展下,要重塑高校篮球理念;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重点进行篮球文化建设;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朝阳,董宁。新时期建设高校篮球文化的再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9):187,189。

[3]关甄宇。简析高校篮球教学中篮球文化的传承[j]。运动,2013(16):81—82。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十六

摘要: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教育都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针对当前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提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

高校宿舍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宿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以宿舍为载体、以大学生为主体,反映大学生健康宿舍文化生活的文化氛围。它是多元校园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宿舍文化是学生在长期的实践和共同的生活学习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带有某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为大学生成长和为其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活相对更加自由、独立。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成为学习、交流、聊天的天地。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营造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宿舍成员能够相互交流,为思维碰撞提供一个平台。宿舍成员的良好习惯无形中也会感染熏陶别人,为整个宿舍的氛围营造提供正能量。宿舍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平台,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增进彼此的理解、信任和包容,促进宿舍团结进步,凝聚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宿舍作为一个小团体,它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生集中住校,在宿舍生活时间较长,也容易产生各种摩擦和矛盾,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前宿舍的教育和管理功能日益突出,宿舍的和谐稳定是校园和谐稳定的基础,关系到正常的生活、教学秩序。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包容,提升自我认知,有利于和谐校园的营造。

3.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和能力都比较强,较好地展示了大学生的当代精神面貌。但受世界多元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也会出现迷茫、价值模糊的现象。因此,应以宿舍为文化载体,根据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引领。将课堂中的思想教育拓展到宿舍中,通过大学生的有效互动和积极参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在与宿舍成员交流和信息共享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

4.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宿舍是大学生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成员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相互影响。因此,宿舍文化建设也是良好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特别是宿舍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趣,进而有效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1.加强领导,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宿舍问题逐渐突出。宿舍数量与学生人数之间的差距、宿舍硬件设施的老化等都为宿舍建设带来了困难,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宿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形象。根据招生规模和学校实际,应该不断增加宿舍数量,保障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空间。对年代久远的宿舍楼进行定期维护和翻新,更换相应的宿舍设备,做好消防和水电供应,保障大学生的水电安全和生活质量,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结合学生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对宿舍设施进行更换和调整,使大学生在宿舍中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

2.完善制度,做好服务育人工作。

宿舍是一个大群体,宿舍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值得探索的领域。建立科学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等,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要从宏观上加强制度建设,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制定长远的规划,明确宿舍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微观上制定宿舍具体的行为规范,帮助大家共同遵守,营造温馨、和谐的宿舍氛围。同时,建立科学有序、奖惩规范的宿舍公约,使大家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和成长。

3.丰富活动,做好文化熏陶工作。

高校要有效抓住学生宿舍这一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找准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使大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形成互帮互助的行为习惯,将良好的宿舍风气传播得更远。借助网络优势,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常态化、新颖化。做好宿舍的网络建设,以网络为平台,发挥网络文化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宿舍文化节等活动,互相学习和借鉴,使宿舍成为弘扬正能量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王春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探索,,(12).

[2]王龙.探索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新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

[3]彭倬平.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地域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七

博物馆是了解各类文化的窗口,其重要功能就是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服务。197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1届国际博协会员大会上通过的博物馆定义:非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陈列有关人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物证。[1]高校是传播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基地,文化是高校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是一个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砥砺着高校学子的品行与人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为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个人品质,浓郁的文化素养,更应该坚持博物馆和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互动,馆校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在文化领域形成合力,拓展高校校外文化基地,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运用博物馆文化资源来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综合素养,全面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文化属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开的、非营利性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彰显。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美国博物馆协会的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edward,jr.)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2]而作为人群中最富有活力、富有思想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受教育和影响的最为深刻,最具有迁移力。通过博物馆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融合,进行互动从而更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真正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

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展示场所,通过有形的实物,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变迁,是历史与文化的集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拥有博物馆的数量相对偏少,据世界博物馆统计:法国有博物馆5614座,平均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德国有博物馆5950座,平均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美国有博物馆6617座,平均3.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我国有博物馆2400座,平均6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我国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非常稀少,更凸显了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珍贵和稀缺,因此更应该充分挖掘每一座博物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教育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3]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拓展知识和技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造就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主要通过它的三大功能来体现:一是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正如王继华教授所指出的,在学校的生活中,无论是小学、中学或大学阶段,学生不仅是在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接受具有恒久魅力并渗透骨髓之中的思想道德、伦理的教育,体会学校动态、静态的校园文化和育人取向文化的熏陶。[4]二是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它的教育思想体系、价值观体系和行为风尚体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引导学校的发展。三是凝聚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来凝聚师生对学校目标的认同,调节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和情感冲突,从而构建友爱、信任、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彰显具有德育价值的校园隐性文化。

博物馆和高校都具有传播文化、履行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博物馆作为公益文化组织单位,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需求也迫切地希望走出校门,与社会紧密接触。因此,在博物馆与高校之间以校园文化为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相互借力,共同推进,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共同努力。研究博物馆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博物馆与高校德育教育的互动。德育教育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发挥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深远的视野。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激发爱国情怀。在参观中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博物馆与高校人文教育的互动。博物馆作为历史和文化的橱窗,不断向后人传递着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博物馆里珍藏的文物和标本,是各种不同人文精神的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反映着当时的历史风貌,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博物馆通过门类齐全的学科、丰富的藏品和各种展示手段,来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如常州博物馆里陈列出的常州历史文化,就是把整个陈列分成史前常州、延陵季子、齐梁故里、中吴要辅、儒风蔚然五大版块,通过将1288件珍贵文物,把丰富多彩的常州历史科学准确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大学生在这里就能了解到常州的历史变迁,感触到文化的差异和延续,知晓了季札、萧统、唐荆川、赵翼、盛宣怀、瞿秋白等一批英才人杰的故事。大学生从博物馆汲取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和风俗文化与其在校内阅读累积的人文知识相互印证、补充和累加。

3.博物馆与高校素质教育的互动。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并且正在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博物馆作为去功利化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它的功能就是传承人类的文明,让现代人通过汲取每一历史时期人们的智慧结晶,不断发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博物馆教育的精髓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本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博物馆有着在高校中无法模拟、无法创造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体验项目,也可以通过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等多种途径来接受博物馆教育的熏陶。如近几年来常州博物馆约有500多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从事各项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加盟博物馆,不仅为博物馆提供了各种智力支持和新生力量,也解决了博物馆因免费开放而引发的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推动了博物馆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教育宣传的功能。同时,对于高校素质教育来说,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体,能够有效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全面化的进程。

4.博物馆与高校专业建设的互动。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和校园文化的共同的使命,但博物馆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与高校教育所传播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异。学校教育是传授权威知识,更多地倾向于灌输性;而博物馆教育则更强调自主性、趣味性,强调观众的自愿参与。因此,博物馆的教育可以让人更加感到轻松愉快。博物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开发性的大学,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因此高校许多的专业都能在博物馆找到学习的结合点。如常州博物馆里的谢稚柳艺术馆以及经常开设的各种书画家的临展,为高校艺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临摹、鉴赏的机会。据统计,迟燕高华―――谢稚柳、陈佩秋书画联展在展出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有4000多名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其中学习,鉴赏和交流。同时,博物馆和高校还可以共同开展专题展览、专业大赛、素描大赛、艺术研讨交流等专业性较强的活动,相互促进。因此,博物馆与高校专业或行业教育对接,可以作为高校间接教育的重要补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和高校通过深度合作,多领域多方位互动,共同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互动不仅有助于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合力,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特殊的文化资源与教育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社会重任,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5]作为学校软实力,高校则可以充分运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基地,使高校学生能够切实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来提高自身的文化需求和实践需要。

参考文献:

[1]路亚北。当代博物馆功能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融合[j].常州大学,,(4):30.

[2]段勇。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j].故宫博物院,,(2):90.

[3]袁先潋。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2.

[4]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3.

[5]沙晓红。浅谈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4)上:167.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理论书籍学习心得总结(精选18篇)

    通过学习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不足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小编整理了一些学习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公司党委组织深入学习《关于党

    写春天校园写春天校园(通用14篇)

    优秀作文是在文字表达上有独特风格和美感的表现,它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春天是万物复苏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取得的成绩,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心得体会范文5:通过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

    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总结(专业23篇)

    培训工作总结还可以总结培训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情况,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以下的培训工作总结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培训工作总结的思路和写作技巧。

    道德模范表彰活动方案(优秀17篇)

    活动方案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和目的而制定的一种详细规划和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经典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中华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好五千年文明熠熠生辉

    采油计配站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5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月份所做工作的一个评估和总结,通过写作总结可以更好地提高自我专业素养和工作效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幼儿园毕业班班务工作总结(模板15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对在幼儿园工作期间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与家长沟通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经验教训,促进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以下是一

    小学毕业联欢会的主持词(实用20篇)

    今天的活动由我来主持,我会尽力给大家带来愉快的体验。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

    春节的好句(专业16篇)

    春节是一个传统的燃放烟花的时刻,人们相信烟花能驱走不祥之气,带来好运。在春节期间,你还可以尝试一些有趣的户外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春节户外运动推荐。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总结大全(19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借鉴,希望能够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