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雅蕊

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特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学计划范文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一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出示课文两幅插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赶快读课文找答案。

2、找到了吗,请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让学生自由说)

3、请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想的是:。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4、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1、出示图二。让学生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出示图一。让学生补画出葫芦长大后的图画,再把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二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领悟寓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过动画片《葫芦兄弟》吗?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关“葫芦娃”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就叫: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

二、指导看图,观察,比较: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两张“葫芦娃”的图片,找一找,这两张图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出示两幅图,比较,学生说话。

三、设疑、朗读感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整个故事读一读,并找一找,故事的哪一段是写第一幅图的,哪一段是写第二幅图的。

学生读书,指名说出自己找到的。

1、学习第1段。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第一段读两遍,看看谁能把这三个词组补充完整。

出示:

细长的。

雪白的.

可爱的。

(2)指导读词组,并结合识字“葫、芦、藤”。

除了葫芦藤,你还知道哪些藤?(指名说)。

(3)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句中结合学习“哇”。

2、可爱的小葫芦最后怎样了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四段。

设疑: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鼓励学生自由提问)。

3、学们问得真好!现在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读故事的第二、三段。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领悟寓意。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第二、三段。

(2)指名说说“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会掉下来呢?”

提示: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想听听葫芦兄弟是怎么说的吗?(课件出示:葫芦兄弟的话)。

(3)讨论:听了葫芦兄弟的话,谁能把刚才的问题回答得更好呢?

指名说。

(4)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结合学习“盯、邻”)。

师范读,生模仿读。多种形式练读。

四、课堂小结:

师:你们喜欢这个种葫芦的人吗?为什么?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三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质疑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中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1、正确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弄清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培养学生能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在不同的环境中懂得采纳良好的意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通过画面和图片,弄清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几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有内在的联系。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葫芦,你喜欢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葫芦可以用来食用,还能做成乐器和工艺品。在生活中,这种可爱的植物让很多人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产生疑问:最后种葫芦的人是不是得到葫芦了?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联想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看图的能力。

【出示图片】观察两幅插图,并作对比。

1、学生自己观察第1、2幅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教师指导学生发现两幅图的不同。

葫芦长势不同:一是长长的藤上长满绿绿的叶子,一是叶子枯黄,且有好多小孔。

葫芦不同:一是可爱的,挂在藤上;一是干瘪的,掉在地上。

人的表情不同:一是面带微笑,很满意的样子;一是满脸惊讶,很奇怪的样子。

设计意图:两幅插图的画面对比鲜明,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故事、理解课文,所以,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细致观察图片后,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1、学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盼它长大。

2、让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然后练习读一读。

指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只要葫芦能长大就行了。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几个虫子不在乎的语气,对小葫芦喜爱的语气。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生活体验,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思考得出结论:葫芦叶子与果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子上生了很多蚜虫不治就会死掉,葫芦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3、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不同看法。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先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要快治。感知反问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那人不但错在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错在不听邻居的劝告,有错不改。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四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是教学的重点。

2、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或cai课件一葫芦的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三课时。

出示实物标本或cai课pte一葫芦,形象生动地描绘葫芦,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文共有几幅图?

2、按顺序观察每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

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分为几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找出与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4、范读课文,听准字音。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6、重点指导:

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板书设计:

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丰硕的果实。懂得看问题要全面。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每天、可爱造句。

3.渗透学法顺序学习法。

4.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通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悟出事与事有联系,句子与句子有联系。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课时。

1.六张小葫芦图。

2.一张教学用图。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芦字在本文中读轻声。

2.邻是后鼻音,要读准字音。

二、认识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熟读课文思考:

1.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爱葫芦,希望葫芦快快长大?

3.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4.画出描写小葫芦的词语。

一、导入。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摘葫芦。挂图。

请六位同学到前面来,每人摘一个葫芦,看一看背后的字,在黑板上组成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

板书9。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内容。

展书学生自由读课文。

弄清课题在第几小段?

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

范读。

全文有几小段?(四小段)。

挂板先写什么?

葫芦开始长的怎样在第几小段?(第一小段)。

读一段。

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

请学生读一句,说一句。

读第一句。

什么意思?(种葫芦的人,先搭一个架子)。

板书贴葫芦架子。

读第二句。

什么意思?(细长的藤上长满了叶子。)。

长满什么意思?(特别多,茂盛。)。

板书贴叶子。

读第三句。

什么意思?(花谢了,长出小葫芦。)。

板书贴葫芦。

读第四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喜欢小葫芦。)。

读第五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板书贴人。

我们知道这五句话的意思,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长满绿叶挂小葫芦。

(叶子)(果实)。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因为藤上长满了绿叶,所以藤上挂了小葫芦。)。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板书看。

种葫芦的人每天去看什么?(去看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怎么可爱?

师问。

1.架上爬了什么样的藤?

2.藤长满了什么样的.叶子?

3.开出什么颜色的花?

4.小葫芦长得这么好,你喜欢吗?

种葫芦的人一心想得到葫芦,得到了吗?

挂板再写什么?

后来小葫芦有什么变化,在第几小段?

读二、三段。

小葫芦有什么变化?

板书生虫。

种葫芦的人怎么想?

板书怕什么盯。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自己对自己说话。)。

种葫芦人的表现说明什么?(不懂叶子果实的关系。)。

师讲。

植物的叶子是吸收阳光和养料用的。叶子长得好,才能结出果实好。

这时候,谁来告诉种葫芦人这个道理?

板书贴邻居。

听了邻居的话,种葫芦的人怎么说的?

板书还用治要。

还用治什么意思?(根本不用治。)。

种葫芦的人这种说法,说明什么?

(不懂叶子的重要,不听别人的劝告。)。

说话。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由于种葫芦的人错了,还不听劝告结果如何呢?

挂板最后写什么?

结果如何,在第几段?读第四段:

结果如何呢?

板书变黄落了贴图。

说话:

用因为所以说出结果如何。

(因为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所以小葫芦变黄,全落了。)。

小葫芦开始长得多好呀,后来都落了多可惜呀!种葫芦的人会怎么想?(怨自己不听劝告不治虫子。)。

以后再种葫芦怎么办呢?(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既要葫芦又要叶子。)。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与事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不要看一方面、要全面。)。

读全文。

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生活中事与事之间有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有联系。

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一、读生字卡片。

葫芦慢慢治。

邻居变黄自言自语。

二、找出哪些字可以用学过的方法来记忆。

芦加部首方法。户加一个草字头念l*。

居加部首方法。古加一个尸字头念j&。

组词:邻居。

葫形声字记忆法。草字头形旁表义,胡声旁表音。

治换部首方法。抬提手旁,换成三点水念zh@。

组词:不用治。

言部首字组词:自言自语。

三、找出易错难写的字邻左右结构,右耳刀旁。左边容易写今。要与岭、

领加以区分。

组词:邻居。

慢左右结构,竖心旁。右中象四不是四。

组词:慢慢。

变又字底。注意中间两个点的写法。

组词:变黄。

四、课后作业。

1.造句。

每天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可爱图上画的小葫芦真可爱。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小花自言自语地()。

()葫芦藤一个一个都()。

()小葫芦慢慢地()。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六

2、课题中藏着两个生字伙伴(指出偏旁)它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木植物,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芦”是lu,但在词中要读成轻声。

3、齐读课题。

4、这种草本植物结的果实,也叫葫芦,你们见过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

1、让我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去读读这个有关葫芦的故事。

2、“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是谁的?什么意思?带圆点的词要重读,强调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

小结: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其中的含义,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第一自然。

(画图)出示句子、生字“藤、哇”(认读生字、读句子)。

师:葫芦先长出又细又长的藤,(这种不能直立,细长的茎干就是藤)。

接着介绍藤上长满了绿叶(老师画多一些,还是少一些,从哪里看出?)。

然后开出几朵雪白的小花。

最后,花谢了,挂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2、课文介绍这棵葫芦时,按照藤、叶、花、果的顺序来介绍,这也是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规律,每一个环节影响着下一个环节。

3、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板书:叶子葫芦。

满、绿可爱。

4、你喜欢这棵葫芦吗?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四、教学第四段。

1、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

2、齐读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真可惜呀!

3、这一段中有本课笔画最多的一个字,“慢”,怎样才能写好呢?

学生读帖,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共同评价。

4、出示课件。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蚜虫黄、落。

5、看了这两幅图,同学们心中一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过渡:让我们再读课文,从二、三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

五、教学二、三自然段。

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他认为,他想的是。

比较: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感叹句与陈述句语气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读出不在乎的语气。

3、他只在乎什么?从哪看出来的?

“盯”是什么旁?和眼睛有关,怎样的看?(动作演示)。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

4、你能想象那个人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吗?

(自由练习,展示读)。

过渡:第三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原因?(邻居劝他,他不听)。

5、邻居是怎么劝他的,他又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6、他对邻居的话感到怎样?(奇怪)他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上的虫子治不治?)强调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课件出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比较哪个语气更强烈。)。

小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

7、再读种葫芦人说的话,读出奇怪的语气。

8、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9、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过渡:从种葫芦的人的表现和对话中,我们看出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和果实之间没有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蚜虫,他认为没必要治,也不听邻居的劝告。

10、你认为中葫芦的人这种想法对吗?

板书:注意事物间联系。

总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有规律的,种葫芦的人错就错在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要葫芦,不管叶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多可惜呀!

六、拓展。

2、听了同学们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会怎样呢?

文档为doc格式。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七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它叫——葫芦hulu(生答)。

(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我要的是葫芦)。

生:“我”是谁?

生:那要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葫芦藤花谢了治一治。

蚜虫盯着比赛邻居。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葫芦,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l*,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 芦 挂 些 怕 盯 邻 居 治 奇 怪。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 一些 挂着 雪白 邻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语。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芦: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户”字第一笔是点,注意与“卢”字区分,“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

怪: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与“经”字区分。

挂:第六笔是横,不是竖,两个“土”字上下排着。

些:上下结构,上面的笔顺是:竖横竖提撇竖弯钩。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赛过:胜过。本课指种葫芦的人希望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挂:本课是结(ji5)的意思。

蚜虫:昆虫,身体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农作物的害虫。俗称:腻虫。

奇怪:纳闷,不理解。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芦 盯 挂 怪 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结合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 一些 挂着 雪白 邻居 奇怪 治一治 自言自语。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教师出示课文内容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图的内容。与同桌练习说一说。

3、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练习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进行交流:“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意思是: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大家评议。

第四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思考:葫芦为什么掉了?板书:落了。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打开书,按照田字格规范书写汉字,教师检查,及时进行板演。

3、填空,再读一读。

(    )的小花    (    )的蚜虫。

(    )的葫芦藤  (    )的小葫芦。

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填写,然后再订正,最后读一读。

(    )的小花    雪白 美丽 可爱  红艳艳。

(    )的蚜虫    害人 讨厌 可气 。

(    )的葫芦藤  细长 美丽 绿色。

(    )的小葫芦  可爱 绿色。

二、朗读练习。

1、读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怕。

2、比较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与同桌讨论,而后进行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比第二句更强烈些。

3、练习读一读。

4、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5、想一想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发散思维练习。

请学生给这篇寓言故事续加结尾。

1、自己先练习。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展示。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

2、预习下一课。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九

2.这两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寓言。寓言有两大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二是:故事中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3.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出示课题,齐读。

1.学习“葫芦”二字。

葫芦这两个字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芦单个字时读第二声,和葫在一起变成词语时就读轻声了,跟我一起读,芦—葫芦。(开火车读葫芦)。

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他们都是草字头的字)说明这两个字都和(植物)有关。

2.区分一棵葫芦和一个葫芦。

你们见过葫芦吗?看,这是葫芦,这也是葫芦。我们可以用量词来区分他们。左边这幅图我们可以说:一(个)葫芦,右边这幅图我们可以说:一(棵)葫芦,注意,这个“棵”是什么偏旁啊?对了,他是木字旁,因为葫芦就是一种植物。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一棵葫芦上不仅有一个一个的葫芦,还有开放的白色小花,我们叫:葫芦花,绿色的叶子我们叫:葫芦叶,这长长的一条我们叫做:葫芦藤。这个“藤”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注意他是后鼻音。我们要把它读好,teng,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藤是草字头,说明这个字也和(植物)有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有藤的植物吗?(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看这些就是他们的藤。)。

3.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这棵葫芦的呢?这棵葫芦上长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叶子,什么样的小花,什么样的葫芦藤呢?请你赶快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并圈一圈。

请全班一起读词组,注意读好“的”的轻声。

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老师来问,请你来答,注意要读出它们的特点哦:什么样的葫芦藤—细长的葫芦藤;什么样的葫芦花—雪白的葫芦花;什么样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如果没有读好形容词就再读一读)。

现在,老师把这些短语放进句子中了,你还能读好吗?请男女生合作读一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一段话。

这段话里的形容词真是用的太好了!小葫芦真是太可爱了,所以啊难怪——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了。

4.这段话除了形容词用的特别好之外,你发现没有,作者在介绍葫芦的生长过程中,还运用了很多的(动词,ppt动词变红色)指名读动词,这些动词大部分都带有一个“了”字,注意要读好它的轻声。

5.教学“谢”(出示字典中的选项,选择)。

你注意到了吗?“谢”在这里也是个动词,平时它表示什么意思啊?那在这里,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当我们不知道生字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请教一个好朋友—字典,老师已经帮你们先查了一下这个字,在字典里呢,它一共有以下几种意思。(ppt出示谢的字典页面)那么在这里,他表示什么意思呢?对了,在这里,谢就是凋落,衰退的意思。以后,我们如果遇到不知道意思的字,我们就可以请字典朋友来帮忙。

我们除了要了解“谢”字的意思,我们还要会写这个字,这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三个部分要紧凑一些,每个部分要写的相对窄一些,身的起笔在竖中线,略高于两边。注意身的横和撇不能出头。

6.接下去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好彩色部分。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难怪了,那个人几天去看一次啊?——每天,每天都要去看一次吗?——要看几次。

7.现在,老师要把第一自然段的部分内容藏掉一部分,你们能够根据动词复述出葫芦生长的过程吗?请你看着填空先自己准备一下。

谁准备好了?

8.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看看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怎么样了?(ppt播放图片)看,一株好好的葫芦最后变成了这样,多可惜呀!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幅图?(ppt出示第四自然段)。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句话,请两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读完请你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啊?对了,因为第二句告诉了我们葫芦是怎么变黄的呀,对了,是慢慢的,为什么是慢慢的呢?因为蚜虫也是慢慢变多的。葫芦也不是一下子一起落下来的,而是一个一个落下来的,因为蚜虫需要一点一点的吸食葫芦的养分,葫芦就一个一个的死掉,落下来了。

1.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得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找一找并划一划相应的句子。

2.第1句和第2句: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叶子,也没有叶子上的蚜虫,所以,最后葫芦才会被蚜虫吃,都落了。)。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换一种说法吗?——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相同之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1句所表达的语气比第2句更强烈一些,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呢?种葫芦的人要的是葫芦,所以他根本不管葫芦叶子和叶子上的虫子。所以,葫芦最后才都落了。)。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同样的,这句话如果不改变句子意思,换一种说法可以这么说?——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相同之处: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1句是反问句,它所表达的语气比第2句更强烈些。

3.课文里还有一句话体现了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小葫芦,他要的只有葫芦,请你再仔细找一找。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教学“盯”和“自言自语”。(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眼里只有小葫芦呢?——盯。谁能来做一做这个动作?盯,就是长时间地,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盯着小葫芦,在干什么?——自言自语,那自言自语又是什么意思?——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这个人在自言自语些什么呢?——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3.看,这个种葫芦的人从头到尾要的只有——葫芦,他认为要不要管和葫芦有关的其他部分呢?——不要。那他认为的对不对呢?我们来看一个小视频。

4.小结:看来,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关系的,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就不能生长了。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却没想到叶子对葫芦有重要作用。没有蚜虫,叶子绿,葫芦就长得好;蚜虫多了,叶子黄了,葫芦就会落下来了。

5.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1)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

指导其他生字教学。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板书设计: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一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二

1.观察图画、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培养观察、理解能力。

2.结合自然课所学知识,理解重点词句,懂得本课所讲道理,知道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突出说话、写话训练。

1.理解重点词句,懂得道理。

2.运用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3.分析事物之间关系,懂得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这篇看图学文由四幅图和四段文组成,课文的第一、二、三、四段都分别与第一、二、三幅图相对应。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图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导观察图画要对照相应的课文。

2.图文对照,分段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划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加深理解。

3.通过讨论总结,突破课文难点。

教学准备:

抽拉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四课时。(说话写话训练占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出示小葫芦实物)这是一个小葫芦,这头圆,这头长,多可爱啊!喜欢吗?有个人也很喜欢葫芦,他种了一棵葫芦,常对别人说:“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

1.看书上四幅图: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指出)怎么知道?(三幅图上都有他)他就是题目上的哪个词?(我)

2.逐图说“我”在干什么。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哪段讲哪幅图的意思?

2.指名轮读,评议。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后第一题第一问。

(1)葫芦开始长得怎样?(画、读句子)(出示投影)一架葫芦,叶不多。

(2)这是那个人种的葫芦吗?(不是,因为书上说“长满了绿叶,而这棵葫芦叶子不多,也没有雪白的小花和葫芦)

(3)(覆盖一投影片上去)是这棵葫芦吗?(对)“花谢”的“谢”是什么意思?(板书:绿叶、开花、葫芦)

(4)(抽拉投影片,使“我”出现在投影上)种葫芦的人看了心情怎样?从哪两句知道?(板书“可爱”)读出高兴语气。

3.小结:这自然段讲什么?

第二课时

1.(答上问)(老师在投影片的叶片上点上黄点)蚜虫是怎样的虫?哪课学过?(在《庄稼的好朋友》学过)

2.那个人怎样想,怎样说?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用换一个说法的方法理解这句话。(有几个虫子不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要紧!)

(2)观察书上图2,那个人的表情怎样?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读出这样语气。

3.这自然段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呢?

1.指名两人分角色读,评议(重音盯、快、奇怪,及奇怪的语气是否读出来)。

3.看图,那个人表情怎样(满不在乎)读出语气。

4.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1.回答(演示:抽拉投影:小葫芦落了)(板书:黄、落)

2.读到这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可惜)指导读出婉惜的语气。

1.老师不明白,葫芦叶子上生了虫子,虫子吸了叶子上的汁,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呢?它怎么会掉呢?请学生回答。(在回答过程中教师提示自然课所学关于植物的知识)

2.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画出表示事物联系的线段)。(板书:造养料、不能造养料)

第三课时

1.在口答的基础上写下来。

2.指名读所写的,评议、修改。

1.读生字词卡片。

2.检查所写自学的三个生字,订正时从写得对不对,写得好不好两方面看。

3.重点指导字教学:

线上,第一丿在竖中线上起笔。书空,学生写字。

(2)教“谢”,同上。

4.课堂自学“芦、治、慢、变”

(1)学生自读、说记字方法,按田字格写字。

(2)汇报。注意不同识字方法的运用。

5.利用生字,进行语言训练。

学完这课,我们懂得了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好。学习这课,我们用了换一种说法和联系上文的办法来理解句子,在后面的课文学习时,大家还可以用这个方法。

读《自读课本》第15课《长不大的红杉树》,把课后题的答案在课文中画出来。

附:板书设计

(陈明锦)

第四课时(说话写话训练)

要求中共有四句话,边读边理解:第一、二句话指明了这次说话写话的范围和主要内容。范围:《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内容:找出课文中哪个地方能说明种葫芦的人有错误。第三句要求先说一说,然后用笔写在纸上。

1.复习课文二、三段,明确要点。

(1)他不懂得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

(2)葫芦叶子已经长虫了,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听,因为他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

2.指导学生抓住要点,先一句句说,然后连成一段连贯完整的话。

(1)通过提问,揭示要点,指名回答。

(2)归纳要点,连起来说一说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注意说的语气。(同桌说,分组说,指名说)

(3)教师及时点拨,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病。

1.提出书写要求:格式正确,语句连贯,字迹工整。

2.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所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三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预设: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指导读好“葫芦”一词。)。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四人小组合作读文识字。

3、字词检查。

三、书写生字。

四、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提倡充满活力的“人性”课堂。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讲,要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本课试图通过指导观看色彩鲜艳的图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

2、加强读书实践。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接受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设计意图。

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各环节的设计能紧紧围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效性得到了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指导学生的朗读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议,读中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通过文本的再认识,再创造,从而达到理解、积累、感悟文本之目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葫芦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无穷奥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昨天,我们已认识了小葫芦(出示实物),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可爱的“小葫芦”,好吗?(学生会读一个词语,老师就把葫芦送给学生)。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知道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它们长得怎么样呢?(看图一说话)。

2、我们来读读第一段,看看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板书:绿叶--小花--葫芦)。

3、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怎么做的?(板书:每天、几次)指导朗读(评议)。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看图二说话)。(板书:变黄---落了)。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会怎么想?那么就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惋惜吧。

3、小朋友,面对这两幅图,你想说什么?

4、对,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我们读读2、3段,仔细想一想。

四、学习二、三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段。

1、看到叶子上的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

(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示:有几个虫子不用怕。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哪一句更能说明不可怕呢?请大家再把这两句读一读。)。

2、是的,他要的是什么?不要什么?(板书:要葫芦 不要叶子)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朗读指导。(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二)学习第三段。

1、难怪他的邻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劝他。请大家读第三段。画出他不要叶子的句子。

2、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知道这话的意思吗?出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这两句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加肯定地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再读读这两句。

4、如果你是那个邻居,接下去还会怎么劝告他呢?

是啊,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会互相影响。要想得到好果实,就要细心呵护每部分的生长。

我们做事情也一样,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注重结果。

5、齐读二、三段,分角色朗读表演。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活动(续编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假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葫芦,叶子还是长满了蚜虫,他会怎么想?怎样做呢?

让我们在小组里创编新的故事,然后汇报交流。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长得和去年一样好。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于是,他赶紧(……)。

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蚜虫(……)。小葫芦(……)。

绿叶---小花---葫芦 每天 几次。

变黄---落了。

叶和果有联系。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葫芦、叶子与果实关系等课外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正确处理识字与学文的关系。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学习“葫、芦”。

1、出示葫芦图片:谁能叫出它的名字?(“芦“读轻声)。

2、谁可以介绍葫芦?(外形、颜色、作用等)。

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葫芦”怎么写?

(二)学习“藤”字。

1、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葫芦长在哪里?(葫芦藤图片)。

2、出示“藤”卡片:请仔细观察,想想怎样记住它?

3、认读卡片(读音、字形、组词)。

二、读文识字。

(一)请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范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预习得很好,看来,这几个词难不倒你了吧。

(出示词语: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几个葫芦)。

2、你能用这三个词描述葫芦生长的过程吗?

3、真了不起!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谁能告诉大家是第几自然段?

4、请一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5、读好这一段可真不容易,它藏着好几个生字呢。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吧。(葫、芦、藤、哇)。

6、学习“哇”:出示卡片(读音、字形、组词)。

小练习:给“哇”换偏旁再组词。(挂、洼、娃)。

7、写好“哇、挂”(观察——说注意的地方——范写——练写)。

8、生字认识了,我们到文段中再读读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9、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写葫芦长得很好)。

10、这一段写得多好啊,你能把它背下来吗?(看词语练习背诵——齐背——点名背)。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葫芦长得真好哇,这个人会怎么想呢?

2、这个人的愿望能实现吗?你是从那一段知道的?(齐读最后一段,提示朗读语气)。

3、真奇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4、你认识“蚜虫”吗?(出示蚜虫图片,了解蚜虫、了解植物的`养料)。

5、这个人见到蚜虫表现怎样呢,课文第几自然段有描述?(齐读第二自然段)。

6、哈哈!这个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意思就是(“有几个虫子不怕”)。

7、他的眼里可是只有葫芦啊。他只是(“盯着”)小葫芦,还(“自言自语”——)地说(齐读说的话)。

8、“盯”你会换别的词吗?(看、观察……)“盯“的意思是什么?说明这个人怎样?

小练习:给“盯“换偏旁,再组词。

9、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用“自言自语”说一句话。

10、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人不知道蚜虫的利害,可也不听别人的劝告。有谁劝他要治一治蚜虫呀?(出示第三段)。

2、出示“邻”生字卡片: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前鼻音、组词)。

3、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朗读语气)。

4、可惜呀可惜!这么可爱的葫芦就这样没了,到底怪蚜虫呢还是怪这个人?

5、出示“怪”(音、形、观察范写)。

6、还有个竖心旁的字,是“慢”,请仔细观察,怎样写好?

(竖心旁先写左右两点,再写中间一竖。“怪”的右上是“又”字。“慢”的右边中间的“四”比较宽。

三、看看生字表,还有哪几个字没写呀?(播放指导写字、范写“每”)。

四、练习巩固。

1、认读词语。

2、完成“我会读”

五、作业。

2、从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五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人和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回顾《坐井观天》,认识青蛙的错误,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复习旧知,回顾从小白兔种白菜,小松鼠找花生,棉花姑娘的故事里,积累地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懂得植物生长的过程播种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叶子和根为植物输送养分等。叶子和果有关系。为学习本课最好准备。

一位读书人,把葫芦种在地里,他要的是————葫芦。

板书课题,认读葫芦,指导读好课题。

根据课前查阅资料,各自介绍对葫芦的了解。课前,季涵毅同学很有心,特意带来了三个家里收获的三个小葫芦给老师做教具。

正好请季涵毅介绍自己种的葫芦,和葫芦的作用。种葫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啦,师相机给学生介绍有关葫芦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识字,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学习生字。

重点学习“芦”加一加,比一比,并扩词指导读好轻声词葫芦。

学习哇换一换,用上“哇”说一句话。

比一比挂结合学过的课文“茄子高高挂灯笼”“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等体会其中“挂”的轻盈和生动。为学文体会小葫芦的可爱做铺垫。

盯的读音和字音,比较盯和看的区别,积累表示看的词语。

3、自由读文,画出重点词句识字。

4、指名读文,指导读好重点词句。

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每天。

一些蚜虫自言自语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很奇怪。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5、指名根据刚才学习的词语和句子,大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品析词句,感悟文本内涵受到启发。

1、看图,仔细观察葫芦长的怎样?从种葫芦人的表情感受他的内心。

从细长的葫芦藤油油的绿叶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满脸的喜悦,感受葫芦长势喜人。激发学生想象,这棵葫芦在清晨,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下,在夕阳余晖中的茁壮成长的美丽姿态,感受种葫芦人的喜悦自得的心情,想象这个种葫芦人对这些挂在藤上的小葫芦的极度喜爱之情。

对照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和图对应的词语。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葫芦长势喜人和葫芦的可爱,感受叶子和小葫芦的生长密切相关。

采用“夸一夸我的葫芦”的形式,让学生扮读演种葫芦,读好词语“细长”“长满”“雪白”“挂”“小葫芦”“多么可爱”来夸赞葫芦长得好,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师生互动,师说我也来夸夸我种的葫芦,巧妙地给生做了示范指导。

抓住词语“种了一棵葫芦”“每天”“看几次”,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一心想要葫芦的人,最后收获到大大的葫芦了吗?

2、图文对照学习第四小节。

指导看图,看看这棵葫芦发生了哪些变化?种葫芦的人表情怎样,从他对葫芦极端喜爱中体会他的失望难过遗憾的心情。

读文,从词语“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体会种葫芦人的奇怪,吃惊,遗憾的心情,角色体验,有感情朗读。

种葫芦人结果什么也没收获到,他所有的辛劳都白费了,这就叫————徒劳无功。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犯了什么错导致他徒劳无功。

3、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从种葫芦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不及时消灭蚜虫,却想着“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还“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畅想葫芦快快长大。角色体验,指名表演读。

设计采访环节,理解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你的意思是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比较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同怕。

体会意思相同,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对比读感悟感叹句和陈述句的语气,并能拓展运用。

结合各自积累的植物生长的资料,劝告种葫芦人。帮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做事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和那只井底之蛙一样,这个种葫芦人还犯了什么错呢?

学习第三小节。结合学习词语“邻居”,学会关心的劝告种葫芦的人。

分角色朗读,师扮演种葫芦的人拿起一只小葫芦盯着葫芦,生扮演邻居,劝告。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师故意盯着葫芦,奇怪地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生继续劝告,慢慢体会邻居着急关心,责备的语气,师一遍遍应对“什么?……”感受种葫芦人的固执,愚蠢。

比较句子。

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讨论种葫芦的人又犯了什么错?不听劝告,不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谈话。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从这个故事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作业。

1、抄写重点词句。

2、写话续写课文。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六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中混入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生字“棵、谢”等生字。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仿读、齐读、指读等形式,结合插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范读、指名读朗读的形式,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1、出示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预设:葫芦

2、注意:葫芦的“芦”单独成字读第二声,但和“葫”组词时念轻声,齐读三遍。

3、葫芦有很多作用,可以做成葫芦丝当乐器,可是做成工艺品,甚至可以拿来下药。怪不得有个人大喊:_____________。

预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齐读课题

4、这个人不仅只是喊出要葫芦,他还真种了一棵葫芦呢?那他种成功了吗?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师:首先,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葫芦、瓜藤、蚜虫、盯着、比赛、邻居、奇怪、慢慢地、自言自语、治病、每天。

师:这棵葫芦开始时长什么样子?(停顿)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勾出相关的句子。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一颗葫芦有这么多部分,有(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咱们一起来把这棵葫芦种起来吧。

我们种好了一棵葫芦,也结出了像老师手中这样的小葫芦。所以那个人赞叹说-----(出示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生齐读。

我们再来赞叹赞叹!男生读、女生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你们对于葫芦的喜爱

师: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会做些什么?

生:“每天”“看几次”

师:这足以说明他喜欢葫芦。所以我们再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读出葫芦的可爱以及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是啊,原本长得那么好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

生:有蚜虫

师:种葫芦的人和邻居都看到了蚜虫,他们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勾画下来。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读出他对虫子的满不在乎来

生:“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从“盯着”这个词,我们体会到什么?

生:这个人的眼中只有葫芦。

师:所以他才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们盯着大屏幕观察“盯”字,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现在你就是那个人,他是怎么自言自语的?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多找几名)

师:邻居看到蚜虫又是什么反应?

师: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生: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多找几名说)

师:同学们看,这两组句子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

师: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说说你的发现

师:此时,看到小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是什么心情?

生:伤心、难过、后悔。

师:那他会想些什么?

生:我真应该听邻居的劝告。

生: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我真应该快点治一治。

师: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师: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呢?

师:是啊,植物的果实和叶子是有联系的。当叶子被蚜虫吸食了汁液枯死,葫芦得不到营养,就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毕竟一个葫芦只是一颗葫芦上的一部分。

生:我们知道了果实和叶子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以后再遇到问题应该多听听别人说的话。

师:是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果实,就应该呵护好植物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不要等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作业:

“种葫芦的人第二年春天又种了一棵葫芦......”根据想象,自己编写故事。

相关范文推荐

    简单门面房屋的租赁合同(专业20篇)

    通过签订租赁合同,双方可以确保在租赁关系中各自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希望写一份完整的租赁合同?不妨参考以下整理的相关范例文本。乙方(承租人):__________

    游玩长隆欢乐世界大全(18篇)

    作文中的观点要有深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初秋,我们学校组织去秋游,我无比

    一分钟的大学自我介绍(热门19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表达个人的特长与优势,使他人更好地认识我们。以下是一些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引导语:大学生是当下一个很大的年轻群

    在挫折下成长演讲稿(模板20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在一定场合下对特定话题进行深入阐述和表达的一种写作形式。演讲稿范文中的语言优美、感人,凝聚了演讲者的智慧和情感,让人动容。大家好!契诃夫曾说过:“

    国庆节快乐的国庆节(实用17篇)

    国庆节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象征,也是国家繁荣进步的见证。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国庆节游览景点,希望大家喜欢。秋姑娘的脚步渐渐近了,她把炎热姐姐赶走,

    一只野生动物的自述(汇总14篇)

    优秀作文要有独特的文采和情感表达,令人过目难忘,并让读者产生共鸣。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它们的行文流畅,观点独到,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天大地大,中国世界第三

    城建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优质15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工作规划做好准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

    命运的雕像自己刻(汇总21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和解决困惑。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我就是自己的神,就算有失望,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的述职报告述职报告(实用20篇)

    提供一个机会,让自己对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找出不足和不足的地方,做好下一阶段的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

    乡关何处读后感(汇总13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理解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读后感的参考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日暮乡关何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