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现代诗(优秀7篇)

时间:2023-08-02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诗歌三美诗歌朗诵小学生篇一

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附录:《死水》(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三美”原则的体现:

音乐美:每句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偶句押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①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即所谓“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②它的每一个诗行都由四个音尺构成,其中有一个三字尺,其余三个都是两字尺。每节诗又都是由四行诗构成,每行的字数一样多,而全诗共有五节。这样,和谐的音节,相同或相似诗节的回环、重复,形成循环往复、节奏鲜明的“音乐美”。②就文字词藻来看,化丑为美,色彩艳丽,富于“绘画美”。③而由行数和字数都是一样多构成的章节结构,则体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建筑美”的效果。本简答题比较难。教材26和27页,介绍了闻一多的艺术主张,教材上有“《死水》是新格律诗和?三美?主张的完美典范”一句,但《死水》是如何与三美主张结合在一起的,教材并没有展开细读。本答题需要学生掌握闻一多的艺术创作主张后,联系他的代表作进行分析。答题的思路是先解答三美的内涵,再对应说明三美在《死水》中的体现。

谈“宋词三美”

我们都知道宋词有“三美”,即:阴柔美,情境美,节奏美。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轻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句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骋,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者、知词者才能领会得到。

在这里我会一一讲述这“三美”。

1.阴柔美

自温庭筠开创五代文人词以来,“词”这种诗歌创作题材便从“俗”民谣而逐渐被文人“雅化”,并籍柳永传承,经苏轼、周邦彦等进行系统的典雅化和文人化之后,及至南宋,又有引人注目的发展,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工”。

词的“雅化”,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自觉改造俗文化的群体意识,更是典型地映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对“雅而不俗”之清高孤傲境界的追求。

“雅”是宋词的重要特征,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品格。宋词之“雅”,实际上蕴藏着一种“阴柔”气质。而,宋词的世界,也确乎是一个“阴柔美”的世界。

宋词柔美钟秀

宋词从品性上属于“南方文学”大系统,南国的晓风残月、千里烟波、斜风细雨、平湖曲岸,“柔化”着词人的创作心境。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作便有一种柔美钟秀特质:“湖上、闲望。雨潇潇,烟涌花桥路遥。谢娘翠娥愁不消,终朝,梦魂迷晚潮。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断肠。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温庭筠《河传》)诗人笔下的词境,细如潇潇春雨,轻似濛濛烟波。而这优美柔婉的意境,满盈着词人的一腔幽约窈深之情。

宋词香艳婉媚

晚唐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江南城市风光富丽,诚所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举目则青楼画阁”。从追求外在事功中退缩下来的两宋词人,为“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旖旎艳情所包围,他们“浅斟低唱”:唱“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低风”;唱“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蕴藏于词人内心的“香艳”之情被描绘得是那样柔、那样美,如水一样缠绵悱恻、难舍难分。

宋词细腻精致

而不伤的情怀。即使音节繁促、声调亢扬,个中情味仍是贵族式的细腻雍容;即使所表达的是家国愁、离乱恨,也以一种更易动情的细腻形式表现出来。

柔美钟秀、香艳婉媚、细腻精致,共同构成了宋词“阴柔美”的世界,而天象的斜风细雨、淡月疏星,地理上的幽壑清溪、平湖曲岸,情感上的锐感灵思、深怀幽怨,则是构成这一柔美世界的质材。

为了构成宋词“阴柔美”的世界,宋代词坛贡献出了千姿百态的柔美珍品:晏殊的温润秀洁、欧阳修的俊深沉着、柳永的旖旎委婉、小晏的秀气胜韵、秦观的凄清含蓄、清真的缜密典丽、陈克的香蒨轻约、李清照的轻巧尖新、的绵丽幽邃......繁若星辰的名家,几欲把天地间阴柔之气发泄殆尽。

2.情境美

题材雅艳芳醇

自后唐花间词依始,宫廷词,闺怨词等咏叹儿女情长的作品登堂入奥。至宋,词作发展兴盛,香艳词的主题发展成为一种创作手法,并在内容取材上大大拓宽,但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绮罗香泽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仍然是词作的一大主题。这一点,仅从琳琅满目、脂粉扑鼻、缠绵暧昧的词牌名《长相思》、《诉衷情》、《风流子》、《夜半乐》、《点绛唇》、《蝶恋花》、《眉妩》、《相见欢》、《惜分飞》、《虞美人》、《眼儿媚》、《醉花荫》等可见一斑。

音律曲荡柔婉

词在最初是为合乐而歌,因此词是具有音乐美的。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诗与词在外部特征上的重要区别就是词有很强的音乐性,其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一气呵成,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美妙无比。又如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或急或缓,轻重相宜,节奏和谐明快。吟咏起来如行云流水,婉转动听,回味悠长。

意境幽深含蓄

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枝畔,红杏梢头。”。此词通过春景描写,宛转抒发惜春情绪。尤其是结尾三句,构思新巧,辞淡情浓,含蕴无限,寄情幽深。

语言质朴隽雅

语言的质朴隽雅是宋词的突出特点。词兴于民间,浅近易懂且歌且行,适于抒情表达是它有别于诗的一大优势和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学自身的发展,文人参与词的创作后,为词注入了高雅的艺术魅力。这使得词既保存着朴实、纯真的个性,更增添了含蓄、别致的韵味。如“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白发潘郎宽沉带。怕看山,忆他眉黛。

草色拖裙,烟光惹鬓,长记故园挑菜。”此词中,“过收灯,有些寒在”、“杏花先卖”、及“挑菜”等句皆似俗语,晓畅朴实、亲切明了。而“不剪春衫愁意态”、“白发潘郎宽沉带”等句则为词作增添了典雅含蓄的韵味。正有朴实却不庸俗,清淡而不寒酸,妩媚而不矫情之美。

3.节奏美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为燕乐而创作的歌词,但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新的长短句诗体。宋人的理性的思考,使他们不把词作为格律诗来严把“门槛”,在创作上给自己留下极大的自由空间。

词和格律诗都讲究平仄押韵,但词在押韵方面却可平可仄,还可以换韵。词的句式特别灵活,既保留了整齐的句式,如《木兰花》是八个七字句,《浣溪沙》是六个七字句,又大量采用长短句,而且长短句的组合形式多样。词人在抒发情感时有很多词牌可供选择。表示了词相对于诗,在用韵和句法的使用上增加了自由度。这可能特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灵活、多变的节拍与音韵的需要。

词的灵活还体现在宋人对原有词格的打破,宋人在创作时既遵循某些词格的基本形式,又根据文意的需要大胆进行创新。词有偷声、减字、摊破、添字的技法,如《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摊破浣溪纱》、《添字采桑子》。这里既有歌人唱花腔的功劳,也反映了文人迅速接受民间信息的雅量和敢于进行格律单元新组合的创新精神。

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词《千秋岁》有72字和71字两个格式,张先的“惜春更把残红折”是七字句,而秦观“花影乱,莺声碎”却改为两个三字句。《虞美人》有56字和58字两个格式,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九字句,而晏几道“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叶梦得“我也多情,无奈酒阑时。”却是六三句法和四五句法。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古人可以用停顿来代字,和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按字数计算的道理一样。如果这算是一条规律,那么还有哪些词牌的七字句可以变成两个三字句,哪些长句子可以拆成两个短句子,我们不尽应该关注,而且应借鉴。因为,时代的潮流的激烈与紧迫就需要这样的节拍、韵律与短句,难道不应进行相关的深思。

古人的创新一般以当时的古乐为参照,而现代诗人就应该以现代社会生活的新习俗和汉语声调的变化状况为依据,形成诗词创作的开放文化系统,既掌握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逐步放宽格律,多角度地把握诗歌随时风变化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诗歌的创新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者中文一班张凤香学号20144120115

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新诗创作过于随意散漫,闻一多就此提出“三美”理论,提倡诗歌的创作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成为当时新月派诗人的理论纲领,并对当时诗人产生巨大影响,新月派诗人和后世的诗人将“三美”理论运用于实践,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

关键词:“三美”理论;闻一多;格律

引言

一、“三美”理论

三美理论即指要求诗歌的创作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世上只有节奏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从表面上来看,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属于视觉方面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他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就没有节的匀齐。”也就是,闻一多认为,诗的韵脚、音尺、节的匀称句的匀齐构成了诗的节奏,诗的节奏使诗富于音乐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所说的格律是区分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提出诗人可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自己创造格律,一首诗可以使用多个韵脚,而不是如中国古典诗歌一般只有固定的格律。

实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具有画面感,达到诗画相通。

是图形的结构美。早期的新月诗派诗歌中体现的建筑美主要为诗歌呈现出豆腐块的形状,但是,后来的诗人不断大胆创新,出现了具有各种建筑图形的诗歌。比如“楼梯体”,“金字塔式”。

二、“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

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提出后,得到新月诗派及当时代早期白话诗人的支持和认可,据此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对后世诗人的创作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是闻一多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这是他实验“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整首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构成。整首诗音尺相同。使诗歌读起来流畅而富有节奏,犹如“带着镣铐在跳舞”。《死水》中绿、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带有色彩鲜艳的物象,使这首诗色彩斑驳,使诗歌机具画面感。初步体现出了闻一多“三美”理论在自我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形式,走向了“规范化”的道路,巩固了新诗的地位。连中国诗歌会诗人也提出诗歌的“歌谣化”,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民众唱歌的东西”,要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在此期间涌现出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朱湘《王娇》、臧克家《难民》、《神女》等大批优秀的诗人和新诗作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

此诗语言清新,通俗流畅。字句锤炼,但又不露雕琢痕迹,极富音乐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悄悄”等叠词的运用,加强了节奏感。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任何合理的东西一旦过度就会变成不合理。新诗的格律出现了“可怕的流弊”及“危险”,在诗歌创作中出现了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以至于后来徐志摩提出“一首诗的字句诗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

诗歌三美诗歌朗诵小学生篇二

有人喜欢春天,因为它万紫千红;有人喜欢夏天,因为他充满生机;有人喜欢秋天,因为它果实累累。我却喜欢冬天,因为它美妙无穷。

一美——景美

冬雪覆盖了大地,万物披上了银色的时装,路旁的树木缀满银花,毛茸茸的,比原先粗壮了,建筑物像琼楼宇宇是的闪着耀眼的银辉。小路上就像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又仿佛妙手的画家为大地绘成了一幅美妙纯洁的图案。一缕温暖的阳光射下来,银色的大地在阳光下,耀人眼目,又仿佛是走进了水晶世界。

二美——物美

冬天不像春天万物生长,可这也体现一些生长在寒冬的植物那顽强的生命力。比如梅花,梅花就开在冬天,它对冬天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你看,它迎着风雪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美,那么艳。你一定看到了吧!那凌霜的铁骨,那树影横斜的劲枝,那散发幽香的花蕊,是多么令人钦佩,多么令人心醉啊!梅花的美,不是冬天赋予的吗?坐在公园里,池旁腊梅,翠竹为友,幽幽香气袭人,满园芬芳,令人陶醉,使人忘记了冬的寒意。

三美——人美

冬天,寒冷的天气不禁使人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因此冬天还是促进我们运动得好季节呢!冬天,人们不用再担心蚊虫的叮咬,中署的迫害了。因为冬天一到,蚊虫就都冬眠了,人们有时热了,也随时可以脱一件上衣,这样真好。更好的是一旦下雪,鹅毛般的大雪从天而降,孩子们便可以到屋外堆雪人,打雪仗,在银白的世界里自由的玩耍嬉戏。雪带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的世界。

啊!冬天真好,我爱冬天!

诗歌三美诗歌朗诵小学生篇三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

在我们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的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了郭沫若的《雷电颂》就知道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写的《雷电颂》(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同学们讲述自己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1)屈原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作者介绍: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3)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2.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3.模仿朗读: 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整体感知: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问: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据此,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小结本课内容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力的一个音符。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的基础积累

诗歌三美诗歌朗诵小学生篇四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zhù)睥睨(pì nì)咆哮(xiào)波澜(lán)

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

虐待(nüè)驰骋(chěng)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尉《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五、探究活动

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此外。《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六、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七、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诗歌三美诗歌朗诵小学生篇五

;

《乡下人家》一文语言清新明快,感情真挚自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的传情达意,将对乡下人家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满腔喜爱之情融入平淡无奇却又色彩绚丽的乡村景色的描写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了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本文虽是台湾作家久别故乡不得归的思乡之作,却能激起每一个都市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眷恋之情。

一、布局精巧,体现结构之“美”

一篇优秀的散文离不开精巧的布局谋篇,完整的结构是散文表情达意的基础,“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无论是建构散文的诗学理论,还是研究现代散文的主要构成因素,都不能回避散文的结构”。《乡下人家》一文的结构完整,一文多线,很好地体现了经典之作的风采。

第一条线,空间。全文共7个自然段,其中前6个自然段落描绘了乡下人家的景色,最后一自然段是在写景基础上的自然的情感表达,描写与抒情有机整合,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文中的前6个自然段构成了6幅图,先写“屋前”的景致,如瓜藤、鲜花,再写“屋后”的几十枝竹,以及“房前屋后”觅食的母鸡,接着写“屋后”游戏水中的鸭子以及它们附近捣衣的妇女,最后又回到“门前”院落里吃晚餐的乡下人家和在“屋前”唱歌的纺织娘。随着“我”的视角的变换,“移步换景”的推进,农家风貌在“我”的笔下流淌,整篇文章犹如电影片段,将美景呈现,令人赞叹。

第二条线,时间。文末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既是文章内容的结束,又是文章线索的终结。作品以春之花、春之笋、春之鸡鸭、夏之晚餐、秋之梦乡作为写景的突破口,以典型景色之“点”衬托“乡下人家”“面”之独特与迷人。这几幅画又涉及白天(捣衣)、傍晚(晚餐)、夜晚(梦乡)三个时间段,完整地把“乡下人家”一天的生活场景描绘出来。这样,以时间的推进、季节的变换来串联景色,表现生活,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第三条线,视角。初读作品,空间、时间并行的双线结构清晰明了,但审视之,在这两条线之外,其实还有第三条线——视角。这条线,是暗线,但它既是作者的情感线,又是文章材料安排顺序的缘由。

第1、第2自然段作者安排的是静物,是植物,它们是“乡下人家”生活的背景,是文章抒情的基调,青的瓜、红的瓜、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以及那“顺序开放”的各种花,还有那些春笋,都是静物,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都是“我”生活的家园,是后文“动物”与“人”的活动背景。

第3、第4自然段,动物出来了,母鸡自豪地带着孩子们出来觅食,公鸡骄傲地“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一群鸭子也开心地“游戏水中”,它们都带着生活的气息,与人和睦相处。

第5、第6自然段,主角——“人”登场了,他们不卖弄,他们不做作,他们不矫情,在“静物”的衬托下,在“动物”的陪伴下,“天高地阔”地、无拘无束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如果单从空间或时间的角度来看作品的结构,并不为奇。试想,如果仅以此为线,在这个维度下,文章前6个自然段之间的景物描写只是并列的关系,不存在太多的先后顺序。但“静物—动物—人物”这条线一旦确定,景物之间就不仅仅是并列关系,而且是明显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由此看来,作者对材料的安排匠心独运,让文本实现了对乡下人家多角度、多维度的描绘,以全天候、全视角的镜头再现了乡下景物的独特和迷人,并由此流露了自己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用词巧妙,体现语言之“美”

1.巧用修饰词,使表达更准确

作品中大量使用修饰词,表示肯定、否定、假设等语气的词在文中比比皆是。如:“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在这句话中,“总要”“肯定”等词语说明乡下人家都会养鸡的,没有例外。不是一家两家养鸡,而是大家都要养鸡,并且不是一时如此,而是照例,是“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表肯定语气。

如:“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在这句话中,“从不”一词表示肯定语气,从来都没有过,水中游戏的鸭子与捣衣的妇女形成了天然的默契,彼此心照不宣,你洗你的衣,我戏我的水,都在与水为伴,却互不干扰,一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景。

再如:“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在这句话中, “倘若”表假设语气,鄉下某些地方有小河,但并不是说乡下每一个地方都有小河。这只是“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而已,表意清晰。

2.巧用叠词,使抒情有趣味

文章大量运用叠词,比如:“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绿绿的浓阴”“常常会看见”“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我们成人一般是不善于使用叠词的,只有孩童,他们才会自然地运用叠词。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是故意让自己回到童年,回到那个天真的孩童岁月。因为他久居台湾,无法回去——只能在作品中回去。在空间上,让自己的“心”飞回到那个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时间上,让自己的“心”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童年。

作品中“我”对景物的描写并不是采用成人视角,而是“我”用少年的眼光审视的产物,所以这些景物就更显可爱,更显自然了。而“我”的情感的表达,既是几十年前的“我”的孩童时代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更是当下六十多岁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3.巧用对比,使乡村更可爱

文章有几个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凸显乡村生活的甜蜜、美满。比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在这句话中,瓜、藤、叶都是属于乡村的,随遇而安,它们不追求名利,不彰显荣华,自然地表达,自然地存在,多么可爱!而石狮子和大旗杆,却不属于乡村,它们是城市的,是台北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他们威严、大气,却给人压抑之感,何来可爱一说?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作者对自然、对乡村、对原汁原味的生活的热切期盼和追求,或许,这也是他渴望回到故乡的那个乡下人家的另外一种表达吧。

三、融情入景,体现情感之“美”

“作者陈醉云先生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离开故乡(浙江上虞)几十年了。”谈到台湾文学,你还真难彻底避开乡愁的影子。孤悬海外,云水茫茫,生活在宝岛上的炎黄子孙们,你能让他们的何种情感可以彻底摆脱乡愁的影响呢?说到底,只要有故乡,乡愁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只不过言多言少、有形无形,其表达方式、外现形式不同罢了。

此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隐晦,不易察觉,一方面,前面已经提到,“我”用叠词来描写乡下生活,回到童年,字里行间带着笑,但我们看到的分明是那个含泪微笑的老人;另一方面,虽时隔多年,但乡下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环境的方方面面,在“我”的笔下,仍旧熠熠生辉,如在眼前。

这个乡下人家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故乡的人家,是“我”曾经体验和生活的那个人家,和谐、自然、可爱,是“我”心灵的归宿。我们读完文章,脑海里也呈现出了一个乡下人家,此时的“乡下人家”,不仅仅是作者的人家,也是你、我、他,我们每一个读者心灵深处的人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归宿。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深圳中学龙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相关热词搜索:;

诗歌三美诗歌朗诵小学生篇六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二)伟人掠影: 

(三)朗读感悟: 

1、 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 播放《雷电颂》朗读:,要求学生注意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四)语言品味: 

参考: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课后参考资料第二部分。 

(五) 拓展阅读: 

1、《醉》 

——读《雷电颂》有感 

一双戴着镣铐的伸向长空的手 

是在寻求光明 

同时也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别人眼中 

也许是一种痴狂 

独自叫嚷着要烧毁,烧毁 

嘶哑的怒吼着要炸裂,炸裂 

胸中涌动的是怎样的一种激情 

却被铁的桎梏锁在黑暗的牢笼 

你的火 

把那铁镣烧红 

黑暗中血一样的暗红在不停地闪动 

日复一日地对光明的渴望和寻求 

却被扼住在这黑暗的年代 

心中纵有铁马金戈却脱不去身体的悲哀 

终究是个凡人 

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达碎千年的禁锢 

雷鸣,电闪,风的狂吼 

咆哮,炸毁,力的崩裂 

地洞山摇的伟力穿透云层 

天上的神灵也不敢吭声 

其实你也是神灵,却化成肉体凡胎 

全部的血和肉奉献给无边的信仰 

黑暗中只有你才能见到远方的光明 

从不喝酒却在一间孤独的大殿中如醉如痴 

仰望穹隆在《九歌》诸神面前似癫似狂 

你心中的无形的长剑正划破天宇 

黑暗中那是唯一的电光 

还有雷 

炸裂滚动着惊天的巨响和风一同在云中 

咆哮 

也许有铜和铁的颜色 

兵戈的交锋并非都在视野之中 

当世上的人都喝了酒 

没喝酒的你胸中象铁一样沉重  

醉在神堂 

跌跌撞撞地在大堂中奔走 

镣铐的沉重又给你搏斗的力量 

当你的音乐和诗在风中流淌 

雷电都化成利剑 

可悲痛却刺穿你的胸膛 

你不能感受到肉体的疼痛 

以为你醉了  

醉得辨不清方向和黑白 

你醉得只知道追求光明 

哪怕遥远得不可捉摸 

你连性命也不顾及 

滚滚的汨罗江水沸腾着 

那水中涌动着暗红的血色的死亡 

你,真的醉了 

2、阅读郭沫若《凤凰涅槃》,进一步了解郭沫若的写作风格。

诗歌三美诗歌朗诵小学生篇七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两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问题探究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

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7、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练习巩固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2、拓展延伸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孝道的拼音 孝道文化感悟心得模板(五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

    学生安全保障协议书(优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2023年孝道故事 孝道名言佳句(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孝道的拼音 孝道文化感悟心得(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

    2023年庆祝国庆节活动策划方案(精选8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

    2023年诗歌三美 诗歌朗诵小学生优秀(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诗歌朗诵(九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2023年孝道故事 孝道名言佳句(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2023年中标补办申请书(通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

    2023年孝道的拼音 孝道文化感悟心得(精选五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