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

时间:2024-05-22 作者:笔尘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指南,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效果。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分享,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一

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做出规律性的总结。物理学是概括规律性的总结,是概括经验科学性的理论认识。如今,物理早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也与许多其他的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像数学、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尤其是数学和化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比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许多的物理理论都是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定律,其正确性需要靠反复的实验来检验。

对于物理这样理性的学科而言许多感性思维比较发达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在对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比较吃力,尤其是高中物理已经不是初中阶段一些简单的轮滑、自由落体之类的初级问题而是逐渐深入到物理学的重要内容,难度也加大,更是使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苦不堪言。殊不知学习物理也有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掌握了它们就能使学生的物理成绩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知到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认知过程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由不精确知到确切知的过程。高中物理的学习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高中阶段学生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智力都已经发育到接近成人的水平,所以学习也是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为主。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所以表现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上也比较鲜明。

一、教师的教。

1.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教的先决条件,备课必须要按照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来制定一个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制定教案。备课之前要钻研教材尤其是对于物理这样概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于一些概念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就要做到把教材弄懂、弄熟、弄透,然后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出来。备课时还需要了解学生,有些研究物理学的老师自身对物理学比较感兴趣,常常陷入对于物理学本身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导致教师口如悬河,学生总是听得雨里雾里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以及理解的难点,还有练习题的易错点等等,然后对于自己应该采取的措施也做好准备。备课时还要考虑到教法,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性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而因为高中物理的特殊学科性质,要求教师综合利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系统掌握。

2.上课。

上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想要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科学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及课外知识的延伸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不能是没有得到证明的东西。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系统而严密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物理学其实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而且也充满趣味性,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解决好学生的疑问也是上课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不仅要准确地解决学生提出的现有疑问,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鼓励同学们一起思考,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控制好课堂气氛,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来调节课堂气氛,有些内容需要学生们认真仔细地倾听教师的讲解,就需要教师严格管理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课堂环境。有的课程内容需要学生们发散思维积极思考,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此外还要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布置好适当并且适量的作业,说明作业的要求,完成的时限,并对较难的作业作必要的提示。

3.课后的教导工作。

数学是一个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把课上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和运用的学科,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各种课后的辅导。其目的是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与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生的学。

物理虽然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但是并不代表着不需要记忆,物理的记忆以表象为载体。其实表象是指人们过去已经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人们在活动时,痕迹的再现或恢复就成为表象。如,我们要理解一些公式就必须借助一些表象,比如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公式,在记公式的时候想到苹果的落地,就会自然的知道苹果有质量地球上有重力所以就记住了重力的计算公式。

1.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要以理解为基础,毕竟物理学的大部分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想要学好不能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公式,而是重在理解,然后记忆。

2.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应该突出重点,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物理知识结构。

3.对于物理的学习不能单纯的学习还要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那些真理和公式。还需要使用一些模型,采用直观记忆法,因为有些知识单靠抽象思维来完成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有必要借助一些模型。

4.还有在对于物理的学习中还会有一些简单的顺口溜记忆或者是把抽象的定理转化为简单贴近实际的内容,比如说用双手判断电磁感应方向等等。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要综合利用,而且有些相似或者相反的概念或者公式可以一起记忆加以区分避免混淆。

除此之外,无论学习什么学科,课前的预习都是十分必要的,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听课,这样不仅明白了自己的疑惑,而且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课后复习对于物理的学习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物理需要勤加练习,在练习中发现不足然后改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学习高中物理,不能闭门造车,师生之间应该多加交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共同提高高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能力。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二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三

摘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但作为新兴课程刚在各高校中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三维激光扫描课程的理论教学活动,本文从三维激光扫描仪参数设置和操作方法开始介绍了激光扫描点云采集实验、激光点云配准方法,着重论述了激光点云的复杂曲面和建筑物实体三维建模的实验方法,这些实验教学方案的实施有利促进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综合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建模;教学方法。

0引言。

《三维激光扫描》课程是针对精细三维模型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房产管理、文物保护等领域中的重要用途而开设[1],但是目前使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海量激光点云进行自动建模的方法尚不成熟,因为激光点云以三维离散点的方式在空间分布,所以直接通过二维绘图的方法绘制点云实体模型会产生严重的位置偏差。作为新兴课程其理论发展缓慢,多以上机实验掌握激光点云的建模方法为主[2]。针对规则实体的建筑物建模一般选用3dsmax、microstation、autocad、sketchup等软件实现,而对具有曲面分布点云的建模一般通过构建三角网的方式来完成,在激光点云曲面建模方面geomagicwrap软件功能强大,编辑灵活,操作方便,在实际实验课上应用最多。针对《三维激光扫描》课程中实验实施内容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激光点云的数据采集、复杂曲面实体和建筑物建模的教学方法,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1激光点云数据的采集实验。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与传统的测绘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在外形、原理和操作方法上有较大的差异,但该仪器起源于传统的测绘仪器(如免棱镜的全站仪),因此,在进行激光扫描实验之前,教师有必要向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说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的模式以及与传统测绘仪器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地面激光扫描仪的架站方法、对中整平方法、单反相机安置方式、电缆和电池的安装方法等基本部件的组装方法,激光扫描仪的长距和高速扫描模式的选择方法、激光点云密度的设置方法、单反相机的曝光模式(如光圈、曝光速度)、拍摄相片的重叠度;向学生讲解使用电缆或无线wifi连接扫描仪与笔记本电脑的方法、不使用笔记本电脑直接采用激光扫描仪的方法;向学生说明扫描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如不要触碰三脚架、不要遮挡到所采集地物的激光扫描仪和相机的视场角、不要长时间用眼睛注视扫描仪发射的激光等,还有如何布设强反射标准板的方法;激光扫描完成后,向学生演示如何下载存储激光点云和拍摄的rgb影像数据以及如何导入到激光扫描仪的后处理软件中。一般情况下,一台地面激光扫描仪的价格高达1百万元,因此实验室购置的地面激光扫描仪的数量通常不能满足一个教学班的教学需求,实验课上一般由教师进行演示操作,需要学生实验小组在课余时间分批次地借激光扫描仪进行操作训练。采集地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采集多站激光点云数据,然后配准多站激光点云成为一个全面整体的实体数据,这个过程需要完成激光点云的`粗配准和精配准2步操作[3],下面以rieglriscan软件4站激光点云为例进行说明。在粗配准操作中,以第1扫描站为基准站点,使用riscanpro软件的粗配准功能在相邻2站之间选择4对强反射标志的圆心位置作为同名特征点对,经过平移和旋转后将另一站激光点云数据配准到第1站上,同理可依次将第3、4站分别配准到第2、3站上,从而完成激光点云数据的粗配准工作。在精配准操作中,利用迭代最邻近(iterativeclosestpoint,icp)算法在站点对应点云中搜寻最邻近的同名点,根据最邻近点解求刚体变换的旋转和平移参数,这里仍然设置第1站为基准站,保持其位置和角度固定,只需要旋转平移其余3站激光点云即可,通过最邻近点对的不断搜索和变换参数的迭代计算完成点云的精配准过程,各点云精配准的相对误差控制在毫米精度以内。将精配准后的完整点云数据导出为*.wrl或*.las格式,然后导入到geomagicwrap软件或microstationv8i中显示。

2激光点云复杂曲面实体的建模实验。

不同的扫描对象对应不同的三维建模方法,对于复杂的曲面实体可采用geomagicwrap软件进行三角网建模[4]。由于激光全景扫描过程中扫入了大量不需要的地物,因此首先需要对导入的激光点云进行裁剪操作得到大石头的激光点云,为增强点云显示效果对点云进行着色。教师通过上传实验的视频、操作指导书到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先由学生课下预习,然后教师课上演示建模过程。具体需要演示的建模过程如下:1)通过“体外孤点”和“非连接项”删除噪声激光点云,对于少量点云空洞区域,利用“填充孔”功能添加少量激光点。2)使用“棱柱形(保守)”工具减少点云噪声,使用“曲率采样”的方式重采样激光点。3)生成三角网后,仍需要“填充孔”工具修补模型孔洞,采用“去除特征”、“删除钉状物”和“砂纸”工具平滑对象表面,采用“网格医生”命令修复多边形缺陷,使用“用平面裁剪”和“伸出边界”工具制作底部平台。4)根据“纹理贴图”功能,生成“生成纹理贴图”,为对象的对应各个侧面和顶面映射纹理图像,其中纹理图像需要提前在photoshop软件中进行斜切、图像增强等编辑操作。

3激光点云三维建筑物建模实验。

针对规则建筑物实体的建模方法,应采用传统的建筑类设计和规划软件比较适合,本文选择microstation软件进行建模实验,该软件具有二三维设计和激光点云导入功能,操作简便,易于上手,适合本科生练习使用。首先,设计10个学时的时间教授该软件的二维对象绘图、三维位置精确绘图、辅助坐标系、三维对象的精确绘图、三维模型的高级编辑功能,促使学生掌握该软件的基本绘图、编辑和三维建模功能,以此为基础,再花费4个学时的时间讲解激光点云的三维建模方法,重点教授激光点云特征点捕捉方法、激光点云建筑物轮廓线绘制方法、辅助坐标系在点云绘图中的应用、三维模型纹理映射、光照设置、渲染设置等操作方法,通过几个三维模型绘制的实例将学生传统的二维绘图视野转换到三维空间世界,这些实验需要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消化理解三维建筑物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4结束语。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测绘新技术已经在测绘相关的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该课程教学活动已在高等学校中开展,通过介绍激光扫描仪的采集方法,阐述基于激光点云的复杂实体曲面建模实验实施方案,简介了基于激光点云的三维建筑物建模实验过程,丰富了三维激光扫描课程的三维建模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增强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三维激光扫描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实验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曲相屹,王伟,孙晓东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山测绘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22):99.

[2]李峰,刘小阳,孙广通等.三维激光扫描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视界,2017(16):60+66.

文档为doc格式。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四

物理是一门必须依靠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上还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思维上,物理实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能够将物理规律本质揭示出来,给人直观的印象,可以这么说,脱离了实验,就不用谈什么物理理论和定律。同时如果在教学中脱离实验的直观形象作用,学生也很难理解物理定律的本质意义,更难以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学生感知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已逐渐在教学中开始应用,且应用也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好。如果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够让学生在图与文的有效结合中激发出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具体,从而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通过辅助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增强实验效果的目的。如笔者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模拟该成像特性,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在整个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明了地认识到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该物理现象有个清晰的认识。所以说,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进物理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增强在物理学习中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3、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很多理科教师也认为物理教材用处不大,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只要老师能够认真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仔细的教学生对概念的提出及公式的推导进行深入理解,并详细解释物理规律的形成及实际应用,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深入研究教材,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帮助非常大。如在一章内容学习完后,让学生在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基础上对该章节进行学习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够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理教材的重视,并在今后学习中做好教材阅读。

4、重视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教师不仅要能够给予学生知识方面的教授,更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他们的成绩均能够稳步前进。学生们从一次次成功中信心自然得到逐渐的增强,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之,以上是我物理教学多年的经验总结,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创新”。物理教学应当抛开形式主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创造出充满活力的高效教学模式!身为一名现代化的高中物理教师,应当要寻求一种更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中找到乐趣,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成绩,这是一名物理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五

1导入多元情境,刺激求知欲望。

积极且多元的课堂情境是促使学生踊跃表现自我的基本因素,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物理学科作为自然学科之一,其所涵括的内容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宇宙世界,如果学生对物理学科本身就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那么教师将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出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此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中,综合应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思考方式,开启对神秘科学的探索旅程.

以人教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师在该课程中的教学任务既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识别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也要树立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要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吸收的过程当中去,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情境是否活跃且多元化.首先,教师可利用现有丰富的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呈现形象直观的学习画面,如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图象通过改变相关变量中的单个变量来展示不同的运动状态,来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图形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小组为单位,或以同桌为搭档进行交流与探讨.根据学生的合作进程,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引和纠正.在综合观察和总结各小组的表现的基础上,教师可选取最优的合作小组,将讲台交给他们,鼓励他们以讲授者的身份为其余学生演示分析图象和推导过程,而教师可以与同学一起坐在座位上,以学生的身份对你台上的小组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此,既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轻松自由的多元化课堂环境,自然而然就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归还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核心理念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求知、不断探索的学习精神,诚如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言,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新课标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首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从灌输型教学转向引导型教育,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现平台,赋予学生自由的交流平台,才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开发潜能、自主学习,表达新颖的观点,展示独特的个性,为贡献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为了实现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师首先要设计巧妙的引导,如“同学们是否注意过你们生活中出现的圆周运动呢?它就存在于你们所喜爱的某项运动项目里,或你们每天亲眼目睹的.某项活动中.有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回顾下我们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呢?这既能展现同学们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能提升概括总结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现场的反应,结合平日对学生个性特征的观察和总结,适时鼓动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并对学生的不同发言作出多元化评价.之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实例,“从大屏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圆周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那么同学们知道向心力的概念吗?比如汽车在过拱形桥时,当它在桥弧顶时,对桥的压力与它的速度有什么关系呢?为了帮助同学们分析的便利性,老师今天特地准备了一些实物模型,同学们自行分成小组,分别上来领取实体模型,再进行小组分析和探讨.请大胆开发你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肯定可以分析出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以及圆周运动的规律.为了让实验更有竞争气氛,各小组的用时均会被计时,完成之后我们一起评比出最佳组合!”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统的灌输者转向引导者,学生也由被动吸收者变换成主动探究者,这种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气氛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3落实创新理念,拓展思维空间。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准确的指引下,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见,它已完全摆脱传统教育以升学为目的的错误指向,而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实践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保持着迅猛的发展趋势,创新能力也由此成为考量当代复合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我国科技实力在走向世界前沿的同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索性学科,教师应当将创新教学的理念落到实处,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六

摘要: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平台以课程学习的网络支持系统为目的,文章阐述了物理学主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设计原则,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组织与实施,物理学主干课程网络系统的开发特点及技术。

关键词:物理学主干课程;课程资源;网络平台;网络课程。

校园网络的建立,为教学现代化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网络教育的软件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网络教育资源库和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前者提供教学内容,它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网上教学所需的各种材料。后者提供教学环境,它包括网络教学支持、网络教育资源库管理、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管理等。校园网物理学主干课程教学系统平台的资源具有internet上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建成能适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以广大师生物理学科的学习和科研为目的,为物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平台的设计原则。

校园网物理学主干课程教学系统平台以课程学习的网络支持系统为目的,在各种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提供灵活的、适合于多种层面的交互式教学支撑环境。它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一)服务教和学的原则。

课程资源与教学管理平台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教学支撑环境,所以要服从服务教和学的原则。

(二)可扩充性原则。

系统必须优化体系结构,可扩充性强。因此,软件功能上应有进一步开发的计划,硬件环境的选型要考虑扩充方案的成本。

(三)简洁明了原则。

版面结构设计、颜色、字体简洁明了;网站导航清晰明确;指示性图形含义前后保持一致;整体页面风格一致。

(四)易操作的原则。

操作要简单,不需要进行系统应用培训;运行快捷:提示信息详尽、准确、恰当。

(五)易维护性原则。

当系统上出现小的变动或出现新的需要时,要能够方便快速地进行维护。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资源与教学管理平台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进行网上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对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组织也至关重要。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分为两部分:资源内容的建设和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资源内容的建设。

按照课程的形式组织和呈现资源,课程资源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在课程资源模块中分为:课程简介、任课教师信息、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安排、ppt课件、教学录像、学习资源、学生作业、试卷试题等。

(二)课程资源内容的组织管理。

课程资源具有数量大、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教育性强等诸多特点,必须按标准规范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用户能够方便、高效的将其利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1.资源组织管理:

(1)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机构,由教育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制作质量高、效果佳的网络课程。

(2)按课程组织所有资源。组织开课的教师按资源建设规范,提交课程建设的电子稿件,多媒体素材课件等数字材料。根据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收集整理相关的素材、与专业有关的网站或网页录入到资源库中。

(3)提供资源的详细资料说明;

(4)资源下载。

2.资源上传管理:普通用户上传的资源在入库前,必须进行审核。资源的审核者通常是一些学科专家,学科专家按照网络资源的评价标准对资源数据进行评价,将合格的资源提供给终端用户使用。目前,还没有一套实用或可操作的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恰当评价的量表。资源的审核主要依靠资源审核专家从资源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技术性及规范性几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审核,以主观评价为主。在本课题中资源的审核授权给创建课程的教师,即课程管理员,以及系统管理员。资源上传管理实现:资源上传功能;对上传资源的`审核;对上传资源的信息修改。

(三)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是以课程的形式组织和呈现资源,所以资源的组织和建设是以课程为单位的。系统的部分资源是系统创建的时候提供的,但是,建设阶段添加的资源毕竟有限,要使平台不断壮大,资源不断增加,后期平台运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资源的不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系统中,用户可以使用所有的相关资源,也可以把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上传到服务器中供其他用户浏览和使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的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一般用户四类,每类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根据用户权限不同,用户进入系统后,所呈现的课程资源相关页面内容也不一样:

(1)系统管理员:浏览课程资源或信息;修改和删除课程简介、任课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安排;添加和删除ppt课件、学习资源、试卷试题;管理学生作业、课程公告和课程留言。

(2)教师:浏览课程资源或信息。课程管理员还可以修改和删除课程简介、任课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安排;添加和删除ppt课件、学习资源、试卷试题;查看学生作业,对学生作业给出反馈信息;删除学生作业;管理课程公告和课程留言。

(3)学生:浏览课程资源或信息;上传学生作业;查看教师对作业的反馈信息;上传自己积累和搜集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作品;签写课程留言。

(4)一般用户:浏览课程资源或信息;上传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作品;签写课程留言。

(四)系统的技术实施。

网络教学资源系统在客户与资源库之间采用b/s结构模式,管理员与资源库之间采用的是b/s和c/s相结合的混合结构模式。b/s结构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并尽可能减少用户操作的复杂性,而对系统管理员采用b/s和c/s相结合,增强了系统管理的灵活性、可靠性,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保证系统高效安全稳定地运行。系统采用的编程语言为xml,数据库为sqlsever7.0,网页平面设计工具为dreamweavermx,图形、图像平面设计工具photoshop7.0,操作系统为windowsxp,web和ftp服务器为iis5.0。

三、物理学主干课程网络的开发。

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网络的开发是台州学院于立项的校级科研项目,它包括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实验等基础主干课程的学习内容。系列网络课程由物理与电子电子学院组织力量进行开发工作,由教育技术专业课教师编写脚本,集中了所有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或专家。

网络课程以面向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为依托,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网络课程的知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全面,信息量巨大,带有数量极大的文本、图形、动画等媒体素材及教学模块等,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知识内容,上传最新学科动态,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和教师辅助教学的功能。课程在功能模块之间、学科之间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跳转,同时能较方便地浏览相应的站和文件检索功能,具有良好交互性及可控性。

四、结语。

物理学主干课程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正是适应当前国家大力推广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在网络教学上的优势,为师生之间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交互平台,实现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岳辉麟.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

[2]赵海兰.高职高专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研究[j].教育信息化,,(1).。

[4]于伟建,庄学真.论高等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6).。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七

二、认识规律,启蒙对称美。

三、概括经验,透视简洁美。

四、客观辨证,展现理性美。

参考文献:。

[2]陆朝华,蓝海江.物理学之美探讨[j].才智,(22).。

[3]潘岳,李林洋,卢晓波.谈物理学的统一美[j].知识经济,2011(13).。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八

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所选的研究课题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具有重要性。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定要是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而又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能解决理论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多种效益,这样的问题当然就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具有创新性。学位论文课题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以及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推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因此,论文选题可以是完善或创新理论与方法,也可以是拓展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三是具有学术性。论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一个学术问题,才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四是具有可行性。论文选题要求在科学上成立并可以探究,符合发展趋势,并有一定宽度,可分解,能循序渐进,可以深入研究。

在选题方向确定后,拟定具体的题目就非常重要了。论文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谓“干言万语第一句话”。拟定题目时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学术要求和规范。

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从题目表述就可以看出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是题目大小要适度,表述简洁、无歧义。一般采取中生表达,文题相对。字数一般在25个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o个字。

2.文献选择与阅读。

围绕研究方向领域或关键词选择文献,所选文献要尽量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大学内部治理研究”(0324)和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权威和前沿,特别是近五年的同类研究文献,要尽量“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耍对文献进行编排处理,并严格按文献著录格式标明文献出处。文献选定后就要认真阅读,通过阅读文献,熟悉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论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二是论文中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吗?三是论文中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四是论文产生了新的结论或概念吗?论文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在此基础上,尽量整理出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以实现“更加熟悉前沿研究、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和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目的。同时,通过多看文献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精炼的语言词汇。

文献阅读一般包括精读(基础文献、经典文献)和泛读(知识点、跨学科文献)两个层面。对重点文献、经典文献要精读,而且要进行解释、评论和分析。

3.研究内容与提纲。

第一,与专业相关。这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通过毕业答辩的基本前提。

第二,与兴趣相关。论文选题既要与兴趣相关,也要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相关。“题对一生荣”。如果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就要选定较为长远的研究领域,深入持久地做下去,持之以恒,逐步培养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兴趣。

第三,适当跨学科研究。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来研究本学科专业的问题,常常能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不仅体现了创新,而且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注重学术交流,请教不同专业的同行,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所研究的问题。

在开题报告与论文撰写前,要在充分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尽可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上,任何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方法的创新。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定性和规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本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理工具,建立分析模型,推演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就要努力去构建一个创新的研究思路,设计一个创新的技术路线,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或借用,就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找到课题的创新点。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九

历史上意大利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伽利略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从而提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等,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这充分说明了实验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易操作、有趣、的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实验,并尽量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欲望。教师要在准备实验方面多下些功夫,提高实验成功的机率、增强不易观察到的实验效果,尽量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使学生容易信服。还可在一些基本实验基础上修改实验,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加强学生印象和亲切感,并鼓励学生在课后也要进行了实验。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

摘要:近些年来,光学在科学与技术应用中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光学专业人才。文章分别从光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法和措施,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光学;教学;改革。

光学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崛起的重要支柱。以激光为基础的现代光学的知识,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众多领域,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医药、信息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同时,光学课程的知识覆盖面广,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也较强,它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在传统的光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缺乏创新,无法适应社会及专业领域的需求等问题。如何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还具备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光学类技术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

1光学课程教学现状。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计划68学时,教材内容分为干涉、衍射、几何光学、光学仪器、偏振及现代光学部分[1-3],内容繁多,教学任务较重。因此,光学一直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性,而对知识的应用性和工程性关注偏少,理论联系实际显得不足,教学中不自觉地存在“重理论和基础,轻工程和应用”的倾向,淡化了光学类课程本身拥有的强烈应用和工程背景特性。另外,学生在大学阶段参与实习实践、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和公司企业的机会偏少,教学与光学元器件的工程设计及公司企业的要求联系还不够,存在明显脱节现象。目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偏弱;第一课堂强,第二课堂弱;体现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在“做中学”并培养自身实践精神、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空间不够。

2光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光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力学、热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自身的知识体系比较繁杂。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

2.1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优选教材,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教学中,既要注重讲解光学课程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要加强现代光学基础的教学,增加一些现代光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光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不断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解几何光学及光学仪器知识时,可以介绍海市蜃楼、扫描隧道显微镜。在讲解光的干涉时,可以介绍相干探测技术、全息照相、光学薄膜等。在讲解偏振现象时,可以介绍3d电影及偏振雷达探测技术等。让学生体会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发展及科学前景。另外,针对相关科学前沿知识,开展一些专题讲座,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光学科技的发展,同时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或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积极搜集光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相关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分析思路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在有限学时内,尽可能多地讲解现代光学的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既能节约课堂基础教学的时间,又能锻炼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上课主动提问,培养学生自学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中针对相关课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更透彻理解相关理论,并了解其应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改变教学观念,以任务为驱动,明确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5]。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文献调研、撰写小论文及动手制作相关光学仪器,解决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培养自身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和综合能力与素质。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简单光学器件,如望远镜、放大镜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在教学中,针对光学课程本身的广泛应用性和工程背景,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两种国内外优秀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oslo等。其中zemax可进行光学组件设计与照明系统的照度分析,也可建立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模型。该软件还具备对光学系统进行设计、优化、分析的功能。在光学课程第三章几何光学部分,学完基础知识后,给出一些利用设计软件进行相关光学课程中涉及的光学元器件和系统设计的典型实例,如望远镜系统设计、8倍观察镜系统设计等。同时试着让同学们分组利用该软件进行相关光学设计,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由于在光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难于观察[6],比如干涉、衍射的现象,很多感性材料只能从课本图片中获得,比如干涉条纹、衍射条纹等。为了能够使得同学们获得较多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计算软件,例如matlab,将干涉、衍射现象通过程序模拟展示出来,这样既给同学们提供了清晰的感性材料、直观的物理图像,也通过程序中相关参数的调节,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光学知识中的相关规律。图1为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的分振幅干涉中牛顿环的干涉图像,图2为氢原子光栅光谱图。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理论与实验分开进行的现状,从教师指导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实验。设置相关开放性实验课题,让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将学生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实验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样,即有利于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又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及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实验室也在不断完善,力争提供更好的资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中,摈弃一次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平时课堂表现和论文及动手制作部分纳入最后成绩测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而非单一的最后考试结果。充分利用学院网络资源,建立网上习题库,建立有特色的个人主页,并通过此与学生进行定期的网上交流及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网上交流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实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结语。

伴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物理教学的手段也正在不断更新。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光学专业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得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启钧.光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郭光灿,吴强.光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一

摘要: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惯性;存在;时间;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1)。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2),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4)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5)。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至于时间,自从奥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而言,人们只认识到什么是惯性而还没有搞清惯性是什么。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7)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参考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自然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计算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可是,仅依据这一点却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定律的论述对象其实是不一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而牛顿第一定律论述的是整个存在的性质。惯性——这个任何物体均具有的性质其实不是我们的个别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因为这个“任何物体”,包括了天地间的万物,而万物的总称(15)即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即任何个别的物体都不可能无条件地具有惯性:惯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着的时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是关于个别物体因果性的规律,而牛顿第一定律却与个别物体的因果性无关,它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述,它的表述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无关的、瞬时性的。正是这种非时间性(16)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构成了惯性系的特殊地位,从而使我们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研究物体的动力学关系。因为毫无疑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与采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17)。由此可见,不仅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现行的动力学规律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体的个体事物上的展现。惯性定律比牛顿第二定律具有更强的基础性。也就是说,正是惯性现象,构成了牛顿动力学所以成立的操作平台。由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变,因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才跟物体的受力相关。

最后,牛顿把惯性定律放在三个运动定律的首位也是与其对自然的信仰因素有关的。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内在决定论的观点。但在牛顿看来,基本的物质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没有任何自发的运动,而电、磁、光这些‘非物质’的力量则成为神在自然中的行动的载体(18)。也就是说,惯性定律内隐含着牛顿否定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内在目的论从而建立新力学的形而上基础。

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论题,在几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第一,质量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个别研究对象的质量与其所揭示的惯性毫无关联。因为这两者从数量上来看是一对无穷大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是个体与存在的关系,在它们之间,人类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逻辑上的因果链。第二,“物体(的)惯性”这样的说法缺乏依据,因为惯性不是物体的性质。物体只是作为惯性的表现者而存在的。第三,“惯性(的)大小”这样的说法也缺乏依据,因为惯性没有大小,惯性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特定状态的显现。第四,既然惯性并无大小,我们也不可去进行量度,事实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上也没有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函数关系,因为这一函数关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的一个虚假的逻辑推测,谁也不能证明质量与惯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更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系数,因为这些关系均是虚假的。因而,物理学界流传的物体的惯性等于它的质量(19)只是人们一个随心所欲的错误言说。

由于物体质量与惯性无关,所以,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就是不当的,质量的确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一种象力一样的阻抗作用,质量在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上而言似乎有一种“消解”、“抗拒”力的性质。因而作者认为可将现行的“惯性质量”改称为物体的“抗性质量”。正如牛顿所说:“物体只有当有其他力作用于它,或者要改变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20)”因为质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有关,它事实上具有动力学特征,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大时,它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从逻辑上而言,我们只有将惯性从物质的内在因素中解除出来,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顿时代的机械论自然观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艺复兴所形成的机械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定律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体的某种动力学性质,它是关于人类体认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谐的陈述。据于上面的论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过分的:反映时间的均匀性,空间的对称性,及自然之美对人的呈现。可是,现行的许多教科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是很不一致的。当然,这种不一致性用老眼光来看是无伤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差异性就成为值得商讨的了。

例如: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1)。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2)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23)。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它物体的作用”,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操作意义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作者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个别研究对象)的严格区分,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六、人们误解惯性的来源。

人们在惯性问题上所犯的错误认识,既来源于历史上人们对于和惯性概念相联结的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一贯表达方式,又来源于牛顿的表述与对于牛顿力学理解上的偏差。“事实上,牛顿似乎注定要被人误解”。(24)。

在牛顿所陈述的第一定律中:(25)“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everybodypersistsit’sstateofrestorofuniformmotioninastraightlineuntilitiscompelledbysomeforcetochangethatstate.)”。牛顿对“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作出了对应的理解,即认为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是由内部原因的,这个内部原因即称为惯性:“visinsita,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个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使之保持其现有的状态,或是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26)在牛顿时代,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一个物体,由于其物质的惰性(现称惯性——译者注),要改变它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就极其不易。因此这种固有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惯性’或‘惰性力’来称它。”(27)因为在牛顿时代是无法判定惯性的本质的。从牛顿的这一段话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几乎是在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领会惯性的,因而他才认为(惯性)大小与该物体的运动和质量有关。

这一观点可以追踪到亚里士多德,它影响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在牛顿之前的开普勒也就惯性说过(29):“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由此我们也可见,在开普勒那里已经有惯性等同于力与质量的观点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惯性的错误理解主要是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这个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地认为事物外在的状态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当人们在物体之外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可感觉的原因的时候,就只能把它归因于物体的内部。牛顿将惯性归因于物体的内部,把惯性看成阻碍物体改变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的内力,他假设的惯性非常接近布里丹的冲力——即:惯性作为一个内力,在缺乏外部动力或阻力时,会引起无定限的直线运动(30),另一方面,牛顿的惯性观又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关于自然具有灵魂观念的继承,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强烈地感到,他具有自然界的物体与人一样会在受到作用时产生反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思想意向。显然,在现代人看来,自然界的物体是与人具有本质区别的。

在牛顿以后,欧拉则将牛顿关于visinsita的比较隐晦的注释作了同牛顿之前的有些科学家的直感一样的有一定危险性的表白:“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能力。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例。”(31)可是现在看来,这种危险性中是带有错误的。从那以后到现在,人们对于惯性的理解基本上是庸俗性质的。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诺特尔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在物体的内部、也跟力无关,而是由于物体所处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牛顿意义上的惯性作出更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理解,牛顿的visinsita(惯性是一个消极的本原,靠此本原物体维持它们的运动或静止,按照作用力的大小接受运动,按照受到阻力的大小抵制运动。(32))可以深入为两个层面的结论: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是由于惯性,即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是由于它的动力学特性——抗性,即它的质量较大。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二

物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浸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如何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爱好,引导他们学好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从教人员的热门话题,下面,总结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广大同仁交流,浅谈一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通过诱导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具,提高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实验:在烧瓶里装些凉水,在水中放一条小鱼,给烧瓶颈上端加热,上面的水烧开了了而下面的鱼依然在游动,中必教师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去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起学生不洞悉其中真谛不肯罢休的求知欲。

2、观察能力的培养。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三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这一特征正在迅猛发展。

物理教学所面对的是新的目标和要求,是扩展的教学资源、广阔的视野、便捷的条件,必然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达到空前优化的教学效果。

1.“整合”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掺合”,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

这里有二层含意,一是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物理课堂,使之成为整合起来的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物理学科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是整合的手段。

信息技术是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是附加的、辅助的、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物理课程有机结合的、融为一体的。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要整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懂得目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但又感到信息的饥渴,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涌进人们的生活,必将改善表达信息的形式与能力,缩短传播信息的时间与途径,提高处理信息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必须寻求最佳的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根据思维科学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叉进行和谐发展的原理,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又要启发学生通过对各类形象化教学媒体的观察思维去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感知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物理教学的整体优化。

2.“整合”是过程。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教学改革过程,要破要立,要改变那种只重教师讲授,忽略学生因素,生搬硬灌的教学模式,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模式;要改变那种只重知识结果的背诵,改以重过程的体会和理解,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变那种只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要改变那种傻教傻学的题海教学方式,变机械套用为灵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固定式思维为发散型思维。

只有这种“整合”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时,首先要把握大纲的要求,了解教材的意图,抓住教学的重点,根据教学的条件,提出教学的设想,这种设想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特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研究上,放在能力的提高上,放在素质的培养上,要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耳聆听、动脑思考。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吸收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输出信息组成的,没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是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展现;其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创意、设计、制作与使用。

3.“整合”的形式和前景。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联动力强,更具有可视性、模拟性、交互性、重组性、智能化……“整合”要精、要巧、要融合,不要生搬硬套,教材搬家,要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录音、录像、图片、动画等)将课程内容科学地、有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进入视、听、思并用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易于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为符合人的认识过程,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和更好的学习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物理学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上是客观实际存在的,下面介绍素材库中部分课件的整合思路和前景。

3.1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

物理教学过程中,对许多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用语言、用文字、用挂图很难把它们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而利用信息技术却能变静为动、变难为易。

如:素材库中的“超重与失重”、“平抛运动的剖析”、“电磁感应现象”等。

3.2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剖析。

抽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难以理解、难以掌握,过去教学中很容易形成只重概念的背诵和规律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的理解,忽略对规律的探讨和研究;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研究、便于理解。

如:“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动量定理”等。

3.3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宠然大物又说不清道不明,过去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挂图或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庞然大物加以缩小,展示在学生眼前,许多情景不言自明,复杂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获取和理解。

如:“布朗运动”、“日心说”、“地心说”、“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模型”等。

4.“整合”注意事项。

4.1“整合”需从一点一滴做起。

“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宝贵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物理教学的精髓与内含;“整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在实践的探索。

4.2“整合”要特别注意科学性。

由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它特别注意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特别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动画创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更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

4.3“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图虚名,因此,在进行“整合”实验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四

它的特点是需要了解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状态的表现。比如观察超市货架能够得出很热销产品都在超市货架的中层。通过观察来收集资料的方法称为观察法,观察方法有直接的观察法也可以间接的靠仪器去观察,比如交通信号灯的时间控制就是通过检测人流的数据得来的。

第二种市场调查方法是提问。

我们往往采用比如提问的方法、座谈的方法、访谈的方法来进行。这种调查方法是提问,不仅仅可以了解问题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可以了解问题内在的原因,称之为是提问调查方法。

第三种市场调查方法是实验。

在人为创造的条件下来研究问题,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在这方面现在有一门学科对市场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支撑,称之为行为经济学,还有类似的叫实验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当中,有专门的软件程序可以模拟做一些市场营销的决策,称为市场营销决策的模拟。

如何做市场调查?

做市场调查首先要调查所经营的业务,开展的服务项目所属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行业规则及行业管理措施。

市场需求调查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市场需求趋势调查。了解市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长期需求态势,了解该产品和服务项目是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需求前景广阔,还是逐渐被人们淘汰,需求萎缩。了解该种产品和服务项目从技术和经营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市场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访问法和问卷法。

(1)观察法是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由调查人员根据调查研究的对象,利用眼睛、耳朵等感官以直接观察的方式对其进行考察并搜集资料。例如,市场调查人员到被访问者的销售场所去观察商品的品牌及包装情况。

(2)实验法由调查人员跟进调查的要求,用实验的方式,对调查的对象控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以获得相应的信息。控制对象可以是产品的价格、品质、包装等,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市场现象,揭示在自然条件下不易发生的市场规律,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市场销售实验和消费者使用实验。

(3)访问法可以分为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和集体访问。结构式访问是实现设计好的、有一定结构的访问问卷的访问。调查人员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或访问提纲进行访问,要以相同的提问方式和记录方式进行访问。提问的语气和态度也要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常用的市场调查方法有那几种?

市场调查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询问法、情况推测、问卷法等。拓展资料:市场调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怎么运用调研结果,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通过了解分析提供市场信息,可以避免企业在制订营销策略时发生错误,或可以帮助营销决策者了解当前营销策略以及营销活动的得失,以作适当建议。只有实际了解市场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在企业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要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决策时,如进行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制定。

(2)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可以了解市场可能的变化趋势以及消费者潜在购买动机和需求,有助于营销者识别最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发展新契机,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就只有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及时地了解各种市场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对市场因素,如价格、产品结构、广告等的调整,去应付市场竞争。

(3)有助于了解当前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经验,为改进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情报和技术生产情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吸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技术,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五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大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选择适当的符合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科研方法,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用哪种研究方法好,应该看哪种方式方法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选择何种研究方法要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确定,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的起源与发展。

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认识和改进社会实践,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该方法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方较为盛行,80年代初传入我国。

“研究”就是探索,而行动就是参与。所谓行动研究法充分肯定实践者在认识实践和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充分肯定实践对理论、思想的检验作用,鼓励人们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倡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参与协作,共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这种以教育实际工作者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方法,一般被称为行动研究法。确切地说,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的主题而进行系统研究,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科学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专业人员,目的在于建立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另一类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3、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一,以中小学教师为教育研究的主体。形成由中小学教师、专职教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参加的教育科研队伍,教师得到专家的帮助和行政的支持。研究结束后,教师又成为成果的应用者。

第二,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的首要目标。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去发现什么规律,去发展什么理论。参与研究者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为课题,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变量,在研究过程中逐个加以检验。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问题初步解决也就是研究的初步成果。

第三,以自然状态为研究背景。行动研究法基本以学校、班级、学生等自然状态为研究对象和背景,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说明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第四、以研究方法灵活为策略。行动研究不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或进行对比,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即所谓“走一步,看一步”。研究者可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更改研究课题。

4、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1)实验研究以验证假说为首要目标,而行动研究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实验研究的过程是封闭的,方案确定后,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易与教学实际相脱离。行动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探索,计划是暂时的、开放的,允许不断地修正计划,把未考虑到的情况纳入计划。它克服了研究者以主观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客观和具有针对性。

(2)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探求既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要求。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企图寻找影响教育效果的一切因素的过程,它要求一方面按计划进行,另一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使行动研究更符合实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研究客观性强,准确度高;行动研究主观性大,经验成分多。

(4)实验研究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行动研究通常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分析,对设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

(5)两种经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实践,它们既是科研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实践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同时两者又相互依赖,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5,行动研究与常规工作的区别。

(1)从对教师工作出现的'问题看,常规教学工作遇到问题时,只要不影响大局,一般是回避问题,回避矛盾。而行动研究则把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契机,正是问题,正视矛盾,把它做为课题来研究。

(2)从教师对工作的态度看,搞常规工作只是单纯为完成当前任务而工作,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而行动研究则即重结果,更重过程,需要借助理论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是有头脑、有眼睛的研究。

(3)从工作结果上看,做常规工作结果是获得一般教学成绩,而行动研究既获得工作上的成绩,还获得科研成果,是工作、学习、研究上的成果。

6、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行动研究做为一种教育科研方法,符合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又有其自身特点。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循环阶段,即实现“概括问题———实施研究———解释结果———反馈、概括问题”的三个循环。每个循环阶段“反馈”后的“概括问题”都是新的问题。

实施步骤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实验工作中,通过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

(2)鉴定问题,从所发现的问题当中选择研究的课题,调查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查阅文献,作好行动研究的策划和筹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利用研究者自身的现有条件,深入研究有关文献和信息,了解、掌握“问题”研究的国内外、省内外现状,了解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

(4)建立假说,假说是某种行动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结论。假说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5)拟订计划,应遵循可行性、协调性、同步性和操作性等原则。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标题、目的、假说、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控制、方法、步骤、材料与实施工具的选择、人员与分工、经费、研究时间及研究措施等。

(6)实施行动,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说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7)评价结果,实施研究行动结束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专家指导下,将研究结果加以整理,得出结论,供评价行动研究效果和推广之用。

(8)反馈,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把行动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往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转入下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1)反应及时;(2)快出成果;(3)易于应用。

缺点:(1)取样缺乏代表性,成果推广有局限性;(2)受研究者学识的限制,教育理论不足;(3)研究者自行验证结果,成果本身具有主观色彩。

第二,在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好研究问题;

(2)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与内容;

(3)拟定周密可行的行动计划;

(5)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实验目标,修改方案与行动计划;

(6)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7)对研究结果要进行客观分析,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六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精神,在全体研究生中倡导诚信严谨、开拓创新的学风,营造追求真理、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的学风建设,特举办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

二、活动时间:20xx年月1日——20xx年月0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在校研究生。

四、活动安排。

1.启动仪式:举行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开幕仪式(发布活动倡议书,签订诚信承诺书,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2.宣传动员:利用广播、橱窗等传统载体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研究生“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3.集中学习:组织全校研究生深入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学位论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进一步牢固研究生诚信意识。

4.研讨交流:邀请校内外学术科研优秀典型,就学术创新、论写作等方面与研究生广泛开展研讨交流,积极营造科学道德与学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5.示范引领:综合传统与新兴媒体,集中展示学校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研究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6.专家报告:邀请校内外学养深厚、为人师表的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做系列专题报告,帮助研究生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7.调查研究: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专题调研,撰写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8.典型案例:举办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巡展”,引导研究生树立诚信意识,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9.摄影比赛:举办研究生“最美科研人”摄影比赛,通过摄影创作的方式,捕捉科研人的最美瞬间,激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0.导师评选:开展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发挥导师典型示范作用,增进师生感情,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1.论检测:建立联动机制,集中对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学位论开展学术规范检测工作,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位论质量。

12.表彰奖励:对在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校研究生中弘扬“崇真务实、开放包容”的良好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做到时间保证,内容落实,确保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收到实效。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需要,拓展活动形式与载体,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积极拓宽学风建设活动的覆盖面。

3.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对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宣讲力度,努力在本单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学术氛围。

4.各单位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认真做好活动宣传动员与总结汇报,及时将有关活动的总结宣传材料上报研究生院(研工部)。

xx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七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首先讲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阐述了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改的不断深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初中物理教学是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实现资源与信息技术整合,从而达到实践教学。

一、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一)体现出了课改的新理念。初中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出了物理教学模式在发展中的前瞻性,也体现出了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思想和理念。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基础性,加强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大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力度。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学习转化为更为动态的物理学习过程,学生能通过多个途径和渠道学习物理知识。将网络上的物理知识做有效的整合,达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借鉴[1]。(二)为学生提供学习物理的新模式。学生在初中阶段是处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时期,在刚开始学习中会存在不适应和生疏的情况,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单向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物理教学,而且现在学生求知欲很强,会对许多物理知识存在疑惑,而教师就需要做好传道解惑。教师需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再运用信息技术来对教学进行开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物理学习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与此同时,在模拟物理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从而达到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2]。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对学习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只有对所认识的事物有了兴趣,才会努力去探索,而兴趣也是人在进行一切活动主观能动性的因素。物理的学习,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好奇心,才是学习物理的良好开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和一些规律变得更为形象化和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能让一些复杂的物理反应变得更具体和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技巧,提高物理课堂的整体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先要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实例,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所得,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补充和完善,而学生也会在相互的讨论中学习了本节内容,这就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3]。

(二)重视信息技术在学习自主学习中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空间,激发了学习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由进行尝试、探索和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对“力”进行讲授前,可让学生运用因特网对力学的相关定律、概念、知识进行了解,再通过学科论坛进行交流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学习能及时反馈和学生自我的反馈,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提高学习学生合作能力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4]。

(三)必须实现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构建物理课堂,需注重让学生经历由自然到物理,再由生活到物理的这一认识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基本科学实践后,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习,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也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是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能让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复杂的内容和物理变化过程,能够更为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此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这一原理,可运用压缩空气引火等演示实验进行讲述。首先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并对它的构造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取一块绿豆大小的干燥硝化棉,同时用镊子将棉花拉得疏松,再放入到玻璃筒底,并在活塞上涂少量蓖麻油放入玻璃筒的上口。而这时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再将活塞迅速地压下,就能看到硝化棉燃烧时所发出的火光。与此同时,将这个实验中的各种数据变化用课件进行展示,再通过课件对模拟实验进行反复展示,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原理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小结。

在当前物理教学中,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让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中,促进物理教学的发展,转变教学模式,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陆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b),,(4):64.

[2]陈立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7-8.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八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从大学的概念、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大学教师以及苏格拉底式教育五个方面,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进行解读。探讨了大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如何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科技创新雅斯贝尔斯大学精神。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大师。他的思想领域涉及广泛、内容充沛丰富。其著作《大学之理念》和《什么是教育》,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生存、自由、超越”出发,深入和详尽地论述了他对大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为人们理解和认识大学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前景,引导人们去追溯大学教育意义的本真。

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对于大学的概念,几个世纪以来不同的哲学流派都有不同的观点。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说:“大学是我们重温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但丁的风采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性格知识完美的绅士的地方。”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创始者认为:“大学是发现创造现代科学、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地方。”英国人亨利约翰的观点:“大学是一个聚集了热情的年轻人,对世界进行讨论的地方。”二十世纪初美国人佛莱斯纳在他的《大学》一书中说:“大学是一个有机体,是社会的表征,是批判地把持一些永久性的观念的地方。”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大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中期,雅斯贝尔斯也提出了他的大学观念:“大学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有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

大学存在的理由正是在于,它联合了一代代的文化精英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同时大学也富有想象力地传递着知识,以保持知识的更新和对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它就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大学在今天而言是一个提供理想主义精神的场所,它可以表现在:一是对于伟大的文明传统的继承;二是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三是对于个人品质的完善。这种理想使得大学成为激动人心的场所,让年轻自由的灵魂在伟大的领域游荡。正如纽曼所说:“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

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大学的责任。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雅斯贝尔斯写到:“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大学生应当为了获得精神的自由发展,经受各种挫折和克服各种困难,在广阔的学术环境中,靠着自身的努力学习找到发展自己的道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因为在中学时代教师可以耳提面命,现在拥有了自主性反而什么东西也学不到。毫无疑问,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过多的教学方法、学习计划和辅导都违反了大学的精神。有人说,大学应该传授的东西,是让他们具有顺利通过考试的技巧和知识,这个说法对中学或许适用,但对大学生来说却是祸害无穷。

大学生应具备求真务实和勇敢探索的`科学精神。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从意志力极强、而且具备足够条件的人中挑选出一些人,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实际上来报考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人,因此,挑选人才的工作要由大学自己来完成。选择的标准是:具有追求真理的意愿,并具备为之可以做出任何牺牲的精神,同时对精神世界也具有孜孜不倦追求的愿望。但这些品质无法事先在高中毕业生身上鉴别出来。只有极少数人具有这种天分,他们分散在各阶层之中无法估计,按照大学的理想,这种天分可以间接通过鼓励和引导得出。

精神贵族与物质贵族不同,每一个有天赋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读书成为全国民众中的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来自社会各阶层之中,其本质特征是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永不衰竭的个体精神,因此精神贵族为数很少,而普通人则在对精神贵族的憧憬中看到自身的价值。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应是能把握自己命运、独立自主的人,他们已经成熟,不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大学生是在交往中成长,但仍保持其个性,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是敢拿自己来冒险的个人。这种冒险既是现实的,又充满想像力。同时,这也是一种精神层次上的升华,“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冒险中感受到成为伟人的召唤。”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个冲动。

大学教师要有学术追求、道德理想和文化自觉意识。

雅斯贝尔斯对于大学培养精神贵族的观念,也反映在大学教师的职责要求上,在《什么是教育》中他写到:“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小学生,而是独立、成熟和精神已经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让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如果想把大学教师当作教书匠来用,那就错了。”

大学教学的原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课堂上的授课和练习都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不能让学生轻易追上,但又让他们感觉到其中的吸引力,因而加倍努力迎头赶上。这种方式胜过把教材解释得一清二楚的教书匠做法。

现在的大学注重整体的教育,忽视对天才的教育。艾尔文罗德有句话说:“一百个学生当中有九十九个听不懂讲课的内容,而第一百个人则不需要教师。”因此,我们要注重需要学习的极少数人,而不必降低要求照顾一般学生。讲课所要顾虑的,并不是中等能力的学生,而是具有冲动和理想,同时也需要被教诲的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作为大学教师更应该如此。在象牙塔中的大学教师,要想发挥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不仅要敬畏知识,而且要发扬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不断地更新知识。

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苏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贝尔斯建立在其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关于教育方式的观点认为:“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三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学生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怀有敬畏心。三者的不同点在于经院式的教育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即对教育制度的敬畏;师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被动地依从于教师,而放弃对自我的负责,学生敬畏的是师傅个人;在苏格拉底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则表现在对精神的无限探求上。在这探求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教师。”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这种教育适合于“全人”的培养。他积极倡导这种形式的教育。他关于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论述可归纳为四点:一、在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存在权威与中心;二、师生双方都要进行自由地思索,善意地对话和论争,无屈从与依附的现象;三、教师不靠强制性地灌输,而以反讽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唤醒其内部潜在的自动力量,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止境的过程”,这种教育不是传递真理性的知识,而是探索、发现真理,“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四、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按照苏格拉底式大学的理想,没有权威的平等关系也应存在于教授和学生之间,但是和这种关系并存的是彼此间严格的互相要求。在这里到处都存在着自我选择、自我证明的精神贵族。

结语。

大学教育本质上是苏格拉底式教育,大学生在学校自由气氛中,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这是大学教育的优越之处。大学教育是通过参与大学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深具内涵的自由。因此,大学的第一个原则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第二个原则是教育与培养过程的统一,研究和学习专业知识不但可以增长智能,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整体的意识,以及发展科学研究的态度。

周围的世界总是不断变化,但是自由地追求真理,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大学教育应该教会我们的,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始终坚持着的本真,它应当将一代代人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其中生活、交往和工作,并始终保持对真理的虔诚与热情,否则所有的教育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十九

量化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量的属性做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二)研究特点。

量化研究的特点是:

(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

(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

(3)重视过程与结果。

(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

(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

(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

(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

(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

三、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各自的不足。

实际上,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化研究,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层面上,任何单一模式的使用都会带来无法解决的问题。

量化研究以其客观、精确而着称。这种研究大多采用假设一演绎的模式,即首先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性了解,作出一定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研究,作出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推论。研究开始之前的理论假设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规定了后继的研究方向。但是量化研究恰恰在这一阶段容易出问题。因为量化研究的客观原则要求研究者持“中立”的态度。为了保证中立的态度,量化研究往往选择那些与研究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个体,以防止研究者个人情感的`涉人。然而,这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或没有透彻的了解。这样一来,理解假设和以这一理论假设为基础的调查问卷就出现了问题,其所得的结论也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但是,量化研究的劣势恰恰是质化研究的优势。质化研究强调的是情景性和文化契合性,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看问题,了解被研究者的文化历史背景。因此,如果在量化研究进行之前,首先通过质化研究的无结构访谈对研究对象有一般性的了解,那么理论假设就具有文化契合的基础了。

质化研究的单一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正如量化研究指责的那样,质化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具备迁移性。换言之,质化研究结论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当然,质化研究并不在意结论的一般性,它的本意就是研究典型的案例,得到一种特质性的结论。但是,科学研究与经验常识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概括性的结论和对一般规律的研究,而后者仅仅是个人经验知识,缺乏跨情景的迁移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二十

在物理学看来,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时它的总能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所蕴含的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既不会自行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思想———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这一定律只规定了能量的数量关系,并没有涉及到能量的转换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就解释了能量转换的基本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只会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成的,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其中的熵不断增加,它永远没有减少的可能。最早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学者是麦克斯韦,后期有许多学者试图证明这一理论的错误性,但终究还是没有成功,直到1951年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将信息论与统计物理联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证实了麦克斯韦的这一假设。这一假设中的事物交换与信息交换存在本质的区别,在事物交换中不可能出现两者共同拥有的情况,一方的增加势必导致另一方的减少,但是信息交换则不同,它不必遵循热力学定律。

可以说信息替代能源是建筑节能的基础,从布里渊的研究可以看出,信息的传递不遵循热力学定律,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在热力学允许的范围内做许多事情,例如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孤立系统中熵的增长速率,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信息替代能源。能源是有限的,但是信息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发展导致能源在不断减少,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增加,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一直纠结于物质系统,很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而用信息资源代替物质能源就难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利用信息来降低能耗的实例:出行前预先在地图上标明线路,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汽车的能耗;在房间安装温控设施,随时了解房间的温度可以降低取暖能耗;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设备中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设备的能耗。信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同时信息在建筑节能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引起我国建筑界普遍关注的高层建筑节能问题,就是因为对建筑节能信息了解的缺乏,才导致了设计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忽视信息的建筑工程必然会对整个建筑造成极坏的影响。

物理学知识在建筑节能中的运用。

(一)以物理手段实现太阳光照明。

经医学专家研究证明,太阳光可以降低诸如忧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之类疾病产生的几率,采用物理方法将太阳光引进室内不仅可以增加晒太阳的机会,更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在没有机会到户外享受阳光的时候,采用导光管装置就能将阳光引入室内,它主要是通过物理学中的反射原理传递光线,但是光线的每一次传递都会造成能量的损失,这种导光管装置不适合长距离的光线传递。物理学家爱德曼兹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装置,这个装置的主体是一个塑料控板,控板上安装了许多由激光切割而成的镜片,这些镜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当太阳光照射到塑料控板上时亮度便会增强,然后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许多科学家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彩色荧光塑料上,他们试图采用荧光塑料来采集阳光,这项研究的原理是:白色是由红、绿、蓝三个颜色组合而成,科学家们尝试将由这三种颜色的塑料收集到的阳光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形成了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白色太阳光。通过这种物理手段形成的太阳光所发出的亮度相当于两个75瓦灯泡所发出的亮度。

(二)利用太阳能取暖。

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就必须选用热阻和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热阻是指材阻挡能量进行传递的能力,吸热系数是指物体本身吸取热量的能力。在传统热学工艺中这种方式较为常见,为了满足工艺需求一般使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在减缓热量传递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分利用太阳能不仅有利于节能,更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建筑选址最好是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阳光的接受。建筑中的玻璃选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能够有效地进行能量储存,这些材料在白天吸收大量的热量,然后使用储热墙或者其他储热工具将热量储存起来,在夜间温度降低时这些储热工具便可释放出热量,增加室内温度。对于冬冷夏热地区的建筑,要组织调温,窗外应当设有可以操控的遮阳设备,夏日温度较高时这些遮阳设备可以阻挡高角度阳光的照射,冬季温度较高时这些遮阳设备又可以将低角度阳光引进室内;也可以在遮阳装置中安装双层玻璃,在冬季档有日照的时候双层玻璃的吸热作用能够提升室内温度,晚上关闭反射膜或者百叶窗,能够有效的组织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

(三)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纳米原本只是一种计量单位,当某种材料的粒径小于100nm时,它便可以称作是纳米材料。纳米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兴技术,制作具有小粒径材料的技术就是所谓的纳米技术,纳米科学是原子物理、量子物理等多种学科的聚集点,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尺寸小的特性,从而就成就了它不同于一般材料的特质,如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殊性质。纳米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通过对碱骨反应的抑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光催化效应等性质,因此采用纳米技术制作而成的混凝土具有分解有毒物质、净化空气的功效。纳米材料的其它功能能够制成不同功能的混凝土材料,如能够进行智能报警与自我修复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能够使材料的刚度、强度、韧度等发生变化,利用这些特殊的性能就可以生产出各种不同的材料,如弹性水泥、延性水泥,抗菌陶瓷、保温隔热玻璃、抗菌塑料等具有高性能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更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有效的降低因能源消耗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四)毛细现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当液体接触到具有细微裂缝的物体或者具有较小管径的细管时,就会沿着裂缝与细管上升或下降,这种现象就被称作是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是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纸张吸水、地下水沿着细缝上升等都属于毛细现象,这种现象在建筑中的应用能够解决许多难题。例如在装有空调的室内,无论是夏天的冷风还是冬天的热风都会使人感觉不舒适,这主要是由于空调吹出的“风”会带走人体的水分,从而引发脱水等“空调病”,而新型建筑中的温控装置则用水这一传热载体取代了传统建筑中的空气,这种新型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体的不适感。这一技术正是使用了毛细现象的原理,建筑物的天花板上布满了网栅,它是由一根根细小的毛细管组成,这些毛细管纵横交错形成一张网,毛细管中流通着水,冬季温度较低时发电所产生的余热使管中的热水不断流动,热水的流动使室内温度上升,发电所产生的余热又使管中的冷水不断流动,从而降低室内温度。采用毛细现象制成的制冷系统大大优于传统的制冷模式,不仅能够降低能耗,更能降低身体的不舒适感。

(五)太阳墙技术的应用。

太阳墙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太阳能技术应用的一个范畴,太阳能可再生、环保、便宜等特性一直是能源研究专家观众的焦点,人们不断开发探索新的途径来实现对太阳能的利用。采用太阳墙空气集热器可以回收墙体的散热,解决新风的预热问题,在增强室内空气供给量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省能源。制作太阳墙主要采用镀锌钢薄板或铝制薄板,这些薄板外拥有许多褶皱和小孔,薄板的表面颜色较深,这些板材一般安装在距离建筑外墙20厘米的地方,并和建筑物顶部的遮雨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太阳墙即热系统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一个部分由室内风机与管道组成,这两大部分就构成太阳集热系统的整体。其中薄板上的褶皱主要是用来增加板材的强度,褶皱可以根据需要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形状,板材上孔洞的数量以及分布规律则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这主要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特点、所处地理位置、阳光充足程度等。冬季,空气通过板材上的孔洞进入集热墙,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汲取板材上吸收的热量,随后空腔的温度上升,空气就受到气压的作用进入沿着管道进入各个房间,为房间供暖;在夜间可以用风扇将由室内散失到空腔中的热空气重新扇回室内,这样既能为房间供暖,又能够为房间不断输入新鲜空气。在夏季则停止风扇的运作,室外的热空气从孔洞中进入空腔,然后又沿着空腔上端和周围的空隙流出,空气源源不断的在空腔内流动,不仅带走了室内的热量,也阻挡了热量进入室内。

物理学知识在世博馆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到节能型建筑上,中国第41届上海世博会上低碳节能型场馆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其场馆建设中许多技术与知识都和物理学息息相关。

(一)马德里竹屋和空气生态树。

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马德里竹屋建筑材料同其它场馆的不同之处,其外墙用一层厚厚的竹窗进行覆盖,竹窗由纵横交织的竹子编制,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将竹窗打开既可以更新室内的空气又能降低温度,在中午将竹窗关上能够抵挡热量的进入但又不会闭塞阻挡室内的空气流通,竹子由于其空心的特质能够起到很好的隔热与保温效果。空气生态树整体是由钢铁构建而成,其外观为十边形,整个场馆的直径为12米,空气生态树内部安装有可以自动开合的百叶窗与直径为7米的大型“引风机”,建筑物顶端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整个建筑可以实现能源自给,不必消耗额外的能源。生态树外围用黑色遮阳网遮挡阳光,虽然白色遮阳网能有有效地反射太阳光,但由于遮阳网表面不平整,太阳光在其表面会形成漫反射,白色遮阳网不利于散热,而黑色遮阳网则能吸收太阳光,同时遮阳网的结构又能有效阻挡热量的扩散。

(二)伦敦零碳馆。

伦敦零碳馆最为特别的就是安装在建筑物顶端的可以自由转动的风帽,由于夏天上海的温度较高,空气很难进入室内,风帽的自由转动就能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场馆中。另外工作人员将黄浦江底层的`水通过管道引入场馆下方,底层的江水温度较低,用于对空气降温再好不过,由风帽采集而来的新鲜空气经过江水的降温后就被输入场馆中。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会使人感到沉闷,经过江水冷却后空气中的部分水蒸气会液化,空气湿度相对较低。零碳馆还采用了许多技术用于节能减排:屋顶铺设的太阳能电池与热水器能够有效的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供给室内的能量需求;场馆玻璃上安装的太阳能电池不仅能够增加室内的光亮度,又能为室内提供必要的电能;场馆外墙上涂有荧光材料,白天墙壁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将其储存起来,到了夜间就能发出光亮用于照明。这些节能技术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诸如太阳能电池、荧光涂料等能够有效降低场馆的能源消耗。

(三)汉堡之家馆。

汉堡之家馆外形就如同是四个打开的抽屉,这个场馆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不消耗任何的能源而使场馆的温度永远维持在25℃左右。汉堡之家之所以具备如此生气的功能主要就在于其建筑中使用热传递与新能源。汉堡馆的朝向同一般建筑物有很大区别,它的整体设计是坐北朝南。设计师为了扩大北面墙体的面积,将北边一大部分墙体向抽屉一样向外延伸,而南向则采用了百叶窗与遮阳网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场馆内的光亮程度,又能有效地避免阳光直射,减少场馆的受热面积。汉堡馆的墙体有三层结构组成,其中设有很好的保温层,能够有效地阻挡室外的热量进入场馆内部;汉堡馆的每一块玻璃都是双层结构,其中充满了惰性气体,不仅能够进行保温,同时还能有效地隔绝室外噪音;汉堡馆只要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能和地热,地热所采用的就是地下水冬暖夏凉的原理,冬季温暖的地下水能够给场馆供暖,夏季凉爽的地下水又能降低室内温度,而其中地下水的抽取与输送则完全有场馆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提供。汉堡馆拥有完整的能源系统,完全不需要额外供电。

(四)新加坡馆。

新加坡馆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场馆表面拥有许多开缝,这些开缝朝着不同方向延伸,场馆顶端一个横向的360度的大口子特别显眼。新加坡馆整体向内倾斜,下方的阴影带中不仅设有水池还有绿色植被,风从场馆上方的大口子吹入场馆内部,场馆顶端的空气流通速度同场馆内部形成极大的反差,由物理学知识可以知道空气流动迅速的地方具有较大的压强,这样场馆内部的热空气就从顶端的口子流向室外,而场馆外部的空气则经过阴影带流入场馆;空气流经阴影带时会使得阴影带中水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而水分蒸发需要吸收热量,场馆内部的热量就这样被阴影带降低,所以场馆内部即使没有开设空调也可以很凉爽。

总结。

在中国的能源消耗排行榜中,建筑耗能位居榜首,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剧,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总共有16-20亿平方米,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综合,这些建筑物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且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差不多是发达国家能耗的三倍。在这种形式下,相关部门迫切需要采取必要手段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以低能耗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建筑与物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学的理论与思想基本上都来源于物理学知识,物理科学在环保建筑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20中国世博会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世博会建筑的核心思想就是低碳、低能耗,而物理知识的应用恰恰就帮助其实现了这一目标,相信物理技术在今后势必会更多的应用与建筑节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二十一

三实证分析法: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包括以下六种。

1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

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4逻辑分析法,主要是指“语言的转向”之后出现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现代数理逻辑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并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

5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

6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二十二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状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决定,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到达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务必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带给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带给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能够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能够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阅读精选(2):

01、规范研究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必须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就应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带给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决定,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0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潜力、决定潜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潜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04、比较分析法。

是透过实际数与基数的比较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

0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好处。

06、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资料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资料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好处的词句推断出准确好处的过程。资料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07、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透过对文献的研究,构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透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08、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状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决定,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到达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务必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物理小论文的研究方法(优质23篇)篇二十三

1.导课多媒体资源选取: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运用服务于生产生活。而物理学科新课程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从质疑起始的。所以在导课中可以运用图片、动画、音乐与视频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从相关知识的生活现象、物理故事、物理实验等入手搜集选取材料,激发学生质疑。例如:《声音的特性》一课可以搜集《春江花月夜》纯音频作为导课素材,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课中,可以搜集有关龙卷风的视频作为导课素材等。

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合作释疑环节由教师针对本节教学目标预设每循环学习指导问题,编制学案;学生根据课本文本素材、实验、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因此本环节的多媒体的资源选取应是针对问题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并且是课本文本学习资源、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学习资源的补充,不能以现代教育技术的仿真实验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应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如在《变阻器》一课可以搜集变阻器的构造和动态连接的动画资源等。3.展示评价环节的多媒体资源选取: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点汇总的展示。学生对合作释疑环节的问题处理结果的展示,教师在评价环节应做精当的点评并对该环节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此时资源的选取根据需要针对知识点内容,可以是文本、知识脉络图等。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选取多媒体素材的整合应以“辅助”教学为立足点。调研发现,部分物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在形式上符合“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课件结构非常完整,操作性强,但教师使用后教学效果不好。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展现教师的.主观能动课堂设计,“隶属”于课件,课件的“辅助”变成“统领”,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如把四个环节内容制作进课件,按顺序演示,教学中并没引导学生进行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又如自学质疑环节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造问题环境;还有把自学指导的学案内容放入课件,分页播放时一带而过,学生无法记录自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可以做得比较松散,只提供导课资源、学习资源、知识点展示或课堂训练题,创设学习情境。内容比较多的自学指导的学案可以选取纸质媒介,如课堂练习册、印制学案等,不应制作入课件,因为不方便学生记录。课件内在的结构联系并不重要,这样的课件可能看起来没有成型,但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能否有效达到时教学目标为尺度衡量的,在使用时,把握住“度”,要给学生看、听、想、做留足发挥的空间,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三、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四环节循环教学高效物理课堂。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运用实物展台辅助教学。例如:。

(1)不方便观察现象的演示实验,老师可以在展台上进行实验;

(2)在展示评价环节,对于学生问题处理结果展示,实物展台可以发挥很大优势,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的结论以文本、图片、实验等方式,通过实物展台展示给全班学生,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更高效。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手段。如何提高我市现代教育技术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水平,打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需要我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年度考核表和个人工作总结的重要性(通用14篇)

    每个教师都应该定期撰写工作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思考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起到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工人元旦放假通知(汇总17篇)

    通知是一种作为信息传递和沟通工具的书面材料,它主要用于向特定的群体传达关于某项活动、会议、事务等方面的信息。如果你对通知写作有疑问或困惑,请看以下通知范文,或许

    小学生昆虫记读书笔记学习(通用18篇)

    原本以为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经过重重磨难后总会在幸福的在一起,可是我忘了,在人鱼公主变成人的那一刻起,她公主的光环已经属于过去了,她不能说话,王子对她的爱不是能让

    幸福初一作文教育资源推荐(汇总17篇)

    初一作文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等方面。要写好初一作文,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结合自身经验和感受,进行适当的借鉴和创作。你31岁,我6岁,我们之

    幼儿园消防安全制度的重要性(优秀18篇)

    范本包含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写作领域。在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经典的作品,通过欣赏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和理解文学之美。

    幼儿园圣诞活动方案设计(实用18篇)

    活动方案是对活动参与者、时间、地点、内容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安排的一份计划书,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周全的活动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活动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销售助理工作的职业发展(实用16篇)

    范文范本是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写作样本,它能够指导我们写作时的结构和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这些范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给出了优秀的写作示范,值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例(优质18篇)

    范文范本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最佳的写作结构和逻辑关系。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范文范本,并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1.了解篮球比赛运动员身

    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解读(优质18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况。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和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以我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的办学

    医院人力资源部工作计划大全(18篇)

    在医院工作计划中,医务人员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目标。以下是一份医院工作计划的参考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20xx年,人力资源部在校团委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