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念青松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

范文范本能够提供给读者丰富的写作模板和写作思路,使我们在写作总结时更加得心应手。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彩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一

学习到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纸,而造纸的原材料主要是树皮等植物的纤维,但由于人们盲目的砍伐。此刻树木也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纸,人人有责,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用纸”对我们来说,比起节约水电来似乎遥远了一点。很少清楚节约用纸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用纸,用各种各样的不一样类型的纸。那么你统计过吗?你每一天要用多少张纸?你一星期要用多少纸?你一个月至一年要用多少张纸?结果是惊人的。一张纸从何而来?纸是由树“变”来的。一棵树往往需要长几十年才能被人类利用。人类是无情的,电锯声中,几十年长成的大树轰然倒地。那些木材,运往造纸厂,变成了一张张纸。纸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给森林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树木不仅仅能够用来造纸,还能够带给木材。大面积的森林能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如果没有树木,就没有氧气,那我们也就无处安身。森林的消失危害巨大:黄土高原上原本覆盖着成片的森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林海,泛着绿色的波涛。但是,由于人们的破坏,此刻黄土高原已真正成为只有黄土的高原,大地脱去了外衣,裸露出了黄色的皮肤,是那样令人痛心。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我们都拎着工具去植树。我国此刻的森林覆盖率已上升。这是人类改过自省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虽然森林覆盖率上升,但仍然很低。所以,植树造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人类永远的任务。此刻已步入冬季,虽然已经过了植树的最好时节,但我们能够在心中播散“节约用纸”的种子,种植“植树造林”的树木,等到来年春天,这些树木已发了芽,长高了。我们能够拿着工具到户外去,将树木的种子播散到土地上,精心呵护它们,让祖国大地充满绿色!为我们遮风挡雨。节约纸张,从我做起。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二

1题名题名又叫题目、文题、标题,是科技论文的中心和总纲。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忌讳皮大馅小、盲目拔高、词语重复、语序错乱。

1.1准确恰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与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1.2简明扼要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的繁琐题名如:“关于饮用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凡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饮用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2个安减少为13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1.3醒目规范便于检索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题目中使用的词语要尽可能地使用关键词表中的规范词语,以便于论文传播中的摘引和检索。

科技论文除总题目以外,一般还有层次标题。层次标题是指除题名之外的各个级别的标题。通常将其分为章、节、条、款几个层次。层次标题在结构形式上可使整篇内容层次分明;从内容上是对每章、每节中心内容的概括,其实就是所谓的“提纲”。灵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个构思阶段。构思是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构思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思索,“想”文章。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和成果,实际上相当于用序号和文字符号所组成的一种图表。提纲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使构思视觉化,以便作者从总体上更为准确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论文写作都要编写提纲。编写提纲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一篇文章的初稿。

2署名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论文拥有著作权、愿意文责自负,同时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有时为进行文献分析,要求作者提供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电话号码、e-mail等信息。

3摘要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1)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2)所使用的实验方法。3)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4)研究结论及其意义。注意:摘要中不列举例证,不描述研究过程,不做自我评价。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三

社会高度现代化的发展下,风险伴随发展,因此,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一、有关风险和风险范式研究。

在众多对风险的研究中,德伯拉·勒普顿(deborahlupton)归类出三种风险范式,由玛丽·道格拉斯(marydouglas)等人为代表的利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风险的“文化/象征”理论,吉登斯和贝克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以及艾瓦尔德(ewald)等人借助福柯的理论提出的“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理论。国内以马克思思想为视角研究风险社会范式的,如:庄友刚的《风险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对风险社会的二重审视》。

国内郭强《高度现代性条件下知识缺失与风险叠加》也从风险文化角度分析,认为知识是饱和又缺失的,社会知识会提高人类战胜灾害的同时也增强制造风险能力;知识缺失使我们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陈忠、黄承愈在《风险社会:知识与实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与“历史超越”》中认为揭示、剖析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全面认识风险社会的实在本质,历史性的超越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二、有关风险社会特征的研究。

国内学者刘岩在《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总结了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并且得出风险社会的独特性表现,第一,全球性风险;第二,人为性;第三,现代性变异的产物;第四,社会风险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结构性特征。庄友刚在《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指出风险也强调风险不确定性,风险有破坏性的同时也具有挑战性与创新性,风险与机会同在,即风险二重性。

对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具有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在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中描述可能性也就是一种未来性、不确定性。发生概率不定,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回归到社会中”,不确定性掌控生活和行动。而且这样的不确定性本身就预示了风险的二重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中风险指的是与将来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是一种看作将来被征服的范围。

风险关涉领域具有广泛性。贝克在《风险社会》写到风险不仅关涉到社会还涉及到个体,不仅涉及经济还涉及政治、文化等。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由于财富分配逻辑向风险分配逻辑转换,风险一开始体现在经济领域,随后逐渐蔓延到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生态领域、文化领域。

社会风险具有人为性与非先在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指出人现在面对危险更多地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源于外界。在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中总结指出人们被动的卷入由人们自己进行的实验,并且这场实验早已不受人们的控制。

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强调制造风险,而拉什则强调规避风险。

三、自反现代性分析的研究。

国内学者中杨亮才在《现代性视域中的风险》认为社会可能面临“危险”和“灾难”人类社会处于由简单现代性向反思现代性的转变过程中,并且特别指出中国转型下虽没有进入风险社会,但是风险具有潜性且大量交织,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实现全球合作下的风险治理。庄友刚在《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角度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反思,而且反思的基本理论应指向对全球资本主义关系的批判的前提下的改良实质。郝建梅在《风险社会: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不仅将风险问题与自反性现代化联系并且视为风险社会的两大主题,将贝克的社会理论定位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理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对自反性现代化的重视。

吉登斯、拉什、贝克在各自着作中分别详细对自反现代性的概念进行重构和批判。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现代社会已达到了极限的情况下现代工程没有陷落,并没有面临现代性枯竭,是第二波,只是变得激进的情况下重建。

四、风险对策的研究。

温志强在《风险社会中突发事件的再认识--以公共危机管理为视角》一文中指出政府主要要从风险突发情况下转变处置突发事件的理念入手,以人为本,做到取信于民,调和各方利益的情况建立危机预警系统;齐立广在《风险社会中政府责任担当的问题》提出政府不仅应该从责任伦理、在行为导向上对风险文化、意识等逻辑转换,还要重视预警、决策、问责机制构建;吴英姿在《风险时代的秩序重建与法治信念--以“能动司法”为对象的讨论》中从司法角度指出要法治信念裁判制,社会共享价值体系重建,还要通过始终如一的适用法律,实现民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向规则之治转型司法机制;武术杰、李昭昊在《风险社会中政府的媒体管理和形象管理》中指出政府在现代社会必须学会危机管理,尤其要注意媒体管理与形象管理,否则处理不当会削弱政府合法性基础,而使政府的合法性得到巩固和加强又要从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改善政府形象激励和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入手。

纵观以上资料,对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多讨论其现代性,从各学者的研究资料看出,大多学者只是对风险社会中的表象问题分析研究,少有能探究到其背后的本质问题,特别是对其风险制度、实践观问题研究及反思,即没有很好的将贝克的社会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也对其背后本质单独分析不够。

参考文献:

[1]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强.高度现代性条件下知识缺失与风险叠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1)。

[3]庄友刚.风险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j].山东社会科学,2009(5)。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四

摘要:生成性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种突破,它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关键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动态生成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科学知识,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生成动态探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出彩,课堂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预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案例]:

这是我自己在今年执教的一堂课,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我按照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在做“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的实验时,第一个气球是按照预设向前前进的,然而第二个气球在实验时却出现了状况,它在原地动了动,最后是往长气球中间缩了,没有按照原计划向前进,而且连续几次都是这种状况。这种情况与我设计的相差很大,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让学生时刻养成留意各种现象的习惯,我接着就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们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们是大眼瞪小眼,东张西望后没有人举手。我就说:“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发现这次与第一次的情况有什么区别,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往中间缩的情况?”通过再次实验,有些同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第一次气球打气时,气球前后粗细是差不多的,而后来几次气球都是中间特别大,前后不一样粗细,但是还是不能回答为什么会往中间缩。这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这其中的原因了:是因为气球本身的材料有弹性,当中间特别大时,中间部分的收缩力就小,而两端的收缩力较大,导致了气球往中间缩了,而不向前去。最后,我又找了好几个气球,直到充气后前后差不多大小才进行实验。结果当然按照预设的那样:充气多的气球跑得远,充气少的气球跑得近。课堂在经历了一些插曲后终于回到了正途。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我们教师依靠自身的机智和文化科学底蕴来把这个课堂生成处理成锦上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还是会不断地涌现,那么我们要怎样地来处理这些生成呢?我想从下面几点来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聆听稚音,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让我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五

于是我跑去问爸爸和妈妈,可他们都说不知道。这可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我家的“无所不知的老师——电脑”。我立刻去查电脑,原来叶子的茎是用来传递水分,吸收阳光。传递根部吸收的养料的。啊!怪不得,我家的茉莉花开的这么多,这么香,!因为我家的外婆出了一份力,她每天给茉莉花浇水施肥。好辛苦哦!我以后也要向外婆学习,多给我家的花花草草浇水,让我家的后花园变得更加漂亮。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六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xx。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七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是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学生具备了数据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与思考习惯,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数据意识;培养策略。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常会遇到相关数据的观察与测算问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使学生形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数据意识是学生搜集数据、整理与分析数据及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在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有多项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数据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观察统计数据信息,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与解读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对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因此,小学科学活动中应把培养学生数据意识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科学探究活动中数据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活泼好动,探究活动给他们带来了乐趣,但是学生探究活动完成,需要在实验表格中填写相关实验数据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关注数据,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便应付了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了解实验数据的重要性,不会通过数据来深入思考问题。另外,由于一些探究性活动属于验证性实验,数据已经明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常朝着“已经明确了的数据”去搜集,在实验结束回报成果时,学生往往表不自己的实验所得出的数据与验证的数据相同或相近,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在探究活动中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通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在获取实证的过程中,主观心理因素往往会成为左右他们行为的诱因,这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数据的取舍与分析,导致数据的失实,这些问题制约着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二、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策略。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欲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与分析数据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抵抗弯曲”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带来了学具:支架与纸条,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一座“桥”。我又出不了多个垫圈,并告诉学生,老师想把这些垫圈放在纸桥的中间,并让学生猜测纸桥能够承受几个垫圈而不至于塌下来。学生匕嘴八舌,有的说能承受1个,还有的能承受2个、3个等。接下来,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实验看纸桥到底能够承受多少个垫圈。我放一个垫圈,学生发现纸桥弯曲了,放两个垫圈纸桥更加弯曲了,当放上第三个垫圈时,纸桥被压塌了。我问学生,这座“桥”能承受多少个垫圈?有的学生说能够承受三个垫圈,我进一步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桥能够承受两个垫圈,因为放三个垫圈,纸桥就塌了。以上教学片段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机会,我首先让学生预测,但是预测往往是不够准确的,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才是科学的。

(二)动手操作,学会采集有效数据。

在探究活动中,我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学生学会采集有效数据,在对数据的比较与分析中,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摆的研究”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动手做摆,并让摆摆动起来,明确摆动的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小组记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并如实做好数据记录。学生探究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汇报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如有的小组三次测得的数据是59,60,59,有的小组是47,47,47,有的小组是51,50,48等等。我然后问学生数据是否准确,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地方,致使数据出现较大误差,并分析一下原因。有的小组说在实验时,摆撞到铁架台了,有的说自己小组的摆好像越来越慢。我提醒学生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再进行实验,收集有效数据,再让学生汇报小组的数据。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进行了多次测量,以期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对于数据不可靠的情况,就要找出原因,反复进行实验,才能取得比较有效的数据信息。我还要求学生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本或者实验报告本上,并且进行分析、比较与整合,排除十扰因素,切忌拼凑虚假数据。

(三)实验观察,学会分析数据。

对数据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过程,采集数据,严格地做好记录。如课前资料的收集、对物体进行观察中提出的问题、学生个人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计划等内容,都可以采取文字记录的方式,特别要注重相关数据的详实记录。用文字表述不清和不能用文字描述的观察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表来进行记录与呈现。例如,在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内容时,对于凤仙花的生活习性、种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植株各部分的作用的资料信息,学生都可以用文字做简单的记录或摘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应表格对凤仙花的植株高度、数量、花、果实、叶的形状、种子的形状用图问和文字做持续的记录,用曲线对茎的生长状况进行记录。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对凤仙花生长过程中植株高度的变化,结合气温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凤仙花生长的特点,提高了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仟务之一。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探究内容,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欲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学会采集有效数据,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学会数据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学会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与猜测的正确性,牢固树立数据意识,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科学综合素养。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八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在六年级科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要逐渐的被削弱,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不断的被增强,甚至可以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科学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学生要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一单元与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在生活中也大都有过体验,所以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生活是知识的沃土。只有让知识回到生活中,才能开花结果。在教学《生活中的工具》时,我引导每一位学生回忆叙述:自己在生活中所使用过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干了什么事情;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你能干成吗?等等问题。学生回忆的热情很高,要求回答的也很踊跃。这样以来,学生即体会了工具的作用,又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科学实验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课题;组织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观察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小结实验结论;交流汇报实验成果。这样做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是学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知识,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教学第一单元要让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择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在教学时我出示了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选择工具。例如要打开一个奶粉筒,我给学生了一些工具:手钳、羊角锤、剪刀、螺丝刀。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迅速的找到用螺丝刀开启,即省力又方便。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果没有螺丝刀,你怎么办?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利用杠杆原理又很快找到了省力的工具。学生在选择工具中巩固了所学知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九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数学教师采用,它成为一种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只有科学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网络作为信息发展的产物,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受推崇,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进行情境设置和信息查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中绝大多数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图形的变换、线段的移动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从本质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展示,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在“概率的意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一个抓球小实验:黑盒子里盛有黄、红、白三种颜色的同样大小的乒乓球各3,让学生从黑盒子里一次抓出3个球,总共抓90次,看一次抓出来的都是红颜色的次数,红黄白各一个的次数,两个红色一个白色的次数……这个实验由于课上实验时间、实验场所的限制,学生实验内容、次数不够充分,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和预想的结果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运用flash课件模拟这个实验,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趣味题目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拓展信息来源,能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画出相关的几组图形,会大大浪费教学时间,还缺乏形象直观的效果。为更好地优化教学结构,教师通过flash动画手段让直线移动起来,从而展示直线和已知圆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离、相切、相交的几个概念,学生通过动态观察,理解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值关系,推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这些关系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在几何教学中很多图形是变化的,如线条的变化、角的旋转、面的转动等,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在过程中可以实现暂停控制,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代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是数形结合的,同时还涉及增减性的问题,学生接触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通过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数学素材的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情境,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习,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开辟崭新的天地。

中的合作学习》宛城区金华乡金华中心小学李玉华1《如何实施科学教学如何实施科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好多......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十

在当今社会,各种安全事故频发,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本文从科学教育课程出发分析了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安全教育的主导力量。学校应从内容到形式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教育内容之中,科学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教育课程的资源,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学校教育中,安全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常规性教育。最有效的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方法就是学生时刻牢记安全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不安全因素,进而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故。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同时它还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科学就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具有特殊的人文性,而且还蕴含着人类深厚的生活精神: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等等。而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安全教育有机渗透到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安全教育不仅仅是语文和德育课的事,作为科学课程,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安全教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内容。

安全意识是逐渐培养形成的,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接收能力好,是形成良好安全意识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在学科教材中,对涵盖的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还要适时进行渗透。尤其从现实生活中出发,针对学生感兴趣且息息相关的安全教育问题,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通过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林格认为学生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能认识到生命现象的现实感,为此要特别重视生命教育。学校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设立了安全教育课程,这让学生重新认识到生命的定义、意义及其价值。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而且还利用了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来唤起并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生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并时刻谨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学生才能远离伤害,健康成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有关科学安全方面的知识。例如学习《热空气》一课,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学生们情绪高昂,这个时候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展示,氢气爆炸的照片或者视频,出其不意的将学生的思路拉到安全的范畴上,然后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不能够正确应用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提问,这样长期坚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对于尚未懂事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要保护自己,需要掌握一定的险境逃生技能,而这些技能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利用课程资源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避灾避险意识。在交通、食品、防火、防水、用电安全等方面提高学生避灾避险的本领。比如在食品方面学生通过开展的《食物的营养》《发霉的面包》等课程联系生活中众多“三无”食品。学校还举办“认清三无食品”的现场会并聘请专家来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又如在地震安全防护方面,学校利用《地球的运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等学习活动播放实例录像——汶川大地震,他们利用这场由地球的运动引发的灾难对学生进行避灾避险的教育。学生在这种重现实例的强烈冲击下不仅能见证爱的伟大,而且还能体会到生与死的距离有如此之近。在这场灾难中,学生通过观看地震中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场面了解灾难与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并认识到掌握避灾避险的本领的重要。众所周知,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同学通过自己学到的安全急救知识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在汶川地震中史上最牛的学校无一伤亡。在灾难面前,生命在避险的教育下才得以延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亲历演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探究等方式并结合实例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避险知识。学生也能通过对避险知识的学习来掌握避灾避险的本领。

瓦西留克曾说:“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正如瓦西留克所言学生对安全意识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自己亲自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安全保障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这种体验。学生经过这种体验能够进行自我反省并提升安全保护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制造一些小的突发的事件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例如酒精灯被打翻导致桌子着火的情况,引出用湿毛巾灭火的场景。学生关于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深刻的,当然影响也是深远的。另外,他们还可以在课程中补充一些相应的防火自救的知识。例如:在自己身陷火灾的情况下,最大的威胁就是思想意识千万不要惊慌,但要立刻冷静下来,想办法逃离火场;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的自救措施,比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被呛到而昏迷、用湿衣物包裹身体防止被火烧伤等。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一念之差就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孩子身边隐藏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不可能预料到什么时候会发生。因此我们能为学生考虑到的不安全因素是很有限的。学生只有提高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才能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学生只有自己去面对,并学会处理突发事故。在突发事故中,学生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并注意安全。他们只有通过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进行机智勇敢的处理,才能真正让自己得到安全。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而学生体验到了维护安全、尊重生命及其学会避险的重要性,并了解到生命的珍贵。

总之,在生命教育渗透到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寻找教学内容中的契机,而且还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在逐步提高自己对生命教育的能力的同时将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科学教育之中。他们要怀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生命教育;让孩子们远离伤害,健康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中安全意识的渗透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使安全意识的教育自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味的讲大道理。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安全教育的内涵和搜集教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

[1]刘亚轩,.国外小学安全教育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26).

[2]黄德锋,.托起生命之舟——一堂关于生命与安全的生命教育课的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2011,(16).

[3]黄颖,.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0,(25).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十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1、实验导入。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2、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悬念导入。

小学生好奇心强,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1、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是经历从已知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的循环过程,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最近发展区提问,这样才能基于学生基础,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但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提出“一刀切”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能面向全体,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探究。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提出的大多是检测型问题,只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并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开展。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固有思维的枷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学习《观察土壤》时,我首先让学生课下采集土壤,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采集土壤是为了研究,那么我们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展开认真而积极的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课外有着更宽广的探究空间,更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如学完《树叶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何变化?让学生展开长期而认真的观察,这样更利于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完《盐在水里溶解了》,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这些课外探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提高。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放妥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十二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贪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要想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安安静静地听,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很难。一些老师对那些在上课时总是好动的孩子会采取批评的方式,责怪他们“不听话”,其实这样不对,老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了解孩子们的特点,并且加以利用。这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单纯地讲课,而可以换一种方式,以玩促学,通过一些小游戏、小实验,让学生得以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会再觉得上课很无聊,因为他们不需要一直纹丝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动态的学比静态的听有意思很多。只要学生有兴趣,通过主动参与,在玩乐中学习,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学习、对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会好很多。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科学,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最科学、最真实的解释,小学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一个劲地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学生好像就只是一个接收器,牢牢记住老师所讲的东西,这样很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对这件事、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要知道,孩子们自己找到、总结的答案,肯定比老师告诉他们的要印象深刻。这样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就可以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不仅掌握了老师想要告诉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这种能力,在今后遇到类似事情,完全可以凭自己去解决、发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做学习的接收器,而是主动进攻,积极学习。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老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的思维才不会仅仅局限于老师所讲的某一个点,而是可以扩散开来,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培养,让所有学生都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十三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落实这两点工作内容。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十四

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将自主化、人性化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得更加深入,活动型教学法作为对学生自主能力激发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小学科学有着逻辑紧凑、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开展科学的、多样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为课堂添彩增色。

活动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指向性是极其强烈的。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有着最开放的空间,对科学学科来说,正需要学生在宽松的自我空间里释放出大胆、独创、探究的精神素养,因此科学活动教学必须更有吸引力和启性力,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启自主意识,锻炼自主能力。在实施中,教师不能按照套路,只重形式,而是要贴合小学生的认知世界,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让课堂活动别具一格,活力充实。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如何构建魅力小学科学课堂,如何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对刚接触科学课程的小学生来说,活动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学生引入符合其认知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为此融入游戏元素是最合适的,游戏对学生有着绝对的吸引力,它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时,在规定实验开始前,教师先设置了一个游戏活动“谁最快分出”,即让学生用塑料勺子将与胡椒粉混在一起的粗盐粒分出来。游戏让学生的参与情绪高涨,一边纷纷感叹着“太难了”,一边摩拳擦掌做准备,一轮比试下来,学生都觉得十分辛苦。教师又提出让动作最快的学生和自己再比一次,教师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将塑料勺在毛布料上摩擦,轻易就吸住了胡椒粉,分出了粗盐粒,让学生惊奇不已,在游戏体验的放松和趣味感知中,教师顺势引出了“生活中的静电”学习内容。活动教学不能被条规所束缚,需要展示更多的灵活与乐趣,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科学味的游戏有着全员引导性,能激起探究欲望,让学生因投入而迸发出学习的兴趣。

现代网络化、信息化等科技力量的增强,令课堂教学也多有助益,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活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情景,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加直观、全面,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深入。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聚集更多自主感受,启发更多自主意识,强化科学实践能力,在这其中,听觉、视觉、触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带动能够起到深化、催动的作用。以情境为辅助,融入多媒体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感知更加深刻、丰富。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教师为学生安排了探究活动“解密乐器如何发声”。毫无感知启发的活动当然无法有大收获,因而教师同步用多媒体展示了交响乐团演奏时的情境,让学生先是感受乐器的美妙与震撼,接着拉近的镜头展示了音乐家们操作乐器的细节,小提琴琴弦的颤动、钢琴键盘的变化等都清晰地呈现出来。视觉、听觉的立体感染让学生的感知体验也尤其丰富,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有的学生拿起尺子模仿键盘弹动,“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发出”的科学概念无形中得到了渗透。多媒体情境引导脱离了书本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认知的机会,让学生从书面定义跨越到多彩生活中,从熟悉的印象和放大的感知中优化了学习体验。

课堂活动开展并不一定要让学生一味去“做”,还可以“想”与“说”,活动教学的宗旨是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思维上同样如此。学习科学最需要的就是求真的韧劲和个性的追求,因此课堂活动也要延伸到思维领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讨论活动便是不可或缺的形式。长期以来,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听”,而少了自主的说。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个别活动与集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说,大胆地质疑,在自主讨论中挖掘个性,求得真知。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冷水与热水》时,教师提出:“将热水和冷水混在一起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引得学生纷纷猜测,这时教师开启了自主讨论活动,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求证问题。讨论过程十分热烈,教师随即引出:“既然是不同温度的水,就应该有所区别才对。”学生立刻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根源,讨论出不少方法。有人提出把热水染色,得到了一致认同,也有人提出把冰块染色投入热水,却有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反对者质疑冰块本来就容易浮起,即使染色已经不具有实验的科学性了。学生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自主讨论活动让课堂不再死板沉闷,让学生在主动掌握的交流中尽情释放思维潜力,让学生充分端正大胆、个性、严谨的科学求真态度,自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课堂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且常常以小组形式展开,在以自主为前提、创新为目的的活动开展原则中,特色是不变的要求。不少的课堂活动开展都是在直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问题讨论或动手实践的,这样对学生的自主空间还不能做到完完全全地开放,只有开辟全新的主题空间,让学生从思维到实践连贯地发挥,才能将小组合作的热情激发到最大,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到最强。因此教师要适当地重组教材,提取鲜明、特色的主题内容,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创新。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时间这个令学生感到近在身边又抽象难解的主题,为学生设置了“别让时间溜走”的表演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创意、编排,不同常规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动力,创意十足的表演集合了学生集体配合能力、理解表现能力等综合素养。有效的科学学习不仅仅是消化知识,更在于学习方法和学习素养,课堂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主动尝试突破自我,打破常规,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体验感知来重塑对科学的认识,拓展看待科学的思维,享受参与、创造科学的过程。一堂具有魅力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用充满“童趣味”的活动方式,带着“求真”的本质,时刻关注科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结,关注学生好奇心、责任感、合作能力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巩固和生长。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十五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趣味性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大有助益。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忽视趣味实验活动的设计,对学生也没有做出明确地要求,导致趣味实验过于形式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作用。对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确保趣味实验能够有效地开展,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动机)一般来说,趣味化学实验的类型可分为夯实基础型、生活实践型、拓展延伸型和探索创新型。下面将在每个类型中分别列举1~2个实验,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够有所帮助。

一、夯实基础型。

夯实基础型的实验可以看作是基础类化学实验,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转变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此类型的实验有红糖制白糖和烧不坏的手帕。

(一)红糖制白糖。

活性炭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利用活性炭的这一特性实施红糖制白糖实验,温习《各种各样的液体》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向学生展示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化学仪器,主要有红糖、水、活性炭、烧杯、玻璃棒、漏斗等;其次,将红糖和水充分搅拌混合并加热,向烧杯中加入活性炭,用过滤设备将红糖水滤出,所得无色液体经过蒸发浓缩处理,直到所剩液体为原来的1/4;最后,将烧杯放在常温下冷却,会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二)烧不坏的手帕。

讲《雨天中的布料》时,可以反向设计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学生既可以巩固原有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实验流程:将2份酒精和1份水制成混合液,手帕全部浸入到液体中,用镊子夹住手帕放在酒精灯下,一边燃烧,一边甩动手帕,此时会发现手帕并没有燃烧起来。教师也可以进行对比实验,将没有浸泡酒精的手帕用酒精灯燃烧,发现手帕会迅速烧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产生的实验效果截然不同呢?接下来教师要解释实验原理,虽然乙醇燃烧释放了热量,但是水分和乙醇的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同时晃动手帕也会散发热量,这就使得手帕的温度被一再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理所当然地就无法燃烧了。教师解释过后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也会更为深刻。

二、生活实践型。

生活实践型实验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类实验的材料易于获取,教师可以将其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比如说碘遇到淀粉会变蓝,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维生素c会变成无色液体,根据这一原理来检验蔬菜和水果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中需要学生能够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及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在实验过后加以总结,明确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通常情况下,生活实践型实验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发掘化学的趣味性,进而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养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品质,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化学水平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型。

通过趣味化学实验能够将学生带入科学知识的海洋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原理,教师还可以尝试延伸课堂知识,设计一些拓展延伸型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化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现象,体验化学变化,教师可以设计“魔棒点灯”趣味化学实验,具体实验方法是:将高锰酸钾晶体研细,放在蒸发皿上,在晶体上滴入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轻轻地将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混合均匀之后用一根较长的金属棒或者玻璃棒蘸取混合物,用其点燃灯芯。该实验的原理是: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mn2o7,该物质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当遇到易燃有机物时会立即发生燃烧现象。四、探索创新型创新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无论各行各业都亟须创新型人才。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趣味化学实验中引入探索创新型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学生也会对化学实验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创新型实验有透明的铝片和污水变纯净水,这两项实验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

(一)透明的铝片。

先准备一片高纯铝片,测量铝片厚度,进行清洗和抛光处理,再将其放入到草酸溶液中,去除铝片中的铝基并扩孔。最后将实验所得的铝片放在电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铝片上出现了众多均匀排布的小孔,每个孔径都在0.1μm以下,且铝片的厚度也远远低于最初状态,近似透明的效果,这就是“透明的铝片”的由来。实验原理为,铝片和草酸在电流作用下发生了阳极氧化和电解反应,导致铝片厚度变薄,同时出现了小孔。

(二)污水变纯净水。

烧杯中加水并滴入3~4滴红墨水,待其扩散均匀后加入纳米二氧化钛,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从红色变为无色透明状态。该实验的原理为,红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色素,这是其呈现红色的关键原因,而二氧化钛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将有机色素降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达到了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趣味化学实验不胜枚举,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论文文献(精选16篇)篇十六

论题:

青蛙在雨季为什么叫得欢?

正文:

今年夏季的一天,一场暴雨过后,呆在家闷闷不乐的我,觉得无聊,便出去到湖边散步。经过莲花池时,忽然听到池里传来青蛙欢快的叫声,我就来了兴趣,捉了两只带回了家。

接着,我拿了一个大缸,倒满了水,放了一块塑料泡沫后,又把两只青蛙放到泡沫上,就蹲坐在地上观察它们。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会儿又乌云密布,下起了雨。刚才那一对沉默的青蛙,现在倒叫得越来越欢了,仿佛它们是一直期待着下雨似的,一会儿“唱唱歌”,一会儿“跳跳舞”高兴的不亦乐乎,这时我就奇怪了,难道下雨天对它们有好处。于是我就展开了第二次试验。

第二天又下雨了,这一回,我打着雨伞在雨里看着他们,只见许多害虫都破壳而出在青蛙的周围乱飞一通,一个个也就白白成了青蛙的美食了,嘿嘿!怪不得青蛙特别开心呢。我连续做了五六次试验,结果还是一样的。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查了《百科全书》,终于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青蛙不仅靠肺呼吸,还靠裸露的皮肤呼吸。雨天,空气的水分多,有利于青蛙通过皮肤呼吸。而且小昆虫在雨天繁殖的特别快,这也是青蛙捕捉它们的好时机。所以,青蛙在雨天叫得欢。

通过这次试验,我不但发现了青蛙的许多秘密,从而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道听途说,那样的答案是不准确的'。而是应该自己动手,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结论:

青蛙在雨天可以通过皮肤呼吸,而且也是捕捉害虫的好时机。所以青蛙在下雨的时候叫得欢。

相关范文推荐

    对未来的工作计划设想(通用20篇)

    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清晰了解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为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深到落实科学发展观

    备战运动会方案(优秀16篇)

    运动会是一次与同学们亲密接触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交流和友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运动会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总结有所帮助。时间:12月2日(星期五)。活

    读书月活动及方案(模板18篇)

    活动方案的设计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以便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清晰地了解和评估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可以查阅一些活动方案范文,以获得更多的灵感

    干部作风整顿问题自查整改报告范文(15篇)

    自查报告应当包括对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问题和挑战的描述、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工作成果的评估等内容。下面是一些写作自查报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共产党员民主评议表范文(23篇)

    范文是对某一课题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后得出的模范性写作,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请大家浏览以下范文范本,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提高。自我评价就像一面镜子,

    信访案件化解方案(热门15篇)

    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估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施的难度。通过阅读这些计划书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计划书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近年来,我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实用20篇)

    审计结果对于决策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和投资决策。如果您正在准备审计报告,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提高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

    股权投资工作总结(实用22篇)

    月工作总结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希望通过以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可以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积极性,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现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

    新教师培训校长讲话心得(通用16篇)

    培训心得是在参加培训课程后对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培训心得写下来。通过参

    综合管理部年度工作总结(专业15篇)

    一个月一晃而过,是时候写一篇月工作总结了,让自己更好地成长。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优秀的总结文稿。综合管理部在公司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