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思想性的书 对党性的认识思想汇报(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紫薇儿2023年思想性的书 对党性的认识思想汇报(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思想性的书篇一

党性是干部的立身之本,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锻炼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对党性的认识思想汇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对党性的认识思想汇报,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共产党自1920xx年在南湖画舫上点起了救国救民的星星之火,至今已有了90年的光辉历程。无数共产党员用鲜血染红了党旗,无数的先烈用生命祭奠了共和国的国旗。

95年的光阴,我们的党从创建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近七千万党员,同时也带领着我们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这样一个光荣组织中的年轻一员,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也坚定了我加强党性认识,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一、要加强党性认识,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员本色。 生命的价值在于事业在于理想,生活的价值在于物资在于现实。追求生命价值的衍生品是激情,追求生活价值的衍生品是颓废。要在当前社会的各种思潮中去伪存真,加强党性认识,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首先,必须要有信仰。我们共产党员的信仰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这是立身之本。二是必须要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原动力,追求理想是奋发向上,升华人生的过程。要把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同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为我们党的事业增添兴旺的火苗。三是必修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对党忠诚,才能顾全大局、听招呼、靠得住,关键时刻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二、要加强党性认识,就要加强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虽有些片面,但足以见出读书对古人来说的重要性。要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党性认识,就必须加强学习。首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随着社会科学文化水平飞速发展,党的理论政策也与时俱进。只有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一向追求、一种品格,坚持每天读书学习,才能及时更新知识,在自身素质和能力上都得到提高。其次,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孙书记在讲话中曾提到“学历高不是读书多,读书多不是知识多,知识多不是能力强”。这说明我们要多读书,但不能死读书,要结合本地实际,融会贯通,要掌握了这个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不为书惑,从书中得到有用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要加强党性认识,就要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苑书记在给我们上课时提到“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来访信件当家信,把群众的事当家事”。这就是要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心怀群众冷暖。首先,要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把服务群众的宗旨牢记在心,才能让我们目标明确。其次,要贴近群众。我们要摸准群众脉搏,与群众多交流,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需、所想,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和措施。三是要有真情。要常怀感恩之心、牢记党员身份,是群众为父母,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乐群众之乐、忧群众之忧,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加强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从哲学的角度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精力放在了解群众需求,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上去;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正做到上不愧党,下不愧民。

预备党员培训班开班第一讲“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老师以20xx年的两大腐败高官为例,详细分析了他们从优秀走向毁灭的过程,听起来“情理之 中”,想想确是“触目惊心”。

刘志军和刘明福在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他们受党的教育培养多年,在领导岗位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却在党和人民委以重任的时候,放松了对个人党性修养的重视,以至于慢慢由小到大,由开始的“推托”到后来的“理所当然”,终于思想防线失守,屈服于各种诱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贪污腐败,违法乱纪。

吸取他们的教训,作为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先进性、组织性、纪律性在党员身上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的统一,是合格共产党员的共性,也是共产党员的思想核心和灵魂。加强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使我们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入党。

共产党书记在xx大上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每一个党员、预备党员都要自觉地把自己同党组织融为一个整体,同心同德,增强对党的亲和力和向心力,积极参加党的生活,经常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只有“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党性修养。具体做到“三心”。心安真理。把心放在对真理的追求上,时刻保持知识本领上的恐慌感和理论素养上的危机感,让紧跟时代要求用心学习、潜心钻研成为陪伴终身的自觉行为。心安事业。把心放在党的事业上,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心安奉献。把心放在真诚付出、甘于奉献、终身奉献上。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只有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从内因着手,使每个党员都能坚持正确的三观,坚定个人信仰,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才能有效的应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在不断转变的利益格局和各种诱惑面前,以党员过硬的党性、素质和作风来抵御诱惑。 在参加党课的同时,老师不只一次的提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学生的本职工作做起,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同学。党员的党性锻炼注重的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改造的行为,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高度自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重要条件。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但是作为预备党员的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仰支撑,我们愿意迎接党组织的考验,不断学习,做一个政治思想真正成熟的党的接班人。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我研读了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修养》这篇文章,有些感想特汇报如下。《论共产党员修养》是刘少奇同志于1939年7月8日和12日在延安马列学院对投奔延安的有志青年所作的演讲。他讲共产党员修养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是"为了将来好提高自己的地位,夸耀于人,使自己成为有名的人物";他讲共产党员思想修养的标准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他说,真正的共产党员应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很有现实意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少奇同志说:"我们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时刻用这个理想信念来约束激励自己,磨炼升华自己,对照规范自己,经得住任何考验。党性修养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它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能力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等。一个人在组织上入了党,只说明他具备了党员的基本条件。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真正共产党人,还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锻炼和自觉的党性修养,需要不断学习各种政治理论思想,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价值观。

共产党员是组成党组织的基本细胞,是党的基础,党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性质和党的战斗力,直接关系着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自身建设。在当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涌现出一大批像"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张云泉、"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等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真正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集中展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我们每个党员都应该像这些优秀党员那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意识。

在跨世纪的征途上,共产党人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面临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因此,共产党人只有具备多方面的修养,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先进性,经受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的考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共产党员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同时,共产党员还要刻苦学习各种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扩大知识含量。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也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个人素质。首先我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学习的知识内容,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渐趋合理;其次要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增强将来在自己岗位上的适应性;第三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向实际生活学习,从小事做起,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思想性的书篇二

党对党性的要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不同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这正是党性的活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体现时代的要求,党的性质决定党员的党性及进行党性修养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党性修养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想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会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患之心,恪尽兴党之则,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共产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够自觉地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够不断进步的关键,是一个人能够成为正正的共产党员,能否真正实现党性修养体现时代要求的试金石。

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为改革开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而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青年党员则是祖国建设事业未来的栋梁和接班人的骨干,是祖国未来生产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应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思想性的书篇三

众生平等,在佛教思想的发展中,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人文理念,主要是因为释尊主张四姓平等的基本人权。

一、前言

二、六祖惠能众生平等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一)众生皆有佛性为众生平等的根据以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盘

(二)以见性直了成佛为众生平等的实践以建构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目标

三、六祖惠能解行相应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一)基于众生平等的立场以实践安定人心与智慧管理的社会和谐之进路

(二)实践三无思想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结论

一、前言

六祖惠能大师(638—713)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为深远与最具代表性的一代高僧,中国禅宗由此开花散叶,禅宗的思想风潮与传承法脉从惠能圆寂至今1300年的席卷天下,并且传播至中国及其邻近的日本、韩国等地。20世纪以来,更成为欧美与全世界等国学习与探索的对象,其涵盖的层面则是包含了宗教、思想、文学与艺术等面向,同时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形成了以六祖惠能为中心的文化传承,尤其广东是六祖惠能的出生、弘法和圆寂之地,在举办“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的因缘中,本文将探讨惠能《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众生平等与解行相应的禅学思想对促进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惠能在《坛经》中开示了禅宗顿悟自性的思想,以一句r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的智慧,点燃了智慧的火炬,成为照耀千古的光华,这一句话也可以解释成“一切万法在于自己的本心自性”。然而,自性中并无相对的两端,惠能为诠释顿悟禅法的殊胜,所以开展了众生平等与解行相应的思想,期能从超越极端与消融对立中进入无分别的法性,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纷争与矛盾的方法,不仅可以促进个人身心的协调,也可以从个人与人群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众生平等下彼此互相尊重,在精神文明中创造最大的光辉与境域,本文以此为思考的进路,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另一项可能的价值与意义。

平等,梵语sama,是指齐等均平而无高下深浅的差别,在佛教思想上是指一切事物的现象在空性或共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法性上没有差别,故称为平等。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中,释迦牟尼佛在弘法时即提倡“四姓平等”的主张,也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思想理念。此外,在(大智度论,卷1.00的释昙无竭品),提出了“诸法平等”与“众生平等”的妙谛,另在《华严经》、《大集经》中都明示了“众生平等”的法理。特别是在《大智度论》中所说的“众生平等”,是建构在般若思想的修证体系上,从。“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生j到诸法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后“入无所有中,则皆平等j到众生空与法空,并且说“圣人得般若波罗蜜,不随忆想分别诸法,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中”的实践方法而体证众生平等的境界。由此可以略见众生平等的理念是具有佛教经论的理论根据,同时也是修行解脱的方法与目标。因此,对于佛法正确无谬的了解与实践,特别是佛教的般若思想,才能真正体会从“诸法平等”到“众生平等”的圆融境界。换句话说,从佛教解行相应的角度,进而阐析“众生平等”的理论根据与实践方法,不仅能够深入的探讨佛教教理的真谛,更能够响应时代潮流的脉动,提倡同体共生与尊重包容的现代思潮,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慈悲普济一切苦难的众生,真正建构一个和谐社会与全体人民幸福的时代环境,以上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二、六祖惠能众生平等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一)众生皆有佛性为众生平等的根据以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盘

本文以敦博本《坛经》为取材的中心,以惠能现身体证(金刚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语录为研究素材,亦即试图由高僧实际修证的体验及发现,建立有别于传统经论诠释的研究进路,为r解行相应”提供一个历史的明证,并且由此深入佛法的核心,厘清似是而非的误解,揭显众生平等的理论根据与确切有效的实践方法。

众生平等的理论根据之一是来自般若思想的诸法平等,也来自佛陀无缘大慈及同体大悲的展现。因此,在佛教教义的理论根据方面,在《坛经》中呈现的是“众生皆有佛性”为众生平等的依据。其中,以“自性清净j为众生的真如本性,又以众生即佛为平等的超越根据。至于,实践的方法,则以定慧等持及常行直心为生活原则,并且实践三无思想及修持般若行为利他方便。

所谓的“自性”,一词,原本在佛法中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而惠能所说的r自性”,则是r法自性”、“本来面目之法性”,是“含万法藏识的”,《坛经》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所以说自性含藏万法,为一切法之根本。同时,惠能主张自性本净,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换句话说,自性是清净,若能见此自性清净,便能自修自作自行佛道,乃至成佛。因此,惠,能更加深入的阐述万法在于自性,即是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若知一切法尽在自性,而自性是清净的,若为烦恼妄念所覆盖,则不能见到自性。那么如何可以见到自性呢?惠能以为r顿悟”一门是超捷进路,所以提出“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的说法,惠能期待学道者能够各自观心,顿悟菩提,然后令自本性顿悟。反之,若不能自己悟道,就需要寻觅大善知识指示修道的方向以期见性。惠能进一步阐述“大善知识”的定义,说明能够悟解最上乘的佛法,直接呈示菩提正路的人,就是大善知识。并且由此大善知识能够发起在人性中本具的一切善法,以及显发三世诸佛与十二部经中的殊胜意义。因此,若不能自我启发而见性悟道者,是需要善知识开示修道正路以见性。反之,若能自悟者,则不假善知识开示。虽说如此,若不能自悟而向外觅求善知识时,须知不要心外求法,若心外求善知识而得解脱,无有是处。换句话说,不论是自悟也好,或觅求大善知识示道也好,皆须识自人人本心之内皆具之善知识,此善知识即是自性,才是悟道之源,才是众生的真如本性。

此外,惠能也引了《菩萨戒经》来说明白性清净为众生的真如本性:“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惠能从智人及愚人的对比中说悟与不悟,在法性上是平等无二的。若愚人一念悟,即众生即佛’,以此推证“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换句话说,诸法平等的佛性是清净的自性,也是众生的真如本性,所以识心见性之后,就能自成佛道。

众生即佛为众生平等的超越根据,其超越根据即是佛性,可以内指而使经验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佛性是成佛的超越根据,然而佛性又是众生本具之真如本性,是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无别的觉性,所以说众生即具佛性为众生平等的超越根据。关于此点,在《坛经》中曾有一段深刻的记述:“后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众生,即能识佛,即缘佛心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

在此所谓的“平等j,即是不舍弃与不染着一切万法,不以对立的角度出发,不以执着的态度坚持。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心行广大平等的自性为要。因此,“平等”不仅是众生佛性的特性,也可以是生活修持的依循原则。

吾人建构和谐社会,应以“众生平等”为基本的理论原则,每一个人生而平等,在民主法治的社会中都具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爱护国家,遵守国家的法律,积极的服务社会,发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面,任何事情不以对立的角度出发,不执着利益的争取与占有,愿以平等的精神,与社会大众共同享有和谐的社会。同时,吾人内心不舍不着,身心和谐,进而寻求家人朋友之间友善相对,慈悲众生皆有贪嗔痴而能开导化解众生的愚蒙,开启吾人本具的佛性与智慧,共同创造一个人与入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全体和谐的境界,这也是佛教人间净土的展现。

(二)以见性直了成佛为众生平等的实践以建构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目标

前文述及,众生皆有佛性为众生平等的理论根据之后,应该寻求确实有效的实践方法,才符合佛教解行相应的基本原则。换句话说,理论根据可视为“解”,实践方法可视为“行”,两者固然在佛教思想中是相应成立的,在本文的论证中也能够经由此讨论模式,互相证成与相互发明。因此,在前文的论证基础上,寻求解行相应的实践方法,在惠能思想中以为是必须在日常生中行一行三昧与常行直心,《坛经》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惠能以为“一行三昧j是在一切时中,不论行、住、坐、卧,都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常行直心。并且引用《净名经》(即《维摩诘经》)的经句来说明,揭示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不着法相,通流无碍的禅法,即是一行三昧。’其中,一行三昧的关键在“直心”的体悟上,所谓的直心并非任七情六欲之凡夫的情绪心,而是一切不住,万法不执,不起人我分别而如是如是本来面目之心。此外,也唯有直心,才能契入佛法之妙谛,培植殊胜之福德,精进道场之修持,体现净土之庄严。因此,在《坛经》中有一段惠能解说达摩来华见到梁武帝对话的真实义:“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在这段对话的解说中,可以看出惠能非常强调一般世俗的功德并非真正的功德。所谓的布施、造寺与供养等只是修培福报,而非佛教所谓的功德。因为惠能将功德定义在“法身”上,而法身在自性上显露,只要在自法性上展现平直的心,就有功德。不仅如此,如果众生念念在平等的直心上,自然功德具足。因此,在生活上对自己常行直心,对外常行恭敬,修身修心,自然契合法要,圆满具足一切殊胜功德。

除了一行三昧的修法要领之外,惠能顿悟禅的实践哲学中另一项要点,则是“修般若行”的修证工夫。事实上,《坛经》揭示的修行方法之中,也以修般若行为中心。何谓般若?何谓般若行?又如何修之?这些在《坛经》中皆有明确的说明,惠能说什么是“般若”呢?他说:“般若是智慧。”什么是“般若行j呢?他说:“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换句话说,修般若行是一切时中,念念不被愚痴所惑,而且常行清净的智慧,即是般若行。其中,所谓的“愚”,当然是包括贪、嗔、痴等一切烦恼障碍。在身心的实相上,会出现掉举、昏沉、渴望、惊怖等不舒服若的状态。这些都是障碍,凡是能除愚及除障碍而离生灭之法门,皆可谓般若波罗蜜。不过惠能提醒行者,切莫口念般若而心行邪曲,必须心行般若,念念除妄,悟般若法,修般若行,然后可以“即烦恼是菩提”,依此念念觉悟而成佛,体现众生平等而圆满成佛。

“无念行”:“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惠能说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即使有外善知识的教授也救不可得。因此,必须自我起般若观照,观照自性心地,然后可以内外明澈,识自本心而解脱而得般若三昧。至于其实际的内容,则是r无念行人所谓r无念”,并非完全的空无,而是“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l此点正是(金刚经》的要旨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j的阐发。由此自在解脱,是名无念行,并且是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至佛的果地。可见惠能得至《金刚经》的启悟,其实践哲学的修证次第是环绕着顿悟自性,修一行三昧,修般若行时得无念解脱的中心而开展。最后,从一行三昧中常行直心,从智慧观照中行般若行,下化为生活原则及修证次第,是顿悟见性而直了成佛,也是实践众生平等最好的方法。

“自作自成佛道”接着,惠能说顿教“见性成佛”的心法之后,就要进入无相修持的过程,首先是授无相戒,见自性中的三身佛。然后是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接着是“无相忏悔”,以灭三世罪障,虽然惠能开示自性本自清净,但是众生无始劫来被愚迷所染,业深障重,是无法见性清净的。因此,惠能开示“无相忏悔j的法门,此法门有双重意义,就事相来看是:“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再从理相上说“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及“念念不被愚迷染,念念不被矫诳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显然惠能以后者为先来统摄前者。在无相忏悔之后,惠能便授无相三归依戒,主要是归依自性之佛、法、僧。此外,依照(坛经》中惠能的开示,其顿悟禅解行相应的基本特色及开宗传法的根本依据与目标,一如下图:

由此图可见惠能禅法层递分明,自成开宗传法的系统。其中,又以“见性成佛”为南宗顿教的根本心法与解行相应的终极目标,亦即见性成佛之道,他说:“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由此段引文可以看出,从般若智慧的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对应八万四千尘劳,就能生出八万四千智慧,此即是见性成佛之道的根本依据。因此,所谓解行相应的目标的达成,即是透过“般若智慧的观照”为解,“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为行,两者无间而相应,最终达成见性成佛的目标。

真正和谐社会的完美建立,必须源自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和平,源自于每一个人心中没有挂碍与执着,在日常生活中常行众生平等的直心,特别是不去执着不同种族、肤色、阶级、宗教、地区与性别,全体人民应该融入中华优美传承的文化群体中,如同百川纳之于海,千山望之一色的互融互摄,整个国家社会是一个不分彼此,互相发自于内心诚信友爱的大家庭,一方有难,万方支持,社会有爱,普世共和,自能创作和谐的社会与幸福的人生,这也是六祖惠能大师顿悟思想的菁华,相应于当下的时空社会而能给予的启发与贡献。

三、六祖惠能解行相应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一)基于众生平等的立场以实践安定人心与智慧管理的社会和谐之进路

所谓的“解行相应”,传统的解释是智解与修行的并称及相应,主要是从见闻学习而知解教理,进而实践所知之教理:或是解释为理解佛教的真理,然后依此实践而圆证其教理指涉的境界。向来以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说明其相互并存与相因相资的重要性。因此,依知解而起修,因修行而实解,是一般理解“解行相应”的模式。

在佛教的般若思想系统中,所谓的“解”,应是指“空胜解”,意即是对般若的空性有确切的了解;所谓的“行”,应是依空性而实修的波罗蜜行,两者相应为摩诃般若波罗蜜。若以此角度,环顾《坛经》的禅学思想的基盘,主要还是以《金刚经》与般若思想为构成要素,透过惠能个人深刻的'修行体证,以禅宗的“见地”为解,以生活实践见地为行,由此构成修证的体系。以下即是探讨《坛经》解行相应的禅学思想,分别从根据、进路、方法与目标来说明。

前文述及,解行相应以众生平等为根据,《坛经》解行相应的禅学思想中的“解”与“行”,主要是指禅宗的见地与修持,至于其理论的根据,应是指众生本具佛性的平等原则。所以,在{坛经》中述及惠能初见五祖弘忍时,便直下承担众生皆有佛性而无差别的气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段话着实耐人寻味,因为世俗之见是有地域、种族、阶级乃至男女性别的差异,在佛教的理论上固然高举“众生平等”与“诸法平等”的大旗,但是实际的生活层面,却很少人能够确切的实践,以致造成佛教徒在听闻教法与实践修行中的矛盾。换句话说,亦即是解与行之间的疏离及不相应,其根本原因是对佛法没有确切的信解,以致于造成生活的烦恼。然而,惠能当下承担如来的教义,以单纯的直心掌握佛法的原则,以反诘的口气与大丈夫的气魄说出:“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正因为佛性对于众生而言并无差别,所以说众生平等。由此可见,惠能是直接把握佛法的中心要领,然后以个人解行相应的心得,说明众生在佛性上是平等无二的,因此可知解行相应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佛性的平等上,亦即是众生平等的基础上。笔者试以一简图说明之:

从诸法平等的立场上,说明众生皆具佛性而众生平等,然后下化为二途:一是以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为解,亦即是禅宗的基本见地;一是以实践般若波罗蜜为行,亦即是《坛经》中的三无思想。关于此点,下文有进一步的分析与说明。

解行相应以定慧等持为进路,在《坛经》的禅学思想中,“解行相应”是一种哲学的模式,具备论证的思考理型,可是在实际修行运作时,又是以何为切入的进路呢?如果没有切入的进路,则“解行相应”将成为一个所谓“理想的型式”(ideaform)而已,失去了佛教基本的精神与修行解脱的意义。因此,“解行相应”必须寻求确实有效的实践进路,也必将成为修行工夫论的核心,如惠能所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此处所谓的定慧,本是指禅定与智慧,原是说明小乘戒定慧中的定与慧之关系。但是,从脉络意义来看,所谓的“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的立论,可见慧为解、目标与指导原则,以定为行、方法与实践原则。只是惠能将慧的解与定的行放在平等的立场上,然后说明其两者“体一不二”的辩证关系。换句话说,惠能运用“解即为行,行即为解”的型式,说明法无二相,然后,“即慧之时定在意,即定之时慧在定”是说明解行相应是平等无二而显体于作用上。惠能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这种不二的关系,特别举例“如灯光”加以阐释,惠能用灯与光的关系,解释定与慧的等持,亦即认为慧解即是见地与修行,反之,修定即是实践与悟解。因此,解行要能相应,必须是以定慧等持为进路,解如灯,行如光,灯与光体一不二,相应而生。

佛教与惠能思想能够带给当代社会和谐的帮助,主要就是基于众生平等的立场,充份实践尊重差异但求同存和的互相包容,藉以实践安定人心与智慧管理的社会和谐之进路。其中,将众生平等的理论真正发挥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解行相应”的观念。

在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中,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口号,原本主办单位是希望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表达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尽管在人类肤色、语言、种族的不同下,也要实现追求人类和平、和谐的终极理想与价值观,并且进一步的分享着人类全体的文明成果,走向世界大同的境地。其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实现,主要还是要经由“众生平等”的理念才能真正的实践,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实践三无思想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

国际佛学界一致肯定《坛经》可以代表惠能的主要思想。因此,讨论惠能思想的素材,也就以讨论《坛经》的思想为主。其中,不论是中外的学者都曾提出一个共同的看法——“三无思想”是惠能的主要思想之一。事实上,笔者以为“三无”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正是惠能思想的中心主体与实践方法,在敦博本《坛经》中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以无住为本。”:

基本上,惠能以三无思想作为哲学主体,主要是以此三者为其法门的超越根据。所谓“无念为宗”,则是立“无念”为本宗法门之根原:立“无相”为修行法门之本体:立“无住”为解脱法门之源由。笔者试以一简图说明:

以上的简图中,笔者以为有四项特点:

第一,三无思想以“无”为哲学与修证之本体,透过“无”可以统合三者,贯穿万法。

第二,三无之间是互相关联与涵摄的哲学主体,三者之间也并无前后优劣的情况。换句话说,三无之间是同时并存相得益彰而缺一不可的。因为“无念”是主要对治内心的“于念而不念”;“无相”是主要对治外境的“于相而离相”;两者之间成立的可能,则是以“念念不住”的“无住”为本,来保障其基本的可能性及成立。

第三,三无之间互为哲学之本体。换句话说,无念为宗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本体,反之亦然。

第四,三无思想既是哲学主体与果地境界,也是修行的方法进路,也是修行顿教法门的见地。换句话说,是即主体即工夫即显用的三者合一,也是见、行、果三者合一的代名词。

惠能的实践哲学在于“无相”、“无住”、“无念”,这个“无”字是不执着与超越的意思,非常符合当代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引,只要秉持三法印的精神,以渡化众生解脱为终极的目标,离开世俗的贪瞠痴,用心经营转化社会的不良风气与违法乱纪的弊端,就能开创和谐社会发展兴盛的远景,进而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真正圆满实现的和平、自由、平等与公正的理想社会。

四、结论

惠能大师“众生平等”的思想,不仅是佛教思想理念的特色,具有般若哲学等深刻的内涵,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时代意义,可以对治当今世界上因种族、国别、政治、宗教、性别等矛盾所产生的冲突。换句话说,众生平等的理念并非是一句政治的口号,而是基于宇宙的真理、对治时代病痛的针砭与契合众生的需求。

众生平等,在佛教思想的发展中,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人文理念,主要是因为释尊主张四姓平等的基本人权。因此,在佛教入世的慈悲救济中,特别重视的就是对于所有的众生要能给予平等的尊重,不仅尊重其生存而平等的权利,更要尊重其具有觉悟的佛性,人人皆可以悟道而成佛。在秉持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自然能够体现菩萨救度世间苦难众生的悲情,从内心深处自然涌出大慈大悲的生命源泉,可以灌溉在世间上贫苦众生的心田,感受佛教慈悲普济的精神,化导众生向于佛法。从佛教的慈悲门接引众生入于佛法,是菩萨的襟怀,更是澈底展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众生平等之理想目标,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动力的来源。

经过本文初步的讨论,笔者以为获得以下四项粗浅的结论:

第一,透过解行相应的思考角度,可以清楚的界定众生平等的理论根据与实践方法。这是一个切入的角度与方法,因为有佛教经论的理论根据,才能免于盲昧,才可以精确的掌握佛法的核心,不致于背离佛教的基本原则:相对的,众生平等若无落实于日常生活的实践,而只是一味空谈的话,;就根本失去了佛教救渡众生的基本精神,所以在生活中实践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因此,具有理论根据的指导,又具有确实的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应而生,就能完全体现佛教众生平等的特质,以及佛教利益众生而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进路。

第二,过去佛学界对于“解”、“行”的了解及定义,多停留在“解”是见闻知解于佛法,“行”是见闻知解于佛法之后的实践行为,然而此种诠释只是一种形式,必须契应佛法做实际的讨论与修行的实验,才能深入而正确的理解与体验佛法。因此,本文以六祖惠能的《坛经》为讨论的素材,主要是基于惠能的禅学思想在“解”的方面采用了《金刚经》与般若思想为根本心法的见地,在“行”的方面则是强调一行三昧、常行直心与修般若行为修禅的践履,两者是相应相成,相互发明而相互证成的关系,为佛法的生活修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及学习的模范。

第三,众生平等的理念是佛法的殊胜,也是当前社会病苦的针砭,能够解决人类因为种种在政治、人权乃至于各种差别的纷争。因此,众生平等在佛教经论的理论根据方面是很重要的,因为能够在精神方面得到智慧的指引,在行为方面得到觉性的启发,彰显众生皆有佛性的妙谛,悟道皆能成佛的平等境界。换句话说,众生平等,平等众生,;不仅是圆满境界的呈现,更是修行的历程,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展现佛法与生命的庄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四,众生平等的境界之实现,亦即是展现佛教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精神,并且充极的完成与契入诸法平等、佛性平等乃至于一切平等的境域。换句话说,众生平等的理念的实现,也就是实现了佛性中觉性平等、法性平等,也等于是学习佛法中所有的精髓及核心,不仅直探佛教般若思想的本怀,同时更具体的展现佛教的人文精神及慈悲济世的情操,符合宇宙真理的妙谛,响应时代的脉动,契合众生的需求,挺立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达成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思想性的书篇四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笔者曾于1994年发表过一篇题为《略论禅宗佛学的理论基础——真如缘起论》的文章,此文发表在《文化与传播》(第二辑)的论文集上,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文中阐说了《坛经》中的真如佛性的思想,认为慧能在《坛经》中提出的性含万法、性生万法的思想,即是宣扬真如(真心)缘起论或称真心一元论的思想,是属于大乘有宗范围的学说。同时文中也提出了慧能《坛经》的思想深受到了大乘般若空宗思想的影响,但在这方面,当时研究得不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确实,慧能的禅宗思想是大乘空宗(般若中观学)和大乘有宗(真常唯心的如来藏学说)相融合的产物。但慧能究竟如何吸取历史上的如来藏学说和般若中观学说的,又如何把两者融合起来构建起自己的禅宗思想体系的,在当时的论文中并未加以很好的探讨。为此,今天我想进一步地探讨一下这一很有意义的问题。

一、《坛经》与大乘有宗如来藏学说

人所皆知,禅宗的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即“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倡导佛性学说,并以四卷(刘宋朝译本)《楞伽经》授予二祖慧可的。据《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记载说:“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见,达摩祖师是十分重视《楞伽经》的传授的。以此《坛经》中尚有这样的记载:“时大师(指五祖弘忍——作者注)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相,……画人卢珍看壁了,明日下手。”[1]由此可知,五祖弘忍也是想用《楞伽经》来教化自己的弟子的。那么《楞伽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呢?《坛经》又与《楞伽》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楞伽经》就是一部宣扬大乘有宗如来藏思想,主张真如缘起论学说的著作。《坛经》中的真如佛性学说和真如缘起论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楞伽经》真如缘起论思想发展而来的。

《楞伽经》中有唯识思想,如经中有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为唯识学所接受,同时经中又有如来藏说,应属于大乘真常唯心系,讲的就是真如缘起说。正如郭朋先生在分析《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时所说:“当然,讲‘如来藏’的,不只是《楞伽》,但‘如来藏’之说,无疑也确是《楞伽》的一部分重要的思想内容。”[2]在此,他引证《楞伽经》卷一说:“‘如来藏自性清净,……一切诸佛之所演说。……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檠、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卷一)这说明,‘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同时也就是‘真如’、‘实际’、‘法性’、‘法身’等等这些不同称谓的同一范畴。”可见《楞伽经》的如来藏说其实就是真如佛性说。郭朋又引《楞伽经》卷四说:“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趋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接着郭朋加以分析说:“由于‘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所以它又‘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实际上也就是说‘能遍兴造一切世界。”’在这里,很显然讲的就是真如缘起说,一切世界,一切趣生,皆由真如缘起所生成,如来藏(真如)即是一切世界的本源。那么这里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本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又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善不善因”,“能遍兴起一切趣生”,一切世界了呢?郭朋说:“这,需要有一个过渡的中间环节:‘如来藏需要转化为识藏’——阿梨耶识。由于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此如来藏虽自性清净,客尘所复故。犹见不净’。”原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由于受到无始以来的‘虚伪恶习’之所熏染,因而就被这些客尘烦恼之‘所复’,于是如来藏就变成了‘识藏’,变成了‘阿梨耶识’,而阿梨耶识,便是能够直接派生世上的一切的总基因。”郭朋的这一分析是十分深刻的,他揭示了《楞伽经》中的如来藏学说为真如缘起论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尔后的中国佛学,尤其是我国禅宗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楞伽经》中的真如缘起论学说,有的学者也把它称作为二心说。这是因为该经中一方面讲了真如佛性的如来藏,另一方面又讲了“无始虚伪之恶习”,它能熏染真如,显系是真如(真心)之外的“妄心”。由此可见,把它说成为二心说,并不是纯粹的真心一元论,这一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关于真如佛性和真如缘起的问题,之后在《地论》师中产生过争论。相传《地论》师有南道与北道两系,两系的思想似有差别。当时的《地论》师,一般亦多兼治《涅檠经》,而《地论》中也已涉及到了佛性论思想,所以《地论》师也讨论起了佛性学说,但由于史料缺乏,南北两道的思想究竟有何差异还很难详细地考察。正如吕激先生所说:“地论师原来兼通涅檠,讨论过佛性问题。不过两系的著作,除南道的还略有残存外,北道的早已没有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仅能知道二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南道讲染净缘起是以法性(真如、净识)为依持,故与本有说(现果)有关系;北道讲染净缘起则以阿梨耶识为依持,同摄论师相近,认为无漏种子新熏,与佛性始有说(当果)有关系。”[3]按此说法,南道主张佛性本有说,染净缘起以真如法性为依持,也即是说主张的是真如缘起论,强调的是真心一元论,并已突破了《楞伽经》的传统二元说。而北道的思想则趋向于摄论师的唯识学说,讲的是佛性始有说,主张阿梨耶识缘起,不同意真如缘起说。以此可知,地论师南道一系在真如缘起论上,又要比《楞伽经》进了一步,向真心一元论方向发展了去。

相传为真谛所译的《大乘起信论》,一般学者皆认为是中国僧人所写的著作,也是中国佛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亦坚持真如缘起论,并把真妄二心统一了起来,提出了一心开二门的思想。《大乘起信论》: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即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4]又说:

这即是说,一心法有两种门,一为心真如门,一为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为体,心生灭门为用。这即是用体用不可分离的关系来解释二心(真心和妄心)的关系。所以说二门皆总摄一切法,这是因为二心不可分离的缘故。然而两者相比较,则以心真如门为根本为本体,“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而“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6]由此可见,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唯一的一个真如之心,其他皆是真如心派生物。由此可见,《大乘起信论》确是主张真如缘起论和真心一元论的。这一真心一元论可以说在禅宗经典《坛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敦煌本《坛经》中说:

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又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7]

等等说法,皆说明慧能是一位佛性论者,而佛性即是真如、法性。慧能更把真如佛性视作为人的本心,提出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即可成佛的思想。那么真如佛性(或称本心、本性)与一切万法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坛经》中在讨论自法性中有三身佛时说:

在这里慧能讨论了清净的法性即佛性、法身与杂染的万法的关系,认为万法不论是无为法还是有为法皆在自法性中,杂染的万法皆由自性派生所出。所以《坛经》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善法恶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9]这就叫做“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由如虚空,名之为大”。[10]性含万法或称“白性中万法皆现”,这似是一种性具万法的说法。《坛经》中又说:“何名千百亿化身?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白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知惠化为上界,愚疾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11]真如佛性也就是自性,可以化作天堂地狱、上界、下方、菩萨、畜生等等,关键在于自性(本心)的思量,思量即可白化。这里的思量实际就是思念。而思念与真如佛性又是什么关系呢?《坛经》在讨论“无念”思想时说:“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12]原来真如与念是体用关系,“体”是清净自在不动的,“用”则有念有见闻觉知有分别法相,但真如佛性又是“无念”的,虽有见闻觉知,但“不染万境”,而清净自在。这显然是“自性起念”的思想,是性起之说,万法是由真如缘起(真心起念)而出的。在这里也很明显,《坛经》是受到了《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即以心真如相为体、心生灭因缘相为用的思想影响的。

关于《坛经》“万法在自性”的思想,郭朋先生曾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自性即法性。”“万法在自性”,意谓万法(即所谓森罗万象——宇宙万有)都是由真如、法性的自性派生的,因此万法本身就是真如、法性,亦即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法界,亦即法性的另一称谓。《楞伽经·刹那品》第六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所谓如来藏,亦即法性、佛性、真如等另一称谓,由于一切都是由如来藏兴造的,所以一切尽在如来藏中,亦即“万法尽在自性”的一言之中。这一句话,惠昕等三本均作“万法从自性生”,意思更加清楚。于此可见,慧能所讲的心(自然是真心)、性(自然是法性),确乎是……世界本原[13]。在这里郭朋理解的“万法在自性”,就是讲的真如(真心)缘起论,真心一元论的宇宙本原论。并明确地提出了它与《楞伽经》的关系,它实是《楞伽经》的如来藏缘起说的继承与发挥,这一分析笔者认为是十分中肯的。

二、《坛经》与大乘空宗般若中观学

上面我们讨论了《坛经》与大乘有宗如来藏学说(真如缘起论)的关系,揭示了《坛经》的真如(真心)缘起论(宇宙本原论)思想,应是属于大乘有宗范畴的。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很明显,只要我们稍稍浏览一下《坛经》,就可知道它是从头至尾都充满着大乘空宗思想的,没有大乘般若中观学说,恐怕也就不可能有《坛经》禅宗思想。那么大乘空、有两宗思想在《坛经》中究竟处在怎样的关系之中的呢?郭朋先生在这一问题上,多次强调大乘有宗的真如缘起论与大乘般若性空论,是分属于大乘空、有两宗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是“针锋相对的”,不可“混同”的,《坛经》思想属于有宗而不属于空宗[14]。郭朋先生的这一见解我不敢苟同。郭朋先生也承认慧能一再地援引《金刚般若经》的“说法”,但这是慧能转《金刚》的做法,“他是在以‘有解空’,化‘空为有’。”[15]在这里恐怕也不能简单地作这样的结论。我则认为《坛经》的禅宗思想是大乘有宗如来藏学说(真如缘起论)与大乘般若空宗两者思想融合的产物,两者思想绝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统一性的,是可以转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坛经》的真如(真心)缘起论思想是它的重要议题,但其根本的理论基础则是大乘般若空学,真如缘起论是建立在大乘般若空宗思想基础之上的。正由于此,所以慧能在《坛经》中十分重视《般若经》的思想,把般若空学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为此,敦煌本《坛经》标题就把《般若经》突出了出来,取名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意谓慧能《坛经》讲的是《般若经》的思想。所以《坛经》开首即说:“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16]这表明慧能讲的佛法是《般若经》的佛法,授的戒是般若空学的无相戒。接着慧能以自己亲身的经历,说明只有读颂《金刚经》才能开悟禅宗佛法的道理。(“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又引五祖弘忍的话说:“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17]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金刚般若经》在《坛经》禅宗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其重要性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般若》扫相即以显真如佛性之体。汤用彤先生在讨论道生的佛性义时,即已指出:“《般若》之遮诠,即所以表《涅檠》之实际。明乎《般若》实相义者,始可与言《涅檠》佛性义。”[18]“盖扫相即以显体,绝言乃所以表性。……真如法性,妙一无相。[19]”确实《般若》遮诠,扫除一切名相,才能显现实相无相,实相即是法性、真如、佛性,所以只有在《般若》扫相之后,始可与言真如佛性之义。竺道生的佛性说是这样,慧能《坛经》的佛性说亦不例外。因此,《坛经》中特别重视《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思想,而慧能深悟了这一道理,他的著名的得法偈就是深谙这一思想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20]这首偈前面的两句属扫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后两句扫相之后显现真如佛性(佛性空寂清净,无有尘埃)。可见,般若空观是完全可以转化成为佛性妙有的,真如佛性妙有的显现是建立在《般若》扫相思想基础之上的。

其三,从大乘般若空学到《坛经》的“无念为宗”说。“无念为宗”是《坛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一般学者把它看做是《坛经》禅宗思想所倡导的修行工夫。《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25]这里所说的三无(无念、无相、无住),其实无念无住皆是建立在无相基础之上的,只要懂得大乘般若学的“一切相皆为虚妄”的道理,就可懂得无住无念的思想。无住即是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住于法就是把法执著为实有,只有懂得一切法相皆是虚妄相,就不会执著于法,就可做到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而无念者,于念而不念,即不执著于念,不把念当作实有,而是当作虚妄之念相。又说:“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可法上生念。”[26]外境不染,于法上不生念,就是因为外境和一切法皆是虚妄的,不应执著的缘故。由此可见,无念说即是建在无相说基础之上的。所以《坛经》说:“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27]可见,不论是无念还是无住,皆是为了离一切相,达到无相,即可悟得性体清净的真如佛性的。为此,《坛经》中说:“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28]按照大乘般若中观学的看法,一切法皆为非有非无的不真实的假有的,因此不能执著于法,而应当是“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这样才能使自性(佛性)不为“云覆盖”,而常清净。这也就是要使自己的'六识(六贼)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门)走出,照见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不染(即不离不染),做到来去自由,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这就是般若智慧,自在解脱,也就是无念行。由此可见,“无念”思想确实完全是建立在大乘般若中观空学的基础之上的。

其四,从般若空观到《坛经》不着相的禅定新说。按照佛教传统的说法,禅定即是佛教三学(戒、定、慧)中的定学,指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对象,专注于一境,系念寂静,而获得佛教悟解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思维修”)。一般我们把它称之为坐禅或打坐。而慧能在《坛经》中却对禅定(坐禅)作了一种全新的解释。他说:“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心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触境,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29]这即是说,坐禅、禅定并不就是传统佛教所说的打坐工夫,而在于不着外境使内心不乱,外境既然都是虚妄的,又为什么要去执著它追求它呢?本性(佛性)本来就是自净自定的,所以只要自己离相不触境,就是做到禅定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因此,禅定工夫不可仅局限于打坐上,“行·住坐卧”乃至一切日常生活皆是可以行禅定工夫的。依此,他对传统佛教的坐禅工夫进行了批评说:“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修不动,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30]既然坐禅就是不着境,外不着境内不乱即是坐禅,那么着心着净即是把心当作境,把净当作境,即是把心和净都当作相加以执著,然而心原是妄,净原无形相,所以看心看净皆是障道因缘,皆不能了见自己清净的本性(佛性)。坐禅本是性不动而不是身不动(指打坐),而“迷人”只知身不动(打坐),却开口即说人是非,这是违背了本性清净不动的道理的。可见,传统坐禅工夫是不能了见本性(佛性)成就佛道的。在这里明显也是从大乘空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思想出发对传统禅定工夫的指责。很显然这也是对禅宗北宗坚持传统禅定思想的批评。

其五,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空观的无相说,到《坛经》的无相戒说。《坛经》一开首即说:“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这是说,慧能根据般若空学,授予其弟子无相之戒。何谓无相戒呢?郭朋先生说:“无相戒,意即无相之戒。下文所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所以所谓无相戒,亦即教人是‘离相’而不是‘著相’。按照佛教的传统教义,戒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为止恶,即‘诸恶莫作’;一为行善,即‘众善奉行’。有恶可止,有善可行,表明都是有相的。既称无相,又何戒之有!所以无相戒云者,按照佛教的传统教义是说不通的。而慧能却要与人们授无相戒,表明他确是在宣扬由他开创的那种‘教外别传’的禅法。”[31]无相戒之说的确是慧能禅宗的独创,他一反传统的戒律,传统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皆是有相的,有具体规范的,而无相之戒,实即是无戒之戒,是慧能禅宗又一创新的表现。依此,慧能提出了无相忏悔和无相三皈依戒的思想。何谓无相忏悔呢?《坛经》说:

三皈依戒只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也即是皈依自性佛,不皈依他佛,他佛是妄无所归,其实,只要离财离色,念念无邪,做到自性不染著,即是做到了三皈依戒。可见,三皈依戒,实是无相戒,是无戒之戒。这一无相戒思想明显是渗透着大乘空宗思想的。

综上所述,可见从《般若》扫相以显真如佛性之体。从《般若》性空到佛性虚空说,从《般若》空学到无念为宗说、不著相的禅定新说,乃至无相戒说等方面,这即是从《坛经》的本体论真如佛性论和解脱论(即工夫论包括无念说、禅定说和无相戒说等)两大方面,说明了慧能的禅宗思想的确是建立在大乘般若空观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由此《坛经》说:“善知识,若欲人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人般若三昧。”[34]又说:“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应该说,《坛经》的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不了解大乘《般若》空学,也就不可能理解慧能的禅宗思想。

思想性的书篇五

尊敬的党组织:

在党的报告提出,我们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好坏是影响企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近年来被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查处的国有企业违法犯罪分子,思想上的滑坡、政治上的落伍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第一步,不仅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做为一名国有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为搞好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既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干部政治生命的需要。

一、要把学习理论作为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

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坚定,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才能打牢思想基础、筑牢思想防线,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建设,理论学习是基础,要把政治理论学习的出发点始终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完整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政治理论学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深刻领会政治理论学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要突出企业发展远景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发展的责任感。紧紧围绕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观念、体制、环境、政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编写教案,不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充分把握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发展为荣、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责”的观念,把面临的压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二是要突出形势任务教育,加强党员干部服务发展的紧迫感。依托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思想政治建设研讨会等有效载体,采取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形势报告会、党政主要领导作形势任务报告、开展形势分析大讨论等方式,对党员干部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把形势学习与推动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目的。

二、要把人事改革作为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

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党员干部、关键在组织领导。要以正确用人为导向,纯洁党员干部思想。在选人用人上,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以《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为基准,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做到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不动摇、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不走样、履行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不变通、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的纪律不放松,真正把那些真心实意想干事、勤奋学习会干事、务求实效干成事、严于律己不出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一是要着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紧紧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健全干部人事工作的各项激励和保障机制,切实把党员干部轮岗、干部交流与培养使用结合起来,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效能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的监督管理,促使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快速磨合、提升效能,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实现领导班子整体效能发挥的最大化。三是要强化“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作表率的责任和主导作用。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作表率”的要求,切实抓好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民主集中制和廉洁从业教育。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各级党政“一把手”的培养,选配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精通业务和市场准则的高素质、管理型复合干部担任各级党政正职,真正使“一把手”能立足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全局,勇于创新、善于决策,敢于承担责任,形成班子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的良好局面。

三、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保障

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保证思想政治建设任务的落实。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生活制度。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及时召开组织生活会,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建立纪委、组织部干部定点联系指导各单位民主生活会制度,把参加民主生活会与有效掌握各个班子和成员思想状态、促进班子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建立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明确界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点项目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的范围、程序、方法和责任等,促进各级领导班子的科学、民主决策。同时,要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环节,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开启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第三,要建立“一把手”思想政治建设责任制度。明确规定“一把手”是本单位、本部门思想政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负总责,通过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做好班子事前通气和会下谈心工作,以有效的沟通机制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促进单位、部门和谐团结。第四,要健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廉政谈话制度》、《组织函询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实,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

请党组织对我进行帮助和教育。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规培年度考核自我鉴定 毕业自我鉴定(优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

    最新大学毕业典礼活动策划方案(汇总10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

    医院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志愿者服务个人工作总结(大全5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那么我们该如何

    2023年给法院的申请书(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

    二年级暑假读书计划简单一点(精选8篇)

    计划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能力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计划的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

    语文老师超然演讲(模板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最新团员自我鉴定表自我鉴定 团员自我鉴定(大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团员

    2023年学前班保育老师个人计划上学期(优秀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最新护士轮转科室出科自我小结(实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