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灵魂曲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资源,通过阅读和研究范本,我们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范文范本来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范文范本呢?有没有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一

根据学校的赛课安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听了胡晓丽老师的《倒数的认识》一课,通过听课让我收获多多。

其次,胡老师先进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理念在这节课中也体现的非常到位。从练习的处理,到问题的发现,再到问题的解决,胡老师都一一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这种凸显学生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将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前沿,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自觉学习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我们学习。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二

我首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入手,一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玩跷跷板,小女孩重一些,小男孩轻一些,这一环节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一般都是小男孩重,小女孩轻,我这里设计的是小女孩子重,孩子们都笑了,我接下来就说,要想使他们平衡,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让小男孩用力一些,或给小男孩增加一些重量等才能是跷跷板平衡,这时我问:平衡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接下来,我出示天平,要想使左右两边平衡怎么办?学生说:左右两边各方10克的物品,我说10=10太简单了,能否再难一点,让大家算一算啊?学生说:左边放一个10克的砝码,再放一个4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我激动的说:“好,”谁来列式?学生马上列出了10+40=50,有的说:左边放一个碗,不知道多重,碗里放10克粉丝,右边放40克,该怎么列式呢?学生乙马上说:可以把碗看做x,等式是10+x=40,这样在学生出题,学生解答,学生争论中,探索出方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想10+40=50,x+10=50才是等式,但是10+40=5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只有x+10=50我们没有学过它就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快总结出来了,它含有未知数,它也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由此,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得到了升华,概念得到了深化。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6x+()=60,23-()=10哪一道题一定是方程?哪一道题可能是方程?由于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了第一道题是方程,因为它明显有未知数,第二道题可能是方程,因为()可能是未知数,也可能是数字。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有探索性,有趣味性,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效果更佳!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三

(1)从图中获取信息。

(2)发现等量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数学表达)

2、方程就是讲故事。

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意义。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

举例列方程:生身高145cm 师身高:xcm 师比生高35cm 生:x-145=35 x-35=145 145+35=x 为什么学生喜欢145+35=x的表达?那是因为对算术思想根深蒂固。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3、方程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作好过渡。

让抽象的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生动起来,把孤立的联系起来!

听了吴老师讲的《认识方程》一课我有很多的收获。方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对于学生将来的初中阶段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吴老师首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天平的概念,虽然只是一个天平图片和几张水果图片,几个砝码,普普通通的一节数学课却让吴老师演绎地如此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先问针对方程想知道些关于方程的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方程,有的学生可能在书上看到过这句话,知道“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但对于方程真正表示的意义却不知道。吴老师用简易天平和肢体语言表示平衡与不平衡,然后告诉学生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平。通过放水果的游戏,让学生写出一些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式,然后通过分类,明白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方程的意义。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关照课堂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知识的模型。

总之,通过听、看、感受吴老师的课堂,我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四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

得出概念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不足之处,还是有点紧张,比如学生把等式说成等号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但是学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达时的口误。

总之,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五

开学第一节数学课就学习《认识方程》,由数字到方程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多种多样的式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看图列方程这一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尽管课堂上感觉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可是家庭作业中一道题是选出那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结果好多同学选出的等式只包含数字等式,不包含方程。让学生区别比较等式和方程的含义,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六

自从得知王校长要讲公开课,我就异常兴奋和期待,能听到数学高手骨干教师的课,何其有幸。所以我提前一天早早地跟任课老师协商调课,只为一睹风采,没想到当天又遇讲课调整,可谓一波三折,还好安排顺利听完了整堂教学。王校长讲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没有华丽的课件辅助,全程逻辑思维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上课伊始,王校长在黑板右侧随机出了几道算式,要求观察以上式子有什么规律,并指名学生说完整,引出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相乘两个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了位置来引出课题——倒数的认识,并特意强调,倒数的“倒”念四声。其实数学老师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跟数字打交道,也要在不知不觉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知识字的能力,这是对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呢?再次提问,加深识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特意强调“互为”二字,并指名学生解释“互为”的意思。我很欣赏王校长这样把数学课分析地很透彻,谁说逻辑思维和哲理不能共存!在点题之后,再回过头来研究黑板上的几组数的倒数,并相机规范倒数的说法,例如:3/5的倒数是5/3。随后肆机向学生发问:谁找到倒数的窍门了吗?若是小数不能直接颠倒,要先化成分数。0.9的倒数是10/9。此环节学生想不起来,校长加以引导指示。随后难度逐步加深并肆机表扬。

进入整节课的重难点部分,王校长先是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口中的数字说出其倒数,如:0.5是()的倒数?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王校长不慌地引导着,0.5=1/2,还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化简分数。学生对于1的倒数和0的倒数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此时提问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主动拖出问题:和()互为倒数、()是()的倒数、()的倒数是()。先让学生自己想再点名说。学生每人写5组互为倒数,并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最后王校长总结道:“通过20分钟的.学习你了解的倒数难吗?”随之再提醒学生总结什么是倒数。在反复让学生加深识记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之上再应用到实际做题中,判断对错:任何一个倒数都比他本身小;真分数的倒数都比他本身大;整数的倒数都比他本身小。王校长在讲解判断题时,不仅让学生主动判断正确,还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并举出反例。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巩固再联系实际做题,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

我喜欢数学,没有理由。今天听了王校长的一节数学课,我更加觉得学数学不单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说出来,学和说一样都不能少。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七

听课时间:20**年11月28日。

课时:一课时。

课题:认识分数。

听课地点:第一小学。

班级:三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谈话导入。去野餐,相机播放图片。

师:图中有什么?

生:他们准备了什么?

师:一个蛋糕每人分一份,两瓶矿泉水每人分一瓶,怎样分?师:四个苹果用什么数字表示?生:4。二、新授。1、板书课题:认识分数。2、请学生拿出圆纸片,折出1/2(2份)。

板书:1/2写上(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这个2表示什么?生:表示有两个人。师:对吗?同意吗?生:不同意。

生:把蛋糕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5、齐读1/2,读作二分之一,师写读作二分之一。

二、即时训练: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出示习题。

请学生先说说每一幅图表示的数,强调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2、完成第二题:再次强调平均分(看图说出哪个是1/4)。

三、互动:1、把圆片折出1/2,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虚线。

2、再折出1/4。

3、比较1/2和1/4,哪个大?

4、师:怎样折出1/8?生:对折对折再对折,请学生上前台演示。

5、板书:1/21/41/8。师: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是相同,是分子相同。3、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就越大。

四、: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八

本节课,我是尝试了前置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中创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练习设计上不仅安排了归纳性的练习,也安排了对比的练习及综合性的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意义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留给我三点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时,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运用天平平衡寻找等量关系,利用盘秤来寻找等量关系,利用一壶水倒成两热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没有出现不等式。而我在教学中,出现了等式。因为我觉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等式的含义。可是不等式,是否会干扰等式的理解,占用学习等式的时间等等,对于不等式,有没有必要引入,该引入多少,这是我第一个拿捏不准的。

第三,对于习惯于算术思维的学生,太喜欢写175—21=x这样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术思维的干扰,不能将一个抽象的、假设的、虚构出来的、用字母表示放进运算过程中,把一个未知的当成已知的,来建立相等关系,来进行推理,求出假设的未知数。这样的方程如何进行引导?这是我难以把握的。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九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即数学教学要生活化。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愿望。数学教学活动应当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这样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可出示学生熟知的日常超市购物情景,然后出示问题:“干脆面每袋5角,李明同学买3袋要付多少钱?”买方便面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愿意列式回答。买完几种物品之后,出示超市里物品上的标签,问这表示什么意思?用数学术语怎样说?这样,学生就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经验,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世界,从中发现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它们,可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观察在我们生中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通过观察、回忆已有经验,多数学生发现:书面儿、课桌面儿、黑板面儿、门、玻璃、街道的牌匾、站牌的形状等都是长方形;地板砖、磁盘、过年贴的福字等都是正方形;楼梯扶手、篱笆格子、玻璃的影子、编织图形和家具上的'某些图案等都是平行四边形。再如引导学生理解“单价”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什么是“单价”,如有的学生说:“每把小刀5角,每套衣服200元,每双鞋65元……都是单价。”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实际买东西时遇到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设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到此目的。如学完“年月日”的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某一年的月历或年历;学完“24时计时法”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周日活动安排表”,并计算出一天一共活动了多长时间,或为附近的商店、超市、邮局、小卖店、菜市场等部门设计营业时间,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都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入到心灵深出。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要正确理解新课标,善于将数学与学生所处的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引导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感触颇深,主要来谈谈对冯老师这节课的感受。冯老师不愧是名师,教学方法很独到,而且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很和谐,让自己佩服不已。听完这节课后我的收获是: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五、本节课自始自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

在教学上,冯老师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导入部分,冯老师从实际生活出发,用简单的“分蛋糕”来导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冯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充分体现了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且冯老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机会,正确地利用学生的问题来创设教学环境。而且在教学中既有个人的独立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像冯老师这样能把知识讲活,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老师真的很厉害。

再有就是课堂气氛太好了,感觉所有的学生都在努力地学习新知识,都在不断地自我充实。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意见,学生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这样既可以相互学习,有促进了课堂的和谐高效发展。

听完课,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教师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让我在学习中得到成长,为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一

上周我听了由张老师执教的一节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

张老师的成功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学习新知,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自学课本内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来完成,它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了思考、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充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张老师首先从创设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一上课就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使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这样,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概括出倒数的概念,然后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对于两个特例“1”和“0”,没有专门由教师提出,而是在学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在教学“0有没有倒数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个理由,拓展了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张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动手练习的太少,学生说的较多。尤其是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应多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校正,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二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感触颇深,主要来谈谈对冯老师这节课的感受。冯老师不愧是名师,教学方法很独到,而且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很和谐,让自己佩服不已。听完这节课后我的收获是: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五、本节课自始自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

在教学上,冯老师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导入部分,冯老师从实际生活出发,用简单的“分蛋糕”来导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冯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充分体现了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且冯老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机会,正确地利用学生的问题来创设教学环境。而且在教学中既有个人的独立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像冯老师这样能把知识讲活,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老师真的很厉害。

再有就是课堂气氛太好了,感觉所有的学生都在努力地学习新知识,都在不断地自我充实。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意见,学生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这样既可以相互学习,有促进了课堂的和谐高效发展。

听完课,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教师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让我在学习中得到成长,为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三

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听了刘翠莲老师执教的一节《认识角》的数学课。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用数学。

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教学贴近了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节课可以说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上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课中,让学生举例,找出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并说一说桌子上的圆角与数学课上认识的角有什么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区别生活概念与数学概念,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和规范性;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出示钟面上的角和扇子、剪刀上的活动角,促进学生对角的大小的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促使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起来,并通过辨认作出了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指角、摸角、画角、折角、找角、数角、做角、比较角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交流、展示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最精彩的是摸角的环节。刘老师深知,仅有观察是不够的,学生初识角时往往只摸出角的顶点,而不能完整地把握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刘老师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当学生摸出三角板上一个角的顶点后,刘老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了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有没有同学摸的不是这个地方的?引导摸到边的学生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而顺利地发现、总结出平平的、直直的部分是角的两条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角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且自然而然地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摸出三角板上其它角时,学生就能很完整、很清楚地表述一个角了,也为后面用符号表示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老师还非常注意对活动的指导。如,在让学生做活动角之前,先让学生读一读活动要求,再开始动手操作。不仅保证了活动的安全,更提高了活动的效率。活动角做好后,刘老师安排了几个层次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自由地玩一玩,直观感受角的变化;然后跟学生一起玩,带领学生边玩边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总结出为什么角的大小不一样。这三个层次的活动指导,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数学知识活化于学生的心中。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在两个问题上处理得还不够理想。一是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这一难点内容时,出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不同的角,教师由于担心学生不能顺利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因此带着学生数出这几个角所对应的格子数,并且提到了弧的概念。这样就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教学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效果反而不佳。这说明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可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二是出示两个大小接近的角后,让同桌两人用活动用操作进行比较。由于活动角容易变形,学生探索重叠比较的方法比较困难,不如采用与课件中同步的两个固定角来比较,效果会更好。这说明我们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慎重,活动角这一学习材料一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就应改换成其他更适合的学习材料,不可强求一材多用,一用到底。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四

去年10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在合肥举办的数学观摩研讨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省优秀青年教师――强**老师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他在第二个教学环节“理解谁的几分之一”中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花果山上有2个家庭,每家各有3只小猴。两家的猴妈妈各买了一个饼,同样平均分给各自的3只小猴吃。想一想:两家的小猴每只吃的一样多吗?在这个情境中,强老师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虽然都是吃的“1/3”,但是一家吃的是“小饼的1/3”,另一家吃的是“大饼的1/3”。所以,要知道哪家小猴吃的多,一定要看清是谁的1/3。听到这儿,这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一题:1/3○1/3,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填“=”,眯着眼睛我都会填。先别急,请听我慢慢分析。仔细翻阅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亦或是北师大版,我们都会发现,我们分数的认识是把一个物体或一群物体拿来平均分,才得到了分数。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学时一定会强调要说成是“谁的几分之几”。从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分数大小的比较,还是分数的加减法,都是从每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引申出来的。比如:人教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就是从一样大小的月饼,一个平均分成2份,一个平均分成4份,比较它们其中一份的大小。以及同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来引入分数大小的比较。

其实,这就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要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否则无法比较。但迄今为止,我还没在哪个课堂上听到一个老师在没有情境的分数大小比较中提醒学生注意。我也只记得我的.数学老师教过的这句话――“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1/2就一定大于1/3呢?一个小饼的1/2就不一定比一个大饼的1/3大。然而我们的教材中没有提示语,我们的老师也没有提示语。当我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之后,面对学生分数大小比较出错时,我也只能强调说比较的是同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记得当时就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呢?这儿只有大小比较的式子,又没文字说明。”他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是对的,还特意拿了两个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纸平均分给我看,我当时很无语,只有佯装强势地告诉他-----“这是约定成俗的”。其实这个理由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同样的问题,在分数的加减法中也能反映出来。教材中分数的简单计算里面,每一个例题都有一幅情景图,这些图告诉我们:在做分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例如人教版中的简单计算的例1,例2。

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分数的加减又怎能去运算呢?无论分数是表示具体的数量,还是表示一个分率,都离不开是谁的几分之几。那么,当一个题目中没有具体的情境时,我们的教材是不是要给一个说明,这样才会让孩子对分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或者是安排两个不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例题,让学生来思考、探索、比较,这样学生对分数的体验学习就不会停留于表象,而是能深度地参与进去。我们现在回到我文中开始提出的问题,现在你还认为1/3一定等于1/3吗?是的,不一定。当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物体的1/3时才相等,如果是不同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用相等来表示。其实,这也是强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强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分数教学的表面,而是对分数进行了深度挖掘,使学生理解到同样的1/3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大小不一样,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考又向更深处迈进了一大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上,还体现的图形的操作上。正是因为它的严谨性,才使得人们头脑清醒,思维活跃,表达起来流畅而又条理清晰。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五

听了顾老师的这节课,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教室里的.小朋友;学具盒中的小花;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朵小花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并用10来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马路口红绿灯的倒计时,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点和帮助,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六

刚刚结束《倍的认识》公开课,做了充分的备课后,在紧锣密鼓中结束了,却也上出了满足感。为了上好这一节课,给自己的压力不小,假期里上海梅老师讲座时分享的一句话一直烙印在心里――年轻教师想要快速成长,就要不断的去开公共课。自己一直想要付诸行动,而这节课正是开端,好的开始才能有更足的劲继续前行。

首先是研读教材备出初稿,再结合网上教学课例同课异构进行修改,参考前辈的建议修改,接着磨课,针对课堂实例结合光盘教学课例再次修改,再磨课最后再修改,包括教具准备和ppt的制作,可以说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自己仔细揣摩后精心准备出来的,为了尽量做到数学用语的严谨,我把整节课的每一环节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本子上,一是能快速熟悉教学流程,二是能找出课堂用语的废话进行删减。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前辈们的认可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新课导入时,学生如果出现对新知的错误理解可以采取板书记录新课教学结束后再由学生来解决或是立即纠正用语。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七

在xx小学开展的奥鹏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认识小数》,教师对这个教材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编者编排的意图也比较了解,所以设计了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感受小数,初步理解了具体数量的含义,在常态教学中,知识层面的目标是完成了。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教师在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等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

教师课前安排了学生的调查,哪里见过小数?孩子们说微信红包中见过2.23元,超市中商品的价格是1.24元,体温表上见过38.5°c,成绩上见过99.5。

师: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这些数中间都有了一个点,就是小数点。

师:这些数就都是小数……。

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情境引入了小数,符合课标中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的规定,让学生从数量上入手认识小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非常好的活动。

师:我们来研究一下长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

生1:每份是1分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2:10厘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3:100毫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4:十分之一米。

生5:还可以用小数表示0.1。

这个环节,教师直接出示了课件中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问学生每份是多少,第一个学生说出1分米,第二和第三个学生没有理解教师的意图,出示了10厘米和100毫米。这里需要我们思考,教师作用是什么?有没有指导性的评价?教师反复说的一句“还可以怎么说呢?”这样问答式的.教学缺少了对学生应有的指导,我们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和描述事实,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启发学生,不能问学生用分数如何表示,用小数如何表示这样的问题了。问是问不出能力的,只有悟才会培养出学生的数学能力。

分数和小数,都是在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单位不够分的时候,一个较小的单位就出现了,于是就继续分,遇到不够分就又产生了更小的单位,让学生实际上体会一下,就是渗透了十进制的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让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动动手,动动口,再动动脑,也许更容易理解。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汇总18篇)篇十八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的具体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会看图形表示几个几相加,了解除法表示的平均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倍”的概念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思考这节课有几个成功的地方:

其一:能抓住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是填补师生间情感的空白,成为学习数学的积极因素。平时能在情感上与孩子们经常交流,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较喜欢的情绪,因此,适当的创设情境以后,学生就能较快的融入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也顺应了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次是能在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前面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会说出“几个几”,充分让学生在感受――理解――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和交流,学生随着信息的交流,互相碰撞,让有着求异思维强烈的同学有了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机会;再就是能在最喜欢获得老师表扬的适当时机给予鼓励,让成功者有喜悦的体验,让羡慕者得到效仿的榜样而激发自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小组竞赛获得星的情况,让学生说出各组之间得星数量的关系,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的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底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本节课抓住“几个几可以用倍来表示,几倍也可以说成几个几”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综合实践学期计划(实用18篇)

    综合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综合实践总结是为了分享实践经验和启发他人的重要方式。本学期,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工

    高三年级组长年终工作总结(通用1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总结时提

    商务招待方案(优秀20篇)

    在编写计划书之前,我们需要对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己的计划书。

    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及流程(优质14篇)

    规章制度不仅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创新。规章制度对每个员工都是平等适用的,不论职位高低,都应当遵守。规范实验室的文件管

    向日葵花三年级(汇总17篇)

    优秀作文需要我们注重细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富有感染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摘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听说永嘉的香樟花园里有个向

    医生个人工作自我鉴定(实用15篇)

    工作鉴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和潜力,从而制定更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作鉴定案例,希望对大家了解鉴定的过程和结果有所帮

    幼儿园外出参观活动方案(优秀19篇)

    活动方案是指针对特定活动或项目所制定的详细规划和安排。范文中的活动方案经过专业人士的审核和修改,具有较高的实施性和可行性。1.通过系列活动,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相

    心内科护士下半年个人工作计划(汇总17篇)

    下半年是一个持续奋斗的时期,我们要保持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不断追求卓越。看看下面这些下半年总结的范文,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比如我们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以

    八年级人教版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实用22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工作。看看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例,或许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

    保密专题讲座主持词(优秀13篇)

    主持词还应包含一些提问,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参与,使活动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以下是公司近期的绩效总结报告,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同志们:今天讲座议程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