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灵魂曲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一

主要内容: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段落大意: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松鼠的外形漂亮、可爱。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讲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原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著身子坐著,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木,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著叫著,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著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乾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著放在一起,再用一些乾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著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使他们获益颇多的好文章。

首先,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松鼠,它的美丽、机灵、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所以说,文章的选材极为贴切孩子的心理。

其次,这是一篇成功的描写动物的范例。课文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四个自然段中,第一自然段讲外形,二——四自然段从活动、住和吃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枝叶分明,层次清晰。

另外,课文的语言堪称经典。无论是对其外形的形象逼真的描写,还是对搭窝时系列动作的连贯描述,都是语言积累的极好材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习作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六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精灵”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设计教学。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尝试大胆复述。

(二)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感悟写动物可从外形、习性等方面描写特点;了解连词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4、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人文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并积累语言。

三、教法学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其丰富的内涵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听、说、读、写)为其核心。本节课力求突出读、写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活动,教师活动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坚持谈话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平等对话,营造和谐。

健康、愉悦的学习氛围;结合情境教学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模拟小松鼠进行复述表演,相信无论是对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学习效果的提高,都会事半功倍;另外,将以“可爱”为核心,进行幅射教学,力求整节课以点带面,浑然一体。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整体回归,积累运用,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课一开始,娓娓道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有的同学家里养了一些动物,从电视中,从动物园里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动物,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在此基础上,再提要求:能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前面加上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它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吗?从而在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为后面的抓住特点写奠定基础。

按着谈话: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今天还把它给带来了,出示松鼠图片,同学们喜欢吗?想了解关于松鼠的知识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松鼠的文章——《松鼠》。

(二)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自由读完后请三名同学读前三个自然段,师提议最后一个自然段请一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读,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读完后问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必然会说“美丽、可爱、机灵、贪吃、灵巧”等特点,教师抓住“可爱”一词,展开下面的重点学习。

(三)精读品悟。

围绕“小松鼠那么可爱,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展开谈话。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从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1.外形的美丽。

问学生你觉得松鼠哪儿最美?引导学生感悟“玲珑”、“光滑得好像搽过油”、“毛茸茸”等语句的优美。然后采用个人读、赛读、齐读三种方法读出松鼠的美丽以及喜爱之情,之后出示课后填空题,学生填一填,读一读,积累语言,理解写作顺序。

2.动作的机敏。

此段略处理,重点句是“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启发学生从“只要……就……”、“触动”“连蹦带跳”等词体会松鼠的机灵与可爱。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儿即可。

3.搭窝时的聪明。

让学生假设,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看来,这些表示先后次序的词,作用还真不少呢。然后再集体读这部分,进一步认识连词的作用。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二

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整体干支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习课文第一段,了解松鼠的外形,进行习作指导。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过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来猜猜它是谁?

“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1、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松鼠》(板书)读读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松鼠生活中的照片。cai。

3、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丽、可爱)。

二、初读课文。

过渡:看看课文是怎么给我们介绍这个美丽、可爱的小家伙的,

1、请大家走进课文,快速读读,回忆一下自己昨天认识的字和理解的词,一会儿请小老师教教大家。(投影反馈)。

2、真能干,你们不仅认识了字,还理解了意思,张老师在备课时也理解了这些词,我们一起读一读他们。

3、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现在请四名孩子读读课文,其他孩子听他们读的怎么样?(字音)。

4、(评价)。

5、现在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认真读读,想想你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cai)。

6、反馈(外形活动搭窝吃食)。

小结:说的真好,作者就是从外行、活动、搭窝、吃食这四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松鼠的美丽、可爱。

过渡:这么可爱的小松鼠,它喜欢在树上跳来跳去,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搭窝,还喜欢吃很多食物。多么可爱啊!那么它长什么样呢?课文哪一个段落给我们介绍了?(1自然段,cai)。

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的外行特点。

1、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己认真读读,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他的外形的?(四肢面孔眼睛毛尾巴)。

2、抓住你喜欢的一处,认真品读,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3、反馈(图文结合,讲读结合)。

师:你怎么体会出来的?从哪看出来?(抓出重点词语)。

4、现在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们的喜爱!

5、指名读(老师从你的朗读当中已经看到了这只美丽、可爱的松鼠了)。

6、读的真好,老师都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读读了,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后面的句子。

7、细心的孩子会发现,刚才老师读的句子和你们读的句子有什么关系?(总分)。

8、现在请大家边看图边回忆刚才学习的内容,填填空。

过渡:看来这美丽的小松鼠真的是装进了大家的心理了。

9、请大家再次细读这段话,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上到下)。

10、那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吗?(抓住特点有序的描写)。

小结:正是由于作者认真观察,积累了那么多好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才把这可爱的松鼠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练笔。

过渡: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小猫图片一张cai)。

1、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3、(反馈)指名说,其他同学听,看看结构是否是总分,是否抓住了特点,是否安顺序来描写的。

4、多请孩子说,直到写作稍弱的孩子都能知道怎样写!

师点评:非常感谢你们把这只小猫带到我们的身边,希望孩子门平时勤练笔,多观察。

5、老师也写了一篇,(cai)生读。

6、好,现在请你拿出笔,也像作者一样把你刚才说的写在本子上。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三

我和邻居阿成哥跑到村边小溪里,在竹荫下静水处,轻轻把手伸到大石块下,捉到了一些小虾,带回家养在缸里。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点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小虾真有趣。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

小虾脾气不好。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的,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这时,如果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它们就会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猛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

我想让它们在水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就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一些金鱼草,拾了些石块放在缸里。

有一天,我从缸里捉出几只较大的虾,发现它们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小卵,不久,缸里的小虾真的.多了起来。葡萄架上一片落叶掉进缸里,叶子下就会聚着许多小小的虾儿了。

《小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在全班交流。

画虾——说虾——论虾——爱虾。

教学准备:准备有关虾的资料,学生熟读课文,处学业本课的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初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二、导入新课: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并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老师在文中选词,学生读……)。

3、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4、你觉得小虾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小虾很——(有趣)(脾气不好)?

指导朗读:有的稍带点灰黑色,……。

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来学习:

小虾脾气不好:从哪感受到小虾脾不好的?(生气时、搏斗时的动作、神态……)。

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1、小虾仁是什么样子的?

才长大的小虾:通体透明。

千年虾:灰黑、长青苔。

2、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1、打出中心句。

2、是如何一句一句写具体的?

吃食有趣,非常小心。

脾气不好,打架凶猛。

3、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段话,把话力求写具体。

四、作业:

要求学生画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把小动物写具体。

导学过程:

一、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虾写得这样有趣呢?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动物,并进行描写。(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描写小动物的写法)。

以文章为例,让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1——2写“我”家葡萄架下有一口水缸,“我”捉到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

第二部分:3——4写作者对小虾的细心照顾,它很有趣,但脾气不好。

第三部分:5——6作者发现小虾一天天的变了,体现了作者对小虾仁的喜爱之情。

学生总结如何写好小动物。结合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进行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朗读课文。

二、作业:

语文天地d2、d3、d4。

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四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五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主要写了春雨能促使万物生长,少年儿童在春雨中植树,绿化祖国。

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春雨的特点和作用。准备纸和画笔。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醒、蒙:是后鼻音。

洒:声母是s,不是sh;右边是“西”,不是“酉”。

醒:左边是“酉”,不是“西”。

蒙:秃宝盖下不要丢掉一横。

2.写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带有三点水的字较多,可归类指导,使学生掌握这类字的写法。

染:下面“木”字的横是长横,撇、捺要伸展,把上面的部件托起。

蒙:共13画,注意下部要尽量写得紧凑。

(三)词句教学。

理解词句,可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再想一想课文写了春雨中的哪些特点,然后结合课文和观看投影片理解。“飘、洒、落、降”,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点红”是指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染绿”是指柳树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滋润”是指庄稼得到雨水的灌溉;“唤醒”是说青蛙经过冬眠醒来了。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来领悟春雨的特点和作用。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飘洒点红染绿唤醒淋湿庄稼蒙蒙细雨。

(四)朗读、背诵指导。

句式相似、节奏感强是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要引导学生把读和悟融为一体,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朗读时感受春雨细微绵密的特点,以及使万物恢复生机、充满活力的作用和小朋友把握时机,在雨中绿化祖国的行动。

全诗四次出现“春雨沙抄”,要读得稍轻、稍慢,前后略做停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人感受到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细如牛毛,飘飘洒洒”,可利用挂图、多媒体演示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以轻柔缓慢的语气读出春雨的特点。

“点红、染绿、滋润、唤醒”四个动词要读得清晰而略微拖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地读出来。

在分句朗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春雨飘洒、滋润万物和绿化祖国的顺序,进行背诵。

(五)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词语解释。

沙沙春雨的声音。

如好像。

树梢树的末端。本课指树枝。

柳芽从柳枝上刚刚长出的嫩芽。

点红促使桃花开放。

染绿本课指促使柳芽变绿。

蒙蒙细雨雨点很细很密的小雨。这是春雨的特点。

飘飘洒洒雨细如毛,飘飘悠悠下落。

沾湿使衣服有一点湿,而不是“淋湿”。

绿化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滋润增添水分,促使庄稼长得更快更好。

课文理解。

这首诗先讲春雨的样子“细如牛毛”。接着讲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好处:使桃花盛开、柳树发芽、庄稼滋润、青蛙醒来。最后讲了春雨一下,我们又可以种树了,又可以加入绿化祖国的行列。我们少年儿童要抓住春天的大好时机,多多种树,美化我们的祖国。

重点词句。

“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淋湿我的帽沿,沾湿她的花褂。”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春雨给大自然和人们带来的神奇、美妙变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们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示例。

7春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了解春雨的特征与作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

教学步骤。

(一)欣赏歌曲,揭示课题。

1.放歌曲《春雨沙沙》,学生边听边想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谈。

3.板书课题:《春雨》。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生字词反复读。

2.默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习生字词,小组内读卡片。

(三)议读。

1.同桌读,互相正音,评议,教师相机指导。

2.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四)感情朗读,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1.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的语气、语速和节奏。

2.学生练读。

3.朗读比赛:各小组选一人参加全班的比赛。

4.教师发评分卡。

5.师生共同评议。

(五)结合插图,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1.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梳理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3.师生互动,实破重点、难点。

(1)春雨有什么特点?

点击课本,结合图让学生认识到:“飘、洒、落、降”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通过对“点红、染绿、滋润、唤醒”等词语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春雨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配乐朗读全文。

1.放音乐,点击课本,展示《春雨图》。

2.自由练读。

3.学生配乐朗读。(指名)。

(七)扩展练习。

1.想一想,春雨还飘落在哪些地方?它还带来了哪些变化?

2.搜集描写春雨的古诗、儿歌、歌曲等。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六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七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麻雀说:“错了,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小黄鹂说:“错了,错了,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八

春天到了,小树发芽了,小草也长出来了。一片片的草地就像一个个的“地毯”,“地毯”有绿黄色的,也有青绿色的。不但小草发芽了,光秃秃的杨柳也抽出了鹅黄色的嫩芽,白云朵朵,随风飘荡,如同一个婷婷玉立的姑娘正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发。

春去夏来。夏天的花儿全都开了,小草也变得绿油油的,杨柳的叶子真正的长出来了,它的叶子由鹅黄变成绿色,不止是杨柳,其它的小树也是这样的。

随着一阵凉爽的秋风,也就意味着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果实都成熟了,黄澄澄、红彤彤的,看起来让人直流口水。菊花开了,有黄色的、红色的、就连稀有的绿菊也都开放了。

冬天虽然很冷,但是雪白的雪花铺了一地,小朋友们高兴的手舞足蹈,因为这样,就有足够的雪来堆雪人、打雪仗了,而且一到冬天,发红包、看烟花的春节又来了。

啊,四季轮回,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特点,真美啊!

文档为doc格式。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九

主要内容:

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松鼠的外形漂亮、可爱。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讲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使他们获益颇多的好文章。

首先,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松鼠,它的美丽、机灵、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所以说,文章的选材极为贴切孩子的心理。

其次,这是一篇成功的描写动物的范例。课文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四个自然段中,第一自然段讲外形,二——四自然段从活动、住和吃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枝叶分明,层次清晰。

另外,课文的语言堪称经典。无论是对其外形的形象逼真的描写,还是对搭窝时系列动作的连贯描述,都是语言积累的极好材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习作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六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精灵”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设计教学。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尝试大胆复述。

(二)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感悟写动物可从外形、习性等方面描写特点;了解连词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4、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人文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并积累语言。

三、教法学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其丰富的内涵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听、说、读、写)为其核心。本节课力求突出读、写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活动,教师活动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坚持谈话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平等对话,营造和谐。

健康、愉悦的学习氛围;结合情境教学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模拟小松鼠进行复述表演,相信无论是对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学习效果的提高,都会事半功倍;另外,将以“可爱”为核心,进行幅射教学,力求整节课以点带面,浑然一体。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整体回归,积累运用,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课一开始,娓娓道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有的同学家里养了一些动物,从电视中,从动物园里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动物,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在此基础上,再提要求:能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前面加上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它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吗?从而在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为后面的抓住特点写奠定基础。

按着谈话: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今天还把它给带来了,出示松鼠图片,同学们喜欢吗?想了解关于松鼠的知识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松鼠的文章——《松鼠》。

(二)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自由读完后请三名同学读前三个自然段,师提议最后一个自然段请一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读,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读完后问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必然会说“美丽、可爱、机灵、贪吃、灵巧”等特点,教师抓住“可爱”一词,展开下面的重点学习。

(三)精读品悟。

围绕“小松鼠那么可爱,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展开谈话。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从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1.外形的美丽。

问学生你觉得松鼠哪儿最美?引导学生感悟“玲珑”、“光滑得好像搽过油”、“毛茸茸”等语句的优美。然后采用个人读、赛读、齐读三种方法读出松鼠的美丽以及喜爱之情,之后出示课后填空题,学生填一填,读一读,积累语言,理解写作顺序。

2.动作的机敏。

此段略处理,重点句是“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启发学生从“只要……就……”、“触动”“连蹦带跳”等词体会松鼠的机灵与可爱。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儿即可。

3.搭窝时的聪明。

让学生假设,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看来,这些表示先后次序的词,作用还真不少呢。然后再集体读这部分,进一步认识连词的作用。

4.吃食时的有趣。

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让学生模仿一下吃食的动作。

然后围绕三个“它们”做文章。老师谈话:这一段中有三个“它们”,我都快糊涂了,谁能找个词语换掉它们,使句子更明白?这些代表事物的词,就叫代词。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象课文这样,恰当地用上一些代词,避免重复罗嗦。

(四)整体回归。

教师小结并质疑:这四个方面的确都可以看出小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那能否颠倒这四个自然段的顺序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松鼠的活动、住、吃都是它的生活习性,课文是按先介绍外形再介绍习性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

(五)积累运用。

自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每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接着教师引导:不光小松鼠可爱,其他的小动物也非常可爱,前面大家用一句话说了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现在你能像课文一样,写一段话,来写写这种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吗?学生练笔,互相交流。

(六)拓展延伸。

课后大家可以办一张关于动物的手抄报,然后我们可以在学校宣传栏里办一次关于动物的专栏,让叔叔阿姨们都来看一看,他们就会听到我们的心声,那就是——保护动物。

总之,这节课秉承着新课标理念,注重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力求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灵性;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的感悟与积淀;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努力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

这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使他们获益颇多的好文章。

首先,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松鼠,它的美丽、机灵、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所以说,文章的选材极为贴切孩子的心理。

其次,这是一篇成功的描写动物的范例。课文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四个自然段中,第一自然段讲外形,二——四自然段从活动、住和吃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枝叶分明,层次清晰。

另外,课文的语言堪称经典。无论是对其外形的形象逼真的描写,还是对搭窝时系列动作的连贯描述,都是语言积累的极好材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习作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六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精灵”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设计教学。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尝试大胆复述。

(二)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感悟写动物可从外形、习性等方面描写特点;了解连词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4、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人文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并积累语言。

三、教法学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其丰富的内涵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听、说、读、写)为其核心。本节课力求突出读、写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活动,教师活动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坚持谈话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平等对话,营造和谐。

健康、愉悦的学习氛围;结合情境教学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模拟小松鼠进行复述表演,相信无论是对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学习效果的提高,都会事半功倍;另外,将以“可爱”为核心,进行幅射教学,力求整节课以点带面,浑然一体。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整体回归,积累运用,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课一开始,娓娓道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有的同学家里养了一些动物,从电视中,从动物园里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动物,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在此基础上,再提要求:能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前面加上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它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吗?从而在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为后面的抓住特点写奠定基础。

按着谈话: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今天还把它给带来了,出示松鼠图片,同学们喜欢吗?想了解关于松鼠的知识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松鼠的文章——《松鼠》。

(二)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自由读完后请三名同学读前三个自然段,师提议最后一个自然段请一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读,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读完后问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必然会说“美丽、可爱、机灵、贪吃、灵巧”等特点,教师抓住“可爱”一词,展开下面的重点学习。

(三)精读品悟。

围绕“小松鼠那么可爱,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展开谈话。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从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1.外形的美丽。

问学生你觉得松鼠哪儿最美?引导学生感悟“玲珑”、“光滑得好像搽过油”、“毛茸茸”等语句的优美。然后采用个人读、赛读、齐读三种方法读出松鼠的美丽以及喜爱之情,之后出示课后填空题,学生填一填,读一读,积累语言,理解写作顺序。

2.动作的机敏。

此段略处理,重点句是“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启发学生从“只要……就……”、“触动”“连蹦带跳”等词体会松鼠的机灵与可爱。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儿即可。

3.搭窝时的聪明。

让学生假设,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看来,这些表示先后次序的词,作用还真不少呢。然后再集体读这部分,进一步认识连词的作用。

4.吃食时的有趣。

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让学生模仿一下吃食的动作。

然后围绕三个“它们”做文章。老师谈话:这一段中有三个“它们”,我都快糊涂了,谁能找个词语换掉它们,使句子更明白?这些代表事物的词,就叫代词。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象课文这样,恰当地用上一些代词,避免重复罗嗦。

(四)整体回归。

教师小结并质疑:这四个方面的确都可以看出小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那能否颠倒这四个自然段的顺序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松鼠的活动、住、吃都是它的生活习性,课文是按先介绍外形再介绍习性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

(五)积累运用。

自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每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接着教师引导:不光小松鼠可爱,其他的小动物也非常可爱,前面大家用一句话说了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现在你能像课文一样,写一段话,来写写这种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吗?学生练笔,互相交流。

(六)拓展延伸《松鼠》优秀教学设计。

课后大家可以办一张关于动物的手抄报,然后我们可以在学校宣传栏里办一次关于动物的专栏,让叔叔阿姨们都来看一看,他们就会听到我们的心声,那就是——保护动物。

总之,这节课秉承着新课标理念,注重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力求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灵性;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的感悟与积淀;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努力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一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晨光照耀下,风、树、鸟、云、海焕发的勃勃生机。

教学重点。

认识5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晨光照耀下,风、树、鸟、云、海焕发的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清晨海边晨光微露的美丽景象,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

师描述:清晨,大海醒了,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亮光,那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这就是--晨光。

2、“晨”是前鼻音,也是翘舌音,谁来读好这个词?

3、出示生字卡片“光”,看老师写“光”,记住它的笔顺。

要领:上半格写尚字头,先中间,再两边,一横长长写在横中线,“儿”字写在下半格,甩开双臂大步走。(一起书空)。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晨光。

5、指图:看,这晨光多美啊!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晨光和它的朋友吗?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二、听文识字,引导初读。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晨光都有哪些好朋友?你听出来了吗?(风、树、鸟、云)。

每天清晨,只要晨光一出现,它们就会一个个地被(卡片)--叫醒(读准“醒”)。

3、让我们一起去叫醒晨光的好朋友吧!出示(第一句):

(1)自己读读这句。

(2)谁第一个来叫醒它们?

(3)这些好朋友们可真有趣,一起读一读。

4、最淘气的要数云了,它摇身一变,就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水滴,滴落在大海里,瞬间,海水竟变蓝了,蓝蓝的海水洗亮了升起的太阳,太阳公公开心地笑了。

课件分别出示:变成  雨滴。

滴落  变蓝。

洗亮  升起的太阳。

(背景图是可爱的雨滴争先恐后地跳入蔚蓝的大海,太阳公公微微笑)。

a(1)开火车读词语,“成”读准后鼻音。

(2)“成”字里藏着一个有趣的字,看老师把它找出来。(用红笔描出“成”里的“戈”)。

(3)认识“戈”字旁,读一读,写一写,记住它的样子。

(4)给“成”找朋友。

b(1)出示“亮”,巧妙记住“亮”:像栋小楼房,一点一横是屋顶,开扇窗户亮堂堂,秃宝盖儿在窗下,几字好像把门开。

(2)认识新偏旁:(红笔描出一点一横)是“亮”的偏旁,叫玄字头。

(3)给“亮”找朋友。

c出示“起”

(1)拼读,认识偏旁:走,范写外面的“走”,最后一条腿要伸伸长,里面“己”的笔顺,把自己藏里面。

(2)“起”有哪些好朋友?

d出示“的`”“阳”

(1)“的”读好轻声,找朋友。

(2)认识双耳,指导写法,给“阳”找朋友。

把词语送到句子里读一读。出示第一句话,练习读。

5、引读第三句“太阳睁着眼睛--到处热热闹闹”

(1)出示“处”,认识新偏旁:冬字头,记住写法。

(2)给“处”找朋友。

6、出示全文感情朗读。

三、指导写字。

完成《习字册》“光、成、亮、起”4个字。

四、板书:1、晨光。

风、树、鸟、云、海、太阳。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晨光照耀下,风、树、鸟、云、海焕发的勃勃生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晨光照耀下,风、树、鸟、云、海焕发的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同学们,和生字宝宝打声招呼--。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光 成 亮 起 的 阳 处)。

二、展开想象,朗读感悟。

1、清晨到了,让我们和晨光一起去把它的好朋友叫醒吧。

出示第一句,一起读。

(1)晨光是怎样叫醒风的?它对风说了什么?(练习对话演一演)。

(2)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吧!(指导朗读)。

(3)同桌演一演、说一说二、三、四行。

(4)指导朗读。

(5)这么多好朋友都被叫醒了,真热闹啊!谁来读好这一句?

2、调皮的云娃娃又会做什么呢?赶快读读第二句你就知道了。

(1)调皮的云娃娃做什么了,谁来说一说?

(2)云娃娃就像神奇的魔术师,看,早晨的一场小雨过后,海水显得更蓝了,这时候出现在远处的海平线上,慢慢地、慢慢地露出了红红的脸蛋,一切都亮起来了,真美啊!

谁来把这美丽的景象读给大家听听。

(3)红彤彤的太阳放射出万道光芒,喜欢阳光的小朋友一块儿来读读吧!

3、引读并出示第三句话,并想象说话。

阳光下的世界真美啊!谁来把这美丽的世界带给大家?

指导读好第三句话。

太阳的眼睛还看到了谁呢?你能说一说吗?出示:太阳睁着亮眼睛,望着____,望着____,望着______。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真是太多了,难怪说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

三、诵读诗歌,感受美好。

1、想象:早晨海边的美景(树--风;海水--沙滩;小鸟--天空;太阳--大地)。

2、美美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填空式--完全背出来)。

四、指导写字。

(  )的大海 (  )的云 (  )的花。

(2)书写要点:左小,上平齐,上面的两撇短。

2、出示“阳”,(1)认识新偏旁,双耳,指导书写,两笔,第一笔横撇弯钩,第二笔竖。

(2)书写要点:左窄长,竖挺直;右方正,放正中。

(3)早晨的太阳叫朝阳,傍晚的太阳叫夕阳。

3、出示“处”(1)认识新偏旁,冬字头,指导书写。

(2)给“处”找朋友。

(3)书写要点:左收紧,捺伸展,竖靠左,要挺直。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

六、板书。

花花绿绿。

热热闹闹。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二

《白鹅》是作者1946年夏天在重庆写成的,原载1948年8月1日《导报》创刊号。收入教材时作了删节。

文章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做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课文开头,先交代了白鹅的来历和我对它的初步印象性格傲慢。这是作者抓住白鹅外形上的显著特征(头比较高),与狮子、老虎、麒麟、骆驼等多种动物进行比较后作出的推断。然后,作者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展现白鹅的傲慢之气。写它的叫声时,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肃庄重;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写它的步态,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的从容不迫,这时白鹅的傲慢简直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狂妄。白鹅吃饭是最有意思的。白鹅吃饭的程序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而附近的狗却伺机偷吃,主人无奈只好在一旁伺候着。白鹅的傲慢真是非同一般。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做如此生动的描写,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

最后一段,作者写白鹅对我一家人所做的贡献。物质上,白鹅生的蛋成为一家人难得的美食,为我家创造了不少价值。精神上,白鹅为我们荒凉的居所增添了生气,为我寂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课文文字浅显,语言朴实。作者笔下的白鹅,虽有些可笑,但很可爱。在作者眼里,白鹅是一位性格高傲的朋友,它虽然固执,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所以,虽然离开了郊外的小屋,但作者对那只曾给一家人以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的白鹅依旧恋恋不忘,记忆犹新。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三

这篇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民族小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这一段有四句话,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特点:这是一座美丽的学校,这是一座团结的学校,这里的生活幸福美好。

当,当当!象声词的运用,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大青树下悠悠不断的古老的钟声,这钟声把我们带进了欢快的课堂。

第3自然段:讲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学习生活。

本段赞美了民族小学的学生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这个自然段在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它们也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第4自然段:讲民族小学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这段用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自豪之情。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四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走。他试探着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卖豆腐啦!这是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敌人已经走远了。

可是雨来怎么还不见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儿地跟着人们向河沿跑。

到了河沿,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五

《白鹅》是作者194x年夏天在重庆写成的,原载194x年8月1日《导报》创刊号。收入教材时作了删节。

文章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做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课文开头,先交代了白鹅的来历和“我”对它的初步印象——“性格傲慢”。这是作者抓住白鹅外形上的显著特征(头比较高),与狮子、老虎、麒麟、骆驼等多种动物进行比较后作出的推断。然后,作者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展现白鹅的“傲慢”之气。写它的叫声时,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肃庄重”;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写它的步态,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的从容不迫,这时白鹅的“傲慢”简直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狂妄。白鹅“吃饭”是最有意思的。白鹅吃饭的程序“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而附近的狗却“伺机偷吃”,主人无奈只好在一旁伺候着。白鹅的“傲慢”真是非同一般。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做如此生动的描写,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

最后一段,作者写白鹅对“我”一家人所做的贡献。物质上,白鹅生的蛋成为一家人难得的“美食”,为我家创造了不少价值。精神上,白鹅为我们荒凉的居所增添了生气,为我寂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课文文字浅显,语言朴实。作者笔下的白鹅,虽有些可笑,但很可爱。在作者眼里,白鹅是一位性格高傲的朋友,它虽然固执,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所以,虽然离开了郊外的小屋,但作者对那只曾给一家人以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的白鹅依旧“恋恋不忘”,记忆犹新。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古井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古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古井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古井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七

《尊严》一课告诉我们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失掉尊严,并在日常生活中用尊严指导行动。

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他们,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回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意。他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说着将食物递给了这个年轻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年轻人留了下来,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识记:。

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骨瘦如柴”、“狼吞虎咽”、“惬意”等词语。

2、积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课文,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领悟“人拥有尊严,就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1、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领悟“人拥有尊严,就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黑板。

一、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尊严”,首先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捶背惬意僵硬)。

同桌互批,评议。

2、师:接下来让我们拿起课本,读读课文,思考“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引入,学习课文。

(一)、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1、学生汇报:“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s1:年轻人s2:杰克逊)。

师:拿起你的`课本,让我们走进年轻人,走进年轻人的心灵世界,“默读课文,想想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和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画一画描写他言行的语句,写一写你读后的一点感想吧!”

2、学生学习课文,并做好记录及感想。

(二)、深入研读,理解“尊严”。

1、汇报“年轻人和那些逃难的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两个句子:“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了逃难人和年轻人相同的地方,谁也找到这些话了?请两位同学读。

师:从这一处相同的地方,同学们感受到什么,能谈谈吗?

师:他们为什么会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们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s:这是一群逃难的人!

师:谁知道“逃难”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了解逃难的人是怎么样的人?

师:请你想象一下,这些人在逃难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s:自由发言!

师:此时,书上是怎么样描写这些人的?

找到句子:“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师:这是一种什么颜色,为什么这些人会面呈菜色?

被饥饿所困,被饥渴所困,被疲惫所困,那么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这个时候他们连尊严也顾不上了,只想做一件最简单的事情,用吃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师:而此时的年轻人又是什么样子的?

找到句子:“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请读读这些句子,师:这个年轻人和那些逃难的人相比,怎么样啊?

(三)、刻画人物细节,深入理解课文。

师:“这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他最需要的是    ”

谁能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说。

s:食物、水、温暖、安慰等。

师:那他有没有选择这些呢?他选择了什么?s:干活。

师:从课文中找找你从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年轻人选择干活?

师:同桌互相读课文,看看年轻人是怎么说的?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师生一起读对话,一起想年轻人的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八

有一天,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课文。可是背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爸爸对妈妈说: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集合,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雨来问爸爸说:爸爸,远不远?爸爸把手伸进被里,摸着雨来光溜溜的脊背,说:这哪儿有准呢?说远就远,说近就近。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民兵带到区上去集合。妈妈问:区上在哪儿?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说:叫他们在河北一带村里打听。

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能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就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刚要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唔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喀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把雨来急出一身冷汗。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摔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

民族小学课文内容(优秀19篇)篇十九

教学该文时,以读为本,牢牢抓住“初、细、精、熟”四个环节,使学生从读入手细品悟,引发思考。

一、初读铺“面”,形成表象。

先通过提问式谈话审题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井是古时候遗留下来的一口极普通的井,文章以此为题,可见古井的平凡之中一定有其不平常之处,这不平常体现在哪儿呢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掌握这些生字的读音和写法;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最后,让学生用一两句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古井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村里的人,村里人长年为一对用水困难的老人担水。”通过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形成表象。初读对一些有较深含义的句子不作理解的要求。

二、细读理“脉”,整体感知。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井的形象后,再要求学生读,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筋骨脉络: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把句子放到自然段中,把小节放到全篇中,从整体入手,作准确的理解。在每一个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大致是分几个方面说的全文读完后,再思考文章主要说了什么是从几个方面说的之后出示4个打乱顺序的小标题:(1)位置作用;(2)众人取水;(3)乡亲助人;(4)启迪做人。让学生按课文内容的顺序排列,并以此为拐杖,给课文分段。通过这种细细的品读,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在头脑中形成如下感知: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不仅长年累月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乡亲们怎洋生活、怎样做人。于是,受古井的熏陶,村里的人长年为一对用水困难的老人挑水,且不要报酬。最后,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形成的“脉络”,简述全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精读入“境”,品味神韵。

学生仅仅理清文章的脉络还不用算读懂这篇课文,还要指导学生精读文章的有关章节。如:本课最能明显体现出古井风格的第二小节(第二自然段),整小节没有一句赞美古井的话,古井的风格要学生自己去仔细地品味。可以先指导学生非常投入地默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下意识地变成村民中的一员体会在这种环境中的感受,然后设计提问:(1)当时取水是什么情景文中从几方面来描述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2)古井给你的感觉像什么你为什么有这种感受(3)文中是怎样用两个比喻句来写古井的这说明了什么(4)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回答完问题之后,再要求学生体会课文以极平常的古井为题,却写出古井的极不平常之处。

四、熟读悟“道”,畅谈启迪。

文章通过“人”写“井”,以“井”来启迪“人”,这“人”不仅包括“我”和乡亲们,还包括文章的读者,即全体学生。古井外表极普通,但其内在神韵中有极其不平常的闪光点。让学生反复熟读全文之后,分别在各自的头脑中完整古井的形象。然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得到学生对古井内在神韵领悟情况的反馈后,再查漏补缺,对症下药,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会读、读懂,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古井(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深基坑的心得体会(优秀18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生路径。5.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学习和实践并重的重

    幼儿园中班第二学期教育教学计划(通用15篇)

    幼儿园中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小编搜集了一些幼儿园中班的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网课体育课感受大全(21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中,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典型作品。这些范文范本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庚子鼠年,一场新型肺炎疯狂袭击着春节,

    十九届六中讲话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2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审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写心得的技巧。第一段:今年是中国共产

    读书以来的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写心得体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的未来。下面是一些企业家的心得体会,他们在创业和管理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作为一个新近入

    数字信号处理心得体会(热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规划。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写出更优秀的文章。数字信号处理技

    苗寨考察心得(通用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和反馈的过程,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深入思考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

    校风教风学风的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梳理和总结,对个人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

    家长会家长发言稿提纲(汇总20篇)

    家长会是为了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参与,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长会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大家晚上好!首先

    乡镇单位调动申请书(精选19篇)

    单位是指组织或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单位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实践方法。尊敬的领导:你好!首先感谢领导一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