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笔舞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精选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一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在观看总理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总理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总理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足。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还需不断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同时,每上一堂课,都要深刻反思,查找不总,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二

为体现“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情感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情”为感召力,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和为新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学生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同时,在众多国家领导人当中,我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也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这都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写“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足。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使学生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中心。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三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平,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平,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四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破水祝福,同庆盛大的节日。

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本课第一课时教学中,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5-8段进行教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可以训练的资源,例如,用“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练习说话,考虑到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丰富的特点,老师及时架设梯子,引导孩子说“扫地时,我们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吃饭时,我们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有了语境,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同学说:“扫地时,李明一手拿着扫把,一手握着畚斗,仔细地把垃圾扫掉。他干得多么认真啊!”有的同学说:“吃饭时,我一手拿筷子夹菜,一手端着碗,吃得津津有味!”

课文的第7、8两段语言非常有特色,“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这个句子主谓倒置,强调了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感受。这样的句式应当让学生模仿练说,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自如的运用。为了降低表达难度,我创设了语境:

多么____________,敬爱的周总理!

多么____________,傣族的泼水节!

多么____________,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学生看着图片,头脑中的词汇和生活积累被充分激发,语言如汩汩清泉流出:

多么神奇啊!人民广场的喷泉!

多么和蔼可亲啊!敬爱的周总理!

多么开心啊!20xx年的六一儿童节!

多么绚丽啊!元宵节的烟火!

二、感受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教学中,我引入了周总理的故事。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故事最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这个小故事在教学中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傣族人民的风俗学生也会感到比较陌生。为了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了了解傣族,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提供了傣家竹楼,敲象脚鼓,跳孔雀舞,泼水节等图片,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傣族乐曲,充分展示傣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面貌,引起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当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课程也就适应了学生的发展。这节课抓住了“祝福”这一契机,巧妙地扮演了几个角色,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当中,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使学生明白了要学会为别人祝福,从而也感受到了总理对人民深沉的爱。这就是说,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把知识、能力、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五

《快乐的泼水节》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中的第一课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风俗文化,并且学会演唱歌曲,感受傣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学跳几个典型的傣族舞蹈动作。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为以后课时中的创编表演活动做好铺垫。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查找了有关傣族历史简介、图片以及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的由来。准备了傣族服饰、舞蹈录象带、演唱光盘等。

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先播放了一段傣族舞蹈录象片段,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介绍傣族历史、风俗文化以及泼水节的来历,引出课题《快乐的泼水节》。

在新授歌曲部分,先让学生随录音反复模唱,感受旋律特点。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时,让学生视唱歌曲的前两乐句,感受傣族民歌音调特点,,同时解决了歌曲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学会演唱歌曲。学会歌曲后,我又示范几个傣族舞蹈动作,学生模仿学习,并且播放傣族舞蹈录象,学生随之翩翩起舞。从课堂上可以看出,每一位学生都很投入,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扭动着腰肢,感受着傣家姑娘如孔雀般的婀娜舞姿。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把课下自己查找的有关少数民族风情、节日的资料进行交流,并且播放苗族歌唱家宋祖英演唱歌曲的光盘让学生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任务完成较好。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六

《快乐的泼水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首欢快的歌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紧扣《快乐的泼水节》中的“快乐”二字,通过听、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在感知体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聆听、想像、模唱、节奏练习等多种活动来感受歌曲的情绪,展现泼水节的热烈气氛。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1、在导入本课教学活动之前,用图片导入,并配以《快乐的泼水节》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初步以聆听本歌。

2、在介绍泼水节的来历时,请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检查。

3、每次播放歌曲的同时,都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总是听音乐,使教学更具有目的性。

4、知识技能的学习贯穿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不觉得枯燥,不知不觉中知道了傣族音乐的特点及“同首异尾”的创作方法。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我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不足:

1、对学生估计不足,我本以为这样一首简单作品,大家应该容易学会,所以在教歌这一环节简略了一些,学生对歌曲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最后的节奏部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的乐理知识。

2、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一起合唱,不能准确地听前奏进入歌曲,但在老师的指挥下,还是能够基本准确的进入。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七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美好的意境。

读读、想想、演演、练练时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动听的葫芦丝《金孔雀与凤尾竹》,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现泼水节的情景。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题:

我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把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把清水泼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泼水节教学反思篇八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精读课文,“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课文就是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这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是很不利的。

对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因此,课前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有关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明白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人们怎么欢迎总理的这一环节,抓住“人们在地上铺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这一句话,先让学生看插图,然后说说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见过红地毯?学生有的说在人们结婚时,有的说公司开张时,还有的说欢迎重要人物时,在说到这里时,我顺势说到:“是呀,红色代表喜庆,代表高兴。

现在就请你扮演傣族人民了,请你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对总理的热爱吧!”学生们的朗读还是比较激动的。在小学生的心里,国家领导都是高高在上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周总理的和蔼可亲呢?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先让学生自由说说总理的穿着打扮,再让学生读读课文在学生读完后,思考“从总理的穿着打扮上你看出了什么?”学生:“总理和傣族人民一样了。“总理不像我们平常见到的领导高高在上。”“周总理脸上笑咪咪的,一点儿也不像我平常见到的大官那么严肃。虽然学生没有说出一些好的词语,但从他们的语言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了。

这节课我还特别注重了学生动作表演。周总理来到人群中接过象脚鼓一段,以及泼水时的欢乐场面,让学生离开座位亲自来表演一下,既亲自体会了当时的欢愉场面,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足。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让生自读自悟……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都会逐步改变和提高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