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JQ文豪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

范文是学习和参考的好材料,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可以作为总结写作的参考素材。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一

摘要:现代社会的教学已经不是以前的生搬硬套了,而是更看重学生思维能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且现代社会提倡大家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因为有了思想大家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一个提线木偶。在教学中,尤其是地理教学,更看重思维教育,这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现代教学思维能力学以致用。

一、现代新课标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大潮流的发展趋势,培养新一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渐渐地被新课改取代。如今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是能适应社会,赶超社会的,而不是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进则退。尤其是地理这一学科,更需要老师积极地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如果只是学习书本上理论知识,那么学生会停留在书本阶段,而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大家,在大家学习地理的阶段起到主导作用。说到地理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头疼,认为怎么学都学不会,刚开始看到书本的时候的确会有这种现象,但是当深入进去之后就会发觉地理其实是一门相当有意思的学科,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全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走在路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运用到地理知识,就会觉得地理无处不在了。新课标是怎样体现其“新”的:首先是老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前上课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讲,那到底有没有听懂,有没有理解呢?二者都会觉得这节课讲完了,学生听课也结束了,知识内容也就过去了,但是不一定进到了学生心里;其次是学生学习的转变,从老师带领着大家听课转变为老师主导下学生自己去讲、去交流、去领会,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领会。学生变成了主人,老师成为了辅助。

二、提高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

初中是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的阶段,如果在高中阶段不选择文科,那么可能只有短短两年接触地理的时间,有多少的学生因为地理而选择放弃了文科。这就要求老师发挥好学生学习地理的启蒙作用。首先学习地理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全部领会贯通的,要想学好地理,基础的地理知识要牢记,任何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都是建立在有大量知识累积的基础上的;其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翻开初中的地理课本,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图画,因为我们的`地球是立体的,并不只是一个平面图形,只需要我们记住就行了,这个需要的是我们的立体空间感,对于想象力比较差的学生,学习地理可能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但是任何学习都是有章可循的,这就需要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当大家都具备一定的思维之后,无论是初中的地理还是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对我们来说都会迎刃而解。这种思维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所以想象、空间能力差的同学,也不用灰心失望,这就靠老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大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选择反差较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用脑、敢于开口提问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读图、认图、记图、想象、推理的能力,充分应运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此在学生学习地理的启蒙阶段,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能力,一旦打开想象的空间,那么学习地理难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学以致用。

语出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孟子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本主义之所以为人不齿,过错不在于“本本”,而在于抱着“本本”不放的人。过度依赖书本,学生只能是学到很浅薄的书面知识,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且现在的考试并不是只要学好课本就一定能拿高分,在很多考试中都会牵扯到时事热点的题目。因此在学习中,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当老师讲完板块构造学理论以后,让学生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地理现象等。以前的中国式教育就是填鸭式方法,慢慢的中国的教育问题就落在了别的国家后面,然而学习就是为了学完之后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而中国的孩子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所以现在的新课改形势就是转变教学模式,转化学生学习思维。学习就是为了学完就可以用的,如果这个知识学完以后我们不会用到,那么就是做了无用功,或者我们学了不去用那就等于是浪费时间学习。在地理这个学科中学以致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我们生存在这个地球上,那么时时刻刻都是在与地理打交道的,我们的学习不可能是脱离实际生活的,很多知识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知识上我们的依托是课本,从课本中挖掘地理素材,因此书本为我们提供素材,那生活就为我们提供实践。在生活中可以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收集听到、看到的地理时事热点,现今也是一个信息时代,从各个渠道中都能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老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教授书本上知识的同时,不能脱离时代发展。

四、结语。

初中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拦路虎,只是需要的空间想象能力要强,但是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老师也在一步步跟随社会发展的趋势,摒弃以前的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到领导作用,而真正学习的主人变成了学生自己,通过交流让学生一步步地变成主动学习,而不是以前的被动接受的教学。因为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等着别人挖掘的,也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现代社会主张张扬个性,表现自己。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以前的课堂以老师讲为主,但是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融入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者。

参考文献:

[1]徐淑宏.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黄世卿.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二

乡土地理中的生活环境是学生能够感知到的。由于学生对于乡土地理有所感知,但是又没有经过系统的了解,因而对于乡土地理存有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本地的、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有直观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们都去过广西周边的哪些地方呢?”让学生就此发表看法。有的说去过钦州的冯子材故居,有的说去过桂林,有的说去过象鼻山,有的说去过涠洲岛……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你们去过这些地方,你们由此可以判断出广西的地形应该是怎样的吗?”学生就会回答:平原、山区……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广西四周环山,总体上是呈现出山地丘陵盆地的地貌,南部是濒临海洋,因此才会呈现出岭谷相间的状态。”经过教师的总结讲解,学生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很快就掌握了我区的地形特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并不感觉是一种负担。

喜欢地理的人都认为,学习地理就像是在享受旅行,穿越海洋,领略着世界的各种美景……虽然这些景色很壮观美丽,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比较遥远的,不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也不深刻。而乡土地理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将自己身边的事物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起来既感觉轻松,又能体会到地理的有趣和实用。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了解周围的环境――广西是中国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总体上是呈现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到季风交替的影响,广西地区往往呈现出夏季容易发生洪涝,而冬季容易发生干旱森林火灾的气候特征。当学生看到这些文字讲述时,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夏季的洪涝以及冬季的干旱来理解气温和降水之间的联系。又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广西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来引申到全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广西是多民族的地区,除了汉族人口以外,大大小小分布着11个少数民族,包括壮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而其中以壮族人口最多,占到了整个广西人口的33%”,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再让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少数民族的由来、民俗以及生活习惯等。这样,学生就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时主动到户外去观察自己的家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

三、借助乡土地理,激发爱乡之情。

利用乡土地理开展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理解,使得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杜甫诗中的“月是故乡明”,说明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故乡的一花一木都能够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乡土地理知识,使得学生不仅增进对家乡的了解,而且增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区域差异》一课时,讲解到“南北方的区域差异”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我区特有的“回南天”来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从而亲身体会到“广西地处于潮湿的南方”;在讲到“中、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提问:“广西的水量是很充足的,为什么很多草坪会出现斑秃的现象?而在欧洲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而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认识到“欧洲是属于海洋性湿润气候,适合草的生长,广西也是湿润的气候,同样也是适合草生长的。但是由于两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同,欧洲的人口密度稀少,因此踩踏草坪的人的相对概率就会减少。由于欧洲的草坪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进行养护,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时间限度,因而不会出现斑秃的现象。而广西的人口密集,有些人对于草坪没有爱护意识,再加上防护不当,因此就会出现斑秃的现象”。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既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同时还树立了保护家乡一草一木的意识,进而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乡之情。

总而言之,将乡土地理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加具体的地理,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值得广大教师推广和运用。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三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因为省内有大河流湘江故而简称“湘”。

湖南的四大河流湘江,资水,沅江,水。四大河流汇集于洞庭湖,进入长江洞庭湖为我第二大淡水湖。

二、人口与民族。

末,湖南省总人口数为6768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省份,排位第七人口密度约320人每平方千米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大大超出国平均水平。湖南为多民族省份。主要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

三、山地丘陵为主要的`地形。

湖南省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地形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北部为平原总体上看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湖南省东西南三面环山。幕阜山、罗霄山绵旦于东;南岭山脉屏障于南;武陵山、雪峰山脉逶迤于西。壶瓶山主要在石门县境内,主峰2099米,是湖南的最高峰,被称为“湖南屋脊”。

四、亚热带季风气候。

湖南省大致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6℃--18℃。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

五、湖南的植被与土壤。

湖南森林覆盖率为55.5℅。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六、自然灾害。

湖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省份。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崩蹋和滑坡;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和寒潮。

七、丰富的矿产资源。

省内锑、钨、铋等矿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铅、锌、锡、汞的储量居全国前列;冷水江锡矿山锑的产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世界锑都”。常宁水口山是国内产铅、锌较多的矿区。郴州柿竹园是闻名世界的多金属矿产地,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非金属矿是湖南的第二大矿产资源,其中萤石、重晶石、长石、海泡石等矿产居全国第一。

八、工业分布。

湖南工业主要集中在“一点一线”地区。一点是指长株潭城市群,“一线”是指京广线湖南段。自北而南,重要工业城市有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和郴洲。特色产业有湘绣、醴陵陶瓷、浏阳烟花爆竹。

九、高新技术产业。

湖南拥有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高科技园又称麓谷,是长沙高新区的核心园区。

十、日新月异的公路运输。

经过湖南的国道干线有:

阳、长沙、湘潭、衡阳、郴州。

2、南北纵线:207国道209国道纵贯湘西、湘中。

3、东西横线:319国道320国道322国道。

致富之路。

随着常(德)吉(首)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湖南省13个市州中心城市与省会长沙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湖南已形成“4小时经济圈”,全面进入高速公路时代、踏上经济腾飞之路。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四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2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3创设新颖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4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是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5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了。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五

摘要: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阐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途径,如,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辩论活动、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课外活动、引入地理历史资料等。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培养途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哪些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学生的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可见初中地理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播放音乐、视频、插入美丽的画面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随着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环境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仅仅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者课的结束。例如,在《巴西》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让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讨论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话题后,我用绿色大树的图案作为背景,同时写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几个字,再插播《地球你好吗?》这首歌曲,当学生听到“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这一句歌词时,教师适时讲述:“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我们要保护热带雨林,保护地球环境,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可克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辩论活动。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也就开始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身心巨变时期,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总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对父母、师长以及周围的事物表现出不驯服,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甚至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各种辩论活动,积极性很高。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多内容适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就“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在课堂上激烈的辩论会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应该和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适应,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三、运用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案例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这一方面和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在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环节,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到。例如,在《聚落》一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笔者将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本课,在学生了解丽江古城的概括,分析丽江古城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要去丽江古城去旅游,作为一名游客,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们不保护像丽江古城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后果将会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就会明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四、进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和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既来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知识的局限,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知形成整体的认识。课外活动包含多种形式,如,开展地理课外阅读、观看地理音像、组织地理参观、制作地理专题报告会、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等。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地理属于非中考科目,教学任务相对较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条件在学校实际情况许可范围内组织一定的课外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一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举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引入地理历史资料。

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其实,提起历史,很多人认为历史作用不大,无非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殊不知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生活处处是历史,历史包含着人类社会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人类的重要财富,学习历史能使我们了解过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历史资料,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美国》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在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中华人劳工的血泪史、介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等资料,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落实初中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是本人拙见,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王志洪。“日本”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03)。

朱庆松。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5)。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六

关于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九年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的标准。《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里就课外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评价和大家交流。

一、推荐作品的依据和方法。

向学生推荐作品可依据《课标》选择推荐。要把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结合起来。既要有教师把关,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坚持学期授课季统一阅读和假期自选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上好作品推荐导读课。授课季由教师统一推荐作品,假期由学生根据同学的推荐自选作品。

推荐课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如由影视作品导入,由精彩情节人物故事导入,由作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导入等。总之,教师要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如对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可以将影视作品截取出来播放给同学们。选取影视资料时不必在意是否忠于原著,能激发兴趣足矣。

二、确定阅读进度并完成读书笔记。

学生阅读全书,还要完成阅读笔记。可以积累字词,语句,重点人物,阅读体会,内容概要等。每周一篇。

三、周评价和月读书汇报。

中学生名著阅读必须配以相应的检测评价,没有评价的阅读是不会有质量的。周评价形式多样。演讲式:讲情节,讲感受,讲喜恶的人物。也可以笔试,与语文基础知识和课内阅读测评结合起来,重点考查本周阅读内容,分数比例为10%为宜。

要将名著阅读活动和其他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每月可举行读书汇报会,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全班交流。展示个人读书的阶段成果和体验,也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期待。要在汇报中紧紧结合读者的生活实际。

四、教师的专场辅导和对作品的理解交流。

欣赏水平和能力决定对作品的认知深度。初中生读完了作品,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结局、人物命运上。每部作品读完,教师都要有一节专门的理解交流课,使学生、教师和作品之间有一个对作品的深层认识和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如读《骆驼祥子》,学生很少能全面看待祥子这个人物,也不能理解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作者对个人主义的否定。甚至有的学生会说出向祥子的学习的话,因为青年时期的祥子踏实肯干,勤劳上进,有理想有目标。这样理解显然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五、终结评价和表彰激励。

读一部作品,要有最终的评价,总结读书经验,弥补不足,指导下一步的读书实践。终结评价的主要手段是笔试,由教师编写考查试题,学生独立完成。除了考查人物、情节、主题、特色等方面,还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改写、改编、续写等。对学生的个人读书作出评价后,要进行表彰和奖励。既要有精神的鼓励也要有物质的奖励,表彰的面要广,督促后进,保护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下一轮阅读蓄势。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笔者愿意向同行请教并一起探讨更好的方法,使语文教学能更上层楼。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七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上也涌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中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学学者的关注。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当中,初中地理教师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往往不能带领学生进行外出的实地地理知识的时间考察,对本地的乡土地理特色知识运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本身对初中地理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本体资源,将乡土地理的知识和资源运用到初中地理的教学当中。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应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1利用乡土地理实例开展初中地理教学。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抽象的初中地理概念知识点。这类型的知识由于往往缺乏实际的实验素材和学生可观察到的对象,学生对其的理解较为困难。这是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通过运用乡土地理的知识和实例进行讲解。学生了解本土当中乡土地理知识和实例,也就能够对初中地理中的抽象知识概念较好的把握。例如在传统的初中地理天气特征教学当中,学生在教室中往往难以观测到教师所讲述的天气特征,或者当天的天气特征不符合教学的内容。这时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引进乡土地理关于天气特征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某某时间段出现的寒潮和冷锋现象,学生对于这些抽象概念本身是较难理解的,但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过这种实际的天气特征,就能够很快理解知识点中需要记忆和学习的部分。学生可以结合当地的天气预报等知识进行学习内容上的补充,用实例来把握诸如寒潮和冷锋方面的知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利用乡土地理实践课程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由于现阶段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所需求的教学效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考试成绩方面,学生对于学习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要能够在生活中得以实际的运用,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努力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和地理信息资源进行融合和整理,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其中。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并且将这些问题纳入到平常的地理知识学习当中。从这一特点来说。初中地理教师要反过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改良,为了让学生把平时教授的初中地理知识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教师也要学会用乡土地理知识来完成初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安排更多的实地学习环节,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活动当中亲身体会到乡土地理的知识和特点,进而对教学的地理知识充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初中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中国的地理气候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学校周边进行地理知识的收纳和采集。让学生对周遭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周边环境的气温、降水量、温差变化等。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这部分地理知识的记忆。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和实际的观察体会结合在一起,与书本中的知识相吻合,达到了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展开地理教学,首先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学习内容、适当的时机、科学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场所。在具体活动中,要把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刻苦钻研精神。另外,还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举例来讲,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为各个小组拟定不同的研究课题,也可由小组自行决定研究课题,让小组当中的学生根据设置的课题进行地理知识的研究,将乡土地理带来的便利运用在初中地理的学习当中,进而达到锻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更多的初中地理知识。学生从本土的乡土地理知识入手,进而发展和联想到各地不同的地理知识,对学生本身的创造性思维拓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观念,满足现阶段不断深入改革的新课程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不断深挖和创新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利用方法和方案,更好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八

摘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下,秉着新的教育理念,在地理德育中,加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包含有地理知、能教育和地理德育、地理美育三部内容。地理知、能教育是主体成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数据等地理感性知识,以及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地理概论等地理理性知识以及地理操作技能、地理识别技能等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德育成分是地理学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成为地理德育的中心内容。如何发展地理德育,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学校地理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地理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某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所制约的学校德育,相应地也在改进和深化。地理德育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国情、国力、国策、国法教育中,以此来强化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在地理教育中,对新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思想是:认识祖国――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其中,认识祖国是基础,知之愈深,爱之愈切。

现在我国学校地理课程中,加强了国情、国力、国策和国法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客观认识祖国。例如,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国情,但人均耕地少,人均资源少也是国情。对这两方面,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又如,使学生认识我国自建国以来所取得的社会主义成就,同时也应使他们认识到我国人均gdp目前仍在许多国家之后,而且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很大。学生只有在对国情获得比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等国策和一些政策法令都是根据国情制定的,从而增强他们执行国家政策、法令的自觉性。又如,在介绍我国航天事业杂世界上的地位时,结合我国航天方面的最新成果――“神舟6号”载人飞船将两名宇航员成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的例子,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总之学生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转化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新年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及为祖国积极献身的精神。

2、把加强国际意识、全球意识与国际主义密切结合起来,深化国际主义教育。

一个国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处在与世界的联系当中,本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形势下,在我国学校地理学科教育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培养。如我国在坚持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当然,也不能忘记,对于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是要严加抵御的。

此外,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全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都应当爱护它,合理地利用它,同时也完全有责任保护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恶化,许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灭绝、海洋污染、水资源危机,臭氧层空洞等。单凭一个国家的实力,根本无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须依赖国际合作。

3、把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辨证关系。特别是人地之间存在的辨证关系,以及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当代地理学科教育中尤为重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发展的首要问题。

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发展的公平性(本代内和带际间)、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和共同性(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是共同的)。高中地理加强了怎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地关系相协调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任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尤为重要的,须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农业是一条可行途径。在工业生产中,废弃发达国家以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实行清洁生产。

小结:。

学校地理德育的体现,须重视三个方面:一是寓德育于地理智育之中,做到地理德育与地理知、能教育的统一,即地理德育要以正确认识客观地理事实为基础,不能是脱离地理事实的说教。二是密切联系国内、国际的形势和时事,以增强地理学科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性。三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通过课堂内外的地理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渗透地理德育,不空发议论。地理教师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并善于潜移默化,无疑对地理德育的效果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2006.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九

摘要:“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修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土地理社会责任感乡土感情创新精神。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对中学地理学科而言,更需要想方设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乡土地理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可见,乡土地理应该是地方性的,带有地域性、家乡性质的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中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乡土地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当地发展的了解,切实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坚定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富强国家的信念。在学习《保护环境》一课时,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如某地有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它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尤为重要的是,水库也是本地居民的饮用水源,所以保护水库资源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做好保护的工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作总结,主要措施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要做好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防止水体污染。接着,教师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平时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的。学生们积极发言,把平时自己做的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不良行为都讲出来,引以为戒。最后,倡导学生们要做保护水库资源的表率,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

一般来说,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肯定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家乡随着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一山一水、家乡人民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家乡的巨大变化等等都是其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其可信性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的崇高志向。另外,他们通过对家乡现状问题的观察和研究,深入了解到问题的症结,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对家乡的责任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地理课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市郊外实地考察盐碱地情况,实地认识中低产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认识自然灾害。例如:10月的连阴雨一直持续六天,造成许多农田被淹,农作物严重受损,甚至有些房屋被冲毁,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亲耳听着乡亲们的介绍,学生们心情都非常沉重,陷入了深思。

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地讲解此次持续降雨的原因、危害,并指出我们黄骅地区也是秋季连阴雨多发的地方,也是寒潮容易发生的地方。“那我们该怎么办?”一位男同学迫不急待地问。“问得好!这就是老师带你们来考察的目的,大家和老师一块儿来想想办法……”老师表扬了他。回到学校,学生们认真填写了考察报告,尤其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谈了许多很有新意的看法。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的全方位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从而较好地做到使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最终达到顺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要求,成为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十

摘要: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论文重点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旨在通过对重庆所处地理环境的研究,丰富人们对重庆饮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重庆。

一、重庆饮食文化。

1.渝派川菜。

川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其发祥地主要是重庆、成都两地。重庆的川菜博采全国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妙味无穷。其烹饪制法有30多种,花色菜品有4000多个,味型20余种,香型10多种。[1]现在,大多数重庆人的饮食口味可以归纳为“麻、辣、烫、鲜、香”五个字。这其中“辣”就不必说了,不过西南地区的饮食普遍嗜辣,而重庆的食物能够在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我想就在于重庆地区的饮食并不一味地追求辣,而是将麻和辣相结合,使得食物更加鲜香。正是因为口味重,重庆人到外地生活,普遍感到饮食不适,觉得外地菜肴不麻、不辣、不鲜,吃在嘴里没有味,引不起食欲。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重庆人对山城饮食颇有一番考究,他们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菜肴,渐渐地为重庆的地方饮食创出了一些品牌,如:鱼头火锅、狗肉汤锅、芋儿鸡等。其中,正宗的川菜味道一般都较浓辣,一些滋补菜系还以中药材及花朵入味,味道相当特别。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2.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原本也属于川菜的一种,但说到重庆饮食,就不得不单独把它提列出来。重庆火锅绝对是偏执狂热的人文地理,由红油、红汤、大辣、中辣、微辣延伸到超麻、中麻、微麻锅底。外地人很不解,全国火炉的重庆八月,温度40度,但重庆火锅馆门庭若市,人们在空调室、电风扇下,夹起毛肚、鸭肠呼儿嗨哟地狂吞。火锅起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以前的码头工人工资低,工作劳动强度又大,于是工人们就去买江边屠宰场里难以卖掉的价格低廉的动物内脏,然后把所有的菜不计荤素,统统煮到滚烫的水中,而江边的风大,为了保持食物的温度,锅下始终烧着火。这就是重庆火锅的雏形。后来经过时代的发展,火锅在重庆越来越普遍,成为重庆市民的心头好。虽然现在全国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火锅,比如北方的涮羊肉、江浙一带的海鲜火锅,但是重庆火锅作为一个地区的饮食特色,对重庆地区以及重庆人的影响,是其它地区决不能达到的。重庆人喜欢喝着啤酒吃火锅,无论男女,一上桌的豪迈气势,会让看着的人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3.小吃文化。

在重庆,风味独特、品类繁多的小吃是重庆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簇芳香的小花。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重庆从来不排外,这一点从重庆的小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重庆众多的小吃并非重庆特有,而是外来移民落户后在重庆发扬光大的。如兰花豆干、吴抄手、伦敦糕等均来自外地,但这绝不影响重庆把它们当做自己土生土长的小吃;麻圆、包心小汤圆也是各地都有,但重庆把它当做自己的特产;米花糖、桃片虽然与别地有些差别却是各地常见的小吃,重庆人也敝帚自珍当个宝贝,凉面、豆腐脑更是南北均有的小吃,加工变化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2]重庆小吃兼收并蓄,不排斥、不拒绝,虽然来自异地,却能融合本地口味精心改造,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本地名小吃。

重庆也有自己独创的小吃,比如口水鸡、担担面、酸辣粉、凉粉、冰粉、凉虾、油醪糟、怪味胡豆、颗颗香干、凉糍粑、白市驿板鸭、灯影牛肉、提丝发糕、熨斗糕、王记鸭子等。相对外来小吃,重庆原创的小吃个性分明与众不同。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味型特点,很难找出同类与之相较,真正体现重庆人的大胆创新与聪明才智。正是这些本土小吃与外来小吃,一起形成了重庆小吃独特的系列。

4.饮茶文化。

饮茶习俗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一位作家在回忆战时陪部重庆的文章中说“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夭,想谈多久就多久。”足见重庆茶馆浓郁的巴渝风情韵味,为海内外游客所赞赏。

坐茶馆是重庆人的生活习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袭的生活习俗外,与重庆地理、气候等环境也有密切关系。重庆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漫长酷夏炎热的气候,走得汗流夹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昔时整个重庆城没有公园(直到民国18年始有一处占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园”),茶馆就成为人们休想、散心解闷的好去处。重庆城市房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会友,促膝谈心,既体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十分称便。如若进一步分析,重庆人的饮茶之风,与重庆爱摆“龙门阵”之风习密切相关。重庆人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就没完没了。

二、重庆所处地理位置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为长江与嘉陵江、长江与乌江汇合处。所以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并且和香港、上海类似,重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重庆主城区中,祖辈为土生重庆人的比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都是广东、上海、江苏、安徽籍移民的后代,他们把各地的饮食及其习俗带到重庆,把一些本地不出产的外地农副特产运到重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饮食文化。例如川菜的形成则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有关。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后,正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时期。辣椒从广东、湖南、贵州向四川传入,[3]而此时重庆仍隶属于四川,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湖广移民将其长于红烧、吃辣的风俗带入正是这种移民影响。

三、重庆气候特征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夏天炎热,冬天阴冷,降水充沛,湿度很大。重庆人为御风寒,驱潮气,常吃辣椒,饮烧酒,久而久之,同样也养成了重辛辣的饮食习惯。重庆地区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与动植物的生长,加上重庆地区地形复杂,从河谷到丘陵,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全国大多数作物生长,因此,重庆地区的物产十分丰富。重庆盛产各种农副产品,优势品种有生猪、柑桔和茶叶等。丰富多彩的名特食品、名优农副产品,为重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所以,重庆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与重庆地区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丰富的物产及其鲜明的人文特征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赵正荣.重庆饮食文化一瞥[m].人民的日报海外版,2004。

[2]渝派川菜:中国第九菜系的美食狂欢[m].重庆与世界,2011。

[3]蓝勇.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j].地理研究,2001。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十一

摘要: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常识的现象。虽然理论都记在脑海中,可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的能力却很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指导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谈了多年来指导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的一点体会。

1.确定题目(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材料选取等后面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何确定题目呢?首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遵循自然规律并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选择内容要有一定的新意,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居室环境与健康》《发展公交,势在必行》;其次,选题宜小不宜大,最好不超过本家乡的范围,如家乡的一条河、一条公路、一种民俗的传承或一个社区环境问题等等。题目一大,写起来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而题目短小精悍,只需抓住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透彻论证,这样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这样的文章能显示出优势。如,《柳湖的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是很好的题目,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把握好选题至关重要。

2.调查收集材料。

题目一经确定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社会调查、野外实践,尽可能收集与题目相关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如何才能收集到可靠有用的材料呢?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参阅书报、网络,结合实际询访,从不同的渠道围绕课题收集相应的素材。具体做法有:(1)从学校和家庭开始,观察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大自然和社会某些现象、本质的诸多地理问题的调查、分析、思考而获取材料,如家乡变化等方面的问题。(2)到野外,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对象,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形成该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如家乡耕地的利用、河流的开发与整治等问题。(3)收看电视、登录网站,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等渠道查阅获取充分的资料。(4)访谈长者、专家,听取教师的建议及指导,询问对象最好是年长的或者对该事物较熟悉的人。

3.整理分析材料。

写好地理小论文,选材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组织好材料,学生才能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把问题说清楚。当资料收集到一定阶段时,就要对收集的摘录资料、实验结果、考察笔录等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并从各种事物的对比分析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可靠有力的论据。这些工作离不开教师指导。还有,学生选材时弄不清楚的一些理论根据、数字等问题,教师应给予指导,加以强调和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创作,阐明自己论述的观点。

4.撰写初稿(正文写作)。

撰写初稿是对所选专题经过一番调查、收集、对比、思考以后的归纳总结阶段,即小论文撰写阶段。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如,《美人溪不再美》,对美人溪污染现状调查后,以“水污染有什么现象和特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污染?”“你认为应如何治理和保护?”为题进行分析。写作前先拟好提纲,科学安排文章的层次和构思,形成明确的思路。论据要充分有力,论证要有科学性、逻辑性,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忌模棱两可。

5.审核阶段(后期工作)。

初稿完成后,首先对文章的内容和布局进行修改,看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数据引文是否准确,语言是否严密、可靠,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都应多次检查修改,仔细推敲,然后再对文字进行加工和润饰。从选题到定稿的全过程中,应多征求教师和专业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努力提高论文质量。

撰写小论文需要一定的时间,部分尖子生怕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不愿参加。因安全问题,学生走出校园收集资料的机会较少,收集的材料受到限制等问题,因此小论文的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乡土性。

论文题目过大、过泛,抓不住重点,论证不清,缺乏乡土性,如,《保护生态水资源》。所谓的乡土地理小论文,就是要结合所在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写。体现的是关于家乡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讲述本家乡的河湖、民俗等问题,可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如,“长安街商业发展调查与分析”等,能很好地体现家乡情况,乡土性强。

小论文写成与地理无关的文章。地理小论文应体现地理性,即文章所用的观点、理论应该是地理学的观点、理论。

3.缺乏论味。

小论文文体错误,写成散文、诗歌。如,《繁星,何在》《敢问路在何方》等抒情文章;写成平铺直叙的记叙文,如,《××公园》,纯粹向人们介绍公园的基本概况。地理小论文首先是一篇科学性的文章,不能像作文那样进行大量的夸张、想象、抒情等。要求依据事实情况进行写作。所应用的语言是比较平实的。其次,地理小论文是论文性质,应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一篇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

4.选题不当。

题目过大、没有创新或者文不切题,落入俗套。给文章命名要求不能含糊,一定要明确、简洁。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写什么事物,如,《外来人口现状调查》。题目最好是比较有创意的,如概括为一句诗句或一句朗朗上口的话或者几个明确的词语组成,如《流水情》《水水的洪濑》。标题堪称论文的“眼睛”,它是窥见论文要点的“窗口”,可见选题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教师进修学校)。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十二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

3月,盐亭县编成了中小学生辅助读物《华夏母亲之都――盐亭》,并发放到全县中小学校,供小学六年级至高中二年级使用。读物由盐亭县教育体育局编制,盐亭县教育研究室审定。笔者作为主要编写者和审定者,现将编写的情况记录下来。

1开发缘起。

我的家乡――四川省盐亭县,山川绵亘,清流纵横,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这里有许多关于嫘祖的神奇故事和美丽传说。黄帝的元妃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元妃。”从史籍记载、民间传说等多方面来看,嫘祖的诞生地即今四川省盐亭县。在盐亭,嫘祖的故事与传说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而是日久弥新,形成一种乡土文化――嫘祖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融合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嫘祖文化是盐亭最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嫘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蕴含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价值潜力巨大。多年来盐亭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嫘祖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开发,把嫘祖文化产业确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之一。制订了以嫘祖文化为龙头,以蚕桑丝绸文化为特色,以森林生态为背景的旅游发展战略。

为弘扬嫘祖文化、传承嫘祖精神,把教学和本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广大青少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华夏母亲之都――嫘祖》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编写由盐亭县教体局负责,局主要领导担负组织领导工作。为了适合广大学生阅读,以县教研室教研员、在职中小学教师组成编写小组,人员是陈刚、胥琼、李长周、陈云达、张禾、胥飞、黄宗礼、龚崇德,由陈刚老师牵头。

2开发原则。

2.1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首先认真挑选符合条件的编写人员,再由县教体局领导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编写中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了专题学习,再次重温党的教育方针。()从而使编写人员提高了认识,方向更加明确。

2.2以盐亭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及发展的步伐为切入点,乡土气息浓郁,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读物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貌水系、气候生态、土壤物产等方面介绍了盐亭县的地理概况;从历史沿革、人文荟萃、民间文化、出土文物等方面展现了盐亭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又从人居环境、特色农业、城乡经济等方面写出了新时期盐亭乘势崛起的绚丽篇章。特别是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盐亭“耍桃子龙”、“舞蚕龙”、“蚕姑庙会”等四川省非物质遗产,桑化石、铜蚕、金蚕、古丝团等县境内出土的文物,“母猪壳”、“回回烧馍”“蜜儿红苕”等名特食品。核心部分是浓墨重彩描绘的本地广为流传的嫘祖传说故事。这样使读物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

2.3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既有利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又能体现时代精神。

读物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如第二部分的编写就充分考虑了这一原则。如何将传说,写得既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能承载教育的功能?所以,主要采用故事的形式,用28个小故事塑造了“华夏母亲嫘祖”。“天赐凤女”、“化解蚁斗”、“尝草济民”、“采果奉亲”写其不平凡的出生,展现她从小就善良,懂得施爱别人、孝敬父母。“发现天虫”、“保护天虫”、“抽丝缀衣”、“缫丝尝试”、“雨袭桑林”、“创制工具”、“建坊缫丝”、“发明煮丝”、“制造缫车”、“织绢织锦”等故事,写她发现野蚕,发现野蚕丝,到野蚕家养,抽取蚕丝,发明各种制丝工具,制成丝衣的艰辛而复杂的过程,展现了她的勤劳和智慧。“倡导婚嫁”、“西陵求凤”、“龙凤呈祥”、“促成联盟”、“平息纷争”、“优抚巴獠”、“德化苗蛮”、“嵩山求道”、“峨眉问政”、“传技天下”、“魂归故里”写其德配黄帝,辅弼黄帝治理天下,将其栽桑养蚕之术传遍天下,造福人类。经过这些故事的塑造,嫘祖的形象就立在了学生的面前,她的行为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教育并启迪着后人,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所以,用“华夏母亲‘一课,以抒情的笔调,阐释了嫘祖文化的内涵,体现了时代精神。

2.4内容丰富,客观严谨;资料详实,富有科学性。

怎样将浩繁的资料、庞杂的故事、纷扰的传说,编写成符合中小学生阅读的读物殊非易事。

本书核心内容,是读物的第二部分――“华夏母亲嫘祖”。嫘祖何许人也?虽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苏教版)和八年级《四川历史与社会》等书明确说盐亭是嫘祖出生和归葬之地,但真正出自史载的只有史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元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这短短的文字。嫘祖是传说中的人物,盐亭关于她的传说与故事十分丰富。如何剪裁取舍材料?我们的读物将她塑造成什么样的形象?是编写面临的大问题。

经过反复争论,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嫘祖是华夏文明的缔造者,她首创栽桑养蚕之术;嫘祖是母教的千古典范,又是黄帝的重要辅弼者。这是嫘祖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了这根“弦”,取舍就显得容易了。大方向明了,并不意味着一马平川,细节的.处理照样费神思,如嫘祖的名字处理。传说中都叫“嫘祖”,唐赵蕤《〈嫘祖圣地〉碑》中有“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一句,所以,书中称她小时叫凤儿,长大叫凤姑,与黄帝婚后,根据其栽桑养蚕、抽丝制衣的功绩,仓颉才造一“嫘”字,到此她始称“嫘祖”,这样处理就合情合理了。

另外,每课正文后以“阅读链接”的形式将“嫘祖姓名考”、“马头娘的传说”、“点灯驱鼠”、“舞蚕龙祭祖”、“蚕丝山祭嫘祖”、“迎嫁山的传说”、“衣落山与神箭垭的传说”、“嫘祖墓??献红鞋”、“《史记》载嫘祖谱系”、“双洎河的传说”、“太牢?少牢”、“清华学子祭祀嫘祖文”等,与整个内容融合成一个整体。还以“附录”的形式,全方位地介绍了以嫘祖文化为核心的盐亭乡土文化。这样就丰富了读物内容,增强了厚重感。

2.5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趣味性;插图、照片、地图和内容紧密配合;能满足小学六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阅读。

读物语言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况,生动而有趣味,同时根据不同内容而变化,如介绍盐亭的地理人文,用语平实;讲述嫘祖故事,语言通俗;发掘嫘祖文化内涵,用散文的笔调,饱含情感。

读物中插入了一百多幅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全书图文并茂,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为便于学生学习,读物采用与现行教材相似的体例。全书开篇有前言,结尾有后记。每个单元有导言,如第二单元的导言是“是谁开启了远古文明的大门,是谁首创栽桑养蚕之法,衣被天下,造福后世子孙?你可知道,盐亭为什么被称为嫘祖故里?嫘祖文化圣地?丝绸源头?传说中的嫘祖是怎样的人?她都为人类做了哪些事情?因为什么受到万事景仰?让我们走近她――华夏民族的母亲嫘祖。”说明了单元主题。每课有引言,如第一课的引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我们一起走进盐亭,去了解盐亭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交代了课文的内容。文中还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形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每课后设置“思考与练习”巩固阅读的成果,引发深层的思考。

3内容简介。

3.1目录:

3.2简介:

全书三个单元共十三课。

第一单元共二课。介绍盐亭县的地理概况和历史文化。

第二单元共九课,从第三课“西陵之女”到第九课“巡行天下”,塑造了“华夏母亲嫘祖”。第十课“华夏母亲”阐释嫘祖文化的内涵。第十一课“万古隆祭”写从古至今人们对嫘祖的祭祀。

第三单元共二课,写盐亭县在新时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十三

(一)教材编写。

我国最开始编写地理教材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地理要素,把这些相关的地理要素并列编排在一起就完成了地理教材的编写。教材只是对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简单的介绍,图像数量比较少,多是文字描述。就算配有图片,图片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学栏目的设置主要是以作业练习为主,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功能。90年代后,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有所改进,在编排体系上更加完善,侧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炼。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旅游和环境保护知识。教材配图数量也有所增加,同时丰富了图片呈现方式,比如说新增了地图、景观图和示意图和统计图,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以后,乡土地理教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在编排体系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地理教材的编写可以结合地理要素并列式和地理特征标题式,混合式类型等多种编排方式。在内容选择上,更加简洁突出了地区地貌的特征。这样的教材反应了乡土时代鲜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二)实践活动。

随着地理教材编写活动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在普通的地理教材大纲就明确规定:要重视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但是在80年代,因为条件有限,所以只有少数的学校可以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大部分的学校都只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只能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地理知识。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技术也有所提高,在实践内容上也增加了家乡知识、实践基地的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乡土人文地理教学水平。进入21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开展方式方面也有了重大的改变。各个学校有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可以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临沂市,可以开展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调查活动,通过调查、观察的形式深入地理实践,然后结合图表、论文的方式展现调查结果,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地理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型的比赛活动。比如在临沂当地中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论文比赛、演讲比赛和地理晚会活动。不仅结合了地理学科和乡土地理的特点,还帮助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促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策略。

乡土地理教材应该有乡土气息,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根据当地的人文社会的最新资料来编写,并且适当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学编写要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智力的技能发展的要求。在教材呈现方式上,要注重优化性,极大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构建开放性的教材呈现方式。文字部分应该做到尽量简洁,多用图片和统计图表,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还可以采取漫画和示意图的方式,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二)丰富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地理勘测和探索活动,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到科技管,博物馆和气象站去参观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布置研究的课题,比如大气环境研究、水环境研究、固体废物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鼓励学生深入地区的地质环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帮助他们对家乡的环境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灵活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应该是全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应该加强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在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方面。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经验,注重教学的实践和课程的实践,采取课程实施者的角度来探索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法。

三、结束语。

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方面,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创建一种结合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的独具特色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热门地理乡土小论文(案例14篇)篇十四

1.通过野外观察、调查,使学生了解本地区东北部的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为以后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条件。

2.观察、调查乡村农民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从事经济活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乡土,建设祖国,向自然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二、活动范围。

本县2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小区域(明确四至界限),可确定七个观察点。各观察点活动内容:

第一观察点:认识位置,了解活动范围,熟悉本区的地图,确定方向,制定路线图。

第二观察点:了解本区内山丘的成因,描述其形状,访问地名的来源,认识石英岩、砂岩、页岩等几种岩石,采集有关标本。

第三观察点:了解几种地形形态(山顶、山坡、鞍部台地、丘陵),观察地形对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的影响,认识白皮松、马尾松、洋槐、杉木等几种树木,采集有关标本。

第四观察点:了解本区地形形成和利用,观察本区农业的特点以及和市内的经济联系。

第五观察点:了解岩浆岩侵入体的形成,分析地层剖面。

第六观察点:了解本区煤矿的生成,认识沉积岩的特征,采集有关标本。

第七观察点:认识本区土壤类型,了解作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农民利用自然与自然斗争的实例。

三、组织领导。

由地理教师领队,聘请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参加指导,把参加乡土地理研究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同一观察、调查之中,分别有重点的研究一两项内容。

四、工作安排。

1.指导教师要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学习。并且到野外观察点做好预习工作。

2.指导教师向学生作有关乡土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

3.每三周进行一次活动,每次三小时左右。以上七个观察点的活动,分五次进行。必要的访问,可在观察、调查过程中结合进行。

4.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五、成果处理。

1.在全校一定范围内,由学生作乡土地理研究的口头报告。

2.在讲授本县地理时,应用乡土地理研究成果,充实关于本县地理的教学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积分入学协议书(通用21篇)

    在签署合同协议之前,双方应当认真阅读并理解合同的每一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会受到损害。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合同协议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合同写作带来一

    2023年森林报秋读后感四年级大全(13篇)

    读后感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启发思考和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读书的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优质高三励志题目(模板20篇)

    励志是人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失败时,通过激励自己来重振信心和追求进步的一种行为,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动力,使他们更加坚定地向目标迈进。我相信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励

    优秀抄写党章心得体会(模板18篇)

    总结是一个思考自己成长的机会,我希望通过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起来,来反思和改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

    最优读书今日心得体会和方法(通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发现并改正不足,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第一段:引言(100字

    热门防灾减灾救灾心得体会大学生(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

    2023年部长竞选自我介绍范文(16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口才、沟通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机会,你可以通过清晰、连贯的表达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鉴于自我介绍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

    热门如何写温馨提示疫情防控通知(模板20篇)

    通过通知的发布,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和活动的进展,以便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在下面的通知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实际的通知应用场景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热门国家扶贫救助申请书大全(18篇)

    申请书的目的是引起审阅者的兴趣,使其对申请人产生倾向性的印象。如果你正在写申请书,不妨先看看以下精选范文,或许能够给你带来启发。尊敬的学校领导:我是高二(三)班

    优质游泳安全教育心得范文(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与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反思。小编特意为读者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