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肥料教案(实用14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HT书生2023年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肥料教案(实用14篇)

通过写作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接下来是一些关于自我介绍的常见问题和回答示范,希望能让大家对自己更加了解。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化肥的简易鉴别,学会如何团结小组成员成功地、有效地完成探究实验和探究报告。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常见化肥样品;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二、新课教学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其作用、常见磷肥及其作用、常见钾肥及其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

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4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

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

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分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2.复合肥。

师: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钾元素、氮元素、磷元素。)

3.合理使用化肥。

师: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问题。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生: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造成:(1)土壤污染。(2)水污染。(3)大气污染。

师:除了化学肥料外,化学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板书)

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呢?

4.化肥的简易鉴别。

【活动与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 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2)观察现象:

(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氮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见课件)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的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二

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人教版化学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的引导与实施,让学生明确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关注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科学情感,养成终身学习化学习惯。

二、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标高,明确重难点,注重因材施教。

2、重视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与问题,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与价值观。

3、重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用具及可能获取的实验仪器,开展探究性实验。

4、加强化学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三、教学进度

期中:第一章至第四章;期末:第五章至第六章。

四、课时安排

建议每周4课时。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三

知识目标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四

【知识要点】 一.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水溶性

无色 气体 无味 大于空气密度 不易溶于水

液氧、固态氧都是蓝色的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例如与碳、硫、磷、镁、铁、石蜡等都能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氧化剂。另外氧气能助燃,但不可燃。

一些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比较:

反应物 发生反应 反应现象 ] 生成物 文字表达式[

的条件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3 . 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红磷、铁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而生成另一种物质。这类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特点:“多”变“一”。

形式:a+b=ab

4. 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 、红磷、铁、石蜡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其共同特点是都是物质 跟氧气发生的反应,这些反应称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注意这里的氧包括氧气,但又不只限于氧气。

另注意:氧化反应与化合反 应没有必然的联系,即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 合反应。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五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

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六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3、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把水叫做溶剂。

5、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6、乳化: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温度基本不变:氯化钠溶于水;(2)温度降低:硝酸铵溶于水;(3)温度升高: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

课题2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除熟石灰和气体)。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除熟石灰和气体)。

3、结晶的方法:

(1)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

(2)蒸发溶剂:氯化钠从溶液中析出。

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二、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三、稀释问题

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公式:浓溶液质量×a%=稀溶液质量×b%

四、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七

食物的成分中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称为营养素。

一、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瘦肉、鱼、鸡蛋、牛奶、豆类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些物质如甲醛等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二、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淀粉属于糖类,稻、麦、马铃薯等富含淀粉。蔗糖存在于甘蔗、甜菜中,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

三、油脂:在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二者合称油脂。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

四、维生素: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

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常量元素:

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

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小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1、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碘、氟等。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缺硒会引起癌症;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缺氟易产生龋齿。摄入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

2、非必需微量元素:如铝、钡、钛等。

3、有害微量元素:如汞、铅、镉等。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一、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如co、co2、caco3等看作无机化合物。

二、小分子与有机高分子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称为小分子: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高,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

三、有机合成材料

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塑料有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四、“白色污染”与解决方法

1、“白色污染”的危害: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会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焚烧含氯塑料会造成空气污染。

2、解决方法;

(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2)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3)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4)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五、用燃烧法鉴别棉、羊毛和合成纤维产品

燃烧时无特殊气味,灰烬易碎的是棉纤维;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灰烬易碎的是羊毛纤维;燃烧时有特殊气味,燃烧后有黑块的是合成纤维。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八

一、化肥简介

1、氮肥

(1)、作用:使作物叶色浓绿。

(2)、常用氮肥:尿素、氨水、铵盐、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2、磷肥

(1)、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2)、常用磷肥:磷矿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等含磷物质。

3、钾肥

(1)、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2)、常用钾肥:硫酸钾和氯化钾等。

4、复合肥料

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磷酸铵和硝酸钾(kno3)等。复合肥料能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分,有效成分高。

5、使用化肥的利与弊:使用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合理使用会污染环境。

6、使用农药的利与弊:使用农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二、化肥的简易鉴别

1、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据此可以检验铵态氮肥,同时注意这类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

2、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九

课题1金属材料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2、金属的特性:大多数金属是银白色,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在常温下,大多数金属是固体,汞是液体。

3、金属的共性:有光泽,有导电性和导热性,有延展性。

4、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用途,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回收、对环境的影响等。

二、合金

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合金是混合物。

2、生铁和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3、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大,熔点比纯金属低。

4、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抗腐蚀性能非常好。

三、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4、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2cu+o2△2cuo

3、“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1、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置换反应中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2、(1)铁与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

铁与稀硫酸反应:fe+h2so4==feso4+h2↑

现象: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镁与盐酸的反应mg+2hcl==mgcl2+h2↑

镁和稀硫酸反应mg+h2so4==mgso4+h2↑

锌和盐酸反应zn+2hcl==zncl2+h2↑

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铝和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

铝和稀硫酸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

3、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4、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注意:盐必须可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相差越远,越容易反应。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金、银等金属有单质形式存在,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一、铁的冶炼

1、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原理: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3co高温2fe+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现象:红色粉末变黑,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排尽管中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实验完毕后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co: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玻璃管。

(3)尾气(含有co)的处理: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二、金属资源保护

1、金属的腐蚀和防护(1)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铁锈(2o)很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在铁制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等。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十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石蕊和酚酞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一、常见的酸

1、盐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用于金属除锈,人的胃液里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2、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不挥发。浓硫酸有吸水性,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用于金属除锈。

3、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夺取纸张、木材、皮肤、衣服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4、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否则会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5、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6、酸的化学性质

由于酸溶液中都有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铁锈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铁锈与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铁锈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现象: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二、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易潮解,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co2、so2、hcl)。氢氧化钠可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而发生潮解(物理变化),还能和co2反应而发生变质(化学变化),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oh+co2==na2co3+h2o

(4)工业上制氢氧化钠:na2co3+ca(oh)2==caco3↓+2naoh

2、氢氧化钙

(1)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是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氢氧化钙可做建筑材料、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2)生石灰与水反应可制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ao+h2o==ca(oh)2生石灰可做干燥剂。

3、碱的化学性质

由于碱溶液中都有oh-,所以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和酸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

1、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naoh+hcl==nacl+h2o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中和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以中和酸性;硫酸厂的污水中有硫酸,可以用熟石灰中和;胃酸过多,可服用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分泌蚁酸),可涂上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

三、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酸碱指示剂。

2、表示溶液的酸碱度,用ph,ph的范围在0~14之间。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3、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4、测定ph的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

5、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十一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十二

一、指导思想

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我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的各项工作。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教学进度安排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十三

石蕊和酚酞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一、常见的酸

1、盐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用于金属除锈,人的胃液里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2、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不挥发。浓硫酸有吸水性,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用于金属除锈。

3、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夺取纸张、木材、皮肤、衣服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4、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否则会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5、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6、酸的化学性质

由于酸溶液中都有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铁锈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铁锈与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铁锈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现象: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二、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易潮解,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co2、so2、hcl)。氢氧化钠可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而发生潮解(物理变化),还能和co2反应而发生变质(化学变化),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oh+co2==na2co3+h2o

(4)工业上制氢氧化钠:na2co3+ca(oh)2==caco3↓+2naoh

2、氢氧化钙

(1)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是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氢氧化钙可做建筑材料、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2)生石灰与水反应可制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ao+h2o==ca(oh)2生石灰可做干燥剂。

3、碱的化学性质

由于碱溶液中都有oh-,所以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和酸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初三化学大纲沪教版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