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模板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效果。范文展示: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一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应用文科学院秘书系教师李冰,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交流,感到非常荣幸。我说课的内容是《应用文写作》,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我校所有专业均开设该课程。所不同的是,本课程属于文秘专业核心课、考试课,属于其他专业职业基础课、考查课。本次说课是针对电子信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的。

本着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理念。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围绕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择应用文文种进行讲授,如:计划、通知、总结、报告、请示、求职信等。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夯实基础的作用。

其任务是通过23种应用文体知识的讲授与练习,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写作能力,以适应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应用文写作》课程授课对象为电子信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一学生。优点: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渴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职业竞争核心力。缺点:写作基础参差不齐,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普遍不高。学习兴趣欠浓,懒惰,眼高手低。从该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岗位来看,短期内可能是基层技术人员,但从职业发展前景来看,也不排除有不少的学生可能或将走上管理岗,甚至领导岗。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和学生将来就业岗位,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使学生能够掌握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3种应用文体的规范写作。

1、掌握9种会写文种的写作格式;

2、了解8种会看文种基本特点和内容,领会写作要求;3、懂得同一项目中不同文种的区别。

3、会赏析6个文种(策划书、会议纪要、会议致辞、会议简报、消息、个人简历),要求学生通过鉴赏优秀例文,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技能和语言表达水平。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以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应对就业竞争,以及给学生铺垫一个实现人生长远目标的基础。

本课程所选教材为秘书系课程组研究成果《新编高职应用文写作》,由姜媛主编,赵华、张宇主审,秘书系全体教师参编的一本校本教材。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课题组成员下企业到机关,同时还对近十届毕业生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并综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在《应用写作教程》的.基础上重新编写成该教材。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体系鲜明、例文规范、突出实用,针对性较强。本教材较好地贴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采取“量身定做”教学内容的方法,因为有限的32课时要讲授23种应用文种再加上4次阶段测试,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很有难度的。因此我们本着“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高职教育原则,把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体系分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及会议文书四个部分,又围绕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需要,从40余个文种中选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23个文种,再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把23个应用文种分为会写文种、会看文种、赏析文种三个层次。

会改文种:案例阅读——归纳基本写作理论——案例评析或错例修改——实战练习。

赏析文种:范文案例阅读——教师或学生评析。

我以本次讲授“请示”文种为例介绍教学组织与设计。

本次课的教学归纳起来就是:“看、写、改、练”,反复写、反复改,将学生获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二

我说课的题目是《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及应用》。我主要从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征分析,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机械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及应用是《机械基础》第四版、第七章平面连杆机构中第三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实用性也很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引思、讨论、归纳等环节,教给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的能力,借助多种教育媒体,对曲柄摇杆机构急回特性的形成条件进行探索,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学生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

(4)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急回特性的产生条件。

确立理由: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突出。

教学难点:急回产生原因。

确立理由:产生原因的推导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诱导方式分步进行化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目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在学生在就急回特性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急于解决但又难以突破时,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之后,但因思考尚未成熟,想说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讲授新课之前我会先播放一个短片,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看,“影片中刨刀的往复运动速度是否相同?”学生很快可以看出,刨刀的运动速度不一样,当它进行切削加工时速度较慢,而不做功的回程速度较快,这时我会告诉学生刨刀的这种运动特性称为急回特性。那么这急回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在生产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和设定任务进行开篇,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探索研究环节。在课程进行中采用问答法时,要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上课之初,我通过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设计目的: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相关知识,设置的问题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是后面知识的前奏。

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把探究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我通过课件演示机构-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并回答。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即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我继续通过课件演示机构-提出共线问题-学生观察并回答-得出极位夹角的概念。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特殊位置和极位夹角的概念,为后面的推导做好辅垫。

第三步:在前面推导的基础上,我提出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得出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即k1,q0,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材缺少这一环节,学生掌握教为困难,通过补充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另外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力学基础,通过采用分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培养技校学生以后踏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素质。

在本次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录像、投影、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多种教学媒体直观教学,弥补了设备不足,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等欠缺的地方,从特定机构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理论,使得理论知识实体化了,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若干次的机构的演示,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总结规律,学生在总结叙述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时的给予正确的结论以强调重点,留下思考,指导后面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结束时,我设置了五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区分急回特性的产生条件。

到此说课的6个环节就完成了,回顾整堂课的设计,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专业水平,通过现代多媒体动画手段及实例讲解,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对机械基础的求知欲;再通过讨论法和观察法的安排,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责任感,完成了教学目标,使教学的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以上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生情况,阐述教法、学法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同时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老师及评委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三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及其应用说课稿》,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基础课程《企业账务会计》第四章第二节。本教材先给出概念,逐一介绍存货发出的方法。以传统文字描述为主,形式也比较单一。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的引起学习的兴趣,我保留了教材原有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增加了以岗位实训,工作流程介绍的形式。因此将本课的重点是运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难点为先进先出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流程。这样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掌握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以及账务处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习惯不是很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但并非完全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学生喜欢实际动手操作,因此要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我采用活动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运用直观的道具,游戏结合讨论的形式,一切以学生为中中。在分组讨论法中,分岗位进行实训,使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教学过程:

为保证教学效果,要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先进先出法的相关内容。同时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开放式的教室布置,改变传统教室的布置方式。

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给每个小组发四个单位黄色的球假定价值每个为8,六个红色的球假定价值每个为10。请问学生这批材料的总价值为多少?以复习旧知材料成本的构成的.形式来引入新课。

这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计算领用五个单位的材料的成本。这样激学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学生积极讨论,我巡视教室记录。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在经过思考过后,说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首先加以肯定,并鼓励其大胆进行想象,再给予简单的指导。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领用四个单位黄色的球和一个红色的球。@领用五个红色的球。@或者其他的任何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中的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种假定的成本流转顺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未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最后我在落实到重点,ppt展示例子,要求学生思考运用先进先出法的基本原理,计算发出材料的成本。我利用ppt,原材料明细账,更加直观的演示正确的做法,让学生能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让每组的学生观察账页,可以直观的得出结论:如果材料单价较多,登记起来非常繁杂。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先进先出法对于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思考过后,请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谈谈先进先出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最后一个环节,实战演练。这一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通过模拟企业材料发出的实务。让学生分岗位练习。明确车间岗位填制请料单,仓库岗位填制领料单,会计岗位编制凭证,登记账薄。从而在学生的讨论回答中,突破本节内容的难点。

本堂课的课堂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用时2分钟,通过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促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通过知识脉络的梳理,过程方法的总结,情感态度的体验,把课堂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为巩固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完成习题集练习存货发生的核算。为实现知识的延伸要求学生把分岗位的练习中,没有完成的其它岗位的工作继续完成。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最后是课后反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思想、方法。基于本课特点,整堂课以学生讨论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四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解各种类型的方程或方程组时,都要进行由相应的应用题如何列出这些类型的方程或方程组这一步,这是因为它既是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按课本安排出租车计费的内容应放在第一节课与劳力调配问题一起讲,但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本身接受就有一定困难,如果放到第一节一下讲两个类型,学生更接受不了,练习册中又出现了计算水费问题,也需要进行分段计算,于是,我把这类分段计算的问题单作为一节课,作为一个类型去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水费和出租车计费问题;

2.通过分析出租车计费、水费中的数量关系,经历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能说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用数学的意识;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水费和出租车费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如何分析问题,挖掘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一节“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体验到,还停留在愿意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上。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不太理解,因为这些题,学生用算术方法很快就能算出来。所以老师要用找相等关系的方法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去解。

3、由于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好动,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用《北京日报》的报道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有时不明白学数学有什么用,本节内容正好与实际联系特别紧密。为了使课堂生动、有意义,我以《北京日报》中的一段报道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本节课中水价的计价规定,属于政府行为,目的是提倡节约用水,正好与现在我们大力提倡节约每一滴水联系起来,起到寓教的作用。例2是与水费计价类似的出租车计费问题,也是与学生实际联系特别紧密的应用题。这两个例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选择这两个例题,课堂上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分析题目,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是那么紧密,生活中离不开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报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水资源和数学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会充斥很多学生的脑海。于是,我首先问学生:“北京这么缺水,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们说出:“应节约用水”、“节水应从我做起”等等。“作为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节约每一滴水,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应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有些城市就采取了阶梯式水价,如果北京市也采取这种收水费的方式你会计算自家的水费吗?”引出例1。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解例1时,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明确水费怎样计价,引导学生说出“分段计价”,再问学生按不同的单价计价的水量应怎样表示,尤其是超出标准水量如何表示是关键。分析后,列出表格,让学生填表,从而全面地对例1作出了分析,找出列方程的依据——题目中的相等关系。通过这种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分析应用题要分析“问题中都涉及了哪些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如何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列表分析使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更明确,学生易于接受,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整个分析过程作完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整个解题过程,并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从而规范解题格式。

例2是出租车计费问题,因为出租车计费也同样需要分段计算,类似于例1,于是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然后老师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两个例题解决后,引导学生根据例题的解决过程总结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三)反馈矫正。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p59/1,这个题还是一个分段计价的计算水费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的课堂小结设计了两个问题:1、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点:由于单价的变化,必须要分段计算。)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我的愿望是让学生说出知识上的收获和节水意识上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p119/2、p134/10。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分析问题的全过程,真正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叫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本节课作为全校献优课还有很多不足,请听课的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使我们共同提高和进步!

谢谢!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52页例2和例3——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将例2和例3放在一节课,主要是为了形成知识的层次和渐进,以利于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让学生坚定对知识的感知结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为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重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难点:让学生知道“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自学——比较——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复习引入,指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本课的教学程序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决怎么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而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即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数学课程标准》第21页】。

以同方为单位分一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按1: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除了“平均分”以外,还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怎样按比例分配。

(一)、复习。

(1)、甲数是8,乙数是10,则甲数是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自学。

1、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学课本例2。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小组自学,教师进行指导。

小组自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题。

先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简略解决例2。

然后让学生汇报:把谁按什么比例分配。

4、自学例3。

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了例2的基础上自然的过渡到例3,并运用例2的技能来解决例3,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综合运用。

5、比较例2、例3。

例2是把总面积100公顷按3:2进行分配,例3是把总棵树按3个班的人数所占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个量比,还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的量比。

(三)、练习。

多层次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9: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这个练习用采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运用。

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教师大力提供应用时空,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和对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六

《分数的简单应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分数的简单应用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运用直观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并进行运算的。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通过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计算的模型。

教学目标有三:

1、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经历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重点是学会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时,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难点是在活动中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数形结合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学生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理解分数的简单应用,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在教学中,首先复习导入,着重温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分数单位,为新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接着在情境中分苹果,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探究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对于“1的认识”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着实物演示来探寻计算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简单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

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感和数学的实用性!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七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典型题型多、易混淆的特点,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刘老师以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切入点,接着又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用除法”这两个知识点为主线串联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常见六种基本题型的练习。用知识点串联练习题的设计,使原本杂乱的练习呈现出内在的连系,为高效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教学中刘老师没有多余的情境设置,教学环节紧凑,练习重难点清晰;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楚、精炼;学生的学习通过自主编题、练习、讲解等形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和思维的开放性,课堂风格呈现出简洁而不简单,实用而高效的特点。

二、教知识、更教学习知识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最大的困难是容易混淆乘除法的应用。刘老师针对这一点紧扣“找等量关系”为核心,让学生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形成了:编题----找等量关系式-----列式----总结规律的学习模式。比如一步乘法应用题练习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数据编一道一步乘法应用题,学生编出了1600×……等,接着让学生找题目中的的等量关系式:全校的人数×=幼儿园人数,列式展示:1600×,最后归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有了这道练习的成功经验,接下来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模式下进一步完成一步分数除法、乘减、除减形式的两步练习。学生的学习有法可依,轻松自如;也为解决其它的练习题提供了参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学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思维的开放性。

四、我的两点思考。

在本节课中个人觉得也有值得思考和进一步商讨的地方。分数乘除法的对比问题。将分数乘除法作相对应的对比,分析其特点,找到异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解题。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问题。本节课学生得出了大量的学习成果:如学生的编题、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式等。在处理这些学习成果汇报展示时,基本停留在了口头汇报上,并且速度较快,不利于其他同学更清楚、真切的理解。如果能多采用课件、投影、板书等可见性展示方式,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八

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2小节“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中的“连除应用题”。这一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我要说的是第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p9-10的复习、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5题。

2、学生在第六册已经学过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连除应用题。本课学习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连除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与本册前面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的。学习这类应用题,可以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作好铺垫。

3、教材首先安排复习与连除应用题有互逆关系的连乘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然后学习例2,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学会在分步列式解答,弄清每算的是什么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解答。接着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道与例2相似的连除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练习中的第1、5题采用不同于例题的形式叙述题目,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第4题则把连乘应用题和相应的连除应用题排列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会用两方法解答这一类应用题。难点是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关键是找出解答连除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思路的基础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

(1)通过观察线段图,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会用两种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教给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通过读题,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通过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对比,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根据本课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出示p9页复习题,通过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分步用线段图表示出复习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借助线段图复习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为学习例2,进行知识的迁移作准备。

(二)学习新知(分2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例2。

1、多媒体出示例2,通过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分步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习惯。

2、运用多媒体闪动应用题的问题和条件及线段图,比较例2与复习题的题目和线段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例2的条件就是复习题的问题,例2的就问题是复习题的条件。从而搞清例2与复习题的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

3、结合屏幕出示的复习题和例2的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什么?通过师生间讨论得出: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还可以先求“5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同时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分别两张线段图上表示示先求部分的。

4、结合第1张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要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怎样算?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32米布”后再算什么?怎样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板书。然后通过指名板演,集体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

5、让学生自己结合第2张线段图,在学会用第1种方法解答的基础上在课本上用另一种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解答好以后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第2个环节:完成p10“做一做”。

(1)通过审题,让学生说一说要求“平均1只母鸡1个月生多少个蛋”,可以先求什么?再采用指名板演,集体练习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2)师生讨论,归纳例2与“做一做”在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方面的共同点。

(三)练习巩固。

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2、3题,进一步巩固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第二层次,完成练习三第1、5题。通过审题,使学生明白这也是一道连除应用题,只不过叙述的方式和例2不一样,再让学生用例2的方式把第1题叙述一下。防止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只根据题目叙述的形式就判断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三层次,对比练习:练习三第4题。

(1)审题,说说这两题分别是什么应用题。

(2)比较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题目。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连除应用题的条件就是连乘应用题的问题,连除应用题的问题就是连乘应用题的条件。

(3)独立解答。

(4)比较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连除应用题先求的中间问题和连乘应用题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第9题改编应用题作准备。

(四)全课小结。教师根据屏幕的线段图和板书,揭示连除应用题的特征,板书课题,并总结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分析比较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演示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借助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复习题和例2的线段图,进行知识的迁移,找出连除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最后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巩固、深化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九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牛奶、果汁的数量,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情境,根据数量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等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的比值。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数学来源于生活牛奶、果汁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目标的揭示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目标的揭示,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拓展运用,巩固新知;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一、目标的揭示,导入新课。

整节课开始,我是设计通过师生的谈话来引入课题、揭示学习目标的。

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用分数的有关知识我们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首先认识比。

1、了解比的概念。

2、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3、会读写比。

4、会求比值。

5、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中的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且说说解决的方案。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集中起来,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数学来源于我们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有数学知识的。

55+3;535。

这时我将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刚刚这些问题,我们用加法,或减法,除法的方法解答。我们运用除法算式解决的,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的,还有一个新的名字,这就叫做这两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关于比的知识。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也突显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p68页。

例1: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53=5︰3;35=3︰5我先板书,然后让学生汇报阅读的情况。

900︰15=60900︰20=45。

这里的60、45就是比值。

接着再通过学生的试一试,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

让学生说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突出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区别。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比的认识与应用,再来做教村p70中的练习题,第13题。让学生练习、评议。提高学生对比这一节课再认识。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在教师提问下:让学生对今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你感觉到什么是自己学习最好的地方。最后还可引导学生,课外去读一些课外书籍,真正体会学无止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档为doc格式。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职教新理念指导数学教学改革。新课标强调在课堂中要营造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本节课的设计以拼客消费活动为背景,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实施开放性、活动性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是一节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课,既是初中“函数”知识的直接延伸,也是函数一般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可转化为分段函数问题的数学问题,并将问题解决方式用来处理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职高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弱且参差不齐,且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对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为切入口,以“拼客”消费活动为任务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拼客”消费任务解决驱动自主发展教学,循序渐进地推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特点,将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知识点分为概念性质初步应用与图像深入应用两课时。本节课作为概念性质初步应用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围绕这些目标,最先需要突破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段函数概念理解;从导入开始层层铺设,让拼客任务反复呈现、难度螺旋上升呈现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参与、自主探索及自我反思,让学生对分段函数概念的理解层层深入,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来突破重点。难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突破关键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情况理解分段函数就是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解析式的特殊函数,与函数一般性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理念: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参与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重点知识的传授上,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设计与教学知识相应学习任务情境,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的学习都以任务引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即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可以迅速地让学生进入状态,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切身感受自己数学生活化。

1、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2、角色模拟法:通过角色模拟,使学生经历了“活动—体验—表现”的认知过程,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通过这两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自我发展式的学习,实现快乐数学的教育思路。

本节课我以激趣,质疑,活动,巩固四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活动中又以四个“拼客”消费任务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任务背景(激趣)环节中,首先请学生观看视频cctv经济频道《经济新主张》节目———今天你拼客了吗?通过视频信息创建乐任务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本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为下面消费任务的展开埋下伏笔。

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抛出任务一:餐饮消费(质疑)。

设计意图:餐饮消费任务的提出,让学生直观感知问题,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上。通过质疑环节,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为知识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任务知识储备环节:提出分段函数概念,并指出求定义域,求函数值方法。

分段函数是在不同取值范围内具有不同解析式的函数,实质是一个函数。两个不同,强调取值范围与解析式的对应关系。在书写时候多加注意。

定义域是取值范围的并集。

函数值的求法应注重先后关系,先判断区间再对应求值。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让学生学会认知。

任务知识储备环节结束后,回到任务一,解决质疑问题。通过解析式的书写,让学生体会分段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式,强调取值范围与解析式的对应关系。并考虑出消费活动的局限性(定义域范围)与相应函数值求值问题。在尝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本环节的设定,前后呼应,让学生初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并为深入研究问题埋下伏笔,为任务的探究完成创设了条件。真正做到了“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模式。

在任务尝试驱动环节是以:房租消费(活动)启动的作为任务背景。内容是拼客消费活动中的住房优惠问题。问题实质是要求学生能应用分段函数知识写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并讨论定义域,函数值。

在任务情境呈现后,结合角色模拟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让学生对类同问题进行模仿解决。根据题目要求,先将问题分为用水量小于等于10立方米和大于10立方米的.两部分,再对两部分进行分别讨论,列表,并将表格转化为解析式,并求出定义域及对应函数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段函数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分段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类同问题。在类同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起到巩固概念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任务深入驱动环节是以:拼客出行消费(活动)为任务驱动背景。要求学生应用分段函数知识写出较难生活问题提炼数学函数解析式,并讨论定义域,函数值。

在出行消费活动背景呈现后,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根据题目要求,将问题转化为依据行车公里数计费情况有三种,对三种情况分别分析。列出表格,并将表格转化为解析式。由于在设计题目时候,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计了理解容易出错的附加条件和计算量偏大两大难点,通过任务的实践解决,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克服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通过情境任务的解决,既对分段函数新知识进行了提高练习,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实用性,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任务拓展环节安排的是拼客旅游消费任务。通过拼客消费中的旅游消费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应用分段函数知识探讨出行旅游分段函数问题,探讨数学函数解析式,讨论定义域,函数值。并提出可以利用图像进行讨论,完整表格、解析式、图像三种表示表示函数方法,并为下一课时分段函数的图像学习埋下伏笔。体现数学逻辑性与联系性。

在任务回归环节中:将本课内容回归为三部分:

知识回归—————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点名课题。

情感回归—————回顾教学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作业的分层次布置。

设计意图:必做题是为了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题属于开放式的题目,探索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取与数字知识相关的信息。

教学反思:

1、教学理念明确“一个为本,两个转变”,贯穿始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传统包教包导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生为本,让学生学习感兴趣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以灵活自由的方式参与学习,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把知识真正的传授给学生。

2、教学活动设计巧妙。

四个拼客消费任务的设计将知识点螺旋上升又循序渐进,通过任务实现突出了重点、通过情境层层深入突破了难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教学情境编制得当。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兴趣是第一老师,拼客活动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能力而选用的教学情境,获得了极好的效果,转变了学生畏惧数学,觉得数学课内容难、不实用的心理。

以上就是我对分段函数实际应用的教学的一些理解,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一

本课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10章《设计主题网站》中第二节制作网页中第二部分“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的内容,本部分是网页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表格在网页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网页中表格的制作方法,表格属性的设置方法以及单元格的编辑与修饰方法,能够在单元格中正确插入文字和图片。

(3)能够根据网页设计内容,正确布局表格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剖析网页结构,使学生理解表格的作用、功能以及网页设计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规则,由摸索、探究性学习到形成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探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2)通过运用表格布局网页,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对象的属性设置方法和规律,体验创造的快乐。

(3)通过“低碳生活,我能行”表格页的设计与制作,再次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树立共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表格在网页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插入、编辑表格的方法及表格的属性设置方法。

(3)掌握单元格的修饰与属性设置。

2、教学难点:

掌握插入、编辑表格的方法及表格的属性设置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站点文件夹,整理、归类相关素材,课件,学案。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以最近多发的地震、雾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话题,通过ppt展播图片,引出制作网站来宣传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师生欣赏网页,以首页为例,用还原法,引出表格的功能:定位元素,页面布局。揭示课题:应用表格布局网页。

设计意图:以热门话题设置情境,选择优秀网页,师生共析页面,呈现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图片,设计表格。

以表格页为例,提问:几行几列?

学生自习观察页面,小组讨论分析其表格结构。

教师提示:以最多行最多列来计算表格的行列数。

设计意图:以同桌为单位交流讨论后设计出表格,可以集结多人的智慧,在轻松的氛围中设计出表格。

(3)、动手实践,编辑表格。

1、请学生演示:打开站点,新建页面,复习旧知。

2、学生尝试插入表格,学生演示。

3、教师结合ppt讲解相关概念:单元格、行、列、边距、边框。

4、学生尝试编辑表格,教师提示:右击法。

5、问题发现,学生解决,教师讲解:合并、拆分单元格,选择行列,插入行列,删除行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设计的表格布局,插入表格,再对表格进行编辑,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的体现。在编辑表格时,中表格的编辑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填充表格内容,使网页更加立体丰富。

提问: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美化表格。

提示方法:右击法(单元格属性、表格属性、网页属性)。

展示作品,找出问题,问题探究:边框问题,上边距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配合学案填充表格内容,美化表格,使学生掌握表格属性的设置方法以及单元格的修饰方法与编辑方法。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的基本操作已经掌握了,因此教师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如何去除表格的边框使页面更加自然美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师总结,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设计意图: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首先自己先自评,其他同学做点评。可以培养学生客观的评价作品的能力。

本节课我们应用表格制作完成了低碳生活我能行的页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用表格布局网页其实并不难。其实,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离我们也不遥远。从节约用电用水用纸,不用一次性袋子筷子做起,我们就能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成为保护地球家园的小卫士。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二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的,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一、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3、变成练习。

五、本课小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三

我展开本课的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标:“这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switch语句的基本操作与应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c语言程序设计》中第五章的第八节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基础的编程步骤,并能做到灵活应用输入与输出,对简单的算术运算和表达式也有着正确的理解,这些为过度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解与尝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记switch语句,掌握其格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语句功能,掌握语句执行流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会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应用。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教学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后,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重点:掌握语句格式,并加以应用。

2.说教学难点:讲练结合,讲练结合会较为抽象,这就要求我从实际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最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教学生如何去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是一门需要学生思考、尝试并应用他们的综合能力去编写程序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每一段程序中间语句的编写格式,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本节课较为抽象,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从而达成学会实际应用的目标。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如何去应用,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正确、自然地从生活中问题引入本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

2.直观演示法:利用ppt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5.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查询有关课程的资料,并通过预习,自行解决对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并自行上网搜索资料,增加课外积累。

2.讨论交流法:对一些疑难和探究性的问题,或个别畅谈,或小组讨论,或师生补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总结反思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switch语句在编程中的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独自完成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编程题目,在ppt最后一页也有所体现。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应用到以后的编程实践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的统一。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之前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四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数学课程标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技能目标: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喜欢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以此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识的愉悦。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张扬个性、让体验充满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显得异常现实、精彩而生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年龄小,再加上数学知识的的抽象性,他们往往不会为数学的严谨和逻辑的魅力所折服,可他们会因为数学的现实、有趣、而喜欢,在熟悉的情境中学数学使学生最感兴趣;贴近生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蜂蜜水”引入,从让学生猜想、品尝不同甜味蜂蜜,让学生用分数或比提出问题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再让他们口答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同时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提出问题、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让课堂呈现精彩。

本课探究例题:“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来配,配制这样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法。

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那接下来就可以顺水推舟,指导自学例2、感悟新知.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上。)。

生活数学不仅是学生学“必需”数学的基础,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我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并进行整理,然后汇报交流你眼中的按比分配,接着小组选择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最后,让大家寻求规律进行应用与拓展。从学生的汇报交流,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教师给学生去发现的机会,学生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学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后,我也出示了一组生活素材:看来,同学们这次的社会调查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也带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帮助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请任意选择一个在小组内探究吧!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先人的遗嘱更必须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

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学的方法也来帮老人的三个儿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会赛过智叟!

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吗?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促进自己的再发展。)。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属于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易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学生易问什么是比例?,这样,在学生刚引入比的概念时,又要去区分比例是什么?而忽视了比的概念,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探究,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圆片若干个。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通过汇报交流确定按两个班的人数比,也就是3:2分配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分橘子,怎样分合理,来引入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如何按3:2分配。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第二层是解决如何将具体个数按比例分配。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

具体的练习设计如下: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3、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4、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谈收获,回顾如何用比的意义进行问题的解决。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属于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易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学生易问什么是比例?,这样,在学生刚引入比的概念时,又要去区分比例是什么?而忽视了比的概念,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探究,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圆片若干个。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通过汇报交流确定按两个班的人数比,也就是3:2分配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分橘子,怎样分合理,来引入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如何按3:2分配。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第二层是解决如何将具体个数按比例分配。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

具体的练习设计如下: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3、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4、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谈收获,回顾如何用比的意义进行问题的解决。

比的应用说课稿(汇总17篇)篇十七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演示——分析——讨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这一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我认真用制作了课件,把抽象的数学以动态、简单的动画出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分析例题时,我用动画演示了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并对浓缩液和水及稀释液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直观分析,加深学生对按比分配问题的理解。

第四就是指导观察分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五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一)、知识铺垫,问题引入。

1、知识铺垫:“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本班总人数为30人,女生占三分之一,男生占三分之二,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并把得数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

2、问题引入: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分配。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通过平均分引出按比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

1、提出关于配制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出示例2,在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

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利用课件演示稀释液配制过程,帮助理解题意及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这道题配制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配制?重点理解“按1:4配制”。再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进行指导,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最后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学生总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结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解决课前分卡片时产生的问题。

这个练习用来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出示练习第1题:与例题比较,得出各部分数量之间没用比而是用实际数量表示。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对比性练习。

出示练习第2题:比较分析题中出现三个数量,不同于其他练习。

这道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并介绍“黄金比”,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自己去收集有关的资料。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半命题范文(15篇)

    优秀作文能够以独特的观点、新颖的角度展现人们熟悉的事物,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专业17篇)

    教学计划需要灵活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变动。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

    庆六一幼儿园园长讲话多篇范文(17篇)

    演讲稿范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演讲内容的一种文体,非常适合激发观众的兴趣。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能够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和魅力。各位来宾,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乡村倡议书大全(21篇)

    想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不妨先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汲取其中的精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各位居(村)民朋友:建设清洁

    汤姆是鱼童话(热门18篇)

    优秀作文是能够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思想更加准确和深刻。这里有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给你一些灵感。一天,天气非常晴朗

    本科自我鉴定大学生自我鉴定(实用18篇)

    大学生自我鉴定是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一种实践方式。请看以下的大学生自我鉴定模板,它们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主题,供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光阴似箭,岁月如

    毕业的日语毕业的日语文案(热门15篇)

    毕业文案是我们向老师和同学表达感恩之情的方式,它充满着深情和回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打动人心的毕业文案,用文字记录青春的足迹。3.人和人刚认识的时候最

    小班认识个垃圾分类教案(模板17篇)

    小班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以下是幼教界著名专家精心编写的小班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1、有废物利用

    妈妈请放开我的手小学一年级(精选23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言表达、内容结构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高水平的作文。鉴于大家对优秀作文表达方式的关注,小编挑选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妈妈教我们读书写字,告诉了

    开学典礼教务处主任讲话稿范文(17篇)

    通过撰写讲话稿,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使听众更容易理解我们的观点。以下是一份经过精心准备的讲话稿范文,以实例为大家演示如何撰写一篇出色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