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XY字客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

通过总结范文范本的共同特点和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写作规律和技巧,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范文章本是写作时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文本,对于初学者来说特别有帮助。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经典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一

1.1课程设置改革。

首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文理兼收的,故选择叶芬霞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教材。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确定选取容量分析(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仪器分析(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计划,理论环节50学时,实验环节22学时,实验分别设计入门项目、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整体行动能力,同时注重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和渗透,真正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后续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理论教学改革。

在分析化学的理论教学中,既要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严格树立起“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能力。又要将新发现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巧妙的融合到经典分析化学中,如介绍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等课程方面的应用,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生命科学在分析化学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不应重在讲授,而应重在“授之予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教师提出能够涵盖课堂教学所有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去预习,既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又可让学生发现自己遇到的难点。然后,通过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挖掘每个问题所涵盖的知识点,并引导其掌握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不但帮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所学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比如新课前先留下问题水中cl-和cro4-同时存在,缓慢加入浓的agno3哪种离子先沉淀呢?实验现象又如何?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习分步沉淀的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小组设计实验,理论课前可以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原因,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情况讲授新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对比方法,包括将有关同类滴定分析方法原理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几种常规容量分析法的相似点不同点、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异同点、三种银量法的异同点等,又如如何选择最适的指示剂,重点讲根据酸碱滴定曲线中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而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而且滴定分析重在应用,加以案例分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本方法的.用途,进而开展实践教学。

1.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多种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现阶段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多数是老师为学生准备好试验水样、土样、药品试剂等,学生仅按照试验步骤依次操作即完成实验,这并不能满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对分析化学实践教学做如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强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实践教学,开展实验,同时提倡让学生参与试验的布点、采样、试剂配制、试验耗材准备等实验整个过程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工作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分配表,包括试验样品的选取、实验药品用量的计算和配制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小组筹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导学生查找分析问题原因,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整个实验过程,不仅提高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学中工作任务的设置应注重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如基础项目、验证性项目、自主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基础项目的选取以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为主。如天平的使用、基本仪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验证性项目则在规范操作基础上,与课程教学大纲相结合,学会如何着手解决工作任务,教师给出概要的指导性问题和解决问题可选择的途径,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记录现象和课后查阅资料分析现象,形成总结报告,教师根据结果用部分课堂时间予以点评,如开设水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标定、edta的配制和标定等等。自主性项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引导可以选择食用米醋酸度的测定、食用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等。综合性项目为设计研究跨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如草溪河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等,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和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筹备实验,完成实验,写出实验小论文。

1.4改革考试方式,推行全面而科学的考核方法。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为目标,考核采取全过程考核,考核方式有闭卷笔试、实验操作、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60%,实验部分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10%,共100分。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灵活运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2成果与展望。

通过这一轮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而且操作的规范程度、分析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比过去要大大增强。目前,大一同学有5名同学合作申请学生科研一项,参与其他高年级同学科研有4名,而大二同学目前为止已有10名同学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组织低年级同学和其他生物化学专业同学申报学生科研,并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独立完成实验设计,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高。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把教学重点放在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二

资源环境科学是一门从生态观点出发,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运用到生产和环境建设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生物学和生态环境学,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的实践能力,能在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一起来了解一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吧!

排名。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师范大学。

19。

2

中国农业大学。

19。

3

浙江大学。

19。

4

上海交通大学。

19。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

6

中南民族大学。

19。

7

华南理工大学。

19。

8

华南农业大学。

19。

9

扬州大学。

19。

10。

南京工业大学。

19。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生物学和生态环境学,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的实践能力,能在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水土资源与环境状况等基本国情;能够进行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水分、养分、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高效和可持续利用资源、资源开发、有效保护环境,以及资源环境管理规划的基本技能。

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将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5、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是: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厚基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具备必要的地学知识和基本的野外调查技术和能力。“宽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提高水分、养分和生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专业基础知识。“强技能”要求学生具有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专业技能,特别是资源环境化学分析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大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领域宏观和微观问题的能力。

主干课程。

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仪器分析、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自然资源学导论、普通地质学、测量与地图学基础、土壤学、土地资源学、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生态学、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资源法规与管理、环境资源区划与规划、遥感概论、环境资源信息系统、植物营养学、环境资源分析与农产品检测、环境监测与修复技术。

本专业结合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并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生产、科研、监测部门进行野外和现场的生产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等。

主要的实践性环节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如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信息技术实验等。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三

自1992年金岚主编的最早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有教材版本达十几个,总的来看,大多数是面向不具备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写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所占篇幅较大,适合林业院校非生态类的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类专业采用;而林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开设有普通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课程,在修读“环境生态学”课程时,其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因此,该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有较大的困难。

1.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重叠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大二开设《普通生态学》课程,大三开设《环境生态学》,由于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是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与生态学必然存在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从教学内容来看,普通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规划等内容[2-3];而环境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特征及动态、生物群落特征及动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4-9]。不难看出,二者主要在环境、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态系统生态等方面存在着大量内容的重叠。据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统计,两门学科的内容交叉点达到了40%~70%,这种局面不利于建立优化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也造成了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1.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较传统的单一板书有其优势,如信息量增大、动态过程可再现等。但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足之处,如大量使用相对浅白的图片,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10]。诚然传统的粉笔授课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但也不应完全摒弃。据学生反馈,板书授课在强调细节(如公式推导)、思维跟随方面好于电脑。故建议依赖电脑教学的年轻教师增加些板书,善于粉笔授课的年长教师适当扩充些ppt。再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授课多为“授-受”单向式,对学生参与引导不充分,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课后很难提出问题,知识得不到升华,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11]、“情景再现法”、“互动式多媒体”[12]等,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受损生态系统”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同学们所在家乡有哪些生态破坏现象和环境受污染的案例”,学生发言后,归纳常见的受损生态系统类型。

1.4考核问题。

“环境生态学”课程考核主要问题是考试未能体现出课程性质。环境生态学在学科性质上是属于应用生态学,但在目前的考核中,这一性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的考试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则比较轻视。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生态学”课程分理论与实践2部分,理论部分考核采用“笔试”,实践部分考核依据“实习报告”。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大突击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实习报告”存在同组内大同小异的现象,体现不出学生个体应用能力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四

学科引用半衰期反映某学科对距今哪一段时间内的文献比较关注,通过参考文献中的时间跨度和累积比来计算。某学科的引用半衰期短就说明该学科的文献更关注近期发表的文章,研究成果更新速度比较快;反之则说明该学科对发表时间久的文章更关注。本文将学科引用半衰期定义为:某学科在t年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中的50%(较新那部分)在最近(以当年为第0年)多长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根据学科引用半衰期的定义,学科引用半衰期(h1)的计算方法如下:

hl=a+(50%-b)/(c-b)。

其中a为累积百分比接近50%的年数;b为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c为累积百分比刚超过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

如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以20为起始年,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是,为48.33%(见表1),因此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年的引用半衰期为:

hl=6+(50%-48.33%)/(55.2%-48.33%)=6.24年。学科被引半衰期是指某一学科文献在指定年份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文献发表的时间跨度。本文将其定义为:某学科在t年(通常为一年时间内)被引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以当年为第10年)多长时间内发表的。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越长,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慢,该学科文献能够被利用的时间越长;反之,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快,该学科文献能够被利用的时间越短。

从引用半衰期来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融合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研究,并借鉴这些基础学科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研究;其次,该学科性质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对经典的、成熟的理论成果更感兴趣,所以环境科学理论的引用半衰期长。在分析该子学科下位类环境物理学的引用文献之后发现,引用文献中包含大量早期文图书和文献资料,因而使得该子学科半衰期较长。

与其他学科相比,环境保护管理学科的引用半衰期最短,该学科包含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环境与清洁生产等子学科,这些学科性质偏向于技术与应用,这类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学科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引用的文献比较注重时效,所以这类学科的引用半衰期较短。

从2010年至20各子学科引用半衰期变化趋势图(见图1),可以看出环境科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基本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环境科学学科的.文献老化的速度在减小,学科成果的生命周期在延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学科研究的连续性不断增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环境科学学科成立年代短,其现有成果是在物理、化学等成熟学科的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个是环境科学学科的研究重点很明确,就是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新的研究一般就会从公认的机理或工艺上加以改进,因此整个学科的研究都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以“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这一子学科为例,从cnki检索到的该分类号下被引量最高的一篇文章是1995年发表的,而该文章的引证文献中2010年之后发表的大约占到35%左右。

根据相关数据和上述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环境科学主要子学科2010年至年被引半衰期情况。

可以发现,环境科学各子学科2010至2012年被引半衰期数值中,环境保护管理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最短,三年平均约为2.7年;而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最长,三年平均大约为5.86年;其余学科被引半衰期相差不大,基本在4年左右。

环境保护管理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最短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较快,该学科文献能够被利用的时间较短,与前文说明该学科性质偏向于技术与应用,引文注重时效性是一致的。而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被引半衰期最长就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较慢,该学科文献能够被利用的时间较长,该学科的生命周期较长。结合发文及引文量(见表5),可以看出相对较少的总发文量其总被引次数却很高,这表明该学科的发文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其中该学科的一篇文献《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被引用1075次,这篇文章包括对生态补偿理论的补充、应用、法律制度的完善等等,在环境保护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社会与环境学科和灾害及其防治学科的被引半衰期都较长,仅次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可以发现,这两个学科的发文量相当,但总被引次数相差很大(见表5),这与两个学科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社会与环境学科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环境与社会资源,这一学科的文章广泛被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科学、农业经济等。

本文从半衰期概念的角度引入了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环境科学学科文献老化的研究中。利用cnki数据对环境科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进行了分析,发现整个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大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在环境科学的各子学科中,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最长,而环境保护管理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最短。对比各子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大小后,可知环境科学各子学科的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存在一定关联,即学科引用半衰期较高的子学科其学科被引半衰期也相对较长。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五

半衰期(half-life)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在图书情报领域,最早提出用“半衰期”来表征文献情报老化速度,表示文献发表后到这一时间,在引用文献中将只有一半是这一时间以前发表的。1960年,bueton和kebw1]从共时角度观察文献老化’提出文献情报半衰期是指某学科目前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半衰期”进行了大量研究。王崇德[2]、刘真[3]从科技文献的半衰期和计算方法入手,验证了半衰期的有效性和易用性。刘俊对burton-kebler方程进行了线性变换,结合大量引文分析数据,用回归分析法计算了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并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罗式胜深入研究了期刊引用半衰期和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应用和意义。刘红[7]、张艳芬[8]将期刊引用和被弓丨半衰期分别应用到化学、医学领域,对期刊进行定量评价。陈立新和刘则渊[9]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引文半衰期与普莱斯指数的关系。综合这些文献,发现半衰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文献和期刊的半衰期研究,研究相对成熟。罗式胜[61曾在文献中指出:期刊引用半衰期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并形成各种类型的引用半衰期。本文利用这一思路尝试通过半衰期来研究我国环境科学学科老化的现象。

环境科学是一类跨学科领域的专业,既包含像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等的物理科学,也含有像资源管理和保护、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本文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选取了环境科学类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i)、社会与环境(x2)、环境保护管理(x3)、灾害及其防治(x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x5)、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问题(x70)和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8)等7个主要子学科分类号进行数据采集。

本文利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环境科学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境科学各子学科引用和被引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2010年至2012年环境科学类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以此从文献老化角度反映我国环境科学文献引用的内在规律。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六

正如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计划。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试想我们在学校时或参加工作后,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过长远规划,那么很可能等我们到了30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专长和对自己准确定位,从而陷入在现有岗位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转行又要花费很大力气的尴尬境地。职业发展的过程是自己不断积累和目标实现的过程。随着登上一个又一个山峰,到达每一个新的高度,人生的眼界也开阔起来。这时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展望新的更高远的山峰,也能够在回望山脚的时候,明确哪些路是平缓大道,哪些是荆棘小路,哪些路直达山巅,哪些又是千回百转甚至是不通的。也只有到达某个高度,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于我自己来说,为自己设计一下自己将来的路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下面我谈谈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自我评估:

首先,兴趣爱好方面:我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喜欢涉猎很多领域的书,诸如哲学类、历史类、饮食类、心理学、新闻类以及电脑类等。我热爱篮球,平时喜欢听听音乐,没事时还常常哼一哼。另外,本人擅长下各种棋,比如跳棋,象棋、军旗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电脑方面,本人也有一技之长,爱好接触各种软件,也爱好制作网页,并有一定的电脑编程知识与技能。

其次,职业性格方面:我觉得我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较差。这多半与我不乐与人沟通的性格有关。这是自己的一大劣势。应努力地花时间与人沟通、交流,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劣势,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在自我管理方面表现的比较好。能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另外在处事方面,也往往具有较长的战略眼光与战术思想,能冷静、理智地看待问题,并作出正确的措施已解决问题。

再次,在职业能力方面。由于我是一个自我管理还可以的人,在做事方面,我会首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困难面前,我会给自己打气,在失败面前,我不会认为自己输。我只是认为在自己暂时没有赢。尽管如此,但我还要说,可能是由于我能力的问题。我在接触一些新事物时,往往不能够很快的入门,缺乏在新事物面前的专注一精细能力,归根结底,这也是实践能力环节出了问题。

评估的反馈调整与计划:

那是自己刚好就要跨入而立之年,一切都会重新开始设计。我会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努力让自己热爱的工作成为一项自己一生的事业。并力争在该领域有所成绩,有所斩获(2016~2026)。那是我刚好四十岁。在四十之后的六七年里。我会让自己逐渐成熟起来,并开始做一些新的尝试。使自己能打通在其他方面的经脉。来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信息时代(2026~2035)。之后,在我近五十岁之间我会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将自己所学、所拥有的财富奉献出来(2035~)。

(二)考研的路,正如众人挤过独木桥。掉下来的可能不是没有的,我会在掉下来的时候,选自工作,这样我的职业生涯会发生一些较大的会变化,由于我的资历一下子一落千丈。我自然更有可能选择进入挑战与机遇少一点的小城市,比如我地家乡。这样我的工作也将很难与我所所学的专业挂钩,毕竟小城市、小地方的机遇要少很多。那样我会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职业生涯之路。第一,我会首先考虑进入家乡工作几年(2011~2015),然后我会考虑去中等一点的城市发展,且要试着去找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工作,并考虑成家的事,这一阶段大约要花费十年的时间(2015~2025)。然后我差不多也要四十了,我会在四十以后逐渐的让自己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一些收获,给五十岁的生日送上一份满意的.答卷(2025~2035)。

(三)另外,对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其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太自我了。更多的时候,我们考虑自己的多了,考虑别人的少了,积极索取的多了,真心付出的少了。如果什么事情都是以自己需求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或者只有当你需要别人的时候才能想起他(她),那么,如何能赢得别人长久的支持和帮助呢?被誉为人类潜能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形象比喻为“情感帐户”,把人与人的每一次交往都可以被定义成存款或提款,存款能建立、维护或加强关系中的信任,提款则是减少关系中的信任;在每一个人际关系中,人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存款和提款;如要建立信任,必须把每一次人际交往,都当成是在他人情感帐户内存款的一个机会,透过人际关系的存款,建立自己与他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的往“情感帐户”里存款了吗?你的存款多于取款吗?当你的“情感帐户”像银行帐户一样,只有取款没有存款时,总有一天你会透支一切。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要靠自己去打拼。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候尤其如此,我相信只要我会尽力去实现自己第一条路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这是一句打动人心的广告语,但全无计划的旅行,实难保证风景的美妙和心情的美妙。而如果采取此类随遇而安的职业态度,同样存在风险和弊端。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预期,是一个全程计划,是为实现一系列人生目标,而设计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随着阅历的积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和道路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说职业生涯规划,它不是去走别人走过的路,也不是简单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它需要在现实环境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修订。因此在职业生涯设计,我会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我坚信:目标的存在时我前进指示的一个方向。我会根据自己的因素来调整自己的目标让它更符合我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阅读更多职业规划。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七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师范大学。

19。

2

中国农业大学。

19。

3

浙江大学。

19。

4

上海交通大学。

19。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

6

中南民族大学。

19。

7

华南理工大学。

19。

8

华南农业大学。

19。

9

扬州大学。

19。

10。

南京工业大学。

19。

先选择专业还是先选学校?

到底是先选专业还是先选学校,是让考生及家长一直拿不准、辨不清的问题,是优先考虑学校还是专业,上了好学校,专业不喜欢就业前景不理想,怎么办?为了学个好专业掌握热门技能,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了二流大学,却发现名校文凭才是就业“敲门砖”。选院校和选专业,哪个优先的问题,主要要看考生具备什么样的实力。专家建议:

如果你是高分考生,这样有实力可以在院校和专业上都选,即选好院校又选他认为好的专业;如果你成绩中等,建议还是以选院校为主,尽量进一个实力强的院校;对于分数稍微低一些的考生,就应该以选择专业为主,从就业角度去考虑,尤其是一些专科层面的,这个批次的考生,尽量考虑专业,学一个自己擅长的,或者适合自己的专业,将来的就业渠道或者就业的压力就会小一些。

院校优先:

(一)好学校的好处。

好处一、名校光环让你赢得尊敬自信。

社会尊荣感,名校有很多光环,当你出去自报家门的时候,报出自己母校名字的时候,母校的名字首先就会给你界定一个身份。不管这身份最后是否值价。名校往往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尊敬,否则多多少少会有点失落。家长对于孩子从小的教育就是考大学上名校,清华北大应该说一直是所有家长最大的心愿。而且在同学之间也是一个可以炫耀的资本,认为好的学校肯定会有好的将来,能上名校将来的社会地位、人生轨迹也会变的精彩。

名校光环,可以获得比其他人略多些的机遇,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和尊重,会给人带来另一种正向的心理价值,那就是自信和责任感。那自信是你在上学之初,被北大录取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我是在激烈竞争中被选择的”,这种被选择的自我认定,会使你更有自信心。

好处二、就业优势更多成功机会。

有数据清晰地显示,虽然有些人看不惯名校生高傲自负的态度,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名校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优先职业选择,很多好企业只在名校做招聘。

好处三、丰富的高校资源助你增长见识。

毋庸置疑,名校的硬件设施、软件条件绝对是一流的,由于有国家重点支持,而且有慈善人士或校友捐赠,好学校硬件设施不成问题,图书馆图书藏量惊人,而且随时更新,专业学习的实验设备也一应俱全。从教学楼到图书馆、科研室、研究所这些无疑是一些普通院校望尘莫及的。高额的科研项目基金、科研成果丰硕这些成就终究会带领老师和学生在名校的基础上、在前人的基础上登上更高的阶梯。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名校会带给你更宽广的见识。名校通常有长久的历史,广泛的世界联系,世界上各种政商名流,文化巨匠,有很多机会会被邀请到名校参加活动,发表演讲。你可以亲眼目睹名流风采,亲耳聆听名家演讲,在北大,你可以看到克林顿,普京,李敖,李嘉诚、比尔盖茨、连战等诸多通常只能在电视、杂志和报纸上看到的人物,听见他们的演讲。这些现场演讲的文字你的确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看见,但是现场的气氛,场景,质感,是文字报道所无法给予的。

好处四、深厚文化的熏陶雄厚的人脉资源。

名校大多是历经岁月的洗礼、积淀文化的精髓发展起来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无声的熏陶、潜移默化的点染,因为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这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艺术力量。

名校生的社会影响半径更大,得到其他校友提拔与帮助的机会更多,因此名校往往有更强的社会圈子,可以借助于社会圈子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人一生中,有不少机会,来自你的人脉资源。名校能够给你奠定的人脉资源一定会比普通学校强。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名校校友很大一部分会在官场、商场掌握核心资源。在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名校,所产生的总统、银行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要远远多于一般大学。虽然你不能直接因为这些得到好处,但是你在这个网络中,你的生活和事业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好处五、留学优先争取深造机遇。

国内有数的名校生是国外著名高校留学的主力,他们更容易被接收,更容易得到奖学金,也更容易有选择不同的留学学校的机会。名校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强调与国内其它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合作的重点是具体科研课题及学生的共同培养等,这些得天独厚的国际资源也是一些普通院校无法比拟的。

好处六、更好的奖学助学机会。

名校不乏成功校友,名校出身成功的机会更大。在名校有更多的个人设立的奖学金、助学机会、创业基金。当然也不排除有成功人士要依靠名校的光环赢得更高的社会知名度,主动为名校提供奖学金以及就业实习的机会。另外,名校社团活动更容易得到赞助,很多商家主动要求冠名名校的某个活动,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就要去跑外联自己搞定了。

(二)院校优先的弊端:专业可能不对口。

如果一心想读重点大学,而自己的分数又不是很有竞争力,可能只能选读重点大学的冷门专业。如果这些冷门专业是自己兴趣所在,那还可以;如若这些冷门专业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考生可能要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和困难。

专业优先:

(一)好专业的好处。

好处一、学习动力你的大学不乏味。

兴趣与特长是学习原动力,如果清楚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毫无疑问相关的专业学习当然也得心应手。选择一个自己愿意去努力学习的专业,并打算将来可以作为自己人生事业来做的专业,无疑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实践。

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好处是,将来毕业找工作也能够很顺利找到,毕竟你专业技能学的好,奖学金、优秀称号也很多,综合素质高,招聘单位一定会很乐意把你招收门下。

好处二、职业发展你事业的起点。

专业是学生的标签,“入对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日后发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选好专业是求职的最好优势,如果专业完全不符合你要求,进了大学也学不好,选择专业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职业,选择未来。大学读书只有四年,职业却将伴随你一辈子。

好处三、生活质量你生活的乐趣。

“对某项工作没有兴趣,容易精疲力竭”——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兴趣,或者做起来不顺手,当然生活的质量相应的也就降低了。

现实生活的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开始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一份称心的工作也是所有人都在努力追求的生活目标。这样一来,你掌握的技能则成了你就业的筹码,专业技能、专业水平将再一次主导你的职业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提高生活质量,让你选择用四年时间学习的、自己兴趣所在的专业帮你实现。

好处四、节约时间你人生的选择。

发现了专业不合适再重头开始选择,那么在时间上将是很大的损失——由于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回去重新学习,是对时间极大的浪费,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你是否还有勇气再一次投入学习,以学生的心态重拾课本。毕业后同学们都在忙于工作,而你却因对工作的不喜欢,再决定重新进修你是否有这样的魄力和胆识。不要让大学的四年悄然消失,却没有为自己留下让你生存生活的筹码。

(二)专业优先的弊端:可能会受限制沾不到学校名气的光。

不少考生后悔当时为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没敢报名校,进了学校才发现,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还是校园文化,都跟名校相距甚远,学校没有为学生制定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蓝图,学习氛围也不浓烈,很多考生会随波逐流,一事无成。毕业时,虽然专业课学的很扎实,却因不是名校出身被无情拦在门外。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八

从学生、教师、学校等方面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措施,以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规律的相应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推进,各领域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危机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人类对环境问题不断认识和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增强,污染防治和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大。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保护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资源、营造创新环境,使之更合理、更能强化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淡薄。在本科教育中存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不清、动力不足、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明显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制性教学方式,学生被安排在教室里被动的学习,这种注入式教学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和创新,学习按教材内容“依样画葫芦”,限制了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更限制了学生求知的激情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把现有知识看成是绝对的真理,迷信权威,对高新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新进展、新动向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没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新观点。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大量创新课题,无论是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是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均显得明显不足,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没勇气、开拓创新欠实力等问题。

2.传统教材的滞后,创新培养的力度不够。传统教育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狭窄、不能触类旁通、视野不够宽阔、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强、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未能有效得到提升。实验教学所用教材把实验原理、步骤,甚至某些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往往从单个实验项目本身思考实验目的,而从学科角度思考实验项目之间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较少。

二、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激发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提倡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甚至与老师相反的看法,提倡争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加强正面引导,不轻易批评训斥学生,循循善诱、不偏疏、不急躁、不粗暴,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尽力创造观察的机会和动手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发现新问题,能不断产生新设想……。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从“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主”的旧观念回归到“以学为主、实践教学为主、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的新观念。教师从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备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熟悉环境科学专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能准确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突出特色、鼓励创造,从而不断寻求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2.改进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或实践课程来体现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先进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淡化专业意识,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课内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给学生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求内容组织的多样性,注重从思想、方法、推理上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思维能力素质,不仅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讲重点、讲方法、讲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辩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变被动的接受为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填充式机械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打断式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实践创新的能力。

3.加强实践性教学,激发创新意识。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贴近现实、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从事自主创新实验,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相结合,让学生尽快地接触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深入地去了解并寻找解决方法,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理论的再现与验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积累经验,将课堂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转变成真正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加以实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现实世界是最为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将迫使他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之道,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寻求最优解决方法,在这种过程中的成长是最快的,得到的锻炼是最有效的,获得的知识是最牢固的,让学生从自己亲身实战中去寻找解决方法,补充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用实际行动秉承实践育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实验分析、一起撰写论文、一起体味挫折、一起分享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自主实践、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等,积极营造激励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围绕预定的创新目标,在样板启示和积极的学与教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有关事物的属性,提出启发思考性问题,使用类比法分析推敲事理,并着重激励学生的想象、敢于冒险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及时帮助他们排除思维消极定式、从众心理、自信心不足等自身障碍;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能自觉探索有关的知识技能,寻求发挥自己潜在智能最合适的领域,使所学知识向着有收益、有选择、有创造的方面转化。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才能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才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动机,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紧密地联系实际,使自己的才智得到较好的发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在创新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方法传授”,以求“授之以渔”的培养效果。教育不能再墨守陈规,必须着力于学生的智力开发,着力于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明确目标,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九

1.1课程试验。

校园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根据课程系统的设置,开设的课程试验首要有剖析化学试验、环境化学试验、环境监测验验、测量学试验、地理信息系统试验、遥感试验、环境查询与剖析试验等。试验分班分组开设,在专业试验老师的讲解和辅导下完成试验进程和试验报告。

1.2课程实习。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实习触及的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查询与剖析、水污染操控及原理、土地使用计划和环境生态学。课程实习是根据培育计划的请求,周期通常在一星期之内。如在环境监测的课程完毕以后安排学生到环境监测部分观摩实习监测计划的拟定、布点、取样、样品处理、试验剖析、数据处理和成果表达;在土地使用计划课程完毕以后带领学生到项目区实地查询,根据查询成果进行计划计划的计划。

1.3户外归纳实习。

户外归纳实习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课基本完毕的第六学期后进行,户外实习的意图在于对三年所学的专业常识进行系统性的实习和查验,其内容集合于专业学习中的资源办理和环境保护。如近年来关于成都活水公园的查询,意在把水污染治理、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的常识进行有机联系;关于熊猫基地的查询,意在经过学习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办法、进程和原理进行掌握。

1.4结业实习。

结业实习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习教育中最重要的实习环节,是归纳性最强的实习环节,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三个月。当时,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结业实习首要包含三种类型:一是应用型,首要表现为进入公司或许行政部分进行土地使用计划的计划、制图,进行环境的监测或法律;二是科研型,比方进入中科院盐亭生态站进行科学试验和辅佐科学研究,学习研究办法的计划、样品的搜集、数据的测验和处理、研究成果的构成等;三是归纳型,表现关于自我才能的全部查验,也许既包含应用型的内容又包含研究型的内容。

1.5结业论文(计划)。

结业论文是学生根据自个所掌握的专业常识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训练进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结业论文通常在第七学期初发动,经过导师分配、学生选题、开题、数据搜集(调研或许试验)、论文写作、辅导老师评阅、评阅老师评阅、辩论小组辩论、学位鉴定小组检查终究经过。结业论文终究成果由评阅成果的30%,辅导成果的30%,辩论成果的60%构成。

1.6别的.实习环节。

除上诉五方面的实习外,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环节还包含常识比赛、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计划和劳动等方法。在世界环境日进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常识比赛,比赛以项目导向和常识抢答相联系的办法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是学生创新才能培育的一部分,需要学生请求科研课题或许参与老师科研支持科技论文的写作。

2当时实习教育中存在的疑问剖析。

2.1实习环节基本齐备,实习内容缺少系统性实习环节的设置是针对学生才能培育的需要计划,才能培育的作用需要齐备而合理的实习内容来保证。

当时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环节设置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在内容的条理性上显着缺少,比方课程试验中试验项目设置缺少系统性和齐备性,实习进程中经常会呈现不一样课程之间试验项意图穿插,或许实习才能不能有用联接。

2.2实习才能培育重视泛性,方向性不行明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请求在资源使用及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才能培育,而资源和环境的领域相对较大,关于本科专业而言,怎么完成学生常识的广泛和才能培育的针对性是专业培育计划首先要处理的疑问。

当时的培育形式中,学生在3技术、环境计划和办理、环境监测和评估、土地计划和收拾方面都掌握必定的实习才能,但怎么理顺各种才能之间的支持关系,怎么培育和构成这种才能尚缺少系统化的思路,导致实习才能培育的专心性和方向性缺少。

2.3实习环节硬件建造缓慢,制约了才能培育方针完成实习环节的推进有必要依赖于硬件环节的建造,只要硬件环节能够完全支持实习教育系统的时分才会表现杰出的实习教育作用。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造,当时的专业试验设备更多使用在传统原理教育中,新的试验设备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原子吸收方面十分缺少。实习基地数量及类型较多,基地建造的针对性表现缺少,不一样实习基地建造的才能培育方针及相互关系没有理清。

3专业实习教育改革思路与施行。

3.1专业实习教育改革思路。

(1)以“工程才能”为专业实习才能培育的导向完成专业才能培育在广泛性的根底上表现针对性,培育应用型人才,是专业教育改革中首先要处理的疑问。“工程才能”即处理疑问的才能,以此为导向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有必要立足于能够处理具体疑问的才能,这既是专业人才培育方针的请求,又是实习教育系统所要处理的具体疑问。以“工程才能”为导向的实习才能培育思路能够立足于专业培育方针,以培育方针断定才能需要,以才能需要决议才能培育办法、进程和系统,进而建立起立足于专业培育方针,服从于专业才能培育需要且处理好各种才能培育之间逻辑关系的实习教育系统。

(2)重视实习环节的优化和期间性培育方针的计划学生实习才能的培育是贯穿教育一直的疑问,在着重实习教育系统的构建系统性的根底上,还有必要进行系列优化和期间性方针计划。实习教育系统以课程系统为依托,从课程的系统性计划动身构建实习教育系统,实习教育系统的每一环节以实习才能的期间方针为导向断定实习内容、办法、作用和查核,由此保证实习环节设置的关联性和层次性,防止其交织和缺少系统性的缺陷。

(3)经过内部挖潜和外部联系进步实习教育软硬件环节经过加强现有老师的进修和进修来改进现在的实习教育部队,经过鼓舞老师进修来完成内部潜力的充沛发挥,能够完成在现在的师资条件下的效益最优化。外部资源的联系是在现在条件下优化师资和硬件环节的有力的举措,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应充沛使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开展的时机,丰厚师资部队,充沛依托外部师资的工作环境,为实习教育环节供给设备上和场地上的便当。

3.2专业实习教育改革的施行。

经过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习教育系统的剖析和思路讨论,联系校园对2013级培育计划修订的时机,进行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习教育的优化,其办法首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在培育方针层面上:断定了以资源使用和环境办理为专业实习才能培育方针,资源使用集中于国土资源和水资源的计划和办理,环境办理集中于环境的计划、办理与评估。在才能需要层面上:环境办理需要以剖析化学、环境化学为根底的剖析才能培育,以剖析才能为根底的环境监测、环境查询才能培育,以环境剖析、监测、评估和计划等为支持的环境办理才能培育。资源使用方面需要以水资源学、国土资源学和自然资源学为根底的认知才能培育,以水资源计划与办理、土地使用计划为根底的计划办理才能培育。3s技术在资源使用和环境办理方面供给技术支持。

在期间性方针计划方面:一年级以开始的化学剖析才能培育为主,联系3s技术学习;二年级以环境查询才能和对资源的认知才能培育为主;三年级以环境的计划、办理和评估才能为主,一起掌握水资源和国土资源的计划办理技术。期间性实习教育方针以课程系统为根底,以优化后的实习教育环节为根据,完成逐步执行和有用联接。在丰厚实习教育内在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实习才能培育形式及其完成路径,鼓舞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技术训练和创新实习活动,以开展学生特性,激起学生潜能,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认识和实习才能,进一步进步学生的归纳素质。课外实习技术经过文献阅览、学术讲座、学术比赛、资格认证考试等方法进行。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

______同学,系______大学、______学院,______专业,xx级全日制博士研究生,______,_______。通过近两年的理论学习,并结合现场工程实践,积累了较多岩土工程的经验。

《xxxxxxx》一文,是该同学经过2个月现场观测,结合以前结构设计经验,提出了岩土工程___法。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______设计方法能一定程度的解决自然条件下岩土工程的`不确知性、多样性与一次性设计之间的矛盾,实用性强,理论可靠,效果良好。

建议贵编辑部择优予以发表。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位:______大学。

院系:______学院。

研究领域:岩石与结构工程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

日期:_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一

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订的符合海洋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根据海洋环境科学的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重点设置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特色课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开发海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省沿海地区的养殖业与企事业单位对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较大,培养有关海洋环境技术人才的学校数量偏少,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需求,开展以海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解决海洋环境中资源开发和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专业学生是浙江海洋学院适应市场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

国家战略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渐枯竭,海洋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蓝图[1]。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亟须相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浙江省“两区”建设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区”建设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海岛开发,同时努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油类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物等问题极其突出,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增长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市场需求:我国海洋环境领域人才严重匮乏。据估计,至,我国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将达8万人以上。随着国家及我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培养环境优势:我校位于“千岛之城”舟山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舟山是我国群岛型地级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优势明显,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的天然实验室。

战略机遇优势: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规划的发布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成为浙江和舟山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学科建设优势:我校目前拥有海洋科学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省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备。“十二五”以来,学科围绕我国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创建和培养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学科优势明显。

(一)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综合培养”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为先、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2],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构特色化、自主化、个性化、实践性、研究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宽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海洋环境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案设置的原则。

为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海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全员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学与育人要有机结合。方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性、专业性,也要体现职业性、素养性[3];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衔接。

2.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重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遵循基础性与个性化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加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科学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学分设置的弹性,提高课程修读的选择性,充分实现学生能通过选择、组合不同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给人才以激励,给“怪才”以平台,给“歪才”以空间,满足学生自主组合课程。

4.遵循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处理好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引进优质视频课,拓展教学时空,推进网络助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遵循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促进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和各类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相结合、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5]。

(四)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注重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引进海洋环境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双语)课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分析化学、化学海洋学、海域使用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课程,引进0.5学分制的前沿课程如:海洋生物处理技术、海洋环境新材料、海域生态价值补偿评估(双语)、海水利用新技术、海洋溢油污染控制与修复、海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环境微体生物指示(双语)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0%以上。有课程实验、海洋环境科学综合实验(1)(2)(3)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科考船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通过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零适应”能力的复合创新性人才。

(五)培养计划的特色与创新。

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两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利于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互补,有利于培养复合创新性人才。

2.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增加双语教学、全外文教学课程,设置小学分课程,增加自主选课和自主实践的课程,创导创新性实验的研究。

从大一开始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4.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学业学习(课堂、实验、视频、网络、作业等)学习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通过交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以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治为特色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二

(一)传统的实践教学属于保姆式教学,实践环节极其薄弱。

传统的实践教学绝大多数是由教师组织,教师准备好药品与器材,并告知学生每个实践步骤与操作点,学生被动参与,基本不用动手。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对教师依赖程度高,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拓展的空间不足、钻研潜力没有得到启迪和开发。如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识实习主要涉及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场、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的参观,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只能跟在指导教师后面听听看看,这导致大多数学生听不到也看不清。由于认识实习时间太短,只能安排学生一天参观1-2家企业,这导致认识实习所起作用有限。

(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内容缺乏系统性与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笔者从其他高校的调研与所招研究生面试中获悉,许多院校的实践环节基本没有,只有少量的实验课程,或者只有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少数几个实验,并且属于教师准备充分,学生进行简单验证性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几乎为零。

(三)实践教学以集中参观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大多院校的实践教学仅以参观为主,形式大于内容,不能反映污染产生与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不能反映理学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念,更解决不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老问题,而且还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认知实习的参观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听到学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讲解,更不要说进行相应的体验或操作了。这不能体现新时期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无法有机地结合。

大多院校的实验课程只是开出一些简单而花费少的实验,根本无法与今后的实践环节相匹配,更无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开出的许多实验是根本不用或已淘汰的。实验,有的实验因为经费短缺,只能由教师演示一下;有的实验内容老化脱节,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如监测方法中cod的测定、ph的测定等还是选用老式的滴定方法,而不是与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国家标准方法相一致。这导致学生进入实践或生产过程中后会出现学过某实验,但还是不会做,而国际先进和国家标准方法没有学过的现象。

(五)只重视实践的数量与时间,不注重实践过程的质量。

有的学校实验教学工作是以工作量进行任务考核的,这导致教师只考虑自身的实验工作量,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能从实验过程有所收获。学生由于学不到有用的东西,无法真正从实践中获得纠错的能力,导致自身实际动手能力不足。

(六)缺乏“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

由于缺乏“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目前的教学难以满足环境科学本科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何让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从实践中获得纠错的能力,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服务,是目前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实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做到在工作中少犯错误,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能为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提供前期的准备,为毕业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活动打好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教研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模式,解决实践教学的设备问题。

教研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有利于实践教学。将科研仪器与设备应用到部分实践教学环节中,这既解决了设备重复率和闲置率高的问题,又为创新性实验开创了基础。前沿实践教学可激发本科生对研究型课题的浓厚兴趣,吸引部分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参与项目研究,为课题组今后的研究生招生提供前期培养。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接触一线科研,并与硕士生、博士生及教师在一起进行开放性研究,协助他们完成一些基础技能培训与仪器设备的精确使用,能为将来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创新性想法找到突破口。

(二)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进行实用型实验。

环境专业的实验课程一般每年只有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许多仪器的年使用周期仅1个月左右。建议进行教研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实行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相关的探究与实验,让开放性共建实践平台的教学周期延长1个学期,这样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降低了实践教学对资金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室预约,提出实践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品和具体的时间安排,教师仅做一些必要的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的全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完成。

(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协作培养模式。

由于教师的数量和时间有限,通过博士生、硕士生对本科生进行传帮带的方式能加强实践教学。本科生可以通过与相关实验室或研究团队合作,成为研究团队的一个小成员,从帮助博士生、硕士生洗试管、烧杯等开始,逐步进行简单的测试、分析、采样,在熟悉实验仪器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完成好毕业论文。

(四)校企结合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

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上海多家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环境监测中心与环境监测站等合作,让本科生在大三到大四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践性研究的需要,通过教师推荐直接进入对口相关企业,将实践任务直接与企业研究对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指导,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性一对一指导学生的创新性课题或实践性课题。另一方面,大四后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学生进入今后工作单位实习或见习,这时,可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共同指导,让学生们尽快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达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五)建立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首先,建立一支结构、层次、数量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如:实行职称评定教学一票否决、教授必须参与本科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等措施,以吸引优秀的教授、副教授参与实践教学,择优聘任高学历人员加入实践技术队伍。所有专业理论课教师都应参与综合实践的指导工作,这样理论课教师与专职实践教师可以经常交流经验并共同探讨不断创新,由教师变为导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代环境科学的发展。其次,对专职实践指导教师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双重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保证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各项改革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为综合实践的开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探索。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成立于。其在成立过程中注重专业特色与实践环节,在本科生开设环境科学基本教学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化学实验、化工实验、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技术实验、生态实验、生化实验等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了实践性课程体系,进行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设计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区域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探索,提出并建设了科学合理的环境科学实践类课程群。具体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实习。

大学一年级的认知实习主要以参观污水处理厂(松江污水处理厂、松东污水处理厂等)、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固体废物焚烧厂(上海江桥垃圾焚烧厂)、自来水厂(松江自来水厂、杨浦自来水厂)、工业企业纯水制备中心与废水处理站等为主,采取课堂实验、污染现场考察、认知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们对本专业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与感知,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所学专业打下兴趣,以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

(二)生态实习。

大三暑假期间进行生态实习,到浙江天潼山进行为期3周的生态调查与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调查和野外采样,将调查和采样的结果拿回实验室分析研究,让学生独立撰写实习报告,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实习过程搜集资料,结合当地的实际,自由设计一个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小课题。教师提供指导与研究设备,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小课题的设计并进行自主研究,并抽2-3天时间到野外进行生态调查与研究,完成一篇小科研论文,并在最后进行讲解与汇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环境生物课程设计与实践。

由3-5人组成的研究小组自行组成研究团队,由教师指导,在现有的实验室与分析测试能力的基础上,应用整个学校的分析测试中心,环境专业实验平台,自主进行研究性的课程设计与创新。设计的研究课题申报国家大学创新实验与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课题或成为课外科技活动的起点,学生通过至少1个学期的设计、实验和研究,最终获得研究成果报告并完成相关论文。

(四)毕业实习。

大四时进行毕业实习,主要进行水处理实践或到上海环境监测中心进行为期3-4周的生产实习,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环境监测中心的各种监测活动,并最终由实习单位进行相应的考核与评分。

(五)毕业论文。

通过以上的实践环节后,学生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过程,让学生最终将所学的环境科学基础课程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完成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实验与实践、学习与创新的结合过程。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模式进行管理与控制。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三

研究性实验教学以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撑。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在横向上覆盖了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绝大部分研究领域,纵向上从环境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深入到各类专业课程的科研前沿。根据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由以下5个子平台构成,分别是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环境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给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海洋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所涵盖的实验教学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微生物资源、有机固废资源化等几个方面。各子平台所承担的实验教学领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对独立。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实验设备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了系统规划,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环境科学科研前沿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促进了学生对该领域的实验内容的兴趣,满足了学生求知识、求创新的愿望,发现和培养了个性化、创造性人才。

二、多层次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架构。

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环境科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多、课程内容难易度相差大的特点,研究性的实验教学内容需按课程教学时间和年级两个层次进行统筹安排。

1.课程教学时间层次。

环境科学类专业各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所开设的实验按其难易程度分三个层次: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时分配分别为总实验学时数的30%、30%和40%。其中验证性实验最简单,设计性实验比前者稍难,综合性实验最完整。

2.年级层次。

对于一年级本科生,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强化对有关的基础理论的认知和巩固知识,培训其各项实验技能技巧、动手能力,以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兴趣为主要目的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通过验证性实验,深入理解和巩固理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二年级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培训其对实际实验现象的捕捉,学会利用现象判断实验结果。对于三、四年级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组建实验团队,鼓励团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和整理、分析、解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组织若干个围绕环境科学专业的课题,以科研方式引领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三、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与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由教师传授以外,还需要在课外实验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外实验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从而弥补课堂实验教学时数的`不足。课堂实验教学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相关子平台完成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实现了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了实验室管理,营造高效率的实验教学环境。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各子平台相对完善并独立,能够满足各自领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开设要求。各子平台的常规实验室面向全院、全校各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24小时开放,大型仪器室则采取阶段性预约开放。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创造了灵活机动的实验条件,为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支撑,满足了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空间环境条件和不同课程、不同研究方向所需的条件,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和主动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四、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

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由于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的课外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这样教师只能对小组给出学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部分的成绩,对每个同学的设计及在设计中所做的贡献不能有效评价。所以需将实验过程考核细化,制定出能详细考查每个同学的评价方法,这样对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和因材施教。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评价方法,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各占总分的30%、30%和40%。验证性实验,总分30分,由每位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独立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情况,给出每位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总分30分,由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出具的实验题目,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并提交实验方案初稿,经实验教师指导后实施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初稿及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每组学生的设计性实验成绩。综合性实验,总分40分,由小组自定实验题目,拟定实验方案,经实验教师指导完善后实施并在课堂开展主题讨论。主题讨论由教师随机指定小组内1名学生讲主讲20分钟,其余学生补充5分钟。任课教师根据小组讲解情况,给小组整体打分,总分35分。由于讲解人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否则将影响小组其他同学的得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班级其他每位同学根据小组讲解内容,公开质询和讨论。此时,任课教师根据同学提问情况,给提出问题的同学打分,每位同学的提问,总分5分。

五、结语。

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自觉调控自己的实验学习行为。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实验学习方式,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学习自主性提升的空间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监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和学习的积极性。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创新性思维的集中体现。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系统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实验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实验创新的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是值得推广的实验教学方法。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四

1.1缺乏对环境科学新问题、新方向的了解。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课程数量严重不足,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问题中心课程)门类数量偏少,不能对学科前沿性动态产生足够的敏感和把握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1.2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较为单一。

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多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无法跟随学科和人才发展的新态势,譬如新兴的环境监理、环境第三方监测和环境生态修复等领域有大量的人才需求,但是学生却没有掌握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也造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老大难”的问题。

1.3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的环节欠缺。

目前,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则要加大理论课程的深度,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而有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需要强化动力能力和应用技能,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深造过程中常表现出“博而不精,广而不专”,这也亟待通过分层次培养模式加以解决。

2协同创新机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各教学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人才培养需要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也适用于人才培养。自2012年始,安徽大学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协同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强调创新,旨在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的创新人才,对过对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培养策略、教学组织和人才市场等关键要素的分析,解决各要素间存在的矛盾,不断整合协同各要素的关系,发掘出新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协同机制”的建立,优化课程体系。

2.2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协同机制”丰富教学内容。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通过人员实质性互聘等举措,聘请科学家、企业家等作为学校课程教师,实行学校-中心“双导师”制,把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师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专职教师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校内教师;兼职教师为协同体内聘请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设置名师讲堂,定期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科研进展进行讲座或授课,开办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以扩大学生视野,强化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为人才培养增添新的内容,形成一套完善的“双导师”制实施、考评和激励办法。

2.3建立“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多类型的'实验教学平台,选派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研究优质资源平台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作用。与企业合作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科学评估其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中效果。在协同体制下,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共享教学、科研实验室资源,导师互选,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本科生可选择在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暑期科研训练、实习、本科毕业论文。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契机,整合中心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工程技术开发平台、生活保障平台以及实践教学信息系统,形成完整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

2.4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4.1“3+0.5+0.5”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环境科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围绕协同创新方向,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成员高校中进行0.5学年的互认学分学习或相关课程的选修。在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中从事实践锻炼0.5学年。

2.4.2“寓言于研”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为了适应新时期环境科学高等教育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环境保护创新人才,转变环境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制式化课程体系、蜻蜓点水的教学模式,走出环境科学专业择业口径宽、就业渠道窄的窘境,安徽大学在协同创新体系下进行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有效汇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应该坚持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支撑高质量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五

1.我校是一所层次较低的中学,面临着办学条件差、生源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跟不上形势等困难,而教师又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论、意识和方法,较多采用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造成学生有厌学情绪,学生学习被动,后进面大。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教学质量提高举步维艰。针对我校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学校在本学期提出了“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本实验配合学校的整体改革,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尝试通过主体分层,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全面发展的主体,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体责任、主体力量、主体需要和主体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主动驾驭学习,驾驭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英语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其宗旨是加强能力培养,尤其是要倡导培养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英语课堂因此而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任务型教学”以任务为中心,从完成任务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来学习语言,使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达到高度统一。它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任务型教学既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实验对象及层次划分。

高一年级共有472人,9个教学班,全部定为实验班,教改参照为每学期末参加全市统考英语平均分和县其它学校英语平均分的差距比较。采取按班分层的形式,不绝对按分数分层。a层1班,b层2班、3班,c层4-9班,每学期末调整一次,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及英语学习情况,由教师总体平衡分层。

附:高一年级英语上学期末市统考分数段表及分层表。

总人数各分数段人数。

47280分数段70分数段60分数段50分数段40分数段30分以下。

2133280128217。

层次a层b层c层。

班级1班2班、3班4-9班全年级。

人数53116303472。

统考平均分62.645.834.141.1。

三、实验原则。

1平等性原则:体现民主、平等、合作原则。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差异性原则:因材分层施教。

4.学以致用原则:学中用,用中学,在情景中精讲多练的原则。

5.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素质。

6.发展性原则:在原基础上和谐发展,人人有所提高。

四、实验教学目标。

1短期目标:本学期期末统考平均分与县其他中学的平均分差距缩小3分以上。

2改变教学目标单一,教学结构和形式单一,教学手段单一的状况。

3改变学生课堂上被动学习的现状,采用任务型教学,师生互动,精讲多练,每节课教师精讲不超过20分钟。

4改变扼杀学生个性“一刀切”模式,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5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素质都有所提高,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6.在认真落实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全部要求的基础上,各层目标又各有侧重。a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b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c层注重兴趣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实验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做好分工协作。

所有教师要认真学习分层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理论,大胆实践,作好记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完善。规定每周二、四晚上8:00-9:00为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前每个老师要自己预先备好三节课的内容及出好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练习,备课时各层有一个主讲,以说课的形式把课堂教学各环节及任务的设计和教法说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各层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定各层选用的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梯度性、适度性、创新性,要体现各层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法、手段、学法指导和能力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设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次备课结束前,大家还要一起讨论,统一下次备课的重点、难点。

2.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三个层次的教学进度要保持一致,但各层次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做到保底不封顶。教学进度一致,便于教师集体备课,也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流动。教学侧重点不同,能使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最大限度的提高。保底,即:c层要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封顶,即:a层,根据学生的能力,能往前走就往前走,知识铺宽铺厚,转化为能力。允许超纲,补充自选教材。我们打算补充《新概念英语》,第2、3册,《捷进英语》,《大学英语》1、2等作为阅读材料。对a层学生来说,主要是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预习上,要求他们不但学会发现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字典或有关参考书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内容上,让他们回答属推理、归纳与再创造的问题;在作业上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b层学生要求能够掌握教材的语言重点、难点,并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对c层学生来说,主要是小步子,多鼓励,重基础,教方法。使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学习,自己是可以学好的。

3.采用任务型教学,优化课堂。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中的任务设计是多阶段的,但是任务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并服务于某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各种各样真实的教学情景,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后一般要有一个具体的成果。任务型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具体调整,每个教师都要认真研究每个课型的特点,固定每个课型的教学形式,通过布置多样化的任务活动,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空间和时间,使节节课有特色,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要有梯度,相同的任务,增加大量的输入是降低难度的方法,如unit18的“热身”(warmingup)部分让学生依照地图讲出中国的各个邻国、周围的海岛以及各海域与中国的位置关系,其目的是让学生学读地图,复习描述方位与方向的词汇与句型。在a层,教师只须给出短语:offthecoast,in(to)thenorth/south/east/westof,学生就可以描述地图上的地理位置,而b层,则先给出几个例子,如:theeastchinasealiestotheeastofzhejiangprovince.

guangdongliesinthesouthofchina.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描述地图,c层的学生再学完例句后,老师写出更多例子,留空让学生填介词,然后在地图中指出位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完成任务后结果是一样的。

4.加强学法指导,强化听力训练。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时点拨、鼓励,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配合教改。教师要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教改当中。作业批改要认真,早自习和晚自习下班辅导要到位,辅导要有耐心,有针对性,建立融洽的师生情。规定每周一、三、五早读读英语,每周日、一、三晚7:00-7:20为英语听力训练时间。

5.活化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表演、辩论等,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组织学生收听学校英语广播,观看英文电影《居里夫人》、《卓别林》,利用周末开展英语角、英语晚会等活动。举行各种各样的英语竞赛,如英语单词拼写比赛、短文背诵比赛、英语小品比赛等。

六、评价与测试。

我们不能仅看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而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采用课堂表现卡、家庭作业卡、课堂笔记本等作为学生的课堂评价手段。对于测试,我们打算平时不同层次出不同题目,分层测试。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评价更具有科学性有待我们探索。

因材施教主体分层。

任务教学优化课堂。

作者黄丽青。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六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本质是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依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6月29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8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体范围,包括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主体和赔偿主体。但是在司法实务中对当事人主体范围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例如,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被害人是指直接的受害人,还是间接的受害人?被告人是否包括未犯罪或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笔者就附带民事诉讼主体问题略表管见。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主体。依照《解释》第84条、第85条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主体范围包括以下几种:

1.被害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条件,被害人能可以作为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其必须存在着物质损失且该损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从《刑诉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又有《解释》第101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公诉案件的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对已经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一并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这里的犯罪行为是指可能被追诉的行为而不应确指为法院认定为犯罪的行为。因此,在刑事案件中,只要遭受物质损失是由刑事诉讼中被追诉的犯罪事实造成的,就可以作为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不限于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犯罪对象,也不管被告人侵害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也不受该犯罪事实在刑事诉讼中被认定的罪数和罪名的限制&1。

《解释》规定被害人的范围中的“公民”值得探讨,本人认为凡是人身权利以及财产权利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自然人,均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应不以公民为限,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是符合入世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国际条约的信守。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民事活动是通过法人来进行的,因此法人是可以成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一般来说,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应均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要求附带民事诉讼的,应由其主管组织或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提起。被害人在附带了事诉讼中享有原告人的地位。

2.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被害人已死亡后,其近亲属以自己名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必须是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人。对于近亲属的范围,《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范围较《刑诉法》规定的近亲属范围大,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近亲属的范围如何确定?从《婚姻法》第28条的规定与最高院人民法院在贯彻执行民法通则的意见(下称民通意见)第147条的规定来看,笔者认为,《民法通则》的规定近亲属的范围较合理,在附带民事诉讼中,已死亡被人的近亲属可以作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并享有原告人的诉讼地位,应符合以下条件:(1)近亲属对于已死亡的被害人生前存在着抚养关系的,(2)被害人的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必须是被害人确已死亡情况下进行;(3)被害人的近亲属能作为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其必须存在着实际的物质损失且该损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

3.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依《解释》第84条规定,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这法定代理人的诉讼地位不同于被害人及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此时其身份是诉讼代理人而不是原告人。理由是:(1)《解释》第10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而依照《民法通则》第12条、第13条规定,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是作为诉讼代理人身份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定代理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直接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指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能力人)的利益而不是本人的利益。(2)《刑诉法》第40条、第82条第2项、第3项、第5项的规定了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范围。从而,法定代理人与当事人的内涵不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法定代理人不能列作当事人。虽然,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能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其并非是附带民事诉讼标的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其全部诉讼活动只能以被害人即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身份进行,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2。

4.人民检察院。《刑诉法》第77条第。

[1][2][3][4]。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七

尊敬的x秘书长、x局长、各位领导:

非常欢迎大家莅临xx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xx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xx区情。

xx是xx东部新城区,地处xx省中部,位于xx两市之间,生态格局呈“三山一水六分田”,幅员面积3375平方公里,耕地309万亩,总人口85万人(农业人口65万人、17万户)。辖17个乡(镇)街283个行政村,2513个社、20xx个自然屯。近年来,xx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xx堡村、xx村、x山村分别获得国家级“美丽乡村百家范例”“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其塔木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被评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上河湾镇双顶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xx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文明秘书长、晓晖局长及各位领导对xx的亲切关怀和厚爱,市农业农村部门、城建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我们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打造刷新颜值的美丽乡村,主要是做到了“三个五”,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强化“五个到位”,构建人居整治体系。

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区委副书记、主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顶层推动,分管副职破解难题、狠抓落实。先后召开了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领导小组专题调度会18次,解决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过程中的资金、土地等各类问题16个。先后召开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现场推进会9次,举办了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各类专题培训班6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资金投入到位。为使环境整治工作真正常态化、规范化,20xx年,区财政列支20xx万元,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幸福xx民生行动计划;区财政列支3026万元用于粪污资源化利用;中转站投入1400万元,垃圾收集费用投入2600万元;283个行政村每村从村集体收入或转移支付中列支2万元,共计566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财政年均人居环境投入2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公益资金、群众自筹等投入1.2亿元,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把xx乡村建设成生活舒适的乐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

规划落实到位。xx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先后出台了《xx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xx市xx区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实施意见》《xx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方案》等10个文件,将任务层层分解。坚持区、乡(镇、街)村三级书记抓,发挥好包乡包村包户领导、行业干部等力量作用,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畜禽粪污治理等“五项工程”,练好人居环境的内功。

考核督导到位。制定出台了《xx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细则》《xx区河长制考核问责办法》等系列考核,年终兑现奖惩,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定期督导,下发通报、简报,利用智慧乡村平台加强监测,加大问责力度,做到了责任清晰、标准清楚。明确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职责,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取得新成效。

机制建立到位。建立健全了村庄道路清扫保洁长效机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机制、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健全完善了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确保如期完成人居环境整治硬任务。

二是开展“五项行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典型示范引领行动。依托地域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文化形态,突出重点、分类打造清水产业带动型、马鞍山三产融合型、平安堡旅游拉动型、山咀扶贫推动型、龙家堡整治提升型、大贝村民自治型六种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模式。通过示范引领,推进农业展现新质态,农村展现新面貌,农民展现新风采。

乡村环境提升行动。美丽乡村既要有外在美,更要有内涵和品质。xx区既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村庄美化效果,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又彰显各地鲜明特色,注重乡情、乡风、乡愁和乡土气息的挖掘和传承,保持农村田园风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大力实施“四边两村一大道”绿美工程,村屯植绿950公里,跳跃的新绿携手迎风,构建生态家园。

全民参与共建行动。人居环境的治本之策在于群众参与。家家树新风,才能村村换新貌。抓村规民约推动,按照每人每天5分钱收取环境卫生费,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抓积分奖励促动,开展网络投票,评选“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开办积分奖励兑换超市,以丰富的物质奖励,促进户户比卫生、家家比干净良好习惯的养成。抓志愿服务带动,组建448支志愿服务队,出动1.1万名志愿者进村庄、进庭院,带动群众由“被动看”变“主动干”,让爱护环境成为新风尚。

乡村旅游发展行动。截至目前,全区接待游客达到2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1亿元。投资2.15亿元的马鞍山影视基地开工建设。电影《庙香山传奇》拍摄工作已启动,与吉林省电视台合作拍摄40集电视连续剧《鲜花盛开的山村》即将在央视八套播出。

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以全面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到全区无黑臭水体。探索实行了层级负责、吸收群众的“一长带六长”工作模式,这一模式,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认可,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持续开展以植树、栽花、种草为主的“绿满xx”行动,截至目前,完成村屯绿化120个,清收林地造林和补植6800亩,采伐迹地更新520亩,农田林网修复完善工程2223亩,乡村路绿化20000延长米,绿化小区3个,城市新增绿地19公顷。

三是实施“五项工程”,注重人居整治效果。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形成因地制宜、成本管控、灵活高效的自治格局。全区建设完成垃圾中转站24座,实现中转站全覆盖。新设垃圾箱680个、垃圾桶17500个,修缮垃圾池1820座。各村根据实际进行购买服务或安排专职保洁,共安排清运车804台,保洁员2350人,保证了垃圾及时清扫和清运。

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8个、污水管网和收集池8个,实现镇区污水全收集全覆盖;不断强化工业固废监管,确保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安全处置,向农村区域随意倾倒或由城镇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上山下乡”杜绝;强化禁养区外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排放跟踪监管,畜禽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厕所改造工程。仅20xx年,大规模改造厕所2.5万户,占全省总数的12%。采取招投标方式,按照“四统一”(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方式改造,严格改厕标准,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做到改造一个村、成功一个村、100%使用一个村。今年实施的1万户厕所改造工作,也已经启动。

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截至7月末,沉积多年的1万多个农村垃圾粪堆得到清理,1万多个柴草垛得到搬迁,占用公共空间的8000多个玉米楼得到规范,3000多处乱搭乱建及违章建筑得到清除,绿化美化村屯220个,清理庭院4万多个,主路两侧、村庄内基本看不见柴草垛。走进xx乡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规划整齐的绿化带,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处处给人以干净、整洁、清爽、舒畅的感觉,xx农村旧貌换新颜。重点打造清水、平安堡、马鞍山、桦树、大贝、双顶、石羊等25个重点村屯,百里生态长廊美丽乡村示范带初具雏形。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编制了《xx区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出台了《xx区饮马河流域及水源地畜禽散养户粪污收集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计划总投资1267万元,在饮马河流经的4个街道23个村和水源地2个街道11个村建设储粪场54个,配备污水储存罐473个。完成了禁养区内104户规模养殖户的复查、排查工作,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户没有出现复养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农村环境卫生存在死角死面,重点部位垃圾粪污清理不及时,乡镇所在地环境卫生较差,公铁沿线、城区和小城镇出入口问题依然不少。各乡镇(街)之间工作重视程度、进展程度仍不均衡,有的乡镇(街)对人居环境工作投入精力不够、有的乡镇所在地环境卫生仍有短板。

二是农民参与意识不强。大部分地方都是靠花钱雇人来清理垃圾,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不高,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

三是基层干部有畏难情绪。一定程度上存在“上热下冷”现象,不少村组干部不愿抓、不会抓、不敢抓,发动引导群众没有抓手,对于清理柴草垛、粪堆粪坑等难度大的工作,抓起来有畏难情绪。一些地方村组干部报酬低,工作压力大,动力不足,缺少激励机制。

四、下步工作打算。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入开展攻坚行动,全面完成治理工作目标任务。

一是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村庄“净、绿、美”的目标要求,持续深入学习推广梅河、集安等地经验,坚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原则,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和资金状况,由小到大、先易后难、逐个攻坚。指导建立完善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做到整治与管护同步推进,防止村屯环境卫生问题出现反弹。

二是提升农民主体意识。聚焦《xx区村庄清洁行动实施细则》和《xx区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实施意见》,通过认真宣传、耐心讲解,让农民群众知晓环境整治的内容和标准;聚焦《xx市农村环境治理条例》,通过条例宣讲,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妇联、教育部门的组织发动,推进“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全面掀起环境整治热潮。

三是严格督导检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主要督导检查各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对各地重点工程建设和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我们将建立工作台账,严格实行销号制度。并将督查检查结果,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及时上传下达。强化工作考核,将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建立月调度、季考评、年终考核验收工作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推动不力、懒政怠政、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施问责。

四是加强资金保障。下决心解决资金难题,安排好资金使用计划,建立“财政补助、集体投入、农户付费、社会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保障机制。

五是推进重点难点工作落实和完成。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进一步开展“九清”、治理“八乱”,集中清理村庄环境卫生,消除死角死面;推进20xx年改厕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改厕任务,同步抓好粪污治理;推进村庄水体清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改造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家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事涉千家万户,关系到xx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下一步,我们将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特色民居为形,乡愁记忆为魂,朝着“一村一品”的目标,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断绘就新美丽乡村新画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八

(一)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理论研究出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姿态。科学技术的异化造成了人们心态的变化,人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发展利益,而忽视了对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造成的恶劣影响。科学技术并不是生态问题产生的唯一原因,但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作用下的产物,相对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虽然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是环境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生态文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时候,也在承受着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物。,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以真实的数据呈现了雾霾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究其根源是科学技术发展下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以生态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从单一现代性走向多元现代性是现代性自我否定的结果,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的生态参与主体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由环境问题衍生的道德问题、健康卫生问题等呈现了多种的问题形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关系到我们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尊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以科学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模式作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下,保留我们最为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可以生存的空间。

二、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途径。

(一)创新驱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通过科学技术的有效指导实现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升,咱满足生产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发展的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将科学技术作为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和总要因素,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实现对我国利益的维护。科学技术创新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特色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不断的挖掘技术创新点,在总体规划和部署的基础上,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稳步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创新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通过对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进行有力的吸收,在不断的摸索发现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二)生态文明理念与理论建设的统一。

在技术上实现创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上也要实现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经济的快节奏发展让人们迷失在利益和欲望的追逐之中。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上提升人们的思维模式,通过形成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促进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科学发展。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理性把握,确立科学的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模式,树立大众普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倡导多元化、健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为生态文明与多元现代性的实现提供了哲学基础,实现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丰富统一,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化生产实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同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一致性。生态文敏建设作为重要的时代话题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更加具体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存在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的,从技术上、理念上实现不断的更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生态文明这一建设理念作为总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驾护航,促进现代化建设向着更长远的方向发展。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实现积极有效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九

此外,笔者摒弃了以往实验教学完全依托理论教学的“依附性”、“验证性”实验,将有关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土壤学等课程的实验纳入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体系,进行单独设课,在大学3年级开设。同时,利用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设计实验、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改进教学模式。

通常实验仪器设备难以满足单独实验要求,或者实验过程多、任务重,实验时间有限,有些实验须采用小组实验。而小组实验中,有些学生有惰性和依赖心,不利于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不利于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小组内实验分配到个人,合理安排每位成员的任务和作用,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协作精神,同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偶然误差,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每学期12个实验,由3个教师分班教学,采用10~12人/组分组进行讲解,做到每人过关。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针对某实验中的一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设计实验方法,如活性炭吸附实验仅考虑了活性炭投加量对其的影响,而活性炭的制备原料和方法、孔隙大小、振荡时间长短、不同的温度和ph值也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创新实验和本科论文的选题。

3加强对备课和实验报告的重视程度。

3.1做好预备实验工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做好预备实验至关重要。认真做好预备实验,可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应认真钻研,了解相关实验原理,并动手操作,结合实际进行调查。如,笔者对照有关教材和国家标准,对gb/t12496.10-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标准硫酸铜比色法,在标准条件下初步得到的吸附值约为11ml。

3.2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科技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实验课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总结与分析,是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写作成果。因此,笔者改革以往当次实验课上交实验报告的模式,要求学生做下一个实验时上交上一个实验报告,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相关科研资料和分析处理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论断,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认真批改实验报告体现了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在批改过程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验步骤是否规范、实验数据是否合理、问题分析是否正确、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准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4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又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动力。传统的以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方式,往往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抄袭数据和报告,大大挫伤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新的考核体系中,要注意实验报告与操作考试、设计与操作、理论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实验以外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和操作考试进行综合评分,实验报告成绩占50%(为每学期12个实验的平均分),操作考试成绩占50%(结合仪器和药品进行有关实验的操作考试,并进行现场提问,要求学生回答)。

5结语。

多年来,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环境科学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出尝试,学生普遍反映良好,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在研究生初试和复试的成功率高,走上环境监测部门和食品管理部门等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表现良好,并做出了一定的业绩,用人单位也给予了一致好评。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二十

自从进入现代,“工业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人类的聚居地由于不断扩大,工业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类与生存环境的矛盾日益激化。怎样将人类居住的环境、生活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是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也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的由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人居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境科学渐成体系。

虽然人们对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时间相对短,但是,其取得的成果尤为重大,不仅涉及的领域宽广而且研究的内容尤为丰富,对人类居住环境管理、发展规划很有帮助。“综合整体性”是人居环境科学最显著的'特征,提倡整体视角,意在说明人类居住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又相当复杂的,缺失整体的局部研究可能以偏概全,导致其结论往往不够翔实全面。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是任何“长期经营发展项目”要首先注意的问题,人们的居住环境更是重中之重,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生态学的概念出发,将生态系统作为人工系统的隔离带,就会对城市结构与形态有新的启发。

对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中,虽说对人类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但是研究终究要落实到现实层面,简言之,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要接地气,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真正参与到环境治理和改造的实践中去。空谈只会使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付诸东流,要真正落实实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学者在学习方面要虚心向外国学者吸取学习的经验,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尤其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学者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对人居环境科学有进一步的研究。有鉴于大数据时代的深刻影响,人居环境研究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数据,拓宽数据资料的获取渠道,建立翔实可靠的大数据平台。

对于人居环境科学这一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其有着强烈的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其未来发展的趋向是很明朗的。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出现我们需要克服的种种问题,其核心任务就是人居环境问题加以解决。能够支撑我国人居环境科学发展、推动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创新、彰显我国人居环境科学之特色的核心任务,是深入探究社会转型期我国人居环境的运行逻辑,揭示人类居住与生态环境互动的复杂机制,由此方能真正体现出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优势和理论特色。

人居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复杂,这就需要研究的学者有很深的造诣在学科素养、学术旨趣等等一系列相关的方面,这对人居环境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深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国家人居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具体进程,也就能越积极地推动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纵深发展。在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将人居环境科学提倡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运用于生态研究和生态实践仍具有启发性。

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已有成果进行检索后发现,研究者的学科专业主要有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事实上人居环境科学因涵摄面广、问题域多而需要与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毕竟单一学科研究容易造成学术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调,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不够全面,也可能失之偏颇。鉴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复杂多样性,今后需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与协作,以进一步拓展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已经找到了时代的主流,初步建立科学纲领,但前进的道路仍然是漫长的、艰难的,但正确的认识,一旦为时代为社会所掌握,它的进展将是加速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科学这门新兴起的学科,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其发展中的变数有很大,但是最终的主旨不会改变就是为人类创造出和谐、美好的居住环境在努力着。笔者一直坚信对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必须要真正落实实施,不能使之成为空谈,令我国国人居环境科学乃至世界人居环境科学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就不是一句空话。通过国家、有关学者共同的努力之下彰显出人居环境科学的真正价值。

最热环境科学类的论文范文(21篇)篇二十一

研讨会对人居环境科学在云浮的实验进行了审视,从6月在云浮召开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达成了“云浮共识”以来,云浮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未来云浮将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交通轴线、城镇走廊、生态环境的互相嵌套和连接,形成人工与自然一体、生产与生活融合、内外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宜人的空间发展模式。规划提出了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通过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通过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云浮实验先是从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绿道起步,随后逐步向城市内部渗透,向农村拓展,改善环境,使民心凝聚。现在实践活动进入到了县域经济发展,从县城到村庄的规划,到城乡统筹,实践活动内容不断拓展。现在,云浮城乡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安居乐业,20外出人员回乡购房人数增加,购买的户数占当地销售商品房户数的比重由5%上升到15%。经济发展加速,上半年,该市gdp增长15.1%,增速排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5%,增速排全省第1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9.4%,增速排全省第7位。毛其智教授认为,云浮实验取得的重要进展,具备普遍性和推广性。人居环境科学里面的统筹观、区域观和聚落的理论在云浮都有比较好的体现,云浮规划希望城和乡各得其所地发展,包容地发展,和谐地发展,从大处着眼勾画愿景,从小处着手,修路、填沟、改墙等等,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观、理想观结合在一起。最富裕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地方,gdp最高的地方也不一定是最能实现每个人理想的地方。云浮的经验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突出的样板,至少目前在国内是很突出的样板。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离职申请书格式大全(16篇)

    申请书可以包括你的个人背景、工作经历、学术成绩、荣誉奖项等,以突出自己的优势。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某项事物或机会时所需的一种书面材料,它需要描述个人资历、经历和动

    优质专项课题申报书大全(18篇)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品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县教育教学研究室:20xx年春我校申报省级课

    实用邻居双方的建房邻居协议书(汇总20篇)

    签订合同协议有助于减少合作风险和纠纷的发生,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合同协议是商业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常见合同协议示范文本,供您参考。一、私人住宅主体

    精选管道漏水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对思考和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问题和改进方法。"通过心得体会,我发现自己在决策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决定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实用新疆公安民警警示教育心得体会(模板2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经验。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在项目中的团队合作经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体会和感

    专业个人入会申请书范文(19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篇对转专业决策做出解释和论证的论文,它需要充分说明申请者的理由和动机。这些范文展现了学生们转专业时的认真对待和充分准备,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

    精选爱家演讲稿(汇总19篇)

    演讲稿是向观众传达特定主题或内容的口头表达形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优秀演讲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同学们:爱国是

    2023年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讲话稿范文(17篇)

    讲话稿的撰写需要注重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得演讲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讲话稿是我们在重要场合中表达观点和意见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些讲话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在学习教育方面心得体会范文(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并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学习新教育方面的心得

    最优服务群众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领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在肥城智慧党务平台的党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