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MJ笔神

优秀作文常常能够独具匠心,既能展示作者的个性,又能表达出深刻的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是对第三课内容的拓展和提升,在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和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而紧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现实性主题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3.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4.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6.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1、教学手段。

2、教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归纳法。

3、学法。

成果展示法、问题合作探究法、自我归纳法。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将学生分别分为习俗代表队、建筑代表队、文艺代表队、思想代表队四小组,每组选出自己的小组代表,分别收集自己所熟知的民族习俗、传统的建筑、文学艺术、传统思想等内容,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整理发言,并且要求谈谈对本小组所收集到的内容的认识。

(二)教学环节。

环节1:网络热点导入(3分钟)。

近期,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有很多论坛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看来,全都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且众说纷纭,这也引起了我对传统文化深深地思考,今天,我想让大家帮帮我,让大家与我共同来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网络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的截取图片)导入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学习。

设计思路及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材料,然后运用情景教学法,向学生求助的方式,来引出本节课传统文化的继承。由于学生已经置身于网络之中,对网络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很容易与我一起步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环节2:学生成果展示(15分钟)。

设计思路及意图。

环节3:合作探究(12分钟。

探究1:经过上一环节的展示大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大家再来观察几幅图片分析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哪些主要特征呢?(图片见课件)。

探究2: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团圆的民族,而中秋佳节恰恰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在过中秋节时人们也会传承着好多习俗,比如吃月饼、饮酒赏月、拜月、拜兔爷、玩花灯和舞火龙等。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你从中会想到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图片见课件)。

设计思路及意图。

在学习完教材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关之后,再一次抛出问题“大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哪些特征和作用呢”,下面为大家展示几幅关于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并对问题进行分组思考探究,得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我之所以选取中秋节的图片是因为它对于学生而言熟悉了解,并且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的典型体现,古已有之,今人仍过,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大陆和海外华人身处异地,却都不会忘记庆祝我国传统佳节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在古今中外过中秋的鲜明的对比之下不难得出结论,同时通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中秋的美好团圆之意和饮酒的作风以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双重作用,若与时俱进,积极促进作用,若一成不变,消极阻碍作用。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警示了学生在过传统佳节的时候饮酒所带来的危害,要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做到了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

环节4:自我静悟(8分钟)。

环节衔接,自然过渡:

设问:既然我们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双重作用,那么到底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财富还是束缚我们的包袱呢,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设计思路和意图。

在进行完教材的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后,我仍然是抛出问题逐步过渡到第三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请每个人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分别请同学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在经过前两目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进行的热情火,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到最后学生对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内心的沉淀过程,通过学生的发言,指出其看问题的优缺点,给予正确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以化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环节5:总结巩固拓展(5分钟)。

(1)总结。

(略)。

(2)拓展。

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大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你所学到的知识积极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与研究,针对开头我们所见的网络论坛对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3)巩固。

20xx年3月2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儒学有功于中国,孕育出汉唐盛世;有的学者认为儒学危害中国,是落后的罪魁祸首。儒学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盛世是否有过贡献?现在如何公正地评价当时的批儒?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儒学,儒家精神,对现代有没有价值?能不能经过转换,服务于现实?也需要研究。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对待儒学应持的态度。

(1)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儒学,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设计思路与意图。

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本课要接近尾声,请学生来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教师进行点拨并在大屏幕上进行板书展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针对前面的网络论坛写一片小论文,并进行习题巩固,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我在设计本课时,期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的探究与思考,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达成上述目标,我觉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尚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教师的导要做到适时适度,否则会出现课堂散乱的效果。

2.要求学生的课前准备要充分,在课堂生成不断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传承古老文明的意义,做自觉地文化传承者。

[导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积累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去对待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所走的发展道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而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以及地域性、稳定性等。

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

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

认识了内涵和特点以后,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有个清楚的认识了吧?

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待合理的,健康的文化,要继续保持发扬;对待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要“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例:二十四孝的故事[结论]总之,通过本课学习,在感受传统的中国古老文明魅力的同时,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培养出辨识先进和落后文化的能力,也为发展我们今天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一份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三

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首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表达了中华儿女与长江“母亲河”的紧密联系,歌颂了对长江的深厚情感。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长江的生态发展也应紧随时代的脚步,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长江未来发展擘画出美好蓝图,绘就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的“节拍”更为铿锵有力。

追根溯源,加强源头治理,让新时代“长江之歌”的前奏更高亢。要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就需要在起始环节的前奏部分下功夫,为其后续的演奏高潮夯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从源头上抓起,从最关键部分改起,才能为建设安澜长江打好基础,让长江之水喷涌而来,顺势而下,安然流经沿途省份,朝着新时代新发展的曙光奔去。

对标一流,构筑发展新高地,让新时代“长江之歌”的鼓点更有力。要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不仅需要奏出势头、打好前奏,还要把握好整体的旋律,让其鼓点更有力度、更强劲,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而言,就需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通过经济联通、社会发展、人文沟通等方面多管齐下,用心用情构筑起长江繁荣发展的新高地,才能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传承文化,挖掘内涵底蕴,让新时代“长江之歌”的余音更入心。《列子·汤问》有云“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形容歌声或旋律优美悦耳,余音不绝,犹在耳畔。作为哺育中华民族、孕育灿烂文明的母亲河,长江的魅力也离不开其深刻隽永的文化内涵。要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不落于窠臼,唱出新意,还需要深入挖掘长江的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长江故事,弘扬长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方能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余音更悠远,更加深入人心。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要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还需从规划、传承、发展等各层面着手,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前奏更高亢、鼓点更有力、余音更入心,让浩浩长江的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五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跟随潮流,疏远了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包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艺术形式等方方面面。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下面我从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和积极宣传传统文化五个方面,谈谈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心得体会。

传承一门学问之前,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门学问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内涵。传统文化是个复杂历史文化体系,它的历史悠久、体系完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我开始阅读《论语》、《孟子》等古代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理论;欣赏唐诗宋词,领略其诗意和思想内涵;学习国画、书法、茶艺等传统技艺,感受其中的美学和人文精神。通过逐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历史、地理、族群、社会、人类的人文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好好地爱护、传承和发扬。

热爱传统文化,首先要产生情感联系。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并产生情感联系,才能深刻感受到其特有的美妙和精神内涵。我在接触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其美学价值的感染,更深深感受到其中的道德与礼仪、孝顺与担当、耐心与坚韧、感恩与正义等人文精神的感染与教育。此外,我还发现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心灵慰藉和生活智慧,如佛教的“舍我其谁”、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等等。这些精神理念不仅有助于我们通过艺术理解美好的人生,而且有益于我们的潜意识和良知的自我培养和升华。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热爱传统文化,去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美好与智慧。

懂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之后,我们需要去传承和发扬。我认为传承传统文化并不单单是把它搬到当下,而是要根据时代背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发,将其发扬光大。既不能照搬,也不能改变纯粹性,应该既承古而不泥古,又器新而不失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意识到它的内涵和价值与时俱进,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比如民族服饰、民间习俗等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现代设计、时尚创新等方式体现在当下社会的生活里,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失时代感。又比如京剧、晋剧等传统戏曲,可以通过变革剧情、现代化布景和音乐处理等方式吸引现代观众,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总之,传承传统文化不单单是为了向传统致敬,更是要用新的的视角和创意探索、传播,以实现与现代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四、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是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更深入和更进一步的表达,是向外界展现文化魅力的方法。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不仅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发展中,更能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和艺术表达,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满足各种群体的文化需求,推动更为开放和多元的文化交流。比如现代版水墨画、古典器乐等,对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和回顾,为现代文化注入了深邃的文化内涵与积淀;再比如神韵、滚石等跨文化品牌,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经典,通过文化元素的时尚化、国际化和大众化,连结更多人群,提升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同时也是大家共同的义务。在这方面,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加入到传统文化宣传的行列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自主创作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用时尚的语言和方式传播给大众,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定期参加文化活动、展览等,深入体验文化内涵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总之,只有通过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为其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继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和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等方面,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和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传承、发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六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师:总结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做到“移风易俗,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七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知识目标。

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及其影响、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3、能力目标。

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具。

采用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学习迁移法。

多媒体及其课件。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教学过程设计:1、传统文化面面观(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多媒体播放)《青花瓷》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2、传统文化在今天(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3)作用的双重性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学生:思考,出谋献策。师:总结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做到“移风易俗,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教学。

后记。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八

月华沐地,氤氲的香气让屋内的人影显得不真切。庭院内有两棵树,一株是桂花,一株也是桂花,准确的说是用来制香的“木犀花”。仍旧含苞待放的它们已然被剥夺了芬芳。

我知道,每年祭祖的日子到了。

每年十月十五都是祭祖的日子,一家人赴家族神龛,有最年长者取出祖传的香篆,安置在被两只同黄狮子驮扶的紫砂宣德炉中。再由次年长者制香“沉,檀,各一两,麝,涎,各一钱,如法烧”。而作为最年幼的我则是负责焚香后的理香灰等杂活。

“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淡薄的雾气自精巧的紫砂炉中袅袅升起,散成千万细缕向屋内四处奔散,漫漶了眼前的一切。香盘上未能在枝头绽放的桂花在香气的敲门下耷下了花瓣,淡紫色的烟从中泄露出来,似是昨夜春雨过后的凌晨,还留有晶莹剔透的露珠。木樨香虽没有古龙涎那般昂贵,却低调,不奢华,亦是对先祖们莫大的敬重。

素馨的花香只是芬芳的前调,沉香和檀香使味道变得更加浓郁,还有麝香的暗中辅佐作为香的底蕴。如麻似的心也逐渐心旷神怡,香也从如丝如缕变成云雾缭绕。

香闭,故事讲完了。

我轻轻将炉中的香灰理好,置于桂花树下泥土深处。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九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身临其境。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上次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搜集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和大同思想的由来及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相关的问题。

请同学们看图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设问: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请同学们看图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四合院的特点?(学生发言)。

现在的北京城是700多年前的元代开始兴建的。正规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并由此而得名。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设问:大家知道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气氛。

请同学们看图片:。

哪位学生来介绍京剧的由来和特点?(学生发言)。

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簧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设问:谁能说说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请同学们看图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大同思想”?(学生发言)。

《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大致是:去掉了国界,军队和监狱都不存在,地球合成一个公政府,由公政府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等级之分,无种族之别,男女各自独立;家也毁灭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儿女由公政府抚养,人们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农、工、商皆归于公,人人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过着美好的物质生活,文教事业发达,人人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养,社会风气优良。总之,这种大同社会是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

提问:“##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

学习探究。

以上我们从习俗、建筑、文艺、思想不同的角度,感受了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

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看图片:。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

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3页的观点一和观点二。

观点一                        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                        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设问:你个人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请同学们看图片:。

设问: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应该如何认识“孝”道。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形成了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又被逐渐推广到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形成理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悠久传统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时间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遗留了丰富、深厚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经过多年的努力,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使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成为了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信仰和行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它不仅具有传承历史的意义,而且对于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人民力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它为当代人提供丰富的学术素材和思想经验,并为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从文化教育入手,从青少年开始,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他们了解、学习、传承。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文化市场的规范和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模式的转型,培育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心,我们需要从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中汲取力量,才能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钻研,我们需要走进传统文化的内部,深刻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扬传统文化。

第五段:结语。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一环,继承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将其深入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和变革中闪耀出更为灿烂的光芒,激励着我们的创新和进步。我们应该牢记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历史任务,亲自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和发扬出一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一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规》里面教我们的正是上慈下孝、上和下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热爱祖国、和睦乡邻、礼仪待人、广施仁爱……教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而许多人连这基本的都做不到,还在那里批判《弟子规》陈旧落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37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

道德经教导我们与世无争、上善若水、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涵养厚德、包容博爱……这决不是简单的书面教化,当一个人的德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其德性的能量场必然会转化为个人的福报和财运!这绝对不是迷信,这是古今无数明师大德切身实践出来的。明朝初年,京城有个叫郑兴儿的人,在王侍郎家中做仆人,因相貌不吉而离开主人。后因拾金不昧等候失主而被河间府郑指挥史收为养子,在郑指挥使的栽培下郑兴儿后来官至游击将军,子孙也受到荫泽。再见相士,相士大惊,原来因其做了善事,郑兴的骨相已经产生变化。笔者当年送还了买粮者多付的钱款,顿觉一股信息进入大脑,神气“倍儿爽”,似乎茅塞顿开,恢复和增加了灵性。我这还只是做了这么一丁点儿就获得上天如此恩惠(惭愧),积大功德有大福报之人就可想而知了。可见,人没有白做的事儿,做什么就收什么。如果人人遵照圣贤的教育身体力行,从善如流,那么我们的家庭、社会和自然如何不和谐?不动兵马、不费口舌,不言之教、无为之功,天下无为而自治。这就是古人的智慧、道德的精华,谁说道德不能当饭吃?切莫轻视道光德能的力量,那是一个和谐的能量场,如果这能量场足够庞大,足可以改天换日、净化世界、扭转乾坤!

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二

广西凤山:致力打造党员教育“三学堂”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注重党员教育平台建设,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党员教育“红色学堂”“致富学堂”和“廉政学堂”等基地,让党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依托“红”的资源,打造党员教育“红色学堂”。注重挖掘本县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围绕“挖掘好、保护好、宣传好、用得好”的目标,把修建红色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基因和打造区域特色红色党员教育基地结合起立,重点修建打造凤山第一个苏维埃纪念馆、红七军二十一师秘密兵工厂遗址、八龙革命遗址、姜茂生将军故居和中亭乡“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基地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把“红色地标”建成党员家门口的“红色学堂”,让广大党员有地方聆听特色党课、铭记红色历史、汲取前行力量。如:中亭乡中亭村依托当地红色历史资源,建成自治区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以来,有县内外各级党组织158个7900多名党员到基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立足“山”的实际,打造党员教育“致富学堂”。坚持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以“党建+产业”为抓手,立足丰富的山林资源,把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融合,注重在核桃、茶油、林下养殖等产业链上建基地,累计建立特色产业党员教育示范基地10个。通过党员教育教学与现场观摩、教学实践、示范带动、技术推广有机结合的方式,注重把党员示范教育基地打造成党员致富能人的“孵化基地”、贫困党员群众的“致富学堂”,累计培育党员能人118人,不断提高党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发展能力。如:中亭乡陇弄村立足半土半石山地的实际,大力发展茶油、核桃产业,采取“支部+党员+农户”的模式,打造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邀请党员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为党员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带动贫困户199户921人脱贫致富。

用好“廉”的文化,打造党员教育“廉政学堂”。深入挖掘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廉政文化资源,把廉政文化与本地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展示老前辈的廉政事迹、家训家规等内容,进一步发挥家风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党性修养中的作用,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同时,注重扩大廉政教育的覆盖面,把各基层党组织的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前移到“廉政学堂”,建立体验式、互动式的廉政教育“实践点”,让党员干部“零距离”接受廉政教育。截至目前,全县各基层党组织累计在“廉政学堂”实践点开展“情牵老党员、共享基层党建新成果”敬老爱老、“传承优秀家风、助推乡村振兴”等主题活动约105场5200人次。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三

一个泱泱的文明古国——中国。5000年的沧桑绵长的历史陶尽了不尽的文化遗产。从流传至今的儒家文化到雄伟壮观的历史遗址。无疑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正义真神的表现。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作为华夏儿女的份子,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地保护和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现实往往却是相反的。正当外国开展”汉语热“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国的国民却对国学不屑一顾,甚至还有的年轻人盲目的搞怪。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和学校教育等方式向社会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才能更好的建设精神文明家园。

从古至今,从流传万世的儒家思想,想到风骚一时的唐诗宋词,无疑不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儿女,还有令人惊叹的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的世界奇观,都不同程度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去维护,传承和发扬,以至可以更好地建设与当代发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精神文明家园没有了文化家园的记忆,我们将为成为精神的流浪儿,因此这就需要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发展,是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的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因此,为何我国的文化遗产管理如此疏忽呢?放观文明古国埃及,专门筹建国家控股公司对之进行保护的,所以我国应建立和健全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得以保障。只有政府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其保护制度化和规范规范化,我们才能更好的传承华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我们华夏儿女应该理性的面对世界多样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旺盛持久的活力!

悠悠千载,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的精神职责。行动起来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华夏民族星火相传,延续千秋万世。

精选的继承民事起诉状。

浅析《继承者》:文明继承的反思与质疑。

精选的继承答辩状优秀范文。

法定继承起诉状。

继承起诉状范本。

股权继承起诉状。

遗产继承起诉状。

遗嘱继承答辩状。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四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五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六

历史上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先古文化,或已夭折,或已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华能以其自创文化独立于其名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大家,应该传递灿烂的中华文化,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从这一刻起,大家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竹丝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让余秋雨告诉大家他的“千年一叹”是在叹谁的心坎。让冰心告诉大家,她的“繁星”点缀了谁的世界;让海子告诉大家,“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在历史的长河中,掏出一抔闪着光的`沙土,细细掏尽。拾出经典,珍贵地收好大家的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在大家的守卫下闪烁其迷人的光芒。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节日文化则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

新春佳节,寄寓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欢度传统佳节,是中华儿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传递、守卫着瑰丽多彩的中华节日文化,皆因中华节日文化乃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来吧!让大家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听古代圣贤佳人在耳边低声吟唱,享受民族风俗,浴心波涛,感受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这就是欢度传统佳节,传递、守卫中华文化过程中萌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神清气爽啊!

与此同时,大家更应该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向世人标识大家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让绚烂的东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大家的子孙。

传递、守卫中华文化,是让经典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亘古不息,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发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的标识。

因此,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中华文化的传递与保卫视为己任,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文档为doc格式。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七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八

中国,最贴切的形容词便是:文明古国、千年大国、礼仪之邦。可不管是哪个形容词,都凸显出中国是一个文明的特性。是的,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有千年的底蕴。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大国。中国是一个千年的大国,其中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影响世界的文明。四大发明:造纸术,因为有造纸术,中国的文化才得以传承。活字印刷,因为有活字印刷,中国的文化得以传向世界。指南针被广泛用于航海和指向。炸药更是矿物开采的必备品。四大发明是影响世界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著作之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科技方面,中国更是有许多其他的著作:赵州桥凸显出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结晶,古代中国王权所在的故宫及其文化也是我国的宝贵遗产。

中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中间经历了数十个朝代,从夏商的青铜文化到现代56个民族多样的文化,哪一个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文明从唐朝开始兴盛,唐代的诗词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李白的诗飘逸向往自由,诗圣杜甫的诗悠闲恬静,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一颗明珠。宋代诗词更以词曲闻名中外,出现了李清照、“三苏”等大词人。明清小说将白话文推向高峰,《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并称四大名著,流传后世。

虽然我们华夏文明曾经是影响世界的文明,可是我们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们的传统文明正慢慢被丢弃和窃取,从基本礼仪到科技发明,为什么我们还要向韩国学习拜孔仪式,为什么韩国人说孔子是他们的祖先?为什么日本人说我们的`武术是从日本学的?我们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别人就将之窃为己有,我们纪念屈原端午节居然是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们,觉醒吧,不好好保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丢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十九

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将语文分值增值30分,宣布英语考试从此退出高考歷史舞台,并实行社会化英语考试。语文是国学,是一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学科,打破语文英语两种分值相同、“地位平等”的局面,语文分数的提升,恰恰说明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寓意学生要学好本国文化并传承好本国文化。

人们谈到长城,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战国编钟,都满怀对自己歷史文化的自信。但是能否将这些文化传播给世界呢?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谐文化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显然,语言的贫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很多学生研究了莎士比亚的著作,却遗忘了巴金,这是母语文化的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由古至今歷代国人总结出的文化晶体,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根本。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竞争正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命运最根本和最后的竞争。正如所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如果丢掉了根本,就会单薄的同海上漂泊流浪的纸船,根基不牢,方向不定,只能随风漂流,狂风巨浪袭来之时,必定是纸船湮灭之日。一个国家如果不顾民族自身特点,只一味模仿“别人的文化”,不但不会有好的发展,势必走上灭亡的道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王无罪岁”“民贵君轻”这是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大思想家孟子教给我们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教我们要有责任有担当……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有所启迪,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素养,陶冶情操,教会我们治国齐家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如此,培根也曾这样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态……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歷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我认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我所期望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真的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应把学习认识传统文化作为责任和义务,既“放眼未来”,又要向古代贤士学习文化精髓,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像一艘战舰坚不可摧地驰骋在世界的大洋。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二十

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二十一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还是有很多中华儿女,你们的心中仍是多么的激情澎湃,一想到自己的祖国,你们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你们心系祖国,因为你们时刻记得,你们是中华儿女,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你们是永远都不会忘怀的。

其实,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我们的家是在中国,我们是中华儿女,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才创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祖国犹如我们的父母,我们在他们的怀抱里长大,我们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难道我们要把它们遗弃吗?这样,我们对得起我们的“父母”吗?我们很多人要求什么都要新的,可是却不懂得很多被遗弃的东西才是文化瑰宝,我们正一步步走向新的时代,但同时也要一点点拾起那些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现在,每当在传统节日里,看见很多人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继承传统文化(优秀22篇)篇二十二

柳词给我们的印象是婉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无奈、凄清与孤独。

然而,柳永的词也有大气磅礴的豪放,如本首《望海潮》便是。

这首柳永自创词牌而成的词,将杭州市区繁华、钱塘潮涌和西湖景美充分展现,显现出词人婉约之外的另一风格。

在这首词中,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离愁与相思——《雨霖铃》。

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

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仕途失意的抑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

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风波》。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

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

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5)、孤独与愤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浩叹!是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

(6)、苦闷与理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是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既有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又暴露南宋政治的腐化,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7)、相思与秋意——《醉花阴》。

(8)、遭遇与呼喊——《声声慢》。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声声慢》。

全词透过对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9)、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他的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

(10)、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

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1)、治学与人格——《张衡传》。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党。

相关范文推荐

    新学期展望(精选20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观点,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借鉴和启示。在新学期里,作为

    经典健康饮食讲话稿范文(18篇)

    开头部分可以通过问候、引用名言、提出问题等方式来做到引人入胜。8.训话稿范文是讲话艺术的典范,通过研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演讲的力量和魅力。亲爱的同学们:大

    高中生演讲稿我的梦想(实用19篇)

    梦想是一个人成长的引擎,它能够塑造我们的性格和塑造我们的人生轨迹。梦想是每个人心中的希望和追求,它激励着我们前进。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呢?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元旦亲子联欢活动方案(专业17篇)

    通过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可以提前预估各种情况并做好充分准备,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活动的成功。通过学习这些活动方案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

    赞美动物生命(模板14篇)

    优秀作文在表达观点的同时还要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欣赏。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

    市国土局党委述职述廉报告完整文档(模板15篇)

    这是一份对工作中廉洁表现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自我检验。在阅读下面的述廉报告范文时,大家可以深入思考其中的精髓和要义,在撰写个人的述廉报告时,能够准确把

    幼儿园大班教案报纸鱼(汇总22篇)

    幼儿园大班是孩子们迈向小学阶段的过渡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学习环境。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大班总结的示范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起来看看吧。1.理解故事内

    做新时代筑梦人(优质14篇)

    优秀作文的语言表达应当准确精炼,避免使用模糊或重复的词汇。接下来是一篇优秀作文的摘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思考。“我爱我的老师,我的老师聪明又善良

    我心目中的中学生形象初中(专业12篇)

    作文是一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写一篇优秀的作文是每个学生的目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提升作文水平,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选范例,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劳动节初中大全(14篇)

    过了清明又到了五一,这都是出游的好时节,清明我过得很愉快,妈妈带我去踏青,五一我也不会错过的,五一,我十分的高兴。在五一假期中,我最愉快的一天是星期天同哥哥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