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HT书生

优秀作文是我们对于题材选择和写作结构恰如其分,以及内容丰富和观点鲜明的展示。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评析和点评,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优秀作文的要点和特点。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是对第三课内容的拓展和提升,在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和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而紧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现实性主题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3.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4.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6.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1、教学手段。

2、教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归纳法。

3、学法。

成果展示法、问题合作探究法、自我归纳法。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将学生分别分为习俗代表队、建筑代表队、文艺代表队、思想代表队四小组,每组选出自己的小组代表,分别收集自己所熟知的民族习俗、传统的建筑、文学艺术、传统思想等内容,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整理发言,并且要求谈谈对本小组所收集到的内容的认识。

(二)教学环节。

环节1:网络热点导入(3分钟)。

近期,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有很多论坛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看来,全都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且众说纷纭,这也引起了我对传统文化深深地思考,今天,我想让大家帮帮我,让大家与我共同来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网络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的截取图片)导入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学习。

设计思路及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材料,然后运用情景教学法,向学生求助的方式,来引出本节课传统文化的继承。由于学生已经置身于网络之中,对网络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很容易与我一起步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环节2:学生成果展示(15分钟)。

设计思路及意图。

环节3:合作探究(12分钟。

探究1:经过上一环节的展示大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大家再来观察几幅图片分析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哪些主要特征呢?(图片见课件)。

探究2: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团圆的民族,而中秋佳节恰恰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在过中秋节时人们也会传承着好多习俗,比如吃月饼、饮酒赏月、拜月、拜兔爷、玩花灯和舞火龙等。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你从中会想到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图片见课件)。

设计思路及意图。

在学习完教材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关之后,再一次抛出问题“大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哪些特征和作用呢”,下面为大家展示几幅关于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并对问题进行分组思考探究,得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我之所以选取中秋节的图片是因为它对于学生而言熟悉了解,并且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的典型体现,古已有之,今人仍过,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大陆和海外华人身处异地,却都不会忘记庆祝我国传统佳节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在古今中外过中秋的鲜明的对比之下不难得出结论,同时通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中秋的美好团圆之意和饮酒的作风以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双重作用,若与时俱进,积极促进作用,若一成不变,消极阻碍作用。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警示了学生在过传统佳节的时候饮酒所带来的危害,要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做到了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

环节4:自我静悟(8分钟)。

环节衔接,自然过渡:

设问:既然我们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双重作用,那么到底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财富还是束缚我们的包袱呢,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设计思路和意图。

在进行完教材的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后,我仍然是抛出问题逐步过渡到第三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请每个人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分别请同学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在经过前两目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进行的热情火,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到最后学生对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内心的沉淀过程,通过学生的发言,指出其看问题的优缺点,给予正确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以化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环节5:总结巩固拓展(5分钟)。

(1)总结。

(略)。

(2)拓展。

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大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你所学到的知识积极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与研究,针对开头我们所见的网络论坛对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3)巩固。

20xx年3月2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儒学有功于中国,孕育出汉唐盛世;有的学者认为儒学危害中国,是落后的罪魁祸首。儒学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盛世是否有过贡献?现在如何公正地评价当时的批儒?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儒学,儒家精神,对现代有没有价值?能不能经过转换,服务于现实?也需要研究。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对待儒学应持的态度。

(1)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儒学,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设计思路与意图。

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本课要接近尾声,请学生来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教师进行点拨并在大屏幕上进行板书展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针对前面的网络论坛写一片小论文,并进行习题巩固,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我在设计本课时,期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的探究与思考,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达成上述目标,我觉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尚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教师的导要做到适时适度,否则会出现课堂散乱的效果。

2.要求学生的课前准备要充分,在课堂生成不断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三

月华沐地,氤氲的香气让屋内的人影显得不真切。庭院内有两棵树,一株是桂花,一株也是桂花,准确的说是用来制香的“木犀花”。仍旧含苞待放的它们已然被剥夺了芬芳。

我知道,每年祭祖的日子到了。

每年十月十五都是祭祖的日子,一家人赴家族神龛,有最年长者取出祖传的香篆,安置在被两只同黄狮子驮扶的紫砂宣德炉中。再由次年长者制香“沉,檀,各一两,麝,涎,各一钱,如法烧”。而作为最年幼的我则是负责焚香后的理香灰等杂活。

“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淡薄的雾气自精巧的紫砂炉中袅袅升起,散成千万细缕向屋内四处奔散,漫漶了眼前的一切。香盘上未能在枝头绽放的桂花在香气的敲门下耷下了花瓣,淡紫色的烟从中泄露出来,似是昨夜春雨过后的凌晨,还留有晶莹剔透的露珠。木樨香虽没有古龙涎那般昂贵,却低调,不奢华,亦是对先祖们莫大的敬重。

素馨的花香只是芬芳的前调,沉香和檀香使味道变得更加浓郁,还有麝香的暗中辅佐作为香的底蕴。如麻似的心也逐渐心旷神怡,香也从如丝如缕变成云雾缭绕。

香闭,故事讲完了。

我轻轻将炉中的香灰理好,置于桂花树下泥土深处。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四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

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

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

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2)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3)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艺术、民间传说、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五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感受身边文化    。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学校的校训为“卧薪尝胆”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与越王句践投醪出征有关。进一步引出学校所在的绍兴市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xx年文化积淀和25xx年建城历史,文物资源极其丰富;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众多的名人胜迹,使绍兴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那么大家会把绍兴哪些特色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同学们。当然了,要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继承。

【设计意图】。

导入从同学们所处的环境入手,引导同学们回味生活,关注生活世界。从本地资源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导入中所用的“卧薪尝胆”典故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继承的四种形式。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那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创设情境)刚才讲到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分四组分别以传统习俗游、传统建筑游、传统文艺游、传统思想游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讲出设计理由。要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习俗游线路---鲁迅故里、咸亨酒店。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祝福”是绍兴的传统习俗,它始于元朝,每逢旧历腊月除夕前夕,绍兴城乡差不多每家每户都请“祝福菩萨”。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习俗了。鲁迅笔下曾经有描述,鲁迅故里作为浙江省首次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一,在周家老台门“德寿堂”有向游客表演《祝福》里的情景,表演者准备好福礼香烛。福礼包括鸡、猪肉、鱼、鹅、牛肉或羊肉五牲福礼,及粽子、年糕、茶、酒、盐、豆腐干和炖熟的禽血。然后依次行四拜四叩头之礼。仪式完成后,一起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同时鲁迅故里还进行绍兴传统婚礼的表演。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建筑游----八字桥、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绍兴传统民居,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的民居、老台门、河埠头就展示了古城历史文化积淀,而八字桥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城市梁桥(有文字标记的)。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文艺游线路:柯岩——兰亭。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剧、绍剧、莲花落是绍兴的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鲁迅笔下的社戏每天都在绍兴柯岩风景区内的古戏台上上演,游客能够欣赏到各种流派的越剧唱段,而在兰亭风景区欣赏王羲之书写的行书《兰亭序》更是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教师播放一段越剧视频,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或可介绍越剧的由来)。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感受传统思想游线路:大禹陵——府山越王台。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大禹陵中我们能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府山越王台上,更能感受到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率领子民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成就霸业的壮举。(此环节为后面分析传统文化特征之相对稳定性做好了铺垫,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文化的继承性。同时通过对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由于地方文化与共性文化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学生对理论性文化知识更易产生认同感和对接认知趋势,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三、学习探究,扩展知识技能。

教师:通过对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师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请学生结合前面交流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教师归纳:无论是绍兴的传统习俗——祝福,越剧、绍剧、莲花落等传统曲艺,还是独具一格的江南水乡建筑和行云流水般的《兰亭序》,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古越情和浓浓的中国风。“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因为传统的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乡情,海峡两岸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就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请学生看书继续回归书本知识,落实知识目标)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设问:今天,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绍兴人民要弘扬此“胆剑精神”,请学生讲述“胆剑精神”的由来及内涵。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组探究内容回答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归纳:“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古越大地上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成就霸业。此后,以"硬骨头"精神和"韧的战斗"精神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代代相传。而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更是成为绍兴城市精神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当然,从新时期胆剑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课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今天的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这一特征。(教师简单讲解书本举例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回归书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绍兴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从中归纳出基本的知识点,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能落实知识能力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有说服力,增强可信度。

四、思维碰撞,形成理念。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绍兴建城近25xx年,越国、晋朝、吴越王、南宋、明末先后五次在此建都。在全盛时的宋代,绍兴府山上共有72处楼台亭阁。而现存的只有越王台、越王殿、南宋古柏等文物景点十余处,为重现古越遗风,xx年底,府山越王城保护工程这一市区投资规模最大的古城保护项目动工实施。但是在此项目实施之前,也有很多人认为还原越王城要拆迁很多户居民,浪费太多土地资源,还要花这么多钱,真是劳民伤财。面对着前人们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传统文化,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我们要继承,还是否定抛弃它们呢?(引导学生结合绍兴传统文化思考书本43页两个观点,并进行辩论)。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五、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六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悠久传统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时间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遗留了丰富、深厚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经过多年的努力,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使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成为了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信仰和行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它不仅具有传承历史的意义,而且对于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人民力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它为当代人提供丰富的学术素材和思想经验,并为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从文化教育入手,从青少年开始,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他们了解、学习、传承。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文化市场的规范和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模式的转型,培育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心,我们需要从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中汲取力量,才能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钻研,我们需要走进传统文化的内部,深刻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扬传统文化。

第五段:结语。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一环,继承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将其深入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和变革中闪耀出更为灿烂的光芒,激励着我们的创新和进步。我们应该牢记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历史任务,亲自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和发扬出一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七

广西凤山:致力打造党员教育“三学堂”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注重党员教育平台建设,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党员教育“红色学堂”“致富学堂”和“廉政学堂”等基地,让党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依托“红”的资源,打造党员教育“红色学堂”。注重挖掘本县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围绕“挖掘好、保护好、宣传好、用得好”的目标,把修建红色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基因和打造区域特色红色党员教育基地结合起立,重点修建打造凤山第一个苏维埃纪念馆、红七军二十一师秘密兵工厂遗址、八龙革命遗址、姜茂生将军故居和中亭乡“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基地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把“红色地标”建成党员家门口的“红色学堂”,让广大党员有地方聆听特色党课、铭记红色历史、汲取前行力量。如:中亭乡中亭村依托当地红色历史资源,建成自治区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以来,有县内外各级党组织158个7900多名党员到基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立足“山”的实际,打造党员教育“致富学堂”。坚持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以“党建+产业”为抓手,立足丰富的山林资源,把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融合,注重在核桃、茶油、林下养殖等产业链上建基地,累计建立特色产业党员教育示范基地10个。通过党员教育教学与现场观摩、教学实践、示范带动、技术推广有机结合的方式,注重把党员示范教育基地打造成党员致富能人的“孵化基地”、贫困党员群众的“致富学堂”,累计培育党员能人118人,不断提高党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发展能力。如:中亭乡陇弄村立足半土半石山地的实际,大力发展茶油、核桃产业,采取“支部+党员+农户”的模式,打造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邀请党员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为党员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带动贫困户199户921人脱贫致富。

用好“廉”的文化,打造党员教育“廉政学堂”。深入挖掘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廉政文化资源,把廉政文化与本地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展示老前辈的廉政事迹、家训家规等内容,进一步发挥家风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党性修养中的作用,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同时,注重扩大廉政教育的覆盖面,把各基层党组织的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前移到“廉政学堂”,建立体验式、互动式的廉政教育“实践点”,让党员干部“零距离”接受廉政教育。截至目前,全县各基层党组织累计在“廉政学堂”实践点开展“情牵老党员、共享基层党建新成果”敬老爱老、“传承优秀家风、助推乡村振兴”等主题活动约105场5200人次。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九

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三周上课时间第四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文化的发展过程,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一、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如针灸、京剧、书法等,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独特的风采。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材料,并体会、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却内涵。(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台湾海峡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是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2、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罐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内容,结合两个观点,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粗。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涵义、继承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十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十一

中国,最贴切的形容词便是:文明古国、千年大国、礼仪之邦。可不管是哪个形容词,都凸显出中国是一个文明的特性。是的,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有千年的底蕴。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大国。中国是一个千年的大国,其中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影响世界的文明。四大发明:造纸术,因为有造纸术,中国的文化才得以传承。活字印刷,因为有活字印刷,中国的文化得以传向世界。指南针被广泛用于航海和指向。炸药更是矿物开采的必备品。四大发明是影响世界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著作之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科技方面,中国更是有许多其他的著作:赵州桥凸显出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结晶,古代中国王权所在的故宫及其文化也是我国的宝贵遗产。

中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中间经历了数十个朝代,从夏商的青铜文化到现代56个民族多样的文化,哪一个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文明从唐朝开始兴盛,唐代的诗词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李白的诗飘逸向往自由,诗圣杜甫的诗悠闲恬静,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一颗明珠。宋代诗词更以词曲闻名中外,出现了李清照、“三苏”等大词人。明清小说将白话文推向高峰,《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并称四大名著,流传后世。

虽然我们华夏文明曾经是影响世界的文明,可是我们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们的传统文明正慢慢被丢弃和窃取,从基本礼仪到科技发明,为什么我们还要向韩国学习拜孔仪式,为什么韩国人说孔子是他们的祖先?为什么日本人说我们的`武术是从日本学的?我们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别人就将之窃为己有,我们纪念屈原端午节居然是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们,觉醒吧,不好好保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丢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十二

柳词给我们的印象是婉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无奈、凄清与孤独。

然而,柳永的词也有大气磅礴的豪放,如本首《望海潮》便是。

这首柳永自创词牌而成的词,将杭州市区繁华、钱塘潮涌和西湖景美充分展现,显现出词人婉约之外的另一风格。

在这首词中,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离愁与相思——《雨霖铃》。

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

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仕途失意的抑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

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风波》。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

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

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5)、孤独与愤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浩叹!是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

(6)、苦闷与理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是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既有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又暴露南宋政治的腐化,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7)、相思与秋意——《醉花阴》。

(8)、遭遇与呼喊——《声声慢》。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声声慢》。

全词透过对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9)、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他的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

(10)、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

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1)、治学与人格——《张衡传》。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党。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十三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十四

一个泱泱的文明古国——中国。5000年的沧桑绵长的历史陶尽了不尽的文化遗产。从流传至今的儒家文化到雄伟壮观的历史遗址。无疑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正义真神的表现。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作为华夏儿女的份子,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地保护和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现实往往却是相反的。正当外国开展”汉语热“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国的国民却对国学不屑一顾,甚至还有的年轻人盲目的搞怪。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和学校教育等方式向社会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才能更好的建设精神文明家园。

从古至今,从流传万世的儒家思想,想到风骚一时的唐诗宋词,无疑不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儿女,还有令人惊叹的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的世界奇观,都不同程度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去维护,传承和发扬,以至可以更好地建设与当代发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精神文明家园没有了文化家园的记忆,我们将为成为精神的流浪儿,因此这就需要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发展,是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的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因此,为何我国的文化遗产管理如此疏忽呢?放观文明古国埃及,专门筹建国家控股公司对之进行保护的,所以我国应建立和健全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得以保障。只有政府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其保护制度化和规范规范化,我们才能更好的传承华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我们华夏儿女应该理性的面对世界多样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旺盛持久的活力!

悠悠千载,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的精神职责。行动起来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华夏民族星火相传,延续千秋万世。

精选的继承民事起诉状。

浅析《继承者》:文明继承的反思与质疑。

精选的继承答辩状优秀范文。

法定继承起诉状。

继承起诉状范本。

股权继承起诉状。

遗产继承起诉状。

遗嘱继承答辩状。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十五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还是有很多中华儿女,你们的心中仍是多么的激情澎湃,一想到自己的祖国,你们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你们心系祖国,因为你们时刻记得,你们是中华儿女,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你们是永远都不会忘怀的。

其实,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我们的家是在中国,我们是中华儿女,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才创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祖国犹如我们的父母,我们在他们的怀抱里长大,我们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难道我们要把它们遗弃吗?这样,我们对得起我们的“父母”吗?我们很多人要求什么都要新的,可是却不懂得很多被遗弃的东西才是文化瑰宝,我们正一步步走向新的时代,但同时也要一点点拾起那些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现在,每当在传统节日里,看见很多人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继承传统文化(汇总16篇)篇十六

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将语文分值增值30分,宣布英语考试从此退出高考歷史舞台,并实行社会化英语考试。语文是国学,是一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学科,打破语文英语两种分值相同、“地位平等”的局面,语文分数的提升,恰恰说明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寓意学生要学好本国文化并传承好本国文化。

人们谈到长城,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战国编钟,都满怀对自己歷史文化的自信。但是能否将这些文化传播给世界呢?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谐文化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显然,语言的贫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很多学生研究了莎士比亚的著作,却遗忘了巴金,这是母语文化的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由古至今歷代国人总结出的文化晶体,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根本。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竞争正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命运最根本和最后的竞争。正如所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如果丢掉了根本,就会单薄的同海上漂泊流浪的纸船,根基不牢,方向不定,只能随风漂流,狂风巨浪袭来之时,必定是纸船湮灭之日。一个国家如果不顾民族自身特点,只一味模仿“别人的文化”,不但不会有好的发展,势必走上灭亡的道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王无罪岁”“民贵君轻”这是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大思想家孟子教给我们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教我们要有责任有担当……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有所启迪,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素养,陶冶情操,教会我们治国齐家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如此,培根也曾这样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态……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歷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我认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我所期望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真的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应把学习认识传统文化作为责任和义务,既“放眼未来”,又要向古代贤士学习文化精髓,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像一艘战舰坚不可摧地驰骋在世界的大洋。

相关范文推荐

    新学期展望(汇总16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生动的描写,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绪的激荡。这是一些学生们共同创作的作文,他们的独特思想和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漫长的寒假

    经典健康饮食讲话稿(模板20篇)

    在一些重要场合,讲话稿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表达出自己的严肃和专业。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能够提升讲话稿的写作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讲者。

    高中生演讲稿我的梦想(精选20篇)

    梦想可以为我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它是一种强烈的动力来源。以下是一些梦想实现的成功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灵感。各位老师、同学们:我是x(x)班的xxx,我

    元旦亲子联欢活动方案(精选22篇)

    活动方案是在组织活动之前对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进行详细规划的书面材料。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活动方案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质量和效果上的保证。

    赞美动物生命(热门18篇)

    优秀作文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阅读背景,能够展现作者的学识水平。优秀作文是在语言组织、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的一篇作文。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

    市国土局党委述职述廉报告完整文档范文(18篇)

    述廉报告是对一定时间内的廉政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做好述廉报告工作。以下述廉报告范文中,记载了个人或组织

    幼儿园大班教案报纸鱼范文(13篇)

    幼儿园大班的总结是一份宝贵的文献,记录着孩子们在这一年里的成长和进步,也是对他们努力和付出的肯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做新时代筑梦人(专业19篇)

    优秀作文往往具有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观点,以及清晰、连贯、流畅的表达方式。推荐大家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从中体会和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技巧。我常常遐想这样一个中

    我心目中的中学生形象初中(实用18篇)

    优秀作文具备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一起感受文字的魅力和力量。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

    劳动节初中(专业20篇)

    五一劳动节,爸爸妈妈带我先去了杭州,我们住在美丽的西湖边,那个宾馆非常美,里面有绿绿的草坪,高大的树木,温柔的垂柳,湖边有些鸭子在戏水,几位叔叔坐在停泊在湖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