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影墨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环节。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反思的实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一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

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不是重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去感受诗的“意”境,是为理解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回顾诗作识诗人。

1.回顾王维及其诗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感受王维诗作特点。

相机板书:诗佛/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以类似的古诗呈现,既拉近了诗人诗作与学生的距离,更是唤醒部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由诵及吟,初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把自己当成王维练读后展示读。

预设一:老师欣赏你读诗的节奏,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

预设二:你读诗的感觉真好,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带着大家读。

3.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凡是能入选统编教材的,必定是古诗中的佳作;更何况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这首《山居秋暝》也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如此音韵和谐的诗值得学生多读一读,读对是读好的基础,读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一)“题”“句”勾连学首联。

1.找找诗题呼应的诗句——天气晚来秋。

2.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空山新雨后。

(1)调动感官想象画面。

预设一:你闻到了什么?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二:你的脸颊上有什么感受?读出新雨给你的这种凉爽感。

……。

设计意图:用这句诗里的“晚来秋”回扣题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为用诗人的语言来解释“秋暝”,是从白话译文言到文言译文言的语文能力提升。此外,调动感官想象,是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快速补充好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观感一致读出幽静。

闭上眼睛,聆听雨声、风吹竹林声的配乐,读出空山的幽静和舒适。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给了王维这么舒适体验的地方,为什么叫空山呢?

(二)动静皆趣学颔联。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机板书“月、松、泉、石”

2.想象画面品动静。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视觉体验指向静景,听觉体验指向动景;既有静态的画面感,又有动态的音乐感。板书:有声有色。

(三)任务引领学颈联。

1.迁移学习。

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1)想象画面。

(2)寻找动景。

预设1:动景,说说动在哪里?

“喧”和“动”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摇、晃……)。

你看到了怎样的浣女合渔舟?

设计意图:动景的精髓,就在动词,这两句诗中最典型的动词,便是“喧”“动”“下”“归”,检验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诗人,面对此景,会换哪两个动词加入进去。通过同桌伙伴之间说一说,适当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预设2:没有静景,但是突出了静。

颔联、颈联联系着学习,感受虽然是动景但是愈加衬托出山的静。板书:以动衬静。

(2)任务拓展。

设计意图:这首《鸟鸣涧》和《山居秋暝》颇有相似之处,适合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实践运用,去通过景物想象画面,寻找动词感受动静的关系,最终得出以动衬静,强化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三)共鸣内心学尾联。

1.轮读尾联。

2.以诗句解释“春芳”

春芳是何物?应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春芳还应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除面不寒杨柳风”。

3.以“静好”代替“春芳”

理解“随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维。

1.配乐读诗。

2.理解空山。

3.轮读王维眼中的“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设计意图:空山是和城市官场相对的,在争名夺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贪图享乐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诗佛王维眼里,这个空,是他追求的空灵和幽静,是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摆脱尘世杂物的闲适,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维自己的诗句,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眼中空山其实是不空的。(板书:不空)。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二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三

通过《山居秋暝》的教学,让我发现,在课堂上,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和文字字意的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分析和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没有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里边去。对联想和想象的运用不够,更谈不上陶冶情操啦!当然,部分学力有余的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兴趣,对此,在课堂上导引不够。还有,阅读后,学生的见解五花八门,引导不是非常成功,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待提高,而且教学设计上也没有强化。今后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在这,课堂上此诗的山水田园特色和本诗的风格点拨不深,不易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对对话的理解和也能用还很不够。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大阅读量,把读书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多给时间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四

结果性目标: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体验性目标: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见教学设想)。

多媒体课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观、调动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感受能力,促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一、提出问题。

(一)由题解和后人评价导入。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二)提出核心问题。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三、反思提升。

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四、运用反馈。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任选一首,用200字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中画画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

在提出问题环节,解题部分需要运用文言文知识,应当由学生自行翻译,然后组织语言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学生喜欢用词语和短语来表达意思,传递思想,但教师要要求他们用语言来完整表达。这样一是有益于个人观点思想的表述,二来有益于表述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直接宜于他们二卷的文字表述题。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能脱口二背,但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就要在此话含义的理解上做停留,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以及画面构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颜色、状态、形态、空间布局等等方面。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核心问题的直接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

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难以对画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们的描述极可能会只言片语、抓不到景物的特征、描写顺序不当等等,由于这涉及到高考中诗歌鉴赏考对诗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弥补,让其具有学科的要求和素养。

1、导入部分,学生对后人“诗中有画”的评价能脱口而出,但对其含义的理解确实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必须在此讲解清楚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环节。

2、核心问题提出以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否则难以落实。

3、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学生可能难以下笔,需要教师做示范。

4、运用反馈环节可以增加或者是调整成其他诗人的作品,使得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王维,还有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拓宽课堂的外延。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五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形象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最基本的一步。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作者从山居之景,山居之人两个角度诠释了令人向往的隐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堂课我围绕“把握节奏――理解诗意――想象画面――领悟感情”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基本流畅,孩子们都能够积极发言,参与其中,很快解决了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但是在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情感方面,还是做得不到位。

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没有真正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此外,我在课堂上引导不够,对此诗的山水田园特色和本诗的风格点拨不深,孩子对想象、联想运用不够充分,不易于学生的深入理解,今后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大阅读量,把读书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多给时间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六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板书: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

――。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七

最近我在《山居秋暝》这首诗歌的时候,并没有运用到多媒体,让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时候,学生不能把王维诗歌中美丽的画面描写出来,我想语文课要多用多媒体。

活用多媒体,它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课文,领略课文语言的妙处。如展示山间月夜图,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感情,对比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妙处。展示山间月夜,让学生对比文本,找出图片能表现课文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无法表现,并让学生设想如何用媒体来表现诗歌手法的妙处。语文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看不懂故事时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语句,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文言的解读和理解,分组给动画配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站在主题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解读了语文文本,又进行了听说训练,激发了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由于年代的距离,许多文学形象学生已经无法直接体验,活用多媒体,往往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唐诗,是许多人都喜欢的,但学生已无法直接体验到盛唐气象的豪迈壮阔。因此,在学习李白诗歌之前,不妨让学生玩一玩游戏《大唐诗韵》第一节,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盛唐生活,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李白在当时的名声和性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不阿的气质。

多媒体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从小都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只要教师不以定论论媒体,又怎怕学生没有创新?何况多媒体本身就会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比如看了电影《祝福》,学生自然有疑问:电影《祝福》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课文的情节安排与电影比较谁更号好?从而引发“我来导演《祝福》大讨论,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完成审美再创造。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八

《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

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5、再读诗题:“山居秋暝”写的就是王维在秋天的黄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点明了诗歌的地点,“秋暝”点明了诗歌的时间。

6、王维在终南山的黄昏看到地、听到地和想到的都写在了这首诗里面。

二.诵读诗歌,读出韵律。

1、学一首诗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好,你们平时怎么读诗的?

2、点名读,点名评价。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

4、生齐读,读出韵律。

三、想象画面,言说情景。

(一)学习首联。

1、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读出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所感。(板书:感)。

2、出示第一句,齐读。

3、一场新雨把山里洗得干干净净,你走在这样的山林中,感觉怎么样?

4、指导朗读:新雨初霁,初秋的傍晚,走在这样的山林里,诗人一定觉得清新自在,心旷神怡。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二)学习颔联。

1.过渡:雨后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画,这幅画最美的是莫过于——出示第二句联,引读。

2、圈一圈:这里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板书:景)。

5、指导朗读,感受动静之美:这幅画不仅静,也有动!让我们到诗句中去感受!(板书:动静结合)。

(三)学习颈联。

1、过渡:山居秋暝中还有一幅动态的画,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联,为什么?

2、理解倒装:“竹喧归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还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竹喧”?

6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如果说第一幅画重点写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维的诗,不仅有动有静,还有人有景!

8、小结:这两幅画真美,就是大诗人苏轼读了,也赞叹不已,于是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读懂尾联,感悟诗情。

1、你想住在这幅画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吗?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读出来吗?

3、出示尾联——王维也想留在这里。“随意”“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4、小结:因为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朴实的乡民,所以王维想要留在这儿。

五、拓展背景,读透诗心。

1、既然这里有这么优美的景物和淳朴的山民,可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资料:王维从官场上回归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变得怎么样了?

4、播放歌曲:听完歌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何歌曲后面重复?

5、点拨:因为作者在前面是写景,所以在尾联开始抒情,表达自己想留在这山中的情感。(板书:情)。

6、再读诗歌,理解诗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体味王维的那颗留恋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鸟鸣涧》:王维的诗中,90多首都有这个空字——。

8、齐读,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怎么样的感受?

9、小结:王维笔下的“空”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乐朗读: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再美美地读《山居秋暝》。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九

秋暝竹喧浣女春芳歇。

二、翻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晴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从松林中照下,清泉从大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出一阵谈笑,是归家的洗衣女,莲叶移动,是渔舟顺水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节干枯,王孙们(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三、完成下面问题。

答: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3、简答: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

4、颔联和颈联写景,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简要分析这两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2分)。

5、简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2分)。

参考答案:

1.(参考)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园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2.(参考)从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说,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美。从人的活动来说,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诗的意境中体现了王维的社会理想。

3、首联不仅交待了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雨后),点明了题目,而且为全诗的景物描写作了总的规定。评分:答出“点题”;答出“为后面的景物描写作了总的规定(交代背景、作铺垫、作伏笔)。

4、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方面体现了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5、这首诗通过描写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表达了作者追求心境恬静、情怀高洁的生活志趣。

评分:答成“表达归隐的生活愿望”,“表达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也算对,意思接近即可。若答成“热爱大自然”则不给分。

文档为doc格式。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二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画面:(首联)空山秋雨图;(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三

秋暝竹喧浣女春芳歇。

二、翻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晴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从松林中照下,清泉从大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出一阵谈笑,是归家的洗衣女,莲叶移动,是渔舟顺水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节干枯,王孙们(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三、完成下面问题。

答: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3、简答: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

4、颔联和颈联写景,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简要分析这两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2分)。

5、简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2分)。

参考答案:

1.(参考)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园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2.(参考)从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说,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美。从人的活动来说,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诗的意境中体现了王维的社会理想。

3、首联不仅交待了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雨后),点明了题目,而且为全诗的景物描写作了总的规定。评分:答出“点题”;答出“为后面的景物描写作了总的规定(交代背景、作铺垫、作伏笔)。

4、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方面体现了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5、这首诗通过描写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表达了作者追求心境恬静、情怀高洁的生活志趣。

评分:答成“表达归隐的生活愿望”,“表达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也算对,意思接近即可。若答成“热爱大自然”则不给分。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四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一、导入: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五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

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

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

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

景物: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竹林,浣女——动景。

青莲,渔舟。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六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一课时。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七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刘逸生《唐诗小扎》(有删改)。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登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学生自学。

2、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1、小结课文内容。

2、背诵全诗。

优秀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篇十八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全面谱写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经历和感悟,这些都可以成为写心得体会的素材。接下来是一些实用的总结范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开

    热门合同协议台账(案例16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双方约定的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一旦违约则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以下是一些合同协议的典型案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合同的应用。合同台账就是用表

    优秀正式转正申请书(汇总24篇)

    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学校、奖学金或工作时需要提交的书面材料之一,它能展示申请者的优势和成就。在申请实习机会时,撰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实习申请书至关重要,以下是一篇

    2023年课改总结报告课改总结与反思范文(18篇)

    总结范文是一种很好的思考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以下是一些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参考

    优质宣传报道工作思路大全(16篇)

    新闻报道是一种展示记者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方式,它通过准确和客观的报道,树立公信力和形象。通过阅读这些新闻报道,我们可以了解到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和社会现象,加深

    精选焊工实训心得体会(案例19篇)

    心得体会是对思考和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问题和改进方法。心得体会范文3:通过这次旅行,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学会

    2023年申请加入学生会宣传部的申请书(通用17篇)

    通过申请学生会,可以积极参与学校决策与规划,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学生会组织了一次慈善义卖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募集到了资金和物资。”您好!非常感谢大家给

    热门调解赔偿协议书大全(14篇)

    在商务活动中,合同协议是双方达成一致并确立法律关系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合同协议的实际应用案例,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乙方:____身份证号:____。为了解决乙方

    最优教师自我提高总结大全(19篇)

    通过教师总结,可以检验和评价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计划的有效性。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写教师总结的好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能够按照

    优秀外汇委托协议书(通用17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接下来是一些合同协议的模板和示例,希望能对大家写作合同协议时提供一些灵感。甲方:(委托方)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