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赶海教案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薇儿最新赶海教案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实用8篇)

初三教案的编写还需要注重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三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赶海教案反思篇一

《赶海》一课,初看题目就觉得非常有趣,以此为题,既突出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又激发了读者兴趣,引人入胜。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上完了,但心中有着对这堂课的一些感想。

对于课文导入前的一段声音、画面多媒体的结合——《大海啊,故乡》,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与小作者同赶海,以情感共鸣的开端就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随即学生边回忆边背出第一小节内容,我还发现个别学生的脸上起着微妙的变化,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在接下来的讲读课文中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每段内容的讲解方式上较以前进步多了,至少我脑中有思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多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自己做到讲课条理清楚,重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有时我通过这样的提问: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特别有趣?为什么?你能读得让别人也觉得十分有趣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从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真正朗读的本领,以便举一反三,学生就会学到知识,因而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还应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的又一新问题。

当然,说了些自己对本堂课较满意之处,对于本堂课我也知道自己存在不足之处,课上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大部分学生动手画语句时,交流朗读时,倾听与说话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没有明确,少数同学在做各自的事情,我觉察到了,更使我想到的是自己要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带动下读好课文,理解课文,语文教师就应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生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注意力就会慢慢集中起来。虽然我是在讲课,但是我提出的问题都必须清楚,让学生知道老师问题的意思和接下来做什么,思维始终要跟着老师转,而在这堂课中,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采取的措施还未能让学生领悟,我本人是清楚的,但重要的是让学生听懂和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运用一种使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来领悟问题的内涵。这样,学生不但能集中注意力,课堂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每上完一堂课,心中就有点滴的感想,既有改进之处,又有不足之处,关键是今后对于自己有薄弱的教学方面能认识到,还应多下功夫,无论是备课还是在课后都要稳稳当当做好每一步,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上有不错的表现。

赶海教案反思篇二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

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还有追浪花时的视频、摸海星和捉螃蟹时创设情境,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体会赶海的乐趣。

在这篇课文里,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不少,在教学时适时渗透方法,引导学生领悟,并帮助学生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仔细把第一、第五自然段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文以词开头,在词中结尾,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赶海的的乐趣和难忘,引导学生以后可以把这种方法试着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这篇课文里作者用了很多动词和语气词,如:抓海星的时候用了“摸呀摸呀、嘿”,捉大虾时用了“捏、咦、哦”,还运用了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不仅让语言活泼了,还让这些事更有趣味性。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学一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生活,把快乐与大家分享。

赶海教案反思篇三

自xx年下半年开始用苏教版的教材,我总有一种感觉:苏教版的文章真美!尤其在教学《赶海》这篇课文上感受颇深。

和学生一起学习《赶海》这篇课文时,因为事先预习了,所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把这课的生字掌握了。我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分析上了。

学生对这篇美文开始就有好的感受,这篇文章课后不要求背诵,班上竟然有人主动地背了,一调查,42名学生,有34名同学都背了一两小节,有3名同学背得差不多了。这篇课文也是挺长的,学生没有畏惧,这点我还真没想到,学生给我这么个惊喜,我太高兴了!

学生众说纷纭,跟原句仔细一比较,都觉得不如“闹”好,“闹”字包含有那些动作,“闹”字更表现出作者的调皮,“闹”字跟一般的“闹”的意思不一样,这是可爱的“闹”……说得多好!在第3小节中,单个的表现情感的字有好几个。“嘿”“咦”“哦”还有连在句子中的如“哩”“哎哟”等,这些字的大量运用真是让人不感受赶海的“趣”都不行。我们经过这几个小队读这一小节的比赛之后,经过联系生活理解这些字的意思之后,经过分析为什么读这些字要变轻声之后,学生更能体会到赶海的“趣”了。有一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问他有什么问题没有,他大声地说了句:“老师,我觉得这是我们学过的最美的课文。”听了他说的话,我不禁细想了一下,是呀,我教学几年,还真是对这篇文章最有感觉呢。当时,我就想了,我回去之后,得赶紧把这种感觉留住。我觉得真的要感谢作者,他用了这么好的字词,引得学生再找不到另外的字词来与他相比;真的要感谢编者,选了这么好的文章,让学生能从此处进行推敲感受。我感觉学生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已经感悟到了文章用词的妙处。多美的文章!

学生展开讨论,结果当然是追不上。浪花到海里去了,能追到海里去吗?我又问了一句,那“我”为什么要去追呢?是呀,为什么要去追呢?我发觉问出去之后,糟了,这个问题问难了,学生不一定能感悟得出来的。没想到的是立即有五、六个学生举手了。我此时也十分兴奋,这是学生带给我的。

学生说了好几个答案,其中“我追不到浪花,可是从中却感到很快乐。”“我追不到浪花,去追到了一种满足”这两个答案是最让我最满意的。我真的没想到学生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就是对追赶浪花过程的一种体验。任何事其实我们不一定很注重结果的,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过程,小鸟在天空飞过,未留任何痕迹,可是它飞过,它体验过飞行的快乐。这样的道理有时成人都不一定能理解的,此时学生却体会到了,真了不起。我除了对他们佩服之外,拥有的还是佩服。文字中蕴藏着哲理,生活中蕴藏着哲理。多美的文章!

学生都知道,那是对大海的喜爱,对大海的深受,对大自然的喜爱……有一位学生却跟别人不一样,他说:“我觉得是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母亲的赞美。”我听了诧异了,这怎么理解呀?又追问,原来是这样。他把大海比作母亲,海中的岛屿比作子女,海浪冲击到石头上那是妈妈对孩子的抚摸,浪花就是妈妈的笑容……听了不觉得笑了起来。我们暂不谈这样的说法对与不对,但凭学生的这种想法我就得给他个最好的表扬。在我理解,这可以算是创新了。“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有这样美的句子作开头,作结尾,学生能不联系生活进行想像吗?从这样的想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常说要理解生活,要享受生活,我认为这不能不算是理解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一种了。

赶海教案反思篇四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文字充满童趣,在教学时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一开课,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赶海教案反思篇五

《赶海》这篇课文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不要说赶海,就是真正的海,亲眼看过的同学非常少。

教学伊始,我就故意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来说,一定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吗?”“因为这篇课文是写小孩子的。”“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小孩子感兴趣的。”“因为我们向往大海。”……接着和孩子们一起谈“赶海”到底是什么意思。(“赶海”的含义大部分同学都还不太明白)

初读课文之后,我问:“读了课文后,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这个问题刚一提出来,我就发现难度可能大了点。许多同学都面露难色,我刚想换个说法,降低问题的难度,又惊喜地看见了有几双小手高高举起。“乐。”“趣。”“为了表现赶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几件事来写的?”学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龙虾”。“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件?为什么?比较详细的是哪一件?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赶海的快乐。有趣的几个情境,还让小组的同学进行表演,使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

赶海教案反思篇六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以读写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结束的教学方式。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本节课课堂听讲、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充满活力,令讲者和听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4、读写结合,培育写作能力。创新是课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课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或者写作技巧都是学生模仿、提高写作技能的对象和样板。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赶海教案反思篇七

和学生一起学习《赶海》这篇课文时,因为事先预习了,所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把这课的生字掌握了。我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分析上了。

学生对这篇美文开始就有好的感受,这篇文章课后不要求背诵,班上竟然有人主动地背了,一调查,42名学生,有34名同学都背了一两小节,有3名同学背得差不多了。这篇课文也是挺长的,学生没有畏惧,这点我还真没想到,学生给我这么个惊喜,我太高兴了!

学生众说纷纭,跟原句仔细一比较,都觉得不如“闹”好,“闹”字包含有那些动作,“闹”字更表现出作者的调皮,“闹”字跟一般的“闹”的意思不一样,这是可爱的“闹”……说得多好!在第3小节中,单个的表现情感的字有好几个。“嘿”“咦”“哦”还有连在句子中的如“哩”“哎哟”等,这些字的大量运用真是让人不感受赶海的“趣”都不行。我们经过这几个小队读这一小节的比赛之后,经过联系生活理解这些字的意思之后,经过分析为什么读这些字要变轻声之后,学生更能体会到赶海的“趣”了。有一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问他有什么问题没有,他大声地说了句:“老师,我觉得这是我们学过的最美的课文。”听了他说的话,我不禁细想了一下,是呀,我教学几年,还真是对这篇文章最有感觉呢。当时,我就想了,我回去之后,得赶紧把这种感觉留住。我觉得真的要感谢作者,他用了这么好的字词,引得学生再找不到另外的字词来与他相比;真的要感谢编者,选了这么好的文章,让学生能从此处进行推敲感受。我感觉学生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已经感悟到了文章用词的妙处。多美的文章!

学生展开讨论,结果当然是追不上。浪花到海里去了,能追到海里去吗?我又问了一句,那“我”为什么要去追呢?是呀,为什么要去追呢?我发觉问出去之后,糟了,这个问题问难了,学生不一定能感悟得出来的。没想到的是立即有五、六个学生举手了。我此时也十分兴奋,这是学生带给我的。

学生说了好几个答案,其中“我追不到浪花,可是从中却感到很快乐。”“我追不到浪花,去追到了一种满足”这两个答案是最让我最满意的。我真的没想到学生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就是对追赶浪花过程的一种体验。任何事其实我们不一定很注重结果的,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过程,小鸟在天空飞过,未留任何痕迹,可是它飞过,它体验过飞行的快乐。这样的道理有时成人都不一定能理解的,此时学生却体会到了,真了不起。我除了对他们佩服之外,拥有的还是佩服。文字中蕴藏着哲理,生活中蕴藏着哲理。多美的文章!

学生都知道,那是对大海的喜爱,对大海的深受,对大自然的喜爱……有一位学生却跟别人不一样,他说:“我觉得是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母亲的赞美。”我听了诧异了,这怎么理解呀?又追问,原来是这样。他把大海比作母亲,海中的岛屿比作子女,海浪冲击到石头上那是妈妈对孩子的抚摸,浪花就是妈妈的笑容……听了不觉得笑了起来。我们暂不谈这样的说法对与不对,但凭学生的这种想法我就得给他个最好的表扬。在我理解,这可以算是创新了。“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有这样美的句子作开头,作结尾,学生能不联系生活进行想像吗?从这样的想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常说要理解生活,要享受生活,我认为这不能不算是理解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一种了。

教了这篇文章,我实在掩饰不住内心地激动想说上几句:感谢作者,写出了如此的美文;感谢编者,用上了如此的美文。真美!

另:

教完了这篇课文,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理解,加深我对写作的理解,以前的日子总是不在意地让智慧的光芒从身边闪过,现如今才发觉,边听着笛子曲,边在键盘上用灵活的指头击打我的智慧是那么幸福的一件事。课堂是一眼泉,一眼永不干涸的泉,只要教学,就会发现。我又在等待着自已的新发现。

赶海教案反思篇八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的教学方式。

1、上课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培养语感,就要增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真切感受,链接生活是一种好方法,因为链接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的情感就更投入,朗读的效果自然就会更好。我在教学学生朗读《赶海》中“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时,是这样进行的。

师:你们在家里要长辈答应做某件事,“闹”过吗?

生(齐):闹过!

(老师选了一名学生,自己坐在桌子旁,手里捧着一本书看着。)

生(走到老师面前):舅舅你带我去赶海吧!

师:我今天没空,我正在看书呢,下次再去吧!

生(摇了摇在看书的老师):舅舅,舅舅,你就带我去嘛,你早就答应过我了。(说着从老师手中“抢”下书放到桌上。)

师:赶海有什么意思呀!你不是很爱看电视吗?今天,我就特许你看一个下午的电视。

生:我不,我不!我就要去赶海嘛!(说着就拖起老师来。同学们都笑起来。)

师:好吧,我就依你去赶海吧,你这个鬼丫头!(同学们鼓起掌来。)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要读出“闹”的感觉。

我为了引导学生读出“闹”的语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师生合作将“闹”的过程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其实,师生合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闹”丰富内含的过程。学生增强了“闹”的感受,读出语感就不难了。

4、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摸海星”、“捏大虾”两个片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设计了两个情景,一是“摸海星”,为了让学生读出“摸呀摸呀”的动作感觉和过程感觉,特意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了摸海星的‘趣’?”,“你从‘摸呀摸呀’这个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思考中找到了“动作感觉”和“过程感觉”,再读时效果就明显不一样。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3、这节课学习“追浪花”和“捉螃蟹”时,没有彻底放手让学生品读和感悟,多少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过场的痕迹,令人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深钻教材,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