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实验感受 小船实验感受心得体会(汇总5篇)

时间:2023-09-30 作者:HT书生最新小实验感受 小船实验感受心得体会(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实验感受篇一

近日,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我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小船实验。这个实验是通过制作小船并在水中测试,了解不同材料和形状对浮力的影响。通过这次实验,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奥妙,也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心得。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自己设计和制作小船。我们小组经过大量实验和探索,最终选择了纸板作为我们小船的主要材料,并通过改变不同的形状来进行测试。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形状对浮力的影响,也深刻体会到了在实验中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小船制作完成后,我们开始了测试实验。我们分别放入了相同重量的几种不同形状的小船进入水中。惊讶的是,纸球状的小船最先沉没,而纸板状的小船却浮在了水面上。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纸板比纸球所受到的浮力要大,这是因为纸板所受到的水的推动力更大,而纸球受到的浮力较小,因此无法保持浮力。

这次小船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我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不仅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通过亲身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和实用。而且,通过实验,我们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其次,这次实验也让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制作小船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团队的智慧和努力,我们才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团结一致地解决问题。

最后,这次实验加深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亲自实践,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并感受到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发现科学的世界是如此神秘而美妙,每一个实验都是一个未知的探索,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逐渐揭示事物背后的奥秘。

综上所述,小船实验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心得和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实验实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不断追求知识的深造和创新。

小实验感受篇二

xxx市国家基本气象站

了解地面气象站观测天气以及天气预报的预报和制作过程。

了解探空器测量各种气象要素的原理以及其软件使用方法。

学习气象站的建立以及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等气象要素的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

学会各种气象仪器如:通风干湿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浅层地温表和深层地温表等的使用以及其读数方法。

观测天空30000米到40000米处各项气象因素如; 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等。

老师把白色橡皮气球充满氢气后系在绳上和一个小的仪器盒(探空器)系在一起,在7点15分时有电脑控制让气球飞起来。气球是用来测得空中气象因素的,探空器分别有温度、湿度、大气压等的感应器,并且用地面上的雷达来定位和传输所测得的数据。而像风俗和风向都是用气球的偏离位置以及偏离距离来经过计算得到的。像这样的测量一天重要进行三次,早上7:15一次,晚上7:15一次,凌晨1;15一次。

气象观测站正门朝北,规格25×25,仪器摆放顺序从北到南依次按从高到低排列。我们最先看的是风向风速的观测,左边的是人工的右边的是自动的。然后看见一个小百叶箱和两个大的百叶箱,小百叶箱中放着通风干湿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和一个毛发湿度计(人工);大百叶箱中放的是温湿度自计钟,用来自动记录各项气象因素。雨量计:用来记录降水量的仪器。

分别左边人工右边自动的。人工记录较为准确.地面温度观测有:地表温度计、浅层地温表和深层地温表。浅层地温表共有四只分别是测量5、10、15、20厘米深出的地温。深层地温表有四只分别是测量40、80、160、320厘米处得地温,电脑自动计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工和一个自动的辐射测量器。

本次实习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使大家了解了气象观测的一些原理、方法和用途。

20xx年6月28日上午

大学呼兰校区农作物研究院

了解黑龙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以及现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了解我国粮食作物布局现在国家所面临的各种粮食安全问题。

了解土豆脱毒的原理和目的。

了解脱毒土豆的整个繁育过程。

现在我国耕地面积共有18亿亩。我国粮食年产量为每年5亿吨占世界总年产量的1/4,占我国年消费量的95%,其他的5%需要进口,而世界上供流通的粮食量也只有2亿吨。

玉米是我国现在种植面积最多的粮食作物,全国种植面积共有亿亩,小麦有亿亩,水稻有亿亩,大豆有亿亩(其中黑龙江种植面积为5000到6000亩)。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500年前引进中国,现在品均单产1200斤每亩,高产田可达到200斤每亩。

马铃薯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脱毒种植的技术。现在马铃薯脱毒主要采用的办法是:先用物理方法杀死病菌然后通过几次组织栽培得到无毒的种,为了降低土豆种子的成本需要在没有病菌的地方种植若干次。

甜菜由于成本比较高,在效益上难与蔗糖相抗。

水稻自花授粉,在南方使用杂交稻,品均亩产可以达到1600斤每亩,而在北方使用自交品种主要因为制种与亩产之间的矛盾。

大豆是严格的闭花授粉,制种也就是f1代很难产生。

本次实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粮食生产与供需现状,认识了粮食规模生产,并了解到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更加清楚我们肩负的责任。

时间:20xx年6月30日

地点:xxx市农科院

1、 认识一些观赏性植物

2、了解一些新型的栽培技术和新兴的生态型观光农业模式。

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了一些植物,了解了温室繁育以及一些观赏植物的种植,认识了观光型农业的发展前景。来到市农科院看到了巨大的玻璃温室,据讲解人员讲这个玻璃温室建于1980年,是最早的温室。里面种植了多种观赏植物。如:时来运转、南洋杉、龙血树、常春藤、何首乌等等,有的还可以致癌,如海芋等;还有各色各样的花。多数采用的是无土栽培,有采用墙壁式的节省空间,也有采用平板式的,植物根部用岩棉包裹浸在培养液里,供其生长。

优点:

1)液层深(6 ~ 8cm)、稳定、缓冲能力大。

2)能有效解决水、汽矛盾。

3)营养液循环流动、增加溶存氧。

4)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多。块根、块茎作物不种。

5)养分利用率高达90% ~ 95%以上。

不会或很少污染周围环境。 基质培是利用基质进行无土栽培,主要有沙培、岩棉培、袋培几种形式,比较适宜花卉的繁殖,蔬菜的生产接着参观了瓜廊大道,各种葫芦科的瓜秧都长在这里。

然后参观了新的温室大棚,在新的温室大棚里栽种的都是一些花卉,采用喷洒水的方式和风扇抽风的方式控制湿度。外部的植物到采用喷灌的方式灌溉。

农科院里面的花卉很漂亮,一些景观也很具有观赏价值。了解了一些栽培技术和模式使我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小实验感受篇三

在xxxx年度,我参加了“xxx市xxxx年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这次培训历时一年的时间,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充分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上网学习,和同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参加网上答疑活动、完成了本学科的作业。

通过学习对继续教育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远程教育培训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它把教育培训从实际课堂搬到的网络虚拟空间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除了能阅读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

通过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改革后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使我的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心得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例如: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生物》学到:

1、教师发展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技能与能力,但是仅仅具备这些还不能做好教学工作。

2、教师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的发展是与教学实践和行为紧密联系的

3、教师的发展既需要理论,又需要实践智慧,但主要是实践知识与智慧。

在《上好课——初中生物》中知道:教师行动研究和教师反思研究日益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法,还知道案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意义并学会了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例如,通过培训我掌握了上好一节生物课:

一、备好课;

二、把握好课堂。把握好课堂:首先精心导入,最好导入时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中间环节做好调控。最后收好尾。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生物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教学的魅力,使我对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给我今后的教学也指明了方向,也使我更加热爱这份职业。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人的潜力真的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也让我见到了许多教学上的创意。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培训使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生物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培训就要结束了,但学习并没有停止,要想提高就要活到老学到老!

小实验感受篇四

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实验课程总是令人期待又略带忐忑的。上周,在我所就读的大学生物实验课中,我们进行了一项名为“小船实验”的课程。小船实验是一种简单但富有启发性的实验,通过观察小船在水面上的运动,揭示了液体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这次实验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也对实验过程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感悟。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小船实验所需的器材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张纸片和一杯水。当我们把纸片放在水面上时,纸片会像魔术一样在水面上自由移动。通过观察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纸片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是受到水流的影响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过程却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和现象。

实验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莫过于观察小船在水面上的运动了。当我把纸片放在水面上,我凝视着它,随着水流的流动,纸片缓缓向前移动。这让我想起了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保持不变,除非受到外力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纸片的运动是因为水流对它施加了力,才能够移动的。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

此外,通过实验,我还学到了压力的概念。当水流通过纸片时,会施加一个压力,从而推动纸片向前移动。在实验过程中,我可以通过改变水流的强度来观察纸片的运动变化。当水流强劲时,纸片前进迅猛;而当水流减弱时,纸片的速度也会相应减慢。这让我认识到压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理解了气体和液体力学的原理。

然而,最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在实验过程中,纸片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偏离原有的运动轨迹。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持实验的环境和条件稳定。这让我意识到科学实验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细致,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和现象,才能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通过这次小船实验,我不仅仅学到了关于液体力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的乐趣和意义。实验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更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问题的求索。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辨,我们逐渐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实践能力,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精神。

总的来说,小船实验是一次简单却充满意义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中对纸片运动的观察,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液体力学和压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对实验的意义和科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类似的实验课程,让我们更加热爱科学,更加积极地探索世界。

小实验感受篇五

之前看了科技书。这个周末,我要在家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火山爆发。”

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先摆好火山模型,接着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粉用勺子各放一勺到“火山口”内,再用棒子搅拌,然后用针筒在杯子里吸满水注入进去,然后我就眼睁睁地盯着它的动静。

过了一会儿,气泡咕噜咕噜地就从“火山口”冒出来,然后顺着火山体一泻而下。我既兴奋又惊讶,简直太好玩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急忙又去查资料。原来,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加入水后会起到催化、膨胀的作用。这让我想到从前都是在电视里见过,新闻里听过,但通过这个模拟实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真正“火山爆发”的情景,让我惊呆了。当然,我也可以想象,大自然中的火山爆发,威力可大多了。

“火山爆发”的实验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我要不断探索,解开一个个问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