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千人糕教学反思(大全6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影墨课文千人糕教学反思(大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课文千人糕教学反思篇一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文千人糕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直观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常见几何形体。在教学中我分下面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

第一层次:观察分类,感知物体。上课前我和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茶杯、礼品盒、篮球,魔方等。课上我们一起把这些物体放桌上,它们大小不一,摆放也无序,颜色也不相同,让学生上来选物体,并说一说,在这些物体中还有哪些物体和这个物体差不多?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说一说完成对这些物体的分类。初步感知可以根据形体的不同把这些物体分成四类。

第二层次:操作想象,形成表象。在分类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物体在数学上分别可以看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相互说说这是什么?接着分别拿出这几个几何形体,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得跟你手中的物体差不多呢?通过交流扩展学生对四种几何形体认识的外延。形成四种基本几何形体的清晰表象。

第三层次:辨认交流,加强认识。在学生初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们摆放无序、颜色不同,大小不一。通过分辨与交流,认识到几何形体跟位置、颜色、大小是无关的,从而更能抓住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

第四层次:特意混淆,深化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常常是孩子混淆的地方,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些具有两个正方形面的物体,让孩子做出判断,引导孩子说出判断的依据,引发孩子的争论,在争论中辨析,教师结合学生的话语,用生动有趣的小脚丫展示出长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学生通过直观的小脚丫发现,正方体每个面的小脚丫都是方方正正一样大的,而长方体的小脚丫有大有小,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种几何形体的认识。

思考:老师是不是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谈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课文千人糕教学反思篇三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习作教材为何被边缘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是教材已经走下了“圣坛”。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全国小语教材“一纲一本”,以人教版独打天下,所有的习作教学必须以教材为内容,按部就班,一旦教学出现偏差,那是教师“没有领会编者意图”,没有“充分调动儿童习作积极性”;大多习作教学改革都是以教材为逻辑展开,在充分尊重教材编排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优化。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笔者曾经在一篇稿件中质疑习作教材中的一个瑕疵,编辑部特地返回原稿,要求将这段“欠妥”的论述换掉,教材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小语教材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并赋予教师做语文课程“建设者”的角色,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对习作教材有了比较,有了选择,有了思辨,加之信息时代的带来,各种打破教材、凸显个性的习作教学改革传播迅猛,教材失去往日“一家独大”的传统优势,致使解构教材的声浪沸反盈天。

二是教材几乎没有“教学内容”。纵观课标版有影响的几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集体性”缺陷:习作教材关注的几乎都是“写什么”,具体而清晰;至于“教什么”,含糊而笼统,这给习作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也是影响当下习作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根本症结所在。譬如语文版小语教材中五下习作1:“神鸟和那些前来捉它的人之间可能发生哪些故事?想一想怎样把这个故事写清楚、写完整。通过这个故事,你想表达什么?”这是一篇想象故事类习作,对于儿童来说,如何打开想象的路径将故事“写具体”“写完整”,这才是他们对课堂的希冀,这才是本次习作课最关键的教学内容,可是教材只有笼统的达成目标,没有清晰的达成路径。教师要想成功实施本次教学,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开发,而这恰恰是当下大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上的.薄弱环节。

三是教材编排对系统连贯的“文体训练”不利。纵观当下的习作教材基本是“拼盘式”的,每一册教材写作内容五花八门,训练项目包罗万象,同一种训练内容,常常分布在十几册教材中,譬如人教版“写人”的练习共有五次,每学期还不足一次。作为刚刚学习习作的儿童,每一种文体内容分布零散,每一次教学一曝十寒,这对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这也与训练的本义相悖的。何为“训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在写作中,“写人”和“记事”,“写景”和“状物”在技法上是有差别的,每种文体,不是光靠零打碎敲的几次训练可以达成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实施,才能初见成效。因此小学毕业,很多学生不会写人,不会记事,写不成一些基本文体的习作,就不足为怪了。

当习作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过于依赖,有更多的教学元素需要教师是“建设”,当习作教材只是一个教学起点,与习作教学不是近在咫尺而是天各一方,当教材对绝大所数儿童的基本写作素养形成起不到一锤定音的功效,那么它被沦为“鸡肋”的命运已经为期不远了。

课文千人糕教学反思篇四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标准。那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学生囿于狭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呢?在此我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今的小学英语教材版本众多,从国家到地方,可谓异彩纷呈。但无论是何种版本的`教材,都应注意到由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版面的原因,现有教材中所呈现的教例与实际生活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段差距。如何使陈旧的教材时代化,落后的教材同步化,有以下两种方法。

现今英语教材中不少单词都是以其书面形式出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单词已经不用或少用了。对于这些单词,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之后,另外再教给学生一些口语中常用的单词,以使我们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冰箱”一词,教材中为refrigerator,但日常口语中则多使用fridge,也有icebox,针对这一使用情况,我们可按上述方法调整教学。同样,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不符合交际习惯的句型、对话,我们也可给予更改。如学习句型:—howmanypencilsdoyouhave?—ihave6pencils。事实上,我们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常简答为“ihave6。”或直接回答“6。”故可在教学中针对这一交际实情对教材进行更改、调整,从而充实教材内容,改变教材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一面。

学生在学习每一新知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他们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思想方法,具备了一些必备的认知基础。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尊重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原有认知,合理调整,充实教材。如教学字母一课,根据学生事先对部分字母已有认识,同时从英语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出发(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能背诵并默写音序表),可以这样整合教材:(1)说一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母?你是从哪里学会的?(2)读一读:跟(录音机、老师)读字母表,对于难读、易混淆的如h、i、x、z重点强调。(3)比一比:从读音、字形方面比较英文字母与音序表中的字母的异同。(4)认一认:自编儿歌或谜语识记字母,如山连着山(m);像把小椅子(h);1—1(h)……(5)写一写:观察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并找出其规律(大写字母占上两格),重点识记一些位置特殊的字母(j,g,i等),同时强调字母的笔顺。(6)找一找:出示如cctv、fbi、h.k.等缩写形式,并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缩写形式。

这样的整合,既使学生掌握了教材规定的内容,又拓宽了其知识视野,同时也加强了英语与母语的联系,促进了学科融合,尤其是充分开发、挖掘了学生自身潜能,改善了教材落后于学生发展的一面。

新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指出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学习材料要体现探索性,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探究的空间,把教材中的素材从原来供教师解释和分析转变为给学生讨论和探索,从而使知识活灵活现地被学生掌握。

如教学“thereis/are。”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材: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课件出示1个

苹果在桌上,1个西红柿在篮子里,引导学生说出句子:eisatomatointhebasket。

(2)变换课件,引入新知。将1个苹果、1个西红柿变成3个苹果、4个西红柿,引出句子:eare4tomatoesinthebasket。

以上教学案例遵循了“呈现情境—形成问题—建立模型”的一般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又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在自主讨论、合作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材的整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应立足于整体,可以拓展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小学英语教材,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如助动词在人称中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在书中出现“ilike/don’ulike?”而“she/helikes/doesn’she/helike?”则没有同时出现,这样安排,其优势在于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但却减少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比,使学生出现助动词混用的情况,故我们可尝试将这两部分合为一个整体,并同时添加they,it为主语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规律,理顺规则,主动建构知识,形成互补的认知结构。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英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英语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语文化背景资料。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但教师应注意教材的整合不能随意,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不仅要考虑英语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从而使教材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

课文千人糕教学反思篇五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然后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来体会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让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其他任何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才有生还的希望。从而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但课堂永远是块令人遗憾的舞台,而这次我所留下的遗憾太多。首先,在生词方面,我本来都设计好了,通过幻灯片打出本课生词,如第一行是一艘航行桅杆看到这些词,你们会想到什么,我想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船,然后再顺理成章的归结的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很自然,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吧,问学生这个故事是在什么环境发生的;第二行词是撕咬龇牙咧嘴从这两个词你会想到文章中的谁?那么这只猴子为什么会这样。可是自己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其次,在讲孩子处境危险这块时过于琐碎,没能很好的从读中感悟,悟到了再来读,学生说的过多。其实当时我在备课时就考虑,也反复问自己,会不会问的太多,要不要学生说自己找这些词句的原因,结果只顾问学生为什么体会到,而忽视了读,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再者由于在处理孩子处境危险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结果在体现船长机智、冷静这部分时过于匆忙。应让学生从多元来考虑,在当时那种地点、天气、以及周围的人,只有跳水这一种办法,更能体现出船长的经验丰富。最后就是应通过板书再次点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猴子为什么又把玩笑开到了孩子身上,船长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孩子为什么能获救。

课文千人糕教学反思篇六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四下语文园地七之教材分析_教后感_案例_教学反思_课堂实录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

本组教材均为写人佳作,从科学家、艺术家、残疾人到普通农民,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都闪烁着执著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光辉。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这样的品质;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以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本组教材的人物入手,说说这些人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文字,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求一是选择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敬佩之情;二是如果觉得人物的其他品质有可敬之处,也可以说一说。

组织学生讨论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第一,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把事情说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分组,每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并进行组内评比;第三,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就所说的人物的品质和事例是否具体,以及口语交际的要求(如态度大方、认真倾听、语句通顺连贯等)进行评价。

习作

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教学之初,可先回顾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如,谁说的人物令人肃然起敬,是怎样说的,进而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让学生明确: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第三,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时,要注意本组教材和口语交际课的联系,从而将读与写、说和写结合起来。讲评习作时,教师要指导将事例写得具体。讲评时可从选材、内容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欣赏。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引号的作用。

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平环境像花朵一样美好,也像花朵一样娇嫩,容易受到破坏。

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爱鱼画鱼到痴迷的地步。

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这里的引号具有特殊含义,伽利略并不是真的辩论家,但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这是同学们送给他的雅号。

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这里的引号有特殊的含义。意思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不是指摇篮的一般意义,即养育婴儿之处。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四个例句,结合学过的课文,自己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然后同桌或小组间互相交流,看谁的发现有道理。最后可在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深入体会引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并试着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日积月累

要求学生积累四组16个成语。这些成语全是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成语是形容目标坚定,不懈努力的。例如,雄心壮志: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固坚强,不动摇;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自强不息: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都是比喻聚少成多,积小为大;持之以恒的意思是长期坚持下去;全力以赴形容投入全部力量去做某一件事。

第三组的前两个和后两个是相对应的意义相反的成语,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知难而进,无坚不摧,是说遇到困难勇敢向前,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不能被摧毁。知难而退,碌碌无为是讲遇到困难就退缩,将会平庸,无所作为。第四组的成语批评了缺少恒心和毅力的行为。一暴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等常常间断,没有恒心。寸进尺退,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有开始而没有结尾,指做事不做到底;从反面教育人们要持之以恒。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鹏程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这个成语故事。教学可分两步。第一步,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结合插图,大致了解成语的含义;第二步,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鹏程万里的含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