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 四下语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梦幻泡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 四下语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一

优点:

今天在学习包以及相关的形声字的时候,我弥补了上次公开课的缺点,请同学们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字属于形声字呢?孩子们说出了几个。这里是有我的责任的,关于这个知识,我原来没有渗透过。所以孩子们在举例的时候,基本上说的都是公开课上的几个字。印象是深的,可是由于我的失误,对原来的字不太明了。在最近一段时间,我要努力再弥补一些,让学生借此机会把这个定义牢记在心中,以利于更好掌握识字规律,更多的识字。

对于成语的掌握我总是对学生没有信心。在进行日积月累一题时,我请大家再说出几个与数学有关的成语,想不到孩子们还说出了:一心一意,一剑双雕,一帆风顺,一路顺风,二龙戏珠,三心二意,三羊开泰,四通八达,四面楚歌,五光十色,六六大顺,七上八下,八仙过海,八面玲珑,九九归一,十全十美。我的心都被他们举起的小手激动着,都被他们精彩的回答que跃着。我激动对大家说,我没有想到同学们还知道这么多的成语。

不足:

没有调动好课堂气氛,一直在压制,而不是调动。

改进措施:

虽然我天天的训你们,责怪你们,可是你们知道么,你们一直是我的骄傲,我觉得你们聪明,你们有上进心,你们懂事,你们样样都比别的班好。我一直以你们为骄傲。可能是我的激动感染了他们,他们个个坐得笔直。我突然想到,这句话,可能我早就应该对他们 说了吧。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感觉,让他们知道他们怎么做,我才会开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愿意做教师或家长喜欢的事情的,他们对我们的看法是十分注意的.。我今后要多用用期待的方法了。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二

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我从自己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所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商榷。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我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本节课我拟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一)先简单地写自己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再选取自己相貌、性格、爱好等说说。最后和同学们交流、评议。

(二)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特别是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入门,就得引发他们的积极性。我根据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先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相片或一面镜子)上习作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然后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让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熟悉自己,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第二环:细读要求,明确要点。

这一环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确写作要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审清习作提示。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的要求是什么?同学之间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一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二、重点写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等。三、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四、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

第三环,拓宽思路,展开思维。

学生明确了写作内容和要求后,我便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介绍清楚,所以我采用看—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看,看看自己的外貌有什么特点。想,想想自己的性格,平时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长,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作文起步,再加上生活范围有限。感知水平不高,积累较少,因而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又由于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有一个作文感知,我先在学生面前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教那年级,(简单说),相貌、性格、爱好、特长(重点说)说一遍,学生有一定的作文思路,如何去介绍好自己写下来。

三、教学体会

这次习作训练课,力求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的设计理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借助镜子和相片细细观察自己的外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已是这节课的写照。

板书设计:

自我介绍

姓名、年龄、学校、年级(略写)

相貌、性格、爱好、特长(详写、重难点)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四

1、教材背景:《轴对称现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学生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筑物、动物、植物等图片,由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

2、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班级多媒体及网络设备齐全。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了有利条件。

1、教材提供的素材较多,但还不足以充分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预见到学生在课堂上会举什么例子,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学生要什么,我们可以给它什么,同时学生在课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查询、搜集一些资料,虽然前期准备工作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操作(动手剪字等),也比较关注非标准化的几何图形(以实物为载体,感受轴对称现象),这就是新课程的独到之处。从双喜剪字、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文教育,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既反映数学的生活化,又能让学生在兴致高昂的`状态下学习有用的数学,融入社会时也能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情境,甚至可以终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图片进行演示,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课后我随机作了调查(本节课其它环节的设计大致相同),我问学生这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说实话,老师,这节课我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我学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实用的生活常识,真的使我大开眼界,另外我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开阔了。”——我暗自庆幸,也许这就是我教学观念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所致吧。

4、此案例是《轴对称现象》的一个片断案例,案例形成之前经历过多次试教,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反思,这期间也获得过同伴的诸多帮助,也受到过一些专家在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所赐予的专业引领,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原动力,是我本人一次真正的元心理体验。我坚信:只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自我反思,新课程理念就容易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而缩短高位理念和低位实践之间的落差。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五

“雏鹰争章”活动开始了,我向大家推荐一位。

这位同学,中等身材,略显清瘦,但却长着一个大如皮球的大脑袋;一双天真无邪的扑闪着智慧的眼睛嵌在清秀可爱的脸蛋上,还长着一对漂亮迷人、风采动人的小酒涡;一双灵巧的小手,能做出让你爱不释手的小玩意儿;瘦小却充满力气的双脚跑得飞快,活像一只小羚羊。最值得一说的是他那张嘴。他那张嘴呀,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开心时,会说得让你开怀大笑、合不拢嘴;他生气时,说出来的话能让你愁眉苦脸、怒火冲天。他是谁呢?他能在“雏鹰争章”活动中获得什么奖章呢?别急别急,还是让我来先说说他的“事迹”吧。

我觉得他最能拿的奖章应该是“保健”奖章。“保健”奖章说简单一点就是体育奖章。那么,这位同学有什么拿手的体育项目呢?足球?不对。篮球?不对?羽毛球?不对。长跑?跳高?铅球?……都不对。他最拿手的是我们的国球——乒乓球。

说起乒乓球,还得从去年说起。去年,还在三年级就读的他,借了一副乒乓球拍,玩着玩着,就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兴趣。说来也巧,该同学的妈妈单位正好新买了几张漂亮的“双鱼”牌乒乓球桌,他便邀上了他的“死党”一起去练球。练得挥汗如雨、不知疲倦。

时间飞逝,转眼一年过去了,他从一个原本连乒乓球比赛规则都不懂得孩子,变成一个乒乓球高手。

春暖花开、鸟儿欢畅、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一天,他与班上的几个球技名列前茅的同学打起了乒乓球。打着打着,远处一个身影走了过来……是体育老师。体育老师也要打乒乓球。两位同学见状,自知不是老师的对手,知趣地自动退下。只剩他和另外一个叫陈永峰的同学,不知天高地厚。一阵“石头、剪子、布”之后,陈永峰赢了。陈永峰把开阵势,要和体育老师一决高低。体育老师球技高超,只见他旋球一个,扣杀一下,很快就把陈永峰打得晕头转向、败下阵来。

接下来就该这位同学上场了。他和体育老师的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紧张刺激,吸引了不少观看的同学。第一、二局,赢了陈永峰的老师,士气正旺,过于小瞧了他。没打多久,体育老师就被他左旋一下右拉一下,输得稀里哗啦。第三第四局,老师加紧了进攻,加大扣杀力度,使出浑身解术,妄图扳回比分,但最终还是回天乏力、撒锏而归。第五局,双方都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各有输赢,比分咬得很紧,原本说好五分一局的比赛,一直平分:六平,七平……九平,十平……十四平,十五平……真是精彩极了,围观同学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但这一局的比赛,他没能沿袭前几局的势头,最终体力不支,败下阵来。

大家看看,这样的同学,我们该把他推荐为“雏鹰争章”候选人吧。

说到这里,你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吧。还是跟你们明说吧,我所推荐的这个同学呢,其实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我自己。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六

本节课初步教学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根据其特征准确进行判断,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年级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四年级和中学还将进一步进行研究,对四年级孩子来说,这初始的第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在备课时,着力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把握知识的.生成点。

虽然本节课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学生却并不陌生,再加上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有机会进行折纸、剪纸等活动,有时也会用“对称”来描述一些现象,因此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有着丰厚的生活经验。但物体的对称特点与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称性”是某些物体的特征,“轴对称”是部分平面图形的特征。正如天安门是对称的物体,画下来的天安门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天安门这个物体不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相关概念,并能主动灵活地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对称物体,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蝴蝶、奖杯、向日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在同类物体的观察比对中,主动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即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之后,我们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画了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储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悟到,今天这堂课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对称现象,而是平面图形的对称。

“对折”是“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直接要求同学进行下列操作活动:请你们先把图形对折,再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要动手折一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老师要我们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于为什么折,学生是茫然而盲目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我们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平面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借助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的研究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储备,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感受学习材料的特征,习得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对于判断常见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也采用了先自由发表想法,再在意见产生分歧时,及时跟进: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中到底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学生主动的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二、找准研究的聚焦点。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初步的概念进行判断,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堂上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系列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这里只对图形个案,即只对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进行判断,不对一类图形的整体进行判断。但学生在判断时总是会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诸如此类并不科学的结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总是只能在学生得出结论后一再强调:要说“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更有甚者,会出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从而归纳出: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处理常常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疑惑,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拔高了学习的要求。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课上我们给每个平面图形都注上了序号,学生在猜想判断、研究交流时,就自然而然地从关注图形本身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聚焦到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上来,这样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序号的使用既避免了让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被拔高,也凸显了三年级同学学习轴对称图形的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能力的提升点。

数学课仅仅有生活味是远远不够的,做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的根本。

1.让思维外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虽然本课是轴对称图形的初始学习阶段,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但是如果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凭借感觉判断,显然并没有着眼于发展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总是尽量多的考虑学生语言表达所需要的支架与拐棍。课上,我们着力营造出分享交流的平台,让合作小组在操作活动后,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思维过程用外化的语言来表达,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阐述观点,提出困惑,当学生的数学表达不顺畅时,我们适时采用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课堂也因为丰厚的数学表达,绽放出浓浓的“数学味”。

2.让概念内化。

“轴对称图形”是个比较长的名字,它的特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也是相对较长的一段话,几次试教中发现,孩子对概念的识记总是困难重重,怎样将新的数学概念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系统之中?我们认识到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我们精心准备了各种学具,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等实践活动中,充分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们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出图形对折的过程,深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特征的理解;我们设计了简练而精美的板书,以突出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本质特征:为了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在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完全重合”的含义;我们设计了图形分类的活动,通过“不完全重合”图形与”完全重合”图形的比较,深化学生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理解;课上,我们请孩子来领着大家读一读注上拼音的“轴”字,化解了由于生字对名称识记的干扰……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的多感官参与下,数学概念慢慢地建立起来,原来艰涩的概念,开始变得顺畅而熟悉起来,当概念潜入孩子的意识之中,课堂才真正洋溢起数学之味。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观察插图,读书中的儿童诗,能从诗歌中感受到小作者对雪人的眷念之情。

2、在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通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的行动中,懂得报答,学会感恩。

4、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任务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习作要求,能根据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任务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让世界充满爱》,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

二、爱是love,爱是amour,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人们用音乐来表达,用画面来表达,用语言来表达。相信心中有爱的你能从这样的音乐、画面、语言中读懂其中深意。

三、观察图画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雪后放晴,太阳出来,小女孩依依不舍地与雪人告别。)

四、读懂小诗、感受情感

自由读,读通、读顺。

结合上图,再读小诗。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上半部分的惋惜、难过、无奈,下半部分的真情告白)

五、感情朗读,表达情感。

六、其实爱并不遥远,爱就在我们的身边。补充:《妈妈的爱》刘丙钧《父爱无言》

七、爸爸或者妈妈做的一件什么事情让你特别感动。

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如〈〈念亲恩〉〉中唱到的那样: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常在心里问何日报虽然我们报答不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感激和谢意。

将自己对父母真心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相互交流,完善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九、要求:回家后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注意观察父母的神态和动作。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十、明确习作要求

1、记叙父母关爱自己最受感动一件事。

2、由衷而又自然地直接或者间接表露对父母的敬意或爱意。

3、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尤其是语言、神态以及动作。

4、将事情的经过记叙完整。

十一、写法指导

如何使场面描写生动感人。

1、环境描写进行铺垫

《爱之链》第一自然段

《爱如茉莉》

2、关注细节,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引用《爱之链》中的第四自然段。

作者抓住乔伊的修车动作与神态,把乔伊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脚腕被蹭破了没穿袜子摘下破手套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

如《爱如茉莉》

第七自然段:母亲在住院前的嘱咐(语言描写)

父亲赶往医院那急匆匆的脚步。(动作描写)

清晨病房中感人的画面(环境描写)

十二、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八

雏鹰争章”得活动开始了,大家都积极踊跃地表现自我,得到自己想要得徽章。在众多奖章之中,我一眼就看中了那闪闪发亮的才艺奖章,我很喜欢它,它也挺适合我的。

我,一个既普通又可爱的小女孩。总喜欢扎两个小辨子。别看我个子矮小,其实,我很有艺术天分哦。从小,爸爸就将我送进了补习班,从绘画起步,渐渐地,我已经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也很欣赏我的画。不久前,我的画被送去“国际青少年美术作品展”参赛,并刊登在锦集上。幼小的我,曾获得过三次金奖、一块银牌、二块铜牌。

三年级的我同班上高手的书法作品,一起在艺术馆展览过。现在,我的书法作品又一次获得全国的铜奖了,这件事令我兴奋不已。在我刚学书法的时候,我还觉得书法跟干重活一样又苦又累,好几次都跟爸妈抱怨,不想再学下去了,我受不了了。可奶奶却耐心地教导我说,学了书法,对我的将来是有许多好处的,为了给奶奶面子,我才勉强学了下来。谁知,得到的奖章却使我尝到了甜头,知道了胜利的滋味,才意识到,奶奶说的话有道理,而且是正确的,也不要辜负了爸妈对我的期望。从此,我下定决心,要坚持学到底,我的字写的漂亮,也正是因为我学了书法啊,不要丢掉了我的优点所在。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不,又要参加全国的与全省的书法比赛了,现在正忙着写作品呢!

书法和绘画对我来讲,无所不能,我的水平是一流的。不论是杂志上的,还是图纸上的,我都会画的完美、逼真,这种天赋让我当上了宣传委员,让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我为我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和一幅好画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才艺徽章,唯我独有。

人美版四年级美术教案及反思篇九

时间:2012-4-20 17:55:04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学校举行了期中考试,检查这半年来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在期中的前期我就交代学生要利用课外时间多做复习,比如最基本的熟背和默写一到六单元中的课文、古诗、名言警句等,自己考考生字词,可以让爸爸妈妈念听写,看看同步练习册中平时做错的题目,多看作文书,积累好词佳句……但是,从这次的期中考试来看,分数却不尽人意。

这次考试之所以没有考好,总结原因如下:

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 比如按课文填空,学生书写了很多错别字,把“入眠”写成了“入眼”,在改作业就出现过,这我已经在讲练习时强调多次。把一枝红杏的“枝”写成“支”,甚至有的写成“只”。看拼音写词语的“痕迹”很多人写错。平时我是每一课的生字词都布置学生认真书写,并课课听写,单元听写,期中听写。采用老师改,同桌互改,小组长改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及时纠正错别字。还有这次的的两句修改病句,第一句几乎是全军覆没,学生们不懂得“话”不能是在眼前浮现,应补充在耳边回响或者萦绕在耳边。听力题的第二小题,保护眼睛要注意什么,其实很简单,在单元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学生们很会说,作文《怎样保护眼睛》也会写,还写了很多方面,但是这题却很多同学做错了,答了:眼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考试之前我还一再强调学生一定要认真审题,认真作答。可是部分同学还是没办法做到。看来,今后还需加强训练学生的认真审题作答能力。

课堂还是较多学生只是听众,学习比较被动。优等生们学习积极,善于思考,善于发言,而课堂上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不够,他们学习跟不上,学习就比较没动力。

班上的几个“顽固生”不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基础本来就差,再加上不做作业,考试成绩当然不理想。应该多与他们交流,多和家长联系,对他们的作业天天亲自检查。

不过这次的作文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大家懂得介绍平时看过的书或者写读后感,作文题目也取得很新颖,很独特,很多同学作文中还用上了很多关于书的名言,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还结合这次学校的读书月活动谈到读书的好处,倡议大家多读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