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

时间:2024-03-15 作者:灵魂曲

感恩是一种智慧,让我们明白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感恩。感恩是一种品质,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用行动来回报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以下是一些感恩的名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感恩之道。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一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相当普遍,高中学生疲于应付会考、高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比如在讲“社会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会涉及到社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我便提示学生回忆客观唯心主义关于神创论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类和人类社会哪个先产生?利用社会的含义,学生得出了人类和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结论。而关于“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在讲自然界的客观性时已论述过。在教学中,我还由“揠苗助长”的寓言演绎得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1][2][3]。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二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教学时应依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领着学生去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这样用的好处。有如教学“统计图表”后,让学生统计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同学们每天认真记载,再统计汇报,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我一个月竟然用这么多钱?”既运用了数学的知识,加强知识的理解、巩固,又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又大大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我们身边,再我们生活中间,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三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相当普遍,高中学生疲于应付会考、高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比如在讲“社会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会涉及到社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我便提示学生回忆客观唯心主义关于神创论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类和人类社会哪个先产生?利用社会的`含义,学生得出了人类和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结论。而关于“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在讲自然界的客观性时已论述过。在教学中,我还由“揠苗助长”的寓言演绎得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我称之为“糖衣片”式教学法,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或方法,它让理论回“娘家”,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它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即以情趣为“糖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革空洞说教式的教学积弊。我在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时,先出示了一幅题为“差距”的漫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悬殊的奇怪的地球仪,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问题后,又挂出第二幅题为“大吃大喝”的漫画。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学生在热烈的议论中掌握了有关新殖民主义的知识,直到下课后,依旧兴趣盎然。

二、探求新知识,培养参与勇气。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显示欲望,常常梦想一鸣惊人,而这种欲望往往与本人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由此而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和闭锁心理的产生。这种闭锁心理、自卑心理集中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只要老师提问,一个个都敛声屏气,生怕老师“请”到自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马喝水。”

要使中国学习联盟胆参与,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且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跃“分子”,态度和蔼,情绪饱满,感情真挚,用自己的热情、执著精神去感召学生。我在讲现实中之所以存在“不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原因”时,先讲了洪水中的地主用金条向佃户换糠窝头的故事,娓娓道来,结果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此时,趋势分析其他问题,一气呵成,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其实,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也是消除畏惧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的“闷得慌”、“静得怕人”等,都说明了课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默,学生愈是害怕老师提问自己。只有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会,有话可说时,他们才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质疑问难,诱发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质疑。一方面是生质疑,师解疑。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学生质疑的基础。我印了质疑单发给学生,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又授予其方法,这样学生质疑的质量较高。有的追根问源,有的辐射探究,有的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等等。教师对这些质疑单要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将其纳入备课的主要内容。再在教学中巧施良策,明理解疑,学生就十分感兴趣。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增加了一次参与的机会,也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而平淡的讲解或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会使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冲淡教学效果。我在讲“生活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知识点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受课本束缚,而是谈自己的消费观,结果大家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从而树立了科学的消费观。

2.组织讨论或辩论。

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从而实现自我显示的欲望。在讲“共同富裕”时,有学生提出现实中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加重的问题,我组织了正反方的辩论,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争鸣中明理,用理论和实践说明了问题。

三、运用新知识,升华参与意识。

“运用新知识”,巩固提高,是最简捷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梳理知识,从更高层次上领会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的目标,是升华参与意识的极好方法。而要提高运用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1.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即唱“独角戏”,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我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学生练得有兴趣,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体验到了“现买现卖”的乐趣。再加上适时地点拨,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外作业形象化。

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形式多样,应是学生所关心并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练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变式练习、学用征文等方法。在讲完“价值规律”这一知识点后,要求学生星期天随爸妈去买菜,并了解菜价的变化,写出《市嘲晴雨表”》;在学完“市场经济”一节后,要求学生分析粮票命运的变化或采访一位厂长;在讲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知识点后,请学生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此外,还有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论述《我的成才观》,用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知识写《假如我是厂长(经理)》等,使学生体会到了当“改革家”的滋味。

运用新知识,实质上是促成学习实效,使学生不断把获得的新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尝到能解决问题的“甜头”。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强化了参与意识,这一定会形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四

当今初中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习惯于跟随老师惯性地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学习计划,课前没有预习,上课呆坐只听,不得要领,没听懂“门道”等现象。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意识差,被动地进行学习所造成的。然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从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是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保障。

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加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强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就要使教学方法科学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对于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民主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课堂活动,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将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设置四人小组,选出其中数学成绩较好的一名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有时在完成自身练习的前提下协助老师检查同组同学的完成情况,相互矫正。而有些问题指定由组员回答,避免让尖子生垄断了整个课堂。对于练习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全体,有分层练习,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去,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变式提高。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应不同。作为现代型的教师要冲破已有观念的束缚。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先学原理,再举例总结运算步骤,也不一定是“讲清--总结--练习”的程序。因为过份强调这种教学程式,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呆板化,长期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的依赖性。可以采取“自学--讨论--总结”和“情景--活动--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过程模式。也不要总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可以让学生站到第一线来,打破传统观念。例如,课前复习可让学生替代老师轮流上讲台进行,让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老师。又如:在单元复习课中,过去总是老师带着学生去复习总结,然后强化训练,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改变旧的模式,做一些新的尝试。

如:事先布置学生先列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包括以下几点问题:

1、学习本章后你有何收获?有那些主要的知识点?

2、你觉得本章的知识点有那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3、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过那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以上提纲,老师进行筛选,然后在课堂上选取有针对性的学生代表们上台,运用实物投影等手段带领大家复习,提出疑惑,然后大家共同探讨,最后才由老师归纳小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如何设置情景,灵活,巧妙,有趣地提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结合所要学的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被提出的问题所吸引,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参与性,又把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相融和,教师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诱发主动性。

通过设置优化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并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我”在广州购物,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2)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比喻要恰当,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自觉参与学习。

例如,在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这样创设情景:播放《海上日出》的其中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太阳从海平面浮出到海面,直至跳出海面”这一过程的画面中含有什么几何图形?请学生画出这一过程中所含平面几何图形的草图,并且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最后引出直线和圆具有三种位置关系。

3)注重应用性。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的内角求法时,可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见到过那些正多边形地砖的形状,为什么正三角形和正四边形都能铺满地面,而正五边性,正八边形不行呢?然后让同学们探求正多边形的内角求法,最后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再进行巩固提高。这样使同学们感觉数学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积极性。

4)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要求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要把学生的年龄及认识特征与所解决的问题统一起来,教师要注意创设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

如:在学习调查与统计时,可先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调查学生最喜欢的篮球明星,提供以下几个选项:a.姚明b.乔丹c.奥尼尔d.其他。

接着让学生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统计,进一步引出有关频数,频率的问题,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反应热烈。

四、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索的过程,是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性的关键。

现代教学观的着眼点不是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怎么样知道的?”如果学习者不能知道他是怎么样知道的,这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要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代教学观则要求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与推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如在“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实践证明,通过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五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从小学的品德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感恩教育的内容被相机编排到各个年段,呈现出分层实施,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呢? 结合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逐步的渗透教育。

一、感恩家人

家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港湾,每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背后都饱含着家人无数的心血,细看在爱的光环下成长的孩子们,刚入小学的孩子最爱因为各种小事告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特别害怕小孩子吃亏,有的家长从不过问孩子在校的学习、行为习惯如何,但是只要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吃了亏,就会马上兴师问罪。一个孩子往往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几重的爱,教育方法不统一,稍不注意孩子就宠坏,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这种情况,家里谁最疼他,他就最爱欺负谁。面对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的关爱、抚育的辛劳,学会初步的自立,具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从而激发学生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一课时,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人的工作,观察收集家中的趣事,在课中我安排了“话说家中的故事”, “亲子活动”,“读懂父母的心”,“跟家人说说心里话”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到家庭的快乐、幸福,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呵护,在我们得到爱的同时,怎样对待家人,做一个懂得感恩回报的孩子,从自己的行动做起。在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个单元中,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场合下,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作为一名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感恩教育不可缺失的一方面。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让爷爷奶奶高兴》和四年级下册《我爱我的家》都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恰如其分的以活动为载体,能很好的让学生明理导行。

二、感恩集体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每个孩子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是和同学,老师在一起。集体生活是培养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性格的载体,让学生融入这个班集体,乐于与同学、老师相处,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快乐,积极的学习,积极的为班级服务。反之有的学生就会出现性格孤僻,游离在班级之外,或者成为班级的捣蛋分子,天天惹事生非。在品德课中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关心同学,欣赏别人的优点,拉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一年级上册《新朋友、新伙伴》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对班级的`同学从完全陌生到慢慢熟悉,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再介绍新朋友,说说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比比谁的朋友多,现场结交新朋友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班级的同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启发学生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激发学生有朋友才更快乐,激发学生交朋友的愿望,同时明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学习相互的关心,相互帮助。再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二年级上册《你棒我也棒》、《我们班级趣事多》结合学生的认知、成长让学生学习在校园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互帮互助的温情。真诚的感谢将会获得朋友更多的帮助。

三、感恩社会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就会越来越多,在社会大家庭中怎样去遵守社会的规则,用什么样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我们该怎样的和这个大家庭的人相处,在课堂让学生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用自己的宽容心、关爱心去融入社会,感恩社会。 在二年级下册“让家园更美好”这个单元中《我们的大地妈妈》、《美化家园》、《花草树木点头笑》、《我和动物交朋友》四课的教学都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善待我们优美的环境,善待动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热爱我们的地球妈妈。三年级上册《我生活的社区》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我们什么的环境,社区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可以为社区做点什么,怎样保护社区中的公共设施,怎样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的美丽。三年级下册《来自社会的爱》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的调查社会为我们做了什么,让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在三年级下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的生活需要谁》、《叔叔阿姨辛苦了》、《说声谢谢》让学生在观察、参与中明白个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别人的辛苦劳动,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懂得感恩别人的劳动。在四年级上册《伸出爱的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大家做》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不歧视残疾人,伸出爱的手。怎么去和邻居和睦相处?同时放眼我们的祖国感恩社会,感恩我们的祖国,在五年级上册“我爱祖国的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两个单元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从小爱到大爱,心存博爱,才能感恩社会。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同时感恩教育不但贯穿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要注意课前的铺垫和课后的延伸。通过班级主题队会、体验实践活动、学科人文渗透等渠道,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只有“用爱来交换爱”学生才会真正地学会感恩,快乐生活。 感恩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启迪智慧,产生力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感恩的心做人做事,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作为教师,我们也同样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更加倾注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已经明确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把这一内容列为重中之重,整合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责任意识的基本涵义

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至上”的观念充斥其间,部分公民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在这种大前提下,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越发重要。

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

早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在其作品《日知录》卷十三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意思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兴亡负有责任。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了一个人责任感的概括了。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自己的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负有责任的。对于肩负着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初中生来说,责任意识被赋予了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更深层次意义。

(一)从个人方面来说,当今的初中生很多都是“00后”,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一代,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式生活,他们知道的只有享受,不知道何谓责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会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的哲学,同时会让他们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受保护过度,难以面对困难和挫折,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只有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他们首先对自己负责,才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其家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家庭、为家庭分担的意识,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

(三)从集体方面来说,很多初中生由于与生俱来的环境影响,个人意识较强,融入集体的意识较弱,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想法,缺乏在集体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他们更多地希望在集体中享受更多权利,却不希望承担义务和集体责任。只有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懂得自觉承担责任,各尽其责,才能使集体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四)从社会方面来说,每一位初中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与社会融为一体,初中的责任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营造人人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升华,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深入挖掘课本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明确责任,是践行责任的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课本蕴含着责任意识的内容,从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方面都予以了阐释。作为教师,应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目的内容,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八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庭和集体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家庭、他人和集体负责,九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社会负责,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为何要承担责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摈弃以往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所遇、所见、所想明确为何要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大赛、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责任。可通过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如“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话题,结合“彭宇案”、“许云鹤案”等实际案例让他们对责任有新的认识。

(三)整合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承担责任。思想品德课较之其他课程,更多的体现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上。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空巢老人”、“光荣家庭”、福利院、敬老院等特殊机构参加义务劳动或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将他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我国新时代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面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初中生,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应立足本职,更新观念,用活教材,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摇篮”,让更多学生成为日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谐进步的有用人才。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六

第一,社会、学校、家庭要有权责观念。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麻木。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学校、家庭在关怀和资助贫困生时都是不求回报的,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施助时也采取一种“无声”的形式,但是却忽略了要求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社会各界的各项资助他们也应该有最基本的了解。

第二,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关键。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进行感恩教育,要让他们时刻体会到个人的成长与这三者是分不开的。此外,在母亲节、教师节等特殊的时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感恩活动中,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

第三,为贫困生报恩、施恩创造条件。贫困生中有不少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敢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想要报恩、施恩却没有机会和勇气。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在平时鼓励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激励身边的人;对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示谢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毕业后支援家乡建设,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家乡落后贫穷的面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需要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相信通过教师的艺术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感恩的熏陶,有利于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班级,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成长成。

参考文献

[1]秦训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吕达、顾振彪等《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呈祥《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海南出版社

摘  要:“感恩”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更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底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既是培养良好班风、学风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高尚人格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可见,前辈就告诫人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但让我们再看看目前那些“被爱”得渐趋冷漠与麻木的孩子,他们大多对己不负责,对事不关心,对人不感恩,缺乏感恩之心好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通病。但“感恩”是每个人应该具备基本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情感基础,也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底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什么是感恩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动。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责任也是义务。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他人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   目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补救的必要性

2.1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由于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存在不少不当之处,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今道德滑坡的现状的确是触目惊心。中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退化,甚至完全丧失,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2.1.1不懂得珍惜父母养育之恩

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花费的心血可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可从孩子身上所得到的却恰恰相反。《父母世界》杂志曾刊登过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学生。统计结果是:日本学生回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美国中学生回答的列前三位的是:父亲、乔丹、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所回答的是: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中国自古提倡“孝道”,而如今且不说孝道,就连最起码的尊敬也得不到,这不能不说是身为中国父母者的悲哀。

笔者在2017年9月也对本校91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9.3%的学生感到与家长存在“距离”与“隔阂”;53.1%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写的是家长;42%的学生从未向父母说过感激的话,特别是近几年,子女伤害父母的案件也时常发生。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七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的重要一个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打破传统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基于此,本文笔者着重探究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体系;终身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贯彻一生的体育锻炼与学习的过程。其中,终身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并且与终身教育相同,都是根据自身意愿而进行的,且大部分都是在没有老师或课程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下面就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进行具体论述:

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终身体育与体育教学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使人们的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打下身体基础,进而使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人们通过进行体育活动,能够让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丰富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通过体育锻炼,能让人们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继而有益身心健康。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发展并推广终身体育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我国开展全民体育的成效远不如欧美国家,人们身体的整体素质都不高,而在欧美国家,不仅有完善的体育环境,并且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活动中。较之我国,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边产生了倦怠感,不仅针对学习,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度也很低,并没有高中阶段那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同时,由于受到外界各种条件的干扰,以及缺乏锻炼的环境,导致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现出下滑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学生要想接受最正规的体育训练,获取最完整的体育知识,高校体育课堂仍是最关键的场所。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中去,只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本文与高校体育教学实验有效结合,提出一下几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尊重终身教育的客观实际。

高校体育教学在设置课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客观实际,做到合理设计、科学安排,才能为终身体育教育的进行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此外,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其需求,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促使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强化训练,大大提升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同时,让大学生在接受体育理解知识教育和运动技巧学习之后,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做到以人文本,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使其体育特长得到发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只有引起学生兴趣,才能让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教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体育所具备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同时,将之与其他文化课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理解到只有良好的身体,才能给日后学习或工作打下基础;其次,需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才是课堂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活。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培养出好学气氛,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唤醒学生自觉性,进而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促使学生学好体育,才能够促使学校真正成为推动“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改变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多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而学生的首要任务在于掌握运动技术,这虽然能使学生对技术价值的追求得到满足,但却没体验到体育中的游戏、娱乐、健身等价值。在传统体育课堂中,学生因要完成各项考核,迫使其将体育视为任务去完成,在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让学生失去了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的满足感,更谈不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了。现代体育正是秉承休闲、娱乐、健身的理念在发展,比如攀岩、乡村赛马、体育保健、溜冰蹦极等等。而如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些项目难度大,且要求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项目也过于单一,不仅让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有反感甚至消极情绪产生。曾有这样一想研究调查:游戏、健美操、舞蹈等健身性的体育项目与体操、田径等锻炼体能以及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项目相比,前者明显广受好评,其“支持率”也高达85.2%,而后者仅占9.5%和8.4%,究其原因在于前者难度相对较小,易于掌握,并且对健身以及乐心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还有一项调查表明:篮、网、排球等具备技能性的体育项目,其支持率也大幅高于传统体能体育项目,其分别支持率也为70.1和10.5%。传统体能性体育项目内容过于单一,且缺少智力型是主要原因。这就给目前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顺应现代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终身体育的需求作为其考量标准,又要兼顾体育项目的趣味以及娱乐性,增加部分难度适宜且有关终身体育教育的项目,如健身性与技能性体育项目等,让学生能从体育锻炼中感受快乐,进而能自主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长久下来,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并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此外,教师在安排日常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特长以及身体素质等等,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通常情况下,拥有良好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学生在训练时会越练越起劲,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针对词典,教师应以更高的标准作为其要求;相反,针对身体素质一般且技术比较差的同学,教师要适当放低标准,降低其技术难度,并添加一些辅助性的训练,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针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加以包容,并且努力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还能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开展多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充分的自主权、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也因此,学生也热衷于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则可充分利用这一特质,开展各项活动,并营造出体育锻炼氛围,借此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趣味,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给他们各方面体育能力的发展带来帮助。具体说来,体育能力主要囊括了一下四个方面:一是运动能力。各高校应结合其实际情况,开设娱乐、健身、达标与保健能不同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并有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则结合自身兴趣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才能投入自身全部的热情到日常训练中,提高自身特长,并使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培养。二是组织能力,通过开办与体育项目相关的社团、俱乐部等。并成立协会,再由协会组织全体大学生均能参与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凭借有计划、有目的的竞赛活动组织,不仅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其组织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区活动个,让学生做到自己运动同时指导他人,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既为学生实践体育提供了平台,又为全民健身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生理、保健、损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处理或自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为登山、徒步、攀岩等新兴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四是体育评价。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以增长其体育评价能力。总而言之,广发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重拾,还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革新传统观念,以自我体育知识与技能结构的不断完善为目标,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满足体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同时,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借此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八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有“浪费”行为的时候,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法,讲一些前人“吃不饱”之类的.故事,幼儿听了似懂非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故事所包含的道理。马山镇中心幼儿园陈老师认为,幼儿常常喜欢和玩具、小桌子、小椅子说话,其实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的特点决定的。如果在生活中,能把“关水龙头”这件事编成小故事,比如水龙头没被关紧,“水龙头很伤心,流了很多眼泪,看它哭得多伤心。”幼儿很容易被这样拟人化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就会主动关掉水龙头。利用孩子的语言,按照孩子的思维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可能会比简单灌输更为有效。

“身教”同样很重要。

幼儿的行为习惯受成人的影响很大,成人的一言一行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幼儿突出的特点是喜欢模仿。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家长要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来强化他们的节约意识。幼儿由于生理发育不成熟、小动作准确性不高,在进餐时会有掉饭粒的现象,往往一顿饭下来地上、桌上满是饭粒,碗里的饭也吃不干净。这时就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为幼儿寻找模仿的对象,家长除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以外,还可以做一些小游戏。比如家长在和幼儿一起吃饭的时候,可以做做“比比谁剩下的饭粒最少”比赛,用竞赛的方法来让幼儿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小游戏来培养。

据记者了解,现在不少幼儿园的自制玩具很多是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利用这些玩具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节约意识。

游戏一:《看谁找得快》。

将百宝箱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成各种交通工具,让幼儿找一找、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是用什么做的。

游戏二:《小厨师》。

在废旧的纸板上扎几个眼,做成莲藕;将废纸剪成圆形放上废纸剪碎做成的馅包饺子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既提高了操作水平,又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使幼儿产生废物再利用的意识。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九

长期以来,传统数学教学课堂给人以呆板、孤立、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另外,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目,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一、创设情景,诱发参与课堂活动。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善于引入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贯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无形当中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等等,教师都可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利于参与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我用看、聊、访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学生年幼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如:体育活动、文娱活动、演讲比赛、知识抢答赛、辩论赛,孩子们看到老师也参与,他们个个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解决问题,听他们议论,注意观察分析,积极给予肯定和表扬,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渐渐地,我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消失了,有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喜悦,学生浓厚的课堂参与意识获得加强。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参与程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再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诚然,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不止这些。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汪甸中学)。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其次,要明确,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虽然拥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特征,但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对于个人,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用感恩心来融化人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对于社会,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的和谐社会。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一、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仍然强忍悲痛地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有《我的母亲》,作者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然之恩

自然之恩,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三)祖国之恩

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八年级下册民间文化专题单元中《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报恩”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感恩教育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渗透,具体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一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九十年代的小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抓好班主任管理的关键是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完善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下面谈谈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动机,搞好自主管理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农村的学生难以管理。但我一直重视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班级管理为目标,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要管理好就必须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考勤制度、纪律卫生检查制度、公物保管制度等。这些制度由我协同班干部制定,然后交全体同学讨论、修改、补充。最后由我发布实施。制度建立之后,关键看执行。这时我一定要率先垂范,起领导带头作用。还建立了《班级考核细则》。以卫生考核为例,学生能自觉地打扫卫生区,不乱丢废物,能自觉摆放好卫生用具,按时擦净电教用具,班级能保持全天整洁、干净,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得到了加强。

为了搞好班级管理,做好学生的日常思想工作,我还实行了三多三少。“三多”是指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引导,多掌握一些教育方法。“三少”是指少一些急躁,少一些批评,少一些空洞说教。这三多三少的基本核心是爱。爱是生命世界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人与人交往中,心灵沟通的纽带。只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学生就会感受到关心,从而增强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我讲道理学生就容易接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换位,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问题就简单了。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就会使班集体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创设民主氛围,激发自主管理能力。

小学生要真正做到自主管理必须是他们自发的,主动的,必须是来自他们自律的需要。所以引导学生的自主管理首先要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来。中国有古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意思就是给一个人一些鱼还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并在班集体创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认为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适用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班内的一些活动在我的统一安排下,由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来锻炼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创造性。

在班级自主管理上,我还建立了值周班长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来尝试管理的苦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这样既可以克服当干部学生的优越感,又可以克服不是干部学生的自卑感,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中找到自信与自我价值。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实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我想,当孩子们实现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让自己直接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真正的主人时,就可以纯正班风、学风,可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学生们会对自己的班级充满热爱之情,在各方面都积极进取,争取为班争光,每一位学生都能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欢乐与成功。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力、自治、自强。为学生将来踏足社会,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校开展“主体参与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系列活动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让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以主人的态度置身于班级管理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调节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育学生认识自我

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开展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有很大帮助。我的做法是,每周五下五第一节,结合学校开展的“保星追星,争做新城明日之星”活动,让学生对一周来的表现进行认真反思,取得什么成绩,存在什么问题,并想出努力的方向,先由自己评定“自评星数”,写好“自我小结”,再在小组内交流,虚心接受同学的意见,小组长评定“他评星数”。然后由班长小结一周来同学们在学习、纪律、值日、个人卫生等方面的'情况。最后由我加以引导:学习上不努力,纪律还不够好,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只要有战胜自己的信心,就能克服缺点。这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逐渐地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二、让学生参与班中目标的制定。

每学期一开始,我都会结合学校的计划,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的奋斗目标。我觉得,目标的制定,不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还应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因为鲜明的目标,不仅是班级体全体学生思想行动的航向,更是衡量班级体建设水准的重要标尺。首先,我让每个学生想一条适合我班的奋斗目标,汇集到各组,然后在班中讨论、筛选,最后制定合理的目标。我还把目标分为阶段性目标和长期性目标。由于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就显得更积极主动,而且效果较好,在学校开展的“学优创优 争做新城标兵班”活动中,我所担任的班常被评为“标兵班”。

三、让学生成为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工作中,我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自我教育"。如李志鹏同学向来学习和品德习惯差,我意识到必须引导他参与班级管理当中,他在经过我的一番激励之后,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当班级的小组长开始,他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管理中,李志鹏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能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同学协作,他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有时也能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李志鹏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他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在参加学校的值日服务队工作中被学校评为优秀服务队员。作为班主任,我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思路,想办法给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的机会,进行“班干部自荐制”“班干部轮换制”、"组长负责制",还设立学习部、纪律部、卫生部、体育部、宣传部、文娱部、后勤部等。由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所以对每个学生来说,不仅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服务意识,还让他们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责任感,样一来,学生得到了自我的锻炼,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二

长沙市第十二中学计算机教师皮向宇。

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计算机互连网络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大,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明确目的,正确对待利用网络的娱乐功能。

计算机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一种娱乐工具。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游戏、网上恶作剧等的热衷。笔者所教的的学生中就有提问怎样用逻辑炸弹炸别人邮箱的,怎样当黑客的怎样套别人密码的等等。虽然不能就此认为该学生品质恶劣,但至少说明网络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已经影响我们的学生。诚然为人们提供娱乐是网络的功能之一,但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利用网络的娱乐功能以游戏为例: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市面上的许多游戏并不适合小学生玩,比如《反恐精英》,学生们在游戏中往往是被刺激的.效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而对其中的思想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其中许多血腥、暴力的场面对他们是有害的。这时,我们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

另外,还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越多说明学习越成功,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其实,知识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

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聘,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中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教育网站如k12等,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三、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操作计算机网络的机会较多,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上网时的“不正常”行为。

例如: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较高,他们私自携带软盘通过教学网络攻击教师机和服务器,造成教学网络的瘫痪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还有的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俗话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到别人的电脑里做一些破坏,删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当黑客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做危害社会的事。对于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就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三

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计算机互连网络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大,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明确目的,正确对待利用网络的娱乐功能。

[1][2][3]。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也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点滴尝试,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用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学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又如学习《网上呼救》一课时,我先列出了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苏珊被获救之快,两者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技能的培养。

1、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比如《黄山奇松》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问题明确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以及文人墨客、广大人民对迎客松的态度等等。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尤其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2、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1][2][3]。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五

为响应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学校网络安全使用的管理办法,同时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按照网络安全的要求,并结合康乐燕宝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网络安全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二、活动主题。

“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

三、活动时间。

11月20日至12月20日。

四、活动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网络安全宣传,普及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使教师、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具备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

五、活动形式。

本次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拟采取以下形式开展:

(一)悬挂网络安全宣传横幅。在学校门口悬挂内容为“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横幅。

(二)开办网络安全宣传专栏。11月10日在学校宣传报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上开辟网络安全宣传专栏,以宣传该活动的主题、方案、计划等相关资料,以及宣传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三)开展《网络安全使用知识》培训。11月12日召开全体教师培训会,集中培训《网络安全防范知识》,引导教师要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加强网络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对参与积极,网络安全知识丰富的位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品奖励。

(四)召开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11月16日由德育处组织在全校各班进行召开“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主题班会,讨论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同时在教室播放以下国家网络安全周公益短片的功能。提供班队会如下选题:《电脑病毒?要防范!》、《自主密码国之重器》、《网络文明行》、《网络安全你知道吗》、《网络安全靠大家》、《个人信息泄露?要防范!》、《全民参与网络更安全》等。

(五)发放网络安全宣传单。11月23日后勤处制作电子版网络安全宣传单,发送到学校各版微信群,同时印刷纸质版网络安全宣传单,向同学家长发放。

六、活动要求。

1、学校本次活动中统一使用“网络安全知识”标识,突出宣传主题;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六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利用小学生这种心理,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要比他强"的活动。选择竞争对手是最关键的。学生往往选择班级最优秀的同学作为竞争的对手。由于差距大,加之小学生自制力低,竞争往往是半途而废。针对这种情况,我给他们提出两条参考意见:竞争对手应某一方面比你强;竞争对手与你的差距不要过大。这样学生选择的竞争对手就比较实际了。如我班有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了一名比他成绩多5分左右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首战告捷,因此增强了自信心。我及时鼓励了他,并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进行新的一轮的竞争。另外,有三名女生,成绩接近,在班级处于中下水平,性格也都比较内向。我和她们商量后,三人决定在全班公开竞争,经过半学期的奋战,这三名同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表扬,她们的性格也变得开朗多了。由于同学们选择了恰当的对手,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他们逐渐增强了自信心,树立了不断进取、积极竞争的意识。

二、帮助学生创设竞争的机遇

为了体现人人平等、公平竞争,我先给全班学生都设置了服务岗,使大家都有展现自己的舞台。全班同学在工作中懂得了,机遇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但它只属于积极进取的人。这件事给全班同学很大的鼓舞,特别是使那些普通同学看到了希望,懂得了机遇人人平等,只要积极努力、勇于竞争,就一定会成功。

班级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又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表现能力、语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良好契机。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增长竞争能力,我采取班级活动方案"招标制"的方法,即让每个同学自己或与别人合作,设计出活动方案,经过评议再筛选出最佳方案。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有的发动家长找资料、寻方法,有的几个人一组共同策划。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体会到了创造的价值,懂得了参与的意义,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特别是那些"中标"的同学,更加感受到,只要善于捕捉机遇,并认真把握它,就会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就会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竞争意识.

我们的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所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呢?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供机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例如,经常性地在班级开展“卫生竞争月”、“纪律竞争周”、“优秀作业积分赛”、“考试成绩进步赛”以及演讲、唱歌、绘画、拔河、书法比赛等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锻炼机会。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过程中滋生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要保证学生积极地、持久地参与竞争活动,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外,适当的鼓励与赞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我的做法是,每开展一项竞赛活动,就在班级设立“xx竞赛评比台”,采用记分制或动态等级评比制,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远属于那些积极进取的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积极进取的`实践者。同时让他们明白,优异的成绩源于坚定的自信心和用之不竭的自信力,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重视每一点滴的进步,才会实现伟大的目标,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品尝着艰辛与成功,竞争意识会逐步增强。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思想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竞争过程中,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启程,并取得同样的效果是不现实的。那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参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竞争前选择好合适的对手。所谓“合适的对手”,是指竞争对手比自己的水平高,但差距不大。与合适的竞争对手竞争,成功的几率会倍增,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败与挫折,学生的自信心会在不断的进步与成功中得以加强,这给竞争平添了许多积极因素,使班级的整体竞争能健康顺利地向前推进。二是指竞争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相比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尽情展现自身的优势,彰显自我风范,强化竞争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竞赛中与竞争对手比较某一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开展“优秀作业积分赛”中,那些学困生的作业错误比较多,如果让他们与成绩较好的学生比较作业的正确率,反而会遭受挫折。可以让学困生与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比较进步的幅度,比较作业文面的正规性,作业态度的认真度。这种“优惠政策”给学困生设置了相对宽广的比赛空间,他们在希望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同样能获得理想的竞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把准衡量的标准,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扩大赞赏范围,加大赞赏力度,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七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科技 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感恩”渐渐地被人们淡忘。那么,如何使孩子从小学会付出,懂得回报呢?小学生天生爱玩,笔者把劳动技术 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在,事半功倍。

一、游戏中掌握技能———懂得感恩

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

我先用漂亮的花布缝制了一个沙包,在 体育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很多孩子对沙包很感兴趣,拿在手里左看右看,有的还仔细地琢磨怎么缝的。顺其 自然地便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使用针线,同时还教了一些基本的针法。要求有创意地设计自己的沙包。孩子们乐在其中,沙包形态各异:有娃娃脸,并缝上了漂亮的扣子做装饰,有糖果形……玩耍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沙包,内心的喜悦不可言喻。很多孩子还利用课余时间,缝制了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儿作为礼物送给辛苦工作的父母,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想爸爸、妈妈收到孩子用心制作的礼物,心里一定比吃了蜜还甜!

二、比赛中巩固技能———回报感恩

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年级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赛,高年级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做蝇拍等比赛。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收效甚好。

我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们还会收获更多!

三、表演中展示技能———交流感恩

前苏联著名心 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劳动 教育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管课内课外都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室里的盆栽已经枯萎了,我们决定重新栽种一些易活、好养的绿色植物,来美化教室的环境,给大家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恰好刚刚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养花》一课,孩子们对养花饶有兴趣。说干就干,第二天,六个小盆栽就摆在了教室后面。其中有一盆是已经枯萎的兰花,本来以为没救了,但每次孩子们还是按时给它浇水,没过多久它居然又发芽了。惊喜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孩子们养花的信心。下课时,孩子们都喜欢围在花的周围,看一看、比一比。早晨太阳出来时,孩子们就会把花搬到走廊上晒太阳;中午阳光比较强烈时,他们又会把花一盆一盆搬回教室;发现花盆中的泥土比较干,就知道花需要浇水了……经过大家的悉心照料、精心呵护,几盆花都长得很精神。有一次,隔壁班的同学在走廊上玩球,结果把我们要开花的花枝压断了两根,着实让孩子们伤心了好几天。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的乐趣,既参与了劳动,又增长了见识。

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应试教育的流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是造成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孩子天性是向善的,并不是生来就缺失感恩的意识。

笔者认为,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所做的种种努力。家长要接受科学的育儿思想和理论,在教育子女成长时更多地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做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社会宣传要有科学的正面的导向性。学校要提倡和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道德为首落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在评价学生时,既要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更要建立起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的衡量标准。

在感恩教育上,应该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观。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

感恩教育要实实在在。比如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具体的措施:布置一篇作文《父母爱》,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每月实践一次感恩行动(为父母洗一次脚等);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学习报刊上的一些有关感恩父母的报道和文章,并进行讨论。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感恩之情就会真正留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感恩教育应该分层次来实施。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到是父母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和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并抚养我们成长;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受到是各位师长严格要求并培育我们成长成才;最后是感恩社会,感受到是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时代和自由生活的空间。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分层次实施,效果会更好。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感恩教育应该和其他思想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能力,更是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境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感恩的人》。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八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 使学生在大容量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弗洛登塔尔的“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理论,结合学生现状,我觉得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非常迫切。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

一、要让学生有反思的动力。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趣味数学题:一对红、黄蚂蚁围着方形和圆形花园边比赛,方形花园的边长和圆形花园的直径等长。两只蚂蚁的速度相同,那么哪只蚂蚁先跑到出发点呢?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

2.体味成功,适当鼓励。

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很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我就让学生反思拼的过程,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要适当给予肯定,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3.要把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采取回避、堵塞、应付和推委的态度,甚至置之不理的处理办法。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时空限制,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二、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找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在知识的“源头”上找问题;在与什么旧知识相衔接、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找问题;在知识“是什么”上找问题;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问题;在知识的“归类或分类”上找问题;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上找问题。

三、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在探究中反思。

在探究新知识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如数学实践活动《秋游购票》。怎样购票,师生的门票钱才会最划算。学生设计方案并计算完后,就分小组反思设计方案的过程,从中得出最佳方案,学生就能针对问题互相质疑。

2.在结论中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无反例?”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3.在反思后反思。

反思是没有终结的。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教师可采用“因果假设与反思、比较归纳与反思、演变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迁移设问与反思”等方法来对前面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比如,教学“购买涂料”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探讨购买方案,再现方案的获取过程,将思维过程呈现给所有学生。大家一起来质疑反思这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学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根本追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独立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利用课件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后提问,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子?从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这样生动有趣的.引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也会引起学生的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笔算乘法”时,如果只是讲解怎样列出竖式计算,再做练习,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售货、付款的游戏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元、角、分的笔算乘法。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问、会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去发现。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最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决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决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因此,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利用学生手中的数学课本,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课本封面的周长?经过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法,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解法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感恩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全(19篇)篇十九

信息道德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通过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互联网管理、使用及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安排。

1.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班级各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周会升旗、道法课、信息课及黑板报,班队会等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努力营造健康网络信息环境。计算机要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确保建设绿色校园网络环境。密切社区、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手机短信(家校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争取社会、家庭的广泛支持,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3.切实加强信息法制和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信息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将网络信息法制教育、网络信息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内容之中,制定工作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活动。

4.突出重点。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让学生形成对网络信息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自觉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5.注重总结,形成班级管理长效机制。及时对班级此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注意树立典型,以典型促发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班级长效机制。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1.积极开展“文明网上行”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观,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对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严加抨击。

2.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全面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通过讲座、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警醒,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3.开展“文明上网”网络征文等活动,依托吸引力强、参与性高的文娱和益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4.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约束。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工作者的重阳节活动策划(优质21篇)

    活动策划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活动主题、预算、时间安排、场地选择等。以下范文中的活动策划案例展示了如何与合作伙伴和参与者密切合作,以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要求(优秀17篇)

    范本的选取应该根据特定需求,选择与主题相关且高质量的范例。8.范文范本的选择应该与所学知识和感兴趣的领域相关,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借鉴。20xx年全国安全生

    教育工作者年终总结报告(专业18篇)

    年终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组织和团队的负责。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年终总结讲稿,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今年,在市南供电局班子的领导下,作为

    教育工作者的旅游攻略分享(优质17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仔细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触发写作的灵感。今年9月底10月处

    教师心中的法制教育手抄报(精选16篇)

    范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1、创建文明社区,实现安居乐业

    教育顾问助理竞聘演讲稿(优秀18篇)

    一个成功的竞聘可以让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和职业目标。竞聘是一种通过面试或者简历评估等方式来获得某个职位的过程,它可以展示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如

    学生数学学习挑战及解决方法大全(22篇)

    学习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它让我们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学习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启示。对孩子来说,家长的学习、生活态度对孩

    教学秘书工作总结(热门16篇)

    在教学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

    幼儿园教师分享教育心得体会(热门17篇)

    教师心得体会不仅仅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还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接下来是一些教师写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进度表详解(专业16篇)

    学期计划是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学习方法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步骤。看看以下的学期计划示范,或许能够启发你制定自己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