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QJ墨客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自己个人的负责,也是对团队的负责,只有通过总结才能不断改进,提升团队绩效。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出色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借鉴。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一

、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二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三

为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出示了指导意见。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xx〕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xx〕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20xx元。到20xx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__县政协。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各乡(镇)、街道党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四

当前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层面、多领域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侧面、多角度入手。

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1、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结构必须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品种,努力改善农、畜、水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和产品科技附加值,促进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安全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应在税收、信贷、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倾斜和支持,以促进其提高带动能力。二是搞好基地建设。各地应在培育特色、创造名牌、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基地和主导产品基地。

3、积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体制和机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二是要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要解决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的对接问题,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改变大部分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同时加强农田林网改造和经济林建设,营造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当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不足时,引进市场机制,加快建设步伐。

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服务,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地方工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走“产业立镇”的路子。同时尽快完善小城镇功能,尤其要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功能,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及社会事业发展功能。通过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3、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应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服务以及法律援助服务等,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首先应坚持以民办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做到“民办、民想、民管、民受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在积极引导、规范的同时,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便利、教育培训等,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通过颁布、实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明确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据此保护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正当权益,规范其经营行为。

四、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要促进我国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对广大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市场营销、法律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其生产经营和就业能力。

五、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土地流转原则;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体系。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同时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财政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对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统筹研究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尽快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和农民,让8亿农民享受国民待遇。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黑龙江日报)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五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不仅确立了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地位,也同时指明了我们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前进的方向。“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和切入。 对我国来说,“三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富民强国的基础在“三农”,重点和难点工作也在“三农”。对此,需要各级、各方面在思想上更加关注“三农”,学会用创新的思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抓“三农”。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效益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才能为农民增收、就业增加、财政增长提供可能和条件。“三农”问题是中国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上上下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全党动员,全民参战,持之以恒。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措施的支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笔者认为,在加速中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目前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这项改革的目标是把现行的强制性政府征用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购买行为,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一是要打破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按照市场法则解决建设用地问题,让农民代表与用地方直接谈判确定土地出让的价格、出让的方式和出让的期限。二是对土地出让取得的收益除按一定的比例纳税外,剩余部分作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发展的资本。三是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公益性占地应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和分享收益,当然,还应允许农民把经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以租赁形式转化为工商业用地。

来的实惠。值得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教育为“三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服务“三农”也正面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特别应当看到的是,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然而,现在的事实是,我国的农业科技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不仅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细胞,是最为活跃的基本因素。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能动的参与,现代农业就难以欣欣向荣。因此,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农村教育的重心调整到面向仍要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多数各级各类学生身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农村学校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以及应有怎样的办学模式,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无论怎样定位,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体现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立身的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长远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农民施展才智的能量。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实惠。这就要求农村教育要比过去更加主动地贴近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提供农民之所需。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六

各乡(镇)、街道党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七

今年我乡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上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召开了乡党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乡农民增收工作,召开了乡、村、社三级干部大会安排布置农民增收工作,制定了乡农民增收工作方案及其他相关文件,细化了农民增收具体措施。经过自查,现将今年一季度我乡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乡狠抓脐橙产业销售工作,实现脐橙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608元,增加128元,同时狠抓柑桔春季管理,为今年脐橙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今年我乡在抓好农户蔬菜生产的同时,在黄金村新发展了钢架大棚蔬菜50亩,全乡实现农民蔬菜产业人均纯收入60元,增加15元。

三、狠抓畜禽和水产养殖。由于去年秋季补栏工作抓得扎实,今年一季度出栏猪、兔、鸡、鸭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6%,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增加48元,水产养殖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元,增加10元。

四、狠抓劳务开发工作。我乡今年一季度举行了2次农民工培训,参加培训的有530人次,请了本乡的养殖大户、种植能手、企业老板、创业能人、农技和畜牧技术人员授课,一季度实现劳务开发县外务工人均纯收入1727元,增加57元。

五、培植小微企业。培养乡土创业人才,引回务工青年,实现小微企业及县内务工方面人均纯收入230元,增加40元。

六、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惠农政策,认真抓好救灾救济、良种补贴、柑桔幼林果园管护补助资金的发放,到龄老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收益,高产农业创建的农用物资补助等转移性收入带动全乡人均纯收入300元,增加60元。

以上合计一季度实现全乡人均纯收入3886元,同比增加261元。

另外,我们扎实抓了粮油生产、林业工作、土地流转等,为全年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八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农业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大而不强,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几个时代的问题。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顽疾。

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着农村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启动,严重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基于这样的考虑,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增收,特别是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就会提高,建设现代农业也就有了希望。因此,把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重中之重”,而且也是“急中之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农民增收难?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呢?这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不能回避、更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及负担现状

要使农民增收,关键就在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一点其实已经众所周知。然而,据统计,2002年与1997年相比,全国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0元左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补贴强迫农民种粮,已经行不通了。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农民种粮能够多赚钱,能够增收。因此,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的稳定供给,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二)我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农民增收为何如此之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农民富裕?弄清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农民开辟增收新途径,创造新财富的前提,也是政府采取增加农民收入政策措施的基础。

生产的人均纯收益增加22.2元。2002年粮食产量可望高于上年,但粮食价格仍无回升迹象。2002年上半年全国三种粮食(小麦、稻谷、玉米)生产价格平均下降3.9%,棉花价格下降17.1%,蔬菜价格下降8.9%,猪肉、羊肉、鸡等畜产品价格也有所下降。

2、产业结构调整难现规模效益。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退耕还林,生猪养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民也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是农民对种什么可以赚钱,仍然还是不清楚,他们仍然很茫然。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实现规模效益。

3、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长期得不到与城市劳动者的同等待遇。他们背井离乡,忍受着城市对他们的歧视和冷漠,用血和泪甚至是生命在挣钱,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4、人力、社会资本的短缺,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约有3.6亿农村劳动力,可遗憾的是,这么多的劳动力,其总体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素质不高。于是,广大农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低素质劳动力过剩,高素质人才短缺,人力资本严重匮乏。据统计,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率高达35%,全国外出打工农民约8,000万人,其中8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同时,农村社会资本也极度缺乏,“农民真苦、农村真穷”正是其真实写照。农民个人拥有财产很少,可作为生产投入的资金必然很低。再加上农村社会基础资本也严重不足,乡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必然影响了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宽。人力与社会资本的双重短缺,导致农村科技、信息、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高素质人才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加大了发展高效农业、特色经济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限制了农民增收。

《试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九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为摸清情况、找准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现状与特点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加快。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产业,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上半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 540.8 万亩,同比增加 47.5 万亩。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 70 %以上;经济作物中瓜菜 278 万亩,增加 28.8 万亩 , 棉花 162 万亩,增加 17.5 万亩 , 花生 98.6 万亩,增加 1.2 万亩。畜禽产业,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60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规模饲养量比重达60%以上。渔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养殖基地达到504处,面积18.7万亩。林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春共完成造林 50 万亩,同比增加 15 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 35 万亩;发展苗木花卉 11 万亩。农村劳务经济,劳动力输出呈强劲态势。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9.4万人,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73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34家,已投资1.8亿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797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236 家,年销售收入180多亿元,带动发展生产基地230多万亩,农户76万户。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各级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外出学习、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和算帐对比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民群众对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和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想调整、议调整、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区域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各县市区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经发展路子,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品。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在劳务产业也形成了泗水、梁山、兖州等一批境见外劳务输出基地。

主导产业培植、规模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进行扶持。一是

加大财政扶持引导。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拿出 4000 万元用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 1.8 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二是引导金融投入。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增加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去年各级协调银信贷款 4.8 亿元。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十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每年都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省、市各级也相继出台了各项扶持农业发展的举措。实践表明: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一、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直到2001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4%。最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如果再提价无疑于饮鸩止渴。

(二)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特别是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逐渐减少。在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全社会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背景下,许多以低技术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冗员,导致乡镇企业吸收农民就业人数下降和农民收入减少。如2000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部分为1063元,与109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但在二、三产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方面,安徽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为255元,与浙江差距高达2181元。因此,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低,主要是差在二、三产业和工资性收入上。

(三)不合理负担过重,削弱了农民收入的份额。农民的收入本来就低,却要交农业税和各种名目繁多的“费”。据统计,2002年,纯农户的人均税费负担为115.7元,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税费负担为81.8元,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人均税费负担为62.1元,相较之下收入较高的城市人口平均税费却只有49.5元。我国有些县乡基层政权人员过多,开支庞大,财政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口,为了维持基层政权的运转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民增收缓慢的影响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在农村,农民长期不增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1997年至 2

2002年五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3.8%。也说是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仅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上不去,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将带来负面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农民增收缓慢,是实现扩大内需方针的巨大障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不足。为此,中央做出了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其中刺激9亿农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把农民消费的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农民增收缓慢,消费欲望不强,消费模式仍然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农民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农民增收缓慢不利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更不利于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三)农民增收缓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严重的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也是我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看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同样,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难之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广大农村;关键之点,不是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是农民收入普遍大幅度的增长。如果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必然要影响全面小康的进程。

《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十一

不平凡的2003年即将过去。辞旧迎新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明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这次会议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供给和深化农村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战胜了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之后,仍然取得了稳步发展的好成绩,为保持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农村发展中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全局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民增收困难又是当前“三农”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已连续几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的供给。这次会议研究制定的政策措施,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把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保持和提高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民的钱袋鼓不起来,必然会缩减消费支出,造成农村市场的萎缩,影响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使国民经济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一定意义上说,把农民收入搞上去,就能进一步走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盘棋。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和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无疑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破解这道难题,必须准确把握新阶段的规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做好,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把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向种粮农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倾斜;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又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进一步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把目标统一到增收的任务上来,把行动统一到支农的要求上来。各行各业都要真情关爱农民,真心帮助农民,真诚对待农民,多给农业一些支持,多给农村一些倾斜,多给农民一些实惠。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各地各部门要把中央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不走样、不截留,该给的给足,该减的减够,该放的放开。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十二

、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十三

为了掌握我区农民收入状况,为制定我区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提供参考,区农业局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我区农民增收专题调研。为了保证专题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掌握我区农民收入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收入构成,挖掘我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为制定我区“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现场走访等形式,掌握全区近、中、远郊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三、调研对象:近郊地区燕子矶街道下庙村、柳塘村,中郊地区龙潭街道上首村、三官村,远郊地区八卦洲街道新闸村、东江村、五四村、中桥村,靖安街道大棚村、上坝村、营防村,共计10个行政村的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

四、时间安排:

1、7月4日—7月10日。

各小组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由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组成的约10人的座谈会。

区农业局组织召开一次由区社建委、统计局、人社局、

2、7月11日—7月15日。

各小组梳理、汇总调研的各村实际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拟订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五、人员分组:

六、具体要求:

3、各调研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材料。

栖霞区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七月四日

关于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为适应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现就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 充分认识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效型农村经济是介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一种综合区域经济,是城市辐射效应和郊区服务功能有机结合的高产优质、高速高效、集约发展的市场导向型经济,是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经济发展模式,其功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经济转型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是现代农业的组成和延伸,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全市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走“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特色化、市场化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之路,是有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相融合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要。城郊是连结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结点,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突出,基础条件较好,是城市公共优势资源优先辐射的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全市各级坚持把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按照“试点示范、典型引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郊是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辐射的第一圈,发展城郊农村经济,更加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符合我市城乡一体化梯次发展要求,是以城带乡、互动发展、城乡融合的重要途经,是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通用14篇)篇十四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这样的形势下,稳定农业这一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国发〔201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

(一)切实抓好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认真落实和深入宣传各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多种晚稻。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抓好田间管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技术,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努力实现粮食扩面增产。积极推进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经营。同时,要抓好蔬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竹笋、中药材、蚕桑、花卉苗木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努力夺取农业丰收。

(二)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特色养殖,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按照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要求,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各地要将畜禽规模场、养殖小区建设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落实畜牧业生产用地。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标准化、生态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支持温丽台地区和山区、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

(三)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和生态渔业。大力推进“山上浙江”建设,实施浙江省现代农业——竹(干果、油茶)产业生产发展项目,加快发展高效生态林业。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目标,实施“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和“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行动计划”,提升水产品品质。推进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支持发展浅海养殖和稻田养鱼等生态特色养殖。

二、抓紧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

(一)抓紧制订农产品品质提升规划。各地要认真分析现有农业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对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抓紧研究制订品质提升规划和品种、品质、种养技术、加工等提升措施。认真落实柑桔、油茶等品质提升的政策。

(二)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良种应用情况调查,推出一批良种目录,并组织好种子种苗供应。继续支持引进、推广、选育优良品种,抓好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以果品、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禽、花卉、林木、水产养殖等为重点,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主导产业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

(三)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围绕做大农业高科技产业和做强传统农业主导产业,创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千斤粮万元钱”、“稻鱼共生”等新型种养模式,努力扩大应用面。强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三位一体”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以及地力难以提升的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支持引进国外先进设施、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为重点,加快推进省级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建设。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深入实施“百万亩喷微灌工程”。加快开展以竹林为主的山地设施林业建设步伐。实施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广生态养殖、生态修复技术,逐步将相关设施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五)积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抓紧制定实施新一轮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集

2

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乡)。通过建设示范区、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等途径,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培育、宣传和营销,形成优质优价的导向机制。

三、切实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

(一)抓好主要农产品收购。认真落实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油菜籽托市和入市收购等政策,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压级压价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及时做好订单粮食的`收储和奖励政策兑现工作。认真落实食用油储备规模,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直接入市收购油菜籽的,收购价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托市收购价格。鼓励千镇连锁超市开展农产品收购服务。建立多元化的蚕茧收购体制,完善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机制。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和调控。加强农产品产销动态和价格信息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继续实施奶粉临时收储政策,适度扩大国产奶粉收储规模,国家原料奶收购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17年12月底。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牛奶加工企业收购原料奶,防止发生“倒奶杀牛”现象。

《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相关范文推荐

    人生真情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并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在下方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经典化的心得体会写作范例,希望对您有所启发。真心真情是属于人类最为珍贵的品性之一,

    方舟祭心得体会总结(优质14篇)

    心得体会是对人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一种思考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3.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

    消防员驾驶员个人总结(汇总17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在写个人总结时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期中家长会总结(通用20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想了解如何写一篇优秀的幼儿园小班语文总结吗?请看以下范文案例,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示。

    报税的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里有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幼儿园教师个人思想道德自我评价(专业22篇)

    自我评价不仅是一种总结,更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自我评价范文:我在工作中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物星转移,新的一年来到了,在过去的一

    党史常态化教育心得体会总结(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省和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信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法制健康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22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犯错。我近期参与了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通过与居民互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健康是人类生存极

    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总结(热门17篇)

    培训工作总结是培训部门或者培训师在培训完成后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法。以下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培训工作总结案例,值得您的阅读和借鉴。我校在20xx的特种作

    扶贫工作鉴定意见(优秀19篇)

    工作鉴定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鉴定范文,供大家参考。其中包括对个人能力、团队协作、工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