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雨中梧

情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对于初学者来说,撰写情况报告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下面是一些经过校对的情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一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产业是一个城市实力与魅力的体现,它不仅关系到文化建设,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月份,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到相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我区以xx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积极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全区文化产业已开始起步。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全区有文化产业项目12个,投资127494万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562万元的22.3%。全区经营性文化产业企业已达13家,个体户391家,从业人员1800多人。初步形成了由娱乐业、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旅游会展业、文化传媒、健身休闲等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

不断推进高端商贸与国际化接轨,引进电商体验等潮流产业,在银泰城、香港新世界、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贸综合体打造名店、名品街区。

(三)文化产业发展氛围渐浓。注重发掘我区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景观打造相结合,与旧城旧村改造、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着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

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随着xx会举办及一些文化设施的集中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发达地区、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财政贡献率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政府也已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议事日程,但全区上下对这一产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尚未将文化产业上升到战略地位来抓,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亟待加强。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门类不齐全,主体“小、弱、散”,经营单位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全区缺少上规模、上档次、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

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如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比较完美,但整体运营效果不明显,与预期目标距离较大。由于与南湖管委会属地划分不清,造成文化项目在招标、投资、建设的过程中,责权不清,多部门交叉管理,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短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区高层次、专业型文化人才较少,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参差不齐,整个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务水平不高。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政府要因势利导,通过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生产上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要进一步处理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要结合区位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支撑点上,加强对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的指导和协调,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性投入。要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招好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理念,对有意落户我区的产业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确保储备一批朝阳项目,落地一批优质项目。

(二)科学规划,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

建议政府抓紧做好“后xx”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以南湖区域为中心,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现代传媒、影视服务、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进一步搞好文化产业园区的谋划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充分发挥基地集聚功能,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或产业总部,使我区的文化产业从各自独立发展向产业集群带动发展转变,从低水平发展向高水平发展转变。

(三)政策引导,鼓励多元投入和融合对接

政府要以降低文化产业类企业注册资本门槛、简化审批手续等方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要实行项目跟踪监督制度,对批准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同时,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大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引进、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要加强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借鉴xx大剧院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形式和渠道,为市民引入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等服务,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更好地满足市民文化消费需求。

(四)注重人才,建设高素质文化产业队伍

不断强化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我区高校资源优势,加强与院校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渠道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我区文化产业特点,加强与高校、学术界、产业界的定期联系,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机制,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充足的人力资源。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二

为落实《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科学谋划“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省文化厅组成联合调研组,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别对武汉、黄石、鄂州、黄冈、襄樊、荆门、荆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学习考察了湖南省长沙、岳阳两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将省内调研及省外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九十年代以来,武汉等八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日趋活跃,八市的文化产业成长迅速,产业群体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势头良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同时,在迅猛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调研中,这个问题的反映比较普遍。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是公益事业、是包袱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少重视、少关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统内部发展意识滞后,认为文化是事业,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有的单位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还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创造价值,丧失了很多机遇,还有的认为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找几个小钱养几个人,成不了大气候。

2、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不够。

各地现有文化产业普遍规模较小,占当地经济总量比重偏低,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些现象与文化资源整合不够、经营分散直接相关。现有文化资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数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对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十分不利。

3、投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文化事业主要由财政供养,其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的文化企业单位属国有性质,民营或私人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资或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的宏观管理体制,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经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改革不到位,体制依然不活,文化产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距离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5、政策扶持落实不够。

这是调研中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大家普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出台的《国务院扶持文化产业若干政策》,因为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尚未制定,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门管理费用减免政策等,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也没出台,这些都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佳,不利于发挥各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6、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文化系统内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滞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难以在系统内安家落户,各地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开拓文化市场的人才。

(二)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

此次调研,在了解掌握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尽管发展文化产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外部环境尚不宽松,但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懈气、不气馁,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大胆创新,放手实践,各地就发展文化产业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我们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观指导政策及具体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思路。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省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已经先行启动文化产业规划,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汉市于20xx年正式公布《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武汉市20xx-文化发展目标,明确了这期间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遵循“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发展原则,同时各城区以此为主线,分别拿出体现各自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已初步形成由点带面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宜昌市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业规划中加重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笔墨,相应增加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措施,这些措施,对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加大转制力度,深化体制改革。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现状,谷城县文化局于20xx年、20xx年对改革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两次有益的尝试。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将县直文化系统44%的人员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兴办实体,从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同时实行“用人五制”,即全员聘任制、人员进出灵活制、竞争上岗机制、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改革分配制度,打破档案工作制,工资与岗位、效益挂钩,拉开工资档次。通过实行这种以岗定责、以责定酬、竞争上岗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债务由改革之初的800万元降到不足130万元,文化产业形成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项目,年创利润150万元,是财政拨款的1.5倍,走出了一条县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3、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营运。

文化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多占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大升值潜力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产?武汉市江汉区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他们认为关键是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开发,通过对自身资源进行再组合、再投入、再产出,为产业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他们抓住城市改造和开发机遇,将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权转让,同时购买具有升值潜力的土地储备,并成立营运实体,统一经营国有固定资产,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直接带动了区内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强化项目载体,推动招商引资。

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文化企业规模小、发展缓慢的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襄樊市就十分重视以加强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一是重视项目资源开发,项目数量较多,20xx年仅文物旅游类就组织了11个建设项目;二是项目实施形式灵活务实,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可采用合资、独资、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拓宽项目领域,将优秀文艺作品、文化基础设施做成项目推介;四是大胆创新,首次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将优秀剧目的冠名权、演出权包装为项目进行招商。20xx年上半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4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820万元。

5、突出资源特色,培育精品名牌。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精品名牌,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如此。黄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比较重视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黄石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由此黄石文化发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超战略,而是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争战略,突出资源优势,重点抓住青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独具黄石特色的青铜文化旅游业、工艺制造业、博物展览业、演艺业等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湖南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有的产业功能已初步显现。以长沙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长沙的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长。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产值过10000万元的企业58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28家,过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当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娱乐四大主体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企业群体,形成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电影湘军”、“文艺湘军”,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20xx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产业集团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亿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团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2.34亿元,资产总值达52亿元。湖南广电集团总资产达68亿元,20xx年媒体广告收入9.47亿元。

湖南新闻出版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在全国确立了“出版湘军”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美誊。

广电业发展迅速。1993年来,湖南省广电局在全国同行业中较早提出和实践“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节目生产能力、经营创收、固定资产等3个方面实现了“超十倍”的跨越式发展。产业实力的增强,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不断扩大。湖南卫视已覆盖全国27个省会城市,在全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中拥有9000多万用户,覆盖人口3.24亿,赢得了电视湘军的美称。其控股的电广传媒公司上市,到20xx年又增发5300万新股,募集资金15.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湖南广电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旅游业成绩令人瞩目。湖南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旅游业发展迅速。“九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69.4万人次,比“八五”期间增长141.2%,年均增长18%。“九五”期间累计旅游创汇8.01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353%,年均增长22.9%,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11.5%。“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增长20%。200全省旅游业收入246亿元,占全省gdp的5.7%。

文化娱乐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以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为龙头的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长沙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全国四个重点演出城市。长沙的歌厅演出盛极一时,独一无二的长沙歌厅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同行的极大关注,20xx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长沙召开了全国娱乐节目交流会。

3、产业和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体系。近五年来,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广电系统在广电中心一带2300亩土地上进行了七大建设,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金鹰文化城。新闻出版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湖南新闻出版大厦、湖南图书城、湖南电子出版大厦、湖南新闻大厦、长沙晚报报业中心。印刷业购置了目前最先进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动书刊无线胶装联动线等最先进设备。信息网络建设也有卓有成效。投资5亿元、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的“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目前,湖南全省县以上图书馆有116所,藏书1300多万册,其中有95个上等级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包括一级馆13个,二级馆47个,三级馆35个。湖南还创办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娱乐业方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长沙电影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全国第六届城运全为契机,一大批气势宏伟,造型新颖,设备先进的运动场馆和先进设施投入使用,为湖南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建设也有相当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宾馆、餐饮、礼品、广告、会展、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湖南特别在省会长沙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绩,为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第六届城运会在湖南举办,金鹰电视艺术节落户长沙,全国农博会、糖酒交易会顺利召开,说明了湖南特别是长沙外部环境和基础建设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硬件保证。

1、大力发展歌厅文化。

湖南歌厅文化很火爆,其经验:一是湖南人喜欢热闹,消费观念超前。近几年培养了一批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演员、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业找到了一个好的艺术形式。在以湖南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放松和文化消费相结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娱乐文化的反映,后现代娱乐文化的特点是由去中心化、边缘化、等级化向平面化发展,讲究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关系,融为一体。综艺性没有明确主题,开心放松心情是主要内容。演出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大众娱乐形式。三是企业找到了好的经营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利用国有资产搞短平快,激活了国有资源;四是政府引导,以繁荣为主,引导规范,弘扬先进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规范落后的,坚决反对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

岳阳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气比什么都重要”的口号,凭着一股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勇气,自20xx年10月,开发了第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汇泽文化广场,安置就业人员1400多人,上交利润810万元,上缴税收870万元。岳阳市文化产业是在极度困境中艰难起步的,到20xx年,市直文化部门负债5000多万元,市直800多名职工有400多人下岗。他们在深思20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何不度“文化关”,严峻的现实逼着他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杀出一条生路。文化突围,首先是观念突破,他们在市直单位进行了全员竞争上岗,还向社会招聘了50多名开发经营人才。其次是勇于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作为弱势群体的地市文化部门,在实施较大规模产业开发的起步阶段,其难度超乎想象。汇泽文化广场建设先后拆迁了18万平方米的建筑,拆迁补偿资金高达1.5亿元,他们还度过了建设资金难关。第三是勇于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他们在汇泽文化广场的产业经营中,坚持由市场来定位,由竞争来选择,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抢占市场经济的制高点。第四是勇于从战略全局谋求更大发展。目前,他们启动开发的5个大项目,都是从大处着眼,靠创意出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3、加强人才环境建设。

近年来,湖南在文化领域积极稳妥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构建一整套能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充满竞争意识的人才环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实行聘用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充实了湖南的文化产业队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运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引进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在分配制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设立了“论功行赏、分锅吃饭、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几点思考。

1、强化产业意识,营造环境。

必须按照文化的属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从业者和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立法,使文化产业有法可依。要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创新体制,强化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进一步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关系,推进文化事业型体制向产业型体制的根本转变。

3、整合资源,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采取市场选择、政府推动的办法,彻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门围墙,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兼并和重组、资本运作等方法,使强者更强,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一批跨地区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

二oxx年八月十日。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三

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其本身性质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2003。

9

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方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达州地处西南,是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被誉为“川东明珠”。家乡历史悠久,红色文化独特动人,同时,家乡山水也灵秀怡人。在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客观实际,起步较晚的达州文化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契机。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不仅仅有着物质消费需求,也期待体验到丰富健康的文化服务,他们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市场和空间,也对其有着崭新的要求。

呈现出以下特点。

2006。

6

20。

日,

xx。

市委、市政府为打造“名人、名山、名节”的城市名片,尊重市民习俗,顺应民意,经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正式设立“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既缅怀先贤元稹,又作为展示达州特色文化魅力、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拓展达州旅游空间的重要窗口,促进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登高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文艺演出、万人登山比赛、趣味运动会、美术书法摄影展、广场赛诗会、参观红军文化、风景游等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元九”登高节已在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注册,成为达州的城市文化节日品牌。

2011。

年,逐渐开始着力打造以巴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红军战斗遗迹、将军故里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石桥火龙、马渡民歌、三汇彩亭、巴山背二哥、竹唢呐、拗棒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带。

传统的文化见证着城市的发展,铭刻着家乡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中,它们是有着不竭活力的主力军。

目前达州正在打造凤凰山——莲花湖风景区、賨人谷风景区、八台山——龙潭河风景区等,这些地区的开发模式兼具了商业性和文化性风景区的迷人之处不只是景色的独特,更多了一份文化的涵养例如,賨人谷风景区中,游客既能欣赏秀美山川、神奇岩洞,也能感知川东賨人的古老生活方式文化旅游产业激活了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了当地许多问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精致的休闲环境

近年来,达州文艺创作和文艺展演硕果累累,连续

14。

800。

余场,观众达。

600。

余万人(次)。

市本级新建了广电大楼、演艺中心、凤凰楼、六相广场、人民广场、塔沱广场,重塑了《巴山魂》群雕,改建了红军亭、元稹纪念馆,达州博物馆已向市民免费开放。全市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等机构基本齐全。

xx。

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常年开展的“中华·巴渠文化千里行”大型文化采风活动影响甚大。

全市公开发行报纸有《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广播电视报》等

3

种,《四川文理学院报》学报。

1

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学刊。

1

种;有报型内部资料。

6

刊型内部资料。

11。

每年办理一次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200。

余种,报刊社驻达记者站。

16。

家。目前全市共有国有书店。

9

个、民营零售书店。

300。

余家,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出版物的需求。全市现有。

112。

家印刷企业,其中书刊印刷企业。

5

家、内资专项许可企业。

22。

家、其他印刷品企业。

77。

2000。

余人,全年工业总产值。

11603。

万元,创利润。

1268。

万元。全市印刷产业正在形成秦巴地区包装印刷的相对集中区。

在凤凰山下论坛参与讨论、去达州传媒网浏览资讯……这些已成为了市民们的习惯。随着网络的普及,政府门户网站、达州文艺网等也大力推动了达州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升了达州的影响力。一年一度的“中华·达州网络写作交流会”,正确引导和培育了网民。

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等文化培训组织以及众多社会培训机构,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积极举办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以老年人为主的舞蹈、声乐、器乐、绘画、川(京)剧票友联谊交流等培训班,将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老年人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全市有各类社会文化艺术培训机构

500。

余家,年培训。

1

万余人(次),创收。

5000。

余万元。

通过调研,

xx。

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图景呈现在眼前。发展的事物总是在不断革新,不断自我超越。所以,发展中的达州文化产业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文化产业是新型的产业形式,具有很大的潜力

xx。

市地处西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萌芽较晚。现在虽已有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列入了首批重点文化企业骨干企业,巴渠文化产业园、达州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点)列入了建设计划,但整个文化产业的起步滞后,导致后续缓慢。

家乡达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既有湖广填川的历史,也有巴人文明的灿烂当下的文化产业与传统的结合较浅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其古老文化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当然,老旧的东西里面可能含有一丝落后的痕迹,不过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去粗取精,正确选取市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乡村消费必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新亮点,然而家乡的文化产业仍然还是忽略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这样的发展模式既丢弃了市场,又让农村居民失去了接触文化产品的机会。州文化产业存在着管理交叉、分工模糊的问题,更缺乏一个清晰、明确、高规格的整体发展规划。这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能有全局效应,只能是小范围的动作。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文化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大批人才,而现在我市急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策划人员、公关人士等。人才的缺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文化产业是与人类意识形态相关系的行业,与工业生产不同,但也并不意味着它与科技无关。文化产业发展中运用科学运营模式,可在市场经济中谋得一席之地;文化产品生产环节,加入科技成分,能够让产品既有价值又时尚好用;文化产业的市场公关中,运用科学的公关技法,能达到最佳的公关效果。

文化产业要通过媒体、自身公关等方式,向人们传递信息。之前,很多人认为,文化产业将文化市场化,是对文化的不尊重,甚至认为违背了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现在,文化产业部门要努力纠正认识,让起步较晚的该产业在文化的滋润下焕发无穷的活力,使得全民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仅要在当地发展,更要有走出去的观念。达州有着丰富的本地文化资源,作为当代达州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传承优秀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将文化产业与本地传统文化、当地特色文化深入融合,既能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在全国的广阔市场也才有独特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管理、企业配合的高效管理机制,尤其要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指导、产业协调、配套服务以及外部环境建设,努力保持文化市场的活力。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并不是两条道上的车,在实践中,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中国“杂技之乡”

xx。

48%。

xx。

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可借鉴以上实例,从农村、城市两方面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四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xx〕32号)精神,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涵盖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4月份以来,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讨论、外出考察等形式,就如何显著提升我市新兴产业实力提出相应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的重要战略基点,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深耕“4+3”产业体系,加快前“延”后“伸”,实现产业链衔接扩展,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使我市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在苏北有影响。目前,全市共有新兴产业企业8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7%,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20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3%,其中新材料产业31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35家,生物医药产业3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2家,其它项目及企业xx家。我市在全力推动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金属冶炼和压延、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外,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与我市在“十三五”规划的产业体系相对应,也是我市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寻求突破的重点产业领域。

(二)涉及产业范围广泛,在苏北有地位。新材料产业方面,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恒盛、利民等传统农化在向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功能性新材料领域延伸,蓝丰正在向医药材料领域拓展,华信pha为代表的智能卡基材新材料产业、卧牛山和阿尔法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型防水材料产业、康程新材料和润通建材等项目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斯尔克超仿棉为代表的新型纺织材料产业均为我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龙头企业辐射带头作用;以必康新医药为核心的新医药产业已经能够涵盖较为完整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八达重工、四达机械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崛起;新能源产业方面,高创风电、科倍电源等正在寻求突破,生物质环保热电、华宏余热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等项目持续推进;以丙辰电子、新途光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初见峥嵘,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也集聚了一批软件开发、智能计算等企业。

(三)科技政策支撑力量强,在苏北有吸引力。当前,全市拥有院士科研工作站3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9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2家,个人简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我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对卧牛山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目前,我市正着力打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产业政策,绘制xx产业发展图谱,吸引了一批总部基地及上下游产业项目向xx加速聚集。

二、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处在慢步盘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产业规模整体偏小。虽然去年我市纳税前十工业企业有一半是新兴产业企业,但是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仍偏小,对经济带动能力有限。全市新引进新兴产业企业达产达效少,必康医药产业进展不快,新材料产业存在科技含量有限或“两头在外”的情况,机械、风电和太阳能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套产品少,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还是仿制阶段,自主研发产品少,产业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

(二)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目前,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缺少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技术人才支撑,没有高薪吸引,人才难招来,部分企业短视不愿掏钱引进人才,人才即使来到也不易留住。我市绝大多数企业均位于全国战略新兴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低端,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非核心地带,加之部分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以技术引进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拥有多家“博士、硕士工作站”,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和产业集群”的目标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需要突破。

(三)产业支持机制不完善。我市尚未建立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缺乏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新兴产业的指导,存在“只看花,不养花”的现象。出于转型升级和资本逐利需要,我市许多有富余资本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都具有参与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强烈意愿和动力,但受制于技术能力、信息不对称、缺乏中介服务等因素,难以找到新兴产业的切入点,也难以获取技术成果和资金支持,既不能迅速抓住机遇,又影响了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提升。

(四)新兴产业发展引领不够。我市还缺乏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或意见,比如卧牛山、晋煤恒盛和蓝丰生化等企业主要依赖于企业总部技术与渠道,导致创新积极性不高。部分单位的负责人对发展新兴产业认识不足,心得体会在产业招商方面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甚至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不太了解,在企业注册登记时产品经营范围与目录不一致,从而导致企业难以得到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多渠道支持。

三、几点建议。

我市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一)实现科学规划布局,完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立足现有基础、资源优势和区域条件,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新医药基地、新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等基地的产业定位,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产业实施计划,坚决避免园区分区不清,混搭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从而导致利用率低的情况出现。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明确产业重点,加强产业指导,避免同质竞争,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优势。二是鼓励相关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建立以卧牛山、华信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模式,鼓励我市按照产业配套和发展方向与无锡新区等苏南地区对接转移,范文参考网重点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攻方向,推进我市新兴产业与苏南发达地区对接融合,承接发达地区新兴产业链转移,力争形成新经济增长点。三是系统布局产业集群。以一园一区一带为经线,以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为纬线,打造出配套完善的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加强分类指导,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聚集,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企业。

(二)培育骨干优势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一是抓招商增投入。坚定不移地实施招商选资战略,瞄准500强,选准目标,招引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及项目,坚持以项目支撑产业,以投入壮大实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我市布局和落地,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建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工作总结对入库企业实行政策和资源倾斜。二是抓培育树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助其打造精品名牌。引导中小企业进入以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网络,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延长和完善产业链,不断加强重点新兴产业配套,形成真正聚集效应。三是抓改造促转型。我市传统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高,是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对重点传统企业在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环节进行系统改造,在我市重点企业搬迁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退二进三”,要有创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力争通过升级产品技术、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引导农化、金属冶炼、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鼓励蓝丰、利民等农化向医药化工和功能性材料的新兴产业领域延伸,以必康为新医药产业核心,招引制药、医疗、养生等配套企业,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

(三)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加快设立我市总规模超亿元的4支产业基金进度,扶持重点招商项目和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加大信用授权力度,适当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谨慎支持我市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妥善建立证银企协调合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热门思想汇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组成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整合全市产业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努力提升我市新兴产业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明确“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以人才带动创新建设”的思路,重点招引手里有项目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给予其相应优惠政策,同时为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扎根xx、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强目标管理,将新兴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强督查落实;大力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坚决避免出现类似因连环担保导致重大债务问题的现象,形成政府与市场互补、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机制。二是政府关注于企业松绑,提高部门服务水平,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两化融合,协助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需要公开招标,帮助企业订购高校科研信息和成果,加强技术信息和企业之间对接或直接进行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议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广新产品、优先应用新产品的指导性文件,范文写作帮助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企业推介新产品,鼓励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优先使用本地新产品,为新兴产业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五

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符合形势发展要求、体现我县文化发展方向的战略思想。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对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在于建设小康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公益事业发展文化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崛起是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20世纪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将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报刊、影视、出版、艺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借助于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甚至超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们综合县力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要成为综合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与经济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来进一步使群众接受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和传承下去,使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必须依靠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文化产业,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实现。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传播的。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建立社会主义xx的文化优势,增强我县在竞争中的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影响着文化领域的竞争。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可能使一些意识形态问题被表面的经济现象所掩盖。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将经济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和信息网络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与经济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文化经济的硬件设施,如广播影视设备、印刷出版设备以及电子网络等,却是一种物质性的产业形态。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的统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又要用经济头脑来经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等特性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对精神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变成广大群众的消费品。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导向,结果必然是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导向虚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检验就是群众检验,远离市场就是远离群众。要坚持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

实践证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特性或产业形态特性的倾向,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要解放思想,推动文化产业观念创新。要破除孤立强调宣传导向的观念,确立在正确导向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确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先进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谈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破除发展文化经济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政府职能主要是“管”不是“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市场的观念。

(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文体体制的改革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借鉴,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们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属性,要求文化产业的改革既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既要借鉴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又要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中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改革体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我县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处于滞后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我县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外来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内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

首先,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一手抓好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这两大类都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从文化单位来讲,不能脱离财力、脱离市场谈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文化实力的核心和推进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按照产业体制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投资文化产业中符合政府规定的有关行业,实现文化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要转变宏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坚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第三,调整结构,组建集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的规模对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缺少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文化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区的文化集团和文化品牌。

组建集团要抓住四个要点:一是做好管办分离工作。按照有利于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实力的要求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二是按照现代文化集团的组织结构理顺集团内部关系,实现“化学反应”,不搞“翻牌”集团,使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三是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团在资源、投资、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运作;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打破壁垒,强强联合,提高整体实力。

第四,转换机制,培育新型市场的竞争主体。当前,文化单位内部都在推行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因此,要明确文化单位改革的目标,围绕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推进内部改革。另外,内部改革还要与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联系起来,保证内部改革的向前推进,促进市场体制的完善。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六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我市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围绕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一课题,我们深入盐湖、永济等有关县(市、区)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具有法人资格)从业人员36676人,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264万人)的1.39%、占城镇从业人员(30.84万人)的11.8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89%,比2004年增长1.5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2.75%)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2%)0.77个百分点。

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构成看,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从业人员24447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93%;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3.25%。2010年,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核心层”从业人员7592人,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分别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20.7%和20.4%。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从业人员16855人,实现增加值16.99亿元,分别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45.9%和52.85%。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层”从业人员12229人,实现增加值8.6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20.7:45.96:33.34,实现增加值之比为20.4:52.85:26.75。

(二)文化市场情况。

2010年,我市文化市场共有文化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1860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0.6%;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占gdp的0.15%。文化市场的从业人员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5.07%,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3.98%。

2010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2.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570.2万人次,分别增长16.2%和24.1%;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713.3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768.4万美元,增长288.1%;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27.6亿元提高到101.2亿元,增长266.7%。2010年旅游总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是2005年的3.7倍。

2010年,我市关帝庙和鹳雀楼共计接待人数120万人次,门票收入1304万元,分别占全省十大景区的10.2%和2.6%。

二、主要特点。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比上年净增6.85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22.5%,远远超过同期第三产业(12.2%)和地区生产总值(11.3%)的平均增长速度,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市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五年间增加1.13万人,年均增长4.1%,高于城镇就业人员(2.0%)的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服务”就业人员的规模已占到城镇就业的7.93%,对吸纳就业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优势进一步凸显。

我市拥有绛州娱乐艺术中心、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宇达青铜、稷山翟店彩印包装、山西本命年文化创意、新绛澄泥砚4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盐湖、稷山翟店、空港3个印刷包装产业园区已全面运行,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蒲剧《山村母亲》、《祝你幸福》社会反响良好。电影《李家大院》、纪录片《河东》成功首映。“关公信俗”成功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欢乐中国行―魅力运城》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效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截止2011年,全市文化企业已发展到1872家。万荣笑话博览园、西厢文化产业园等已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关帝庙、鹳雀楼等重要景点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关公文化”列入全省旅游开发项目。“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656.5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582.2万人次,增长141.0%;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713.3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768.4万美元,增长288.1%;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27.6亿元提高到101.2亿元,增长266.7%。2011年,全市新增4a景区2家,累计达到9家;接待游客1945万人次,增长22.9%;运城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7个,旅客年吞吐量达到75.7万人次。

(三)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外围层”比重不断上升。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2010年,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化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6.99亿元,占52.85%,比2005年上升6.8个百分点;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面服务、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占20.4%,比2005年下降0.8个百分点。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0.4:52.85:26.7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文化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到了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9.72%,以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善,以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为代表的“外围层”异军突起,成为支撑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七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20xx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吨,产值3783万元。名优茶均匀价格达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黄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园均匀亩值20xx.8元,其中白茶最高亩值超2万元。在茶叶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万吨,出口货值4亿元。大岚镇作为全市最大的茶叶主产乡镇,1.8万亩茶园为全镇农民提供了近50%的收进来源。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1〗〖2〗〖3〗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3、夯实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化茶园建设。一要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制订有力措施,高分子材料鼓励全市茶园在自愿、有偿的条件下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扩大单体茶园经营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要制定出台有关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茶农发展良种茶的积极性,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无性系良种化,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良种苗木的产销治理,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选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茶园更新改造,优化茶园结构,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进步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建设一批道路园林化、治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

4、坚持科技立业,推进茶叶产业技术进步。一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茶叶科技职员队伍和农民技术队伍。市农林局应至少配备2至3名专门从事茶叶科研和推广的专业技术职员,各茶叶主产乡镇也应配备1至2名。同时,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使茶叶从业职员普遍接受先进的茶叶科学技术和现代营销知识。二要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以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切实点,规范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加速实现茶业标准化。三要大力推广剪采、施肥、治虫、加工等的机械化,推广立体摊青、智能化摊青、无烟尘加工新工艺,努力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将设施栽培技术引进茶叶生产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调节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进步科学资讯茶叶生产效率。四要加强新名优茶开发和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黄金茶和白茶及经济型名优绿茶,同时根据茶叶产品需求变化,开发方便、经济、保健型的茶类新产品,如冰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从茶副产品如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色素、抗氧化剂等。五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实现茶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化。加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以施有机肥为主的栽培方法,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绿色食品操纵规程。

5、推进茶文化建设,培育我市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人们对茶的爱好与需求日益增长,茶文化旅游与消费将成我市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我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茶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必定会促进我市旅游业与茶业的共同发展。一要建设茶文化旅游设施。利用茶树起源、绿茶之源、茶饮俗之源等,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隆重推出“绿茶之源”品茗游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名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二要普及饮茶知识,推广茶艺活动。充分发挥茶文化促进会的作用,积极宣传饮茶的保健作用、休闲功能,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良好氛围。在新闻媒体开辟茶文化专题节目,以茶会友,以茶传情能源材料,弘扬茶文化,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八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县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县近期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由于受能源、材料价格、用地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使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为抢占新一轮的发展先机,我县集中资源优先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六大新兴产业。力争到,新兴产业实现销售1000亿以上,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逐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19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287.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458亿元。

近年来,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总体要求,强化产业培育工作,实施新兴倍增计划,把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我县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新兴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新兴产业对全县经济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新能源产业率先发展。形成光伏产业链。除最前端的硅料提纯,我县已形成从单晶硅拉棒(多晶硅铸锭)到切片、电池、组件封装、系统集成、光伏应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等各个环节实现垂直一体化覆盖。新能源产业增幅领明显先于其它产业。卡姆丹克、全晶光电科技、欧贝黎新能源、吉阳恒基伟业、浚丰太阳能、福克斯新能源、欧贝黎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持续拉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县光伏配套产业也快速发展,主要有凯瑞得光伏的光伏镀膜玻璃、欧得利新材料的太阳能背板薄膜、超益能源公司的电池板,礼德铝业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组件边框及中联科伟达太阳能电池线设备制造生产线项目等。

新材料产业转型提升。(1)磁性材料,以万宝实业、晨朗电子、鹰球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其中鹰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行业前三强。(2)高分子材料,以中平神马、三禾铜箔为代表引进了一批高新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

节能环保产业后劲十足。我县目前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三大领域,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1)高效节能装备:主要包括江苏鹏飞集团生产的4.8m以下管磨机、5.2m以下回转窑和2m油砂油页岩绿色提油水平干馏炉等10多个系列60几个产品;江苏飞鹏生产的fpp系列新型磨机;江苏瑞安特的高效、节能、环保型复混肥成套设备;江苏恒通的钻杆、春光自控的变频调速皮带杆;亚威重工的节能港口机械;江苏涞森的大型风机等。(2)高效节能产品:主要包括同天能源的真空绝热板芯材;华源氢能、欧贝黎的太阳能电池;华飞电器的空气能热水器;江苏菱安的绿色照明产品;汇能环保的节能环保建材;万宝的高性能大弧度永磁气体磁瓦等。(3)资源循环利用设备:主要包括天楹赛特的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天楹赛特、联源环保的污水处理设备;巨邦的垃圾压缩机、垃圾压缩车、垃圾运输车;**环海的压缩机后处理净化设备;以江苏绿叶为代表的各类收尘器;以中港涂装为代表的涂装设备;明诺机械的电动驾驶式扫地机等。下半年,随着天楹赛特环保项目的全面竣工投产,环保特色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产业规模水平将进一步释放。

软件和服务外包发挥效应。海安软件园首期规划占地80亩,建成软件研发及服务外包产业用房及配套综合服务用房4万多平方米,目前入驻企业86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8月开园,是江苏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家软件园。园区通过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整合有效资源,以服务外包产业为重点,获得迅猛发展。9月与清华科技园签约,正式挂牌“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海安软件园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信息产业部认定的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创新应用中心、是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软件服务业集聚区、省级软件科技园、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归国人员创业园。在新城内建设公共服务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区、教育培训区、综合住宅配套区、海关物流区、商业、金融服务区和休闲公园。

文化创意产业展示新意。“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是我县倾力打造的一个以油画创作、油画商品生产和销售为抓手,**学教育、景观艺术展示、休闲旅游、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523“主题园位于海安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带,总规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人民币50亿元;首期用地50亩,商业总容量约3万平方米,”523“的文化产业链条已完整构建,成功循环,入园绘画工作室100多个,接待游客逾万人次。今年5月23日,”523“主题园交易会展出文化产品20多万件,吸引了1000多家海内外采购商与会洽谈订购,签约文化产业项目59个,签约额达18亿元。

产业规模实现倍增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5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

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60个,培育市级(含)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5家以上,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项目达到50项以上,实施重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25项,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

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到年,规模企业达400家,销售超亿元企业100家以上,其中,销售10-30亿元10家,销售30-50亿元5家,销售超50亿元的企业3家,上市公司力争3家。到2015年,培育新兴产业领域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个,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省级以上品牌企业销售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中国驰名商标达3个,江苏省着名商标达6个、省名牌达6个,**市知名商标达12个、市名牌达10个。

人才队伍支撑作用明显。到2015年,引进10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10000名高校毕业生、10000名蓝领技能人才和若干团队,力争把海安建成优秀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具有高品质人才环境的人才高地。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紧紧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高起点规划建设载体平台,促进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业集聚,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纵向和横向扩展产业链,使”东区西园“在项目支撑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形成”区中园“和”园中园“的.格局,具备功能完善、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特征。在海安工业园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园,在海安开发区着力建设光伏光电、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争使每个新兴产业获批一项省级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将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园建成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业园发展水平,以海安软件科技园、江苏华新高科技创业园为主体,加快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

强化招引重大项目。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等部门要共同制订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围绕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的要求,细化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产业招商目录,尽快排出相关领域领先的国内外企业,梳理出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并组织精干专门队伍,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开展专题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载体招商,重点突出产业招商,力求在招引大项目、好项目上取得新突破。要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洽谈,承接、实施一批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抓好在手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程,确保按项目建设周期达产达效,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提升创新能力水平。完善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推进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测试、验证试验等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平台共享机制。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多层面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校企联盟“等合作载体。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集成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加快向新兴产业转移和转化。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企业对自主研发产品的专利保护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对发明专利的保护力度。推进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高我县在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实行多方联合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国际性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工程。()积极与高校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等方式,并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科研基地以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培养一批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企业家与高校开展互动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工作领导组,由县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开发区、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国土局、人社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具体负责政策措施研究、重点项目推进、产业发展规划、典型经验推广等工作。

加大政策支撑。加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优先项目审批建设,优先土地供应,优先金融支持,优先人才支撑,在技改贴息、财税返还、培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健全统计制度。科学界定统计范围,建立和完善各大产业的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积极做好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引导全县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考核奖励。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强化对产业重大项目、特色园区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每年对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九

近10年来,我国肉羊养殖业平稳发展,肉羊生产成本较低,肉羊产品销路看好,市场稳定。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2.5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20.73%,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回民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29.8%,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十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公路运输业广大从业人员,紧紧抓住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强化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客货运输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客运量持续增加,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外地来洛旅游观光等各类人员流动显著增强。据运输管理部门统计,年全市客运量为1.60亿人,较上年增加2670万人,增长20.0%;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达到124.28亿人公里,创历史记录,较上年增加20.91亿人公里,增长20.2%。

二、货运能力不断提高,货运周转量完成358亿吨公里。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市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各类商品消费持续旺盛。统计显示,市货物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货运量达到1.63亿吨,较上年增加2892万吨,增长21.6%;货物周转量达到358.09亿吨公里,较上年增加66.39亿吨公里,增长22.8%。

三、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维护养护资金匮乏,与公路配套的停车场所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科学性、前瞻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个体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

年,市对几家大型公路运输公司进行了整合改制,经营主体集中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货运方面,存在大量个体私营货物运输业主,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成本攀升增加企业营运压力。

油价、人员工资不断攀升,增加了运输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汽柴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货物每吨公里运输成本已达到0.7元左右,一些运输企业经营困难。

(四)超限超载等非法营运依然存在。

对货物运输车主的调查显示,由于货源少、车辆多,加之信息缺乏导致的无序竞争,一些运输车主把货物运输价格降到每吨公里0.4元左右,为了不亏本赔钱,部分车主存在超载超吨经营,增加了运输业经营风险。

(五)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运输业经营线长面广,管理难度较大。当前运输市场监管力度、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亟需加强,信息化设备和专业人才引进滞后,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运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公路运输网络。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科学谋划,打造现代公路交通网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运输投入力度,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加大运输行业法规宣传力度。

采取有效形式宣传运输业法律法规,增强从业人员自觉守法意识,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在提高文明执法、公平执法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超限超载问题的深入研究,努力从源头进行非法营运的治理根除工作。

(三)制定合理运价确保企业效益。

加强运输企业成本核算,制定合理运价,保证合法营运企业得到适当效益。目前客运票价已基本到位,客运车主效益得到了保证,超载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对货运行业应该加强运价调控,制定最低限价,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增强盈利能力,保护合法经营车主的经营效益。

(四)进一步加强运输市场管理。

依法强化行业管理,落实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努力形成运输行业的监管合力。完善运输安全、市场准入和退出等监管机制,建立公开公平、运行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

(五)努力推进现代运输业建设。

强化现代化人才与先进设备的引进培养,加快运输企业体制改革,努力培育现代运输物流企业。运输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人才层次不高,信息化管理设备发展滞后有关。在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信息化设备配备方面加大力度,切实解决运输业营运管理难题,找准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确保公路运输业健康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十一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农口有关单位:

从4月7日开始,市政府副朱乃振将带领市直农口相关部门进行农业农村工作检查、调研,请各县(市)、区按要求进行准备。

一、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掌握各地对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市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备春耕生产情况。重点了解各地物资、资金准备情况,了解科技培训、科技支农、科技备耕情况。

2、抗旱措施。了解各地对抗春旱的思想、物资、科技准备情况,以及应对抗旱措施。

3、新农村建设典型。考察各地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了解各地今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4、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各地对此项工作在机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等各方面安排部署和推进情况。

5、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了解农业驰名、著名商标品牌建设情况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计划安排情况,了解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准备情况、龙头企业建设情况,以及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推进情况。

6、森林防火情况。了解今年各地应对干旱情况下森防物资、预案及演练情况。

三、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实地考察、座谈、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县(市)至少要看3—4个现场,每个城区要看2—3个现场。座谈时要有乡镇、村和农业科技人员参加。汇报要重点突出农村工作会议后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和全年计划安排情况,汇报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四、参加调研人员。

市政府主管副,市农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市城乡统筹办公室等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市政府办和市农委相关人员,参加调研人员12人左右。

五、调研日程安排。

4月7日早7:00从牡丹江市出发赴东宁县。

4月8日早7:30从东宁县出发赴穆棱市。

4月9日早7:30从穆棱市出发赴林口县,晚上返回牡丹江市。

4月10日赴海林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4月11日赴宁安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

4月12日—13日到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爱民区调研,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以上日程如有变化随时调整。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十二

近年来,晋中市部分资源性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省煤炭企业重组整合的影响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投资现代农业,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研究总结新形势下这些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成绩经验,更为市委、政府出台优越的政策提供依据,笔者深入我市这些转型企业中进行了详细调研。结果显示,晋中市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定位准确、形式多样、特点突出、成效明显,为我市的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的效应。

一、现状及成因。

通过几年的努力,晋中市资源性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呈加速增长势头,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目前,晋中市资源性企业总数达259个(主要是指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煤焦铁企业),转型投资现代农业企业达397个(包括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下煤焦铁企业和部分工商企业),投资项目433个,其中:种植业项目127个(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28个,设施蔬菜3200亩,现代水果产业1万亩);养殖业项目73个(规模养殖小区达到37个);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23个(其中亿元以上的3个,5000万元--亿元的2个,3000--5000万元的4个,1000--3000万元的10个,1000万元以下的4个)。转资总额达到26亿元,年实现利润3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煤老板”变成“农老板”已成为晋中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晋中是我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工业基础较好,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造就了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据该统计,全市民营工商资本闲置资金多达200亿元,为民营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从获取最大利润的角度考虑,大量民营工业资本急需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和增长点。

二是投资农业项目盈利潜力较大。晋中市民营工商资本转资发展农业项目之前,大都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他们认为,目前除了少数产业外,多数工业行业如电线电缆、金属制品、建筑施工等盈利水平下降,许多工业产品利润已经很薄,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市场前景看好,再加上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这使他们对农业投资有了新的估价,意识到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潜力很大而且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市场。从调查情况看,转产项目普遍赢利情况较好,这些项目相比传统工业项目总体赢利能力提高。用一名企业家的话说:赶上好年头赚大钱,赶不上好年头也不赔钱。再加上晋中市地省城附近,靠近巨大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市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些,使民营企业家敏锐地看到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正当其时。

三是投资农业项目的环境越来越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目前全社会重视发展农业、反哺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农业投资项目在土地、资金、电力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有利。晋中市委、市政府把握机遇,加强引导服务,强化政策扶持,对转型发展现代农业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形式和特点。

1、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产业整体转型,地下支持地上。

介休市维群现代新农业园有限公司为煤焦生产企业,在积累一定资金的基础上,依托地下优势,拓展地上“黑转绿”,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开始了以地下资源武装地上资源、以黑色资源培育绿色资源、以有限资源发展无限资源之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高效农业经济园区。该园区占地710亩,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周边农户实现科技致富的农业项目。项目总投资8755万元,拟建设集种植、养殖、良种繁育及沼气工程为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200个大棚已经见效,由于采取了最新的大棚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每个日光能温室年收入达4-5万元,每个移动式大棚年收入近万元。山西左权宏远煤化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山西宏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生物质生产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及制品项目”。主要是以绿色植物替代石油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其70%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经济作物——蓖麻。巨大的需求量可带动山区、干旱地区蓖麻的大规模种植,从而大幅度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贫困山区的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项目总投资14460万元,项目投产达效后,年产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100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2340万元,利税11165万元,利润8546万元。目前已带动种植蓖麻500亩。另外介休大佛寺煤业集团的老总任长生,现在已经计划周转1000多亩土地,规划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园;还有介休路鑫集团,已经流转了1200亩土地,目前也将规划发展一个现代农业园。

2、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切入点,实施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

近几年来,我市的畜牧业发展迅速,加上市、县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高效现代畜牧养殖业已经显现。鉴于这种情况,煤焦等领域转型的企业看到了商机,也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找到了切入点。目前,我市近万头规模以上的猪场达到19个,而且发展的势头还很猛,正在办理土地等事宜的还有多家企业。其中:介休市帅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由当地一家大型洗煤厂转型而来,公司从注册以来,以生猪养殖为载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持,采取“猪-污-沼-肥-种-加”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科技养殖。公司设计总投资5000余万元,分两期完成。目前已经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高标准的养殖区(年出栏1.5万头生猪,种猪1500头)和采用山东寿光技术的日光温室大棚40个(长130米宽10米下地0.6米),并引进北京菲涅尔科技有限公司的1200立方的沼气项目(土建已经全部完工),从而达到年产沼气30万立方,不仅够公司自己使用,还可以向周围村庄500户提供沼气作为生活燃料。该项目全部建成后,猪场的规模将增至年出栏生猪30000头,优质种猪3000头,资产总值达2741.38万元,净资产2121.82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达694万元,税后利润204.69万元。山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落于昔阳县大寨镇阳坡村,占地75亩,是我市一个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它的前身是山西厚基伟业商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煤炭开采业。经过近四年时间的产业转型发展,现在总投资4800余万元的2万头种猪繁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年出栏商品猪已达30余万头,年可转化玉米等农产品量1200余吨,企业可新增原料基地200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现在另一个占地40亩的畜禽定点屠宰项目也在紧张的筹建之中。目前,公司+农户式的商品猪养殖格局也已成,并且走出了畜禽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的规模化产业和系列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一条产、供、储、消一条龙企业在宋以斌董事长的带领下崛起于晋中大地。

3、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软肋,在这个行业里隐藏着很多的商机,特别是在小杂粮、玉米、干果加工上至今没有一个高标准的产业链加工企业,从事加工的企业发展缓慢,产品都是很一般的初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一些有眼光的转型企业开始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榆次德御农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前身是煤矿企业,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晋中市规模较大的小杂粮深加工企业。目前正同中国食品公司、有关科研院校引进小杂粮加工项目,打破小杂粮难于发展的瓶颈。和顺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是由煤矿转型的企业,该企业投资了近亿元建设中药饮品加工厂和五万亩药材基地。目前发展良好,对当地的带动能力很大。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由当地煤炭运销公司兼办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目前加工玉米达到20万吨,其中生产淀粉12万吨、饲料混合粉5万吨、口服葡萄糖3万吨。另外,灵石县的房阿强以前是个煤老板,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山西强隆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表示,要把灵石县丰富的核桃资源进行深加工,把核桃作成一篇大文章。目前,这个位于灵石县英武乡平泉村的现代化企业一期工程已经完工,1000吨精品鲜核桃仁和1500吨琥珀核桃仁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二期300吨核桃油生产线也正在建设之中。

4、以建设生态庄园经济为创业舞台,多元化发展,全方位转型。

左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整体搬迁行政村19个,自然村119个,如何引导私营资本和先进的生产要素向闲置资源转移,左权县创立了生态庄园经济,给资源型企业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到目前为止,该县三年累计开发生态庄园经济183处,主要有规模种植、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模式,着力培育加工转化型的生态庄园,通过扶植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带动种养殖产业发展。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具有文化气息的生态庄园。在整个开发中,资源型企业(主要包括铁、铝矿业和工商企业)占到总数的40%,截止累计完成民营投资8727万元。经营规模33万亩,其中发展经济林2.4万亩、生态林3.4万亩,养殖畜禽5.8万头(只)。目前一些种植、养殖庄园已经开始见到效益,据统计,20全县生态庄园为普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860多个,累计雇佣农民长期工600多人,人均收入8000多元,约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4倍。用群众的话说就是:“老板进了深山,四荒披上绿装,农民富了钱包,旧村变成新庄”

三、做法与措施。

1、提高认识,科学谋划。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已经认识到,壮大本市经济,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民营资本向种、养、加等农业领域拓展,这是打造晋中市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的潜力所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经验交流会,利用广播新闻广泛宣传等措施,积极推进民营工商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同时,科学谋划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围绕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干果经济林、小杂粮四大产业确定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建设方案。为建立具有晋中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市委、市政府着重抓了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灵石县绿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山西佑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左权桐峪铁矿企业等4个典型企业,通过现身说法,算帐对比,推动资源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大力搞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市政府还多次召开民营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场会,重点介绍转型企业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多次组织有转型意向的资源型民营企业家到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参观取经。通过典型引路,激发了一批企业老板向现代农业投资的热情。

3、政策倾斜,大力扶持。介休市政府实行了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转资农业项目的优惠办法、对民营资本转资农业的奖励办法。如在种植政策方面,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民稳定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对新建1个温室(占地1亩以上)给予2万元贴息补助的优惠政策。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连片建设规模达到30个、50个、100个的重点村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现金奖励;并对发展1个温室奖励1000元,用于道路、水、电等设施的完善,共发放资金150万元。同时对生产资料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优惠补贴。在养殖政策方面,市政府制定了对年出栏200头--2000头的养猪场,分别贷款2万--100万,优先征用土地,酌情减免税费等。左权县制定了《左权县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土地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积极引导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鼓励向非煤产业领域转型,上马地面企业。

4、强化服务,排忧解难。市、县政府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成立了科技服务小分队,专门为转型企业搞好相关科技服务,并与省、市大专院校联姻结对,重点解决生产中的科技难题。由市畜牧局搭桥,中国大北农科技集团与灵石县陆宇煤化有限公司转型的高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强强连手,聘用1名研究生和6名大学本科生,对年出栏13000头的规模养猪场进行技术托管,全程服务,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市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不同的农产品展示会,为企业走向市场架桥铺路。同时为提高农产品在京津等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市委、市政府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市设立办事处,推介本市产品。另外,为把市场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企业,在《晋商农网》建立了农业项目及产品信息站,定期播出农产品供求信息及市场动态,为转型企业提供信息与技术服务。

四、问题和困难。

1、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一是土地流转机制还不规范。土地流转性质不稳定,土地也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无法扩股作价抵押贷款。二是已出台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转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融资困难,税收、规费等收取不够规范和合理。三是风险保险投保难。目前保险公司因风险大,保险费低,经营亏损面大,不愿承担保险。

2、转型现代农业的环境还不理想。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硬环境”比较差,基地缺水、缺路比较普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改善的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农业加工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落实用地,有项目无土地的现象较普遍。另外各部门为保证财政、税务、费用任务的完成,稽查、检查有增无减,投资环境有不太理想。

3、投资现代农业的资金还不充足。农业企业比资源型企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企业普遍需要再次融资,而农业企业在再融资时评估价值低,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有力支持,所以特别需要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4、搞好现代农业的技术配套服务还不全面。资源型企业改变发展方式,投资现代农业,都是属于“外行人”,需要全方位的科技力量投入,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技术配套服务,从而保证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思考与建议。

转型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山西省情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企业的不懈努力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支持。

1、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企业转型的必要性。晋中市的介休市、灵石县是两个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急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资源观,改变对资源的传统认识和习惯性思维定势。因此,应进一步引导企业破除小富即安的观念,增强危机感,引导企业二次创业,引导民间资本与发展新兴产业、潜力产业、接续替代产业对接,引导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从单纯加工生产向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企业转型。

2、分类指导,逐步探索不同的转型模式。有关职能部门应把促进企业转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产业特点,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转型模式,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予以实施。一是向产业集群竞合共赢方向转型;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向自主创新转型;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向品牌经营转型。

3、加大对转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实施转型发展的企业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并予以优先担保贷款优惠和项目审批,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4、找准方向,选好转型项目。转型企业应依托主业,积累资金实力,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发展。要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式,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预测,选好转型项目。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避免过早的淘汰,尤其要避免煤焦铁转型出现大量雷同现象,防止恶性竞争。

5、健全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一是提高办事效率,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为企业转型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二是完善银行信贷机制和担保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缓解转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积极扶持转型企业融资上市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3篇)篇十三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8元,较增长13%,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全县粮食总产84.7万吨,连续十年丰产增收。其中:夏粮单产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7年超千斤;夏粮总产50.4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50.8万吨,平均亩产501.1公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增产丰收。

(二)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xx县蔬菜瓜果品种主要包括西兰花、水果黄瓜、樱桃番茄、苦瓜、丝瓜、芥蓝、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西瓜、甜瓜等。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28.56万亩,总产量75718.6万公斤,总产值244405万元。其中:露地菜24.82万亩,产量60718.6万公斤;温室面积0.97万亩,产量25190万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积1.45万亩,产量5800万公斤;小拱棚1.32万亩、产量4630万公斤26万亩。露地菜年平均产量为4200公斤/亩,2013年平均产量4700公斤/亩,每亩增产500公斤。其中:付井、周营、纸店、留福四乡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近4万亩,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

(三)槐山药生产情况。

2013年,xx县槐山药种植面积20000亩,种植区域涵盖北城、东城、白集、新安集、纸店、莲池、范营等7个乡镇(办事处),以xx北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口、淮阳、西华、郸城等县市种植槐山药面积达30000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6000公斤,槐山药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四)高粱生产情况。

以xx县久酒中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2012年我县开始发展高粱种植。2013年,该公司在xx县及周边市、县种植酿酒高粱12万余亩,平均亩产750公斤,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其中在周营、赵德营等乡镇的11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0900多亩,进行生态酿酒粮食(高梁、小麦)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并在周营乡建设一个与项目相配套的占地3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具有凉晒硬化场地,库房,职工生活服务设施和分筛、烘干、脱壳清理、灭菌、包装等多个车间的加工基地,与贵州茅台集团、台湾金门高粱酒厂、泸州老窖等酿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年提供酿酒高粱12000多吨。

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3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专业协会6个。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46亿元,合作社成员14万户,行业及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畜禽养殖、蔬菜、林果、粮食、秸秆利用、中药材、农机、沼气服务等多个门类。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1、周口金丝猴乳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周口永欣生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集群,成功开发了一大批以优质面粉、糖制品、豆制品、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的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建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2、付井镇郭岗村是xx县17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到户增收试点村,经村民民主评议,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塑料大棚发展到800余座,占地面积600亩,年可实现纯收入700万元左右。

3、北城以种植槐山药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家,合作社种植面积12000亩。

4、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在村支书林峰的带领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实行了整村流转,以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规模种植为主,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5、xx县瑞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槽集肖营行政村流转土地521亩,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山东金乡客商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厂及冷库。

6、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城、石槽集乡流转土地12000亩,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一是以优质强筋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生产为主的粮棉油产业。二是优质马铃薯、棚菜、槐山药、西瓜生产为主的蔬菜瓜果产业。三是以白术、白芍、薄荷、桔梗、牡丹、凤仙透骨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抓规模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坚持把结构优化、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思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突出抓好了东部酒用高粱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订单优质小麦和小麦良种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药种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二)抓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强龙头、建基地、构载体,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金丝猴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产业链;以雪荣面粉、掌柜食品等为主的面粉生产产业链;以三闸纺织、振东纺织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产业链;以秋迪糖业为主的科技产业链。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6家,带动了近50%的基地和8万农户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户均增收近2000元。

(三)抓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三个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产地环境治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个重点环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坚持定期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进行抽检,并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初步构建起了从生产基地到流通市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目前,目前,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2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食品18个、绿色食品3个,涉及小麦、高梁、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冰糖、面粉等产业。20,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产品4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获得省级“放心菜示范单位”1个。三是抓好农产品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并对农资市场定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2013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先进县。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烟花飞上了天(通用21篇)

    优秀作文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它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

    小学一年级戒烟我的爸爸戒烟了(实用15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从中学习其中的闪光点。我的爸爸有一个方形的脸,脸上

    大队辅导员老师讲话(实用19篇)

    不同类型的演讲稿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如表扬演讲、劝说演讲、纪实演讲等。通过阅读以下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演讲技巧和表达方法。各位领导、来宾、老

    植树节幼儿园美术教案(优质23篇)

    编写幼儿园教案时要考虑到幼儿园整体教育目标和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小编为大家汇总了一些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的方

    铁匠的儿子心得体会(实用18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这段时间的总结让我认识到,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要努力不懈,成功就会在不远

    幼儿园大班数学比轻重教案(专业15篇)

    幼儿园大班的学习内容包括认知、语言、社交、运动等各个方面,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大班教学范文展示了孩子们在不同学科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就。“石头剪刀布”是

    初一开学趣事(通用19篇)

    优秀作文是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造,是写作者的才华和情感的展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在我的心中,初中就是一部

    预算员实习心得体会(实用17篇)

    通过实习心得体会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与差距。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实习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当然,每个人的实习经历和

    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报告(实用14篇)

    工作报告能够记录下我们所做的工作,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工作报告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第一学期一-四年级美术教学培优工作计划大全(21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与学校教学常规相衔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