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笔尘

情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难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况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风格和结构。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一

各位代表:

2007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的各项部署,求真务实,扎实苦干,积极推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

全市财政收入1204.3亿元,完成预算110.3%,比上年增长30.1%。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92亿元,增长23.9%;地方财政收入712.3亿元,增长34.8%。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41.4亿元,上年结余84.9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938.6亿元。全市财政支出839.3亿元,完成预算89.4%,比上年增长28.3%,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165亿元,增长48.6%;一般支出674.3亿元,增长24.2%。支出预算结余99.3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90亿元,主要是建设类项目资金和中央专项补助等资金;预算纯结余9.3亿元,待市和区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573.6亿元,完成预算112.2%,比上年增长30.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217.1亿元,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356.5亿元,增长33.8%。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12.3亿元,上年结余54.2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42.7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480.3亿元。市级财政支出426.8亿元,完成预算88.9%,增长25.9%,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111.4亿元,增长33.8%;一般支出315.4亿元,增长23.3%。支出预算结余53.5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52.6亿元,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专项资金;预算纯结余0.9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地方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50.1亿元,包括土地出让金、养路费等专项资金超收40.1亿元,按规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市级一般性财力比年初预算增加10亿元,其中用于20项民心工程4.5亿元,新农村建设3.5亿元,社会保障1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0.5亿元,文化专项0.5亿元。

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239.4亿元,完成预算106.1%,比上年增长27.4%。财政支出118亿元,完成预算99.2%,比上年增长28.2%。支出预算结余0.9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0.2亿元,预算纯结余0.7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级财税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深化财税改革,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源税源结构逐步改善。

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强有力带动下,全市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不断健全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全年财政收入突破1200亿元,增幅达到30.1%,是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带动区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有9个区超过30亿元,其中3个区突破50亿元。财源税源结构改善,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税收比重迅速提高,反映企业效益水平的所得税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增收不断涌现新的亮点。

(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综合效能,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制定实施支持滨海国际机场引进航空公司基地和增加航班、支持天津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支持滨海新区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等财税政策,推进空港、海港和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增强新区载体和辐射功能。制定实施支持总部经济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引进总部机构和专业人才,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工行金融租赁公司、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摩托罗拉财务公司、渣打银行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新区,努力提升新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

设立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整合土地等资源,积极吸引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区建设。支持新区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以及滨海新区金融服务设施。实施财税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天碱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新区整体竞争优势。

(三)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企业技术改造支出63.3亿元,增长44.9%。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对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钢管、现代医药等105个工业技改项目给予财政贴息,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进品牌带动战略,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企业给予资助。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30条意见,制定实施74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20个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意见,制定优秀民营企业财政激励政策,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努力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科技支出22.2亿元,增长26.8%。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和条件平台建设,建成2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广泛吸引创投资本和金融资金,开展科技保险试点,重点支持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电动汽车等44个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壮大新兴科技产业,软件、电子信息、现代中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增加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电机组、电动汽车公交示范运营等节能示范工程,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努力构筑科技人才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支出320.2亿元,增长33.5%。全面实施20项民心工程,重点支持天津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入市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城市路网建设,新建改建金阜桥、光华桥等5座桥梁,拓宽改造一批沿河道路,新建新型公交场站30座,更新改造公交车2440辆,抓紧实施地铁二、三、九号线建设,市区快速路累计通车190公里。新建咸阳路等3座再生水厂和青光垃圾焚烧厂,改造东郊污水处理厂,更新地下管网1300公里,累计综合整修旧楼区2620万平方米,完成老住宅供热补建175万平方米,新建绿地2056万平方米,启动京津塘、津滨等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7亿元,增长25%。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完善政府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措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调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标准,帮助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就业33万人。帮助213户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妥善安置职工11.5万人。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启动实施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出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补助办法,健全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标准,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89.2%。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试点,对经济困难的精神疾病患者实行日常免费服药、门诊住院保障和医疗救助。进一步提高城镇低保、优抚救济和特困人员补助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制定实施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财政补助办法,及时对城市低保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给予肉价上涨专项补贴,对城市公交、出租车司机等行业和群体给予成品油调价补贴。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社会保障住房建设,累计为7万户困难家庭实施住房保障,逐步扩大廉租房受益范围。新建扩建国办养老机构,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适当提高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性补助。

(五)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支出109.1亿元,增长24.3%。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实行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累计建成56所示范性高中校、16所模范小学和422所村级中心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实现全面升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扶持职业大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启动职业教育33所示范校和38个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基本完成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和工业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健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向全市21万名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

文体传媒支出16亿元,增长21.1%。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投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西花厅复原工程竣工,天津图书馆和体育馆改造、滨湖剧院改扩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展顺利,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建设和文庙大修工程正式启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分中心全部建成,5家市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成功承办女足世界杯。支持优秀作品创作,增加文艺演出场次,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支出33亿元,增长39%。加快卫生资源调整,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加强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建成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中心,安定医院、海河医院二期、职业病防治院、中医药研究院改造工程等进展顺利,114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六)加大“三农”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农支出26.8亿元,增长35.7%。全面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的20条意见,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基本建成5个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新增设施化农业8万亩,新建709项农业水源工程。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实施能繁母猪饲养及保险财政补助。完成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民110万人次,扶持1万户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供水管网入户工程,完成1000公里乡村公路改造、1352个无路灯村亮化、144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等任务。

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里,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财政工作呈现新的面貌。一是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375.8亿元增加到1204.3亿元,年均递增26.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5%提高到24%;财政支出由300.1亿元增加到839.3亿元,年均递增22.8%,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二是财政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成效显著。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健全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财政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制定实施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推动优势产业、金融服务业、高科技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四是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调整完善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税收属地化征管,新增财力逐步向区县倾斜,初步形成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五是财政管理不断规范。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政府债务、公共资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财税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认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和财税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规模不够大,留用财力相对较少,收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财政体制和增收节支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区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非税收入所占比例较高,对单一行业依赖性较大,财政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税收征管存在薄弱环节,税收执法不够规范,纳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分散,市场化筹资融资能力不足,铺张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8年预算草案。

2007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天津考察工作,明确要求天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滨海新区要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200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要求的关键一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和市委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培育财源税源,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保证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和节能环保等公共领域支出,着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预算安排的政策要点是:

——大力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完善新区财税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支持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区开发,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辐射功能,努力形成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财税政策的调控和杠杆作用,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建立财政“三农”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城乡联动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增收节支机制和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体系。

调整完善财政政策,积极培植财源税源,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建立稳固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健全以效益为导向的财政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安排预算,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市场化筹资融资能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规范运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政策要点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在预算执行中力争再多超收一些。全市财政收入扣除上划中央收入59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54.8亿元,其中一般收入648.1亿元,基金收入206.7亿元。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27亿元,上年结余99.3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1081.1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219.2亿元,增长32.8%;一般支出预算861.9亿元,增长23.9%。

全市支出预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划分:教育136.9亿元,增长25.5%;科学技术27.5亿元,增长24%;文化体育与传媒21.1亿元,增长32.5%;医疗卫生42.4亿元,增长28.5%;农林水利34.9亿元,增长30.3%;社会保障和就业96.8亿元,增长21.5%;环境保护7.6亿元,增长31.5%;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433.8亿元,增长32.4%;支持工商金融企业发展85.4亿元,增长35%;行政事业单位经费149.6亿元,增长18.3%。

市级财政收入预算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扣除上划中央收入26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13.5亿元,其中一般收入279.2亿元,基金收入134.3亿元。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07.1亿元,上年结余53.5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47.9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526.2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38.8亿元,增长24.6%;一般支出预算387.4亿元,增长22.8%。

市级支出预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划分:教育47.3亿元,增长25.5%;科学技术20.2亿元,增长23.5%;文化体育与传媒12亿元,增长23.5%;医疗卫生15亿元,增长29%;农林水利21.3亿元,增长30.8%;社会保障和就业72.7亿元,增长22.8%;环境保护4.3亿元,增长24.5%;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229.3亿元,增长29.5%;支持工商金融企业发展25.9亿元,增长25.8%;行政事业单位经费68.2亿元,增长16.1%。

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预算289.6亿元,财政支出预算14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

总的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预算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调整税收政策等因素,预算收入增幅较高。财政支出预算综合考虑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计民生等方面的支出需要,体现了积极稳妥的原则。在预算执行中,要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保证重点支出,确保实现全年预算平衡。

三、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积极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各级财税部门要按照市委九届三次全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用创新的精神培植新优势,积极深化财税改革,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财税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实施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认真贯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积极执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74项财税优惠政策,将金融保险等行业税收由市级固定收入调整为市与区县共享收入,进一步调动区县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和直接融资,帮助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实施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降低八个行业中小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个体工商户税收起征点。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类收费罚款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市与区县事权范围,合理划分收入归属,不断增强区县财政实力。完善财政增收激励机制,加大对困难区县补助力度,促进区县协调发展。建立健全财政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形成各区县、各部门共同促进财政增收的机制。全面实施税收属地化征管,实行国税、地税联合办理纳税登记制度,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完善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征管体系,努力实现应收尽收。深化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强化财政投资科学决策和程序管理,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消耗性支出,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以推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新区在金融、土地等领域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新区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区域内各项建设性资金,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建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东疆保税港区、临港工业区、滨海高新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努力改善新区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不断增强新区服务辐射功能。

紧密围绕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营造与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同等的政策环境,推进新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财税政策,加快推进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推进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加快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

(三)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搭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扶持,落实企业科技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和设备加速折旧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科技投融资机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性资金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产品,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应用。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支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两个20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整合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30条意见,积极推进海河两岸等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大型商贸旅游文化设施,支持金融总部机构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积极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意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善融资条件,扩大贷款担保规模,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型、服务型、协作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积极整合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公共资源,健全市场运营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城市建设资金总体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加快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推进以“两港两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和天津站综合交通枢纽改扩建工程,支持环保公交车辆和出租车更新,搞好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设施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和永定新河治理,以协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乡载体功能。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落实再次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政策,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救济标准,保障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

实施扩大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区域开发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和长期失业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财税政策,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鼓励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五)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历史名校建设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支持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大学软件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政府补偿机制,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和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控救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文庙大修、天津图书馆改造、滨湖剧院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支持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加快城乡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奥运争光计划,支持办好奥运会足球赛事。加大公共安全支出,增加行政执法部门经费补助,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全面推进平安天津建设。

(六)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切实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

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的20条意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园区农业。开办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保险,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和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饮水安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新能源入户工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各位代表,天津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财税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根据市委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二

各位代表:

2003年全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依法监督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克服各种减收增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条战线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

2003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4,244万元,为年预算的109.6%,增长31.2%。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完成3,323万元,为年预算的114%,增长39.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41万元,为年预算的100.4%,增长21.1%;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80万元,为年预算的322%,增长222%。全县财政总支出完成26,453万元,其中本级支出完成22,504万元,为年预算的112.7%,增长17.2%。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结果为: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减省、市各项结算补助及上解支出,当年预算超收超支、收支平衡。

纵观过去的一年,全县财政工作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方面减收因素不断出现。一是“非典”时期,国家出台了减免部分税费政策,使工商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受到影响;二是受自然灾害和政策性减税的影响,农业税减收1,400万元;三是落实再就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减少财政收入280万元。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大幅度增长。一是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全部兑现了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93年至95年18个月套改工资,恢复了工资福利部分,落实正常的晋级工资,增加支出3,000万元。二是年度内退伍兵安置和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加大了财政负担;三是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增加对乡镇转移支付补助216万元;四是防治“非典”增加支出200万元。为克服各种困难,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财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消化了各种减收因素给财政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县主要领导带领财政部门积极跑省进市,千方百计地争取省市财政在资金上的支持,全年累计比去年多争取资金3,000多万元,有力地缓解了财政资金紧张的状况;财政支出体现了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发放职工工资以及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点支出。

2003年,全县财政在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和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预算执行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这是县委加强对财税工作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财税部门认真落实财税政策、改进和加强财税管理、千方百计挖潜增收、竭尽全力确保平衡的结果。

(一)强化财税征管,确保应收尽收。

不断加强与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力度落实税收任务,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大收入征管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财税征管手段,保证税收征管有序进行,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的收支管理,强化预算外资金的统筹工作力度,有效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状况。在全县各条战线及财税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财政总收入完成14,244万元,比同期增加3,387万元,增长31.2%,超额完成当年预算任务。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四个确保目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一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工资政策,提高工资水平。年初以来,我们坚持集中财力保工资的原则,及时足额发放了职工工资,没有出现拖欠工资现象。全面兑现工资政策,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工资从2002年年末的780元,增长到2003年年末的990元,平均增长210元,增长了27%。并首次兑现了年末一次性奖金,职工工资水平在全市位居第二位。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扭转多年来工资发放不及时的局面。同时对上划到县的乡镇教师工资、卫生院及防疫人员工资、乡镇公安干警工资做到了和县直单位同步发放;二是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03年全县养老保险费收入2,847万元,收缴率达到100%,养老金支出2,32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三是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保证财政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四是确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低保费支出394万元。

(三)优化支出结构,努力确保重点支出。

继续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压缩行政经费,削减弹性支出。净化财政供养范围,清理出不应由财政继续供养的人员530人,每年为财政节约资金341万元。在确保工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前提下,对民政抚恤、教育、市政、环卫、交通、支农、政法部门等项资金优先解决。其中市政建设安排资金2,000多万元,优化了投资环境;安排政法部门经费1,490万元,保障了社会安定;安排通乡公路匹配资金640万元,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实行零基预算,减少不合理经费支出。在保证各部门正常经费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统一的定额,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对各部门经费指标重新进行核定;二是加强财政收支监管,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纳入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已达到148户。通过实际运行,各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不合理开支明显减少;三是切实抓好部门预算试点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部门预算试点单位,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规范预算编制;四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加大《政府采购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努力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增强乡镇财政实力。理顺了县乡分配关系,规范了县乡财政收支范围,有效缓解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六是积极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努力实现“三个确保”。继续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宣传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对乡镇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五)加强财源建设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省政府加快县级财源建设发展的有利契机,把财源建设作为全年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经济战略调整的重点,结合县乡地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确立以工业财源为骨干,农业财源为基础,第三产业等新兴财源体系为重点,用好用足省市关于财源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财源建设步伐,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

一是强化财政监督职能,规范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规范执收执罚行为,促进预算内外资金的有机结合,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加强会计管理,规范财务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会计法》执法专项检查,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重点检查了25户,对违纪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三是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加大监督处罚力度,规范资金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益。

各位代表,2003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从总体看是好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全县财政收入虽然增长较大,但与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收支矛盾依然相当突出。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地方财政可用财力所占比重偏低。三是虽然行政单位机构改革成效明显,但财政供养人员有增无减,财政负担难以减轻。四是县乡两级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偿债压力不断加重,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五是财政收入缺乏持续增长的后劲,难以保证长期增长的势头。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预算(草案)。

200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国家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对全县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我们要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为财政形势根本好转继续努力。

2004年全县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发挥优势、用足外力、打造精品、全民创业、追赶富县、立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县政府的工作布署,严格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支持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狠抓财源建设;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保证工资性支出和重点支出的需要;深化财政改革,整顿财经秩序,不断推进依法理财。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2004年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全县财政总收入安排1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4%。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减省市对我县各项结算补助及专项上解,当年可用财力22,086万元。根据以收定支的原则,全县财政支出安排22,086万元。收支相抵当年预算安排是收支平衡的。

三、积极开拓,艰苦奋斗,确保圆满完成2004年财政预算任务。

为确保全县财政预算任务的完成,按着县委的要求和本次会议提出的工作任务,2004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努力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一方面加强收入征管,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密切与税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落实人代会确定的收入任务。认真研究国家税收政策和我县经济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强对收入执行情况的动态分析与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分析和预测,全面掌握重点税源的动态,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坚持依法治税。严禁越权减免、违规减免、先征后返、异地交税等方式偷逃税款,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四是加强农业税和非税收入的征管,规范征管手段,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坚持量力而行,大力压缩弹性支出。继续坚持“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的原则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情的优良传统,切实贯彻“两个务必”要求,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强化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减少弹性支出。使财政支出控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确保当年预算的收支平衡。

(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经济发展。

2004年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和省政府加快县乡财源建设的有利契机,用好用足各项财政政策,建立有前途、有活力的后续财源体系,促进财政收入总量增加,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扶持方式,对确实可行的企业或项目,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担保、政府委托出资人参股注资或政府无偿投入以及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等多种方式予以扶持;二是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通过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为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四是加大对通乡公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五是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文化等项事业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一是继续做好工资保障工作,确保县乡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保证“两个确保”和“低保”所需资金。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覆盖面,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所有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对就业市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的支持,全面落实支持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四是坚持“两个务必”,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五是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农业、教育、卫生、政法等项重点支出的适度增长,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创新财政管理机制。

一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继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加快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步伐。四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规模,规范采购行为,节约财政支出。五是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财政监督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内部监督与对外监督相结合,检查处理与追踪问效相结合,贯穿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工作机制。二是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升财政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和能力,切实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落到实处。三是强化财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加强执法检查和会计管理力度。继续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各位代表,完成2004年预算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锐意改革,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三

各位代表:

一、2009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努力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圆满完成了预算任务。

2009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25,18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83,823万元,为预算的110.77%,增长24.08%。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14,18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86,978万元,为预算的118.05%,增长14.92%。

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6,357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36,635万元,为预算的110.41%,增长23.67%。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45,96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25,300万元,为预算的114.94%,增长21.33%。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一般预算收支净结余1,781万元(其中,市本级41万元,鸡东县58万元,密山市1,122万元,虎林市560万元)。

2009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逆势而上实现收入快速增长。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增收节支的巨大压力,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拉动经济、狠抓增收取得明显成效,危机之年保预算得以圆满实现,一般预算收入完成预算的110.77%,同比增长24.08%。

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农林水、卫生、科学、社保、城乡社区支出分别增长14.34%、27.53%、23.01%、39.5%和21.91%。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际利益。

2009年,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困难力保收入增长,厉行节约确保重点支出,为全市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不懈的努力。

(一)突出“保预算”主题,全力以赴应收尽收。

下大力气推进税收监控。积极强化对市级重点企业的税收监控,对企业应缴、已缴、欠税、入库级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准确掌握税收信息。加强欠款回收工作力度,落实欠税回收任务,实行欠税回收周报和通报制度,严堵税收漏洞。深入推进煤矿税费一体化监控系统,做法获得省财政厅全省推广。

创新机制强化非税监管。细化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规范缴费行为,将185个执收单位、906个项目纳入市级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积极推进征管单位台帐和费源库建设,有序推进非税收入监管规范化、科学化,被确定为全省非税收入直缴改革试点地市。狠抓契税挖潜增收,加强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网络建设,严格审批制度,加强税款征收缴库。

努力建设收入长效机制。坚持收入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进一步细化组织收入工作的各项流程,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完善制度办法和创新工作举措,全面强化抓收入长效机制和重点会战机制,确保了财政收入均衡稳定入库。

(二)突出“保增长”主题,积极拉动经济增长。

深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紧紧抓住中央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机遇,努力争取中央和省扩大内需新增投资6.4亿元,注入我市4批198个项目,结合地方投入,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自主创新等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家电、汽车下乡补贴资金,全市销售家电汽车产品4.9万台,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取得积极成果。

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发展。投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9392万元,担保贷款6790万元,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剥离企业办社会,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投入5649万元,支持企业安全生产和调整优化煤矿产能。投入园区建设、口岸建设等资金1229万元,强化了企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积极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结构性减税,鼓励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后劲。

积极增强政府融资功能。争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银行资金1.6亿元,为西南部新区开发向农发行融资4.2亿元,为棚户区改造争取省开行5亿元及担保融资1.6亿元,多方筹措机场建设资金0.98亿元,保障了西南新区、棚户区、民用机场等牵动全局的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专项担保机构无偿补助资金和省专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强化了担保功能。

(三)突出“保民生”主题,积极倾向民生投入。

加大投入助推三农发展。通过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95亿元,投入产粮大县奖励和粮食收购价、良种补贴等资金1.53亿元,稳定了粮食生产。投入农村公路、饮水、沼气、卫生、新农村等项建设资金3.08亿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等项建设资金7046万元,支持了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发展。化解农村债务2131万元,促进了农村发展和稳定。

普惠居民增加群众收入。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1.86亿元,发放第三轮津补贴1.79亿元,拨付城乡低保资金2.2亿元,拨付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和扶贫资金3452万元,发放廉租住房保障租赁补贴4508万元,拨付优抚、军转干部等生活补助3393万元,面向各个阶层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城乡居民内需消费能力。拨付出租车、公交、农村客运燃油补贴、低保家庭物价补贴、价调基金等6984万元,安排低收入人群和农村中小学、农村五保户取暖补助9206万元,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药费等2.71亿元,安排残疾人就业、住房等支出674万元,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

继续加大教育医疗投入。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困难学生教科书费4932万元,安排低保家庭学生及农村寄宿生、通勤生补助、奖学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等2919万元,投入1.27亿元改善城乡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投入3692万元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投入3880万元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标准,投入4120万元解决机关事业医疗保险,投入2483万元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3511万元构建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和防控、抑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投入2105万元支持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和谐建设。投入3.46亿元安排煤矿和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投入1.51亿元支持道路、桥梁、供水、供热等城建设施和维护,投入2784万元用于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投入4959万元解决破产矿基础设施改造,投入6231万元支持科技、文化、体育和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切实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投入1.34亿元支持采煤沉陷治理、退耕还林和森林保护。投入3559万元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投入5358万元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环保排污治理,大力促进人与资源、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突出“谋绩效”主题,深化细化财政管理。

坚持突出绩效目标导向。制定出台了《鸡西市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将绩效目标列入部门预算,以明确量化的预期产出结果引导预算安排,进一步将支出绩效的监控和管理向财政支出前端延伸。在支出审核中,对绩效目标不明确、偏离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项目予以限制和压缩。

坚持强化绩效事中监控。对照绩效目标,在项目实施前和实施中分别建立拨款控制点。全面推广零余额管理模式下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完成公务卡管理系统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采购人行为,土地整理、复垦、地质环境治理、房屋修缮、装饰以及市政工程纳入到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范围,节约率达到10.1%。坚持“先评审后编制、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采购、先评审后审批”,对项目建设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投资评审,综合审减率20%。

坚持深化绩效财政建设。总结我市“五财”、“三链”为核心的绩效导向型公共财政建设实践,被《中国财经报》推荐为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交流经验,为促进全国公共财政改革作出贡献。

2009年,预算执行经艰苦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立市项目不多,这些瓶颈性制约条件并未根本改观,2010年预算安排与执行的形势仍很严峻。收入方面,国家出台个人所得税、房地产业等一揽子减税政策、金融危机压力影响尚未消除,加大了收入工作难度。支出方面,煤矿下放学校教师工资缺口、工伤残待遇、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医保、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补助、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补助、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民生需求,加大了支出压力。

二、2010年全市预算草案。

根据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和财政收支形势分析,2010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巩固经济回升结果,切实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以绩效化和精细化为手段,推进“财政绩效升级年”的各项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壮大财政发展实力和财源发展后劲,强化民生保障力度和财税管理水平,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健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确定2010年预算编制原则为:一是坚持应收尽收。积极稳妥安排财政收入,纵深推进收入监控和征管,确保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切实压缩欠税。二是坚持助推经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用足用活政策、资金和融资手段,努力启动城乡内需,持续推动我市经济回升向好。三是坚持优化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和后续财源结构;更加注重保障重点和压缩一般,努力优化支出结构和优化管财手段。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我市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11,493万元,增长15.05%(全口径预算收入安排486,960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72,721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7.28%。(地方预算支出安排388,595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57,228万元,增长15.07%(全口径预算收入安排362,990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22,075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9.38%。(地方预算支出安排231,370万元)。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上述预算收支安排,当年预算收支是平衡的。但一些不可预见的增支因素仍需依靠全市各级政府在预算超收中消化解决。

三、建设精细管理的绩效财政,确保完成2010年预算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结帐之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这些都对财政预算执行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必须争分夺秒、抢抓机遇,统筹兼顾、攻坚克难,强化绩效目标对收入和支出的约束作用,发挥精细管理对实现绩效目标的支撑功能,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拓展财政职能,全面达成各项财政税收目标任务。

(一)深入涵养培育财源,巩固经济回升势头。

一是抢抓机遇千方百计为大项目筹资融资。

紧紧抓住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机遇,整合对上争取,更多地为我市46个5000元以上大项目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服务方式,支持金融业发展,做大做强信用担保,整合资产注入融资平台,不断扩大筹融资规模,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是多措并举大力支持园区财源载体建设。

紧紧围绕“四大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五大园区”的信息、物流配送、现代服务业等配套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投资、对上争取和融资扶持,促进开发区园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载体。

三是加大投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紧紧围绕“集中打造优势主导产业”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投入重点,全力以赴支持招商引资、统筹资金来源,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支持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任务目标,增强项目预算与政策引导保障力度,加快对上争取和商业融资工作步伐,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支持西南新区、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西山森林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二是突出公共财政投入支持重点。

深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社会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努力争取上级资金,积极调整本级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资金用于重点扶持领域。

三是建立财政保民生投入体系。

把对民生的谋划与保障摆放到财政工作的中心环节,逐步完善民生滚动预算,区分轻重缓急、实施分类排队,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办法,逐年安排解决我市的各项民生需要。优先解决那些群众最迫切、办了最满意、大家都叫好的热点民生问题,积极逐步解决那些群众最关切的焦点民生问题,对上争取加创新办法,想方设法解决那些难解决的难点民生问题。

(三)深入推进精细管理,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一是强化抓收入保盘子长效机制。

不断深挖聚财潜力,统筹谋划,按月推进,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巩固税收监控例会制度,逐项完善重点行业、重点税种征管与监控办法,探索完善纳税信息审核与约束、稽查全程化监管机制,深入推进小煤矿安全与产量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强化收入通报制度,加大企业欠税回收责任制落实力度。

二是优化非税收入征管体制和机制。

改革完善重点非税收入项目征管模式,整合征收职能,按照征收对象、计费基数建立统一征收机制,在基建项目、煤炭领域实行“一体化征收”。推行费源库管理制度,实现源头控管、透明征管。开展重点项目专项清欠工作。理清代征部门、征收部门的关系,建立征收质量考核机制。探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收入管理,对非自然资源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统一管理,实现应收尽收。

(四)深化绩效财政建设,全面强化财政管理。

一是健全绩效化预算管理机制。

健全完善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逐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将预算单位自有收入预算管理,加强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起项目预算安排从备选库筛选进入项目库审定的一条龙管理机制,积极构建绩效目标引导预算安排、绩效评价影响预算安排的新型管理机制,进一步压缩政府支出中的低效支出。

二是深化绩效化支出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集中采购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搭接配套的财政资金流程化监管体系。加强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工程招投标管理,推行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加强集中支付对对施工企业营业税及教育税附加、城维税等税金的催缴、代缴工作,加强对“三农”、教育、科技、社保重点投资项目的评审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推进绩效化财政监督管理。

加快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逐步建立起更为科学精细的税收收入分析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分析预测水平。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检查,加大重点项目的监督,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自觉规范财政权力运行,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打造高效透明的阳光财政。

各位代表,2010年预算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全面建设“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序、用财有为、管财有法”的绩效导向型公共财政,为全面完成预算任务、推动“开放富裕、文明和谐”鸡西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四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市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依法民主监督之下,市政府顶住内外环境压力,克服减收增支因素影响,通过强征管、精理财、挖潜力、争资金等有效手段,财政经济得到稳步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效果良好,圆满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2012年,我市公共财政收入完成47,989万元,同比增长20.7%,增收8,233万元。主要项目是:增值税2,219万元、营业税14,762万元、企业所得税5,449万元、个人所得税1,597万元、土地使用税1,167万元、契税4,188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3,131万元、罚没收入4,482万元。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62,391万元,同比增长25.9%,主要项目是:一般公共服务16,500万元、公共安全8,653万元、教育52,56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1,321万元、医疗卫生20,341万元、节能环保3,164万元、农林水事务69,519万元、交通运输11,334万元、住房保障8,259万元、粮油物资储备事务18,026万元。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实现了财政预算第三十个平衡年,当年结余76万元。

(一)抓政策机遇,力促项目建设,增强财政发展后劲。

以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园为核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效益彰显。安排资金16,472万元用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园区内福合村整体征迁,形成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格局。支持企业强劲有力。投入资金9,416万元,大力支持华豆集团、锦稻加工、粮都酒业、家世界等重点企业发展。融资杠杆稳步运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扶助自主创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1,100万元。

(二)促增收节支,创新理财手段,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以强化财政收支管理为核心,全面提升财政运行质量。多措并举抓收入。建立税源监控体系,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克服增、营、个税起征点调高等政策减收及建安和房开业萧条带来的环境减收影响,税收收入完成70,974万元,同比增长14.5%;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建立征收激励机制,非税收入完成9,275万元,同比增长56.8%。科学合理保支出。科学调整结构,合理安排支出,坚持“有保有压、统筹兼顾”的理财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支出,科学压缩弹性支出,从严审核专项支出,细致核定非税支出。通过争取专项资金、预借结算资金等方式,保障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重上争资金,体现资源优势,拓宽财政保障范围。

以内引外联、争取资金为核心,全面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充分利用产业园建设、教育发展、农业生产等各种优势,通过明确目标、把握方向、齐心协力、合力共争等方式,实现争取资金额度和范围上新的突破。今年我市公共预算财力突破12亿大关,完成123,804万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争取各项上级财力补助62,173万元,同比增长18.7%。会同相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突破13亿大关,完成138,663万元,同比增长35.1%。

(四)惠民生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彰显财政公共效益。

以普惠民生、促进和谐为核心,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推进长安漂伐万亩玉米示范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村屯、道路和沟渠绿化工程,实施幸福灌区续建配套、节水增粮行动、万亩大地块等基础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水稻育秧大棚及催芽车间建设,完成26个村屯饮水安全工程,启动富宏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兑现粮食、良种等惠民补贴46,380万元。全力保障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保障校园安全体系和学前教育工程建设,教育支出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不低于公共财政支出15%的要求。稳步提升民生福祉。积极扶持就业创业,新增就业7550人。新农保参保率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以上,提高城乡低保、五保户等补助标准。加大保障安居工程投入,发放廉租房补贴368万元,配建廉租房203套,完成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对20万平方米旧楼进行节能保温改造。构建宜居环境城市。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供热、供气、污水整治、道路绿化等专项规划,启动锦绣大街西段、城市西出口、通江路等街路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环卫体制改革、交通整治和市容管理,城市环境秩序进一步规范。推进文体事业发展。支持“三下乡”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富锦杯”国际机器人舞蹈大赛及cbo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等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全力保障公共安全。着力创建平安富锦,深入开展系列严打整治行动及“打击黄赌毒”、夜间大巡控等治安专项行动,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好转。

(五)精机制创新,增强改革活力,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以健全管理机制为核心,全力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细化了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审核和资金社会化发放等管理办法,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为8,979人次城市参保居民医疗待遇支出1,382万元,为10.49万人次患病农民医疗支出5,754万元,提高我市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细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规范资金支付方式。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安排资金2,664万元用于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票据电子化改革。全面实施票据电子化管理,促进非税收入征管。

(六)强科学监管,推进精细管理,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以规范施管、提升绩效为核心,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同步监督。通过完善制度、拓展项目、全局联动等手段,对全市164户预算单位和32个重点项目进行同步监督,构建层层监督的管理模式。有序开展绩效评价。对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等资金开展绩效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全面加强财政评审。完成各类财政投资评审项目69个,审减率达到25%,节约了财政资金。规范国有资产监管。全面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将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保持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后续财源还未完全形成,财源建设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收入结构中的一次性因素较大,收入质量仍需进一步改善;财政保障的范围、规模越来越大,支出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为此,我们应立足市情、科学理财,着力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二、2013年财政工作安排。

2013年是我市为挺进全省十强县(市)夯实基础、蓄积能量、开创局面的关键之年,政府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全力推进财源项目建设,努力开展增收节支,全面拓宽保障领域,继续提高民生福祉,推进市域经济科学、协调、快速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38,054万元,同比增长18%(剔除建三江管局的可比口径计算),按照上述收入预算安排和已确定的省对县转移支付项目,当年支出预算安排为174,768万元。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13年财政收支平衡。

三、为全面完成2013年预算而努力奋斗。

2013年,在建三江财税体制调整、房地产业萧条、刚性支出累积等不利局面下,财政工作将在逆境中昂首阔步、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确保预算目标顺利完成。

(一)立足资源优势,抓实项目建设,促进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要把支持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一是依托产业园优势吸引外埠财源。高起点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园专项规划,完成13.3公里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园区服务功能。二是依托农业优势壮大产业财源。加大水稻智能催芽车间的建设力度,组建水田农机合作社,扶持稻米生产企业发展。鼓励生猪、肉鸡等畜产品规模化养殖,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三是依托项目优势扶持新增财源。围绕壮大物流、新能源等产业,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支持项目发展。四是依托湿地优势拓展旅游财源。完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整合精品线路,丰富旅游内涵。五是依托口岸优势开拓外贸财源。加快东平港国际物流园建设,建成口岸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支持各类企业扩大进出口规模。

(二)立足开源节流,发挥调控效应,促进收支结构全面优化。

要把提高财政经济运行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与支出的均衡保障。深挖增收潜力。进一步加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收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税源发展变化趋势,克服建三江财税体制调整带来的减收压力,确保税收稳定增长。加大监管与稽查力度,实施统一同步征管,确保非税收入足额入库。规范支出管理。继续实行“保压结合”的理财思路,努力压缩弹性支出,切实减少临时性预算追加,确保“三公”经费预算零增长,全力保障重点支出。

(三)立足争取资金,拓宽发展渠道,促进财政保障能力增强。

要把了解上级资金政策动态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上争资金范围和额度的最大化。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加大对国省财政政策的分析力度,及时掌握资金分配动向和扶持重点,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长期联系机制,展示我市发展形象,反映我市实际问题,力争更多专项资金争取到位。

(四)立足普惠民生,构建和谐财政,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均衡。

要把均衡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确保将“十二件实事”落到实处。支持农业发展。抓好幸福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增粮行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教育综合发展。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校园安全建设,推进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动城市设施建设。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大环卫保洁机械投入力度,构建宜居城市。保障民生福祉。提高干部职工津贴补贴水平,支持扩大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打造创业就业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推介活动,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规模,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拉动文化体育发展。支持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完善文化馆、博物馆功能,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进公共安全建设。巩固平安城创建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市民安全感。

(五)立足创新发展,突出改革效应,促进财政管理日趋完善。

要把完善财政机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实现健全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社保平台建设与整合,扩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弱势群体帮扶与救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健全部门预算制度,规范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会计人员再教育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卡改革,确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快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公办医疗机构、乡村诊所基本药物制度,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六)立足科学监督,突出精细管理,促进财政绩效全面提升。

要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同步监督,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的跟踪监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监督检查。推进绩效评价。扩大绩效评价的项目范围,积极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细化评审监管。严把工程预、决算审核关、建筑材料价格审核关、施工设计变更审核关,力求工程评审质量与效益最大化。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处置、整合方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利用。

各位代表,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把握机遇谋发展,创新思维出实绩,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为早日挺进“全省十强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五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2013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6,000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09.9%,比上年增长21.4%,增收27,482万元。其中: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7%,增收24,712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增收21,012万元;上划中央及省五税收入(上划中央四税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上划省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3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增收3,710万元,基金收入完成3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6%,增收2,770万元。

2013年财政全口径支出完成398,000万元,同比增长14.4%,增支50,083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31,000万元,同比增长11%,增支32,524万元;基金支出完成67,000万元。

201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厉行节约,狠抓增收节支,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入预算任务。

一、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2013年财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6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09.9%,同比增长21.4%,增收27,482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大关。

2013年政策性减收持续,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起征点提高,对我市财政收入增收影响持续。再就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组织财政收入困难很大,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地税及财政部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深入研究财税形势,及时落实征管措施,充分挖掘潜在财源,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二、优化支出结构,服务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

2013年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9条规定”和哈尔滨市“10项规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一心一意惠民生,尽心竭力谋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加大财源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求,财力进一步向民生、弱势群体和三农领域倾斜。一是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投入65,000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0%;通过“一卡通”直接下达拨付各项强农惠农补贴28,2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投入53,800万元;再就业资金投入2,798万元;城乡低保投入13,991万元;医疗保险投入7,050万元;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15,760万元,参合率达到100%。落实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有关政策,拨付了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6,404万元,新建亚臣中学及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5,900万元,使广大群众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是加大城乡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使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改观。完成了市区内政法路、新生路、北环路等主干道路扩建改造,城区供水工程、新建水厂及供、排水管网改造;完成了金山公园二期、城乡天网工程、路灯安装、铺装步道板、既有楼体改造和城市绿化工作。这些项目的建成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五常城市环境和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了铁通路沿线村屯的铁栅栏的补课升级;改造农村泥草房4,083户、危房2,389户、发放廉租房补贴3,650户;建设五常、拉林、山河四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三是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勤俭节约。我们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实现了公用行政经费压缩控制目标。

三、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

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筹集资金的职能作用,以服务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千方百计筹措落实资金,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园区不动摇,进一步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把园区作为产业项目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支撑的原则,推进牛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壮大税源基础。继续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纳税大户实行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注重密切联系渠道,争项目争资金取得新突破。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下,财政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增长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积极与上级财政部门联系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建设及转移支付资金,2013向上争取各项结算补助及专项补助资金280,000万元(其中专项补助185,000万元,结算补助95,000万元),比上年增45,000万元。一方面减少了我市财政面临的收支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保稳定、保增长、保运转,更好地创造了社会和谐。

五、注重体制保障,财政各项改革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编制,使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科学化、完整化。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高效。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提高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采购资金效益。四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大监督理念,提升监督科学化水平,推进财政绩效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注重加强正确引导,干部队伍呈现新面貌。

年初以来,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以造就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己任,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财政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执行力、操作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有效展现了财政部门和干部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各位代表,2013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突破历史。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财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仍需大量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政府历史债务较重,偿债压力较大,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预算(草案)安排。

201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14年我市预算编制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坚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政管理,推进财源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14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18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增收24,00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0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增收13,500万元。

按照可用财力,财政公共支出预算安排180,000万元(不含专项和基金支出)。

完成2014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投入机制,放大政策效应,支持推进牛家园区建设,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全力扶持企业发展,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及时兑现帮扶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三是抓好政府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注入资本金和优质资产等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促进规范化管理,引导社会投资稳步增长,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二、强化税收征管理,促进财政增收。

紧紧围绕全年预算收入目标,按照应收尽收、从实从快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充分挖掘征收潜力,加强各类收入征管,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各征收部门目标责任,及时分解任务,加强协调联动,努力保证目标增幅;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税源监控,加快主体税种征收进度,努力保证收入均衡入库;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税机制,切实做到“抓大、管小、堵漏、拓新”,坚持扩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努力保证财政收入质量。

三、坚持厉行节约,促进收支平衡。

一要严格预算约束,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二要大力控减一般性支出,严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公车运行费、接待费、会议费、出国(境)费要继续实行零增长。三是优先保障重点支出。调一般、保重点,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各项支出,确保工资正常发放、机关正常运转,确保大部分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2014年我市地方津贴每人月增312元,地方津补贴每人年均18,000元,达到省要求津补贴发放标准最上限,人员工资标准在哈尔滨市所属县居首位。

四、深化财政改革,促进规范管理。

按照依法理财的要求,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为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资金监管,切实提高预算绩效。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规划、调控和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以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效益为中心,采取收支并举、查管并重的方法,突出专项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切实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五、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为国聚财、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服务周到、廉洁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方针,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争创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效能型集体、廉洁型班子。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主动服务市域经济的能力,积极谋划全局,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确保财政资金、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拼搏,求真务实,全面完成2014年财政工作任务。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六

各位代表:

2012年,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认真执行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财政预算报告的决议,实现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确保了财政收支平衡。

(一)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3、财政总收入完成150564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基金收入与上级各项补助收入之和)。

(二)财政支出完成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22945万元,同比增长21%;。

2、上解支出完成1530万元;

3、财政总支出完成150564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

(三)基金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年县本级基金收入完成13163万元,完成预算的220.8%;

2、上级补助基金收入12926万元。

3、全年基金总支出完成26089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

二、2012年财政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三大工程、五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财政支撑引导作用,努力挖掘增收潜力,重点保障民生支出,稳妥推进财政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组织收入、对上争取双轮驱动,财政收支再攀新高。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主动帮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税务采取科技治税等手段,确保了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县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3088万元和2919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4%和28.2%。为弥补自身财力不足,实施对上争取奖励办法,增强了全县各部门争取资金的主动性,全年争取上级补助收入63661万元,比去年增加18581万元,增幅41.2%,有力支撑了全县经济发展。

(二)财政引导支撑作用越加凸显,重点项目建设得到保障。

加强与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合作,为10户企业协调财政担保贷款3500万元;积极与省开发银行沟通联系,协调5000万元政策性贷款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冠强led、天地药业、大昌肉鸡等项目顺利推进;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为企业争取财政贴息、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资金2852万元,助推企业提档升级。

(三)财政公共属性获得充分发挥,民生支出全面落实。

以年初承诺的“10件实事”为投入重点,统筹调度,科学安排,全年投入民生方面的资金占总支出的24.14%。一是投入4000万元建设鸡讷路支线、拓宽森林公园旅游专线32公里。二是安排财政担保基金200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妇女提供贴息贷款1133万元。三是投入170万元启动高龄老人补贴工作。四是投入756万元新建会发镇幼儿园和县特殊教育学校。五是投入660万元新建120急救指挥中心;统筹安排资金,启动中医院移址新建工程。六是公职人员人均月工资上调280元。七是一次性投入匹配资金375万元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八是争取资金4000万元配建经济适用房120套、廉租房80套,改造农村泥草房和困难家庭住房1809栋。九是投资450万元解决15个屯的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十是安排资金290万元提高乡村两级经费标准。

(四)各项机制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管理更加科学。

一是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撤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用于财政性资金支付的实有资金账户。二是建立财政投融资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共评审项目11个,审减率达到16.4%,节约财政资金403万元。三是完善财政同步监督机制,对财政资金从预算、执行到使用结果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全过程监督。四是政府采购得到新加强,通过规模和集中采购,节约资金219万元,节约率16%。五是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使其逐步进入了规范化轨道,启动了公务卡制度改革,实现了公务消费公开透明。

过去的一年,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少税源型项目,规模纳税企业较少;二是争取资金单兵作战,部门之间协作力度不大;三是财政刚性支出过快,项目资金投入较为分散;四是个别单位财经纪律意识淡薄,执行财务制度随意性较大。

2013年财政工作将按照县十五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要求,以“三大工程、五大战略”为主线,构建“对上争取、科学投入、融资保障”三项机制,加强财源建设,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改革步伐,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建设现代中等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财政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实现50413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实现34162万元,分别增长17%。

(一)突出抓好财源建设,加快形成财政增长的内动力。

重点扶持开发区建设,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用,跟进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政府承诺的招商政策,按照企业缴纳的税费额度,以奖励方式补偿企业建设;跟踪国家财政政策,为企业争取贷款贴息、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扶持资金;包装硅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等优势项目,力争纳入省市财源项目库,争取上级财政扶持。

(二)积极发挥财政支撑作用,推动“新战略”加快实施。

按照“三大工程”和“五大战略”要求,努力发挥财政职能,集中优势财力,捆绑同类资金,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顺利实施。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推进道路、“三供两治”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重点产业投入,围绕硅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三大产业,特别是肉鸡养殖、食用菌园区、水稻园区等进行重点投入;三是加大民生项目投入,围绕县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重点安排资金。

(三)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保障各项建设资金需求。

一是完善对上争取机制。科学确定指标,对达标的给予重奖,对未达标的进行严罚,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合力对上争取资金的良好态势。二是建立科学投入机制。改变以往的现金直投方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放贷、周转扶持等方式,鼓励产业和项目发展,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三是建立融资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重点加强与省市财政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建立担保分公司,为我县提供规模贷款;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沟通协调,做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平台,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贷款;鼓励县内商业银行放低对地方放贷门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加快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促进财政工作科学规范运转。

把改革作为发展动力,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效益、要效率,推进财政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规范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制度;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促进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建立科学有效的投资评审机制,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严格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增加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财政收支监督检查,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廉洁使用。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七

(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二.公司接受专项用途的资金管理情况如下:

12项专项资金又分为两类:征税收入及不征税收入。四项专项资金都取得了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专项资金拨付证明,明确了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名称、拨付时间、用途、拨付金额、拨付企业名单等详细信息。第1-3项有专项资金管理文件,第4-12项没有。可以说公司所取得的专项资金分两种类型。

三.不征税收入及征税收入。

第一类不征税收入:第1-3项830万应为不征税收入。无论是财税[]87号还是财税[]70号,都要求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我公司350万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范围,适用【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180万有市级拨付资金部门资金管理文件,300万区级拨付资金部门管理文件。因此,1-3项专项拨款中,350万、180万、300万可以享受到不征税收入的税收待遇。既然政府部门给予企业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是对企业的一种扶持,就应该将这一政策做完善,真正使企业得到实惠。

【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规定,项目单位收到投资补助后,必须专款专用,单独建账核算。

公司取得的350万投资补助是中央对地方项目的投资补助,武发改工业(2011)530号转发湖北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计划,文件依据是湖北省鄂发改投资【2011】1261号,属中央对地方项目的投资补助,中央预算内投资为国家补助资金,可参照中央对地方项目的投资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比照执行。

对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

在会计上应单独设置相关科目进行核算。专项用于项目建设,严禁截留,挤占或挪作他用。

第二类征税收入:第4-12项专项资金101万元没有专项资金管理文件,不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是按应税收入进行核算处理的政策依据。应税收入在核算上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公司取得财政专项资金得到的实惠。

企业从财政取得的款项830万,企业可以说取得了无息贷款,按3-5年期贷款利率6.9%计算,专项基金预计资本化600万,230万费用化。企业得到的实际好处是节约5年利息费用约200万。资本化600万国家将以折旧不允许税前抵扣的方式逐步收回。

五.未能遵循专项资金管理规定造成公司补交所得税及财政处罚风险。从财务中心对专项资金的核算分析:财务中心收到投资补助后,没有单独建账核算,没有体现专款专用的管理要求。据财务人员反映,天健审计事务所要求财务中心在年末将所有到账专项资金,视同应税收入计算缴纳所得税,天健事务所要求调整所得税额不能说没有道理。20收到的专项资金180万、300万已在天健事务所的建议下调整缴纳了所得税,350万也要补交所得税。三项专项资金交纳所得税207万。

中央对地方项目的投资补助,一旦被拨款部门认定,款项没有按核定项目实施使用投资补助。或未按规定安排使用投资补助,有可能将要受到拨付的投资补助资金收缴国库的处罚,也会给以后年度申请专项资金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六.企业在处理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时,应遵循后续管理,防范涉税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不征税收入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里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这里的5年不是指5个纳税年度,而是指取得资金后的连续60个月内;第二,如果企业取得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资金在第六年转作应税收入处理了,则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取得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已经按不征税收入从所得额中扣除,不征税收人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形成的资产计算折旧、摊销时,若再在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就会获得双重优惠,这是不允许的。因此,企业在处理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时,应弄清财税[2011]70号文件精神,遵循后续管理,防范涉税风险。

审计部建议:。

财务中心对于取得的符合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按类别和取得时间在会计上进行单独建账核算,体现专款专用的管理要求。从管理税务风险的角度出发,积极从合理性角度出发,把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运用好。

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审计部。

二oxxx年十一月一日。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八

中共天城县委:

1-4月,我县财税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省财税工作会议、县委十届三次全会会议精神,围绕年初县人代会提出的财税目标任务,以“先教”活动为契机,深化财税改革,强化财税监管,各项税收征管入库情况良好,财政预算运行情况平稳。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截止4月25日,全县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7,638万元,比上年增收4,408万元,增长19%。在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756万元,比上年增收3,680万元,增长24.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14万元,为年初预算数的40.5%,比上年增收3,059万元,增长42.8%;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542万元,比上年增收621万元,增长7.8%。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774万元,比上年增收359万元,增长10.5%。完成上划“所得税”收入5,108万元,比上年增收369万元,增长7.8%,其中:上划企业所得税完成2,240万元,比上年减收494万元,下降18.1%;上划个人所得税完成2,868万元,比上年增收863万元,增长43%。

全县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2,800万元,比上年减支166万元,下降1.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958万元,为年初预算数的22.3%,比上年增支1,137万元,增长19.5%;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842万元,比上年减支1,303万元,下降18.2%。

(一)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14万元,比上年增收3,059万元,增长42.8%,增长势头较好,为年初人代会批准预算数25,200万元的40.5%。分税种看主要是:增值税完成1,1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7万元,增长23.5%,主要是烟草企业增值税增收、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比上年增加,以及云南滇能天城发电有限公司投产增加收入而使增值税增收,其他方面还有煤炭价格上涨、炼焦生产扩大、供电价格上涨也使增值税增收。由于主体税种增收,带动附加税费的增收,其中城建税完成531万元,比上年增收91万元,增长20.7%,教育费附加完成3,440万元,比上年增收436万元,增长14.5%;企业所得税完成19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2万元,下降17.6%,主要是烟草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减少所致。其他税种有增有减,增减幅度不大。

(二)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5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1万元,增长7.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完成8,506万元,比上年增收589万元,增长7.4%,主要是生态园、湖泉公寓、州烟草公司等建设土地征用取得收入。

(三)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958万元,比上年增支1,137万元,增长19.5%,为年初人代会批准预算数31,200万元的22.3%,支出进度偏慢,主要原因是资金调度困难,一些专项支出尚未拨付;部分项目尚未实施,资金无法拨付。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84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03万元,下降18.2%,主要是由于上年的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支出基数高。

(一)认真落实各项收入指标。财税部门根据县人代会通过的预算收支方案,结合上级财税部门下达的任务,将收入任务及时下达到各乡镇,分解到各征收机关,落实到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肩上。

(二)积极组织各项收入。财税部门一手抓“先教工作”,一手抓“组织收入”,做到“先教”工作见成效,组织收入见成绩,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756万元,比上年增收3,680万元,增长24.4%。

(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财政部门在确保工资发放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合理调度资金,支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到4月25日,共拨付专项资金6,40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专项资金800万元,基金预算专项资金5,600万元。与此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小金库检查工作,抽调人员对上年度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五)开展税收宣传工作。今年的税收宣传月,税务部门开展了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头四个月,各项税收征管入库情况良好,财政预算运行情况平稳。但全面分析20全县的财税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收入方面: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因一些不可比的因素将上年的收入基数撑得过大,今年要在高基数上求增长非常困难。因此,要完成与省政府鉴定的县域经济财政考核目标(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2%),任务非常艰巨。支出方面:教育部门“一费制”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由差额供养变为全额供养,公安系统执行新的公务费标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卫生人员、中小学教师划入地方管理,保县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支出,归还到期债务等将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压力,预算平衡困难。

五、下一歩的财税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分析调查工作。一是做好税源分析工作,财税部门要深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对纳税大户进行税源调查,摸清底子,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监控,确保主体税种稳定增长,全面实行征、管、查三权分离,加大稽查、处罚力度,走强化税源控管、堵漏增收的.新路子;三是要将农业税税率从5%降至2%的政策尽快落实到农户,以便加强对今年的农业税征收管理。

(二)千方百计做好组织收入工作,要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任务非常艰巨。在组织收入上,一是要重视对零星税种的征管,既要抱“西瓜”,也要拣“芝麻”;二是要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规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入管理;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税收服务工作,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

(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一是牢固树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思想,切实落实好“两个务必”的要求,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二是严格财政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弥办发〔〕10号文件,加大财政项目资金跟踪问效力度,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确保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三是严格预算,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用车、开会、电话、接待”支出。

(四)加大财源建设的力度。一是加强与省州有关部门沟通,尽快落实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扶持项目和扶持资金;二是要全力筹措资金,支持天城工业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财源建设的步伐,为财政增收打牢基础。

以上是我县今年1-4月的财政预算执行及财税工作报告的情况,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增收节支”这一财税工作的主题,树立科学的理财观,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天城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九

各位代表: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实现了市委、市人大提出的再升位目标,财政支出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在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报告的全市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8747万元,执行中,市财政局汇总区县人大批准预算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1318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672万元,占预算的117.91%,比上年增加17522万元,同比增长27.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位居全省第七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3098万元,占预算的99.10%;非税收入完成34574万元,占预算的196.94%。全市上划两税收入完成90941万元,比上年增加15613万元,增长20.73%。

在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报告的全市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64000万元。区县人大批准预算后,市财政局汇总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79170万元。执行中发生了以下几项变动:一是省给予我市一般性转移支付、国债项目等专项拨款及结算补助等增加134673万元;二是各级动用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16354万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2354万元。以上几项共需调增支出预算153381万元,全市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332551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1584万元,占变动预算的93.70%,比上年增加64176万元,增长25.94%。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初步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672万元,加上上划两税返还收入2788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0066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收入19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7695万元,调入资金2354万元,上年结余6063万元,收入总计为333657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311584万元,上解省支出1789万元,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年继续安排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20967万元后,2005年当年结余4019万元用于消化历年赤字,全市累计赤字683万元。

2005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24543万元,上年结余4513万元,省补助基金收入2154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31210万元。减去当年基金支出23935万元后,结余7275万元,将按规定转入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

2005年,全市预算外资金收入46134万元,比上年减少1391万元,下降2.93%。全市预算外资金支出39933万元,比上年增加998万元,增长2.56%。当年末全市预算外资金结余3883万元。

以上数据均按年终快报初步汇总,待决算草案编制完后,数据还可能有变化,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下面着重报告2005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6830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372万元,占预算的120.48%,同比增长28.56%。其中,税收性收入完成28183万元,占预算的101.85%;非税收入完成16189万元,占预算的176.74%。市级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增值税完成5268万元,占预算的78.39%;营业税完成9255万元,占预算的105.21%;企业所得税完成2938万元,占预算的95.54%;个人所得税完成1883万元,占预算的110.18%;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4129万元,占预算的110.99%;罚没收入完成1093万元,占预算的136.63%;行政性收费收入完成6513万元,占预算的83.07%。

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39830万元。2006年1月,市财政局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变动为88181万元,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省专项拨款补助、结算补助及区、市、县、自治县上解等增加39436万元;二是动用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7542万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1373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0468万元,占变动预算的91.25%,同比增长28.19%。各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完成3212万元,占预算的49.3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完成729万元,占预算的60.30%;科技三项费用完成818万元,占预算的100%;农业支出完成1701万元,占预算的99.42%;教育支出完成4448万元,占预算的98.93%;科学支出完成689万元,占预算的100%;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888万元,占预算的99.4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完成23533万元,占预算的94.32%;行政管理费完成8991万元,占预算的100%;公检法支出完成11598万元,占预算的99.66%。总体来说,全年市级支出预算执行较好。

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初步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372万元,加上上划两税返还收入2788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0066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收入19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7695万元,区县上解收入2319万元,调入资金1373万元,上年结余4798万元,收入总计为270430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80468万元,全市上解省支出1789万元,补助区县支出180026万元,以及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7713万元,市级财政当年结余308万元,市级累计结余434万元。

2005年市级基金收入完成5040万元,上年结余764万元,省补助基金收入373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6177万元。减去当年基金支出4002万元后,结余2175万元,将按规定转入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

2005年,由于将区县车辆通行费收入等纳入市级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当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入16980万元,比上年增加4016万元,增长30.98%。市级预算外资金支出12082万元,比上年增加4069万元,增长50.78%。当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支相抵,结余2449万元。

以上数据均按年终快报初步汇总,待决算草案编制完后,数据还可能有变化,再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关于过去五年财政工作总结和2005年的财政工作。

过去的五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积极服务某跨越式发展全局,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财政收入规模连续跃上新台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在全省各市州的排位由的第九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七位,五年内上升了两位。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77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6?10%。二是全面推进财政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市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决定》要求,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财政改革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是财政支出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五年来,全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争取国债资金6.07亿元,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优先保障工资发放,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和工资直发等改革措施,彻底解决了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问题;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87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3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8.66亿元,确保了6.3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2万户低保对象和9.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法定支出也按要求予以了支持,促进了全市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财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依法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五是积极发挥市带县功能,促进区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市对县分税制财政体制,打破了企业的级次界限,调动了区县增收的积极性;争取、落实了对三个民族区县的财税优惠政策,调整了对民族区县的财政体制,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积极落实区县转移支付资金,五年来,共落实区县转移支付资金20.82亿元。同时,市财政还通过加强资金调度,支持区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财政收支规模迅猛增长的五年,是财政改革全面推进的五年,是财政保障水平大为提高的五年,是财政监管不断强化的五年。

2005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市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财政工作的要求,通过开展财政系统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理财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新贡献。

(一)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确保了财政收入预算的完成和再升位目标的实现。

2005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钢材、水泥、铁合金、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进行严格控制,对以基础产业为骨干的我市经济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给全市财政增收带来很大困难。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在调控中把握好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保持了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再升位目标要求,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再升位目标的实现。一是继续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责任制,将财政收入任务纳入市委对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并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激励机制,调动了各区县和征收部门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了收入督导,确保再升位目标的实现。为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再升位目标的实现,针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们及时组织四个督导组,深入区县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收入进度,指导帮助区县提高认识,查找问题,增添措施,促进增收,为实现全市财政收入再升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财政税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全市财政收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政府多次组织财税部门研究协调,及时解决了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全市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确保了税收性收入稳定增长。各级税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完善了征管手段,初步实现了税收网络化管理,对服务行业营业税实行了有奖发票管理办法,加强了税收稽查,堵塞了收入漏洞,为全市财政收入再升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五是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加强了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非税收入的征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促进了收入的及时入库;加大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加快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其它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进度,对闲置资产进行了公开拍卖;加强了国有土地经营收益的收缴入库工作,保证了各类非税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确保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共争取国债资金1.45亿元、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各类补助资金2.59亿元,引导和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刺激内需、拉动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支持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共争取和安排技改财政贴息和项目补助资金956万元、工业发展资金200万元,促进我市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和对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我市企业出口创汇和发展壮大。积极创新服务机制,发挥担保公司担保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按照市委关于建设“中国第一山”的要求,积极筹集财政性资金8787万元,支持打造“中国第一山”的有关交通建设和环境改造项目。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财政支农工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预算安排上,全市各级政府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对农业的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共投入各种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资金4500多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市级专门安排粮食生产专项经费350万元,支持优质粮食生产和科技示范工程。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向上争取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3900多万元,用于扶贫新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了全市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争取和安排农村医疗卫生专项经费,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争取和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028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落实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的财政保障措施,继续开展“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070万元,用于民族区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同时还积极帮助马边彝族自治县实施“两基”攻坚工作,争取和安排专项资金1350万元,保障了马边彝族自治县顺利通过“两基”验收。认真落实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财税政策。认真执行有关停征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和少数民族区县农牧业税全部停征的政策,并落实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800多万元,既维持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将粮食直补资金1840多万元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增加了农民收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多渠道筹集财政性资金6400多万元,用于解决各种政府工程欠款和历史遗留的农民拆迁补偿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利益。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争取和安排劳务开发培训经费270万元,培训农民工22万人次。开始着手研究失地无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正在开展有关准备工作。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2005年,各级财政部门把维护社会稳定,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妥善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问题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当年全市实际支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574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855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5062万元,拨付职工安置和稳定支出7774万元,保证了全市7000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2万名失业人员、7.38万名城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向上争取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资金2125万元,解决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市级安排再就业资金553万元,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代缴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担保发放小额贷款600多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发挥市带县功能,支持区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积极向上反映我市区县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多渠道落实转移支付资金5.88亿元,保障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对民族区县和贫困县经济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为三个少数民族区县和财政困难县井研县、五通桥区落实和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30亿元,促进了民族地区和困难区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了对困难区县的资金调度,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和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另外,各级财政部门还切实把工资发放和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继续实行工资直接支付,充分保障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精神,千方百计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支持交通建设项目,改善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确保了本届政府最后一年全市财政收支平衡。

(三)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全面深化财政改革。

2005年,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各项财政改革。一是全面推进了县级政法部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省委关于建立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从2005年起,对县级公安、法院、检察、司法等政法部门的经费实行财政保障,为政法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有效打击各种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初步实现了政法部门满意、党委政府满意和人民群众满意。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部门预算管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部门的公用经费系数进行了调整,以保证各部门的正常运转。完善了项目编制程序,统一了项目支出类别和标准,细化了项目具体支出,使项目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三是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重点对区县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开展督促检查,进一步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全年全市实现直接支付17.13亿元,授权支付13.66亿元。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2005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5.01%,节约资金254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0.85%。五是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体制改革,加大了办公用房调配力度,推行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试点工作。

(四)切实加强了财政监管,财经秩序开始好转。

开展了财政资金的专项检查,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对国债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查出的各种问题按规定进行了纠正。同时,加强了财政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财经秩序得到整顿。针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有所弱化的现象,市级开展了对二级单位的财务大检查,检查出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隐匿截留财政收入等违纪违规行为金额达795万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查处和纠正。按照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加大了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5年超额完成了当年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任务。加强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建立了财政性基建项目评审专家库,实行三级审核,评审质量得到提高。2005年,完成评审项目263个,评审金额6.05亿元,审减金额0.67亿元,审减率11%。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川信乐办、某信托的关闭清算和某大厦的资产处置工作,既保证了国有资产不被侵占和流失,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从总体上看,尽管去年我市财政收入实现了再升位目标,财政保障能力有所增强,财政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二是财政支出特别是维护稳定支出压力巨大。近年来,由于我市企业破产转制、经营城市拆迁安置,各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重,各级财政用于稳定方面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三是财政负债仍然沉重,财政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和释放。四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财政资金的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五是财经秩序仍未根本好转,一些部门和单位逃避财政监管,转移收支,私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关心,并多次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财政工作中认真研究,并不断加以解决。

三、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省政府《关于编制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今后五年的经济工作和2006年全市财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市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关于我市财政工作的各项方针和指示,按照“五个统筹”和中央关于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加强收入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完善收入激励机制,保持财政收入的增长势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为民理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保证财政资金高效运转;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管,从严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结合我市2006年经济增长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的初步安排是: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拟安排为106600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12%。加上预计省对我市的税收返还收入、省各项补助收入,减去应上解省的支出,全市2006年可用财力为210070万元,相应安排一般预算支出210070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9.50%。全市算总帐,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以上全市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代编的,待各级政府预算编制完成并经同级人代会批准之后,我们将汇总情况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下面着重报告2006年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根据财政收入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的'总要求,2006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为40620万元,同口径比预算基数增加4353万元,增长12%。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增值税6006万元,增长14.02%;

――营业税10600万元,增长14.54%;

――企业所得税3410万元,增长16.06%;

――个人所得税2150万元,增长14.17%;

――城市维护建设税4710万元,增长14.06%;

――行政性收费收入5612万元,同口径增长1.65%。

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620万元,加上省补助全市收入、区县上解收入,减去全市上解省支出、补助区县支出后,2006年市级可用财力为46936万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市级的实际情况,2006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46936万元,比2005年支出预算基数42820万元增加4116万元,增长9.61%。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一般预算支出安排的主要项目是:

――科技三项费用470万元,增长17.50%;

――农业支出1893万元,增长11.03%;

――林业支出428万元,增长10.88%;

――水利和气象支出700万元,增长11.11%;

――文体广播事业费2531万元,增长10.81%;

――教育支出4936万元,增长10.18%;

――医疗卫生支出2514万元,增长10.02%;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910万元,增长10.44%;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210万元,增长10.50%;

――行政管理费6780万元,增长10.06%;

――公检法司支出9563万元,增长10.64%;

――总预备费500万元。

2006年市级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为8683万元,相应安排基金预算支出8683万元。

以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同时,将市法院、市计委、市农业局、市民政局、市粮食局等五个部门2006年的部门预算草案提请审议,为加强和完善市级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四、关于2006年的财政工作。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推进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五年。在未来五年中,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为各部门经费保障工作服务,为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紧紧围绕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开展财政工作,按照市委确定的未来五年工作重点,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支出结构,为市委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要不断提高财政部门和财政系统的执行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得到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做到政令畅通。

未来五年,我市财政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抓好收入征管,确保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保障重点支出,提高我市经济发展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财政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强化财政监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财政经济环境。

2006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级财政部门要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改革创新,服务全局,不断提高财政系统理财能力,为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促进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发展、促增收,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健的财政政策,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协助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支持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合理使用好技改贴息资金、项目补助资金、工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用于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完善国有土地经营收支计划,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收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实现政府对土地收益的统一安排使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多渠道筹集经营城市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镇化进程。认真按照市委关于加快我市公路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改善我市交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积极支持建设“中国第一山”工作,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服务农村的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今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政策和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区县和困难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搞好对区县的资金调度,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经济实力。

在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财政收入征管,使经济增长成果在财政收入上得到充分体现,确保财政收入保持相应的增长势头。要继续对财政收入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强化各区县和市级征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各级税务部门要不断完善征管措施,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确保税收性收入的快速增长。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研究非税收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非税收入的持续增长。认真组织实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国有土地经营预算,加大国有资产的经营力度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管理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土地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二)调结构、保重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要不断提高财政的保障能力,优先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财政资金保证。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安排好支出预算。要进一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研究和制定实行“一费制”收费后造成教育经费不足的配套保障措施,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学校公用经费,不断提高对教育的保障水平。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安排好科技三项费、科普经费,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要求,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丰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加快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重点增加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防治和妇幼保健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健康安全的投入,不断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抓好峨眉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要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将财政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要继续安排好社会稳定资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要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加大“两金”征缴力度,增加预算安排,搞好资金调度,及时拨付资金。三是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生活,抓好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及失业人员救济金的发放工作,安排好涉及社会稳定的各项资金,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不断提高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解决好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问题。要探索建立失地无业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关心失地无业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好各级政府工程欠款造成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三)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

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县财政体制,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建立增收节支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促进市县共同发展。二是要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针对长期以来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重支出、轻管理的问题,加强对支出的追踪问效,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6年在教育和政法部门的项目支出上尝试进行绩效评价考核,2006年在市级部门全面推行,以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三是要完善部门预算,规范项目预算管理办法,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逐步将各部门的预算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简化支付流程,扩大支付范围。五是要深化县级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研究区县建立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政法保障资金及时到位,同时督促政法部门依法行政。六是要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支管理,继续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统管工作,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四)抓监管、重查处,全面整顿财经秩序。

要针对当前财务和国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切实加强财政国资监管,彻底改变“重支出、轻监管”的状况,认真查处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整顿我市的财经秩序。要立足收入抓监管,开展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继续抓好财政收入入库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混级混库、私设小金库和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行为;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改革,从今年起将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门票收入全面纳入市级财政专户管理。要立足支出抓监管,加强对财政大额资金使用的管理,搞好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推进财政支出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加强对社保资金、国债资金、农业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挤占挪用等违法乱纪行为;抓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重点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检查,进一步扩大财务检查范围,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各类腐败行为的发生;继续加大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力度,基本完成市级到期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工作;搞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努力使财政性投资项目全部纳入评审范围,并不断提高投资评审质量和效率。要立足改革抓监管,不断提高财政改革的执行力,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财政改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打击各类不执行财政改革政策、逃避财政监管的行为。围绕国资工作抓监管,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重视财政性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努力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政府举债的监管和控制,严格执行政府举债审批制度,从严控制新增负债,对历史性政府负债要认真研究,落实还款来源,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消化,有效化解财政风险。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法》,主动接受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对财政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增强财政的民主决策水平。同时,要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加强对查处问题的整改,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内部审计,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内部检查,防患于未然。

各位代表,实现今后五年财政经济发展目标和全面完成2006年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财观念,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财政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财政工作中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阳光”理财,提高理财水平,为建立透明、廉洁和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十

当前,xx市(县)企业财务会计素质总体情况较好,无论政治思想觉悟与业务工作技能基本适应企业财务工作需要,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记财务工作宗旨,根据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变化,较好地完成财务工作任务,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做到爱岗敬业、知法守法,正确处理做好财务工作与服务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又促进了企业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当前企业财务会计素质存在的问题。

1、企业部分财务会计政治素质不够高。

要做好企业财务工作,财务会计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完成财务工作任务。但有的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唯命是从,不敢提不同意见,对不符合规章制度的业务不敢拒绝办理,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不闻不问,政治素质不够高。

2、企业部分财务会计业务素质不够高。

少数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核算不够规范,执行财务制度不够严格;未能正确及时核算企业各项收支和盈亏,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凭证、账簿无摘要,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更正方法不正确,会计凭证制证人、复核人、财会主管人章印不全;资金管理存在漏洞,没有严格按照银行规定的现金支付范围使用现金,有大额现金支付的现象;部分企业只有年度财务分析,季度分析、专题分析不够,财务分析质量不高。

3、企业部分财务会计服务素质不够高。

企业部分财务会计努力奉献、自觉服务的观念不强,团队意识缺乏,协作精神不够,下车间深入职工少。对部门间配合不主动、不积极。对职工有关财务方面的咨询懒得回答,不愿积极解决职工提出涉及财务方面的问题。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习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企业财务会计要通过加强学习锻炼,提高四方面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财经纪律,立志献身财会事业,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知识素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发展形势的需要,参与现代化企业管理,要熟悉国家的财政、财务法规,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相关专业知识包括财政、税务、法律、金融、市场、外贸、外语等。三是道德素质。要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廉洁奉公、作风正派、严守职业道德,不受他人和其他因素的不良影响。要廉洁自律,坚持依法行”事”,依规办”事”;不受拜金主义影响,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四是心理素质。要具备遇事不惊,沉着冷静、决策果断和为完成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化解阻力,迎难而上的心理素质。

2、树立先进思想观念,当一名合格财务人员。

企业财务会计要树立先进思想观念。一是市场、竞争、风险观念。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的各项理财活动都要围绕市场开展。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企业要参与竞争就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除了要树立市场观念外,还要有竞争意识,同时要高度关注理财领域的财务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并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二是政策观念。要熟悉政策,特别是财经方面的政策,做到一切财务活动的运行都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三是关系观念。要处理好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职工等方面的关系。要处理好企业与税务、工商、银行、财政等部门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企业财务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取得成绩。四是参与观念。要树立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的思想观念。既做好本职工作,又有大局和全局观念,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运筹帷幄。五是信息观念。要树立全面的信息观念,注意收集、整理、把握和正确运用各种财务信息,能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六是决策观念。要掌握财务预测、经营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六种基本方法,树立决策观念,不仅要参与企业生财、聚财、用财的研究,还要能提出最佳的可行的决策意见和为完成决策所应采取的措施。七是效益观念。要树立效益最大化观念,这是企业生产经营追求的最终目标,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效益高低。树立效益观念包括了树立成本核算观念、增收节支观念、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和盈利观念。财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提高效益这个目标通过成本否决,落实消耗定额,通过开源节流、增产增收、节约开支、加速资金周转等办法,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八是法律观念。要树立法律观念,充分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依法理财、依法治企业。不仅要贯彻有关的会计法规,还要了解、贯彻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其他法规,使会计行为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进行活动。

3、提高工作业务能力,适应全面财务工作的需要。

企业财务会计要提高工作业务能力。一是理财能力。要组织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和信贷计划,负责筹措资金,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并将计划与执行情况报告给企业领导。要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监督,督促企业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要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和财务制度,利用财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要协助企业领导对企业经营、投资等问题做出决策,承办企业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二是创新能力。要具备不断进取的开拓创新能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不配当一个财务人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推进财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协调能力。要妥善处理与上级、同级之间人际关系的能力。财务人员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要获得上级的信任和理解,表现在要“服从”上级,若有疑义,用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在处理与同级的关系时,要互相配合,分清职责,不争名夺利。要了解上级,就是要把握上级的整体思想;了解同级,就是要相互沟通信息,协调一致。对上级应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对同级不相互嫉妒、相互攻击。

4、树立服务意识,全面做好财务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务知识已不是财务人员的专门知识,已进入千家万户,普通职工也要使用到。财务知识的普及,一方面消除了部分职工以前对财务会计的误解,以为财务会计每天坐办公室、用电脑,工作很轻松!使他们懂得财务工作是非常烦琐的,必须要认真、细致、耐心,才能做好;而要做好财务工作,实现零差错,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决不是轻而易举可得。另一方面他们碰到财务上的困难,需要向财务会计咨询,需要得到财务会计的帮助。为此,我们财务会计树立服务意识,帮助职工掌握基本财务知识,提高职工理财水平。比如:要指导、帮助职工怎么填支票、怎么开发票、怎么识别真假发票等等。在服务好职工的同时,也要服务好企业内部各部门,促进企业整体工作的发展。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十一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切实增强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组织收入,重点保障工资、正常运转和民生支出,有序推进财税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2016年,预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935万元,同比上年完成108373万元,增收7562万元,增长7%。其中:

财政系统预计完成27474万元,比上年完成37493万元减收10019万元,下降26.72%。

全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8694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30613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19700万元(含置换债券)、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上年结转35383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550763万元。

2016年,预计全市财政总支出51449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1046万元(比上年382659万元增长7.42%),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99750万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3627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076万元,比上年增加2652万元,增长8.71%。

2、国防支出465万元,比上年增加41万元,增长9.67%。

3、公共安全支出14896万元,比上年增加1499万元,增长11.19%。

4、教育支出62817万元,比上年增加4430万元,增长7.57%。

5、科学技术支出1973万元,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33.76%。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343万元,比上年增加2827万元,增长51.25%。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628万元,比上年增加4676万元,增长6%。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9358万元,比上年增加1233万元,增长2.56%。

9、节能环保支出9219万元,比上年增加1904万元,增长26.02%。

10、城乡社区支出20529万元,比上年增加4708万元,增长29.66%。

11、农林水支出64827万元,比上年增加30万元,增长0.05%。

12、交通运输支出11304万元,比上年增加1739万元,增长18.18%。

1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1112万元,比上年增加350万元,增长3.25%。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794万元,比上年增加37万元,增长2.1%。

15、商业服务业支出2492万元,比上年增加61万元,增长2.5%。

16、住房保障支出34300万元,比上年增加737万元,增长2.19%。

17、其他支出155万元,比上年减少14万元,下降8.28%。

18、国土海洋气象支出3688万元,比上年增加558万元,增长17.82%。

19、金融支出24万元,与上年持平。

20、债务付息支出1043万元,比上年增加418万元,增长66.88%。

2016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1530万元,上级对本级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9068万元,上年结余11415万元,收入合计4万元,比上年完成63178万元,减少21165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有:城市公用事业附加36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6万元、其他收入374万元。

2016年,政府性基金支出31900万元,比上年支出49777万元,减少17877万元。主要支出项目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25617万元、农林水支出88万元、资源勘探信息支出21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7万元、其他支出2477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52132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65252万元,利息收入494万元,财政补贴收入86373万元,转移收入13万元。按险种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816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345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9220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561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7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588万元、生育保险基金340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73174万元。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58607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741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23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122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488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82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228万元、生育保险基金98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85800万元。

2016年末滚存结余62652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50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674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046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616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331万元、失业保险基金3002万元、生育保险基金2402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3465万元。

(五)围绕预算执行所做的主要工作。

1、着力加强财源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大会战”。投入资金20.62亿元,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园区新建道路4千米,建成标准厂房14.3万平米。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新引进湖南闽商服饰集团等74个服装产业项目进驻园区,项目总投资38亿元。园区新建成项目19个,创利税20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投入22亿元,加强船舶产业园建设,船舶产业全年创税3000万元。争取芦笋品牌开发项目资金130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500万元,加强沅江芦笋品牌推介,发展芦笋加工企业24家(其中规模企业3家)。争取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900万元。三是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改造提升麻纺、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申报企业技术创新改造项目23个,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432.23万元。认真清理涉企收费目录清单,严格执行收费清单之外无收费。组建“助保贷”,实施“三帮”(帮大、帮特、帮群),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投入1637万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公路桥维修改造步伐。投资3.27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在草尾、阳罗洲等5个镇19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万亩。争取旱改水建设项目指标4.2万亩,引入社会投资1.8亿元。争取洞庭湖区沟渠疏浚补助4300万元、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500万元,争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园等项目资金900多万元。

2、切实强化财税征管。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将全年财税收入目标任务“划块分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二是着力开展税收协控联管。切实强化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加强财税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税收、税负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全年通过税收协控联管入库税收23452万元,占税收收入的39.1%。三是大力实施税收清查。对全市各大中小微企业进行全面的税源调查,重点调度10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税收,掌控了全市税源动态和税源实际情况。同时组织清查小组对房地产、芦笋、砂石、船舶等十几个行业开展税收清查行动,清理税收6000万元。四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着力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以票控收”、“以票促收”的源头控管作用。全年完成非税收入5亿元,其中纳入一般预算收入管理2.75亿元。

3、重点保障民生支出。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把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全市全年与民生相关的支出达28.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8.5%。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惠民补贴35项117批次25232万元。切实加大教育发展投入力度,按标准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700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443万元、民办学校学杂费补助400万元、普高和中职学校助学金397.7万元、中职学校在校生免学费资金531.5万元、学前教育贫困学生资助资金99.3万元,拨付资金5000万元,实施校舍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以及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学校各类工程建设。着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53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7个。拨付彩票公益金1211万元,支持农村幸福院、敬老院、乡村少年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27亿元,改造棚户区26万平米、建设公租房195套5400平米、发放租赁补贴1360户。拨付移民后扶资金2154.7万元,确保全市3.6万移民享受后扶政策。投入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328万元,建设项目135个。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

4、深入推进财税改革。一是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面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消费税和资源税等税制改革。二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围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目标,首先,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三部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做到各有侧重、有机衔接;其次,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全面晒政府、部门预算家底和“三公”经费明细;再次,稳步推进了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公开工作。三是着力盘活财政存量。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同时对上年结转资金进行清理,调整用途使用2418万元(其中市本级1668万元,2年以上的上级结转项目资金750万元),弥补2016年预算资金缺口。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规模控制、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同时积极争取置换债券,稳步推进债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争取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0700万元,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争取置换债券9.9亿元,用于偿还经省核定清理甄别结果内的政府存量债务。五是积极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公开征集ppp咨询服务机构,搭建ppp服务平台,选定28个可向社会推介ppp模式建设项目,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ppp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达24866.59万元。六是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将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自行评价范围,财政部门选取部分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先后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专项资金等十余项财政专项资金等进行了重点的绩效评价。七是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切实落实农业“三项补贴”,实现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平稳过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资金12300万元,惠及农户132068户。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发放贷款900多万元。八是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逐步把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今年市国土局“旱改水”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采购金额达2.5亿。九是大力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今年在琼湖和胭脂湖两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试点,明年在所有镇全面推进。十是扎实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现已完成全市公务用车摸底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将于年底前完成公务用车改革。

总的来说,201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效果良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济下行压力大,税收增长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运行风险较高等等,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面对,着力解决。

2017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社会民生四大建设;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释放改革红利;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促进沅江“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2017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21732万元,比2016年完成115935万元增加5797万元,增长5%。

2017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82616万元(地方部分),加上级补助收入87075万元,减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4270万元,市本级预算可用财力161726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61726万元,同比2016年143009万元增长13.08%。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征收部门分解安排如下:

(1)国税系统收入预算48000万元,比上年预算42900万元增长11.88%。

(2)地税系统收入预算46258万元,比上年预算50000万元下降7.48%。

(3)财政系统收入预算27474万元,比上年预算23035万元增长19.27%。

2、市本级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018万元;。

(2)国防支出342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11290万元;。

(4)教育支出44972万元;。

(5)科学技术支出452万元;。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09万元;。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085万元;。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674万元;。

(9)节能环保支出3199万元;。

(10)城乡社区支出15425万元;。

(11)农林水支出16507万元;。

(12)交通运输支出2656万元;。

(13)资源勘探信息支出1236万元;。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283万元;。

(15)商业服务业支出1335万元;。

(16)住房保障支出4063万元;。

(17)国土海洋气象支出1926万元;。

(18)地方一般债务付息454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2017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130万元。其中:城市公用事业附加27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0万元,散装水泥及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0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其他收入70万元。

基金预算支出21130万元,主要是城市公用事业附加27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1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等740万元,上解上级20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为116419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46744万元,利息收入595万元,财政补贴收入69065万元,转移收入15万元。按险种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994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453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9221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0236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3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593万元、生育保险基金340万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由省财政统一编制,并统一下达每年各县市区本级财政安排数和征缴任务数,各县市区不另行编制预算,所以本次预算数不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数据。)。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为109502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994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80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316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8162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92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256万元、生育保险基金98万元。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本年结余691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460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30472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953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823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96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3339万元、生育保险基金2645万元。

说明:由于我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较小,为进一步统筹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我市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编制管理。

三、2017年财政工作重点。

为顺利实施2017年财政预算,我们将突出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财源建设。

一是支持园区发展壮大。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园区承载项目、吸纳投资、增加税收的作用。二是着力开展招商引资。立足工业园区“三个百亿”产业园建设,努力在引进优质企业、高效企业入园工作上做文章。三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市级领导分到各重点企业蹲点,及时帮助破解企业发展瓶颈。进一步落实好各项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涵养税源。继续加强“政银担”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二)突出抓好财税征管。

一是做实收入。根据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变化,科学研判经济税收形势,科学制定组织收入预案,提高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创新征税方式,提高征税效率,坚持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二是切实加大税收协控联管工作力度。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充分调动各涉税部门协同治税的积极性,促进协税护税工作,确保了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是严格依法治税。对内,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办事,规范税收执法,防范执法风险;对外,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规范税收秩序。实时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权。扎实开展税收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个体大户的专项检查,清查补税。

(三)突出抓好支出保障。

突出“两保一促”的原则,保运转、保政策性民生支出、促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实事的投入力度,科学统筹财力支持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出,优先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美丽村庄”建设进度,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和面貌。

(四)突出抓好财政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改革面覆盖到全市所有镇,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乡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努力打造“高效、规范、公开、透明”的乡镇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新模式。二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落实《预算法》,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办法,完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进一步推进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该公开的全部公开,不留余地,不留死角。三是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覆盖面,努力挖掘深度,提升内涵,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四是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切实加强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重点抓好财政存量资金收回使用工作,全面清理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存量,整合资金用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发展领域。

(五)突出抓好财政监管。

一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重点对主要经济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拨付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改,堵塞漏洞,确保干部和财政资金双安全。二是强化专项资金全程监管。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将监督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实现“以监督促管理、以监督促服务”。三是强化乡镇财政监督。对乡镇进行财政监督大检查,确保检查范围和内容全覆盖,重点检查涉农惠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四是强化非税收入和基金监管。突出“以票管收、以票控收”,提升非税收缴业务水平,规范非税收入执收执罚行为。严格基金账户、基金票据和基金余额管理,严格各类基金的预、决算管理,确保基金安全。五是强化政府债务监管。完善动态监管分析机制,着力摸清存量债务和新增置换债券家底,同时严格规范融资平台举债行为,将债务规模压缩在可控范围内,严防政府债务风险。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奋发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有力的举措,全面完成年度预算任务,为我市转型升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十二

各位代表:

我受苏仙区五里牌镇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16年我镇财政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镇人大监督、镇政协的关心下,坚持以经济建设、项目建设为中心,深化财政改革,狠抓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克服了一系列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给财政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确保了干部津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实现了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为我镇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2016年我镇的财政预算总收入1560万元,财政总支出1556万元,年终执行情况:财政总收入完成1572万元,完成预算的101%,比上年增收113万元;财政总支出155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支11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主要财政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一)一般预算收入615万元,完成任务的105%。

1、国税收入(全口径)365万元,完成任务的106%。

2、地税收入(全口径)250万元,完成任务的104%,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完成424万元。

(三)上级补助收入完成533万元。

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0.25万元。

2.国防支出20.5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55.36万元。

4.教育支出12.5万元。

5.文体与传媒支出15.22万元。

6.社保和就业支出98.3万元。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82.25万元。

8.节能环保支出30.42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185.65万元。

10.农林水支出265.47万元。

11.交通运输支出16.98万元。

12.资勘电信(安全生产及食药)支出55.1万元。

各位代表,总的来看,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遇到的困难比较大,但执行的结果比预计的好,全镇财政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这是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各位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一年来的财政工作,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努力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了财源基础。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推进我镇城镇化、产业化进程,全镇经济发展呈现加速态势,财源基础更加稳固。为了承接粤港澳产业梯度转移及打造郴州市卫星小城镇,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思想,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了无商不活、无商不富、无商不旺的思想观念。我们通过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网上招商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积极发动全民招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吸引广大客商来五里牌投资。

2、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民众福祉。

我们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努力保障了涉及民生、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保证干部职工的津补贴及时足额发放。二是继续加大了城镇建设投入,推进路桥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搞好跟踪问效。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防灾体系建设等,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大了扶贫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配合区委工作队搞好资金筹积工作,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提供财力保障,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高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们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狠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之风,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公共财政普惠“三农”

坚持把财政支农惠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一是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年全镇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960.5万元,其中:耕地地力补贴518.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52万元,生态效益林补贴23.7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3.9万元,农村独生子女补贴1.6万元,农村部分家庭奖励扶助25.7万元,计划生育特别扶助15.2万元,城市低保50.5万元,农村低保185万元,五保32.7万元,医疗救助7.7万元,临时救助4.2万元。所有补贴都是通过“一卡通”发到农民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让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二是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养的积极性,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培训。大力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稳定就业、增强致富的能力。

4、坚持依法理财,财政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推进了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一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财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有效地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更加重视财政监督,财政运行进一步规范。着力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切实加强重点支出专项检查,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三是更加重视跟踪问效,支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启动了社保、支农等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跟踪问效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我镇财政“节支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廉政建设、财政教育培训、信息调研宣传、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面完成财政工作任务作出了应有的成绩。

总体上看,过去的一年是我镇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财政实力显著提升的一年,是财政收支结构明显优化、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的一年,是财政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稳步提高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镇人大代表的支持和监督,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在此,我向所有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位代表及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减收因素多,对财政收入影响大,主体财源不足,财源后劲有待增强。二是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支出压力有待缓解,重点保障水平偏低,支出结构有待优化。三是财政管理不够精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四是财政仍较困难,负债太重,财政风险有所显观,政府债务有待化解等等。我们将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强化措施,积极应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妥善解决。

2017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和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注重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使财政实力明显壮大,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7年我镇财政预算总收入1653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94万元,增长6%,财政预算总支出1625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69万元,增长1%,收支两抵,略有结余。

一、主要收入。

(一)一般预算收入640万元,占预算的39%。

1、国税收入360万元。

2、地税收入280万元。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445万元,占预算的27%。

(三)上级补助收入568万元,占预算的34%。

二、主要支出项目。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9万元(其中人大经费5万)。

2.国防支出22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56万元(其中普法经费2万元,禁毒经费3万元,防范防控经费3万元,重点地区整治经费4万元,综治干部培训经费3万元,群防群治经费4万元,打击地下六合彩及禁赌经费3万元,安全创建经费5万元,人民调解经费2万元,反邪教经费2万元,司法行政经费2万元,表彰见义勇为经费1万元,安置帮教经费2万元)。

4.教育支出15万元。

5.文体与传媒支出15.5万元。

6.社保和就业支出102万元。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95万元(其中区级示范村15万)。

8.节能环保支出35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195万元(其中:规范农村建房支出72万元,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支出118万元,查违拆违支出5万元)。

10.农林水支出288万元(其中扶贫工作经费5万)。

11.交通运输支出16.5万元。

12.资勘电信(安全生产及食药)支出56万元。

三、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严格依法理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做好2017年的财政工作,确保预算圆满完成,对深化改革、壮大财力、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围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力争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一)突出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植壮大财源。

继续围绕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开放带动、工业强镇、旅游活镇、民营富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化进程为重点,不断壮大财源,增强财政实力,努力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着力发挥财政调控作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积极支持企业建设,有效推进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帮强扶优,以大带小,引导和扶持其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和规模,加快提高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以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支持重大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提高直接利用外资水平。二是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五里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努力满足我镇重点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技术需求,着力构建创新体系,改善创新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财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把完成收入目标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加强与税务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

(二)突出支持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扩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支持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工程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三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稳定和完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发放力度,确保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身上。四是突出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我们始终要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突出强化财政监管,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管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努力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管理效益。一要强化财政监督。切实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监督体系,重点强化事前、事中监督。二要加强绩效管理。要加快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支出绩效对预算编制的正向激励机制。三要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舆论的监督。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努力扩大社会知情权,注重通过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改进财政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四要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打造高效透明的“阳光理财”模式。

(四)突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干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勤政为民的本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一要努力加强效能建设。紧密联系财政工作实际,扎实推进以提高能力、转变作风、和谐发展为重点的效能建设。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逐步理顺分配渠道,推动财政和谐发展。二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财政人才,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三要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敬业精神,发扬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环境,激发工作动力,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的财政工作宗旨,努力以财政文化提升财政形象,以财政形象展现财政文化。

各位代表,2017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又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围绕镇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振奋精神,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实现五里牌镇财政工作新的跨越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十三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同意订立本劳动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本合同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期限为年(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止,期限为个月)。

2、无固定期限。本合同自年月日至合同中约定解除或终止合同的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期限,自年月日至工作(任务)完成时即行终止。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1、乙方同意甲方根据生产(工作)任务的需要,安排在部门(地点:)承担工作任务(具体工作内容及要求双方可另签订岗位协议)。

2、因工作需要并与乙方协商后,甲方可变更乙方工作岗位。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甲方实行工作制,每日工作时间小时。每周工作时间小时,因生产(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的,按国家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或补休。

2、乙方在合同期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休息、休假的权利,甲方应保证乙方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四、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1、甲方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建立健全生产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及其标准,保障乙方的安全和健康。

2、甲方负责对乙方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乙方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对乙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甲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在合同期内应定期对乙方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4、乙方有权拒绝甲方的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对危害乙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有权对甲方提出批评并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五、劳动报酬。

1、甲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政策以货币形式每月日支付乙方工资元。

2、非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停工、停产、歇业、未超一个月的,甲方应按本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乙方工资;超过一个月,未安排乙方工作的,甲方应按不低于当地失业保险标准支付乙方停工生活费。

3、乙方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丧等假期期间,甲方按国家政策规定或约定的标准,支付乙方工资。

六、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1、甲方依照国家规定为乙方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费用个人缴纳部分,甲方可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

2、甲方为乙方提供以下福利待遇:

七、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八、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续订和变更。

1、甲乙双方共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至五十条的规定。

2、本合同依法订立后,不因用人单位变更名称、合并、分立、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承办人等事项变更而解除。

九、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任何一方在规定期限内可以提起劳动仲裁。本合同未约定事项,按国家规定执行。

十、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约定事项违背国家规定或涂改、或未经合法授权代签无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十四

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根据县人大、县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关注地方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情况,促进政府收支逐步实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为构建完整的预算体系服务,力求在强化财政监督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省定项目9项。

1、全部政府性资金与财政风险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审计调查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及支出结构,评价收支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影响收入结构变动的内在因素,促进经济结构完善;在掌握政府负债规模和管理的基础上,分析政府负债风险对财政运行的影响,防范财政风险。

2、20*年度乡镇财政审计。

通过审计,探索乡镇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方法,以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重点,按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预算管理要求,促进乡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来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规范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防范乡镇财政风险,实现乡镇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3、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审计调查。

通过调查,反映我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揭示资产基础管理、经营运作、收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改革,推动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效益,为建设节约型政府、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创造条件。

4、社保五项基金同步审计及企业年金制度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对五项基金的审计,促进社保部门更好地*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实现应收尽收;规范内部管理,严禁挤占挪用,防止欺诈骗保,更好地维护基金安全,确保社会保障功能真正惠及人民群众。通过对企业年金制度专项审计调查,掌握我县企业年金制度的总体情况,揭示企业年金在制度设定、执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完善的审计建议,特别是在企业年金社会化运营后政府部门加强基金监管和监督的对策。

5、粮食安全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粮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落实到位情况及我县粮食安全的现状,综合评价粮食安全工作绩效,揭露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原因,提出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安全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确保我省的粮食安全。

6、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预算外收支情况审计调查。

按照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要求,通过调查县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本级及下属事业单位20*年和20*年度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掌握我县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预算外收入的总量、构成、支出结构,综合评价执法情况,提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建议,促进管好用好预算外资金。

7、政府外债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调查全省政府外债统一归口管理后的运行、管理情况,摸清我县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借款形成的债务规模总量、组成结构,发现并分析政府外债在运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优化投向、规范使用、改进管理和控制风险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8、全省新增政府主导性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调查。

通过对我县在20*年底至20**年5月底立项、开工的全省新增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的调查,了解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以及工程质量、投资效益等情况;掌握工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有关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从体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完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

9、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审计。

通过对至20*年度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审计,揭示资金管理、使用及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促进规范管理。

三、县定项目2项。

1、县城投公司20*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县城投公司贷款已列入县财政担保体系,本项目与县财政预算执行与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同步进行,并同步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通过审计,了解公司20*年度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摸清与政府负债及财政风险有关的国有城建投融资机构在投融资运作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促进公司进一步规范投融资行为和加强财务管理,预防和控制债务风险和财政风险。

2、新农村合作医疗财务收支审计。

为县新农医相关文件确定审计项目。通过审计,了解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和经费收支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平稳运行。

四、组织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1项。

1、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对*镇、*乡、*坦镇、*街道、*镇等单位的5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是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制度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乡镇债务化解情况等。

2、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对信访局、团县委、县城投公司、建设局、行政中心、人劳局等6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是单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重大经济事项领导决策情况。

五、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审计5项:

明招大楼工程办公楼财务决算审计;县清泉工程审价和财务决算审计;拆迁安置房--新丰花苑建设现场跟踪审计;政府投资建设自审项目1项;政府投资建设审价结果复审项目1项。

同时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年1号文件《*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规定,组织进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若干项。

通过审计,了解和揭示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领域的规范运作,防止国家建设资金流失。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十五

玉林市建材市场,原名玉林建材家具市场,由玉林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于一九九五年五月投资兴建,并负责管理。市场是集建筑材料、摩托车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市场,是玉林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市场位于玉林市一环北路中段(一环北路307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北能便捷通达广州、湛江、茂名、海南、北海和南宁、柳州、桂林、贵港、梧州等地,进入市区乘坐15路公交车可直接到达。

经调查,建材市场目前铺面利用率达99%以上,销售量基本能满足玉林附城地区的居民需要,但由于其面积有限,规模小、档次低,周边缺乏扩展空间,进一步发展潜力有限。

二、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全面调查了解发现建材市场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发展定位不够高,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玉林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和较好的商业发展前景。而建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其发展战略定位不是很高。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市场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建材经销商虽能够归行入市,但是经营方式仍停留在摊位式经营,商品以低、劣居多;二是市场销售覆盖面不广,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多销在本地,及周边一些县城,知名度低,辐射范围不广,销售量有限,影响力低下。

(二)政策法规配套跟不上,进一步发展受阻。表现为:一是行政引导不力,造致了市场分散。当前玉林市区内还有很多建筑材料店铺未能归行入市。如公园路上的建筑涂料店和其它各种装修材料店,工业品市场附近的管材店和灯饰店,清宁路上的铝合金(不锈钢)窗(门)店等等。市场的分散既不利于市场的管理,也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更不利于市场品位的提升。二是征费政策过紧,各种征费过高。行内业主普遍反映,本市场与广东的佛山、东莞、顺德、珠海、湛江、茂名以及区内百色、钦州等地的同类市场相比,同类征费偏高,这无疑会打击业主的投资信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市场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门店(货位)面积大小不一,不合适。业主普遍反映是小户不够用,大户用不完。二是钢材货位场地没有硬化,场地沆洼不平,积水疏排不畅,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三是无地磅设施。四是仓储设施不配套,仓库容量远不能满足业主的需要。五是缺乏对装运队的有效管理。六是生活设施不配套。

(四)地理位置已不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市场建成之初,其地理位置尚属城郊。随着二环路的建成以及城区的扩展,目前市场已进入市区之中。承载建材商品的重(大)型货运车辆将不再适宜进出市区内的市场,在市区内设置建材市场,一方面对其自身发展是一个限制,另一方面影响到城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到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三、建议。

根据当前建材行业的发展形势以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查组结合调查到的情况认为必须重新建设我市建材市场,这是因为:

1、鉴于当前二环路的建成、城区的扩展,现在的建材市场已进入了市区之中,承载建材货物的重(大)型车辆将不能再在市区内自由进出市场以及现有的建材市场离铁路和公路交通要道太远,运输不方便。

2、现有建材场建设的不规范、不集中,仓储保管、生活办公设施不配套,远不能满足业主的需求。

3、经营户在市场内切割瓷砖和切割铁制管材时的噪声污染和尘粉污染超标,严重影响了城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4、目前现有的建材市场销售状况已饱和,规模小、档次低,周边缺乏发展空间,已不适应当前城市建设速猛发展的需求。

因此现有的建材市场已不宜再继续留在闹市区中,必须重新选址,整体搬迁。

(一)建设新的建材市场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

1、市场定位。新建市场应按照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要求,建设成为玉林城区范围内唯一的综合性建材经营地,成为专门、集中、门类广泛、品种齐全、管理统一、服务优质的专业市场,成为凭借玉林传统的区位优势,充分展现岭南商贸都会魅力,有品位、上档次、有影响力的专业建材市场;进一步建设成为两广及中南地区以建筑材料为主,集展示、交易、信息、仓储、服务为一体的建材贸易集散中心。

2、新建市场选址。建议选择设置在二环路北流路口至秀水收费站之间路段的北侧或在苗园路石子岭附近。主要是因为建材产品多属体重量大产品,对运输条件要求较高,而该地段铁路和公路运输交通方便,空地较多,便于建设和使用,同时也可拉动该地段的经济繁荣和劳动就业。此外,新建市场近邻的新体育馆,对今后组织开展商品会展活动也相当有利。

3、建设规模。新建材市场占地15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4.5万平方米,仓库面积3万平方米,营业门店设计为二层,上面为办公室、住房,下层为经营门店,仓库设计为单层。新市场经营门店为1500个,年销售额为5亿元人民币,产品主要销往桂南及粤西地区。

4、新建市场投资。新市场预计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置地费用约1100万元,建筑费用约3400万元,建设资金可由市场服务中心独立投资兴建,也可通过招商引资,实行股分制进行经营。

5、市场的管理和经营。市场的管理既可保持原有模式,继续由市场服务部负责,或是实行股份制,由股东董事会负责实施经营管理。经营方式采取先进的敞开式、超市式经营,里面经营商品齐全,基础设施配套齐备,实现一站式采购,提供细致周到的售后服务。

(二)建设新的建材市场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十六

各位代表:

2005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全市财政收入725.5亿元,其中完善出口退税机制调增收入123.2亿元,完成预算124.6%,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8%。扣除上交中央财政235.6亿元,地方财政留用489.9亿元。加上上年支出预算结余29.2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45.1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564.2亿元。全市财政支出520.3亿元,完成预算92.2%,比上年增长20.6%。支出预算结余43.9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35.1亿元,预算纯结余8.8亿元,待市和区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334.7亿元,完成预算122.5%,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1%。扣除上交中央财政81.3亿元、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30.1亿元,市级财政留用223.3亿元。加上上年支出预算结余9.4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45.1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277.8亿元。市级财政支出256.1亿元,完成预算92.2%,比上年增长24.7%。支出预算结余21.7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21.2亿元,预算纯结余0.5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61.5亿元。其中,上交中央收入增加22.8亿元;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养路费等专项资金增加34.2亿元,按规定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以及支农方面的支出;市级可支配财力增加4.5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保障补助1.7亿元,环境综合整治1.1亿元,补发住房公积金0.5亿元,文明生态村建设0.4亿元,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0.3亿元等。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151.3亿元,完成预算137.2%,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8.2%。财政支出77.4亿元,完成预算98.9%,比上年增长18.1%。支出预算结余0.9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0.1亿元,预算纯结余0.8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过去的一年,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税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和改进财税管理,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加快实施,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多点支撑的格局逐步形成,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手段,努力确保应收尽收。全市财政收入在上年增长26.7%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4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0.4%,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332亿元,增长28.2%。

(二)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205.7亿元,增长22.2%。全面实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港口和机场扩建工程,完成地铁一号线和103国道改造任务,城市快速路二期和市区路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加快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上游堤岸14.5公里,实施河道清淤20公里,完成了五马路、大沽桥等一批道路和桥梁工程,有效地提升了海河上游区域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带动了两岸商贸和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蓝天、碧水、生态等六大环保工程,加快锅炉改燃和水气管网改造,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1%,新建和改造地下管网723公里。对成片旧楼区进行综合整修,三年累计整修改造1813万平方米。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9.1亿元,增长7.1%。充分利用财政投资、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土地收购和以税还贷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施工业战略东移,积极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支持纺织工业园和冶金基地建设,累计帮助210户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服务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

支农支出12.9亿元,增长17.6%。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实施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九项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和管网入户工程,支持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新增和改扩建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养殖小区200个,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完成植树造林820万株,改造农村户厕32万座。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教育支出74亿元,增长22.8%。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累计建成48所示范高中校、15所模范小学和350所村办小学,为473所农村中小学装备13万台教学仪器。全面完成49个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医科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师范大学、理工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建成38个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科技支出13.7亿元,增长18.8%。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功能基因组学等9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扩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规模,累计组建创业投资机构56家。注册资本金达到37.8亿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重点支持了180个基础研究项目和203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成现代中药产业园一期、锂离子电池和头孢抗生素等一批产业化基地。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文体广播支出10.7亿元,增长23.7%。中华剧院、少儿艺术中心和图书馆工程进展顺利,数字广播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启动,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和第十五届全国书市取得圆满成功。完善体育场馆和社区居民健身设施,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

医疗卫生支出19亿元,增长18.4%。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防病中心、传染病医院和120急救中心等工程基本完成。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工程,一批新的医疗卫生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受益农民达到117.6万人。及时拨付高致病性合流感防控资金,健全防控应急体系,保证疫苗购置和疫情监测等经费需要。

公检法司支出31.9亿元,增长23.6%。加强公安交管和狱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消防安全和应急处置装备,完善政法机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组建公安特警队伍,改善基层单位办公条件,增强安全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46亿元,增长18.5%。全面落实再就业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4.2万人。增加财政补助资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帮助困难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解决参保问题。完善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上年的20.5万人减少到14.6万人。落实优抚对象抚恤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增发优抚对象和低保人员节日补贴。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一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经济租赁房,妥善解决困难家庭拆迁安置问题。调整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补助标准,落实“新职工”补充住房公积金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企业计税工资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职工和居民收入。妥善分流安置159户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帮助企业平稳退出市场。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提前实现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全市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45亿元增加到725亿元,年均递增24.3%,五年财政收入累计达到236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是历史上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时期。全市财政支出由207亿元增加到520亿元,年均递增20.2%,五年财政支出累计达到186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

“十五”期间,我市财政收支总量不断扩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优势,努力扩大投融资规模,五年财政累计投入662亿元,重点支持了海河开发、交通管网。环境整治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五年累计筹集资金195亿元,通过实施财务宽让、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土地收购等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工业战略东移和新一轮“嫁改调”。三是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加快发展。通过财政体制、税收返还、以港养港、专项补助等多种形式,五年累计投入95.2亿元,大力推进新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四是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五年累计投入382亿元,着力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文化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增加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五年累计投入171亿元,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保障了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六是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和制度创新。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税收属地化征管,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财政增收机制,区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八个区县和三区财政收入由126亿元增加到391亿元,年均递增25.5%。

认真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和财税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现行财政体制和目前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市上交中央收入比重较大,地方可支配财力难以满足各方面不断增长的支出需要,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由于区域位置和资源配置不同等原因,区县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均财力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区县财政比较困难。财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税收征管存在漏洞,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预算草案。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到“十一五”末全市财政收支总量要实现翻一番,年均递增16%。财政收入由725亿元增加到15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332亿元增加到700亿元;财政支出由520亿元增加到1090亿元。我们要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6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改革发展全局,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积极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坚持依法治税,加强收入征管,努力扩大财政收入总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三农”投入,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努力促进“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6年预算安排主要考虑以下政策要点:

一是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积极涵养税源财源,大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手段,建立稳固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不断增强财政实力,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积极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研究制定促进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现代交通网络,为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

三是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积极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发展模式。

四是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事业投入,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重点支出需要,加快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实行粮食直补等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而免一补”政策,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六是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完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搞好做实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财政补助规模,逐步解决基金收支缺口问题。增加再就业、城镇低保和优抚救济补助资金,逐步解决关闭破产和“空壳”企业职工分流安置问题。

七是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优抚对象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积极落实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策,调增企业计税工资标准,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收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政策要点以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8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在预算执行中力争再多超收一些,努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市财政收入扣除上交中央财政292.3亿元,财政支出预算557.7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27%。在预算执行中,还要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约36亿元、上年支出预算结余43.9亿元,全市财政支出总预算为637.6亿元。按支出项目划分,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219.2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35.8%;企业挖潜改造支出40.8亿元,增长14.4%;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26.5亿元,增长20%;教育支出68.7亿元,增长18%;科技支出13.2亿元,增长18%;支农支出10.9亿元,增长23.6%;医疗卫生支出20.3亿元,增长17%;文体广播支出11.7亿元,增长17.6%;公检法司支出30.4亿元,增长17%。

市级财政收入预算3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扣除上交中央财政和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131.7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256.6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24.5%。在预算执行中,还要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约36亿元、上年支出预算结余21.7亿元,市级财政支出总预算314.3亿元。按支出项目划分,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115.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60.5%;企业挖潜改造支出9.2亿元,增长7.3%;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21.6亿元,增长20%;教育支出22.3亿元,增长18%;科技支出8.1亿元,增长18%;支农支出5.2亿元,增长18%;医疗卫生支出10.1亿元,增长17.5%;文体广播支出7.5亿元,增长17.8%;公检法司支出18.8亿元,增长17%。

市级财政支出预算256.6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58.5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增加37.7亿元,按规定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以及支农支出;市级可支配财力增加20.8亿元,主要是增加正常经费4亿元,教育科技支农5.4亿元,社会保障3.6亿元,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2亿元,新增地铁二、三号线资本金2亿元,医疗卫生1.5亿元,乡村公路改造0.5亿元,消防装备、数字化电视网络改造等专项支出1.8亿元。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预算1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财政支出预算87.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2.6%。

总的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预算综合考虑了国民经济加快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等经济性和管理性增收因素,以及将要出台的政策性减收因素,收入安排增长17.2%,是历史上最高水平。财政支出预算综合考虑了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的支出需要,体现了积极稳妥的原则。在预算执行中,我们要大力组织财政收入,集中资金保证重点支出,确保实现全年预算平衡。

三、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各级财税部门要按照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城市路网等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海河堤岸改造、永定新河综合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公用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旧楼区综合改造,不断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制定实施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启动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专利申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完善财税政策,支持海河上游经济商贸区和大型商贸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性开发,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制定实施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滨海新区发展基金,充分利用政府投资、财政补助、贷款担保、土地质押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区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制造和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全面提升滨海新区服务和辐射功能。

规范和完善滨海新区财税政策,积极整合各类财政资金,调整优化区域资源布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支持自主研发、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在新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加快构建滨海新区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滨海新区发展后劲和带动功能。积极实施聚拢人才的财税扶持政策,广泛吸揽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滨海新区投资创业,为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抗旱水源和防洪防涝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和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道路、照明、供排水、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农民关心的问题。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全面完成示范高中校建设任务,启动“历史名校”建设工程,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快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公共卫生建设,完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调整卫生资源布局,建设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药品检验中心和安定医院等一批卫生医疗机构,健全社区卫生医疗设施,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就医难问题。健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积极发展图书、档案、文物等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加快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工程,建成奥林匹克体育场和中华剧院,启动艺术职业学院、少儿图书馆、中国大戏院和文庙等重点改扩建工程,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整改投入,完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切实保障政法部门执法办案经费需要,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坚持再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现“4050”人员托底安置。积极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制定实施关闭破产企业相关财税政策,妥善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切实解决职工分流安置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预测、预警机制,增强医疗保险基金自我平衡能力。实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

积极实施增加群众收入的财税政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逐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项目和标准,加大企业工资增长推动和调控力度,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不断扩大财政收入总量,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积极制定和完善财税政策,不断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进一步涵养和壮大财源,不断优化财源结构,努力增强财政实力。以建立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为依托,全面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行税控装置,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和纳税评估制度,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协作配合,充分利用工商注册、车辆年检、房地产登记以及资格认证等手段,健全税收源泉控制和代扣代缴制度,加强政府土地收益管理,努力防止收入流失。全面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加强企业税收与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确保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的原则,妥善安排、合理使用各类各项财政资金,规范财政投资的决策程序,避免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支出过程控制,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区县经济加快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资金瓶颈问题,逐步缩小区县之间财力差距,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化资金运作机制,实现贷款还款良性循环,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各位代表!2006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一年。财税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财税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税管理,圆满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为促进天津更快更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7篇)篇十七

2014。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

2014。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年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税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区委四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上水平、拓优势、强实力、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强化公共财政服务和保障发展能力,积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全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

全区三级财政收入完成。

192。

亿元,完成预算的。

100%。

增长。

25.2%。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72.6。

亿元,完成预算的。

102.5%。

增长。

28.2%。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72.6。

亿元,加上基金收入。

32。

亿元,各项结算补助。

18.6。

亿元,本年实得财力。

123.2。

亿元,增长。

25.6%。

区级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

123。

亿元,完成预算的。

111.8%。

增长。

27.9%。

区实得财力与本年度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

2000。

万元。

过去的一年,我区财政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收入总量持续上升。财政支出运行平稳,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完善增收机制,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一是强化收入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各征管部门和基层征收单位收入任务,分解细化职责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层层抓落实,并对收入任务、收入进度进行量化考核,强化责任;实行税收征缴与收入分配密切挂钩,调动“两区四园”、各镇街及征管部门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是健全财政增收机制。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不断完善财税综合服务手段,积极支持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吸引了一批大型企业和总部经济到我区注册经营、就地纳税,形成了多点支撑的财政增收格局。三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全面掌握重点纳税企业的投入产出、成本利润等综合性经济指标,准确预测税收走势,增强税收征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四是进一步加强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严格依法治税,完善现代化征管体系,健全源泉控缴机制,深入开展税收稽查,堵塞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二)发挥财政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6。

个,争取专项资金。

2580。

8600。

万元,惠及企业。

950。

家。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

632。

万元,切实做到应补尽补,有力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强区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拨付资金。

4.3。

1101。

万元。及时做好农村低保、五保对象。

5842。

万元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拨付资金。

3774。

万元,用于。

18。

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资金。

3100。

万元,为全区优抚对象。

4887。

人发放补助资金。为农村。

60。

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

7750。

万元。支出。

1.27。

亿元,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补助。安排资金。

1.3。

亿元,为。

65.9。

万人投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拨付。

2364。

万元,为。

4419。

位示范镇老人发放养老生活金。拨付。

2525。

万元,用于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补充医疗保险。投入城市维护支出。

1.5。

亿元,用于城区道路维修、绿化养管、垃圾处理、给排水设施,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城区载体功能。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投资。

2.8。

1.25。

亿元。

补贴面积。

135。

万亩。落实国家对农业、农村的保险补贴政策,全年支付保险补贴。

2100。

70。

4293。

2270。

万元,用于土地治理、产业化及设施蔬菜项目建设。加强林业建设,投入。

1977。

万元,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要通道绿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三)加强投融资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42。

亿元。累计支出。

32.6。

亿元,保证了路网工程、“两馆”建设、民营经济服务中心、行政中心和示范镇建设等一系列区级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

建立银企定期对接机制。组织银企对接会为示范园区、镇街产业功能区提供融资服务,为。

43。

户企业落实融资。

6.43。

亿元。完善科技金融超市,满足区内企业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创新企业融资模式。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推进村镇银行加快发展。

我区村镇银行顺利开业。

运行良好。年末存贷款规模达到。

20。

亿元,切实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

完善融资担保措施,加大企业融资担保帮扶力度,与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

10。

家银行达成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今年共为。

153。

户企业、

20.9。

亿元贷款提供担保,累计为。

326。

户企业、

36.7。

亿元贷款提供担保,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

加强政府性债务动态管理,控制新增债务规模,逐笔落实还款责任和资金来源,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649。

项,总预算金额。

107.7。

亿元,核减金额。

37.5。

亿元,核减率为。

34.8%。

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涵盖了货物、服务和工程等。

220。

项,总预算金额。

45。

亿元,实现合同金额。

26。

亿元,节约资金。

19。

亿元,资金节支率达。

42%。

总的看,

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政收入虽然实现大幅度增长,但可支配财力不足,财政综合实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以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偿还政府性债务支出规模较大,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镇街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街财政困难;税收征管仍存在薄弱环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深化;资金使用效益需进一步提高。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和财政服务水平。

二、

2014。

年预算草案。

根据区委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发展实际,

2014。

年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区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开放发展、建设美丽武清,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大力培植和壮大财源,扩大财政收入总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财税工作质量。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公共财政服务保障能力,为全区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以及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4。

年财政预算草案是:三级财政收入完成。

240。

亿元,增长。

25%。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

90。

亿元,增长。

25%。

以上。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0.8。

亿元,加上基金收入。

42。

亿元,各项结算补助。

16.8。

亿元,区预算可得财力为。

149.6。

亿元,增长。

21.4%。

2014。

年安排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

149。

亿元,增长。

21.1%。

区预算可得财力与预算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

6000。

万元。

三、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分析把握经济形势,制定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发展思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多措并举抓收入,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完善收入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各征管部门年度收入任务,层层分解指标,强化执行考核监督。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狠抓财源建设,继续完善财税扶持政策,重点强化对市区级大项目、楼宇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两区四园”、镇街产业功能区的扶持力度,培植后续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加强对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影响财政收入的分析,增强未雨绸缪意识,密切关注税源和税收结构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强化税收征管,完善现代化征管手段,堵塞漏洞,实现应收尽收。

(二)严控支出、优化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年初批准的支出预算,对预算中已经确定的支出项目,要控制支出规模,确保不突破预算。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建立健全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切实减少一般性、消耗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更多的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提高部门预算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增强预算透明度,积极打造阳光财政。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研究制定二级预算单位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推行二级预算单位国库改革。稳妥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增强国有资本的质量效益和控制力。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控指标,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加强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管理,提高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严格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四)强化金融服务,发挥金融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

ipo。

新三板交易所等资本市场迈进。

(五)坚持统筹兼顾,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投资。

1.2。

亿元,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安排教育专项资金。

4.1。

亿元,用于。

6

3.85。

亿元,用于智·惠武清建设、环境整治、规划编制、机场搬迁工程。安排文化专项资金。

0.5。

18。

95%。

以上,新增基本养老保障。

1

万人。

各位代表:

2014。

年的财税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全区财税干部职工决心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百折不挠的工作韧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完成财政预算任务,为加快建设美丽武清而努力奋斗!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学校总结月生活老师工作总结(热门17篇)

    在撰写月工作总结时,要注重事实和数据的呈现,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果。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月工作总结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总结。

    最新部门的个人总结(专业19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激发自我进步的动力。真实的个人总结是宝贵的经验分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一些优秀个人

    2023年度学习贯彻二十次公安会议精神心得(专业20篇)

    学习心得是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反思,是自我成长和进步的重要证据和动力。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了一些学习心得和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最新最宝贵的方程大全(14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度,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考和启示。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曾经有一个有着非凡理想的

    2023年开心的六一大全(24篇)

    优秀作文能够很好地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摘录,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小脑袋:有吃有喝还有得玩,别说玉皇

    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教育方案全文(优秀18篇)

    编写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估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写计划书时,我们可以借鉴之前类似任务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复犯错,提高工作的效率和

    烟花之夜春节看烟花大全(13篇)

    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共度这个特殊的时刻。在下面的春节总结范文中,你可以了解到不同人们对春节的理解和感受,或许会有你想要表达的

    2023年保育员一日工作心得体会(优秀14篇)

    通过对工作心得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幼儿园保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扎扎实实地

    2023年植物园一日游策划书(汇总12篇)

    策划书的内容应该清晰明了,逻辑严谨,具备可行性和可实施性。以下是一份经过精心编写的策划书,其中包含了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星期六早晨,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参加易道教

    最新我的帐篷三年级(精选19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独特的题材和创新的观点,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思维跳跃。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相信大家一定都用过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