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 大熊山小班故事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雅蕊2023年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 大熊山小班故事教案(精选8篇)

合理的小班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一些经过认真整理的高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篇一

1、愿意在猜一猜、说一说的氛围中感知、体验故事的情节;

2、感受作品的有趣、幽默;

1、多媒体

2、头饰

一、看画面,猜猜、讲讲

1、出示画面第1页,问:“画面上有谁”、“它看见远处有什么东西呀!”

2、出示画面第2页,问:“现在小老鼠走近一点,现在它觉得这是什么?”

3、出示画面第3页,问:“小老鼠越走越近,它看到了什么”。

4、出示画面第4页,问“小老鼠看到的.到底是谁?”

5、提问:“小老鼠看到大熊在睡觉,猜猜它会怎么做?”

二、讨论

1、为什么小老鼠会把大熊当山坡?

2、一只大熊像座山,许多大熊像什么?

三、师幼共同阅读

四、表演故事

1、提问:“小老鼠这么小大熊这么大他们的动作一样吗,是怎么样的?

2、师幼共同表演《大熊山的故事》。

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篇二

1、有兴趣地倾听形象鲜明的音乐,试着在音乐的情境中用动作表现大和小。

2、感受与熊一同游戏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1、经验准备:

主题背景:"熊的故事"。对部分较常见的动物已有些初浅的了解。

2、材料准备和环境创设:

音乐三段:音乐1——力度渐强,音高上行,表现"变大"的音乐。

音乐2——低沉、缓慢,表现熊睡觉的音乐。

音乐3——熊的游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多媒体课件。有一位教师扮演熊。

一、故事引入——看见什么

出示蚂蚁、森林背景,想想讲讲:"这团咖啡色的东西会是什么?"(引发幼儿大胆想象。)

二、情景想象——它变大了

幼儿随"蚂蚁"一起向前爬去,随后出现力度渐强,音高上行,表现"变大"的音乐。

倾听想象:"它变得怎样了?"(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变大"的过程)

三、感受表现——它是谁

引导观察媒体画面,想象讨论:"它是谁?"

感受低沉、缓慢、表现熊睡觉的音乐,讨论:"谁在睡觉?"(幼儿想象大大的动物睡觉时的动作姿态,自由地随音乐用肢体表现。)

四、情感交流——大熊醒来吧

出现"熊",鼓励幼儿用语言唤醒熊。

熊的游戏:幼儿与熊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舞蹈,当音乐停止时,幼儿立即扮"石头人",音乐响起,幼儿与熊再次舞蹈。音乐不规则地停顿,游戏反复进行。

音乐活动《大熊山》节奏性较强,根据故事情节发挥幼儿想象力,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音乐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了孩子音乐的享受。《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彼此建立友谊,可以在提高幼儿模仿动作的同时,使幼儿体验到集体游戏的快乐。

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篇三

1、有兴趣地倾听音乐,尝试在情境中用动作表现走路、由小变大、睡觉的音乐形象。

2、借助故事情节仔细观察画面,并且大胆进行想象。

3、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课件、三段音乐录音、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一、活动导入:小老鼠来了

1、播放课件图: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看看是谁来了啊?(小老鼠)

2、过渡: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老鼠。

二、进入情境:感受表现

1、走一走

1)播放课件图,师:今天小老鼠带着我们要到处走一走,它走呀走,来到了一片大树林里,它看到了很远的地方有个咖啡色的东西,你觉得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说一说)

2)师:小老鼠也非常想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于是它就决定走过去看看,它是怎么走的呢?请你们听一段音乐(老师播放音乐a)

师:你听了音乐后觉得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呢?谁来走走看。(请2—3个幼儿学学小老鼠的'走路)(老师继续播放音乐a)

3)小结:原来小老鼠是听着音乐有节奏的向前走的。

2、由小变大

1)播放课件图3(从小逐渐变大):我们离那个东西越来越近了,那个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

师:是的,我们离它近了,它就变大了。它是怎么变大的?(从小慢慢变大的)

2)师:我给你一段音乐,你来做一个变得越来越大的动作好吗?(播放音乐b)

3)师:还有小朋友有不一样的变得越来越大的动作吗?原来可以做那么多的越变越大的动作啊。

4)师: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越变越大的动作。

(过渡:我们小朋友的动作做得真不错,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大了。)

5)师:你觉得这个越变越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幼儿自由猜说)我们继续跟着小老鼠向前走看看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播放音a)

3、睡觉

1)播放课件图4(一半身体):那个东西是什么?(熊)你怎么知道是熊?(幼儿自由说)

2)师:你觉得他在干什么?(睡觉)

过渡:是的呀,你们听,它还在打呼噜呢。

3)师:那这只大熊是怎么睡觉的呢?我们来听段音乐,请你来学学它睡觉的样子(教师播放音乐c)。

4)听第一遍后,请一个幼儿上前示范。

5)师:我们大家再一起跟着音乐身体像荡秋千一样的睡觉。(集体学做)

6)师:我们一起把这只睡熟的小熊叫醒好不好,让他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三、舞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舞蹈。

故事:

一只小老鼠,看见远处有一座棕色的小山坡。小老鼠说:"我要去爬小山坡。"小老鼠越走越近,看见一座大山坡,小老鼠说:"我要爬过大山坡。"小老鼠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大熊在睡觉,呼噜——呼噜——,小老鼠看了真高兴。小老鼠爬到大熊身上,也睡着了,呼噜——呼噜——小老鼠睡得真香呀,呼噜——呼噜——大熊睡得真香呀!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根据音乐,用动作表示走路、变大、睡觉的音乐形象,重点是学习小老鼠走路的样子。孩子们在课上兴致很高,基本能跟着老师进行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几次类似的音乐律动,在节奏感、音乐表现性方面还很欠缺。此外,在请孩子们想变大的动作时,基本以教师引导为主,孩子们自己的动作很少,在听音乐做动作时,基本以模仿教师为主,因此,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在音乐感受性、音乐创造性方面有待加强。

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篇四

1、愿意在猜一猜、说一说的氛围中感知、体验故事的情节;

2、感受作品的`有趣、幽默;

1、多媒体

2、头饰

一、看画面,猜猜、讲讲

1、出示画面第1页,问:“画面上有谁”、“它看见远处有什么东西呀!”

2、出示画面第2页,问:“现在小老鼠走近一点,现在它觉得这是什么?”

3、出示画面第3页,问:“小老鼠越走越近,它看到了什么”。

4、出示画面第4页,问“小老鼠看到的到底是谁?”

5、提问:“小老鼠看到大熊在睡觉,猜猜它会怎么做?”

二、讨论

1、为什么小老鼠会把大熊当山坡?

2、一只大熊像座山,许多大熊像什么?

三、师幼共同阅读

四、表演故事

1、提问:“小老鼠这么小大熊这么大他们的动作一样吗,是怎么样的?

2、师幼共同表演《大熊山的故事》。

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篇五

1、愿意在猜一猜、说一说的氛围中感知、体验故事的.情节;

2、感受作品的有趣、幽默;

1、多媒体

2、头饰

一、看画面,猜猜、讲讲

1、出示画面第1页,问:“画面上有谁”、“它看见远处有什么东西呀!”

2、出示画面第2页,问:“现在小老鼠走近一点,现在它觉得这是什么?”

3、出示画面第3页,问:“小老鼠越走越近,它看到了什么”。

4、出示画面第4页,问“小老鼠看到的到底是谁?”

5、提问:“小老鼠看到大熊在睡觉,猜猜它会怎么做?”

二、讨论

1、为什么小老鼠会把大熊当山坡?

2、一只大熊像座山,许多大熊像什么?

三、师幼共同阅读

四、表演故事

1、提问:“小老鼠这么小大熊这么大他们的动作一样吗,是怎么样的?

2、师幼共同表演《大熊山的故事》。

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篇六

1、有兴趣地倾听音乐,尝试在情境中用模仿走路、由小变大、睡觉的音乐形象。

2、借助故事情节仔细观察媒体画面,并且大胆地进行想象。

课件、三段音乐的录音、音乐1——力度渐强,音高上行,表现"变大"的音乐。音乐2——低沉、缓慢,表现熊睡觉的音乐。音乐3——熊的游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小熊挂饰、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一、导入情境——小蚂蚁来了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是谁呀?(小蚂蚁)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蚂蚁。

二、进入情境——感受表现

1、师:今天小蚂蚁要带我们去森林里面散步了,它走呀走,看到很远的地方有个咖啡色的东西,你觉得这会是什么呢?(大鸡蛋、大石头、大面包)

师:有的小朋友说它是大鸡蛋,有的说是大石头,有的说是大面包。你们想不想走过去看一看?(想)小蚂蚁也决定走过去看看,看看它是怎么走的呢?(听音乐1)

2、欣赏音乐

师:你觉得小蚂蚁是怎么走路呢?(请个别孩子模仿,老师及时的肯定和引导)

师:哦,看看老师是怎么走的?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说: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原来啊,小蚂蚁是听着音乐,有节奏地向前走。

3、师: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那小蚂蚁们快和蚂蚁妈妈一起出发吧。(老师和孩子一起走,一边说: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教师在孩子中间,关注孩子是否有节奏地学小蚂蚁走路。)

4、师:还没到,小蚂蚁们,接着走吧(一遍放音乐一边说: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

5、演示课件

师:我们离那个东西越来越近,那个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

6、欣赏音乐2:师:它是怎么变大的?听一听(老师做动作引导)

7、老师挥手示意小朋友们坐回座位。

8、师:这个越变越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请幼儿大胆的猜想)

9、演示课件:那个东西是什么?(熊)

10、播放打呼噜的声音:熊在干什么?你怎么会知道它在睡觉呢?(在打呼噜)

11、欣赏音乐3:它是怎么睡觉的呢?

情况1:幼儿学学睡觉的样子。师:哦,原来熊是这么睡觉的,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情况2:看看徐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随音乐做动作。你们也来做一做吧。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听音乐做动作。

三、完整的音乐游戏:

1、师:小朋友们你们会玩这个游戏了吗?(会)

你们想玩这个游戏吗?(想)

2、师:那小蚂蚁挺好音乐,我们要出发喽:(老师孩子听着音乐随意的走)

音乐1: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

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

音乐2:哇……变大了。小朋友们快蹲下来……

音乐3:熊睡觉喽……

3、师:小朋友刚刚变现的真不错,我们和客人老师一起玩这个游戏好不好?(好)

师:那小蚂蚁挺好音乐,我们要出发喽:(老师孩子听着音乐随意的走)

音乐1: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

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听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走……

音乐2:哇……变大了。小朋友们快蹲下来……

音乐3:熊睡觉喽……

四、律动

1、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和熊跳舞吗?那他还在睡觉啊,怎么办?(把他叫起来)我们该怎么叫他?(引导幼儿用礼貌用语)

2、师:那我们一起用好听的话来喊一喊他吧。大熊,大熊,起床和我们一起跳舞了……

3、播放课件,师:熊起来了吗?(起来了)

师:那我们一起跳舞吧。(播放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篇七

1.感受物体远近变化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并进行想象,体验故事里动物友爱的美好情感。

2.安静欣赏,积极地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大熊山的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可以操作、变化的“大熊山”背景图一幅、一只黑色的小的剪影。(见附图)

(一)幼儿经验与故事情节互动

关键问题一:(取出剪好的一只黑色的侧面小问幼儿)这是谁?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

幼:这是一只很开心的。/这是一只正在跑的。/这是一只只有一只眼晴的。/这只的尾巴很奇怪,是这样的。(幼儿用手比划)/这只是黑色的。

分析: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对这只特别改进过的观察得非常仔细,分别就的表情、肢体动作、身体、脸的朝向、毛色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我也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分别给予了不同的引导。比如,要跑到哪里?它另外一只眼睛哪里去了,为何只看见一只?尾巴像什么?黑色还可以用什么词说?这些追问打开了幼儿的思维,让我和他们都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智慧。例如对跑的目的地的大胆想象,从只看到一只眼睛引发幼儿思考侧面与正面的不同视角,用相近的词汇表达同一种意思等,都是对幼儿思维与经验的挑战。

关键问题二:小在草地上看到了什么?

幼:月亮。/太阳。/恐龙蛋。/山坡。/小球。/乌龟壳。

师:哦,如果你的眼前也出现了那么有趣的东西,你会怎样?

幼:过去看看。

师:你们喜欢探险,真勇敢。小和你们一样,也想过去看看。走着走着,小发现它看到的东西变了,变得大一点了,变成了――(将背景板上大熊的身体拉上来一点。)

幼:大山。/大的恐龙蛋。/大太阳。/大皮球。/大概是锅盖吧。/很大的圆顶房子。/是大月亮又爬上来了。

分析:物体的变化吸引着幼儿的眼球,也促使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自己的思维。一些幼儿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只是在自己认定的答案上加了个“大”字。也许他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感受,但是却模糊不清。最精彩的要数祺祺说的“是大月亮又爬上来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在动画片里看过月亮渐渐升上来又落下去的镜头,他还告诉我太阳下山也是这样一点点变小的。我帮助幼儿小结了他们的想法,既肯定了坚持己见的幼儿,也表扬了因为看到视觉对象的变化而重新思考的幼儿,因为幼儿都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说明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

师:小会怎么想呢?它会说些什么?

幼:……(基本和前面的回答雷同,略)

师:小又走近些,结果发现它看见的是――(将背景板上大熊的身体再拉上来一点。)

幼:啊,一只熊。原来是熊哦!(幼儿的声音一下子响了起来。)

幼:它在睡觉,眼睛闭着呢。/它不动的。/它头趴着在睡觉。(幼儿声音很响,因为结果是一头熊让他们感到很惊奇。)

师:(很小声地)嘘,熊在做什么?

幼:正在睡觉。

师:别吵醒它,它睡得好香呀,正呼噜呼噜打鼾呢。(幼儿声音转轻,尤其是刚才声音最大的卿卿和桦桦、)

关键问题三:小发现草地上睡着熊,它会怎么做呢?

幼:逃走。(为什么?)因为它很害怕。/它爬上去睡在熊身上。/它会绕过去,从熊身边走开。

师:到底会怎么做呢?(将剩下的故事讲完,结尾改成:大熊呼噜呼噜打着响响的呼噜,小呼噜呼噜打着轻轻的呼噜,两个动物相互依偎着,甜甜地睡着了。)

分析:熊的出现大大出乎幼儿的意料,我想,这样的体验会丰富幼儿的视觉经验。另一方面,惊讶的幼儿也在思考庞大的熊和瘦小的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有趣的是,幼儿对结果的推测和幼儿平时的个性很吻合,胆小的幼儿认为小会因为害怕逃走;胆大点的幼儿会想到“爬上去睡在熊身上”;比较沉稳的幼儿则会想到“绕过去”,故事美好的结尾让幼儿为之紧张的心放松下来,友好、甜蜜的温馨气氛让每一个幼儿的心情都特别舒畅。

(二)完整欣赏故事《大熊山》

幼:因为它越走越近,所以看到是熊。

幼:你的头。/我看见你的脚了。

师:哦,你们看到的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请大家走近一些看,这下能看到什么?

幼:看见你了。/看见你的手了。/我看到你的衣服了。/你还背着包。/我全看见了。

师:哦,走上来就发现看到的东西多了是吗?你们走到哪里才看见我这么多东西的?

幼:(走到)你这里。/走得越近,越能看清。

分析:先前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只是几个幼儿,估计有的幼儿可能没有弄懂这个道理,我就演示给幼儿看,帮助他们逐渐理解。后来的自由活动里,我还和一些幼儿玩起了猜一猜的游戏,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几个幼儿。反复几次演示、操作后,幼儿逐渐体会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

1.幼儿参与度。本次活动中,全班幼儿的参与、投入程度较好。活动后我仔细做了统计,一次都没发言的幼儿有7人,在自由活动时我和这7名幼儿进行了互动。

2.幼儿的观点。本次活动中,好几个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这种大面积改观的现象第一次出现,我对此大力赞扬。

3.活动环节整体感觉较丰满。改动后的故事内容和材料在使用中比教材中提供的四幅图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思考,更便于幼儿直观地感知近大远小的道理,因此能更有效地达成目标,效果较好。

4.不足与调整。

(1)事先设计一些环境,可以摄像,可以实景体验,让幼儿一起渐渐靠近,感受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变化。

(2)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脑海里,问题四也许还可以这样问幼儿:小几次看到的东西是同一样东西吗?怎么看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呢?当然,哪种提问效果更好还需要在尝试后总结。

小班教案大熊山教案反思篇八

活动目标:

1.有兴趣地倾听形象鲜明的音乐,试着在音乐的情境中用动作表现大和小。

2.感受与熊一同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主题背景:“熊的故事”。对部分较常见的动物已有些初浅的了解。

2.材料准备和环境创设:

音乐三段:音乐1--力度渐强,音高上行,表现“变大”的音乐。

音乐2--低沉、缓慢,表现熊睡觉的音乐。

音乐3--熊的游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多媒体课件。有一位教师扮演熊。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看见什么

出示蚂蚁、森林背景,想想讲讲:“这团咖啡色的东西会是什么?”(引发幼儿大胆想象。)

二、情景想象--它变大了

幼儿随“蚂蚁”一起向前爬去,随后出现力度渐强,音高上行,表现“变大”的音乐。

倾听想象:“它变得怎样了?”(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变大”的过程)

三、感受表现--它是谁

引导观察媒体画面,想象讨论:“它是谁?”

感受低沉、缓慢、表现熊睡觉的音乐,讨论:“谁在睡觉?”(幼儿想象大大的动物睡觉时的动作姿态,自由地随音乐用肢体表现。)

四、情感交流--大熊醒来吧

出现“熊”,鼓励幼儿用语言唤醒熊。

熊的游戏:幼儿与熊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舞蹈,当音乐停止时,幼儿立即扮“石头人”,音乐响起,幼儿与熊再次舞蹈。音乐不规则地停顿,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

音乐活动《大熊山》节奏性较强,根据故事情节发挥幼儿想象力,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音乐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了孩子音乐的享受。《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彼此建立友谊,可以在提高幼儿模仿动作的同时,使幼儿体验到集体游戏的快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