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顾城的诗歌朗诵 顾城诗歌在夕阳光里(精选12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翰墨最新顾城的诗歌朗诵 顾城诗歌在夕阳光里(精选12篇)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以进一步改善工作和学习的质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开场白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一

是那么的温暖而和煦

不像夏天里的阳光那么炙热而狂烈

正因为这样

冬天里每一个晴朗的日子都是那么的珍贵

冬天里的.阳光

是那么的灿烂而辉煌

普照在了每一寸土地

驱逐了我们身心的寒冷

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柔

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世界

同时也感受到了冬天里的另一种色彩

是那么的伟大

正因为你的无私奉献

才不至于让寒冷的冬天没有丝毫的温度

相对于夏天的你我更喜欢现在的你

你的到来也提醒着我们春天快来了

你的到来也提醒着我们这一年快结束了

是那么的明媚

看着你我就想到一个女孩天真无邪的笑容

你的一颦一笑

让我知道原来冬天也是多姿多彩

让我感觉原来冬天也存在着和谐

啊,我爱你

(本篇完)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二

依稀记得去年秋天的样子。

南阳的秋就像翻着一页页的纸张,飞快地,只是一下子。

枯黄的叶子接连不断地掉落下来,一层层厚起来,踩到时发出清脆的声响,震得心一哆嗦。

多少的日子,多少的岁月就这样一片片落下来,一片片被扫起。

那成堆成堆的枯叶,也有它曾绿的故事,却终于满了,承受不住,落下枝头。

九月的南阳,好像一直不是很冷、好像总是阴晴不定、好像永远下着小雨。

秋雨绵绵的季节,一些情愫没有被冲淡反而稠了起来。

一些用语言和文字都无法表达的东西,搅得我的五脏六腑实实在在地磕磕绊绊。

一些东西仿佛很透亮,一些东西仿佛蒙了尘,一些东西又仿佛隔了厚重的雾气。

就是这样忽隐忽现,实在而又虚幻地在生活里来来回回,在大脑里进进出出。

突然喜欢上了纯净而简单的`生活。就像一杯白水、单纯没有杂质。

就如每个清晨拉开窗帘,迎着朝阳眯起眼睛微笑;

那些川流不息为生活奔波的人们都在朝阳里微笑,真实而又亲切。

十月的阳光很高,我们的笑容很浅。

十月的雨滴很轻,湿透了整个季节。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三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顾城诗歌:奠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四

(注: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这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

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

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整体来看,“你”的举动是通过“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来的,是“我”的看赋予了“你”在这首诗里的所有举动。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你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尊重。试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吗?因而说这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充斥于其中的感情既单纯又复杂。

二、两种距离的悖反:

在这首诗中,远与近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物理距离可以衡量,具有固定性,而心理距离确实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作者把这两种不同性质,也不可比较的两种距离放到一起做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一种悖反。然而这也正是诗意的体现之处,因为诗意往往是从违背常理的地方开始。这种悖反的另一表现是,这远与近的对比对象“我”和“云”是异质的,不对等的,“我”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云”是飘渺的、虚幻的自然物。

按常理,“你”与“云”的距离当然要比与“我”的距离远,然而“你”却让“我”觉得“你”与“我”的距离更远,这是物理感觉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偷换。“你”面对“我”是这么的神秘莫测,让我捉摸不透;而当面对“云”,面对自然时确实这么的坦露无疑,感觉“你”“我”间永远都有一道无形的隔膜,阻隔着我们心灵的交流。

全诗重复运用了两个副词,“一会”的重复使用表现出你眼神的飘忽不定,似躲闪,又似刻意;“很”包含越来越的意思,重复使用则使得距离的差异感更强烈,也更清晰,带给诗无穷的余韵。

三、灵与肉的永恒冲突

用意象抒情诗现代诗的一种传统,在这首诗中,“云”是中心意象,是诗眼,它象征着别处的、梦幻的生活;“我”象征着现实真切的生活。而人总会对现实心存不满,认为美好的永远都在远处。就似诗中的“我”和“云”,象征着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歌德说过,每个人都有两种精神:一个沉溺在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面,另一个则猛烈地要离去尘面,向这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灵与肉的冲突时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母题,因而在这首诗歌中,可以说“你”看“云”实际是在看自己内心的某种幻想,而“我”却是在看你的举动,所以“我”是在看“你”看云,所以事实上“你”就是我内心的某种幻想,“你”就似一个还没有受到任何世俗污染的纯人、真人,是我永远的梦幻和追求。

综上,这首诗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但又不单单是表现爱情,还蕴藏着作者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揭示出人世间一个永恒不变的矛盾冲突,即灵与肉的冲突和对立。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五

在天上一闪

又被乌云埋掩

暴雨冲洗着

我灵魂的底片

顾城诗歌:雨后

雨后

一片水的平原

一片沉寂

千百种虫翅不再振响

在马齿苋

肿痛的土地上

水虱追逐着颤动的'波

花瓣、润红、淡蓝

苦苦地恋着断枝

浮沫在倒卖偷来的颜色……

远远的小柳树

被粘住了头发

它第一次看见自己

为什么不快乐

顾城诗歌:别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六

1、在淡淡的秋季

在淡淡的秋季

我多想穿过

枯死的篱墙,走向你

在那迷蒙的湖边

悄悄低语

唱起儿歌

小心地把雨丝躲避

——生命中只有感觉

生活中只有教义

当我们得到了生活

生命便悄悄飞离

像一群被打湿的小鸽子

在雾中

失去踪迹

不,不是这支歌曲

在小时候没有泪

只有露滴

每滴露水里

都有浅红色的梦——

当我们把眼睛微微闭起

哦,在暗淡的秋季

我没有走向你

没有唱,没有低语

我沿着篱墙

向失色的世界走去

为明天的歌

能飘在晴空里

2、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3、不是再见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再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叠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里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还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象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

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4、南国之秋

橘红橘红的火焰

在潮湿的园林中悬浮

它轻轻嚼着树木

雨蛙像脆骨般鸣叫

一环环微妙的光波

荡开天空的浮草

新月像金鱼般一跃

就代替了倒悬的火苗

满天渗化的青光

此刻还没有剪绒

秋风抚摸着壁毯

像订货者一样认真

烟缕被一枝枝抽出

像是一种中药

它留下了发黑的洞穴

里边并没住野鼠

有朵晚秋的小花

因温暖而变得枯黄

在火焰逝去的地方

用双手捧着灰烬

红色和黄色的电线

穿过大理石廊檐

同样美丽的水滴

总在对视中闪跃

高处有菱形的金瓦

下边有水斗嬷嬷

雨水刚学会呜咽

就在台阶上跌碎

劈劈叭叭的水花

使蚊子感到惊讶

它们从雨中逃走

又遇到发颤的钟声

至今在铁棍之间

还扭动着一种哀怨

大猩猩嚼着花朵

不断想一只鳄鱼

四野都飘着大雁

都飘着溺死的庄稼

忍冬树活了又活

夜晚还没有到来

5、因为思念的缘故

我会慢慢修一条小路

使他通向林中小屋

玻璃上有太阳和蓝色

还有金银草和小鸟飞舞

我让木风车轻轻转动

播撒我们心里的幸福

我让阳光没有遮拦

穿过我们透明的肌肤

一颗心被箭射中

因为思念的缘故

许许多多大昆虫说着

就开始和鸟抢吃苞谷

有一些被羊吃掉

剩下的还得提防老鼠

我们把事情安排停当

就回想那个听来的地图

说山高林也密月亮都怵

说进不去出不来风都糊涂

我知道这一天无法记住

因为思念的缘故

一路上我收集了些种子

想让它们重新开花长成小树

星星打扮好都在下山

月亮犹犹疑疑却不孤独

空地上有我刚翻过的绿土

擦擦锄就落进了迷雾

忽然落到梦里变成件衣服

在你离去时为你祝福

字迹已模糊

因为思念的缘故

6、水乡

清明

淡紫色的风

颤动着——

溶去了繁杂、喧嚷

花台布

和那布满油迹的曲调……

这是水乡小镇

我走来,轻轻的

带着丝一样飘浮的呼吸

带着湿润的影子

鲜黄的油菜花

蒲公英,小鹅

偷藏起

我的脚印

我知道

在那乌篷船栖息的地方

在那细细编结的

薄瓦下

你安睡着

身边环绕着古老的谣曲

环绕着玩具

——笋壳的尖盔

砖的印

陶碗中飘着萍花

停着小鱼

甲虫在细竹管里

发出一阵噪响……

我听见

鸟和树叶的赞美

木锯的节拍

橹的歌

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

风,在大地边缘

低低地询问……

我感到

绿麦的`骚动

河流柔软的滑行

托盘般微红的田地上

盈溢的芳香……

呵,南方

这是你的童年

也是我的梦幻

……

嗯,你喜欢笑

虽然没有醒

是找到了,板缝中

遗落的星星?

那僵硬的木疖

脱落着

变成花香和雾的涌泉

北风,和东方海的潮汐

在你的银项圈中

回旋,缓缓……

是父亲绵长的故事?

是母亲

不愿诉说的情感?

……

我走过

像稀薄的烟

穿过堂屋、明瓦

穿过松花石的孔隙

穿过一簇簇拘谨的修竹

没有脚印

没有步音

排门却像琴键

发出阵阵轻响

在你暂短的梦里

我走了

我走向四面八方——

走向森林

踏入褐菌的部落

走上弯弯曲曲的枝条和路

跃过巧妙起伏的丘陵

走向沙洲

走向大江般宽阔的思想

走向荆条编成的诗

藏进蜂窝、鸟巢

走向即将倒坍的古塔

烟囱,线架的触角

渗入山岳

——勇士的内心

潜入海洋

永不停息的吻……

在你醒来时

一切已经改变

一切微小得令人吃惊

现实只是——

蛛网、青虾的细钳

还在捕捉夜雨的余滴

梦的涟漪……

将归来

已经归来!

踏上那一级级

阴凉温热的石阶

踏上玄武岩琢成的

圆桌的柱基

在小竹门外,在小竹门外

作为一个世界

把你等待

拓展:顾城简介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七

这首字句最简单的诗一经发表,便被惯以难懂的“怪诗”而引起广泛的争议。而顾城,依然睁大着眼睛,无辜地看着人们为他而起的种种喧嚣。人们的解读也是这样的一番远和近。人们看顾城时,离他很远,而人们看云时,就会离他很近。齐豫有一首歌: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的密集,地上的人们为何像星星一样的疏远。其实要读懂一个人,比读懂一朵云还难。看庭前花开花落时,有多少人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中,又有多少人去留无意。但在看花开的时候有那一刹那的惊喜,看花落的时候,有那一瞬间的悲伤,看白云苍狗的时候,念过那一声天地悠悠,至少,在此刹那瞬时之间,我们都有过一阵共鸣,而这正是心灵与心灵之间最靠近的时候。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顾城,一直是那个站在人世江湖的浮桥上看风景的人,他在这里神与物游,在寂然凝虑中,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他在这里,看见了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看见了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

明月是他的窗子,为他照进天堂那童话中的光亮,而身在童话中的他装饰了我们的梦。

也许,我们离顾城有多近,离现实就有多远,离顾城有多远,离现实就有多近。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八

顾城《生日》

因为生日

我得到了一个彩色钱夹

我没有钱

也不喜欢那些乏味的分币

我跑到那个古怪的大土堆后

去看那些爱美的小花

我说:我有一个仓库了

可以用来贮存花籽

钱夹里真的装满了花籽

有的黑亮黑亮

像奇怪的小眼睛

我又说:别怕

我要带你们到春天的家里去

在那儿,你们会得到

绿色的短上衣

和彩色的花边布帽子

我有一个小钱夹了

我不要钱

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

我只要装满小小的花籽

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

【赏析】

倘若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顾城创作冲动的起点,而安徒生的童话则可视为诗人人生旅程的杠杆。“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汽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与其说这是诗人写给尊师的礼赞,毋宁说是自己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写照。的确,他一向生活在超现实的假定性世界里,中国当代诗人中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耽于自造的幻象里如痴如醉。他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失望与憧憬、沉沦与升腾,都在那个幻型世界中得到补偿或平衡。而维系这一切的无疑是出自天性的本真童心。

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着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巴眨巴眨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时而扳着指头,把着指甲,喃喃自语……那些由童贞引发的情思、意念、幻想、体验总是带着谦卑、天真、好奇的光彩。童贞是诗人灵魂的底色。

本真童心是诗人创作的酵母,实质上本真童心仍是一种很可宝贵的艺术精神。因为它的天真,不通世故,故而可以彻底摆脱现实功利,以最纯粹的审美目光进入创造极地;因为它逃逸规范,不受法则秩序严密控制,它得以任性创造各种各样的形象;因为它变幻不居,好奇好强,善于猜想遐思,故而能时时杜撰出世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因为它敏捷和“钻牛角尖”,常常能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发掘出“惊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谁的童心保持愈长久,谁的艺术创造力就愈强,甚至可以说,艺术创造就是人类童心在更高层次上的激活再现。所有艺术家诗人终生都要追求童心“保养”童心。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九

落叶

一片,一片

一阵,一阵

带着点点浓绿

带着初春的淡黄……

我说

冬天来了

这就是我们的被盖

你眼里

映着我和遥远的.白云

是什么使你微笑?

叶落尽了

阳光终于布满大地

(但却不太热烈)

鸟雀,穿得厚敦敦的

惊奇地

议论着空荡荡的世界

你说得太轻

我没听见

那老树在嘎嘎作响

枯叶飞散着

凋落不能复生

我们只有温暖

却没有多余的生命

只有影子还没有离去

默默伸向星群

在消失前

它会相溶吗

冬夜在尽头等待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十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赏析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1)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2)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3)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由于审美功能的多元化趋向,诗歌艺术的天地更加开阔了。诗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体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细节的抽象线条。这首《感觉》就是几个大色块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画,简单、鲜明、强烈。读者欣赏时,不必一一追究“灰”、“红”、“绿”三种颜色象征什么,主题又是什么。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从诗名得知,诗中所摄取的画面,可能是诗人瞬间的感觉:对单调的厌恶,对新美的欢悦。

喜欢新鲜色彩、喜欢美,这难道不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感吗?

顾城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创作背景

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名字为一代人,一代人是指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人,那时的他们,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寻找理想中的出路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光明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可见,这种无比的勇气,能带给一个人冲破黑暗的巨大力量,那么,那一代人,千千万万的企望光明的人,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那就将是无穷的,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

但是从某一方面来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的说法也是很中肯的,“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十一

松枝上,

露滴晶光闪亮,

好像绿漆的宝塔,

挂满银铃铛。

杨 树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一九六八年

猛烈的北风,

吹散了人们淡薄的脚印;

太阳落山了,

世界像是一幅巨大的剪影。

烟 囱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1968年9月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洁白的塔呵,

围着绿色的腰带,

像一枝春天的竹笋,

在召唤满天蓬松的云彩。

这是一个美丽的晨景,

到处都悬着露水,

像无数儿童的眼睛。

在湿湿的霞光里,

水光映着铜铃,

铃响伴着和风。

在云雾消散的松林里,

回荡着啄木鸟工作的歌声。

1968年

白云是天的雪山;

碧空是天的海洋;

阳光是天的熔岩;

阴霾是天的煤矿;

星团是天的城市;

流星是天的车辆;

天上的一切只能遥遥相望,

所以天是幻想的家乡。

一九六九年

我 的 幻 想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无感无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汽车射出两道灯光,

把黑暗的公路,

变成光明的走廊。

两排杨树撑着夜空,

枝叶伸展开来,

又像隧洞一样。

从遥运的西天,

从余霞中间,

飞来一片枫叶,

飞来一朵火焰。

我把它拾起,

作为永久的'留念。

1969年

在粗糙的石壁上

画上一丛丛火焰

让未来能够想起

曾有那样一个冬天

时间的列车闪着奇妙的光亮,

满载着三十亿人类,

飞驰在昼夜的轨道上;

穿过季度的城镇,

驰过节日的桥梁,

喷撒着云雾的蒸汽,

燃烧着耀眼的阳光。

它曾穿过冰川世纪的雪原,

它曾驰过原始社会的泥浆,

它还要通过无数险阻,

但终要到达最美好的地方。

顾城的诗歌朗诵篇十二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鉴赏一】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鉴赏二】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