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大全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ZS文王最新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大全8篇)

初一教案的编写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想要编写一份针对三年级学生的优秀教案吗?来看看以下精选的教案范文吧。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一

1.检查全诗背诵。

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三、再听《蜀道难》全诗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第三题的第4小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课下讨论。

文档为doc格式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2、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qing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三

一、课文分析:

本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教学时要求学生抓住“经常、凶猛”两个词来理解当时洪水的危害。教师可通过录像让学生理解。

第二段写大禹带领老百姓治水,教学时以“一心治水”这段的重点词进行教学。从“凿山开渠”中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从“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认识到大禹的“一心治水”。

第四段写洪水被制服,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重点词“辛勤、终于、制服、安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2、能找出课文中按时间顺序写的,并能把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找出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教学重点:能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具:录像机一台、《大禹治水》录像片、幻灯片、幻灯机一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请大家看录像,这就课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情景,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那就请大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指名领读,齐读)

说说看读完了这个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知道了大禹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决定去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随机板书:“一心治水: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

3、比较句子:大禹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总结学法:学习句子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禹在一心治水,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禹是一心治水的?接下来请看第三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三段,边读边用笔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填表

时间家里什么事大禹是怎样做的

有一天妻子刚生下孩子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几年后儿子挥着小手要爸爸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赶紧赶路

又过了几年儿子已十多岁了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一定回家。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3、说说大禹为什么会三过家门而不入?

4、根据表格复述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经过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段学习,你来说说看你知道了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来看看大禹治水的结果。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比较: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三、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去学习“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文档为doc格式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篇四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时间:-2-28学生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写法: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二.思考: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三.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四.1.《白杨礼赞》&《白杨》比较阅读

甲:《白杨礼赞》选段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甲)与作家袁鹰《白杨》的散文(乙),完成1--6题。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实践: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后感:

韩云生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二、精读白杨树形象

1、白杨树长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段)

2、自由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3、(出示白杨树图片)那就是白杨树,西北及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在汇报前播报一段西北高原的气候环境视频。

5、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

6、交流汇报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篇六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1、 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一课时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七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朗读,感受文中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从课文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儿子愧疚的原因。

、 歌曲导课

1、 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 检查预习

1、 通过预习课文,你在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方面有那些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或难理解的词:重担 愧疚 翻山越岭 背上背着妹妹

2、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精读感悟

1、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心情?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师板书:难过 愧疚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3) 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4) 我为什么难过?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5) 指名读

2、 课文中那些句子写出母亲很轻?

(1) 轻声读课文,从文中找句子,画下来。

(2) 生交流,投影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3) 指名读,其他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体会母亲的轻。

(4) 师结:母亲这么轻,跟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却没有觉察到,所以他心里难过、愧疚。请同学们再来读写作者心情的两句话。

3、“我”的眼力这么差,为什么会把母亲看的很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2)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请你反复读读这一段话,看看你会有那些体会?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把体会写在旁边。

(4)学生交流体会(先读读句子——谈体会——说说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暗含着的意思。

(5)引导学生反复读出感情

(7)此时,你对这位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读读整段话。

4、母亲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她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呢?

(1)生读句子

(2)从这位母亲的神态和表情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3)生交流

(4)师结: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她们甘愿默默地付出,却无怨无悔。这就是母亲的胸怀。

5、此时的儿子突然有一种想法,想抱母亲入睡,以表达对母亲的—— 板书:感激

(1)指生读最后一段。

(2)师问:母亲留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图画,为图画命名 相机板书:爱

(5)让我们把这爱的画面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感情升华

同学们,母亲为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回报母亲的方式也很多。作者用抱母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心意卡上。(《烛光里的妈妈》)把卡片悄悄放在妈妈的床头,让她享受一份感动和甜蜜。

五、拓展作业

1、搜集赞颂母亲的诗句和文章。

2、用自己的行动报答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感激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篇八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脖、摔、翻、瘦”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生对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和“我”与母亲、护士对话语句,进行探究学习,感受母亲胸怀的无私、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感恩之情。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感受“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能够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2、我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为了子女不求回报等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这个带着思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头脑中闪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说

1、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2、“谁”第一次抱母亲?

3、是怎样抱母亲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

4、第一次抱

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抱的人又是什么感受?等等)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类整理后简要板书。

古语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针对课文题目提问题,既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又通过这些问题归类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重点,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要求先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认清字形,把句子读顺,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再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接着我相机出示本课中生字词,

指名读,指导学生认读,帮助学生正音,开火车读。理解“翻山越岭”的意思。指导学生书写“摔”字。

(3)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再给文章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初步解决了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任务,理清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训练。

1、根据质疑,找出语句。

通过刚才的学习,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快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请用笔画出来。

2、指名朗读,交流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的选择问题,说说你所找到的答案。

预设学生们,可能按以下顺序回答问题,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相机出示文中的句子:母亲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轮流守护,正好轮到我的那天;那地点呢?文章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b那“谁”第一次抱母亲?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c怎样第一次抱母亲?(指名读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教师引导学生做动作: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这句话把“我”抱母亲的动作写得很清楚,本以为能稳稳地抱住母亲,结果出乎意料,我差点仰面摔倒。

为什么会差点仰面摔倒呢?

d抱完母亲后什么感受?体会作者内心,相机出示句子(我说:“我没想到我妈怎么轻。”),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感受。

读读下文,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总之,在整节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说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我愿努力探索。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