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忮心者 汪曾祺警报心得体会(优秀16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XY字客虽有忮心者 汪曾祺警报心得体会(优秀16篇)

岗位职责是指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所要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职业发展。我们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否清晰明确有所思考了吗?岗位职责是我们工作的基石,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身是否做好了该份内的责任。岗位职责的明确对于个人和组织都非常重要,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梳理一下自己所承担的岗位职责呢?岗位职责是我们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是否需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呢?岗位职责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我们是否需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有更深入的理解呢?岗位职责是我们在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我们是否需要对自己在岗位职责方面进行总结和检查呢?岗位职责是我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是否需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有更清晰明确的认识呢?岗位职责是我们在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总结呢?岗位职责是我们在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是否需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呢?岗位职责是我们在工作中所要承担的角色和职责,我们是否需要对自己在岗位职责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呢?岗位职责是我们对工作的责任和要求,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在岗位职责方面的表现呢?请继续阅读以下个人简历示例,了解如何撰写出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

虽有忮心者篇一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而他的《警报》更是一篇发人深思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警报的描写,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善恶、爱与被爱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困境。在阅读《警报》后,我深感自省与思考,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再次,小说中的困境给了我许多启示。刘富顺生活在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局中。他在家庭中与儿子的矛盾,对工作的压迫以及父母的期望,都让他感到无比沉重。他渴望逃离现实,逃避责任和义务。然而,当警报响起时,他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卫人们的安全中去。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困境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困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最后,从《警报》中我也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无论是刘富顺每天吹响警报的坚持,还是李色对儿子的期望,都让人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尽管生活中存在许多无奈和矛盾,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努力未曾停止。这让我想到,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改变。

总而言之,汪曾祺的《警报》通过对一个警报的描写,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对爱与被爱的关系的反思,对生活困境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热爱与希望的察觉。这篇短篇小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页,却带给我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使我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我相信,只有在思考和反思中,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虽有忮心者篇二

小小说不就是小的小说、不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是短篇小说的边缘。短篇小说的一般素质,小小说是应该具备的。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大体上说,短篇小说散文的成份更多一些,而小小说则应有更多的诗的成份。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的品种。它不能有叙事诗那样的恢宏,也不如抒情诗有那样强的音乐性。它可以说是用散文写的比叙事诗更为空灵,较抒情诗更具情节性的那么一种东西。它又不是散文诗,因为它毕竟还是小说。因此它才有意思,才好玩,才叫人喜欢。

小小说是小的小说。小的就是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中见大”,是评论家随便说说的。有一点小小说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在事实上是办不到的。谁也没有真的从一滴水里看见过大海。大形势、大问题、大题材,都是小小说所不能容纳的。要求小小说有广阔厚重的历史感,概括一个时代,这等于强迫一头毛驴去拉一列火车。

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这个片段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新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同时也就比较容易地自然地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本来都是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需要更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仵小事得是天生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随手抓就能抓得到的。

小小说的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小小说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也不宜于有很深刻的思想,小小说可以有一点哲理,但不能在里面进行严肃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晰,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朦胧手法,而是作者的思想本来就不是十分清楚。有那么点意思,但是并不透彻。“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正对世界了解得十分彻底而且全面但只能了解他所感知的那部分世界。海明威说十九世纪的小说家自以为是上帝,他什么都知道。巴尔扎克就认为他什么都知道,读者只需听他说。于是读者就成了听什么是什么的老实人,而他自己也就说了许多他其实并不知道的东西。所谓含蓄,并不是作者知道许多东西,故意不多说。小小说的作者应该很诚恳地向读者表示,关于这件小事,它的意义,我到现在,还只能想到这个程度。

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能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是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

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甚至不要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段,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充盈完美。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菜。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当然也没有人干这种划不来的傻事。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涩很紧张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

小小说自成一体。小小说是斗方、册页、扇面儿。斗方册页、扇面的画法和中堂、长卷的画法是不一样的。布局、用笔用墨、设色,都不大一样。长江万里图很难缩写在一个小横披里。宋人有在纨扇上画龙舟竞渡图、仙山楼阁图的。用笔极工细,但是一定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

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以为应使字之上下左右皆有字,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

小小说不是删削而成的。删得太狠的小说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往往不顺,不和谐,不圆满。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那些没有写下来的仍然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一句的“上下左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小幅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需要精选的语言。小小说最好不要有卷书气、相声气,不要用那种直白轻佻的文体。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虽有忮心者篇三

受戒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寓意着个体对佛法的尊崇和承诺。汪曾祺作为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受戒》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体会到了个体与佛法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遵循佛法的智慧。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就这些主题展开叙述,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受”字的象征意义

文章中的“受”一词代表着个体对佛法的接受和承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理念,通过接受佛法的洗礼,我们将自己的心灵托付给佛法,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可,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然而,“受”字的象征意义提醒着我们要明智地选择,将信仰和修行融入生活中,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成长。

第二段:个体与佛法的关系

《受戒》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个体与佛法的关系。佛法无处不在,包括在我们的生活中。个体与佛法的关系既是一种宇宙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个体内在的追求和修行。佛法成为了个体的指南针,引导个体更加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个体通过佛法的接受和修行,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这种关系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得失,而是通过深入分析和修行,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力量。

第三段:修行的智慧

在《受戒》一文中,汪曾祺借用了“渐法水流多自心”这句话,表达了修行的智慧。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实践中渐渐积累。佛法的修行需要时间和毅力,需要个体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不断的修行和体验,我们可以渐渐领悟到佛法的深层意义。修行的智慧也包括了对自己的反思和自省,以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只有通过修行,个体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以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困惑。

第四段: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要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实践中,以求得内心的成长和幸福。佛法强调的是遵循正道,放下功利和欲望,以及发现内心的真实。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人际关系的唯有价值。佛法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在遵循正道和谨遵佛法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通过修行,个体可以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以谨守佛法的原则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第五段:个体与佛法的奥妙

在《受戒》一文中,汪曾祺透过佛法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个体与佛法的奥妙。正如太阳照亮世界一样,佛法为个体洞察了世界的本质和真相。个体通过佛法的修行和领悟,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佛法成为了个体的指南和依靠,引导个体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通过与佛法的接触和修行,个体可以理解到生命的无常和宇宙间的相互关系。个体与佛法的奥妙在于,通过佛法的智慧和修行,我们可以洞悉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力量,并引领自己走向成长和幸福。

通过《受戒》一文,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个体与佛法的关系,以及佛法的智慧和修行的重要性。个体与佛法的关系既是一种宇宙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个体内在的追求和修行。佛法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个体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并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与佛法的接触和修行,个体可以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以谨守佛法的原则来过好自己的生活。个体与佛法的奥妙在于,在佛法的指引和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洞悉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力量,并引领自己走向成长和幸福。

虽有忮心者篇四

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短篇小说

《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

《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

《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

《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

《范进中举》

文集

《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虽有忮心者篇五

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文坛巨子”。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富含人文情怀,重视生活细节,而且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受戒汪曾祺作为一个重要的名字,意味着汪曾祺的作品和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阅读汪曾祺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体会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而且也从中汲取了很多对于生活和写作的启示。

第二段:沉浸在汪曾祺作品的世界

受戒汪曾祺意味着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过程。通过阅读他的作品集,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汪曾祺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他的作品不局限于表面的形式和情节,而是通过微小的细节和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出深刻的人生智慧。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复杂性。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深意,读起来引人入胜。

第三段: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复杂。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美丽的艺术。他教会了我如何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价值和意义,明白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故事和情感。同时,他也让我意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但这些经历也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汪曾祺的作品不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反思和思考。

第四段:对写作的启示

汪曾祺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思想上的启发,也为我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的笔触细腻而真实,刻画人物内心的描写极具说服力。这激励我在写作中更加注重细节的描写,深入人物内心,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变化。他的作品也告诉我,写作需要有真实感,需要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索。汪曾祺的作品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写作的教科书,让我受益匪浅。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受戒汪曾祺是我读书生涯中重要的一步,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不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而且对生活和写作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汪曾祺作为先辈作家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当代作家,更影响了我这个读者。他的作品成为了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指南。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并将汪曾祺的精神传承下去,创作出更优秀更有深度的作品。

虽有忮心者篇六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受到佛教的影响和启发。在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中,他通过主角悟空的受戒经历,揭示了人生和修行的真谛。本文将结合这篇作品,探讨汪曾祺受戒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受戒启示(大约300字)

《受戒》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悟空,他面临选择放弃修行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困境。在小和尚得到大师对他的赞赏后,他忽然想到,就连佛祖也需要寻求真谛和智慧。这种启示使悟空决定离开寺庙,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修行之路。通过这个故事,汪曾祺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论是信佛与否,追求自己的内心感悟是最重要的。

第三段:悟空的历程(大约300字)

在寻找自己的修行之路上,悟空经历了艰辛和苦难。无论是在寺庙中还是在社会上,他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件,让他不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他看到了寺庙的虚伪和地狱的世界,也看到了真正的善良和美好。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内心,和大自然相融合,明白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第四段:修行的真谛(大约300字)

通过悟空的受戒历程,汪曾祺告诉我们修行的真谛。修行并不是单纯的拜佛和经书的背诵,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的体验。悟空在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内心纯净之处,也发现了自己与人的关系。汪曾祺引导我们思考修行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并关爱自己。这是修行的真谛,追求内心平静和善良。

第五段:结语(大约200字)

在受戒汪曾祺的心得体会中,我们领悟到了修行的真谛。修行并不局限于宗教,而是每个人生命旅程中必经的一部分。通过悟空的经历,我们学到了如何与自己内心对话,寻找真正的人生价值。信仰或宗教只是一种途径,而真正的修行是价值观的追求和内心的净化。无论是信佛还是追求其他事物,每个人都应该在平凡中寻找真谛,珍惜并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通过《受戒》,我们深入了解了汪曾祺的思想与心得,也促使我们去思考自身的生活和修行之路。无论我们是否选择信仰佛教,追求内心的善良和平静都是关键。相信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修行之路,过上有意义而充实的生活。

虽有忮心者篇七

1、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人间草木》

3、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肥瘦各半的猪肉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捅,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装盘。此菜嚼之极酥脆,闻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5、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岁朝清供》

虽有忮心者篇八

作为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汪曾祺以其独特的笔触,精湛的技巧和深刻的洞察力在中国文学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习汪曾祺的作品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因为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享受阅读的乐趣,还能教会我许多人生智慧。通过阅读并学习汪曾祺的作品,我获得了一些珍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品味生活的智慧

汪曾祺的作品以品味生活的智慧著称。他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了普遍的人情味和社会现象,将它们转化为文字的形式。我读过他的《人生如戏》,通过主人公聂放的一生,汪曾祺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他以轻快的笔触和简洁的语言,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并在不断尝试和突破中成长和进步。

第三段:关注社会的思辨能力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社会问题也是他关注的焦点。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独到思考,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他的短篇小说《时间的朋友》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个故事讲述了中国社会变迁中老一代和新一代之间的矛盾和交流。通过描绘主人公对于时代变化的矛盾和迷茫,汪曾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并呼吁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立场。

第四段:情感的琢磨和抒发

作为一位敏感的作家,汪曾祺善于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探索和思考。尤其是在他的小说《围城》中,我被他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剖析所深深吸引。他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男女之间在婚姻中的困惑和迷失,以及他们对于内心渴望和平衡的探索。通过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我学到了珍视和经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对待感情的态度。

第五段:在文字中成长与反思

汪曾祺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的文化氛围。通过阅读和学习他的作品,我对人生的意义、社会的变化和情感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鼓励我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和痛苦,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每一次对汪曾祺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欣赏,都让我在文字中成长,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

结尾:

在学习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还得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通过品味生活的智慧、关注社会的思辨能力、情感的琢磨和抒发以及在文字中的成长与反思,我从汪曾祺的作品中受益良多。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互动。通过学习汪曾祺的作品,我明白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也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责任和使命。

虽有忮心者篇九

《寻味:汪曾祺谈吃》是“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美食小品文,吃中自有生活味,吃中自有平常心。

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他写过很多谈吃的文章,《寻味:汪曾祺谈吃》所选就侧重这方面的内容。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无论是谈萝卜、豆腐,还是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汪先生之文,是绚烂至极后的朴素回归,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引人无限向往。如此质朴美丽的文字,何止是在谈吃,更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体现。

读《汪曾祺谈吃》

读完汪曾祺的这本专门谈吃的散文集,脑海里会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谈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细细琢磨之后便会发现,周作人谈吃的散文多的是一丝书卷气,而少了一些人间烟火的味道。

而汪曾祺正相反。

汪老是一位风雅独特的美食家,之前与著名作家陆文夫被人称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来这样的称谓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适的。与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仅写的一手关于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过不少,自然是见多识光,而且还能烹饪一手好菜。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著名作家邓友梅在《漫忆汪曾祺》一文中有这样的回忆:路边有个小酒铺卖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进去“吃一盘麻豆腐”,他约我去,由他付钱,麻豆腐之外每人还要二两酒。他并不劝酒,只是指着麻豆腐对我说:“光吃麻豆腐太腻,要润润喉。”说完就抿口酒。从这段文字便可窥出汪老与民间特色小吃的情结。

有了这样的生活了解,之前对汪老行文中为何处处弥漫出一股独特的人间烟火味的疑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无论行文还是生活上,都讲究一个雅字。酷爱中国古典趣味的汪老自然也不例外。《汪曾祺谈吃》一书以清新质朴的文字,仿佛好友闲聊般,以从容不迫的文字缓缓把民间小巷里各种特色小吃道来,写得妙趣横生,真的'是做到了把平凡之物写进了大雅之堂。

比如《豆腐》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这段文字简练通俗,可谓描写入微,不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个细致的介绍,而且色香味都浸润弥漫于文字之间,读来让人艳羡喜爱不已,心底不由会慢慢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老头。

书中趣味的文字也处处可见,比如《端午的鸭蛋》中的这段文字:“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以回忆的视角抒写,这样的文字读来便有了时光倏忽远逝的沧桑味道。

“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咸菜与文学》一文更是充分体现了汪老对于中国咸菜的广博见闻。

整本书,读完嘴馋之余,会发现,这样质朴美丽的文字其实何止是在谈吃,未尝不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美学风格的充分流露。

虽有忮心者篇十

元丰元年,苏东坡为纪念战胜洪水的壮举,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大楼,并邀请文人雅士饮酒作赋,以示庆贺。高邮人秦少游派专人呈上一份高邮土特产,并附诗一首:

“鲜鲫经年渍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滑于酥,先社姜芽肥胜肉。凫卵累累何足道,饤饾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我旨蓄。鱼鱐蜃醢荐笾豆,山蔌溪毛例蒙录。辄送行庖当击鲜,泽居备礼无麋鹿。”

这首名为《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是秦少游少有的专写食物的诗,但这首诗却浓缩了高邮最具特点的美食。有了秦少游作为先例,高邮的文人便多少都对美食有了那么一点癖好。于是,在9后的高邮,就又出了那么一个“文人食客”,那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与故乡的美食

汪曾祺的嗜吃,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谓是出了名的,金庸就曾说过,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汪老的癖好之所以如此闻名于天下,更重要的不仅在于他会吃,更在于他会写吃。你看,汪老留下的散文与散文集自然是浩如烟海,其覆盖的主题之广自然不用多说,但要说汪老的文章涉及最多的、写得最好的恐怕还当数“美食”。

不用说《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这一类直接在题目里凸显“吃”这一主题的文章和文集,今年出版的“作家与故乡”系列中汪老的两本选集(《水蛇腰》和《我的高邮》)里依然能常常看到美食的“影子”。

对于汪老来说,天下美食派系众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汪曾祺语)各地口味各具特色,但其中令汪老最难忘怀的,恐怕仍要数故乡高邮的那些美食。汪老曾特意作《故乡的食物》和《故乡的野菜》等文给故乡美食“作传”,即是为证。

谈到高邮的特产,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红心咸鸭蛋。对于名满天下的高邮鸭蛋,汪老自然不会忘掉,在《故乡的食物》中被拿来单独“立传”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汪老心中,高邮鸭蛋是故乡的小食之王恐非夸大。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老写道,“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如此直白的语言,尽管一边说对于异乡人的称道有着不高兴,可是一边心里的那种自豪却是显露无遗了。怪不得,即使是皇城根下产出的咸鸭蛋,在汪老眼里也只能被评价为“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高邮鸭蛋的妙处固然在于其美味,而“咸菜茨菇汤”对于汪老来说,吃得则就完全是一种情怀了。汪老在文中自陈,“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然而,当汪老在老师沈从文家里,吃到师母张兆和做的“茨菇肉片”时,却叹道“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这道“茨菇肉片”,我小时候也常吃,长大以后却很少见到。尽管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但大小饭馆里却极少见到拿其入菜的,再加上毕业后同样地“背井离乡”,因此我在读此文时,对汪老的这种情感甚有共鸣。

汪老写故乡的食物,我们可以看到他甚少提及奢华的菜品,文中记录描写的皆是普通人家的家常食物。所以,与其说汪老写故乡的美食是为了传播故乡传统的饮食文化,还不如说作者其实是借着故乡的美食,来浇心中思乡之情这块块垒吧。对于我这个故乡的地理位置与高邮紧邻,口味也近似的读者来说,读汪老的这些文章,格外能体会到蕴藏在其中的情怀。

汪曾祺的“美食观”

当然,作为一个大作家,尤其是吃遍了大江南北美食的.作家,汪老自然不会抱守着“故乡的美食”不放。正如汪老自己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四方食事》),在汪老眼里,只有这样的“宽容精神”才能当好一个“美食家”。

因此,我们在看汪老“谈”吃时,一定会感叹作者笔下食物的“杂博”。这种“杂博”首先在于作者吃过、谈及的美食地域分布太广阔:从故乡高邮出发,到天子脚下的京城,到西南边陲的云南,再到西北内陆的内蒙、新疆,汪老“吃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了五湖四海,这样来看,汪老分明是用脚在践行上述他那条“美食格言”;其次,这种“杂博”还体现在食物的种类上:本来在这个地球上,食谱涵盖最广的恐怕就属国人,而汪老则可谓是国人这种好吃特性的代言了,光是在他文中出现过的植物动物恐怕就不下百种,其中许多食物恐怕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遇到过的,光是那篇《菌小谱》里提到的“蘑菇”就有十多种了。而这两种“杂博”混在一起,真正成为汪老谈吃的资本,也让我这样难得出趟远门的读者,坐在屋里就能“尝”遍天下的美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汪老的口味崇尚“杂博”,但无论是日常菜馔,还是野味珍馐,在汪老的笔下总是透着一种美感。这大抵是因为,汪老的“吃”中自始至终透着一种五柳先生的散淡。汪老在《水蛇腰·故乡人》里写了一位“钓鱼的医生”,就颇能代表他所保持的那种“吃的哲学”: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炭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读完这段文字,我想每个读者恐怕都对“吃客”二字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图像恐怕不仅仅是投影了汪老的回忆,更是体现了汪老对待美食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的传承上可以企及魏晋,近则可追溯到晚明直至民国。

汪曾祺的文章与美食

谈到这里,我们就要谈谈汪老的“文风继承”了。尽管是西南联大的科班出身,但由于幼年时期就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汪老的文章里带有明显的“士人遗风”。再加上长久倾心于宋人笔记和明清小品,汪老的文章格局更是处处都显露出“以小见大”的士人写作传统,因此在文风血脉上,汪老的文章可谓与晚明的张岱、近世的周作人等一脉相承,是为真正的“文人文章”。再加上老师沈从文的影响,汪老的散文中可谓同时继承了明清小品和五四散文这古今两大传统。正是这两大传统,造就了汪老文字间具有一种散淡闲适的风格,然而这种散淡闲适却又不同于魏晋和晚明的“与世无争”,却是另具一种空灵的美感。于是,读汪老笔下的美食,尽管大多为一些寻常食物,读来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汪老虽在饮食哲学上崇尚“杂博”,却并不表示他就赞成“食无禁忌”。在汪老的笔下,也是有“不吃为宜”的,“炒肉芽”即为其一。前几年非典盛行,据传就是国人“乱吃”造成的恶果,尽管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值得质疑,但饮食上的“百无禁忌”却的确值得反思。宽容如汪老者,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可见,任何闲适和散淡也都是有“边界”的吧。

最后想说一说的是,读着汪老写的那些美食,总觉着很像是现代人写的微博,只要是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食,大多都逃不出汪老的那支笔。所以,无论是在写五湖四海的风土人情,还是回忆少时乡间的传奇,兜兜转转,总会跳出一两种令人难忘的吃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记录“强迫症”可不是正如现代人刷微博。经不住的是,汪老的那支妙笔会“生花”,再怎么平常的民间小吃或家常小菜,经过汪老的描写,就都是一盘活色生香的点心或菜肴,直叫人垂涎欲滴。汪老这种“功夫”写就的文字,比起那些“深夜慎入”的美食图片来,“杀伤力”可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虽有忮心者篇十一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这说明,吃东西和喜欢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往今来,关于描写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独喜汪曾祺先生的风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满了对这世界的赞美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在《故乡的食物》里,作者重点写了一样平常不过的食品—炒米。文章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此句一出,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

在《野鸭、鹌鹑、斑鸠、鵽》里面,作者描绘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场景:“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数十字,充满了对弱者的悲悯,对鲜活生命消逝的愤懑与无奈,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流露出如此恳切的情怀!

《豆汁儿》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结尾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5分钱。“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寥寥数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让人留恋!

在《端午的鸭蛋》里,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骄傲,甚至带一点狡黠的童趣:“我的家乡是水乡,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字里行间,若有若无地透着一点淡淡的乡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弥漫在空气里。

在《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以及《栗子》里,除了谈吃,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有一年修运河堤,按工程规定,有一段堤面应铺碎石,包工的贪腐了款子,在堤面铺了一层蚬子壳。前来检收的委员,坐在汽车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还抽着雪茄烟,连说:很好!很好!”还有这一段:“河北的山区缺粮食,山里多栗树,乡民以栗子代粮。栗子当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当粮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这两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为国忧思之情,为民慨叹之感,跃然纸上,将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作者自称)”的心灵,抒发的淋漓尽致!

相对于西式快餐的标准化、流程化和工业化,中餐更加像一门艺术。而凡属艺术,都大抵逃不掉绝响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发了对逝去的时光无比怀念的情怀。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锅贴乌鱼时,便大发追慕之情:“护国路原来有一家本地馆子,叫东月楼,有一道名菜锅贴乌鱼,乃以乌鱼片两片,中夹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烙熟,味道之鲜美,难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问起东月楼,说是早就没有了,锅贴乌鱼遂成《广陵散》。”其中,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绝对不会暴殄天物。罗马暴君尼禄,经常在会见群臣时,手里拿着一个硕大的火鸡腿。我认为,这不是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摆排场!在《手把肉》里,作者一段话,道出了个中情怀:“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根肉丝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净,妈妈就会说:吃干净了,别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细心,也可能不大会使刀子。牧民对奶、对肉都有一种近似宗教情绪似的敬重,正如汉族的农民对粮食一样,糟踏了,是罪过。”真正爱吃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体恤民生的!

在汪老关于谈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五味》这一篇。这篇文章,以极其平民化的视角,以一个热爱生活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味蕾,带着我们尝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文章中,不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而且,为我们展开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画卷。

写到山西人喜醋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写来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吃醋过年,真是一绝!

谈及南方人爱吃甜食,作者顺便纠正了一个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这段文字,足以为苏州菜正名,岂不美哉!

说到吃苦,作者特举一例:“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看来,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并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东西,实在令人莞尔!

在叙述吃辣时,作者追忆了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自得其乐,真个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最后,于酸甜苦辣咸之外,作者特写了一段中国人独爱的口味:臭。关于各种臭菜的做法与吃法,都写得妙趣横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关于臭豆腐的佳话:“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汪老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作者谈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人世间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处处透着对这世界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惟有这份爱,才能撑起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人世中,始终保持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虽有忮心者篇十二

汪曾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以其真实、自然的作品风格著称。通过阅读和学习汪曾祺的作品,我深深地被他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所吸引,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体会。在学习汪曾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写作要真实、深入,要关注人性、生活细节和社会现实,要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要追求文字的简洁明了和真实感。通过学习汪曾祺,我在写作上收获颇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学习汪曾祺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写作要真实、深入。汪曾祺的作品总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这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能够深入到人性和生活细节中。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只有真实地去观察和记录生活,才能够产生真实有力的文字。因此,我在写作中努力追求真实感和深入感,从细微之处寻找生活的美和人性的真实,将这些真实融入到我的文字中去,使我的作品更加鲜活有力。

另外,学习汪曾祺还使我认识到,写作要关注人性、生活细节和社会现实。汪曾祺善于洞察人性,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现状。他的作品中往往融入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发人深省的探讨。在我的写作中,我也尽力去关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试图通过文字去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这样的关注和思考,使我的作品更有深度和思想性。

除了注重真实和深入之外,学习汪曾祺还教会了我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汪曾祺的作品常常出奇制胜,给人以惊喜和感动。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转化为令人深思的艺术品。因此,我在写作中也尽力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尝试着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启迪。

最后,学习汪曾祺使我明白了文字的简洁明了和真实感的重要性。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简洁明了,没有一丝多余的修饰,但又具有浓郁的真实感。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环境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入戏。在我的写作中,我也尽力追求文字的简洁明了和真实感,通过准确而简练的词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学习汪曾祺,我深刻体会到写作的力量和魅力。汪曾祺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让我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写作。我会继续学习和应用汪曾祺的写作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出更深入人心的作品。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一定能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

虽有忮心者篇十三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真实、朴素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汪曾祺的写作心得体会对于我们学习写作是非常有启示性的。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同时也看到了他对于语言表达的追求和对于文学艺术的敬畏。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从写作的灵感来源、写作的技巧、文笔的提升以及作品的深度思考等方面来探讨汪曾祺的写作心得体会。

首先,汪曾祺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灵感。在他的作品中,他总能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那些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比如《黄土高坡》,他通过一个农村小岳父的故事,展现了农村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悲喜交集。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写作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的背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些灵感多来自于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源泉。

其次,汪曾祺的作品中凸显了他的写作技巧。他善于运用叙事的手法,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于语言的运用也很独特,既能写出诗意盎然的句子,又能写出朴实自然的文字。比如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他写道:“午后太阳晒得花丛疮痍,影子掩盖了所有的材秆前后,阵阵凉风摇曳着竹丛,哇一声,杀鸡犬如孙天宝一般出现,用板斧把茂盛繁华的扁洗碗底的竹丛捣成了碎片。”这种形象的写作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而不仅仅是看到文字。

汪曾祺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关于文笔的提升。他在书写自然景物时,常常用到色彩和声音等多种感官的描写,这样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同时,他也注重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通过对于人物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变化。比如在《麦秆》中,他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和村民们一同插秧的场景,以及男孩在插秧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描写使得故事更加立体而不单调。

最后,汪曾祺的作品也给了我思考的空间。他的故事中常常延伸出深层次的思考和意义。比如《长恨歌》,他通过一个农村人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于农村改革的思考和对于改革成果的思量。他的作品并非仅仅是记录和叙事,更多的是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回味。

总之,汪曾祺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关于写作的启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语言和文学艺术的热爱,既真实又朴素。通过观察和回归生活的点滴,我们能够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同时在写作时,我们也要善于运用叙事的技巧,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对话来打动读者;而提升文笔则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塑造作品的立体感;最后,我们也要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并通过深度的思考来引发读者的共鸣。汪曾祺的写作心得体会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相信,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这些体会一定会对我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有忮心者篇十四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化名人,以其深入浅出的文笔和独特的人文视角而广受赞誉。他的作品如《茶馆》、《楼外楼》等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通过学习汪曾祺,我深深体会到了他的修养和智慧,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段: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

汪曾祺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从中发掘出其中的真实与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如果我们只固执于自己的观点,就会陷入偏见和狭隘。而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学到了如何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的观察与思考能够让我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拓宽我的视野。

第二段:真实与美的结合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真实与美的结合。他深入人们的内心,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纯真。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的刻画,他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他又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味。我意识到,真实并不等于丑陋,美也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真实是美的基础,美是真实的延伸。只有真实地展现生活,才能使作品更加接近人心。

第三段:对社会乱象的批判与思考

汪曾祺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对社会乱象的批判与思考。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他以犀利的笔触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陋习写入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阅读汪曾祺的作品,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他的作品激励我勇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勇于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第四段:对人性的思考与疑问

汪曾祺的作品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与疑问。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角色命运的塑造,探究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他的作品让我思考一个永恒的问题:人性到底是如何的?我们是天生善良还是天生恶劣?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我明白了人性是复杂而微妙的,我们可以是高尚的,也可以是卑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我们需要用心去体验、理解和尊重别人的选择。

第五段: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最后,汪曾祺的作品让我明白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重要性。他深深热爱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深入人民的内心,展现了人民的百态和美好。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种追求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和灵感。阅读汪曾祺的作品,让我重新思考并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明确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学习汪曾祺,我意识到要多角度地观察与思考,将真实与美结合起来。同时,我也明白了对社会乱象的批判与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对人性的思考与疑问。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将会成为我不断创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汪曾祺的作品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虽有忮心者篇十五

农业科学研究是寂寞的事业。作物一年只生长一次。搞一项研究课题,没有三年五载看不出成绩。工作非常单调。每天到田间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查数据,翻参考书。有了成果,写成学术报告,送到《农业科学通讯》,大都要压很长时间才能发表。发表了,也只是同行看看,不可能产生轰动效应。因此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老得比较快。刚入所的青年技术员,原来都是胸怀大志,朝气蓬勃的,几年磨下来,就蔫了。有的就找了对象,成家生子,准备终老于斯了。

生活条件倒还好。宿舍、办公室都挺宽敞,设备也还可以。所里有菜园、果园、羊舍、猪舍、养鸡场、鱼塘、蘑菇房,还有个小酒厂,一个漏粉丝的粉坊。鱼、肉、禽、蛋、蔬菜、水果不缺,白酒、粉丝都比外边便宜。只是精神生活贫乏。农科所在镇外,镇上连家小电影院都没有。有时请放映队来放电影,都是老片子。晚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事。几个青年技术员每天晚上打百分,打到半夜。上了年纪的干部在屋里喝酒。有个栽培蘑菇的技术员老张,是个手很巧的人,他会织毛衣,各种针法都会,比女同志织得好,他就每天晚上打毛衣。很多女同志身上穿的毛衣,都是他织的。有一个学植保的刚出校门的技术员,一心想改行当电影编剧,每天开夜车写电影剧本。一到216次上行夜车〈农科所在一个小火车站旁边)开过之后,农科所就非常安静。谁家的孩子哭,家家都听得见。

只有小魏来的那几天,农科所才热闹起来。小魏是省农科院的技术员。她搞农业科学是走错了门(因为她父亲是农大教授)。她应该去演话剧,演电影。小魏长得很漂亮,大眼睛,目光烁烁,脸上表情很丰富,性格健康、开朗。她话很多,说话很快。到处听见她大声说话,哈哈大笑。这女孩子(其实她也不小了,已经结了婚,生过孩子)是一阵小旋风。她爱跳舞,跳得很好。她教青年技术员跳舞,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拉下了海。他们在大食堂里跳,所里的农业工人,尤其女工,就围在边上看。她拉一个女工下来跳,女工笑着摇摇头,说:“俺们学不会!”

小魏是到所里来抄资料的,她每次来都要住半个月。这半个月,农科所生气勃勃。她一走,就又沉寂下来。

这个所里有几个岁数比较大的高级研究人员一一一技师。照日本和台湾的说法是“资深”科技人员。

一个是岑春明。他在本地区、本省威信都很高。他是谷子专家,培养出好几个谷子良种,从“冀农一号”到“冀农七号”。谷子是低产作物。他培养的良种都推广了,对整个专区的谷子增产起了很大作用。他一生的志愿是摘掉谷子的“低产作物”的帽子。青年技术员都很尊敬他。他不拿专家的架子,对谁都很亲切、谦虚。有时也和小青年们打打百分,打打乒乓球。照农业工人的说法,他“人缘很好”。他写的论文质量很高,但是明白易懂,不卖弄。他高个外号,叫“俊哥儿”,因为他年轻时长得很漂亮。这外号是农业工人给他起的。现在四十几岁了,也还是很挺拔。他穿衣服总是很整齐,很干净,衬衫领袖都是雪白的。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冬天也不戴帽子。他的夫人也很漂亮,高高的个儿,衣著高雅,很有风度。他的夫人是研究遗传工程的,这是尖端科学,需要精密仪器,她只能在省院工作,不能调到地区,因为地区没有这样的研究条件。他们两地分居有好几年了。她只能每个月来住三四天。每回岑春明到火车站去接她,他们并肩走在两边长了糖槭树的路上,农业巨人就啧啧称赞:“啧啧啧!这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岑春明会拉小提琴,以前晚上常拉几个曲子。后来提琴的e弦断了,他懒得到大城市去配,就搁下了。

另外两个技师是洪思迈和顾艳芬。他们是两口子。

洪思迈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显得很深刻。他爱在所里的.业务会议上作长篇发言。他说的话是报纸刊物上的话,即“雅言”。所里的工人说他说的是“字儿话”。他写的学术报告也很长,引用了许多李森科和巴甫洛夫的原话。他的学问很渊博。他常常在办公室里向青年技术员分析国际形势,评论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得失,甚至市里开书法展览会,他也会对“颜柳欧苏”发表一通宏论。他很有优越感,但是青年技术员并不佩服他,甚至对他很讨厌。他是蔬菜专家。蔬菜研究室主任。技术员叫岑春明为老岑,对他却总称之为洪主任。洪主任大跃进时出了很大的风头:培养出三尺长的大黄瓜,装在特制的玻璃盒子里,泡了福尔马林,送到市里、专区、省里展览过。农业工人说。“这样大的黄瓜能吃吗?好吃吗?”这些年他的研究课题是“蔬菜排开供应”,要让本市、本地区任何时期都能吃到新鲜蔬菜。青年技术员都认为,这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什么时候种什么菜,菜农不知道吗?“头伏萝卜、二伏菜”!因为他知识全面,因此常常代表所里出去开会,到省里,出省,往往以去二来十天、一个月。

顾艳芬是研究马铃薯的,主要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这几年的研究项目是“马铃薯秋播留种”。她也自以为很有学问。有次所里搞了一个“超声波展览馆”。布置展览馆的是个下放在所里劳动的诗人兼画家。布置就绪,请所领导、技术人员来审查。展览馆外面有一块横匾,写着“超声波展览馆”。顾艳芬看了,说“馆”字写得不对。应该是“舍”字边,不是“食”字边。图书馆、博物馆都只能写作“舍”字边,只有饭馆的馆字才能写“食”字边。在场多人,都认为她的意见很对,“应该改改,改改。”诗人兼画家不想和这群知识分子争辩,只好拿起刷子把“食”字边涂了,改成“舍”字边。诗人兼画家觉得非常憋气。

顾艳芬长得相当难看。个儿很矮,两个朝天鼻孔,嘴很鼓,给人的印象像一只母猴。穿的衣服也不起眼,干部服,不合体。整年穿一双厚胶底的系带的老式黑皮鞋,鞋尖微翘,像两只船。

洪思迈原来结过婚,家里有媳妇。媳妇到所里来过,据工人们说。头是头,脚是脚,很是样儿。他和原来的媳妇离了婚,和顾艳芬结了婚。大家都纳闷,他为什么要跟原来的媳妇离婚,和顾艳芬结婚呢?大家都觉得是顾艳芬追的他。顾艳芬怎么把洪思迈追到手的呢?不便猜测。

她和洪思迈生了两个女儿,前后只差一岁。真没想到顾艳芬会生出这么两个好看的女儿。镇上没有幼儿园,两个孩子就在所里到处玩。下过雨,泥软了!她们坐在阶沿上搓泥球玩,搓了好多,摆了一溜。一边搓,一边念当地小孩子的童谣:

圆圆,

弹弹,

里头住个神仙。

神仙神仙不出来,

两条黄狗拉出来。

拉到那个哪啦?

拉到姑姑洼啦。

姑妈出来骂啦。

骂谁家?

骂王家,

王家不是好人家!

岑春明和洪思迈家的宿舍紧挨着,在一座小楼上。小楼的二层只他们两家,还有一间是标本室。两家关系很好,很客气。岑春明的夫人来的时候,洪思迈和顾艳芬都要过来说说话。

顾艳芬怀孕了!她已经过了四十岁,一般这样的年龄是不会怀孕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已经怀了三个月,顾艳芬的肚子很显了,瞒不住了。

洪思迈非常恼怒,他找到所长兼党委书记去反映,说:“我患阳痿,已经有两年没有性生活,她怎么会怀孕?”

所长请顾艳芬去谈谈。顾艳芬只好承认,孩子是岑春明的。(我猜到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件事真是非常尴尬,三个人都是技师,事情不好公开。党委开了会,并由所长亲自到省里找领导研究这个问题。最后这样决定:顾艳芬提前退休,由一个女干部陪她带着两个女儿回家乡去;岑春明调到省农科院,省里前几年就要调他。

顾艳芬在家乡把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

对于这回事,所里议论纷纷:

“真没有想到!”

“老岑怎么会跟她?!”

“发现怀了孕不做人流?还把孩子生下来了。真不可理解,她是怎么想的?”

岑春明到省院还是继续搞谷子良种栽培。他是省劳模,因为他得了肺癌,还坚持研究,到田间观察记录。省电视台还为他拍了专题报导片。

顾艳芬四十几岁就退休,这不合乎干部政策,经省里研究,调她到另一个专区,还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

洪思迈提升了所长,但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还不到六十,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他后来十分健忘,说话颠三倒四,神情呆滞,整天傻坐着。有次有电话来找他,对方问他是哪位,他竟然答不出,急忙问旁边的人:

“我是谁?我是谁?”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虽有忮心者篇十六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在小说、散文、戏剧创作领域皆卓有成就。他的创作生涯持续了40余年,从1940年的第一篇小说《钓》开始,汪曾祺一生创作了小说180余篇。

短篇小说

《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

《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迄今最全的汪曾祺小说集新增篇目多作于民国时期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春凯介绍,新增篇目有些是学者发现的,有的是汪曾祺家属找到的。小说集以最初发表的版本为底本,个别未发表的篇章以手稿编入,并对底本错漏难解之处进行了订正,确保为读者提供一个原汁原味而又编校精良的汪曾祺小说读本。

在汪曾祺小说中,江苏高邮、西南联大、农科所、京剧院,是经常出现的四大背景。高邮是汪曾祺的故乡,1920年他在那里出生,那里的风物人情构成汪曾祺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质。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他接受高等教育,又获得现代的、世界的眼光以及文学写作技艺。

汪曾祺小说创作即起步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出版方评价,本辑新增补的24篇早期小说中的《翠子》《除岁》《灯下》《最响的炮仗》《驴》等,都是很圆熟的短篇精品,与《鸡鸭名家》《老鲁》《落魄》等同样写于40年代、早已被公认的名篇具有相同的品质,也不输于他后来赢得文坛声誉的《受戒》《大淖记事》等。

民国文脉遗存“京派作家”最后的余韵

评论家王干认为汪曾祺的作品打通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汪先生早期小说是现代派的,写得非常时尚,非常酷。但是他后来注重的不是外国小说的形式,而是借助小说的灵魂表达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悲悯,他把中西方文学打通了。”王干直言,汪曾祺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在文学史的评价中,他是一位被“遮蔽的大师”。

学者杨早补充汪曾祺还做到了“南北打通”。“中国南北之间差异非常大,作家的写作对象与风格也有南北之分,但是不管是从文化还是从口味上,甚至到方言上,汪老都能够做到拿来主义,他对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把握是比较深的,这是汪曾祺先生的巨大特色。”

杨早回忆年少时随父亲拜访汪曾祺,获赠一句题字——“小说是删繁就简的艺术”.“这一点上他与很多同时代作家构成鲜明的对比。这套《汪曾祺小说全编》,上册收录的是1949年之前的作品,中下册是1949年之后,恰恰分别构成了汪曾祺的多重角色。他曾经是民国文学的文脉当中活跃的一个人,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曹雪芹,在第一本的时候他是大观园里的`一份子,他是京派作家最后的余韵。”杨早说。

汪曾祺作品里写了众多市井小人物和社会民情,有很多生活细节,他的后期写作更与日常生活、民间风习、悠远传统亲昵亵玩。杨早将其比做“文学社会性的材料记录”,“从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出发,把它铺开去,我们可以慢慢的从文学、历史、社会的角度还原出民国的世界。”

文学大家的生活日常“在家没地位,但乐在其中”

虽然文坛上声名在外,但子女们谈起汪曾祺的生活趣事,却说他在家里是“非常没有地位的”。

“我们这些子女、孙辈全都‘欺负’他,我妈妈完全也不拿他当回事,但是他乐在其中,他每篇东西都让我们看,而且很认真的听取我们的批评意见。虽然我们水平都很有限,但对他毫不客气。他喝点酒会说,我的东西会流传下去的。我们说行了吧,老头儿,你别臭美了!”女儿汪朝的调侃让现场读者忍俊不禁。

汪朝回忆起父亲每天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不觉得他有一点点紧张,总能保持悠然自得的一种精神情绪,并且还能写书、画画,非常充实。

汪曾祺是出了名的“吃货老头儿”,他的平易近人也表现在笔下的食物上,萝卜、豆腐、野菜、韭菜花这些很亲民的食材都能呈现出兴味盎然的丰富意趣。

王干回忆起与汪曾祺一家人的交往,笑称据汪朗统计,自已可能是“吃汪老做饭最多的人”,“汪老是美食家,别人在他家吃一顿都觉得是很新鲜的事,我有一段时间在北京,经常周末到他家蹭饭。”

在儿子汪朗眼中,有这么一个父亲非常幸福。“他一辈子没有给我一次难看的脸色看,从来没有对我们沉下脸。”

汪曾祺小传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级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创作领域皆有成就。1940年开始文学生涯,起点高,创作时间长,创作门类多,作品质量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京剧剧本《沙家浜》(主要编剧之一)等,在国内及海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

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奋斗成就事业 事业奋斗励志名言短句(大全16篇)

    意见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和提升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现,下面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往下看,你将会看到一些高质量的个人简历实例,这些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

    2023年城管工作个人总结免费(模板18篇)

    通过考试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希望以下的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城管工作个人总结免费篇一起步在年头

    2023年宪法心得与体会(模板17篇)

    学习心得是我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的思考和解答,能够让我更好地面对学习中的种种挑战。这里有一些写得很好的学习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

    2023年森林防火手抄报内容文字(优质8篇)

    意见建议是在对某个问题或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提出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改进方法。我觉得我们应该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跟

    最新文体委员的文案 竞选文体委员发言稿(优质16篇)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文案专家,我擅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制造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开篇。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节日总结样本,供你参考和学习。文体委员的文案篇一尊敬的各位老师、同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感悟启发(优质9篇)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优秀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精选的个人简历示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和设计上的灵感。红星照耀中

    感谢感恩感动(大全20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自信和自尊心的好机会。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一些有关意见建议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可以参考这些范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适应。现

    最新班级贡献奖意思 我为班级做贡献演讲稿(精选8篇)

    个人简历记录了一个人的求职经历、教育背景和技能特长等重要信息。在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独特的观点,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启示。班级贡献奖

    大学生活的规划(实用8篇)

    通过对范文范本的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特写作风格。希望通过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拓展自己的岗位职责。大学生活的规

    最新袁隆平的事迹介绍 袁隆平的事迹(大全20篇)

    自我介绍不仅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的基本信息,还可以传达我们的目标和愿望。针对企业管理中的挑战,我们可以提出优化组织结构和加强员工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