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艺术与审美的感受 生态式艺术教育审美感受的融合性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影墨最新上艺术与审美的感受 生态式艺术教育审美感受的融合性论文(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上艺术与审美的感受篇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生态式教育理念和《纲要》精神是相通的,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利用生态式教育理念,有效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师生成长。通过分析,家长教育资源具有职业优势、个性优势、家庭优势,关键在于幼儿园如何利用,我们的策略是。

一、盘活家长教育资源

(1)教师通过家访摸底,把资料统一建档,在开展一些活动时争取有相应优势的家长的支持。如小班上学期,为了让我班新教育课题——数码社区更好地开展,我们让我县优秀的美术教师帮助设计版面、让县信息办主任出谋划策,争取得到县教委的支持在本班教室安装了多媒体。中班第一学期,我们邀请英语教师为孩子上英语活动课,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有效弥补教师英语水平的不足,达到双赢。洲的妈妈是个高级理发师,我们就邀请她来园为孩子理发表演,让孩子了解成人的活动,在美发屋游戏中学会模仿。

(2)通过定期的家长开放课活动,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向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在家能更科学地引导孩子,促其健康发展。

(3)组织家长教育经验交流,发挥其他家庭、幼儿园的优势、强项,使其成为共同资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引进家长教育资源。如在小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主题一开始,我就让吟等三位家长事先设计孩子的成长足迹。三张不同风格的成长足迹一张贴,就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慧珏看着风吟刚生下的照片,笑着说:“吕老师,这是吟的宝宝。嘻,真逗!”家长们看着三张足迹后,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越做越好。我特别欣赏李棵爷爷为他设计的足迹。他能把李棵的成长阶段分为爬、走、跳、滑等几个阶段,还利用废旧图片装饰,配上简短童趣的话语进行讲解。涵妈妈为孩子设计一个水果拼盘,贴上不同阶段照片,挺有创意。迪的爸爸是位电脑专家,所以他的成长足迹更有特色。他应用了电脑排版技术,还在每张照片下写下幽默的.话语。虽然在这次的活动中每位家长付出了努力,很辛苦,但是每个家长都很快乐,觉得这样的活动真好。

在小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感悟父子间的亲情,我邀请了四位幼儿的爸爸来园。他们非常配合,课前进行认真地排练,乔坐在爸爸的二郎腿上,吴爬到爸爸肩膀上学开飞机……被邀请到家长的孩子特别兴奋,从他们的眼神中可知他们很有幸福感。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一些教学活动中和老师进行合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5)选择双休日开展亲子活动,家长自愿的形式带领幼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园同乐以及远足活动,深受幼儿及家长的欢迎,这样的活动能增进了师生间、家长间的交流,收获甚多。

二、盘活社区教育资源

(1)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引进社区教育资源。在小班主题 “我爱我家”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是怎样长大的”并让孩子体验妈妈带大宝宝是很辛苦的,要爱爸爸妈妈。我邀请了社区的一位四个月的宝宝和他的妈妈。她们俩一敲门,孩子们就兴奋了,用一双双好奇的眼光瞧着宝宝。李锦自告奋勇地上来问宝宝:“小弟弟,你吃饭了吗?”锦翘首盼望。可小弟弟没有说话,只是蹬着双腿,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也走到小弟弟身边问同样的话,小弟弟还是没有回答,孩子们失望了……这时,我告诉小朋友,小弟弟才四个多月,他还小,所以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瞧,阿姨正把宝宝抱起放在地上牵着他走路呢!阿姨要帮小宝宝做许多事是很辛苦的。你们小的时候也像小宝宝一样,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你们养大的。小朋友认真地看着我,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社区里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非常多,教师根据主题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安全卫生的内容辅助教学更能推进主题教学。

(2)走进社区利用社区环境开展活动。如去养老院慰问、走进社区演出、去植树、超市、菜场参观,了解成人劳动,增进与成人的交流沟通,了解周围生活。

(3)利用自然环境从孩子兴趣出发,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运用感官去亲近自然满足好奇心。如:春天踏青、放风筝、秋天去田野观看农民的劳动。

幼教实践证明,在生态式教育思想指导下,我们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意在通过充分挖掘现有社区内可供幼儿园组织开展和使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让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所有,直接用于组织教育活动,使之转化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材料或学习环境,成为幼儿认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发展的教育因素。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以产生综合影响,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上艺术与审美的感受篇二

时至今日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艺术教育已经愈发受到了高职院校的重视,艺术教育无足轻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艺术经验对于丰富人生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它与人精神层面的完善息息相关。一个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如没有艺术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一样。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能提高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更关键的是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结构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艺术教育中人文性的一面在当代教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出现了一些对于人文性不正确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艺术教育本体及人文性的本质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高职艺术教育中人文性的意义

文化的传承是教育的最本质的任务之一,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塑造健全人格。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艺术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有效提升。艺术与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一样在推动人文素质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的确,近年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上级检查而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将艺术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因此无法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人文性这一艺术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第一,人文性是高职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其中人文指修饰,即修饰出美,后又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教育,是注重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而追溯西方的人文思想应该是14世纪的意大利,诗人彼特立克提出了人文学,后来发展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观念即: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虽然因为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东西方在对于“人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但就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这一精神内涵上东西方却是相通的,其核心往往表现在人们思想与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在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是人文精神。高职艺术教育的目的如果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而不能向更深层的实质内容迈进,就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艺术教育就应放下这种浅层次的表现形式,而是去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辨别美丑的观念和提升向上的审美理想,从而最终使学生具备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艺术教育最迫切的需求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引导高职学生去追求真、善、美,最终实现帮高职学生塑造完美人格这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第二,人文性的艺术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所谓素质教育是注重对人进行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开发,提升人多方位、全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其本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而如果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缺失人文教育,则会导致受教育者精神层面、综合素养残缺不全。在教育这个庞大系统中艺术教育处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首先它在贯通学生的理智和情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它又辐射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发展上起着特殊作用,因此,艺术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部分。艺术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它的功用的是隐性的,但不能因为其是隐性教育而导致教育内容空洞化、虚无化,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更高精神层次的需要,更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强调和突出高职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性,首先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艺术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即从纯粹的表层技能型学科提升到了兼顾深层人文性的学科。然后扩大艺术教育的学习范围,如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从传统的图画、雕塑、工艺等拓宽到设计、建筑、摄影等学科,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要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艺术与人类、生活、自然等方面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课教学时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艺术美孤立起来,而是要把它与自然美、社会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人性的关注与提升――高职艺术教育的价值回归

高职艺术教育,就是要重拾艺术在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情感世界的完善和对心灵与精神的陶冶方面所起到的启发、导向与教育作用,重点强调艺术教育中人性价值的回归。首先,我们要在思维方面让艺术教育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类艺术门类的教育使人们在其中领略艺术美、社会美、科技没、自然美,从而培养学生向上的审美素养和高尚的审美观念,提升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艺术教育所培养的能力就打体现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有其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在审美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艺术教育也是审美能力的培育。通过艺术教育让启发思维,创新思维,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从而达到培育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其次,要通过艺术教育来达到不断丰富、完善人的情感的目的。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精神健康、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音乐作为表情艺术,他的本质是通过音乐去体会、表达、抒发人的情感,音乐最本质的语言、方式也正来源于情感。音乐欣赏是艺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全、向上的审美情感,丰富其内心世界。而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学生的情感感悟以及纯粹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要将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去引导学生去感受、感悟、理解音乐家丰沛的内心世界,让这些本身包含音乐家自身的丰富情感的优秀作品去洗涤、陶冶学生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从中感受深邃的审美情趣,体验音乐家那种超越功利欲念的精神世界,从而自觉培养自身丰富而完整的审美情感。最后,要通过进行艺术教育达到对人的人格培养和健全作用。艺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共同揭示了精神和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功利化、世俗化,人的本能冲动与现实欲望(包括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和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冲突,人民或多或少的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承受和感知的压力也越来越多,矛盾与痛楚也越来越多。浮躁与压抑时刻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精神层面的问题的排解、调整需要人民通过各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去解除。而艺术作为人民精神世界的产物,可以给与人正确的精神信念、调节人的精神情绪。随意,人们需要学会通过艺术活动这一手段来宣泄和调整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压力,使人能够在进行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和寄托,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满足,从而达到实现对人性的改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江.人文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甄巍.体验现代精神区[m].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

[3]罗海鸥.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j].教育研究,(2).

上艺术与审美的感受篇三

跨域融合理念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从阐述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入手,对于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进行了分析。关键词:跨域融合理念;实验教学改革;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因此只有对于包括跨域融合理念在内的新型教学理念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提升艺术实验教学的改革水平。

一、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

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提升环保创作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潜力、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等方面出发,对于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

1、增强创新意识培养

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艺术的天赋实际上是很难从书本中学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只能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和顿悟,以及参观别人的艺术作品,从中领悟出来。其次,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以还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与素质,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在生活中学习并且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最终起到在创作中成长的效果。

2、提升环保创作意识

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离不开对于学生创作意识的提升。艺术学生在经历实验创作时应当努力的在这一过程中思考、发现、感悟,最终能够获得顺利的创作灵感并且能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其次,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使实验教学安全有序地开展,则应当合理的培养学生安全环保意识,并且将安全环保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在提升学生的环保创作意识时应当一方面根据不同功能实验室的要求来以学生乐意接受的图式方式,并且以有趣的表达进行环保艺术教育。在改变了以往刻板僵硬的说教的同时,更加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自觉观看,有意无意中接受和培养了环保意识。

3、注重激发学生潜力

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过中应当合理的利用学科优势来营造出一个朴素、优美、自由的艺术学习氛围,然后让学生在这一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就有助于其激发出自身的艺术学习潜力。其次,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过程中应当以轻松。生动、自然的课堂教学来让学生的创新潜力迸发出来,这不仅仅能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获得,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着重动手操作,最终也能够促进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得到合理的提升。

4、学生成本意识培养

跨域融合理念还应当做好学生成本意识的培养工作。教师在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于不同艺术材料的性能和表象、材质进行合理的讲解,让其理解到不同材料的不同成本与不同使用效果。其次,教师在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当让其结合自己设计和创作的要求来自主的选购适合的材料,从而能够在合理地节约艺术创作成本的同时更好的达到自己的设计创作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限制成本的艺术创作锻炼来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利用材料行创作设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成本节约意识,最终提升了学生艺术创作的综合性。

二、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

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需要提升学生在艺术方面不同的能力,以下从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积极性、确定艺术实践标准、优化艺术教育流程等方面出发,对于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进行了分析。

1、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的第一步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教师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以更加全面的艺术训练来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进行培养。其次,艺术教师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应当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艺术教师可以通过立足学生的方案或项目的设计创意来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艺术天赋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此同时,艺术教师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还应当让学生对于好的灵感和创意进行发挥,最终能够让其在艺术实践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践。

2、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积极性

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艺术教师在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积极性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伴的影响下合理的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实际操作运用。通过这一实践模式学生不仅仅能够巩固艺术知识,并且还获得了在面对创作瓶颈时的解决策略。其次,艺术教师在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积极性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艺术体验和感悟来使其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风格,最终能够促进其艺术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

3、确定艺术实践标准

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需要建立在确定艺术实践标准的基础上。艺术教师在为学生确定艺术实践标准时应当持续的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时代同步。其次,艺术教师在为学生确定艺术实践标准时还应当坚持与市场共舞的艺术实践原则,从而能够在于行业互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实践改革。例如艺术教师应当更加密切关注市场经济和行业部门的需求,并且及时分析不同行业的行业标准,以此确定学生实践能力的标准,然后将这些标准分解于实验项目中,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明了行业标准的要求,领会行业标准执行的要诀。与此同时,艺术教师在为学生确定艺术实践标准时还应当努力的让学生适应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与该行业相匹配的职业能力与执行能力,最终能够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相应的工作,并且提升艺术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成功率。

三、结束语

跨域融合理念对于我国艺术试验教学的改革和艺术人才的培养都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艺术教育只有在育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教学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上艺术与审美的感受篇四

戏剧是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一种活人与活人的直接交流,正是这种神秘莫测的交流增添了戏剧表演别样的艺术品格。对于戏剧艺术而言,幻觉性和剧场性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术语,它们是戏剧表演艺术魅力的主要源泉,找到它们间的融合途径利于提升戏剧表演效果,提高戏剧的感染力、真实感和艺术性。

一、戏剧艺术中的幻觉性与剧场性

(一)幻觉性

戏剧中的幻觉性是一个外来词汇,指的是观众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由于受演员语言、动作、表演、服装及舞台设计、灯光等方面的感染而产生的一种沉浸感,认为舞台上正在表演的内容是真实的,抑或是仿若亲身经历一般[1]。

(二)剧场性

戏剧中的剧场性,指的是戏剧表演过程中可以追求戏剧效果的那部分内容,如舞台场景等。对于戏剧观众来说,剧场性是最容易“出戏”的部分[2]。因为剧场性能让观众意识到自身不是处在戏剧当中,使观众保持一定的理智。

(三)幻觉性与剧场性的关系

观众进入剧场观看戏剧时,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理性的认知,知道自己在剧场观赏戏剧表演。此时,观众可以接受那些直接的、意象的、暗示性的舞台呈现形式,这是戏剧剧场性带给观众的感受。但是这时候的观众并没有产生沉浸感,而幻觉性就是要通过演员表演、语言、动作及舞台布置等吸引观众融入其中,引导观众带情感地观看戏剧表演,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让观众沉浸在戏剧表演中。从中可以看出,戏剧艺术中的剧场性和幻觉性是一对“实与虚”的关系。剧场性给观众真实感,而幻觉性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让观众仿佛觉得置身于戏剧之中,戏剧结束后又回归现实生活。所以,只有将剧场性和幻觉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增强戏剧表演的艺术魅力。

二、戏剧艺术中的幻觉性与剧场性融合路径分析

(一)采用幻觉主义和非幻觉主义相结合的方式

幻觉主义、非幻觉主义是戏剧艺术的幻觉性、剧场性的具体表现,在戏剧舞台布景采用幻觉主义和非幻觉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幻觉性、剧场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搭建虚实结合的.戏剧舞台。在这样的融合思路下,舞台布景要在符合戏剧主题思想的情况下突出舞台、道具的写实性和具象性,同时还要做好细节元素的处理工作,多使用一些抽象元素,强化舞台布置的戏剧性。这样一来,就可以使看似矛盾的幻觉性和剧场性融合起来,增添戏剧舞台的魅力。如,北京人艺《茶馆》舞台布置就采用了幻觉主义和非幻觉主义相结合的方式[3]。该话剧舞台场景设置十分生活化,基本按照那个年代特点布置舞台,带给观众很强的幻觉性。此外,还融入了一些暗示性设计。前排正中的三张桌子、凳子的高度高于其他桌子、凳子,凳子腿也要比其他凳子腿粗,通过透视手法突出人物、剧情的层次性,带有一定的暗示意味。

(二)使用多媒体元素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使戏剧舞台布置有了更多科技的手段。对于戏剧舞台设置来说,多媒体元素应用是幻觉性和剧场性融合的另一个途径。第一,led大屏幕。led大屏幕是新一代显示技术,具备灵活拼接、显示面积大、亮度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戏剧舞台的背景板,随着戏剧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切换舞台场景。而且led大屏幕显示的内容具有随意性,可以显示一些抽象的元素,不仅能增强戏剧舞台的剧场性,还能强化戏剧舞台的幻觉性。第二,高保真立体声无线耳机。戏剧表演舞台使用高保真立体声无线耳机,可以让观众享受到较好的音响效果,即使是舞台演员的耳语声,观众也可以听得很清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声场设计难度。第三,网络通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在戏剧舞台中的应用,提高了戏剧舞台与观众的交互性,给戏剧表演带来无限可能。如,戏剧表演前将戏剧表演流程、主题、人物等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戏剧表演内容有一定认识,能增强观众对戏剧表演的沉浸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幻觉性和剧场性是戏剧艺术中的两个重要术语,它们是一对“虚与实”的关系,看似矛盾,其实关系十分密切,唯有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戏剧表演艺术效果。为此,戏剧舞台布置可以采用幻觉主义和非幻觉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采用多媒体元素,处理好幻觉性和剧场性之间的“虚与实”的关系。

参考文献:

[2]周珉佳.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d].吉林大学,.

[3]李晨雨,周芸.戏剧艺术在消费时代中的价值取向[j].戏剧之家(上半月),,07:25.

作者:郝兵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上艺术与审美的感受篇五

摘要:本文以生态学科学观念的价值取向为理念,以音乐心理学为理论根据,对生态式艺术教育审美感受的感情融合性、认知融合性和体验融合性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感情融合性;认知融合性;体验融合性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是以生态学的科学观念为价值取向“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研究与保护”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

生态式艺术教育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规定,艺术课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构成了审美感受的融合性,艺术和审美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式的思维模式,艺术审美感受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将多种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生态组合,通过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感情、认知和体验三方面的心理结构互补、互生、共生,从而获得全面的审美感受,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升华为高尚的情操,在“春风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感情的融合性

感情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所产生的体验,它虽然和认知一样,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和方式却完全不同。认知是对客观存在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感情是对主客之间的某种功利关系的反映,是生理心理对客观世界需要的应。因此,感情的唤起与生理机能和认知有关,有明显的制约性。感情又具有两极性,它可以促进,或者干扰人的行为。

感情可以分为情绪、情感、情操。 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具有外部表现明显,持续时间较短的特征,情绪是行为的原动力,通过唤醒,促使主体行动,并维持主体到达目的。

情操是最高级感情,着重在它的内容方面,并且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这是情感需要在社会教育和文化影响下后天形成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感情的表现和宣泄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而艺术又是最擅长表现感情,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信息,生态式艺术教育使学生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连接并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

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通过特定的教学步骤,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不同文化的经典艺术,并通过欣赏、描述、解释、分析、反思等活动,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爱”、“欢乐”、“痛苦”、“悲伤”等典型的人物情感。只有通过对各种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的融合及整体把握,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二、认知的融合性

教育发展到今天,认知心理学的观念对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当今的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知识与各种不同思维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艺术教育中,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认知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三个不同的水平:感觉、知觉和思维:这些不同的阶段中,又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此复杂的认识过程形成了一副纵横交错的图表。

在感觉阶段中,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被主体接受,这时得到的是生动、具体的印象,但也是事物个别的、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谓之感性意象。

感觉在神经系统和大脑中的生理活动中作名词解释时, (意指人和动物通过感官获取事物基本属性(或部分属性)信息的一种能力时),它又为人类的知觉和其他更进一步复杂化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基础。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课例《爱的表达》,主要是以人文主题与知识技法相融合,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蓝色天空等――视觉;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爱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触摸大山、河流――触觉等来体验爱、感受爱,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大自然。

视觉和听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审美活动,这两种感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视、听觉对象――色彩、图形以及音响,可以作为符号表达信息,因此它们还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绘画是通过视觉感知的,雕塑是通过触觉感知的,音乐是通过听觉感知的,舞蹈是通过身体的动感来感知的。一种事物往往以几种感觉去接受,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时,便出现了“联觉现象”。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这种“联觉现象”或称之为“联通作用”,将每个人潜在的联觉能力唤醒并发展。

在音乐艺术诸多表现元素中,被提及联觉(听――视联觉)最多的是有关色彩的表现元素。色彩感极佳的作曲家梅西安,因长期在教堂弹管风琴,阳光照在五彩缤纷的镶嵌玻璃窗下,使他竟然有了听音辨色的特异功能。热衷于音色联觉的作曲家为数不少。19斯克里亚宾演出了他的第五交响乐《普罗米修斯》,在总谱上指定用一个色光钢琴,每个音高发出一个色光,投射在白色服装的合唱队员身上。19波尔纳德写了一本色彩音乐作曲法,和与视觉有关的《线条与音响练习》。1922年,布里斯写了《色彩交响乐》,第一乐章,紫;第二乐章,红;第三乐章,蓝;第四乐章,绿。乐器音色也常常被人们以色彩形容。如双簧管是绿色的,长笛是银色或蓝色,小号是金黄色的,单簧管是玫瑰色的等等。

联觉在审美活动中大大扩展了心理空间,增强了审美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三、体验的融合性

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自然景色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共同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验美的情境,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统一。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教师通过表象情感如:愤怒、激动、安静、欢快等,让学生自创、自编或自选符合某个情感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自身的表演来亲身体验。生态式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创造潜力只有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中和师生互动中,才是持续不断的和无穷无尽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师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它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富有个性和开放的艺术课堂中,学生们尽情体验艺术内涵、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以展示自己的才艺。

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充分体现生态智慧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首先要打破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隔离状态,建立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艺术活动中,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且形成多学科、多要素、多种类型的人之间的生态关系。

参考文献:

1、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人民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9

2、郭声健等著音乐教育新概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12

3、李丹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