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浮士德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笔尘2023年浮士德心得体会(精选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浮士德心得体会篇一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虽未主人公。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心得体会篇二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是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梦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书是我的最爱,我喜欢看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著,从中汲取无穷力量。朋友介绍我读《浮士德》,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读歌德的这本经典名著,当我读完《浮士德》,有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要不断奋进,促使我不要停歇追求的脚步。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而恶在那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提高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河的对岸风景无限好。”也就是说,自我所向往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然而,正是这种美丽的向往才促进你不断上进。

几个世纪过去了,浮士德这个人物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但他一向活在我心里,在我疲惫的时候,仿佛他在催促:“不要停歇你追求的脚步!”

年轻的浮士德有诗人气质,年轻的浮士德热爱美热爱女人,年轻的浮士德骄傲并且精力旺盛,年轻的浮士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无论在诗剧内还是在诗剧外,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浮士德。

浮士德心得体会篇三

《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大师歌德的代表性作品,以其悲剧性的故事情节,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知识的追求,一直是文学界的热议话题。在读完全书后,我不禁对浮士德的人生思考和对知识的追求震撼不已,此文旨在对我读浮士德的心得体会加以总结和提炼。

第二段:对于浮士德人生观的认识

在整个小说中,浮士德不断地寻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通过学习、思考、创造和精神狂热来不断探索心灵渊源,最终意识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对于人性和自我的认识。

浮士德坦诚地承认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到很多失败和负面的情感,但在他努力寻找自我和知识的过程中,他逐渐接受了自己的劣势,并在曲折的经历中认识到人的局限和自身的脆弱。 此外,浮士德在对人性思考上也体现了一种怀疑的态度——人性中既包含了善良和美好,也有贪婪、懒惰和邪恶,这对于他的观念深入爆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支持。

第三段:对于浮士德知识追求的认识

在小说中,浮士德为了获取更高的知识需求而二十四小时读书,注重理性思考、客观认识,通过不断吸收知识积攒信息,来寻找意义。在他的数十年读书生涯中,浮士德也不断分析和跟踪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事实,以提升自己的理解和文化水平。在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高度认识中,浮士德得以发扬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功能,并成为一个文化咨询师和思想导师,这在某种意义上为小说的主题内容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第四段:浮士德的生和知识两者的关联

浮士德在信息时代得以突出,其科技化的知识获取方式以及自我认知和反思方式取得了各界追随者。正如浮士德在小说中的观点表述:"越是阅历丰富,越先看透人性懦弱;越是锻炼内心,越能剔除人性的瑕疵。"可以说,传统学识和精神力量是串联浮士德心灵成长和知识系统的重要支撑。浮士德对于学问见识和人性意义的发掘在吸收和传播方面不断达到共鸣和互补,对于文化创新的提示和对思维奋斗的倡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段:总结和启示

歌德在书中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于知识追求的描摹,为任何一个学者或普通人提供了一份充足的箴言:我们必须不断探索自我,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不断寻找自然与人的和谐之路。

而浮士德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人的局限性——人性带着动脉和神经,同时也带着与自己的考验和磨练。最终,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够在人生的征途中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走向人性的真正升华。

浮士德心得体会篇四

《浮士德》叙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陈旧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交换芳华和爱情。歌德借这个体裁演绎了宽广、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力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欢歌。《浮士德》内容博学多才,包含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常识;方式扑朔迷离,其中有抒发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惨剧、中世纪奥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方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泻一生汗水写成的一部宏篇巨作,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寻求真理,阅历了书斋日子、爱情日子、政治日子、寻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实际的根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甚至欧洲资产阶层探究和斗争的精力进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刻画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层上升时期一个先进常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算了。同启蒙年代的其他资产阶层思维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层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昏暗的书斋,走向大天然和宽广的实际人生,表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层思维觉悟、否定宗教神学、批评漆黑实际的反封建精力。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惨剧,则是对寻求狭窄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利,表明晰启蒙主义者开通君主的政治抱负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抱负的幻灭。终究,浮士德在发起群众改造天然,创立人世乐土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咱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再三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模糊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喊未来的声响。

浮士德心得体会篇五

浮士德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不可望其项背的经典之一,以抒发人的内心世界和对未知世界的冲动为主题,反映了哲学家浮贝尔为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刻认识到,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都依旧激发着人们的兴趣和思考。下面我将谈谈我对浮士德心得体会的看法。

首先,浮士德通过自己的思考、追求和体验,对世界和人类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渴求知识,不断地阅读学习,希望从知识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智慧,同时也期望从人生的经验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这种渴望知识的精神和对技能和才干的追求进一步扩展了我对人类规律的理解,浮士德的思想激励我们在求学和实践上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智慧。

其次,浮士德对自己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悲哀和沉闷。他看过许多书,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却无法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和不安。这种疑惑和不安让我对精神层面的探索加深了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深藏不露的,甚至世俗的语言无法描述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因此,需要我们一直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探索,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本质和真实的需求。

其三,浮士德的爱情生活也充满了矛盾和无爱。浮士德爱上了一个叫静儿的女孩, 追求了她很长时间。但最终,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无法得到她的答应,只好放弃了。这种爱情中的矛盾和苦涩,告诉我们爱情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情感表达,需要两个人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需要展现的不仅是我们的情感,还需要展现我们的信任、尊重和关心。

其四,浮士德对社会的不满和改革的呼声。浮士德不喜欢周围社会的腐败和危机,他希望通过革新社会来改变这个糟糕的社会环境。他呼吁个人对社会负起责任,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我们深入思考这种呼声,就不难发现,我们仍应继续推进自我完善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行动。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注重道德和人文关怀,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浮士德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是一次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发展。当我们在书本、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经历了很多东西,才能对人和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持续探索,持续学习,将启迪心灵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我们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总之,《浮士德》这部作品是该时代凝聚起来的哲学、文学精华的结晶之一,是一本渴望获得答案和最终意义的哲学著作,让我们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生的真实含义和价值。

浮士德心得体会篇六

《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悲剧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因此接受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可以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悲剧,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悲剧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悲剧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悲剧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后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后总结”——“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焦金枝)


浮士德心得体会篇七

作为哥德尔笔下的“上帝式人物”的浮士德,既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不断追求认识并挖掘内心的哲学家。而这种精神,更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借鉴的。在对浮士德的研究中,我从他的思想、行为和人生阅历等角度,尝试深刻发掘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这种精神与当下社会的价值。

首先,浮士德的精神体现在其对知识的热爱。浮士德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对知识与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医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力求了解自然和人类本质,成为那个时代学术的佼佼者。对于我们来说,浮士德精神启示我们要多关注知识和学识的积累,不仅要精通某个领域,也要对多个领域涉猎,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其次,浮士德的精神在于对价值的追求。浮士德通过与魔鬼的协议,试图换取自己内心的极致追求。虽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学习浮士德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借鉴的是追求核心价值的精神,也就是真、善、美。无论在什么岁月,这些核心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当我们真的明白了它们的意义,才会有它们真正进入我们的内心。

不仅是对于价值追求的许诺,浮士德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内心不断探索的态度上。在提高个人自身能力的同时,虚心、包容不同的意见,并排除自己能力之外想法的干扰。浮士德狂妄的做法并不让人称赞,但是他不断探索的精神,以及对自己的不断磨砺,使人敬佩。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以一颗不断探索的心态应对这些挑战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关键策略。

最关键的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浮士德对“爱”的追求其实已经超越了自我和科学的范畴。当他的肉体尘埃尘归尘土,浮士德之“灵与良心”仍然扎根对美与爱的信仰,成为永恒的灵魂。浮士德的精神告诉我们,科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价值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人生,但是爱则是人类内心最大的追求和满足。当我们的心灵无法摆脱自卑和焦虑而无法进一步成长时,唯有从爱开始摆动,才能真正地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

因此,从浮士德的精神中得出的最大的收获,不是单纯的背诵和借鉴。而是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和内心,尝试获得类似的思考和思维方式,尝试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历程和挑战。正如浮士德一样,只有把握住成长的机会,才能发现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通过真实的内心认知,才能建造展示真正自我的桥梁和塔楼,让人们走进这个充满自由和创造的新时代。

浮士德心得体会篇八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浮士德》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一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liuxue86。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忙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够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能够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务必选取,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我的人生的品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