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实践活动课论文的题目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优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雅蕊学科实践活动课论文的题目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优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科实践活动课论文的题目篇一

在小学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原则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课业学习和全面发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各项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与评价者。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尊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把学生真正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通过精心启发、引导鼓励,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2、实践性原则,也称操作性原则:实践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操作,因此数学实践活动就不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只有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认知活动,而应以设计、操作、表演、竞赛等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上学生能够力所能及的真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自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通过活动来探索、发现,而不仅仅是观察、想象、推理。

3、灵活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不受课程、教材、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人,可以自主确定课题,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信息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设计提供活动课题,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

4、整体性原则,即教学中的全员性原则:旧教育的特点是满堂灌,偏离了“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演讲会”,学生成了演讲会的听众。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策划者,从活动准备到活动开展、活动评价等过程,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人人都动脑、动口、动手,真正实现学生自己的课堂。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实践操作型。即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际测量与操作的活动,有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以后也可以组织“拼一拼、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摆立体图形,从中感受这几种图形的特点。实践操作型的活动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天性和渴望实现自我、表现自我的需求,在学习中真正意识到自己能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2、社会调查型。即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培养学生初步从周围的环境中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3、知识延伸型。即结合数学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适当延伸,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实际测量”后,可设计“丈量学校面积”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评价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进行评价,是活动课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提高学生的自我剖析能力。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初次评价时可根据活动内容、活动主题的设计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的表现,设计出自我评价表,教给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这一环节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客观的认识,使之增强自信心。

2、小组评价。小组评价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进行逐个评价,以鼓励为主的原则,采取自报公议的方式,为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实行小组评价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活动的主要措施,也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有利保障。

3、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活动以外的人员对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这里主要指家长评价。有些活动需要在家长的参与与支持下开展,这就需要有家长对学生的活动评价。如:在三年级开展“一学期消费知多少”的活动时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这时可以采用家长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一学期中的各种消费哪些属于正常消费、哪些消费可以节省、哪些消费属于浪费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指教师对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能严格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评价时应注意:一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强调激励,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来评价每个学生的行动;三是鼓励创新,对学生富有新意的做法、想法及时提出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四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学科实践活动课论文的题目篇二

摘要: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如果能够抓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学,学生将受益匪浅。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抓实抓好这项工作,应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综合性上多下工夫。

关键词:语文综合论文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如果能够抓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学,学生将受益匪浅。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抓实抓好这项工作,应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综合性上多下工夫。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就应引导学生首先确定目标,本次要进行搜集的资料是要与中秋节有关的。其次可以从中秋节的简介、节日活动、起源,进行搜集,这样就有条有理了。最后,确定搜集的方式,可以采用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方法,告知学生在查阅中发现所需的资料,应及时做好摘录,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复印。也可以进行调查和采访,引导学生明确调查和采访的问题和对象,然后制作问卷,拟定提纲,准备好记录的工具。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可以用u盘储存,也可以直接存入电脑,整理打印。总之,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主题,分别到不同的地点,如图书室,电脑室等,采用不同工具和手段搜集资料,然后通过信息处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调查、访问,当好小记者的能力

上面我们讲到了有关中秋节的调查和采访,在设计问卷之前,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技巧与要领,掌握问卷设计方法。关于中秋节的调查问卷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此次的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向人们宣传中秋节的知识,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意识。耽误您的宝贵时间,在此向您致谢!(1)请说出中秋节的时间?(2)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3)请列举几个有关中秋节的习俗。(4)请讲讲你知道的有关中秋节的民间故事。通过这样的调查与采访,学生会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设置问题的能力,在采访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走上辩论台”的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确定的论题是“上网的利与弊”。活动之前我就根据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为正方与反方。辩论赛开始前,正反两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正反两方根据组长的安排,做了明细的分工,各自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选出三位辩手,再进行资料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并拥有了充足的事实与道理相结合的论据作为后盾,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在辩论赛中,选手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喜欢表扬,渴望赞美,需要激励。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看到他们会用适当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就要及时地采用进行肯定、表扬他们。可以采用剪报的形式在班级、校园的专栏里张贴,也可以通过在班级家长微信群,qq群里用文字进行描述,加以表扬,或是直接把图片、视频发在群里,让同学家长欣赏传递,还可以在校园广播里进行播放来表扬他们,提高他们的知名度。相信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多样、方法多样、途径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科实践活动课论文的题目篇三

传统教学的典型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进入20世纪,世界先进国家纷纷出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而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书本为内容的传统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落后了。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显得太不适宜了。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多么的迫切和需要。对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也谈一下我对该问题的想法。

一、教育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首先,从学校角度方面: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2)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通过建立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现在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新办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没有更好或充分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实验基地与教学相脱勾,使得教学基地形同虚设。

(3)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强化师生的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加快引入发展迅猛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手段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1]。

(5)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学校对学生创造的成果或教师科研成果,应考虑其成果的价值或是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其次,从学生角度方面:

(1)个性化原则。教学方法改革应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从而使具体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点,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适应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因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着力点。

(2)自主活动性原则。学生的个性是在自主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

(3)合作性原则。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2l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它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愿望和精神:二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要通过充满合作精神和合作氛围的教育方法养成。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我认为应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首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必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提升阶段。

面对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开展。那么,如何去实现呢?下面提几点看法。

(1)要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学模式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模式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能否正确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们对教学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学[2]。

(2)要根据需要来构建模式。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很丰富,过程也非常复杂,不能只构建一种模式来适应各种教学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学科,应该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模式,即使同一个学科。课时内容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结构,不能什么课都套用一种模式,那样只会使模式僵化,失去构建模式的本来意义。

(3)构建模式要着眼于课堂,重在优化教学过程。精心策划好课堂教学,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因素,必须把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内容、手段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使教材、教师、学生的相互协调,达到教学结构科学化和程序化程度,还要把掌握知识目标、操作应用目标、情感交流目标列入课堂教学的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所接受[3]。

其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最终实现无模教育,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升华阶段。

构建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突破教学模式,实现无模教学,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的认识总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一个教师只有在拥有一定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向质的方面发展,成为“自由王国”的主人,由此实现教学改革的第二步跨越,也即是教育教学由有模到无模的跨越。

(1)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非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过渡形式,只是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去代替已经过时的教学模式,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寻找一条相对宽广的发展道路。当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向更高境界发展,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预测,那时的教学必然走向无模教学。

(2)实现无模教学是以学生高度自治为前提条件的。实现学生高度自治,是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培养的目标,也是实现未来无模教学的前提条件。

(3)实现第二步跨越,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自主学习的主人[4]。

总之,现在的一切改革,包括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不管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仍然控制在教师手中,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的主宰。从有模教学变为无模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将进入一个很高的境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共同协作的社会,未来的无模教学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拥有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则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未来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无模教学的境界,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定仁:《教学论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学科实践活动课论文的题目篇四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数学思维规律,重视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能力从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来看,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和陶冶个性品质,数学思维问题是核心问题。

苏联教育家期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当前,在数学教学改革中,数学思维是根本的东西。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数学思维规律,重视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的本质与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性

数学思维实质上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

学科实践活动课论文的题目篇五

摘要:小学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要提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选择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动手实践更贴近学生生活,最终成果评价要求低一点,必将会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氛围

小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但如何设计好小学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活动,实现教育的有效性也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摸索,寻找一种真正能够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方法。

一、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得到培养。发明创造和实践创新几乎都来自问题的探究。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这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研究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具有一种创新精神。

2.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得到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对此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当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小课题的时候,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这些技巧与能力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3.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信息时代,掌握了信息就是获得了财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要完成一个小课题,解决一个小问题,就需要动用各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并把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恰当地利用。一个课题完成了,问题解决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锻炼及提高。

4.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大的特征是动手实践。学生对小课题的设计,对问题的实验以及一些制作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在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中,动手的能力就自觉地得到了强化。

二、构建有效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建议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定位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及能力结构的基础上,讲通俗一点,就是学生站在苹果树底下跳一下就能够摘到苹果。否则,小学综合实践课所追求的育人目标是不能实现的。笔者根据这样的定位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按照如下策略进行教学,对构建高效课堂有极大的帮助。

1.选择的问题让学生感兴趣。综合实践课要关注学生关注什么,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每学期开学时,笔者就印发调查表,让学生选填自己喜欢的、想研究的问题。如,三年级的时候学生选择了《平时学生玩玩具的情况调查与简单分析》,四年级选择了《学生平时看课外书的情况调查》,五年级选择了《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调查》,六年级选择了《班级学生视力状况调查与分析》等课题,这些课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主题简单,学生易活动、易实践,所以学生做起来也有很高的积极性,活动效果也显著。因此,综合实践课的内容选择开口要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如果涉及问题面大,综合性强,做起来难,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容易完成,课堂有效性就差。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2.动手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教学实践也证明,综合课内容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的效果就越好。如,可以开展有关自然环境的内容,黄豆发芽试验,养金鱼、气象天天记录后的思考等;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小制作,例如利用家中的废旧玩具制作小汽车、小飞机等,还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如盐或糖的溶解实验、磁铁实验等;也可以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等;还可以开展一些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活动,收集民间谚语、诗歌朗诵、每天讲个故事给同学听等等。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综合课的活动内容开展,例如讲一讲、写一写,帮妈妈做菜的事情,自己洗衣服的事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中考察,在实验中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能否会做作为教学和评价的主要指标开展活动,这样也能提高综合课的有效性。

3.最终成果评价要求低一点。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的限制,所以,教师对每一次活动最后取得的成果可以不做严格要求,重在强调参与、体验、动脑、动手、动笔。我们可以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作为评判其学习成效的主要依据。这也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所在。对于成果的检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的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个性品质、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

与此同时,我们小学教师在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抽时间学专业,看课外书,经常更新各项知识,给自己补充营养。还要跟上新课改的要求,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相信,在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努力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会变得更为具体、丰富、有效。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