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时间:2023-09-22 作者:紫薇儿最新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一

老子庙是一个相对专门的道教场所,以老子为主神,也是中国全国最大的老子庙之一。在这样一个场所里,朝拜虔诚,内心感悟颇深。在庙宇游览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特别神圣的氛围,还深入了解了老子的思想体系。以下,就是我的老子庙心得体会,希望您能够认真阅读,与我一起了解老子庙的深意。

第二段:了解老子庙

老子庙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始建于唐朝,历经多次重修。庙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包括碑刻等珍贵文物。作为中国全国最大的老子庙之一,庙内的建筑群极为壮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氛围厚重的大殿。整个老子庙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仿佛可以闻到尘世和神明的气息蕴涵其中。

第三段:朝拜老子庙

在进入老子庙之前,你需要在门口入口处换拖鞋,进入寺庙内部。依次沿着道路前行,你会见到一座高耸的石坊,上面刻有“老子庙”的三个大字。石坊又称为“牌楼”,表示庙府境界,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区域。向前走,就会看到庄严肃穆的大殿,进入大殿内部,你可以亲身感受到浓厚的精神氛围,很容易沉静下来,感到内心平静与和谐。

第四段:领悟老子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其哲学思想影响至今不衰。著名的《道德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庙内有老子的雕像和相关展览,旨在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道,即“天地之根,万物之师。” 表示自然界所有事物的不同面貌都是生命之母大道的表达。在庙内领悟老子哲学,帮助我建立对世界和自我的更加深刻的认知。

第五段:总结

老子曾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意味着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意义存在。通过朝拜老子庙,我更固定了自己的信仰,感受到这种信仰给予我的力量和寄托。更重要的是,我从庙内领悟到了很多关于内心平静和精神境界的东西。只用这些宝贵的经验,我将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和生命中的挑战,并通过这些挑战成长和进步。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二

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某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

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悲剧不停地上演。那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那黄河、长江的水体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极臭氧层空洞的不断扩张;全球气候的急剧变暖……这一切的一切摆在眼前时,想想我们的有为是否已经过了度?现在,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三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创立的道家哲学理论对中国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子庙,作为尊崇老子思想和精神的地方。前不久我去参拜了一次老子庙,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子正统哲学所传达的思想精髓,也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第二段:了解老子庙

我来到的老子庙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庙宇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简洁古朴。在这里,香客们都会得到虔诚的信仰体验,感受老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庙宇中央,供奉的是老子的铜像,其左右两旁分别是接班人庄子、列子的雕像。在庙内,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老子庙》诗,诗中凝结了白居易对老子思想的赞许与敬重。

第三段:领悟老子思想

身在老子庙内,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和思想境界。立在老子雕像前,默默祷告,我被老子所传递的“随缘而安,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震撼。不要强求和执着,安然处之,这才是最好的方法,这启示我不仅要获得精神安慰,更要有保持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第四段:感受老子文化

老子庙中室内两旁的屏风有两句十分著名的名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君子人修己,庶人人教己”。这些文化内涵的传达再次让我深入领略了老子思想的真实含义,文化底蕴也在此表现无遗。同时,运用老子的思想来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压力和困惑,或许可以帮助人们真正领悟老子思想的真谛。

第五段:结语

在老子庙中,我深深体悟到了老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更体验到了一种多维的、与众不同的氛围。我们要秉持着老子的思想,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体悟到“随缘而安”所蕴含的大智慧,发扬泰山崇德的精神,继承老子文化,把它发扬光大。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四

人生,最重要的还是信仰。在我们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信仰的力量哪怕只是一瞬,也足以支撑我们渡过难关。近日,我有幸踏入老子庙,虽然不是道家信仰的信徒,但我也为自己找到了一片属于心灵的净土,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

二、老子庙的历史与介绍

老子,被誉为“中国道家之祖”,他的《道德经》更是道家修道必读之书。老子庙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文化广场,建于明朝,经过多次重修,现代已成为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景点。老子庙占地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寺庙之一。

三、老子庙的自然与美学

寒暑、早晚,深山梦幻,稳健而庄重。行至老子庙门前,一马平川,干净利落的路面,葱郁翠绿的树叶,呈现在我的眼前。而当我踏入庙宇之内,那里的景色有如山水画,瀑布从巨石中流淌而下,朵朵牡丹簇拥着聚气门,长长的步行道环绕山头,风景秀美得让我不禁陶醉。更有一尊高达16.2米的老子铜像,庄严肃穆,仿佛他是在沉思,等待迎接前来的信徒。一路上都有长者自愿为我们讲庙内的内功,让我了解了道家文化的奥妙之处。

四、老子庙的文化与历史

老子庙,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寺内藏有大量文化珍贵文物,如清代道士刘君宝所写手抄本的《道德经》,清朝嘉庆年间的《老子庙志》以及各种各样的道家器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老子庙内独存两尊古代“障碍”,为清代典章之一,端庄典雅,令人爱不释手。同时,每年老子庙也会举行一系列道家文化交流活动,吸引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

五、我的心得与感悟

老子庙,是一座将道家文化发扬光大的代表性建筑。在这里,我听着寿福亲王殿的钟鸣,避让了尘世的喧嚣。在这里,我拜扫过午门,体验着手心的温度。在这里,我看过了“太极两仪”、“乾坤八卦”等玄妙图案,思考着深层哲理。“学行知道,知道行仁”,这是老子的教诲,也是我在老子庙的有机体验。当我看到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着,一份敬畏之情涌上心头,这种信仰,的确有他艺术的美感,让我生出了一份敬仰之心。

六、结束语

老子庙,是一座拥有浓厚道家文化底蕴的寺庙,他用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信仰的美。无论我们信奉什么,道家的美令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存在。走进老子庙,体验从心灵深处发出的颤动,它们还将引导我们追寻内心的信仰与寻找生命的意义,感恩生命存在,热爱人间之美。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五

人生在世,充满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而我们所能掌握的力量却是微小的。想要活得更加自由和潇洒,似乎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获得的东西。然而,在《道德经》中,老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面对这个世界。在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和相关的导读之后,我深受启发,并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加强个人修养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段:理解生命之道

人的一生就像水流一样,相互影响,流过山川和平原,经过风景秀丽的地方,也经过荒凉与险恶的地方。《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抱着宽容、善良和正义之心,用平和的态度应对每一个人和事物。生命路上看似平凡的点滴,却都是我们生命的彩笔,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人和事,去体验生命的轨迹,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第三段:顺势而为、顺应天命

人总是在追求更多的物质需求,失去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顺应天地自然之道,贪婪企图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往往会让人疲惫不堪。我们要心安理得地在生活中寻求我们所需要的,顺应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逆着意愿强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活得自在。

第四段:尊重生命

老子倡导一种像水一样的处世态度,以温柔、圆融、弱势为主体的生命意识。生命与生命之间对等、尊重是老子所强调的人际关系。只有关爱他人,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才能看到现代社会日益出现的个性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性缺陷。

第五段:结尾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而老子的思想更是具有教益和启示意义。老子以自然之道和道德之道为工具,让人们学会如何生活和生存。我想,正是这种动人心弦并实用的思想,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坦然、更温暖地面对挑战。共勉之,愿我们亦能执此生命之道,走好我们的人生路程!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六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七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尽管历经两千多年,但里面的思想却始终发人深省。导读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获得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在本次导读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迪和帮助,下面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道的理解

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万能的、永恒的、恒久不变的存在,没有形体、没有思想,但包罗万象,贯穿万物。老子所说的“道”并非单纯的哲学理论,更不是某种拘泥的神仙论或高深的宗教信仰。它是一个关于“自然”的哲学观念。老子认为,只有与万物渊源流通,才能领会到人生的奥妙所在。

第三段:对生命的看法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生命被看作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它不是单纯的存在,而是持续的旅程。老子认为凡事都是流变而非恒常的,没有永恒的经验、状态或情愫,只有“道”才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所以,要珍惜每一次经历,从中省思人生的意义和方向,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第四段:建议的行为

老子的道理其实是很现实的,它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在现实中处理问题,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实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践行,而践行的首要价值是善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善良是最为庄重的人格品质,老子更是把它当做道德的中心而高度崇尚。其中,爱心、和谐、正义、自强等都体现了善良的要义。通过践行善良,我们就能将“道”渐渐融入自身的行为和处事之中。

第五段:总结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其思想却有着长久不衰的生命力,这正是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生哲学中最核心的价值。它不只是哲学或者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我们人生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引。希望我们能够从老子的哲理中有所收益,让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八

今年春,忘了是几月几日,先生拿出三个紫砂杯,让我从中选一个,说是在文化城那边买的。我一眼看上其中一个上有“修心养性”字样的杯,盖上还有一个小“太极”。由喜读《道德经》到偏爱与“道”有关的书和物,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

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对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九

读《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无我的自然空灵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静里蕴含无限玄机。或许,没有读《老子》之前,我对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无为而治,消极避世”。

在花费了颇长时间研读之后,掩卷之余,不免为自己先前那狭隘片面的肤浅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伟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澜不惊,但体察其深处,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幽的忧郁和痛苦之情。读罢此书,我能深深地、切实地感受老子也是热爱人世,关心人世的。与孔子采取的积极入仕以推行仁义不同,老子另辟蹊径,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道法,人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极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来求得自己的理想社会。唉!可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样,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视。那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著书立说,论诗书,授弟子;而飘逸的老子,没有了俗世的羁绊,选择了更富历史传奇性的方式——夕阳古道,羸弱青牛,函谷关口,飘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头和人的牙齿——当你老了的时候,坚硬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依然存在。“柔能克刚”,这个现实的规律被老子三言两语揭示出来。又及五十八章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正在里面躲藏),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提到的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阐释,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灾祸”,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却能相互地转换,或者说和谐地共处。行文至此,让我想到了“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祸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却对现实的讨论,《老子》里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里对“道”的描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何物之子,它似乎先于天帝而产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有一物体,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产生。它寂静而无声,空虚而无形!是唯一的存在,永远不会变更。它循环运行,永无止怠,可以作为天地的命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则可以体现在文学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学恰恰开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从“道”的解释,开始,浪漫延续在《老子》的字里行间,延续在屈平的《离骚》、《天问》,延续在太白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独的。老子希望天子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过分追求盈满。

他认为虚静而不盈满的君主才能有所作为,功用才永不衰竭。他还主张人们都效法那泽被万物却“不争”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君主还要做到“不争”,即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争,还体现在不以武力、兵强而争于天下,故而底层的劳动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古代的人道主义,从体恤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然而,老子的主张、理想已经不可能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认同、容纳。试想,在那一个打着“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时期,“家天下”名存实亡,礼崩而乐坏,兼并土地,掠夺财产才是各诸侯热衷干的事,哪个朝廷还会听得见一个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话呢?回到氏族社会?无为?开什么玩笑!可以想象,道不行的老聃是凄怆的、隐忧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关口,老聃的青牛孤独的身影(幸好,他还有函谷关关长尹喜这个铁杆粉丝,在他“莫知其所终”前让他著下《老子》)。

虽然,老子的抱负在那个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不得实施,但《老子》里很多修身的经验我们却可以借鉴。比如我们应当像天地那样自然地、无所偏私地普爱万物;比如不要有心的追求作为,有心便会“妄作”;又如,为人处世,我们应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虽然我们不能像圣人那样“被褐怀玉”,“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廉而不刿”,但是基本的道德行径,我们还是能明白并实践的。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素描的心得体会 素描学生心得体会(通用5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

    最新木棍手工制作心得体会(优秀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

    2023年教育心得体会题目(精选5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以下是小编

    最新学农心得体会(模板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2023年新护士岗前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2023年感谢培训的心得体会(实用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最新事故心得体会及感想(优质5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

    最新警示教育心得体会监狱案件(模板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

    最新演讲心得体会(优秀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我帮大家

    最新阅读心得体会两篇(精选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