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通用9篇)

时间:2023-09-15 作者:温柔雨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通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一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平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20xx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民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任主祭官,仪式非常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二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2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302-347)时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候——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水闸才从河床中挖掘出来。石像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都水椽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官员,是郡太守府的掾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平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飞沙堰距鱼嘴分水堤顶端不到一公里,与西关、玉垒关遥遥相望。飞沙堰古称“侍郎堰”,主要功能是泄洪排沙和调节内、外二江水量。飞沙堰建在内江弯道凹岸,利用水流的弯道环流引力排沙,其作用十分明显,若遇大洪水之年,甚至成吨的巨石都能冲上堰坝。飞沙堰严格按照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的原理修建,若堰坝太高,不利于泄洪排沙,太低则不能保证内江流量,影响灌溉。所以,飞沙堰堤坝比内江河床高2米是铁定的原则。以飞沙堰对面河床下埋的“卧铁”作淘滩标准,千古不变。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2019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殿就是李冰殿。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忠于王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能够为民办实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40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也得承认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淳尽致的展示。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可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里,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任主祭官,仪式非常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三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关键是如何让其为我所用,都江堰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初闻都江堰,寻思着便是个寻常水利工程罢了,远远没有美食对我的.吸引力大,但既然到了,便去看看好了。

再往里走,两旁是青铜色的人物石像。一列排开,服饰各异,其中不缺乏我们的熟人诸葛亮,更有着许多为维护都江堰耗尽心血却不为人知的功臣匠人。他们,不仅是都江堰的功臣,更是几千年来保“天府之国”安定的功臣。

望着一尊尊铜像的陌生面孔,我有些失神,有些可以理解“世界遗产”的名不虚传了。他们只是众多匠人中的代表部分,而都江堰也只是历史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实这些铜像是一份淳朴的缩影,一种对文化长河传承保护的坚定与智慧。因为有着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因为一直以来人类并未对大自然丢下尊重与敬畏,所以水是生命之源,而不是常有洪涝之灾;所以我们才能平安幸福地生活,而不是妻离子散。

未见其流,先闻其声。

声音是慢慢变大的,像是蓄力着,等待着高潮。过了人山人海的铁索桥,视线便明朗了,水是不甘被驯服的,它在狭窄的石壁间冲荡,溅起白色的浪花,可终是一滴水也未脱离石壁的怀抱,望着水流去的方向,是云雾缭绕的青山与稀稀落落的人家。闭上眼帘,觉得水便是活的,是有灵性的,浪声是沉稳有力的心跳与不甘的嘶叫,便是如此,为庄稼浇灌,将一滴滴水的灵性给了人类。站在鱼嘴旁,望着滔滔而去的江水,我的思绪往云深处去。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千多年前,一位先哲懂得了水,懂得了自然。两千多年后,人与自然,仍相辅相成。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四

你们好!我是都江堰景区导游张文,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景区。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是:进入离堆公园,参观堰功道,伏龙观,金刚堤,鱼嘴之后再到安澜索桥,最后原路返回。游览时间为2小时,希望大家游览过程中紧跟团队,请注意安全,爱护景区环境卫生,今天是都江堰禁烟日。

好啦,现在请随我进入离堆公园,一路走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战国末期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率民众修建而成。而今同为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灌区早已沦为沙漠,同为战国时期修建河北郑国渠也早已被泥沙淤塞而废弃了。只有我们都江堰,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无坝引水枢纽工程。

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伏龙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值得庆幸的是文物基本完好,更为幸运的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都基本完好无损。

好啦,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金刚堤了,请看内江对岸山坡上的秦堰楼和二王庙正在进行地震之后的恢复重建,相信很快就会展现出它往日的风貌。

各位游客,请往这边看,我们从这里来观赏这伟大工程的精妙之处宝瓶口引水工程。当时李冰要引岷江水到成都平原,就必须在玉垒山上打开一个缺口。在没有炸药的战国时期,李冰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工程的难题呢?李冰使用了冰火相激的自然方法,先使用火烧岩石,再取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浇泼巨石,经这么一折腾,坚硬的巨石纷纷断裂。再用铁锄,铁楸挖出来。仅开凿宝瓶口就用了8年时间,听到这儿,我想大家一定使人惊叹李冰父子和他们率领的民众的这种执着的精神。

宝瓶口的开凿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李冰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为爱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与孽龙大战,孽龙战败,逃亡青城山王婆岩。见一老婆婆,饥饿难忍的孽龙表要老婆婆为其做饭。老婆婆将铁链放入锅里化做面条,孽龙狼吞虎咽的吃下面条,结果动弹不得。正在此时李二郎赶到,由黎山老母变成的老婆婆将锁住的孽龙交给二郎,嘱咐道:“不要杀他,没有龙吐水,怎么种庄稼!”于是李二郎将孽龙永远锁在离堆下的深潭里,避害兴利。

传说终归传说,下面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宝瓶口宽20米,长43米,枯水期水深为8米,洪水期为12米。宝瓶口的绝佳之处就在于它既能保证进入内江灌区的水量,又能在洪水期挡住过量的洪水进入灌区。由于宝瓶口引水点高,海拔729米,成都海拔500米。两地存在落差,因此整个灌区可以做到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当夏秋季节洪水到来时,由于宝瓶口进水处窄而深,阻水作用相当显著。洪水主流只能在宝瓶口前横向流过,并且很自然在宝瓶口右边形成一个立轴漩涡阻水,洪水愈大,漩涡也就愈大,阻水作用自然就愈强。因此当宝瓶口前水位很高的时候,绝大部分洪水就会自动折回,经人字堤从飞沙堰溢洪道排出。这就是成都平原水大不淹,水小不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由来和保证。

经过金刚堤,我们来到位于离堆侧面的另一个主体工程,飞沙堰。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飞沙”二字的由来也就源于此。现在请大家随我这边走,这儿就是鱼嘴的坝口,经鱼嘴一隔,汹涌的岷江被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渠首的这三项工程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最终达到“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兴利避害的目的,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四川。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灌田1186万亩,而且以后还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是李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的水利工程。

好啦,请大家跟随我去参观下一个景点安澜索桥。过桥时请慢慢行,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五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下面是都江堰导游词,随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我是你们的导游。

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最后我们在离堆公园门口集合登车。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以免走失;同时,希望大家记号我们的停车位置和车牌号,以及我的联系方式。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概况。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蜀郡首李冰率民众耗时约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经有20xx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并且依然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现在我暂且不讲飞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讲宝瓶口怎样控制水量。重点给各位讲讲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鱼嘴。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鱼嘴的就是鱼嘴分水堤。

鱼嘴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三大基础,我个人对它做一个总结,就是巧夺天工的一个“巧”字!

第一个巧:分四六,平涝旱。

大家请看,面对滚滚而来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鱼嘴将它一分为二:一条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条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当年李冰特别将内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宽度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这样一来,岷江水流量小的时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宽广的外江就会容纳近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这种功能就是二王庙石崖上刻着的六个字—-分四六,平涝旱。

鱼嘴的第二巧,就是它发挥了排沙排石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处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河水在弯道处的环流原理,江水冲击在弯道的崖壁上会产生漩流,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层;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自动被带到外江而不会进入内江。同时,鱼嘴又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 80%的沙石就会从这里排走,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第三个巧:中流砥柱

大家设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两千多年前,眼前这个固若金汤的鱼嘴堤坝是用什么材料构筑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装有卵石的竹笼,互相连接,形成堤坝。因为用料简陋,历朝历代有不少人想要改变工程用料。元代官员曾在鱼嘴这一关键部位铸造一个一万六千斤的铁龟;明代地方官又以铁牛镇守鱼嘴,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直到明代御史卢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时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笼装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把竹子编成竹笼,用竹笼装卵石,层叠堆垛,连接成坝才能减少堤坝断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间的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也就减少了溃坝的危险,从而形成既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同时,由于工程修建时不追求一劳永逸,取材因陋就简,所以每年的岁修又可使都江堰实现持续更新,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

当然,仅有鱼嘴的作用是不够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约56km。在游览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在游览时,请大家保管好自己随身物品。同时,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避免走失。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离堆,最后在大门口集合。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现在请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景区游览。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花费了大约20年,才修建完成。距今天已经有20xx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依然发挥巨大功效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了”。而这激动人心的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接下来,我就一一为大家解读三大工程是怎么发挥其巨大作用的。 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鱼嘴。它形如鱼的嘴巴,因此得名为鱼嘴。现在我们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汹涌而来,经鱼嘴一分为两股,即内江和外江。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渠。李冰特别将内江河床的深度修的低于外江三尺三,又将外江河床的宽度修的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加上这里是一个弯道,在春耕水流量小的时候,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提高,水势受河道弯曲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程度平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旱涝”。

另外,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落差很大,上有水流湍急,所以,有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远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旋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的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鱼嘴正是出于“正面去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所以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冰选址的准确。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已经是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在从前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在从前它可是用土石作基,用卵石竹笼护堤。人们就地取材,把川西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放在坝边,在里面塞满河边冲击的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筑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这种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5.12大地震后,鱼嘴出现了多处裂缝,到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它也因为裂缝而成为大家最关心的景点。

总的来说,鱼嘴可以用一个巧字来形容,位置选的巧,分水分的巧,排沙排石排的巧。当然,仅有鱼嘴是不够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那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下一处工程——飞沙堰泄洪道。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都江堰景区导游,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景区。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是:进入离堆公园,参观堰功道,伏龙观, 金刚堤 ,鱼嘴之后再到安澜索桥,最后原路返回。游览时间为2小时,希望大家游览过程中紧跟团队,请注意安全,爱护景区环境卫生,今天是都江堰禁烟日。

好啦,现在请随我进入离堆公园,一路走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战国末期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率民众修建而成。而今同为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灌区早已沦为沙漠,同为战国时期修建河北郑国渠也早已被泥沙淤塞而废弃了。只有我们都江堰,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无坝引水枢纽工程。

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伏龙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值得庆幸的是文物基本完好,更为幸运的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都基本完好无损。

好啦,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金刚堤了,请看内江对岸山坡上的秦堰楼和二王庙正在进行地震之后的恢复重建,相信很快就会展现出它往日的风貌。

各位游客,请往这边看,我们从这里来观赏这伟大工程的精妙之处宝瓶口引水工程。当时李冰要引岷江水到成都平原,就必须在玉垒山上打开一个缺口。在没有炸药的战国时期,李冰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工程的难题呢?李冰使用了冰火相激的自然方法,先使用火烧岩石,再取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浇泼巨石,经这么一折腾,坚硬的巨石纷纷断裂。再用铁锄,铁楸挖出来。仅开凿宝瓶口就用了8年时间,听到这儿,我想大家一定使人惊叹李冰父子和他们率领的民众的这种执着的精神。

宝瓶口的开凿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李冰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为爱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与孽龙大战,孽龙战败,逃亡青城山王婆岩。见一老婆婆,饥饿难忍的孽龙表要老婆婆为其做饭。老婆婆将铁链放入锅里化做面条,孽龙狼吞虎咽的吃下面条,结果动弹不得。正在此时李二郎赶到,由黎山老母变成的老婆婆将锁住的孽龙交给二郎,嘱咐道:“不要杀他,没有龙吐水,怎么种庄稼!”于是李二郎将孽龙永远锁在离堆下的深潭里,避害兴利。

传说终归传说,下面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宝瓶口宽20米,长43米,枯水期水深为8米,洪水期为12米。宝瓶口的绝佳之处就在于它既能保证进入内江灌区的水量,又能在洪水期挡住过量的洪水进入灌区。由于宝瓶口引水点高,海拔729米,成都海拔500米。两地存在落差,因此整个灌区可以做到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当夏秋季节洪水到来时,由于宝瓶口进水处窄而深,阻水作用相当显著。洪水主流只能在宝瓶口前横向流过,并且很自然在宝瓶口右边形成一个立轴漩涡阻水,洪水愈大,漩涡也就愈大,阻水作用自然就愈强。因此当宝瓶口前水位很高的时候,绝大部分洪水就会自动折回,经人字堤从飞沙堰溢洪道排出。这就是成都平原水大不淹,水小不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由来和保证。

经过金刚堤,我们来到位于离堆侧面的另一个主体工程,飞沙堰。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飞沙”二字的由来也就源于此。现在请大家随我这边走,这儿就是鱼嘴的坝口,经鱼嘴一隔,汹涌的岷江被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渠首的这三项工程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最终达到“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兴利避害的目的,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四川。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灌田1186万亩,而且以后还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是李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的水利工程。

好啦,请大家跟随我去参观下一个景点安澜索桥。过桥时请慢慢行,注意安全。 谢谢大家!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六

《都江堰》是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在传达中反思。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他的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1、记识作家及主要作品;掌握对比手法。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与反思,了解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

3、让学生体会李冰为民造福、贴近民生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悟都江堰所体现的文化精义。

一)师生共同交流对余秋雨和都江堰的了解,把了解的余秋雨知识贯穿起来。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文学主张、文学特色等。

(二)预习反馈:通过检测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扫除朗读障碍有学生交流作者的情况。(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单独解决)

(三)走进都江堰(边让学生逐段朗读,边分析文章的精华,每一部分读完后,为文章加上小标题。明确:a最激动人心的工程;b都江堰水的魅力;c魅力的缔造者;d贴近苍生的神可能学生会忽略掉一些修饰语,引导他们找出。如第一部分可能会丢掉“激动人心”,而这一修饰语是本段最核心的东西。)

1、诵读第一部分,文章标题是都江堰,开头为什么写长城?这是什么手法?(对比)文章中作者拿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那些方面的对比,最主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比较。

明确: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2、找出第一部分的中心句,并且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第二部分为什么在开始去都江堰时是“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

明确:是写到了都江堰,欲扬先抑,层层推进,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做一下总结: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4、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第三部分,深刻体会李冰精神的内涵?实际上,作者在第三部分总是遮遮掩掩,不肯直言李冰的精神实质,始终让学生猜测捉摸。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先找出一些写李冰精神的句子。

(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指什么?李冰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2)、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大愚”“大拙”指什么?“大智”“大巧”指什么?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长锸”代指什么?“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指什么?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与探讨可以加强对李冰这一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加深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此外,文中出现了一些浓重抒情色彩的语句,要让学生体会到并且深入领会,抓住作者的情感。

5、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会轻松地找到李冰的精神内容:实实在在的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

引导学生读文章到沉住气把文章认真读完。

总结李冰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内涵,主要包括:贴近苍生,造福百姓,求真务实,淡泊名利。

6、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让同学们找出中国历史上“李冰”式的人物。

由学生思考,并口头表达自己的的崇高敬意最后老师示例。例:古代:包拯、白居易、苏轼、韩愈、林则徐等。当代: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

7、听歌曲《好一个都江堰》,朗读歌词。

8、课堂总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而都江堰依旧,李冰的精魂依旧,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那些以民为天,造福百姓的先人注定在我们心中永驻,不仅如此,他们与自然抗衡的执著坚毅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

(四)作业安排:学习此篇文章后有什么感触,写到每日思考本上。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七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平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民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任主祭官,仪式非常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八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就是这样工作的。其中不难发现,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功用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都江堰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就由小梦来陪大家一起畅游都江堰,了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儿子,由于李冰无子,传说而来。

为纪念父子俩,修建了我们旁边的这座二王庙,也是观看都江堰最好的观景点。

今天,我们来一个逆向思维——倒着走。

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今天,我们先从鱼嘴看起。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

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经过鱼嘴上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

这样,灌溉农田的水就会十分清澈,因为大多数泥沙已被外江排走。

四六分水则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家请看旁边的几个小岛,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几个小岛而绕成“s”型,使其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涨,汹涌的水势不再受小岛所影响,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便会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就是这样的“鱼嘴”,保证了当地人民在枯水期的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范了洪水泛滥的发生,真是功不可没。

当然,没有几个小岛和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的协助,“鱼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互帮互助。

现在我们奔向下一站——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

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当江水疾驰而来,会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上岸,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宝瓶口。

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

换句话说,若是宝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没有水喝。

所以宝瓶口和飞沙堰还真是一对“帮人排忧解难”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个主要的水利工程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

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

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不知道大家玩得开不开心呢。

经过一番游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现在我们就向食物大军进发!

都江堰市(原灌县)介于北纬30°44′—31°22,东京103°25′-—103°47′之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1211平方公里。

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

辖12镇16个乡、2个开发区和9个街道管委会。

总人55万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山地、平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地处都江堰首,当时故名灌县,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工业旅游城市。

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电力、机械、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

旅游业也是都江堰市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后山、龙池“三区”、灵岩寺都是国内和世界知名的景区。

在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中都江堰市位列第五。

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都江堰市(dujiangyan shi)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

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早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

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1988,国务院同意撤销灌县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辖,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辖县级市,同年四川省确定由原上级行政单位省会成都市代管,享受副厅级待遇(06年降格至局级),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

汶川大地震对都江堰的影响

正作为距离"5.12"地震震中距离最近的城市,四川省都江堰全市3091人死亡,10560人受伤,140人失踪,城区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30多亿元。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经受住2008年5月12日8级的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

重灾地区 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

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

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而处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庙是国内最大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重建,二王庙已经垮塌。

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的青城山属于道教胜地。

都江堰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距都江堰景区24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说明都江堰水利在该市所占位置的重要。

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

很荣幸今天可以和三位老师一起前往都江堰观光游览,这样的交流机会一生只有一次,真心希望我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都江堰源远流长,万古长存,在历史上,它孕育了古蜀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982年,国务院将其更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什么四a级风景名胜区等等头衔,都太多太多,我都记得不太清了,这根本不算什么,只是虚名,更不是我们游览它的目的。

都江堰由于开发很早,使川西平原的物产极为丰富,加上航运的发达,经平原的城镇带来商业的繁荣。

因此,早在汉唐时代就开始名声远扬了。

古往今来,都江堰以它宏伟的工程,和他周围壮丽的山川,优美的村园,动人的传说,以及伏龙观、二王庙和安澜索桥等的建筑艺术,招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

溯自汉、唐以来,都江堰早就成为了文人学士的旅游之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秋天,司马迁利用从长安出使四川,云南的机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都江堰。

这位大名鼎鼎的史学家,是古堰的第一位旅游者。

后来,他根据自身的见闻,在《史记~河渠书》里,对战国时杰出的水利专家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的丰功伟绩,作了热枕的歌颂,并描绘了都江堰梓柏大竹,随水漂流,风帆往来,灌溉万倾良田,年丰人寿,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东晋时期,四川崇庆县的常璩,是一位西南地方史的开创者,他曾几度游览都江堰。

后来,他撰写《华阳国志》的时候,不仅赞扬了李冰治水的万世之功,还对都江堰在防洪、航运、漂木、灌溉等四者兼备的综合效益方面,也作了真实的记载。

诗圣杜甫游览都江堰后,写下了“锦江暮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佳句。

历代诗人贾岛、岑参、苏轼、陆游、范成大、杨升庵等,曾在这里把酒临风,笔走龙蛇,留下了珍贵的诗文。

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漫游都江堰,他回国以后,在《东方见闻》中回述说:都江水系,川流甚广,不类河流,竟似一海,号称“陆海”。

船舶往来甚多;稻香鱼肥,民多殷实。

在清代,德国地理学家李霍芬慕名而来,在参观期中,赞不绝口。

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经伦比,他还发表了著名论文,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随着四川旅游事业的大发展,都江堰宾至如归。

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家络绎不绝。

许多国际友人来到这里,或一日游或二日游。

他们到文物商店购买徐悲鸿的奔马、天马,当然是复制品。

张大千的仕女、王母、麻姑和花蕊夫人等的拓片画像,经及灌县精致的玉器。

他们夜宿江油,畅饮茅梨酒,饱餐白果鸡,白果就是银杏果,所饨的鸡鲜香四溢,令人垂涎。

99年朱容基到此视查工作,品得此鸡,泼墨提下“天下第一鸡”破折号朱容基。

由此可见一般。

他们得到了一个共同的感爱“古堰好,灌县美,川味浓,醇酒醉。

当然,我们也别把话题扯远了,回过头再来说说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秦郡太守李冰率师修建的,225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被誉为“千古奇功”“镇川之宝”。

它是治理岷江的巨大水利工程。

引岷江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岷江自上而下,由于山高坡陡,夹带大量泥沙流入平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

灌县正处在岷江出山口涌入平原的过度地区,于是蜀郡太守李冰为了变水害为利,从前人治水的经验中选择利用灌县城西的地形特点资源条件,于岷江就地取沙石修筑“分水堤”将来热凶狠的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了内、外两江。

它的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部份组成,三个部分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互相制约,构成了一座完善的无坝引水工程。

这座工程在修建时,还巧妙运用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使其能够科学地解决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的施工,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措施,使都江堰的灌区由以前的12个县200余万亩,扩大到今天40余县近400万余亩。

在蜀国的土地上,最值得千秋万代纪念的治水英雄是李冰,四川有了李冰,真是天大的幸运。

当我们看到咆哮而来的狂野不拘的岷江水,乖乖地听从堤堰的驯导,按照指挥各得其通,从此改恶从良,造福百姓。

你不得不对李冰佩服崇敬。

怎么也难想象,在2000多年前,竟然想出了这么科学的方法,让以后2000多年人们的所有聪明才智都无法企及。

李冰超人的智慧来自哪里?看到都江堰,有时真的宁愿相信有神的力量存在。

也许,对于大多数的游客朋友来说,站在都江堰上,没什么可以让他激动的,因为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堤坝而已。

与其说花费时间和脑力去追寻那些遥远的历史,倒不如坐在茶馆里面自我娱乐一番来得逍遥自在。

确实,人文景观对人的要求太高,站在它的面前去追问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苦差事。

相比之下,自然景观是直观的,它的美是赤裸裸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可是能够值得回味的东西却并不多。

李冰只是战国时期由秦国派往蜀国的郡守,是典型的北方人,可以说他们开始对蜀国的情况并不了解。

到了成都以后,为了治理都江堰,他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然后选择了最佳的科学方案。

其实,李冰的聪明之处就是在地大量吸取了蜀国人千百年来治理洪水的经验。

从鱼凫、大禹、鳖灵以来,蜀国人长期与水抗争,特别是氐羌民族几千年来有一整套对付洪水的办法,这些都为李冰治水的成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你去看一下蜀国人因洪水所受的共苦难,你就理解为什么在2000多年前,在都江堰会诞生一项这么伟大的工程。

? ? 刚才提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是鱼嘴分水、飞沙堰分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灌溉。

那么这三大工程都是李冰系统完成的。

至今为止,虽历代有所整修,但其治水的要旨一直没变。

比如鱼嘴的位置几经变迁,鱼嘴工程从竹笼到铁牛,再到钢筋,材料越来越现代化,但治水的原理却自古未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这建立起了一个分洪、排沙、引水、防洪的科学体系,在世界科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至今你在发挥着效益的、治水的科学原理一直沿袭到今天的水利工程。

中国三大古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西门渠”只有都江堰冲破了历史的重围,沿伸至未来,旁者,都被历史大浪所淹埋。

其实原于都江堰合理的解决了排沙,原于都江堰的六字要诀!李冰将他治理都江堰的经验浓缩成六字要诀“深淘滩、低作堰”并告诉人们这是整治都江堰的最高准则,要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滩深度又不能过低,在飞沙堰远坝对面的凤栖山脚下的河床边,李冰当年在此埋有石马作标记,岁修前,淘见石马就行了。

但是,石马早已消专声匿迹了。

同在淘滩的标准,是依照明、清时代埋下的三根卧铁,每年淘见卧铁就行了。

而“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维修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低到什么程度呢?这要根据宝瓶口的“水则”与“灌区的用水量来决定。

现在堰顶平于水则十五划,每划等于一尺,就够了。

如果水量高出”水则“十五划。

灌区就要闹水灾,低于十五划,灌区就要缺水,这就是六字雇最珍贵的科学性。

把握了这个准则,都江堰水利工程就稳如泰山,坚如磐石。

一个完美的、科学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这样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以它孜孜不倦的灌溉滋润着成都平原。

本来“天府之国“的美誉属于关中平原,自从有了都江堰,这一美名不得不让位给成都平原。

故有句俗语道“天府美自古堰来”。

好了,我们也到此走完了这条全长40公里的成灌高速,源于1926年建成的成都到灌县的成灌马路,也是行至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青城山等世界大腕景区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四川旅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象都江堰的水一样。

回过头去,百感交积,若有所思--这,就是我的路。

1.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2.成都导游词

3.都江堰途中导游词

4.成都接机导游词

5.成都武侯祠导游词

6.成都景点导游词

7.成都英文导游词

8.四川都江堰导游词

都江堰重点建设项目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篇九

大家好!

我今天要向大家讲解的景点是都江堰。

那众所周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于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它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60公里左右。它是集防洪、航运、灌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其实啊。原因就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科学性,可能大家都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它科学的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水量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食无荒年,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之所以能稳稳当当的造福千年,还得益于这三大渠首工程。

首先,让我们看看鱼嘴分水堤的妙用,那顾名思义,是该工程大堤前端形似鱼嘴,故而得名,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水,将上游奔流而下的江水一分为二,左边称为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的主流,主要用于排洪,右边沿山脚的是内江,为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大的任务,并且在洪水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春天,也就是枯水季节时,岷江水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用水,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四成,这样可以保证灌溉,夏季洪水季节时,在弯道动力学原理的作用下,二者的比例会自动的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灾。二王庙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说的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作用。

除了分水这个功用外,鱼嘴还有排沙的重要功用,因其建在岷江大弯道的下方,因而外江处于凸岸,内江处于凹岸。当洪水季节来临时,水流夹带的大量沙石到大弯道时,不可避免地形成巨大的漩涡,此时含沙量大,重而沉底的底层水被离心力甩出,与百分之六十的主流一起直冲外江,而含沙量小的表层水被离心力甩到凹岸,冲向内江,鱼嘴是二八排沙的,百分之八十外江,百分之二十内江。

鱼嘴说完了,现在我们接着看看飞沙堰的功能,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方1070米处,长200米,高2。15米,是一个看似平凡的工程,其实它的功用却非常的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旱灾害的关键,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即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把多余的水从这里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情况,飞沙堰还会自动溃堤,让大量的江水回归岷江的主流,另一个作用是排沙,刚才说道在鱼嘴处已经江百分之八十的沙石排到了外江,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到了内江,这些沙石进入内江后并不会全部的流入成都平原。

因为飞沙堰在这里起到了排沙的关键作用。它会将这百分之二十中的百分之十五的沙石排到外江,这样就只有百分之五的沙石才从宝瓶口进到成都平原,一般情况下,洪水越大,飞沙堰的排沙功能越强,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这样就保证了内江水流的通畅。可见飞沙堰的确不简单。

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如瓶口而得名。宝瓶口是内江水流进入成都平原的通道,它有固定的进水量,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内江,只要超过了宝瓶口的接纳量,它都会一律的拒之口外。从而保证成都平原有足够的水用于灌溉,同时也不至于遭受洪水灾害。

说道宝瓶口,就不得不说它的开凿过程,玉垒山山石坚硬,当时生产工具落后,民工们是用铁具凿挖的,工程进度及其缓慢,挖通估计得30年,后来,有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火,点燃燃烧,这样岩石会爆裂开,再用冰冷的岷江水浇灌,在热胀冷缩的原理作用下,坚硬的玉垒山就不再坚硬了。最后,李冰用了8年的时间打通了玉垒山。在宝瓶口的一侧,大家可以看到离堆。因为与玉垒山山体相离而得名。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就是这样工作的。其中不难发现,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功用是相辅相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相互作用,都江堰才如此的伟大,它是独一无二的。“因势利导”是它治水哲学的精髓,它和现在司空见惯的拦河大坝,一横一纵,一堵一导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治水哲学。

一个是征服自然,一个是顺应自然。都江堰以它不可思议的水利哲学频频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水库的平均寿命只有50年,条件较好的美国水库的平均寿命也不超过300年,相形之下,都江堰却已经存在了2200多年。难怪余秋雨先生会在它的著作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市场监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报告(实用6篇)

    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

    2023年维修工作年终总结(优秀5篇)

    总结,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

    最新物业公司防疫工作总结报告(通用7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

    最新生态环保工作总结(实用7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

    护理部年度培训计划表(汇总10篇)

    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分析现状、确定行动步骤,并在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

    2023年基层干部个人年终工作总结(大全10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

    2023年纪检干部监督组工作总结汇报(实用5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

    2023年医院消防月度总结报告(大全6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

    最新农村工作总结(实用7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

    自建房排查工作总结 邪教排查工作总结(大全6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