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9篇)

时间:2024-01-21 作者:储xy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一

第二篇: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论语》报告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本身的能力去帮助他人,所谓“予人玫瑰,手不足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满盈幸福感。————关爱他人,便是仁慈;了解他人,便是伶俐。(于赤心语)

客岁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谈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以为内心克制了好久的东西本身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付《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密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便是孔子席前一个平静的学生。正如书中说,论语差别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故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究问题总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语气,只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许多多少岁。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下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叹良多啊。

第二篇: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许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界说,只要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表明是针对差别的`学生给于差别的答案,这便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付小人,书中也没有给出界说,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比如“小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敷之处,并经过本身的高兴去补充这种不敷,这便是《论语》报告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了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制止,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十分重要了。心态差别,也许会带来完全差别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真正的大胆?它和血气之勇有怎样的区别?——做一个大胆的人,用生命的气力去化解那些遗憾。(于赤心语)

“小人义以为上。小人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没有道德束缚的大胆是这个天下上最大的灾祸。大胆偶然间体现为一种感性制约下内心的自大与冷静。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的气;而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于赤心语)

自己以为:从《论语》与于丹的品味加上本身的重复研读中又一次感悟,可以收获差别。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行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别解释了。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做学问,要随时注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悦吗?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知己来看你了,能不高兴吗?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原因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那么,把“学”字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宽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吗?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现在,一条一条分开印,是宋儒们把它圈断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这倒又是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来独立理解。这本来也不算错,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把“学”字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文章写得好,也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解。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应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四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这是南怀瑾老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别裁》,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肯定会打嗑睡的。

《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连贯,不可分割。都在说明一样东西: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完善自己的品格修养。

南老师以自己半生修习佛法的经验,从“体、相、用”上来解释儒家思想的“仁”,也说了宋代理学家盗用佛、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学说,最后又打击佛道的不应该,让人心中一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原来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问”,这个学问不是通常的知识,是做人做事的修,这一点是始终贯穿整部论语,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是南老师的观点,让人信服。

书中这样被先儒们误读的词还很多,“里”、“命”……

儒学能够流传几千年,孔子能够尊为圣人,听了南老师解读才觉得原来他是名至实归的,原来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过。看来一种学说或思想流传久了也有流弊,后人总是以自己的认为来解释前圣先贤,传统文化离我们竟渐行渐远。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五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所看的《论语》是被后人分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头两个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学而”,就是本章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我细读《论语》也是初次,粗读有些时候了,但是毕竟自己没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这次的任务却是又一次让我捧起了《论语》,由于要记笔记,并且要进行交流,所以逼着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细读。想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读书笔记》,里面会有好多的东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尔加上点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二)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领域的“远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对你有成见、对你不认可或者对你有误解的人,经过了解而认可了你,从思想的远方和你拉近了距离,而成为了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有朋”的“朋”,那就是虽说你们思想上有隔阂和距离,但你却是一直以“朋”来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敌对的态度,那是不会“有朋”又自“远方”而来的。

句。第一句,学而??你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增加了自身的阅历以及修养,然后有朋??就从“远方”来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说你装腔作势,如何如何??而这个时候呢,你也不生气,必定人们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样。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给予理解。并且还当他是‘朋’。这样你在学而??慢慢他也会从‘远方’来到你的身边的。到那时难道不是‘不亦乐乎’的一件事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的意思:一个做人非常讲究孝悌的,则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欢作乱那是从来都没有的。要成为君子,则要从根本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修来。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这个‘弟’是‘悌’。从字眼上理解,孝讲的是对长辈的感情(不单单是父母),悌是兄弟间的感情。这句话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读懂这句话就必须深究。

有子(孔子的学生)称‘孝弟’是‘为人之本’。就是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几千前年的潜移默化当中也确实把他作为自身修养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们现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这个人孝顺不孝顺吗?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大概也没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更别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个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这个人在外就不会乱惹事了,不会乱惹事的人就不会做出谋反叛乱、投敌卖国的勾当,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认为,这句话对现今社会还是很有用处的,“孝”之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们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门”之说,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们不都应该检点自己并认真地按照去做吗?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了,我们的尊老爱幼不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了吗,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话容易理解,不过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随便说说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给人办事进不进心那,对别人有没有讲信用啊,今天是否学到了东西,有没有仔细体会啊。虽说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与圣人也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读这句话的体会是:最伟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当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六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看待他人的标准。这里的“缧绁”原来意思是捆绑犯人的绳子,在此代指监狱。传说公冶长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鸟语。这样一个身负奇才的能人,却不知为什么锒铛入狱。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了解他的为人,认为这黑锅并不应该由他来背,“非其罪也”。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人们只要一得知某某蹲过监狱,上过劳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还记得去想一想:这人真的有罪吗?因此,不难想见公冶长出狱后遭世人冷遇的凄凉境况了。

但是,孔子却不以世俗的眼光来打量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长曾坐过牢而疏远、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自古以来,世人一提到谈婚论嫁之事,莫不是讲究门当户对,攀龙附凤。孔子当时名满天下,想攀这高枝的人想来也不会少了。但是孔子却选中了公冶长这个当过囚犯的穷小伙儿,只因为他从公冶长身处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气息。这就说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财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谓南容曰:“帮有道,不废;帮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继而又为自己哥哥的女儿相中了一位乘龙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个很有才具的人。他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可以进退自如。这样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从公冶长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见,孔子的相人之术实在是高超。不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实学。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七

《论语》是孔子说的名言大全,句句引人深思。比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入浅出,使我们不仅仅知道了句义,还明白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罔;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落入深渊。

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过古诗诵读比赛。那时,老师只让我们背《论语》中的部分片段,没要求查意思,我背的虽然流利,可要让我解释,我还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吧。

《论语》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句子,每句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现在我读《论语》,还有许多字不认识,比如说“軏”、“輗”等等。通过查字典,我不仅认识了这些生字,还明白了它的意思,真是一举多得啊!

但有些句子,我还是不怎么明白,它们都太深奥了。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好好查一查,直到弄懂为止。

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谦虚的人、对学问一直追求的人。我觉得,他说的话,他做的事,一直围绕着“学习”和“虚心”。他收了那么多学生,却还向老子求学,可见他真的是把学习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了。正像他说的那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是我的榜样!

《论语》,伴随我成长!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小学生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九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企业转作风促发展心得体会 促发展心得体会(精选8篇)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个人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体详细地描述所经历的事物,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优质的心得体

    2023年植树节植树感想(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学生保证书9篇(实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2023年学生个人保证书7篇(实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

    学生万能保证书字(精选1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文明和谐社会标语(模板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文明和谐社会标语篇一亲

    2023年文明和谐社会绘画 文明和谐社会手抄报(12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

    最新幼儿园中班保育员工作总结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最新幼儿园中班保育员工作总结(通用五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

    幼儿园中班保育员工作总结下学期三篇(大全)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