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HT书生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环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效实用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一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

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

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

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

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

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

5、逐一分析实验任务的内容:怎样做到轻轻和用力拨动。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是指什么。注意倾听尺子发出声音的什么变化。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这两次实验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拨动时怎样避免发出另外的尺子撞击桌面声音。

6、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老师指导。

7、(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一)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板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出示音叉)还记得我们用音叉振动发出声音么,怎样能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9、那音叉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是不是也是遵循了刚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这个规律呢,我们来研究试试。

10、用吊绳子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1、(出示小鼓)有没有同学再来使小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12、小泡沫渣放到鼓面演示小鼓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3、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强弱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量、音量单位分贝)。

2、出示啤酒瓶。解说啤酒瓶中装的水多少的区别。这些瓶子敲击之后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你们猜测一下我刚刚是按什么顺序敲击的。

3、想要知道答案,我们来实践一下就知道了。谁要来实践一下?

4、哪个瓶子声音高,哪些较高,较低,最低。

5、有同学能用他身体的部位给我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么?

2、我们再用一个器具:橡皮筋来研究一下。怎样使橡皮筋发声大家还记得吧。

3、怎样研究呢,看一下你们的实验任务(出示课件中橡皮筋实验任务)。学生齐读任务。

5、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老师指导。

6、(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板书: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震动越慢声音越低)。

7、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高低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高、音高单位赫兹)。

1、出示长短不同的铁钉,同学们觉得敲打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么?

2、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

3、演示。

4、出示粗细不同的钢管,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呢?

5、演示。

六、学生表达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二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后面学习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商的变法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商的变法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是: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教学过程始终吸引孩子,把他们带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境界。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探究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例8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我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二:探究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三: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四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声音的变化》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声音在音调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变化。学生在之前也学过有关对比实验的知识,做过相关的实验,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是本课与以往对比实验的不同在于本课是研究两个变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等。

2.教师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自制课件等。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在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自然的具体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一环节,因为对于音乐常识较弱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分辨声音的高低是个难点,特运用app应用来辅助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有益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对于机器的`使用,快速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孩子的知识全面性。全面提上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生】有大小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大声说)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老师好!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分开讲【生答】。

分组实验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ppt)。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ppt)。

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师】。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1.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2.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1.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2.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1.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2.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10min。

【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ppt)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板书。

(二)声音的高低。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生答】【生答一个教师弹一个】。

【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指着黑板)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板书音高)。

【板书】。

音高:高、低。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ppt微课)。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2.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4.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温馨提示:1.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2.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

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3.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一一解答)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把其中一组做完实验的器材拿上讲台)铃声提示坐回原位。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板书】高(小、短、细)。

音高。

低(大、长、粗)。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振动快,声音高;(师板书慢)。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师】请大家从抽屉里拿出平板电脑,(温馨提示):平板电脑属于精密仪器,需轻拿轻放。开始演奏!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六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关链接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总结。

出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会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具备学习本课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实际应用。

2、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借助素材抽象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还有的学生交流:我们小组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10和100,积就等于原来的数分别除以10和100。学生通过比较两个算式间的联系,初步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得出较合理的猜想,这是个规律吗?然后,再让学生分组举例验证这个规律的普遍性。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通过举例和验证,由个案中的变化规律到若干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小组同学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数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数除以几。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规律理解后,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基础题和拓展题,这样分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扎实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五、回头看 通过回头看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将本课知识系统的回顾一遍,帮助学生养成回顾梳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梳理,概括能力。六、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七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黑龙江省通河县实验小学孙雅琴教学内容:人教版99―100页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经历感受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口算下面各题:45×86×240×66×20032×326×52、你们能找出这几道题的共同特点分分类吗?归为一类的是:6×2=126×40=2406×200=12003、师: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又是怎样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本节课数学内容的情境并非来源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角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二、观察分析、探索新知师:为了观察方便,我们给算式标上序号(1)6×2=12(2)6×40=240(3)6×200=12001、从上往下观察:师:为了观察便于比较,以第一算式做标准,让(2)(3)两个乘法算式和它相比看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指名说。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指名说―自己练说―同桌互相说),自己独立观察第三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同桌再互相说一说。2、从下往上观察师:请同学们从下往上观察,要想观察方便,以第几算式为标准呢?(第三个算式做标准)那么(1)(2)两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呢?先独立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要规范、有条理。3、初步判断:通过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因数和积怎样变化呢?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两个发现总结在一起吗?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把重复的话只说一次,乘以、除以用一个“或”字连接,注重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学生汇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4、合作探究,验证判断:师: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不是其它乘法算式也具备这个特点呢?要想知道怎样去研究呢?(任意出乘法算式验证)(1)师出一个算式:60×8=480你能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写出几道算式吗?学生汇报说出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然后再横着算看结果是否正确。(2)学生合作相互出一道题,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再写出几道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适当引导点拨。师: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我们验证了许许多多乘法算式都具备了这个特点,证明了这个初步判断是正确的,这才把它确定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并从正反两方面的观察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6×5032×508×252、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权以行()千米,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卡车的2倍,小汽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3、找出规律填空:48×75=360048×()=1200()×75=720024×150=()【习题设计以阶梯式呈现的,从易到难,不断变换着形式。既体现了这一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又体现了它在应用题中的简便。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探究精神。】四、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回顾课堂谈所学知识,谈合作情况,也可谈你的突发奇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板书设计:6×2=12200÷100=21200÷100=122×20=4012×20=2406×40=240200÷5=401200÷5=2402×100=20012×100=12006×200=12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八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小黑板。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从四个环节进行,首先,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在这环节没有创设情景,我认为这种探究规律课,直接进行探究要好些,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如果创设过多情景,可能难以上完。所以我直接安排学生快速抢答九道题,然后由学生分类,教师顺势提问:你是怎么分类的?由学生说出: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分类。这样直接为后面探究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规律,建构新知。从三个方面进行。

1、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要强细讲解,先要学生整体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从上往下变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变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变小了,商反而变大了。然后再详细讲解从上往下怎么变化,由学生总结规律;从下往上又怎么变化,又由学生总结规律。最后要求学生把以上两个规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及时练习,在这我设计了231÷11=21231÷33=231÷77=这组题学生不可能直接口算,必须要用以上学习的规律才能简便运算,所以,计算后要学生说理,这有利于突破难点。另外,实物展示,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知识,编成学生亲身经历富有情趣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创新要求,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先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然后练习巩固。在这我也设计了一组练习:132÷12=11264÷12=1320÷12=做题过程同上。

3、商的不变规律,完全由学生先猜测规律,然后自己用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同时乘几(或除以几),乘的数字或除以的数字一定要相同,并且问一问这个数字能不能是“0”?为什么不能为“0”?最后也象前面两规律一样练习巩固。

第三个环节应用练习,拓展提升。这环节有三题:

2、谁是它的朋友。学生通过计算就会发现320÷80与160÷40、3200÷800,1800÷600与180÷60是好朋友,而360÷60没有朋友,孤零零的请同学们帮助它找到朋友。开放性习题要开放性的练,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找朋友习题的设计一改以往“一对一”形式,让学生领悟到这种开放题的实质——不对应,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这样“找”,为每个学生都创设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伴随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3、思考题,填空。即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尤其是第四小题,可以同时填乘也可以同时填除以,后面正方形中可以填不为“0”的任何数。设计此题是为了更好的照顾每个学生,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好,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在上新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能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该课的教学让我真正感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收获希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十

1、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被除数缩小4倍,那么除数()。

2、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4、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

5、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6、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7、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8、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9、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0、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也除以2,积是()。

11、两数相除的商是15,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只把除数扩大5倍,商是()。

12、150÷30,如果被除数增加300,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3、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4、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该()。

15、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16、两个数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与除数都除以2,商是()。

17、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去掉除数个位上的0,商是()。

18、两个数的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以3,除数不变,则商是()。

19、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除数缩小4倍,那么被除数()。

20、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除以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

2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20,除数(),商不变。

22、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23、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24、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扩大4倍,商()。

25、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缩小2倍,商()。

26、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2倍,除数扩大4倍,商()。

27、两数相除,被除数缩小12倍,除数缩小2倍,商()。

28、小科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29、芳芳在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800,正确的积是应该是()。

30、小冬在计算除法时,把被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31、两数相乘,积是36,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积是()。

32、两数相乘,积是72,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积是()。

33、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余数是()。

34、两数相除,商是7,余数是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20倍,商是(),余数是()。

35、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60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是(),余数是()。

36、两个数相除,商是27,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7、两个数相除,商是27,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缩小6倍,那么商是()。

38、两个数相除,商是270,如果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9、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除数不变,那么被除数()。

40、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5倍,被除数不变,那么除。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十一

1、新课伊始,出现有趣的思维体操题目,来启迪学生思维,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大胆地将教材提供的两组算式重新改编并打乱以口算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分类整理中初步感悟两组算式的特征,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征从上往下观察、从下往上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去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探究规律的冲动,再通过研究交流得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适时进行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逐步概括提升。之后对研究出来的规律进行解释与应用。最后总结归纳本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在研究规律时,因为张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算式。学生建立在充分的感知上,所以水到渠成的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又请同学们讨论验证一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例子的基础上,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尤其是在探索第二组题由下往上观察时,能放手让学生探讨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再让学生根据规律举例,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4、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养成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中张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去总结积变化的规律,不急不燥。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急于让学生跟着教案走。跟着老师走。虽然没有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但是落实了知识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十二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个阶段——末尾0多少的变化;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十三

“商的变化规律”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

第一次教学时,我直接运用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探索发现并找出规律。从上面的数据,学生能够相对应的三条规律:

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2、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不变。

第三条商不变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这条规律是重点。但实际教学中,商的'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表述,而且,一节课时间理解三个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也很容易混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所以学生在练习运用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二次教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设计了给学生分本子的情境。让学生一边操作发现规律。实际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揭示得出结论的方法。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十四

四年级上册教材58页例4,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1.知识技能: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交流表达的学习精神,体会与人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改变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有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1.初步感受问题。

2010年8月,舟曲、汶川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4.1班的同学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踊跃捐款,平均每人捐款约3元,照这样计算:

2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6)。

2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0=60)。

20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00=600)。

(1)学生说出算式、口算;

(2)教师板书算式;

(3)进行德育。

2.研究问题。

观察算式,独立思考:以上算式有什么联系和规律?

3.归纳规律。

(1)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商讨:怎样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记录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4.验证规律。

(1)另外写一组算式,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2)根据发现的规律,在上面的算式下面再写两个算式。

二、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1.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刚才的算式组,感知问题;

2.研究问题:思考,有什么规律;

3.归纳规律: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规律;

(2)全班交流。

4.验证规律:

(1)小组内举例验证;

(2)按发现的规律把下面的算式再写两个:

80╳4=320。

40╳4=160。

20╳4=80。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说出思考过程。

2.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说明,补充。

3.练习九第2题:齐读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讲解。

4.练习九第3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讲解。

四、补充练习。

练习九第5题。供。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练习九第4题。

七、课后反思: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十五

今天的课上得很不顺利,主要是表达方面的问题。

我从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入手,再引出研究除法中的一些规律。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先让学生口算100÷50,然后让学生依据这道题,写出一些相关的除法算式,我把学生说的算式写成了两列,一列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另一列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每道题观察与100÷50有何变化,只有个别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估计其他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好不容易说出来了,然后让学生比较与书本概括的有何不同时,都能发现“0除外”,但是问及其为什么加上这句话时就无语了,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

课本“想想做做”的四道题只完成了三道,关键是前面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所用的时间太多了。总的感觉,今天的课死气沉沉的,只有几个同学在发言,即使有些同学发言了,也说不完整,是不是平时我让学生练习表达得不够,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是否要改进,这个值得我去好好思考的。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16篇)篇十六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果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在讲解完规律过渡到应用时,衔接不够自然;规律应用的过程中,讲解简便运算后,总结不到位。其次学生没有足够的探究时间。每一个环节看似都很民主,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探究时学生还没有进行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教师已经把他们的思维拉了回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争取做到更好。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好玩的泥板(热门20篇)

    在撰写大班教案时,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并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编写一份好的大班教案需要教师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

    思想汇报抗疫期间大全(23篇)

    思想汇报是自我反省和反思的过程,通过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为了更好地理解思想汇报的写作要点,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思想汇报范文,供大家参考。敬爱的党组织:在这大

    大学生竞选入党积极发言稿(优秀16篇)

    入党是每个大学生在青春年华时期的一项重要选择,是迈向共产主义事业的第一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入党思想报告范文,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启发。  同学们好!今

    企业收入管理制度(优秀22篇)

    组织成员在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时应保持思维的开放和积极的态度。规章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应当贴近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以下是一些范例供大家参考。第一条:收入是指学院开展教

    洛阳房屋租赁合同书(实用17篇)

    租赁合同是租赁关系中规范双方权益和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相信通过参考以下的租赁合同范文,你能够更好地了解租赁合同的结构和内容,从而撰写出一份完善的租赁合同。

    医生个人岗位述职报告范文(19篇)

    在撰写述职报告之前,要先梳理出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所取得的贡献。下面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有关述职报告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

    命题和半命题写作基础知识(模板22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有清晰的思路,还需要有逻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深入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高水平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一根羽毛也不能动(优质18篇)

    大班教案中的活动可以全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认知、文化等多方面的能力。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1、感受故事角色争冠军的过程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热门19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需资源和教学环境进行的合理安排,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计划范文,相信对于教学计划的编写会有所启发。

    未来水果三年级大全(18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文字展现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能够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并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通过读取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可以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