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字海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和困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请大家参考以下教案模板,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一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后面学习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商的变法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商的变法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是: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教学过程始终吸引孩子,把他们带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境界。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探究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例8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我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二:探究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三: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二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关链接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总结。

出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会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具备学习本课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实际应用。

2、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借助素材抽象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还有的学生交流:我们小组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10和100,积就等于原来的数分别除以10和100。学生通过比较两个算式间的联系,初步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得出较合理的猜想,这是个规律吗?然后,再让学生分组举例验证这个规律的普遍性。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通过举例和验证,由个案中的变化规律到若干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小组同学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数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数除以几。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规律理解后,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基础题和拓展题,这样分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扎实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五、回头看 通过回头看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将本课知识系统的回顾一遍,帮助学生养成回顾梳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梳理,概括能力。六、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四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声音的变化》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声音在音调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变化。学生在之前也学过有关对比实验的知识,做过相关的实验,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是本课与以往对比实验的不同在于本课是研究两个变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等。

2.教师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自制课件等。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在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自然的具体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一环节,因为对于音乐常识较弱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分辨声音的高低是个难点,特运用app应用来辅助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有益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对于机器的`使用,快速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孩子的知识全面性。全面提上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生】有大小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大声说)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老师好!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分开讲【生答】。

分组实验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ppt)。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ppt)。

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师】。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1.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2.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1.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2.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1.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2.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10min。

【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ppt)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板书。

(二)声音的高低。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生答】【生答一个教师弹一个】。

【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指着黑板)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板书音高)。

【板书】。

音高:高、低。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ppt微课)。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2.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4.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温馨提示:1.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2.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

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3.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一一解答)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把其中一组做完实验的器材拿上讲台)铃声提示坐回原位。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板书】高(小、短、细)。

音高。

低(大、长、粗)。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振动快,声音高;(师板书慢)。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师】请大家从抽屉里拿出平板电脑,(温馨提示):平板电脑属于精密仪器,需轻拿轻放。开始演奏!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五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

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

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

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

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

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

5、逐一分析实验任务的内容:怎样做到轻轻和用力拨动。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是指什么。注意倾听尺子发出声音的什么变化。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这两次实验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拨动时怎样避免发出另外的尺子撞击桌面声音。

6、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老师指导。

7、(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一)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板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出示音叉)还记得我们用音叉振动发出声音么,怎样能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9、那音叉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是不是也是遵循了刚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这个规律呢,我们来研究试试。

10、用吊绳子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1、(出示小鼓)有没有同学再来使小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12、小泡沫渣放到鼓面演示小鼓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3、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强弱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量、音量单位分贝)。

2、出示啤酒瓶。解说啤酒瓶中装的水多少的区别。这些瓶子敲击之后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你们猜测一下我刚刚是按什么顺序敲击的。

3、想要知道答案,我们来实践一下就知道了。谁要来实践一下?

4、哪个瓶子声音高,哪些较高,较低,最低。

5、有同学能用他身体的部位给我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么?

2、我们再用一个器具:橡皮筋来研究一下。怎样使橡皮筋发声大家还记得吧。

3、怎样研究呢,看一下你们的实验任务(出示课件中橡皮筋实验任务)。学生齐读任务。

5、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老师指导。

6、(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板书: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震动越慢声音越低)。

7、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高低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高、音高单位赫兹)。

1、出示长短不同的铁钉,同学们觉得敲打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么?

2、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

3、演示。

4、出示粗细不同的钢管,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呢?

5、演示。

六、学生表达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六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从四个环节进行,首先,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在这环节没有创设情景,我认为这种探究规律课,直接进行探究要好些,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如果创设过多情景,可能难以上完。所以我直接安排学生快速抢答九道题,然后由学生分类,教师顺势提问:你是怎么分类的?由学生说出: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分类。这样直接为后面探究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规律,建构新知。从三个方面进行。

1、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要强细讲解,先要学生整体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从上往下变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变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变小了,商反而变大了。然后再详细讲解从上往下怎么变化,由学生总结规律;从下往上又怎么变化,又由学生总结规律。最后要求学生把以上两个规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及时练习,在这我设计了231÷11=21231÷33=231÷77=这组题学生不可能直接口算,必须要用以上学习的规律才能简便运算,所以,计算后要学生说理,这有利于突破难点。另外,实物展示,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知识,编成学生亲身经历富有情趣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创新要求,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先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然后练习巩固。在这我也设计了一组练习:132÷12=11264÷12=1320÷12=做题过程同上。

3、商的不变规律,完全由学生先猜测规律,然后自己用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同时乘几(或除以几),乘的数字或除以的数字一定要相同,并且问一问这个数字能不能是“0”?为什么不能为“0”?最后也象前面两规律一样练习巩固。

第三个环节应用练习,拓展提升。这环节有三题:

2、谁是它的朋友。学生通过计算就会发现320÷80与160÷40、3200÷800,1800÷600与180÷60是好朋友,而360÷60没有朋友,孤零零的请同学们帮助它找到朋友。开放性习题要开放性的练,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找朋友习题的设计一改以往“一对一”形式,让学生领悟到这种开放题的实质——不对应,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这样“找”,为每个学生都创设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伴随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3、思考题,填空。即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尤其是第四小题,可以同时填乘也可以同时填除以,后面正方形中可以填不为“0”的任何数。设计此题是为了更好的照顾每个学生,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好,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在上新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能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该课的教学让我真正感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收获希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七

1、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被除数缩小4倍,那么除数()。

2、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4、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

5、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6、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7、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8、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9、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0、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也除以2,积是()。

11、两数相除的商是15,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只把除数扩大5倍,商是()。

12、150÷30,如果被除数增加300,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3、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4、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该()。

15、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16、两个数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与除数都除以2,商是()。

17、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去掉除数个位上的0,商是()。

18、两个数的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以3,除数不变,则商是()。

19、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除数缩小4倍,那么被除数()。

20、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除以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

2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20,除数(),商不变。

22、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23、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24、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扩大4倍,商()。

25、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缩小2倍,商()。

26、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2倍,除数扩大4倍,商()。

27、两数相除,被除数缩小12倍,除数缩小2倍,商()。

28、小科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29、芳芳在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800,正确的积是应该是()。

30、小冬在计算除法时,把被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31、两数相乘,积是36,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积是()。

32、两数相乘,积是72,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积是()。

33、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余数是()。

34、两数相除,商是7,余数是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20倍,商是(),余数是()。

35、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60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是(),余数是()。

36、两个数相除,商是27,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7、两个数相除,商是27,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缩小6倍,那么商是()。

38、两个数相除,商是270,如果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9、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除数不变,那么被除数()。

40、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5倍,被除数不变,那么除。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八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小黑板。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九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40×21=。

12×16=40×7=。

12×32=20×21=。

12×64=。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59页4、5。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一

2、增强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4、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1、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先来做个游戏,题目是抢答,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要说规则,规则很简单就是要等老师说开始之后举手抢答,不可以乱喊乱叫。现在老师开始出题了,同学们看仔细了哦。

板书:80÷4=150÷15=。

80÷8=300÷15=。

80÷16=450÷15=。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抢答完毕了,真是抢答高手!

2、抢答结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边的一组算式,其中的被除数、除数、商都有什么变化特点呢?同桌讨论下,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纠正错误,出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扩大)几倍。你真厉害真会概括。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右边的这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呢?可以采用刚刚的观察方法来说一说。还可以用刚刚概括地方法说一说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也扩大缩小几倍。

同学真会观察发现,这么快就找到了商的变化规律,除数和被除数变化时,商一定变化吗?怎么样商才不变呢?先认真想想,想好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说说你的猜想。

1若学生没有得出猜想,举例引导请同学们列出三条商为4的算式如:

16÷4=。

32÷8=。

64÷16=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看来同学们都有发现,那现在先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2得出一种猜想,你们可真是会猜想,现在打开书本93页,完成表格,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表格,证明你们的猜想在表格中是成立的,那现在请同学们赶紧举个例子证明自己的发现吧。小组讨论,这些算式对不对呢?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3得出多种猜想时,同学的猜想可真不少,学生说猜想老师板书,请同学们举举例子证明自己的猜想。刚刚同学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猜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3页,再一次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齐读)。

3、巩固练习,光说不练可不好,现在老师就要让大家练一练。

(1)运用商不变规律口算。

120÷40=640÷80=810÷90=360÷60=。

7200÷400=2400÷200=6400÷800=。

哪一组举手的人最多老师就请哪一组开火车。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他们组的答案对不对。

(2)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为便捷,做一做。

196÷4=392÷8=1960÷40=19600÷400=。

28÷4=56÷8=168÷24=1680÷240=。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起来说一说。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二

“商的变化规律”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

第一次教学时,我直接运用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探索发现并找出规律。从上面的数据,学生能够相对应的三条规律:

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2、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不变。

第三条商不变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这条规律是重点。但实际教学中,商的'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表述,而且,一节课时间理解三个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也很容易混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所以学生在练习运用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二次教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设计了给学生分本子的情境。让学生一边操作发现规律。实际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揭示得出结论的方法。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三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内容是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才是商不变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商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两个部分颠倒过来讲,先讲商不变规律,只有先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规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商变化规律。

2.以游戏形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商不变规律,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3.结合生活中实例,探究商不变规律。

为了探究商不变规律,我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桃子个数乘几,猴子只数也乘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学生自然结合除法算式,得出结论: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0除外),商不变。接着,我让学生反过来看,即桃子个数除以几,猴子只数也除以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于是,另外类似的一个结论“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也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学生也得出来了。

4.以教师位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不变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的不太科学。

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花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弄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探究商变化规律太过勉强,学生自然而然“囫囵吞枣”,无法当堂消化。如果分两节课教学,第一节探究商不变规律,第二节课探究上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2.没有完全放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尽管只有少数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汇报,但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只要稍微点拨,真得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游。“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应该主要是学习方法。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四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2、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学生发现被除数200不变,除数从2变到20,有什么变化?学生说扩大了,商从100变到10,商缩小了。除数再20变到40也扩大了,商从10变到5,商也缩小了。说明除数从上往下扩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缩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缩小了,商反而扩大了。之后总结这两条规律,再利用练习,加深对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掌握了上个内容,这个环节就相对比较简单。出示练习题巩固这个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商的不变规律,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商都是7,你能写出商都是7的除法算式吗?然后说出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还可以怎么说(乘以相同的数),要注意“同时”,再比较另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

4、练习的设计还比较满意,尤其是最后哪道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学到如何简便运算。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要讲透三个规律很难,时间紧张。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语言不够精练,不干脆利落,有点紧张。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五

今天的课上得很不顺利,主要是表达方面的问题。

我从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入手,再引出研究除法中的一些规律。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先让学生口算100÷50,然后让学生依据这道题,写出一些相关的除法算式,我把学生说的算式写成了两列,一列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另一列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每道题观察与100÷50有何变化,只有个别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估计其他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好不容易说出来了,然后让学生比较与书本概括的有何不同时,都能发现“0除外”,但是问及其为什么加上这句话时就无语了,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

课本“想想做做”的四道题只完成了三道,关键是前面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所用的时间太多了。总的感觉,今天的课死气沉沉的,只有几个同学在发言,即使有些同学发言了,也说不完整,是不是平时我让学生练习表达得不够,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是否要改进,这个值得我去好好思考的。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六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选择了6000块糖,当翻牌儿后,有的孩子认为6000块多,有的孩子认为300人比3000人少,当孩子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其实每一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多的。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孩子们发现自己中计了,我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6÷3=2、60÷30=2、600÷300=2、600÷300=2”。就这样,本节课研究的四个算式让孩子们说了出来。我接着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奥秘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变化过程,这时,老师追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同学们心领神会,拿起笔,用不同的算式开始了验证。验证之后,在大家不断的补充、修改、完善下,同学们自己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发现、探讨,自己来解决疑问,在这种不断的提问、解答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学生之间高水平思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同学们掌握了商不变性质,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有趣的练习。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找朋友”这个环节,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没玩尽性,我打算在练习课上再带孩子们玩一玩,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掌握。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七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教学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学例3时,直接出示两组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因数变化了吗?积变化了吗?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猜想的?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感受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创设猜想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2.注重规律的概括、总结与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规律从现象上升到文字表达。在此基础上,及时举例验证,强化规律理解,这样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破了思维和认知的障碍。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师: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1:其中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

生2: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200,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生3:积也扩大了。

3.揭示课题。三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例题算式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3)请学生说说所观察到的变化。

(4)集体汇报:

预设生1:第1小题和第2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20,12×10=12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2:第2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0×10=200,120×1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3:第1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0=200,12×10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八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既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做铺垫。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教材,我觉得三个规律要想在一堂课教学中完成,会显得仓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个规律中,商不变的规律是重点,商随除数变化的规律是难点。只有把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学习才会顺利。因此我将这一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商随被除数、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一个相同的数”。“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一个数相同的数”之后,就进行巩固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个性质,同时补充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零时利用这一性质进行竖式的简化。这样就能够使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足够完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计算——观察——猜测——交流——验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的知识足够清楚明白。在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交流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去探索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十九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图片。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

(2)20×4=80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6×2=。

8×125=6×20=。

24×125=6×200=。

72×125=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5×160=40×4=。

25×40=20×4=。

25×10=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26×24=。

17×24=26×12=。

17×36=。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二十

《商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的内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堂课由学生先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21篇)篇二十一

《商的变化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和笔算的计算技能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它会为以后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简便算法做好铺垫。

今天这节课设计是通过三个表格的计算,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能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主要然学生明白理解三个规律。我能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言表达见解,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规律简单的表述出来,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你很及时的进行了总结,从本学期学习过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三个规律一个接一个的逐个解决平均用力,花了很多的时间。

想到把这节上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特意安排了一个《猴子分桃》的小故事设计一个悬念,打算在完成所有的练习后,再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但是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所学会的知识并不是很好,对规律的理解没有深入。在做练习时不会运用规律进行思考和表述。在讲解规律时化了很多的时间去引导和提示,因此,一节课下来,没有做上很多练习就下课了本来留下的悬念也没有去解决。

总之,这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知识并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把握和定位一定要准确,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上课,努力提高套教学的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好玩的泥板(通用17篇)

    大班教案应该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能将自己的大胆想像用绘画形式表现出

    思想汇报抗疫期间(优质20篇)

    思想汇报是一种对内心进行沉淀和反思的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这些思想汇报范文所蕴含的思想力量,或许能够激发我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更深层次思考。

    大学生竞选入党积极发言稿(模板22篇)

    大学生入党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下面是一些大学生入党申请书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企业收入管理制度范文(19篇)

    通过规章制度,可以建立公平竞争、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规章制度,小编收集了一些规章制度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洛阳房屋租赁合同书(优秀18篇)

    租赁合同应当明确约定租赁物的归还义务和方式,以及违约金等相关条款。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租赁合同的要点,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参考。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承租方:

    医生个人岗位述职报告(模板18篇)

    述职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能反映出个人的工作成果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份自己的述职报告了吧。以下范文精

    命题和半命题写作基础知识(汇总16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优秀作文更是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你正在准备写一篇优秀作文,不妨先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选取的优秀作文范文。1.重点分析“题眼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一根羽毛也不能动(通用24篇)

    教师编写大班教案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系统思维和时间管理能力,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和高效。以下是一些寓教于乐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为幼儿带来快乐的学习体验。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优质20篇)

    教学计划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的整体安排和执行至关重要。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

    未来水果三年级(热门20篇)

    优秀作文需要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以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为例,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在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