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10篇)

时间:2023-01-10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10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10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语言学;专业使命;辩证思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自2014年起以上海市为试点展开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探索与构建的工作,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有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探讨如果实现课程思政。首先,从宏观理论、战略高度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构建(高德毅等,2017a/2017b;忻平,2016;虞丽娟,2017),包括“课程思政”推进的价值与意义(陆道坤,2018;邱伟光,2017;闵辉,2017;曹文泽,2016)、从理论高度及管理者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路径(吴月齐,2018;何红娟,2017;高燕,2017;刘淑慧,2017;李国娟,2017;陈道武,2017)等。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以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其中以高职院校某一专业的研究(何衡2017;倪成伟等2017;吕玉龙等2017;陈辉林,2017)居多,散见于零星课程,如新闻传播、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公共艺术、汽车概论等课程中。

近两年来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仍存在一些缺憾,如:理论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重视宏观理论的构建,缺少具体学科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与示范研究。本文从语言学类课程角度,探讨将语言学类课程的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培养、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它涉及语言的结构、功能、应用、生理、认知等各个领域,是一门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李宇明(2018)认为,“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前提下,推进各类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响应国家所倡导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它强调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辩证统一。

在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语言学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从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科学部分提炼国家精神、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从社会科学部分提炼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自然科学部分,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视逻辑思维。

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宏观上,学校管理层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平台的搭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体系中融入人文内涵评价指标,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保障;第二,中观上,设计、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科学育人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方案,将德育目标固化于课程大纲中,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时效;第三,微观上,从教学时间上确保学时压缩、内容精讲的大背景下,突破学时限制,找到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内容的时间保障;从教学内容上整合和凝练语言学类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寻求专业知识与德育知识有机结合点;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管理模式,确保能力培养与道德培养目标相得益彰,使专业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切实可行。

(一)语言学类专业课程师资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专业课教师工作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线,其思想政治素养是提高课程思政的关键。但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推广之前,一线教师对于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要么较少思考专业课程的育人问题,要么对此问题的思考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误解。“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端正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一线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素养。

首先,消除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疑虑与误解,激发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各种层面的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强调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强调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科学统一,而非单一的、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消除一线教师的疑虑,刷新专业课教师的认知,拓宽思政课程的视阈,帮助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误解,重新认识专业前景,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等。

其次,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与素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即将马克思主义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结合起来的理论水平;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的理论水平;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认同、专业价值与职业使命感等。

一方面,通过集体培训的方式使全体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使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形成系统认识,掌握课程思政的特征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党员教师带头、优秀教师示范、集体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等方式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及社会使命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激情,最终回归到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陆道坤,2018)

(二)语言学类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与保障。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专业教师需要结合语言学类课程特征,发掘和梳理语言学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比如语言哲学思想对专业研究的影响、语言研究方法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法、语言研究目标的唯物论观等,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促使思政教育多元化。反过来,分析语言学类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探索语言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即如何自然地将马克思主义观有机融入语言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到语言学课程的教学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重新审视现有课程方案,制定一份全新的,融入立德树人理念于一体的课程方案非常必要。

(三)語言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实现方法

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从微观角度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确保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冲突。

1.转换教师授课方式,确保专业课程授课学时不变

课程思政并不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中增加思政内容,而是转变专业知识教授的方式、转换看待专业问题的角度、明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专业问题中的作用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并不需要增加专业课的授课学时,也无需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如在《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绪论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偶然与必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看待“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查阅互联网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现状及关系;在第二章语音部分通过讲解汉语拼音方案制定的历史背景、第三章汉字部分通过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专业的使命感等。这些都是原有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只需将借用更加明确的认识论方法来指导教学,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学内容,可确保教学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2.挖掘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语言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从教学内容上看,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发掘并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整理成册,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固化于课程教学方案中,为今后语言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也为语言教学类课程发展拓宽思路。

比如,《现代汉语》课程第三章的内容均可以挖掘出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元素,如“汉字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中国特色文化;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民族自豪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待中国的“造字法”,充分认识古人的智慧,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与经久考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待“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了解并认清繁简字在大陆与港台、海外的运用现状,进而科学地对待简化字与繁体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传播汉字文化、规范使用简体字的职业使命感。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热情

专业课程教学应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创新教学方法,以案例作为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带领学生共同挖掘思政资源,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同时,引领学生科学看待问题,使学生能够认可课程思政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程思政扩宽了授课教师的思路,专业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在普通本科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拓展中,从而将马克思主义观有机融入语言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在专业课程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交叉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潜移默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进而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3]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荐“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4]于冠华,李敬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5).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6]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7]田鸿芬,付宏.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与人才,2018(4).

[8]李宇明.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j].语言战略研究,2018(1).

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二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凸现办学特色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体现着对人的高规格培养。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精神,依据学校实际,对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特制订本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课程是为学生而生的,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一所好的学校不应当规定人的发展道路,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实现梦想的地方。”学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让学生在其中不断完善、成长的环境,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按照教育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创造一种最适合学生的生态环境。智能优势的差异性必然要求课程的多样性,“和而不同”反映了对人的尊重,建立和谐的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赋予课程以生命力。

(一)需求

无棣一中已有60年的历史,随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以创建师生的幸福人身为学校的理想,学校极为重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同时又注重立足学生今天的发展设计,使学生明天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今天的基础上,并且通过实现学生素质的培养,夯实学生发展的根基,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每一名学生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其成长背景、发展经历、素质构成,各有所长。现代社会的学生素质全面,竞争意识强,个性突出。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根本点。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既要让学生通过课程获得更高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既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特色素质,更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继承传统、懂得关爱、习得文明。

学科教研组、集备组、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样的调研形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所需,掌握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关校本课程。

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课程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元素。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体,是保障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最根本的力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研究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将自己的兴趣或优势智能付诸于教学实践,拓展研究领域,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人生价值。

(二)可能性

1、无棣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名胜古迹荟萃,田园风景秀美。(“八大景”闻名遐迩,禹贡碣石山、大口河旅游风景区、海丰塔、秦台、汉垒、光武城、清代高等小学堂、魏王豹墓及清代金石学家吴式芬故居等景点古韵犹存,新姿甫绽。登碣石山,可直观沧海;漫步黄金海岸,可嬉水冲浪。

历史上流传于无棣的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清末、民国年间,河北省的竹板书、西河大鼓和摔缰调等曲艺形式相继传入无棣县。无棣被称为鲁北“鼓书之乡”。

无棣人文始著于夏商,唐季有声,宋元继起,至明清两代而极盛,掇英撷秀,科甲如林,贤相名卿方伯联第。后唐李愚明宗时为相,以书说韩建传于世;北宋李之仪,文比苏秦,书若黄米,翰苑巨擘,一代宗师;明太宰杨巍,宦绩扬名中外,文章称奇今古,与同为无棣籍的王佐、谷中虚联称同朝三部尚书(户部、吏部、兵部),名载国史;清代以吴式芬为代表的“海丰吴氏”家族,有“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之称,清代十朝为宦,荣授“七巡抚八侍郎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吴氏著述丰实,“家乘万卷”,与潍县陈介祺“家藏万印”并冠齐鲁。中国近代名人大辞典,就录入无棣历史名人十人,诸如北洋大臣吴重熹、两广总督张鸣岐、山东督军张树元、抗日将领冯安邦、锄奸部长徐尚武、模范专员石景芳、三边政委丁洪泽、同盟会员杨虎臣等。历数当代名人还有京昆耆宿李洪春、鼓界泰斗刘田利、武术名流姜绶青、电脑博士王申培、建筑设计大师张镈、著名中国国画家李山等。

丰富的文化遗产,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学校发展

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中逐渐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发展思路,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体系与模式。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开设校本课程,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组团队建设、课时补助、制度管理、评优推荐、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更加积极、民主的大环境。

3、借助社会资源拓展课程领域。学生家长、周边资源、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民间艺人、社会名人、社会团体等均可作为课程资源,可以建立“社会资源类课程资源库”。

4、注重课堂生成资源的收集、利用与再开发。最大化的保存教学过程,注意收集、整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源均可成为后续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宝贵资源。

5、重视网络资源的获取,发挥教育博客、教育网站等网络媒体技术的资源优势,学校网站、教育系统资源网站均可成为课程开发的资源。

6、目前我校教学区、办公区、艺术楼、操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实验楼、宿舍、食堂等校内区域设施齐全,均可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资源保障,当然我们也积极倡导教师创造性的开发或使用相关场地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总体目标

20xx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xx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现阶段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的选修ⅱ部分。校本课程是与国家、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具有独立的价值,并且有明确的比例配置,任何人不得剥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权利。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中,我们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价值理念。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根据教育全球化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价值取向,按照基础教育的定位、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及本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素养、自我认知和生存能力等基础素质。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设想

(一)开发主体:

教师个人(包括后勤工作人员)、备课组、教师全体、校内外合作、学生以及师生合作等。提倡“1+1”模式,即任课教师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有能力的再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原则上谁开发随承担实施。

(二)课程主题:

(1)反映学生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等个性发展的主题;

(2)反映时代发展需要人的新的素质如理财、表达、合作、宽容、创新等方面的主题;

(3)反映学校特色发展的主题;

(4)反映民族、民俗、社区、环境等地方文化与自然的主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我校校本课程目前主要规划为八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选择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或者进行课程改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兴趣跨学科、跨领域开设校本课程。

主要分类如下:

科学激趣类、艺体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语言工具类、技术类、学科拓展类、体验感悟类、文化交流类课程等

(四)开发的课程,必须填写《无棣一中校本课程申请表》,由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是否纳入实施程序。

学校原有的校本课程,经过加工修改,原创者可以继续申报。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常规管理

每一门校本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的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分析与利用等课程元素。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在基于课程目标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实施方式。由课程教学处和年级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处和年级组面向家长和学生要精心组织课程推介会,详细介绍学校课程的特点及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功能。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地优势智能,帮助确立发展的欲求。

2、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与学分要求

1、每门校本课程课时安排一般为每周1课时,总课时为18课时。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每个毕业生的最低学分为144,其中必修学分为116,选修ⅰ学分至少为22,选修ⅱ学分至少为6。学校课程(选修学分ii)的设置要采取模块方式,每个模块设计为18学时1学分,或36学时2学分。学校至少应实际开出18学分的学校课程。

3、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必须修满2个学分且至少选修两门校本课程,并记入学生档案。

(三)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

1、年级组

(1)各年级组有责任分阶段规划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其校本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是年级组千分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各年级组所开校本课程按规范必须做到“六有”:有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有课前教案、有科学而可行的教学设计、有实施方法及评价办法。

(3)各年级必须开出足以满足本年级学生需求量的学校选修课程。鼓励以合作的形式开设相关课程。

2、教师层面

(1)开设的校本课程要建立在学生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2)教师不得自行调课、代课、停课;不得私自更改上课时间、地点。

(3)教师必须自觉遵守核定课时量,不得违规擅自增加或减少课时,以免造成学生课时负担或管理松散。

(4)任课教师向课程教学处提供学生百分制的原始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40%,学生上课缺勤三次以上,本门选修课程将不记学分。

(5)每门选修课要注重课程过程资源的收集、归类、整理,建立齐全的电子档案。开设一段时间后,要形成完善的课程纲要,逐渐向精品化课程发展。

3、学生层面

(1)学生根据学校课程一览表进行选课,填写选课申请。学生一旦确定选修的学校课程,则不得随意更改或退出。学生如想改换选修校本课程,必须向年级组提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班听课,记入学分。

(2)校本课程原则上需报名不少30人才准予开课;超过75人要分班教学。中途学生流失而造成人数低于底线,则该课程终止。

(3)遵守学校课程课堂常规管理,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4)学生如果在选修校本课程过程中遇到不满意的情况,有权向年级组投诉或通过《选修课反馈单》向年级组反映。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应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有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教师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校本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六、校本课程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为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研究,特成立“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申报校本课程的审批、常规管理、教学考评、特色课程的认定等工作。

“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构成:校长、副校长、教学处主任、教科研室主任、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校内外专家、家长代表等组成。

常规管理一般由学校课程教学处负责,各年级组为执行落实部门,教师为开发主体。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反馈、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校本课程的开课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序性、科学性。

由“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高中三年课程进行总体设计、规划、统筹,对校本课程进行审批。

(二)制度保障

1、由“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公示《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各年级组制定“年级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3、教师根据教研组制定的“年级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向“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申报下学期选修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申报表》以及课程纲要的提交,以便审批。

课程纲要一般包括:

(1)一般项目:课程名称、开发者、课程类型、对象、课时、时期等

(2)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或资源

4、审批

由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初审,并提出意见。通过审核后,全校公示。并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课题选择。试行一周后,学生可以申请继续选修或改修。

5、一旦审批通过并在网上完成学生选修报名,教师必须如期开课,不得无故废止课程或随意更改既定课程内容计划,以免影响学生的课程选择。申报审批时限截止后,不再受理该学期课程申报项目。

6、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并通过课程管理委员会评审的,分别计入教师考核,并评选优秀校本课程,学校颁发证书。执教教师计入工作量。

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三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四

一、园所分析

我园是一所1989年独立办园的年轻学校,是上海市二级一类幼儿园。生源充足,设施设备先进,适应教改需求。98年至今,我园在音乐教学上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适应农村幼儿发展需求的音乐教学经验,并向音乐艺术的整体化的办园特色努力。

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分析

表格略

二、课程组织及任务

1、课程组织

我园成立课程部,下设课程领导小组、基础课程部和特色课程部。课程领导小组由园长、课程部长、教研组长等组成,主要负责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定、评价、调整及师训等。各教研组在课程部的指导下负责本年级组课程的组织、实施。

2、职责任务

规划幼儿园课程设置框架,科学制定各类型活动的时间和比例,制定和调节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安排表,负责课程和教学评价,定期组织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会议,负责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的建立和补充完善等。

三、课程理念

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并提供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尊重并提供幼儿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并提供幼儿地域文化发展的需求。

四、课程目标

仁爱之美:感恩、关爱、欣赏、

个性之美:大胆、勇敢、自信

礼仪之美:洁净、礼貌、谦让

创造之美:想像、创造、审美

具体目标: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生活的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

3、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

6、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和方式进行表达和表现,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7、喜欢倾听音乐,对音乐艺术敏感,积极参加各种音乐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表达,有初步的剧院文化修养和艺术形态。

五、课程特点

生活性、艺术性、本土性、

1、生活性

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尊重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指南》),围绕幼儿生活(农村典型生活场景和事物特征)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方案,提升幼儿生活经验,拓展幼儿的视野。

2、艺术性

《指南》中指出,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艺术审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农村幼儿普遍拘谨、不自信、气质欠佳,缺乏明确的精神需求,而音乐艺术教育则从外在的艺术环境、内在的艺术熏陶、直接的艺术体验、间接的艺术欣赏陶冶着幼儿的艺术情操,提升着幼儿的艺术情趣、改善着幼儿的艺术气质,逐步形成用“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核心价值观。

3、本土性

《指南》中强调课程内容具有地方或幼儿园特色(p9),白鹤是上海市有名的沪剧之镇,白鹤孩子们的生活中时时弥漫着浓郁的沪语戏曲。因地制宜地将沪剧引入我园的课程,凸显了课程的地方色彩,也是尊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直观体现。

六、课程设置及组织形式

(一)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

我园全日制招收3-6岁幼儿,按年龄设置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三个年龄段,并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设置相应的课程。

基础课程:生活运动游戏学习

特色活动:音乐活动沪剧欣赏

生活活动:

帮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初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安全、愉快、健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主要内容有生活自理、文明交往、自我保护、环境卫生、生活规则等,为幼儿的后续生活奠定基础。

运动活动:

旨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动作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幼儿的健康体质奠定基础。主要内容有形体操、徒手操、律动、体育游戏、器械运动、利用自然因素锻炼等。

游戏活动:

旨在满足幼儿自主、自发性活动需要,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主要内容有角色游戏(我爱我家、理发店、肯德基、小商品市场、汽车站等)、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大、小舞台)、自由活动等。

学习活动:

旨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体验,促使幼儿在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方面不断进步,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活动主要以主题形式推进和以各类区域活动辅助。各个主题活动计划还在不断的实践改进中。

2、课程分配

3、课程组织

七、课程资源

1、二期课改配套教材(生活、运动、学习、游戏)——上海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

2、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少年儿童出版社20__年版;

3、“嫣红姹紫开遍”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新创版——百家出版社20__年版;

4、白幼园本音乐教材推荐;

八、课程实施的保障

1、教师专业发展和园本研修推进策略

根据二期课改精神和教师专业现状及特色构建需求,以《文学艺术室》、《技术开发室》、《道德风尚室》、《课堂实践室》为载体,以“个人原创、自主推荐、课堂实磨、全园展示、分层研讨、现场解惑、经验共享”为白幼园本研修的一般流程,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技术。

2、课程评价与调整策略

通过每月常态幼儿发展水平评估(症断性评估)、每学期期末的专项评估(结果性评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随堂听课、园本教研、组长例会等收集课程实施效果的信息。

在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每年暑期由课程领导小组进行课程信息的分析、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策略的完善等。

3、行政支持和社区支援策略

不断完善幼儿园教育环境,专业设计和创建,融入更多“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生活性、艺术性、本土性”的课程特点。

通过家长会、幼儿成长手册、家园联系栏等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本园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实施途径及方法,扩大家长对课程的了解,增进其对课程实施的关注和支持,使家长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归纳学校周边社区的可利用教育资源纳入课程,扩大新课程在社区的影响力。

九、幼儿一日作息安排表

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五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六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关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心得及感悟七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巡察整改措施及责任分解清单对账销号情况及感悟(9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关于巡察整改措施及责任分解清单对账销号情况及感悟(9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关于巡察整改措施及责任分解清单对账销号情况及感悟(9篇)》的简介: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

    2023年心得体会的万能和 万能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

    描写退役军人服务站基本情况简介范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描写退役军人服务站基本情况简介范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描写退役军人服务站基本情况简介范文》的简介: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

    最新谷雨班会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班会题(实用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专业家庭规划方案大全

    游戏策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游戏的整体架构和玩家的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策划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活动策划的技巧和方法。

    最新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通用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

    关于支部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清单和感想(十二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关于支部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清单和感想(十二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关于支部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清单和感想(十二篇)》的简介: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

    2022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工作总结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2022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工作总结》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2022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工作总结》的简介: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

    一年心得体会及收获(实用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

    最新社区矫正本人月小结报告(10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最新社区矫正本人月小结报告(10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最新社区矫正本人月小结报告(10篇)》的简介:“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