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笔舞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以下是一些老师点评的优秀作文示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一

过年,讲究氛围,而乡村中的年无疑是人间烟火最盛之处,也因此常与家人相伴着回乡过年。孩童生性贪玩,平日里少不了受长辈的约束,而除夕却是例外。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将家中妆点一番,自然没那闲空再止住我们玩闹的步伐。

家中小孩多,玩得更是尽兴。偷偷拿来夜里要放的鞭炮,大伙儿一溜烟似的`跑进后院。你扔一个双响儿,我点燃一个炮打灯儿,噼里啪啦的声响自然是逃不过前厅大人们的耳朵,只听一声笑骂道:“留神些!小心给溅着!”便又忙活去了。

暮色似无边的浓墨,泼洒在天空中,逐渐填满,只留些许星光。而夜却不似以往般寂静,反倒愈加热闹起来。繁忙了一天的人们此刻欢聚一堂,女眷们纷纷大展厨艺,佳肴数不胜数,摆满了一桌。其实无论是山珍亦或是海味都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团聚,才算是真真过个好年。

饭后,大人们将一连串的鞭炮高挂在门口,火柴一划,点着了!我不敢靠近,只得远远看着。世界在一瞬间被点亮,耳畔充斥着鞭炮发出的响声。算是深切感受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含义。末了,小跑着到台阶上,一抬头,火红的灯笼正散发出橘黄色的光亮,尽管处于寒冬时节,却仍能从中摄取一丝温暖留在心间,一放便是许多年。

可依旧在电话那头传来亲切的问候:“囡囡啊,天冷,多穿点儿,出门记得戴口罩,阿・・・・・・”家中,极少下厨的父亲“再拾”锅铲,鼓弄出一桌子菜,虽说简单了些,却别有一番滋味。许久未读的书被拭去了尘埃,而读书的不再只有我,还有与我同坐一室的家人。冬日的阳光不甚热烈,却足够温暖,流动在窗前,如潺潺溪水一般。空气中尽是橘子汽水的甘冽,不腻,甜得正好。厅内只有指尖翻动书页的声音,虽静,却远胜于纷闹,恍惚间,竟觉出些岁月静好的境界了。好像有什么东西,又将久未经营的亲情重又联系在一起了。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二

春节,是镶嵌在每个人心中最浓厚的乡愁。无论在哪里,大年三十,在外的游子大多会如同归巢的燕,大包小包带着礼物、带着牵挂、带着乡愁回到家乡。

在我印象中,乡愁可能是红红火火的春联。在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起床,蹲在炉子边看父亲往锅里一边加面粉和水,一边搅拌成米白色的浆糊用来贴春联。父亲总会赶我去将门上已经发白的旧春联清理干净,然后我们一起换上新春联,辞旧迎新。他还特地把福字倒过来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可真应了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贴春联,贴的便是对新春的寄语。

乡愁也可能是熙熙攘攘的年集。说到新年,最无法忘却的就是赶年集了。小时候,父亲总开着他的三轮车载着裹得严严实实的我去赶年集,路上偶遇到邻里乡亲,总会热情地捎他们一程。到了集上,脚步声、吆喝声、笑声掺杂在一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蹦蹦跳跳,大人们则忙着讨价还价、货比三家,临走时满满当当的年货已经堆满了每个人的后车厢。所谓赶年集,赶的便是对新年的期盼。

乡愁抑或是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在我们家,母亲和姐姐是准备年夜饭的主力。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起时,饭菜的香气也弥漫开来,这时候父亲总会温上一壶好酒,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听父母讲述他们幼时的不易和如今的变化,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如今的好政策,展望未来要更加努力。所谓吃年夜饭,吃的便是那一抹对新时代的展望。

乡愁或许是络绎不绝的问候。大年初一,鞭炮声早早响了起来,“过年好!”一句句问候声此起彼伏,邻里近亲笑意盈盈地带着祝福进门。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不管是零食还是压岁钱,兜里往往是鼓鼓囊囊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拜年不拘于形式,相距千里的亲人可以一个视频电话打过来互道祝福,手机微信发消息、家庭群里发红包进而成为了拜年的主流方式。所谓拜年问候,问的便是那一份对新年新气象的.祝福。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人们与家乡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结,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与依恋。春节则是内心深处最久远最深刻的记忆,就像一壶陈年老酒,随着腊月的到来,节日的到来,淡淡的思乡愁绪就悄悄弥漫到眼前。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三

突遇小恙,在长春多呆一些时日,今天出院,看望我的原部下用车送回吉林市。文中的照片是病榻期间,在长春街头和超市拍的,那贴梗海棠、梅花、迎春花是在新春花展的温室拍的,新春花展还没开始,这是偷拍的几张,发给朋友们欣赏,并提前祝朋友们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每到过年都会想起小时候。小时候的年清晰地印在记忆里,过年就像一幅年画,瑰丽的色彩,每每回忆起来,都充满了喜悦。小时候对年的企盼,不仅仅是那一年才能得到的一件新衣裳,更重要的是,过年的时候,有很多好吃的,而且一切可以随意了。

过年是母亲最忙活的日子,进了腊月门,农村亲戚送来黏面子,母亲就开始蒸粘豆包,豆包的馅是红小豆馅儿加上糖精,圆圆的豆包一锅又一锅的蒸着。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是不知疲倦的,就像永不停歇的机器,一直在转动着。蒸出来的豆包,放在盖帘上晾凉,再放进仓房里大缸里,冻得硬邦邦的。东北的天气很冷,冬天的大自然是天然的.大冰箱。

过年的时候,每天都是算计好的,一点都不忙乱。除了蒸豆包,还要摊煎饼。我家是“此地人”,关里人把我们叫“臭糜子”,过去臭糜子很少吃煎饼,主要是不会摊煎饼。矿区是个民族大熔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带来各地的美食,所以山东大煎饼也成了我们此地人的美食之一了。

摊煎饼,最重要的程序就是推磨。从小就不爱推磨,但又不能拒绝推磨,推磨是最常见的家务活。无论大小,只要能够着磨杆,就得跟着推磨,一圈一圈又一圈,无聊的走着,用力地推着。后来矿区五七厂有了电磨,磨一斤水磨一分钱,到了年根家家都去磨水面,不管天气多冷都要去排队。那个年代买什么要排队,买猪肉排队,买豆腐排队,买粮还要排队。

我家农村亲戚多,有四个大爷,一个姑姑,一个舅舅,两个姨,为了显摆自己家过得好,母亲每到冬天都会把老爹下井的带回面包积攒起来,过年的时候带回老家,送给亲戚,引来乡里乡亲的无比羡慕,矿工吃的面包很大,每个四两,非常好吃,特别是那酵母的味,闻着都香,农村根本买不到这种大面包。

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新衣服,年龄小,做衣服都是母亲亲自缝制,样式也是母亲决定,自己没有选择权的。1965年我家买了一台华南牌缝纫机,从有了缝纫机开始,做衣服的活就由大姐承担了,母亲不识字,家里的账目都是大姐管,那时很羡慕大姐,自己可以说的算,甚至对我们弟弟妹妹还可以指手画脚。

过年最高兴的事情还有父亲为我们做谷花糖,小时候很少能吃到一块糖,唯一是父亲过年为我们熬糖稀,熬到一定程度,再粘上谷花,就成了谷花糖。这种谷花糖的谷花,是一种叫西田谷的种子炒制而成,白白的谷花像雪花那样白,咬一口又甜又香,糖是用甜疙瘩熬制的,甜疙瘩的缨子,秋天割下来晒干,冬天的时候将干甜菜缨子泡开,用开水榨开,那甜菜缨子的梗和叶非常好吃,还有甜滋味。

熬糖稀也是很复杂的活,将冻甜菜疙瘩拿到屋里缓过来,洗净再切成丝,放到大锅里熬,据说冻甜疙瘩出糖率比鲜的高,所以熬糖稀的时候基本都是冬季,甜菜丝经过很长时间的熬制,渐渐成为糊状,颜色为酱色,我们叫糖稀,熬好的糖稀,放在坛子里封存起来,等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苞米面窝头蘸糖稀也真的很不错。

母亲虽不识字,但很会持家,日子虽然过得紧吧,然而每年过年都把自己的孩子打发的欢欢喜喜的。小时候的盼年,真是“望穿秋水”的感觉。一进腊月门,每天早晨躺在被窝里,就开始问母亲:还有几天过年?有时我们一天要问好几次,生怕母亲记错了似的,我最期盼的就是那一串串鞭炮,放鞭炮是男孩子的专利,每到过年就等着父亲给我买几包鞭炮,如果父亲早买了,放在箱子里。我就会偷偷地拿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时还要数一数看看够不够一百个响。可惜外面包着一层纸,只能摸着数。

年,就在我们小孩子的手指尖一天天的靠近。年三十那一天,贴对联,蒸馒头。因为那时白面很少,过年按人口定量分配。母亲就做些馒头,剩下的面用来包饺子。肉是定量的。那时为了能吃上鸡蛋,每年都养几只母鸡,同时也养1、2只公鸡,等着过年吃。这一天爹负责杀鸡,母亲的小鸡炖蘑菇是拿手菜,特别是母亲炖的鱼更是一绝,总之,母亲的做的农家饭菜永远都是最香的。

每年过年年夜饭是最隆重的,一家人围着面板,包饺子。那时没有电视,就听母亲讲故事给我们听,一个个重复老调的故事,不知听了多少遍,但仍然是百听不厌。年夜的饺子一般都是爹来下,那年月煤矿都不放假,特别是一线采煤工更是要坚持生产,只是年夜的时候,上下班的时间相对提前点。

半夜时分,父亲下班了。母亲烧开水,父亲开始下饺子。然后放鞭炮,家里的女孩子就躲在屋里,透过玻璃看烟花。最喜欢看“二踢脚”,先在地上喷花,然后飞上天空炸响。父亲不舍得买多,只买几个,所以格外珍惜,放的很小心,生怕是“哑巴的”。鞭炮的声音越响,人就越高兴。放完鞭炮,年夜饭也就开始了,我从小就馋,出锅的饺子,早就偷吃了好几个了。

我们一家人吃着饺子,这可是一年到头很少吃到的美味。我们心里都有一份渴望,希望自己能吃到带钱的或者带糖的饺子,这预示着新的一年有好运气。谁要是吃到了,就很炫耀的往桌子上一扔,不说话,那五分或者二分的硬币撞击桌子发出的响声,如同吃到它的人轻轻地偷笑声。孩子吃到糖的,母亲就会说,好啊,新年甜蜜蜜,不挨打。小孩子就会笑脸如花开。

拜年很有趣,每到一家,先看看放鞭炮的地方有没有未燃的鞭炮,如果有,就欢喜的了不得,赶紧收进囊中,然后再去问好,得到一点糖果和瓜子。前两天媳妇和小时候的玩伴聊微信,说起过年的时候,到邻居魏大爷家拜年,磕一个头给半个花生仁,磕二、三十个头才能挣到一小把花生仁。我小时候拜年的人家不多,也就是两栋房,50多年过去了,16家大人的名字一直不忘。

一个早晨拜完年后,回到家里,小孩子们就开始炫耀自己的收获,那种快乐,真是溢满心房。拜完年,孩子们凑在一起,先评论对方的新衣服,然后商量着玩。要么打爬犁,要么打扑克,抓娘娘,要么凑在一起闲聊。大人们也凑在一起聊着家常。小时候过年真高兴,那份快乐会一直延长到初七,初七送年后,日子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过年了,过年了,年就像一个驿站,这个驿站里有满满的欢喜,满满的盛装。过了年,就预示新年的开始。慢慢地,我的年走了,我们慢慢的长大,不在我的渴望中了,我觉得过年很无聊,饭菜平日里常吃,衣服想买就买,随着季节更换。年,在我的心里不再凝聚成一件新衣服,不再是那白白的馒头和丰盛的菜肴了。我的孩子呢,更没有了我童年的那种对年的渴望和期盼了。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四

“记忆里的家乡的过年是极为热闹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红红的灯笼,大家一起手忙脚乱地往自家的大门上刷上一次粘粘的浆糊,小心翼翼地用粗糙的手掌笨拙地贴上红红的对联。”这一段话使我回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幼时的过年都是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过的。每年大年三十的早上,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和打扫卫生,孩子们没有事干就只能出去玩。哥哥姐姐总是会带着我出去玩,哪里人多就去哪里玩。黄昏时分,一行人带着大大小小的东西回到家,匆匆洗完手就迫不及待的坐到饭桌前,一边同哥哥姐姐大闹一边往嘴里送东西。吃完饭后,就迫不及待的跑到楼下,在一片绚烂的烟花中盼来新的一年。

临近过年,只能在心中默默期盼那些远在他乡的兄弟们能重新聚在一起,回忆一下心中最快乐的那个年。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五

我小时候感觉,进了腊月就都在忙年了。

处处弥漫着让人垂涎三尺的香味。孩子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砸毛驴、堆雪人、买鞭炮、买小画书……偶尔,也会帮着大人到食品店买酱油甜酱,到粮店排队买花生瓜子,或端着糨糊贴春联。

每年过年,父亲总要买回一个生猪头回家炖。猪头往往有很多猪毛,尤其是猪鼻孔猪耳朵缝隙里的毛,是很难择干净的。这个苦差事,常常由我来做。

大冷的天,蹲在院子里,将在煤球炉子里烧得通红的细铁棍取出来,照着有毛的地方轻轻烙下去——“咝”的一声,焦糊腥臭的白烟就飘扬起来。待猪毛都烙干净了,还要泡在冷水里,用刀子刮烙过的地方,要不炖出来的猪肉会有焦糊味。

接着,就是炖猪头。一炖三四个小时,用慢火,不能是急火,否则味道出不来,肉也炖不烂。

炖出来的猪头肉,父亲把猪拱嘴和猪耳朵放起来,留着过年来贵客时做上等酒肴。炖的汤,要先把一层猪油撇出来,以后炒菜用。剩下的肉汤,放入疙瘩咸菜、泡好的黄豆、青萝卜丁、藕丁、花生米、大盐粒子继续煮炖,就成了带肉冻的咸菜。这咸菜,一般会吃到来年开春。

小年二十三前一天,父亲会安排我在家用笤帚清扫房顶和墙壁,一天下来,灰头灰脸。晚上父母回到家,吃过晚饭,母亲就会用面粉打好糨糊,我和父亲就开始用买来的白纸糊墙。

最难干的就是糊虚棚。往往是我踩着梯子在上面干,母亲往纸上刷糨糊,父亲将刷上糨糊的纸递给我。刷了糨糊的纸,软了吧唧,不好拿,一不小心,就会撕裂,甚至会糊在一块。

我站在摞在桌子上的椅子上,用笤帚轻轻接过父亲递上来的纸,小心翼翼地转过身,仰起脸来,对准糊纸的地方一贴,左手按着,右手上的笤帚往四边扫几下,一张白纸就贴上去了。

通常会干到深夜,才能把十八平米的两间屋的墙壁和虚棚糊好,一家人都累得腰酸背痛脖子难受,但看着一屋子的亮白,心情就舒畅起来。过年了,再穷的人家也是要脸面的。

过年的年货均出自父亲之手。蒸馒头、枣卷儿、豆包、年糕,炸松肉、带鱼、藕合、萝卜丸子,尤其是年三十晚上的饭菜,从顺菜到拼盘、煎炒、烹制,都是父亲一人忙活。他忙得有序,格外精神,眼里总有笑意。

年三十这天,一大早,院里的大人们就会一起清扫院子,孩子们会照大人们的安排,端着水,拿着抹布将自家的门擦洗干净,然后,大人们把红红的春联和剪纸,整整齐齐贴上去。

除夕之夜,各家都换上了大灯泡,亮堂堂的,门前,也都挂上了红灯笼。

年初一,天未亮,父亲就起床了。他捅开炉子,烧上准备下饺子的水,然后,就在自家门口点一挂鞭炮。父亲说,谁家第一个放鞭炮,财神爷就先给谁家送财。

吃完素馅的饺子,我和弟弟换上新衣服,就开始给街坊邻居拜年去啦!

在夜里寻回那些深埋的往事【3】。

夜静的彻底用眼看。

仿佛一切都不同与白天没有喧哗没有吵闹。

用心听那轻微的呼吸声如此清晰。

才知时间一直在转动只是少了一份白天的热闹多了一份夜的寂静。

深夜里不是不想睡觉只是习惯一个人在夜里沉思。

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打出一行行文字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删掉。

有人说与文字沾边的男孩注定忧伤。

或许我真的有些许忧愁但我也有专属的微笑。

就像屏幕射出的微光在漆黑的夜里依然耀眼。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一种很特别很特别的感觉。

以前你在另一座城市常常听一首歌。

后来你离开了多年以后当你再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

你就会想起那座城市那里的人那里的事。

勾起深埋的回忆在心里荡漾久久不能退去?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六

平生三次没有回老家过年,今年虽说在城里过年,但我总能想起往年在农村过年的情景。每当春节临近时,置办好年货,等腊月二十七八一放假,我都会背上行囊,挈妇将雏,回到生我养我的故里。

一踏上故乡村头的羊肠小路,一种别样的情愫奔涌心头。这是我幼时从孩童一直走到当兵的山间小路,这是我踩着从小的梦想一路小跑赶赴课堂的山间小路,这是我春夏秋冬走过近二十载雪雨风霜的山间小路,这是我参军离开故乡迈向城市的山间小路。

大年三十这天,一过中午,我就得忙里忙外地写对联,贴对联,忙得不亦乐乎。贴完对联,一到晌后,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就得到庙里上香,紧接着就得领着子女到祖宗的坟上烧香,祈求老先人保佑子孙后代来年万事如意,吉祥云集,幸福安康。晚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家庭”,即同一族的后代先跪在家谱前点上香,烧些纸钱,然后在房外边,找个安全的地方,烧好多的纸钱,“让老祖宗也好有钱与子孙一起过个大年”。接下来,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一边品尝着母亲做的几个家常菜,一边交流着一年来的家常事,一边细谈着来年的家常话。在这欢乐的气氛中,老人就会给子孙儿女赏压岁钱,那份温馨,那份和谐,那份欢畅,着实让人依恋和向往。我想,国人几千年不变的春节情结,千里之外的游子长途奔波回到家园,就是为了这一顿团圆饭,就是为了营造和感受这份温馨、和谐与欢畅。

一年到头,我在城里与那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们,在那些预知或不预知的时候,到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地方,吃着那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菜肴,喝着那些正宗的或不正宗的“美酒”,说着那些知心或不知心的话语,也可谓气氛热闹,也可谓气象万千。但与这顿年夜饭比较起来,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我始终觉得,一家人团团围坐,上有老下有小中间加个原配,开心吃年夜饭的情景才是人间最美丽的风景,母亲亲手做的家常菜才是世上最可口的佳肴。

前几年家乡没有守岁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漫长而辛苦的一年,好不容易一年下来了,难得好好地舒舒服服休闲一下,加之那时候也没有电视。这几年随着生活条件好转,农村家家户户也有了电视,电话;只是冗长而乏味的春节晚会也无法提起父老乡亲的兴趣。道是打电话拜年这几年成了农人们的一大时尚。老人们毕竟年纪大了陪不住我们这些子女,在除夕之夜早早安歇。一年到头辛苦了,岁末年尾睡个安稳觉,以便新年第一天起个大早。

正月初一,一到零点,各家各户迎新的鞭炮声骤然炸响,汇成一片,惊醒酣睡的村庄。此时,邻村的鞭炮声隔山呼应,一时间炮声隆隆。在农村过年,大年初一早上的开门是非常有讲究的,开门之前先得由子孙们在上房的桌前上香,然后按辈份开始拜年,拜年完毕后,先敬天,再开门;我是家里的长子,由我带着子女拿着香表和事先准备好的一碗凉浆水、一把扫旧了的竹子,先选大门前一处干净之地将一碗凉浆水背手泼出去,紧接着点燃一把旧竹子,立刻噼哩噼啦响个不停,然后点燃一支香插在一个香炉里,意在祈祷“出门见喜”!凌晨四点多,就走在给长辈拜年的路上,穿着新衣裳的娃娃被家家门旁的大红灯笼映红了脸,散发着温情的光芒,大娘、二爷、奶奶辈们因平时回家总也匆匆,有的一年也就见他们这一次,去了,拉着手,道不尽的家常,表不够的亲热,从一家家出来,心的热度温遍了全身,暖春的感觉;走东门串西户,近三个小时的年拜完了,最后要到家族的“祠堂”里向仙逝的列祖列宗问声好,不论年长还是年幼都肃然地叩头,后人们都清楚,供在香案上的祖宗,他们就是过去,就是历史;他们就是财富,就是脊梁!历经了多少莫测的沧桑,跨越了多少艰辛的长河,才终于翻到了今天我们这明媚的一页!年拜了,吃完母亲亲手做的手工长面,我便领着我辈的子女来到户外,吮吸着弥漫硝烟味的新年清风,去迎接新年的第一轮朝阳。

青山着黛,朝阳喷薄。往昔的疲倦和失意随山风飘散而去,新春的豪情和憧憬如朝阳般升起。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脚下的泥土再坚硬,触摸着的却是真实;耳畔的山风再清冷,吹拂着的却是温暖;头顶的浮云再低沉,飘荡着的'却是情怀!

哦,岁岁年年日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滤去岁月的浮华,沉淀出的是真味的人生,叫我如何不说:过年真好!所以,无论我身居何处,也不管人生之路是风雨雷霆抑或鲜花吐艳,我总是想方设法回家过年。

但是,今年没有回家过年,纯属是个例外。

往年一到腊月,我就盼望着单位啥时候放假,到时候我就能携家人回老家过年了。过年情结是中国人独有的,为回家团聚,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人为买票挤车伤透了脑筋,往往弄得筋疲力尽,更何况我为回家不会这么伤脑筋。

而今年,我却没能返回生我养我的老家过年,心里有说不尽的难过。但是,除我之外,老婆和两个女儿为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着实高兴的不得了。原因是,老婆和两个女儿晕车,这么多年来她们就怕坐车,不论旅途长短,行程远近,只要一坐车,准吐。

今年是我走出“山沟”二十多年来平生第三次没有回老家过年。第一次,是单位分房,给我分了一套小独院,当时按农村人的讲究,搬了新房100天不能不住人,于是这年就没回老家过年。第二次,是我工作调动后,离开原籍到异地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回去。今年就是第三次,原本打算是回老家过家的,我也在一入冬就向老人承诺到过年的时候一定回来。可是,人往往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也和天下好多好多的人一样,我家有考生,我的大女儿今年上高三,一直补习到腊月二十七才放假。在这之前我的“党委书记”就多次在我这个“一把手”面前一点也不给我“面子”扬言“今年过年不回家”。理由是老家太冷,回到老家后就得跟上婆婆下厨,农村又没有暧气,只有老人住的“上房”架着一个炉子,老家在老婆的眼里就一个字“冷”。听了老婆的这番话我第一反映是就是理解,理解归理解,我是长子,再加之两位老人年纪也大了,不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嘛,老人上了年纪后,做儿女的是见一面少一面。我的父母都七十多岁的,这几年是小病不断,大病时有发生。腊月份,我一有时间就打电话给老家,尽管老人一再安慰我“家里都好,让我勿挂”。但我在电话能听得出,老人的健康很不好,想回家的愿望使我坐立不安,好不容易老婆的工作做通,等到晚上我就主持召开了家庭大会,在会上,我讲了今年过年回老家的重大意义后,老婆沉默不语,于是我采取讲民主的方式,让四个成员一一发言,老婆表示支持我,轮到大女儿发言,只说了一句话,她说:“今年过年不回去行嘛,我这一生有可能参加高考就这一回。爸爸妈妈过年一辈子机会很多,不是吗”?听了大女儿的这番话,家庭大会就再没往下开,我当即决定,今年过年不回去了,咱们就在城里过个城市化的年,我不为大女儿的高考让我后悔一辈子。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七

过去,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往往爱说一句话,“年年有鱼”,吃鱼包含年年有余之意,寓意生活富裕。在我的记忆里,只有过年的时候,妈妈常对我们说有喜欢吃的黄花鱼,那算是满福到家了。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大的黄花鱼。

我小时候是在海滨城市大连长大的。家家户户没有不吃鱼的习惯。但老百姓吃的常常是“破鱼烂虾”,那时一元钱可买到一大铝盆杂鱼,碎的鱼洗净放点油盐酱醋炖一下,全家饱餐一顿。其余把好点的鱼一点点挑出来,用盐卤一下,放在墙头上晒干,等冬天没有菜吃,孩子们早晨上学的时候拿出来,放在炉子上烤一烤,就着黄色的玉米面饼子吃完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可是,人们都喜欢吃黄花鱼,这是每一家人的愿望。那个年代,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敢有这样的奢望,也只有过年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才有变成现实的可能。平日里是买不到的。也就是说,即使吃到大黄花鱼,也是一年一次,这应该非常重视和珍惜。人们过年大方,其它日子都节俭,老人常说,年好过,日子难过。平日里即使有黄花鱼,也不一定舍得花钱买。进入腊月的时候,过年的气氛渐渐浓烈起来,邻居间问话,提及年货的采办,一定会相互来一句:“黄花鱼买了吗?”得到对方肯定回答后,都连连说:“这下可过个好年了!”人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买到黄花鱼才是真正过好年。

大的黄花鱼不是轻易能买到的,要早早的,去副食店排队。那时候,肉、白糖、烟酒,都是凭票供应的。按说应该人人有份,可是去晚了,常常买不上。黄花鱼都是装在纸箱里冷冻的,一坨一坨的'。营业员拿着一坨鱼,往地上一摔,黄花鱼便松动了,冰碴散落在地上。柜台前挤满了人,盼望早早买上自己的那一份。人们都讨好与营业员开放着花朵般的笑脸,能够买上称心如意的鱼,回家过个快乐的年。

脚下的积雪,被踩得咯吱咯吱响,似乎也在发出欢快的笑声。年前的几天,总看见有人在自行车的后座,夹着报纸包裹的黄花鱼,大黄花鱼身子长,包裹了中间,两头却露了出来,这个人是幸福的。也有细绳子拴着,手里提着走,走的小心,怕掉下来,随着人的脚步,在身子的一侧,一上一下,晃晃悠悠的,看着也觉得喜庆。

人们喜欢吃黄花鱼,是有原因的。主要是,我觉得做起来简单,少放点油,用葱花鲜姜爆锅后,将鱼放在锅内,加盐、酱油和水,然后小火炖上十几分钟,就可以了。鱼肉颜色像白白的蒜瓣,用筷子一夹,吃一口软软香香的,中间一根大鱼翅,鱼肉上两边有小鱼翅一眼就看出,老人小孩都能吃。奇怪的是,黄花鱼腥味很重,可是盘子端上来,吃起来倒不觉得怎么样,反而觉得味道很鲜美。吃黄花鱼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上一锅大米饭,就着吃一大碗,再加上点黄花鱼汤,有滋有味,真过瘾啊!现在想起来口水快要流出来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吃黄花鱼的时候,总想用鱼汤来泡大米饭吃。一家做鱼,香味四处飘散。在外边疯跑的孩子,没有心思放鞭炮了,急急回家,看着桌子上,摆着浅浅的金黄色的黄花鱼时,顾不得母亲的呼喊,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在以后的一年里,回想起来,都真切地想起那黄花鱼的香味。

我那时年轻,不能光吃黄花鱼,还要出些力气的。干什么呢?就是让妈妈教我如何收拾黄花鱼。我清楚记得:首先是把冰冻的鱼用温水融化后,开始用剪子把鱼肚子剪开,把里面的肠子、心肝等,还有鱼鳃一块掏出来。开肚前要用手摸一摸鱼肚子,如果硬的话,是雌鱼有鱼籽,先把鱼籽轻轻拿出来,大的中指那么长,小的有小拇指长,米黄色的。这鱼籽很香,但小孩子是不能吃的,大人说小孩子吃了不会“数数”。然后再用剪子把鱼鳞一点一点刮净,要慢慢小心地刮,不然会把鱼肉弄碎。最后用清水把鱼洗净才算完成任务。黄花鱼清洗完毕,原来僵硬的身子,变得柔软了,似乎能动一样,这怎么可能呢?我在努力想象着黄花鱼活的神态,它在地球上的大海里,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快速游动,闪耀着锋芒,穿透了深不见底的海水,金黄的颜色多么醒目,多么传神啊?如今,已经是我们过年餐桌上的美食了,就让我们的肚子作黄花鱼的海洋吧!

的确,食物常常和记忆联系,和感情紧密相连。现在,多少年过去了,开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提高,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冷冻或新鲜的黄花鱼。什么样的鱼都有,各种味道也能习惯了。但我还是喜欢自己做黄花鱼吃,合口味,这自然是一条原因。我品尝了许多做法,有火烧的,醋溜的,麻辣的,还有清蒸的,都好吃。可是,我总是爱吃新鲜清炖的,我们兄弟姐妹每年都要在一块欢聚一次,回忆童年的艰苦生活,怀念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一条条整齐的鱼码放在盘子里。看着是多么熟悉、亲切、家常啊!似乎,我吃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那一盘黄花鱼;似乎,我又看见了母亲在我吃黄花鱼时,那喜悦又略显忧愁的眼神;似乎,这像一泓甘泉哺育着儿女成长,母亲的品格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代代相传。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八

打开记忆深层里的那扇门,回溯到我的童年,便看到了那时过年时的情景。

可是在过年之前,要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初是西北方的寒流一场接一场地来,风尖寒如薄刀,会割得人手脸生疼,皴皮裂口子随着越来越冷的天寒很难愈合。土地冻得硬邦邦的,水库里的水也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会在冰面上溜冰,打陀螺玩,真是冻得闲人,我们都玩出汗来,扒了棉袄还照样玩。那时的家里都没有什么取暖设施,只能猫在家中,太阳出来老高了才想着出门。老头儿们围坐在那柴禾垛跟旁抽着旱烟袋晒暖儿,话一些家常理短和庄稼的种植与收成情况,一些中青年的汉子则一伙一伙的打牌,吆五喝六的叫声很响。有时就听得三巧她娘站在街口叫骂男人了,男人要脸面也会对着叫嚷:“再骂,你再骂看我不回家好好地修理你”!仰头看天果真晌午了,才恍然想到牛羊猪都该喂了,这才站起来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土草叶嬉笑地跟着三巧她娘怏怏地回家。谁不知道三巧她爹是有名的“气管炎”,在村子里他们辈分又大,都爱开那玩笑,就听有人故意说:“嫂子,回家了可别让俺哥再跪搉扳了”女人听了这话儿也没了脾气,噗嗤乐了:“看你那熊样,想跪呵,俺还不稀罕呢”,说着时还故意将大屁股一扭,她本是有名的戏痴,做那戏子样水云袖子一甩,浪气三颤的,那些庄稼汉们无不被逗得连发粗狂的笑声。

也是,最不识闲的是家里的女人,冬日里白天又短,除了做饭拾缀家务照料孩子外,还要缝补洗浆忙得是脚手不闲,能不急吗!眼瞅着农历就进了腊月门儿,一交腊月便有了年味儿,也多了些热闹,看似平常賴怠的汉子,这时候也都有了些灵活性子,说到底还是心疼自己的女人,大多都会配合她做一些家里的力气活,好腾出手来让女人多做些缝补洗浆的针线活儿,也是无数日子的期盼里就为了能过个好年。孩子们也来了精神儿,他们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了,或是在门外的老土墙上划杠,一个杠儿代表一天,幼小的心灵里开始对年有了一种想往、一种期盼,但是主要的还是因了嘴馋,恨不得让自己长了长腿长臂,一步迈到年里把好东西可着劲儿吃个够,扑进年里、热热闹闹就地打个滚儿。忽然有一天,原本寂静的乡村里有了零星的鞭炮声,嗅着那火药味,小伙伴们之间会高兴地相互说着“点炮了,点炮了,就要过年了”。直到有一天听大人们说叨:时间真快呵明儿腊八了。这让我们感到新奇、得意,更有了一股说不出来的快乐滋味。

腊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我们鲁西一带各个乡村里多年的老风俗。而那腊八节的歌儿我们也早已耳熟能详,说唱得甜润着呢: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呵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们家也常喝,母亲过日子虽然很节俭,但是喝几顿香甜的腊八粥,在我们家也算是拉开了年的序幕了。“要喝腊八粥了,要喝腊八粥了”在头一天里,我们就已开始蹦跳地围着母亲喊。

说也奇了,在家里平常不怎么见的那些豆呵、花生仁儿、甜枣儿、都被母亲变戏法似得给变出来了。到了腊八这一天,她会起的特别早,可能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就早早起床了罢,当我们醒来的时候就已见她在煮腊八粥了。满屋子里热气很盛,飘散着浓浓的腊八粥的香甜味道,真是好闻,我使劲儿吸着鼻子,就听得锅里的粥在咕嘟咕嘟得响着,引得我们又惊喜、又馋嘴叭咋着,口里不由得就变滋润了,那口水咽下去又上来、上来又咽下去,于是乎便赶紧起床穿衣、哧溜下炕,摸起冻有冰碴子的碗,也来不及除掉那厚厚的冻凌,就让母亲盛。母亲会嚷嚷着:“别急,别急,烫着了”。可嘴馋心急着要喝,哪管得了那么多呀!腊八粥呵,真是好喝,一气喝了两大碗。后来喝过多种品味的粥,什么五谷豆香粥,银耳莲子粥,八宝粥,加了蟹肉做成的蟹粥、奇香无比,但是都没有童年里的腊八粥好喝,香甜爽口,味道又冲,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果真是那样的吗?其个中滋味只能交给时间去解释了。

过完腊八节,赶着天气好,太阳光照着人身上不怎么寒冷,空气中没有冷风儿强吹着时,母亲就计划着该扫尘了。扫尘特别麻烦,需要将屋里的大大小小、零散的的日用物品都倾出屋去。这些东西就堆放摆满了院子,走路的空留得很小,出出进进的需特别小心。这时你看吧,那平常急用时怎么也寻视不着的东西,一经扫尘的日子又都显出来了,我会觉得很好玩,走上去摸一摸,看一看,突然感到惊喜,把玩一番又突然的丢弃走开,再也不当回事儿了。那时是土屋灰尘也多,在扫尘前母亲会将自己全副武装,只留了眼睛鼻子在外,拿个大扫帚,满屋里上下左右地扫,屋子里灰尘弥漫飞扬,看不清人影儿。但是也多数是扫尘的功夫,没有搬弄东西的时间长些,这一天下来母亲会很累。

扫完尘的屋子里,显得清爽多了,墙上显出了扫帚扫划过的纵横交错的白道子。那些没有规则的白道子,将整个的墙壁网织成了黑白的“图画”儿,我由那“图画”中随意去想象,会看到各种姿态的“小动物、鱼虫、植物……”往往让我凝神观望许久。看母亲将新报纸贴上去了,我的“图画”也不见了。窗户上糊了薄而透亮的白水连纸,母亲还会剪了大红的新窗花贴上去,这让屋子里焕然一新。把那些陈旧的不用的东西,该扔的扔、该烧的烧,有用的洗洗刷刷晾干、晒好等着过年时用。我们的衣服鞋袜都要准备新的,但是有时候也有七八成新的,母亲会说小孩子家的,穿的不破、干干净净的就行了。其实我们心里多想穿上更漂亮的新衣服呀,那样在小伙伴们之间一站,感觉会特别美。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又叫“辞灶”这全国各地的风俗都差不多。在我们数星星、盼月亮中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会听到大人们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多数人家会提前由集市上买来印有灶王爷的“神码”,给灶王爷换新衣,换新衣时先将旧的灶王爷给“请”下来。这样的仪式一般在晚上进行,还要给灶王爷坐骑的宝马摆上草料和水。传说中趁人们都睡熟了夜深时分,灶王爷就骑上宝马飞上天庭,给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优劣表现,所以人们在张贴印有灶王爷的“神码”时心意是虔诚的,并在两旁还贴上对联,对联挺有意思的,我还记得清楚:

上天庭多美言好事,

下界来愿广带吉祥。

横批是:一家之君。

我爷爷张贴时嘴里还要念叨念叨,听不清楚说的什么?小孩子也不便打听,贴完时放一挂鞭炮算是给灶王爷提前送行了。我们自己家从来不贴,我父亲在村子里算是文化人,他不信这一套,认为是搞封建迷信,不过他热衷于给家家户户写春联,从那时起天天都很忙了。

祭完灶,不几天就到了年关,性子急的人家开始置办年货。不用说最引起我们兴趣的是看铁蛋他爹杀猪了。在村里架起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的水备好。铁蛋他爹扒开棉袄缠在腰身上,随将单衣的袖子撸起,抡好架势,眼睛不眨头昂起,举起白刃子尖刀,“噗嗤”一声刺进捆绑着的猪脖子里。再说那猪也甚是可怜,可能知道死期来临?撕破胆地狂嚎尖叫,随之冒着泡沫和热气的鲜红血液泉涌般喷流了出来,接了大半盆,再看那猪只有喘息的机会和挣扎,很快便没气儿了。接下来才是烫猪,有话说得好:死猪不怕开水烫,那气息全无的猪怎么还怕烫呢?让滚烫的水在身上流过来淌过去,也没有了知觉了。被脱去毛的猪,冒着热气,气鼓鼓白光光,翻着白眼齿牙咧嘴,四腿朝天地躺在案子上等待开膛。看热闹的围了很多人,他们说笑打闹、议论的都是关于猪的事情。而我们会跟在铁蛋的屁股后面转、就是为了要和他一起玩那泡衣,里面放上玉米粒儿吹大了当球踢,很是欢喜。当然有买猪肉的、现场割肉,要下货的捞一挂肠子连肝带肺。猪是吃粮食长大的,肉会特别得香。

办置年货的要到年集市上去。集市上很热闹:推车的担挑子的,卖着各种日用物品、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卖鞭炮、二踢脚的摊位前围上好多人看热闹,摊主扒了棉衣一边放着鞭炮吸引人,一边大喊大叫地来展示鞭炮的品种花样之多。赶集的碰到熟人会热情得打招呼,欢喜地问年货办置得如何了?说些吉利的客套话语。

这时节家家户户的屋里也开始忙活起来:二十六把肉购,二十七打花糕、二十八煮饺菜、把面发(蒸馒头),二十九杀鸡鸭,三十煮一锅大肉,包着饺子过大年。

最有说头的是打花糕,那是我们鲁西一带的古老风俗。花糕是用发面和红枣做成的,它是过年时回赠亲友的的礼品。花糕有“云子糕”、“车轱辘糕”两种。“云子糕”类似于宝塔形状,花样品种繁多,可以做成个典故,也可以不做。相比“车轱辘糕”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一顶一底,中间填上面和红枣,顶上可设计些简单的花型,摆放好看的枣花。新嫁娶的媳妇,头三年里娘家每一年都要给婆家打一块十多斤重的花糕,还得一年要比一年高大,起发得又白又好看才行。花糕好看,代表新媳妇的手巧,将来会过日子,有的人家觉得自己拿不出好活儿,就请村子里的巧手姑娘、媳妇来打以充当门面。花糕上点上红,抹上绿,是喜庆更是祝福,让亲戚朋友家,婆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越过越好。

煮饺菜就是拿了白萝卜切成片煮熟、到时候剁碎了好包饺子吃,算不得稀奇不说也罢。如果这一年里没有年三十,那就更忙了,二十九这一天又是炸煎、杀鱼扒鸡、宰鸭、还要包饺子,贴春联,煮一锅的大肉。这么多的活儿需要全家人齐动手分工来做才行。大年的除夕,我爷爷会将写有几代先祖名字的挂轴挂在屋堂门的墙上,并在桌上摆放些供品,还要去祖坟上烧香点炮,念念叨叨的,说是把各位先祖都请回家一起过年。回来后也让我们和他一起在挂轴前烧香跪拜。这一夜里,烟花爆竹的响声不断,真是将过年的喜气儿喧到了九霄云外。

除夕饭是水饺。饭前爷爷还要在每个门口烧上香,院子里点上红灯笼整夜不息,把个院子给照得亮堂堂,映得红彤彤的,这预示来年的日子会兴旺发达。并在院门口的地上放一根木棍,寓意不让鬼神邪气进院子。还要将一分、二分的钢镚儿撒落在院子里,等初一来拜年的人一进院子看到那钱时会说年年有余钱等一些吉利的话。最热闹的是除夕之夜,我们会挑着各种花灯笼,燃放着滴滴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看大人们燃放烟花爆竹,心里真是欢畅呵。

小时候没有电视看,夜里又奇冷寒,我们在外面玩到八九点钟就回家了,这时的母亲还在包饺子,包上几个钢镚的和几个甜的水饺,预示谁吃着了谁就有福气、将来的日子会过得甜甜蜜蜜。等母亲包完了饺子我们会围坐在一起拉年话,父母会嘱咐我们一些话语,譬如大年初一要起早,谁家起得早谁家过得就好,起来后也不能大声说话,说话要说吉利、祝福的话,吃到破皮的饺子时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大年初一家里人更不能拌嘴,那样会一年里啥事情做起来都不顺当。当我们睡了时母亲还会将我们的新衣裳,新鞋帽放在枕边,大年初一早起来时好穿,而他们继续守岁。像我爷爷就一夜都不睡觉,他会这儿上香,那儿磕头,邀上狐仙姑娘,财神老爷保佑家宅老小平安、一起过大年,他过年的喜庆劲儿真是好,比一个孩子都高。

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起就有放鞭炮的,两响声会震得窗户纸忽闪忽闪响,两三点钟开始下水饺。烧锅时不能拉风箱,烧的是晒干了的棉花柴或秫秸之类易燃的柴禾。煮好的水饺头一碗要先到天老爷、祖先的'香案桌上,各屋子的门旁都供一供,而后全家才开始吃,吃的时候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碗里不能吃光要留几个饺子,这样寓意着会有好日子过。母亲还会煮一些鸡蛋来吃说是“滚灾”。吃完饺子以后穿得暖和和的开始到长辈家磕头拜年。拜完了年天也明了,孩子们欢喜地聚在一起,会比是谁的新衣服漂亮,谁家起得早,谁家的饺子好吃又香,谁家放的鞭炮多而又响,谁得到的压岁钱多,真是有说不完的开心话,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中。

午饭是丰盛的,一年中或许都不怎么吃肉的人家,过年时也要吃上几顿肉馅饺子,中午饭也要吃肉,鱼或鸡鸭,吃之前,仍要给祖先、各路神仙上香和供一供。一天里不能扫地和院子,不动针线,剪刀。扫了就是把财和运气扫走了,针线拉拉扯扯会有忙不完的活儿,剪刀外露了会出现不好的糟事。到了下午村庄里就显得寂静多了,因为一连几天的忙碌加上除夕的守岁,人们已很疲乏,吃过晚饭以后便早早入睡。

大年初二就开始提着礼品走亲串友。新出嫁的闺女更要回娘家,新女婿要同行,俗称“请新女婿”娘家会准备上好的菜肴,还要有长辈来陪。闺女还要准备一些红包分散给娘家的小孩子们,吃过了午饭后小两口要早早回婆家去,以免公婆的挂念。

俗话说: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到初三。是说日子过得之快,再有十几天就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可谓将过大年的喜庆和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各个村庄里都很盛行表演,踩高跷的,耍狮子的,跑旱船的,玩龙的会接连不断,相互串村进行表演。到了晚上,还放各种烟花爆竹,什么起花,转花,盘花等各种花样品种很多的礼花。看花的人很多心情都很激动,其热闹场面,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各种庆典逊色。

过完了十五就到了正月十六。在我们鲁西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出行的好日子,俗又称“跑百病”这一天的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时,各村里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里的盛装,走出家门,涉足到村外较远的地方、高坡上、林子中折一支柏枝回来,用以说跑一跑,百病丢。是一种心意,确保自己长命百岁,幸福安康的意思。

二月二是年的尾声,又俗称“围囤日”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了,记忆中都是见我爷爷去做那事情,年轻人都不怎么热衷。做法就是我爷爷事先将草木灰放在木锨头上,他拿着木锨的把站立着转一圈,那灰就撒成一个大圆圈,形似圆形的粮食囤,在各个屋里也围上几个这样的小囤。院子里的大囤中间要挖个小坑,里面埋上五谷杂粮,有的大囤周遭用灰还画上梯子,代表粮食囤的高大。而屋子里的小囤中间要埋上布头,麻线,或是各种吃的食物。在我爷爷看来通过他的围囤,就是期盼今后的日子是大囤尖小囤流,年年的吃穿不用愁,日子是芝麻开花越过越红火。令我不胜感慨的是现在人们的日子都确实好过多了,我爷爷倘若地下有知该会多么的欣慰!

等我长大了些,再过年时就没有那么高的兴致了,反而想逃懒怕被母亲指使着要干这干那的,认为过年也不过如此,不懂得珍惜那是多么淳朴的民俗风情时日,应该多尝试才好。现在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对年味的感觉反而淡了,那是因了我们吃的用的,穿的天天都像在过年,但小时候记忆中的过年,我永远不会忘记,细细品味,有太多的滋味在里面呢。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九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喝了一杯上茶下果的饮料,还看了春晚,我喜爱所有的小品。大年初一一大早起床我就给长辈们拜年,领到了我的拜年红包。妈妈带我去了边东街,给我买了一个美国队长的拼装玩具,高兴极了。

初三去了凯德广场玩了一场赛车,还陪妈妈买了新衣服。我们都很高兴。晚上我们去了大唐西市,并去了风情街,那里有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馆。一上楼我就看到一个用铁丝做的变形金刚,很喜爱。在日本馆我们看到卖晴天娃娃的,妈妈就买了两个。一个挂在我们的车里,有铃铛,很好听。妈妈还给我买了一个像钥匙一样的表,可以挂在脖子上,很漂亮。

在韩国馆楼下,我看到了卖智力3d拼装玩具的,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圣巴特里爵主教座堂”。我很高兴的回了家。

初四早上原打算回爷爷家和哥哥玩,可是一起床,我发烧了,只好先去了医院,看完病回来爸爸说只能在家静静的呆着,那里都不能去了,我也很难受。只好把昨天买的3d拼装拿出来开始拼装,好难啊!最后直到下午吃饭,我和妈妈一起把他拼好了。不容易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十

闲来无事,想起作业中还有一个作文。于是打开电脑,在发着蓝光的屏幕上一页一页的寻找。偶然间,我看到了一篇眼前一亮的作文。这篇作文也是一篇观后感,但这篇观后感却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记忆里的家乡的过年是极为热闹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红红的灯笼,大家一起手忙脚乱地往自家的大门上刷上一次粘粘的浆糊,小心翼翼地用粗糙的手掌笨拙地贴上红红的对联。”这一段话使我回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幼时的过年都是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过的。每年大年三十的早上,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和打扫卫生,孩子们没有事干就只能出去玩。哥哥姐姐总是会带着我出去玩,哪里人多就去哪里玩。黄昏时分,一行人带着大大小小的东西回到家,匆匆洗完手就迫不及待的坐到饭桌前,一边同哥哥姐姐大闹一边往嘴里送东西。吃完饭后,就迫不及待的跑到楼下,在一片绚烂的烟花中盼来新的一年。

临近过年,只能在心中默默期盼那些远在他乡的兄弟们能重新聚在一起,回忆一下心中最快乐的那个年。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十一

农历的年,学名叫作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每逢春节,在外漂泊的游子总是按捺不住回家的喜悦,提前几天甚至一个月计划回家要带的年货,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车票信息,避免“人在囧途”,如此等等。与此同时,老家的亲人也在掰着手指倒计时,每天都会去超市或集上逛一圈,唯恐准备的年货不够充足,还会逢人便说:“俺儿子和儿媳妇、孙子(孙女)快回家喽!”前几年,有首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到了所有游子的心坎上,有些心酸,还有些幸福。

小时候的年很值得回味。进入腊月起,大人们就开始忙起来了,蒸馒头、炸咸鱼等,家家户户都散发着浓厚的年味。孩子们一放寒假,便犹如野马一样疯狂玩耍,要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学校里被老师“压制”了近半年终于解放了!这对于大人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顽皮的孩子非常让他们头疼,今天去偷吃张家的萝卜,明天去拔几棵李家的白菜,后天又把孙家的娃打哭了,惹得大人无可奈何,直喊道:“赶紧开学吧!让老师好好管管你们!”女孩子大多比较文静,假期里会帮妈妈做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包水饺、包藕盒、打扫卫生等,男孩子就不同了,很少喜欢待在家里的,瞅准机会就往外跑。

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玩久了,还会开发出好多玩法:点着捻子后,在手里停滞三秒钟,然后扔向空中,只听见响亮的“啪”声,一团灰色的烟雾在空中散开,闭上眼睛一闻有种独特的“香”;或是将鞭炮扔进池塘里,只听见沉闷的“噗”声,一股浑浊的水花翻滚上来,有时一起上来的还会有一只倒霉的小鱼;还有的远远看到有人骑自行车过来,待到走近了,一下将点燃的鞭炮扔到人家车轮下,吓得那人“啊”的一声,可还没等享受胜利成果,就被路人逮住揪着耳朵去找家长了,换来的自然是一顿皮肉之苦。

过年最大的好处除了玩,还有吃。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吃到平时吃不到或吃得少的美味。老爷们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扑克,到了饭点,主人要留大家吃饭,众人也不推辞,庄户人就是这么实诚。简单的几个小菜,还有各种凉菜端上桌,再上几瓶老家的白酒,大家便开怀畅饮起来。这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因为终于可以大饱口福了,得到大人的应许后,便狼吞虎咽起来,吃得满嘴流油,样子可爱极了,大人们看得哈哈大笑。

儿时的年,让人回味无穷。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十二

每到年节,忙碌了一年的母亲,总会寻得几天空闲时间,准备制作浙闽一带过年必备的独特食物——黄粿。说是空闲,上山采木下山运米,实际上却比工作的时候还忙。对于过年做黄粿,母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黄粿,也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是陌生的,抑或根本就没接触过。以至于在我上大学给别人介绍家乡美食时,总是说,那是类似于年糕的食物,只不过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实际上,黄粿于我,抑或于我的家乡,与其说是一种食物,不如说是一种过年的“信号”。

大清早,母亲就兴冲冲地邀上姨妈一同上山,去采一种特殊的灌木——山柃木。用它烧成“粿灰”,就是一种纯天然的植物碱,掺和在水里,再把粳米放进去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粳米就会从原本的白色浸染成黄色。小时候,我时常好奇这颜色的神奇转变。但大概是不想同孩童过多解释,大人们总习惯用一句“就像做人,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反正说是被影响了。我未多深究,倒是在后来的日子里结交朋友,脑海里经常回响起这句话。

早前,粳米变色要拿去蒸煮,一笼笼,散发着扑鼻的饭香,被倒进石头做的臼里,一锤接一锤,用木质的锤头不断捶打。这是个技巧活,往往需要配合默契。父亲和母亲每年都是固定搭配,一个负责捶打,一个负责翻动,直到米饭在石臼里捣碎糅合,不分彼此,成为一整团。取出来在案台上滚成长条,切成一块块的,就可以重新放进碱水里保存了。那时候,每每做完黄粿,大人们总是免不了一阵抱怨:“明年不做了,累死我了!”而这句话也就说说,一到年节,上赶着做粿的总是他们。所幸到了现在,针对黄粿制作特点已经研发出了新机器,把浸泡过碱水的粳米,用磨粉机先磨成米粉,倒入木桶蒸熟,最后再用机械碾压切段,一道程序下来,热腾腾且滑韧的黄粿便可以新鲜出炉。相比于之前,辛苦程度减少了不少。

黄粿挺神奇的,刚出锅还是软的,在空气中放一会,就会变得韧劲十足。懂得吃的大人们总喜欢趁着刚出锅的那一刻,掰下一块,一边嘴里呼喊着“好烫好烫”,一边忙不迭咬上一口,在唇齿碰撞之间品尝味道:“今年这个米不错啊”“这个灰烧得好啊,量足够”……年年如是,这几句话都会出现,在作坊里传播。似乎,每一年的米都不错,每一年的灰碱都很好,每一年刚出锅的黄粿最好吃,必须要掰下一块,尝一尝。

一年又一年,现在超市里平时都可以买到黄粿解馋,即便是远在异地的人,也可以在网上下单轻松购买。但一到过年,人们还是会在年前挑个时间做黄粿。如果要问,做黄粿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追溯不了了。而如果问什么时候可以做黄粿,家乡的人倒是都能告诉你,是要过年了。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十三

今年过年我有两个特别不好的记忆。

一、生病。

农历二十九的晚上,我去了小区楼下的小花园跑600米。那时候跑得大汗淋漓,我不管那时是冬天,就把我的睡衣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时,一阵冷风吹来,加上我之前有肠胃炎,大年三十早晨醒来一两个小时,肚子就有些隐隐作痛,之后又觉得有些反胃,就匆匆忙忙跑到卫生间,“哗”的一下,吐得满地都是,一量体温,竟然有39。6度。即使下午烧稍微退了一点,可是年夜饭仍然吃都不能吃,而且接下来的两天也不能吃零食了,可真难受啊!

二、睡不着。

自从我看了《唐人街探案2》,里面的凶手掏心捞肺的过程,我就一整夜都睡不着,不由地在床上哭了起来。我又怕黑,只好战战兢兢地爬了起来,打开灯,屋里一下子亮了起来,沿着墙壁寻找,见我妈房间里鼾声如雷,不好打扰他们的休息,于是就原路返回了。脑子里却又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放映着那惨不忍睹的画面,真难受啊。

2023年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热门14篇)篇十四

眼下已经进入农历腊月,离辛丑牛年的春节越来越近了。要是你来问一问我们老一辈土生土长的上海浦东人:年夜饭,你们最想吃的是什么?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浦东的“老八样”。

说起浦东“老八样”,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吃吃浦东老八样》的演出,那亲切悦耳的乡音,欢快热烈的曲调,活泼风趣的表演,喜庆欢腾的场面,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因为对浦东“老八样”有着很特殊的情结,多年前在我退休的那天,我特地请来我的侄子,他是一位厨师,请他精心地烹饪了两桌颇为正宗的“老八样”,另加一个什锦大冷盆,来招待我的几位同事和老友。离开供职多年的单位,告别朝夕相处的同事,我心中感慨颇多。但这两桌“老八样”,让大家大快朵颐,谈兴大发,我心中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也就很自然地消散了,大家都陶醉在浓浓的乡情友情之中。

“老八样”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菜式。蒸三鲜、扣三丝、走油肉、扣鸡地栗、羊肉金针菜、咸肉水笋、红烧鲫鱼和肉皮汤,当年,人们也称它为“八样头”或者“硬八样”。旧时办喜事,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就是单用这八样菜来待客的,肉皮汤则可以任意添加。富裕一点儿的人家,会另加一个什锦冷盆。“老八样”制作上颇为讲究。一是讲究刀功,以扣三丝为例,其所选用的精肉丝、火腿丝和冬笋丝,都要切得细而均匀,出笼后浇上鲜汤,就成了一道形美味佳的功夫菜了。二是讲究油锅的操作,肉皮、走油肉和爆鱼都得下油锅,走油关键是火候,须恰到好处,开得好的肉皮吃起来松软爽口,一咬一口汤。三是讲究浓油赤酱,如走油肉,从油锅捞出来后,要用优质酱油、茴香桂皮等经文火长时间煨煮后,才会皮皱肉香,酥而不腻。煮走油肉、红烧肉要数用钱万隆的特制酱油为最佳,故此民间有“一家烧肉满村香”之说。

而今,国富民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品尝浦东“老八样”已经成了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如今农家置办酒席和乡间的酒水一条龙,“老八样”仍是习以为常的当家菜。就连上海老饭店、老正兴和德兴馆等名店,也仍以蒸三鲜、扣三丝、走油肉、肉皮汤等几样本帮菜作为店家的招牌菜,浦东地区的“老八样”餐馆更是随处可见。

浦东,沧桑巨变,在原来广袤的阡陌农田上,已经奇迹般地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浦东来寻求发展,全国各地的特色菜系随处可见,而浦东的“老八样”尚能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它合当地人的胃口,更是因为它牵系着我们的悠悠乡情。

年夜饭,吃吃浦东“老八样”,感受时代变迁,品味乡愁和年味。

相关范文推荐

    黄河的治理建议书(模板22篇)

    意见建议是对某个问题或情况提出的一种解决或改进方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我们将在下文中给出一些关于意见建议的具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2023年给学校的自我信(通用18篇)

    学校是一个集体,它让我们学会了团结、合作和尊重他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学校总结样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大家好,我叫xxx,首先我

    2023年冰糖葫芦我的最爱(精选20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文字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窗口,是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优秀作文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体验等,具备良好组织结构、合理论证和生动形象的写作作品。

    2023年体育部的月工作总结(专业17篇)

    进入新的月份了,是时候总结上个月的工作了。我们需要借此机会检视自己的工作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一)剑痴刀狂世纷

    少代会主持词范文(16篇)

    非常高兴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的主题。以下是几个值得借鉴的主持词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主持水平,更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乙:秋天是美好的,

    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小学生(优质20篇)

    优秀作文是思想深刻且观点独特的写作,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的余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星期五,我们全校的师生都有续

    人教下八年级二单元春天你好(优秀16篇)

    写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良好的写作计划和组织结构,合理安排篇章的起承转合。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春天来了!春天来

    2023年的乘法口诀数学说课稿(优质17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与同行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希望这些教案模板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课。1、教材内容:今天我

    2023年珍惜亲情珍惜亲情(优质21篇)

    优秀作文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深入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让我们一起品味其中的文采和智慧。亲情就如同一杯茶,散发出淡淡的洁香,让人

    2023年追悼会的司仪主持词(专业22篇)

    今天的活动既是一个庆祝,更是一个充满意义和启示的时刻。接下来,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写作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友:刘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