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ZS文王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有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示例,欢迎参考和借鉴。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一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渔家傲》。

二、知人论世。

1、这首词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谓“知人论世”,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们就要来诵读这首词了!还记得我们的三步读诗法吗?

三、倾情诵读。

(一)出示:三步读诗法。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二)诵读第一步: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1、字正腔圆——字音准确、清晰、响亮,腔调圆润、饱满、婉转。

2、初读此词,你知道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吗?(板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3、男女生分读。注意字正腔圆。

(三)诵读第二步: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1、有板有眼——把握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

2、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问问老师。

3、指名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4、指导有板有眼地读。

(四)诵读第三步:赏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读。

1、抓景物,析意境(赏析上片)。

板书:异。

(2)“异”在何处?再读上片,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上片的写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5)这样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品情感(赏析下片)。

(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明确:泪。

(2)将士们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这一“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这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应该像窦宪一样“北击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记功。”就应该像霍去病一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原因。齐读下片。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着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报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未酬,更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的这首《渔家傲》,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二

(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话,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

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3、读出节奏。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

1、读梦。

明确:《渔家傲》记梦之作。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细读词作,勾画梦事的动词。接”、“连”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转”,“舞“两字,则书词人在风浪联题加人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2、品梦。

再读品梦。

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优愁中有愤懑,感伤有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似苏辛派,”

3、释梦。

悟归情:领悟主旨思考:词人要归何处?为什么要归哪里?

(四)读出情。

读《如梦令》读《醉花阴》《声声慢》。

明确:

(1)她生于书香门第,这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2)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弹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鸣,纵使哀愁也是那般轻柔。

(3)49岁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诬陷的牢狱之灾,时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滞了。随者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体味着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时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和这首豪迈之词《渔家傲》。

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浪漫与豪迈!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词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欢的宋词。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三

(一)导入:

ppt出示课题。

学习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近李清照。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四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三、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王云。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六

渔家傲》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渔家傲》却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节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教师抓住此词中“梦”事展开教学,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并将李清照其他词作与《渔家傲》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悟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该词的情感,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七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标注不懂的字词,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和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读准节奏。

3、写作背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结合课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词,弄通文义,教师对疑难词句进行指导。

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梦)。

6、词人做梦梦见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这种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读前面一句两遍后后感悟(瑰丽雄奇、辽阔壮美、气势磅礴)(一片烟波浩渺的海上,天与云与海浑茫难辨,海上的船只颠簸,这种动态犹如海船舞蹈起来,坐在这样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转动,作者用天、云涛、星河、千帆这些壮阔的景物构成了一副气势雄奇的海天相接图,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8、在这种迷蒙虚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朗读词中第二句(仿佛梦魂归帝所,一缕梦魂仿佛升入了天宫)。

9、在天国见到了谁?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见到了天帝,他态度温和,关心民疾。殷勤问我归何处虽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了深厚的感情,结合词人自身及整个宋朝百姓的遭遇,当世正是靖康之变之后,人间的皇帝徽钦二宗都被金兵掳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难保,更不可能来关心人民的遭遇。此时却有天帝来亲切问话,使词人感到温暖。)。

10、词人面对天帝的问话有什么样的回答呢?大家一起来朗诵词人的回答,感悟词人的内心(学生齐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受到词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过半却有才不能施展,一个“谩”字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跃然纸上,而自然也有对当世国家危难的现实不满)。

11、面对残酷的现实,自身飘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极沉沦了呢?(生答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到词人没有消极沉沦呢?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问,作者在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是豪迈的。

12、为什么作者会一转而变为豪迈磅礴的词调呢?结合当世的历史大事件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写此词的时间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吗?学生回答岳飞。师说正是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词人写作本词的期间取得了抗金的牛头山大捷,收复了失地,词人受到鼓舞,在词中暗中赞叹了岳飞,大家可以找出来是哪句吗?提示岳飞的字为鹏举,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呢?生答“九万里风鹏正举”。

13、大鹏展翅高飞,词人又怎么表达自己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词中最后一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学生齐读这句。教师:作者希望风不要停,这样就能使大鹏飞的更高更远,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飞能打败金兵获得更大的胜利,从而收复国土,而词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达一个理想的彼岸,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里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若是词人是一名男儿,定会和岳飞一道保家卫国抗金擒胡,这在词人的其他词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学生齐读这两句诗词,读出作者视死如归、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

14、作者作为当时的婉约派大词人,能写出如此豪迈雄奇的词作实数稀有,词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见一斑,那么在同时期岳飞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词作《满江红》,抒发了保家卫国及壮志难酬的强烈悲愤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展示岳飞《满江红》,并由学生朗诵。

15、同学们再一起来诵读一遍《渔家傲》,将词作的豪迈浪漫之情读出来。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八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本词。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九

3、读熟并背诵,课堂要默写检测。

1、上课前5分钟:所有同学拿出听默本,默写《渔家傲秋思》,并叫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要求字迹认真,书写工整。

2、老师巡查默写情况,了解每个同学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并对优秀学生及时提出表扬,默写完成的同学可以照着书本自行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写完成后,检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诗词是否有错,发现错误后自行上台用红色粉笔改出。

3、完成默写后,全班准确齐读一遍,注意正确字音和字形。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师: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读的很到位,可见老师平常讲课时他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请不知道的同学将笔记记下来。

2、题目联系拓展:

生: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另类之作”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师: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够及时联想到我们所学过的诗词使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那我们全体同学都能够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背诵)。

3、作者介绍:

生:《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师:非常清晰准确,对于古代作者,我们需要记住朝代,文学史地位,代表作及字号。

4、诗歌大意理解。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生读后)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将诗歌翻译写在了书上,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雁去无留意”?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阳的大雁向南方飞去,没有一点逗留的意思,这说明边塞天气极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会。

师:回答得真棒,这里说明边塞的环境恶劣,气候极寒。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我觉得可以改为“斟酌”的“酌”,因为,这个“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几杯”,在这里应该是“喝酒”

师:这个问题有新意,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无人举手)我们这位同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问题将同学们都问住了,那么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来听听看是否认可?古代的“浊酒”就是米酒,用米发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现在我们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见过,比较浑浊,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浊酒”最主要的是浊酒是老百姓们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见和普通的酒,在这里戍守边塞的。都是平民百姓,远离家乡在外征战,所以喝“浊酒”来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生:“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谁?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他率领部下抗击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块大石上记功而返。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师:此处应该给他响起掌声(生鼓掌),他的知识面很广,可见平时是个爱看书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满地”怎么理解?

师:这一句谁能够帮他解释?

生:“羌管”是边塞特有的乐器,“悠悠”是指声音凄凉,“霜满地”是说秋天地上有霜。

师:解释得很详尽精确,我觉得这里的“霜”除了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之外,是不是还暗含了月光如霜一般洒满边关呢,所以后文有“人不寐”大家认同吗?(生点头)。

生:“将军白发征夫泪”怎么翻译更合适呢?

师:这个问题暗含了此句中的一个修辞,哪位同学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下呢?

生:这句用了互文修辞,应翻译为将士们都已生出了白发,留下了思乡的眼泪。

师:真棒,翻译得很准确,那么生出了白发说明了什么,这“泪”缘何而起又为谁而落呢?

生:白发说明战争时间之长,说明他们想家却不能回而发愁,愁白了头。

师:说得真好,这白发因战争持续时间久而生,古诗中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见战事持续时间长,为有家不能回而发愁,也为何时能打败敌军,怎样击退敌人而愁,更为不知何时才能归家而愁!

生:眼泪因思念家乡而起为自己而流。

师:如果没有战争,会不会有离别,会不会有思念,所以这眼泪因战争而起,为国为家为己而流!

师总结: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这首词的大意我们梳理完了,下面我就这首诗提一些问题,检测一下大家是否已经全部理解。

5、诗文分析:

师:这首词中有一个字总体概括了作者所见边塞景物的特点,是哪个字?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

师:这“异”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这“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表现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早早就南飞了,说明天气很冷,入冬很快。

师:有没有相关的诗句可以佐证呢?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边塞雪景的诗歌。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这“异”还表现在“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有风吼,马嘶,号角,战鼓等等形成特有的边声。

师:说的真好。“异”在“边声”

生:“异”还表现在“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一座古城,而且城门早早的就关闭了。

师:城门关的早说明什么?是天黑的早吗?

生: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生:写边塞的景。

师:这景有何特点?

生:渲染荒凉凄清,萧瑟的气氛。

师:说得真好,那词的下片主要写什么?、

生:抒情,抒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师:仅仅只有思乡吗?想家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生:战争还没有结束,没办法回家。

师:这种为了国家舍弃小家,有家不能回中又包含什么情感呢?

生:爱国之情和无奈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这首诗就是作者借描写边塞不同于中原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将士们舍家卫国思乡却不得归的无奈之情。这首诗就在我们的大家的努力下解读完了。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放音乐)。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火交融的艺术境界。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3)学生习作交流: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二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九、板书设计。

刘玉丰。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五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多媒体。

一课时。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入新课: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六

: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而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这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1、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燕然、羌管、人不寐。

2、请同学们齐读,做到、正姿势:把书捧起;、凝精神:目光专注;、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2、上阙: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苍凉、悲凉?

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秋来:点明了时节。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问:

1、这是从哪种感官上来写塞外的风景的?

[视觉上悲凉]。

2、除了运用了视觉,作者还运用了哪种感官?、[听觉上],听到的是什么?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周响起了特有的声音: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悲凉。

[听觉上的震撼]。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不禁会让我们去想:双方打战,城门紧闭则表示休战,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感觉上的紧张]。

3、小结。

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将所见、所闻和所感等现象连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感悟词中的情。

1、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忧国思乡。

2、为什么会这样?

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问: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既然思亲又思家,他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运用典故的作用: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4、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5、此情,此景,戍边的将士,他们又是何种情境?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那些将士则是连头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6、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7、小结。

下阙的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总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苍凉肃杀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请同学们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加上自己独特的领悟,注意停顿和注音,诵读该诗。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有说有练真有戏”,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口语训练,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成效。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七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十九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本词。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1课时

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点拨法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标注不懂的字词,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和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读准节奏。

3、写作背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结合课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词,弄通文义,教师对疑难词句进行指导

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梦)

6、词人做梦梦见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这种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读前面一句两遍后后感悟(瑰丽雄奇、辽阔壮美、气势磅礴)(一片烟波浩渺的海上,天与云与海浑茫难辨,海上的船只颠簸,这种动态犹如海船舞蹈起来,坐在这样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转动,作者用天、云涛、星河、千帆这些壮阔的景物构成了一副气势雄奇的海天相接图,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8、在这种迷蒙虚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朗读词中第二句(仿佛梦魂归帝所,一缕梦魂仿佛升入了天宫)

9、在天国见到了谁?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见到了天帝,他态度温和,关心民疾。殷勤问我归何处虽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了深厚的感情,结合词人自身及整个宋朝百姓的遭遇,当世正是靖康之变之后,人间的皇帝徽钦二宗都被金兵掳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难保,更不可能来关心人民的遭遇。此时却有天帝来亲切问话,使词人感到温暖。)

10、词人面对天帝的问话有什么样的回答呢?大家一起来朗诵词人的回答,感悟词人的内心(学生齐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受到词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过半却有才不能施展,一个“谩”字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跃然纸上,而自然也有对当世国家危难的现实不满)

11、面对残酷的现实,自身飘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极沉沦了呢?(生答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到词人没有消极沉沦呢?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问,作者在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是豪迈的。

12、为什么作者会一转而变为豪迈磅礴的词调呢?结合当世的历史大事件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写此词的时间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吗?学生回答岳飞。师说正是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词人写作本词的期间取得了抗金的牛头山大捷,收复了失地,词人受到鼓舞,在词中暗中赞叹了岳飞,大家可以找出来是哪句吗?提示岳飞的字为鹏举,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呢?生答“九万里风鹏正举”。

13、大鹏展翅高飞,词人又怎么表达自己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词中最后一句

胡,这在词人的其他词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学生齐读这两句诗词,读出作者视死如归、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

14、作者作为当时的婉约派大词人,能写出如此豪迈雄奇的词作实数稀有,词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见一斑,那么在同时期岳飞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词作《满江红》,抒发了保家卫国及壮志难酬的强烈悲愤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展示岳飞《满江红》,并由学生朗诵。

15、同学们再一起来诵读一遍《渔家傲》,将词作的豪迈浪漫之情读出来

本文用豪迈雄奇的笔墨,描绘了梦中海天相接及梦回天宫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怀才不遇的慨叹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岳飞抗金大捷的赞叹和对收复失地的期望。

渔家傲

2023年渔家傲教案设计(热门20篇)篇二十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一零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零四零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委托代理合同和授权委托书的区别(优质18篇)

    授权委托通常需要书面合同来确保双方权益和责任的明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授权委托的实践,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的分享。姓名:___工作单位:___律师事务所。职务

    最新运动会活动的策划方案及流程(热门14篇)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背景、目标、资源、时间和风险等各个方面因素。策划方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或活动来进行,以下是一些实例供参考。

    2023年幼儿园春季安全工作总结大班(模板22篇)

    在幼儿园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幼儿的发展情况、教学方案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4、少数幼儿会在教室里爬高爬低、追

    最新银行员工转正工作总结报告(汇总18篇)

    转正工作总结是对自身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一种自我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转正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参考。

    2023年商务局工作总结汇报(热门17篇)

    在一个月的工作中,我不仅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还积极主动地解决了一些问题,通过总结可以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月工作总结范

    最新房地产置业顾问工作计划与目标(实用20篇)

    顾问工作计划需要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和具体的工作内容,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成功的顾问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作为房地产的顾问经

    最新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汇总19篇)

    买卖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行为之一,它涉及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以下是一些成功买卖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诉讼请求:一、请求贵院判令被告继续履行合同,

    2023年小学科学教育心得大全(16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2023年室内体育游戏活动方案范文(22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不仅要考虑活动内容,还要考虑到场地、物资和人员等方面的安排。活动方案的制定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勇于尝试和创新。

    最新企业员工培训方案预算(优秀12篇)

    在制定培训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受训人员的背景、需求以及培训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培训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1、加强公司领导的培训,提升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