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灵魂曲

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部分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和分析。这些范文展示了如何将研究问题转化为可行的研究计划,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一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黎丹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15).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二

一、研究目的。

材料作为学前儿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它的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学教育观曾指出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科学奥秘、科学魅力的真正源泉不在书本,而在于大自然中。可见,生活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前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情况。

2、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并为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二、研究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科学内容,而选择生活材料即是选择生活化科学教育。

1、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来说,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从学龄前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说,为其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持久的探究爱好。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有指导性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地科学教育,采用可行性地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一)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儿童为主的生活化教育,它侧重于儿童的个体性和自然性,尊重儿童自主发展。

1、在科学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科学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制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中和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3、多数关注点在于儿童,而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的研究也只是范围性研究,还未具体到学龄前这一年龄阶段。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使课程、环境、方法、评价等儿童化。同时,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儿童学科学具用指导价值,让教师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材料,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2、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材料的准备要切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让幼儿有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

3、科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0—3岁或3—6岁的年龄阶段。

二、发展趋势:

1、确定了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具体纲领,更加重视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生活材料的运用研究。

2、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以开发智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情感、兴趣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使生活材料利用率达到更优化。

3、生活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更加细致化。

1、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是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很少将这些建议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概念出发的理论性研究,缺少对各个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运用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2、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未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如0-1岁、5-6岁等),且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未能直接运用。

故本研究将针对以上的不足,通过总结前人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地问卷调查表和访谈内容。通过教师、家长等对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活材料运用现状的调查,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具体情况,发现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运用中的不足点。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和调查的资料,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本文打算随机抽取成都市各幼儿园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综合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研究内容如下:

1、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探究特点及其科学教育的意义。

2、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

3、生活材料对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

4、生活材料在现今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

5、分析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运用中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更好的围绕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方面的知识。

实地观察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实地观摩的方法来了解教师如何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三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健康的饮食行为能够为幼儿期良好的营养状态提供很好的保证,而良好的营养状态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根本。然而一些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根据结果可知我国幼儿在饮食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食品加工工业发展迅速,诸多种类的垃圾食品充斥着幼儿的日常生活,家长放任儿童过多地食用垃圾食品,正餐摄入量不足,导致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会让幼儿越来越远离健康。同时,医学工作者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幼儿期的饮食问题会影响到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因此,若想要幼儿健康成长,应当关注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根据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基于对幼儿可能存在多种不良饮食行为的情况,研究者决定通过进一步调查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本研究中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针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策略。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可以丰富幼儿饮食行为理论。

2.实践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存在不良饮食行为,而教师及幼儿家长却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这将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展。所以,本研究旨在为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提供改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策略,让幼儿家长及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在幼儿吃零食方面,1994年,cathro和hilliam对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以及西班牙等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各国儿童食用零食频率普遍很高。[1]ezell,mccoy,wolfe等人也对美国儿童食用零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儿童食用零食行为较频繁,每日最常吃的零食是碳酸饮料、甜食、水果和薯片。[2]斯金纳等人的调查也表明,幼儿零食行为占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总和比例较高,而且幼儿吃零食这一行为的比例与幼儿年龄增长呈正比关系。

kendra她认为在幼儿阶段向幼儿介绍一些饮食营养的知识是非常必要必需的,而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是有关幼儿饮食营养认知的教育。essa指出如果儿童出现在吃饭时吃的很少,饭后却说他饿了的情况时,不要斥责他为什么吃饭时不吃饱,也不可以给他吃的,而是告诉他下次吃饭时吃饱就可以了,这是有关饮食行为的教育。branenfletcher等人指出,在幼儿园中,幼儿进餐的时间可以固定,但幼想吃的食物是可以被选择的,这是有关饮食健康态度的教育。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需要对部分幼儿进行访谈,而通过查阅3-6岁幼儿发展指南,研究者发现幼儿在4岁以上才具有能听懂和理解成人所想表达的问题的倾听能力,以及能够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的表达能力,因此,研究者将调查范围确定在4-6岁的幼儿。所以,研究者随机抽取中班和大班中4-6岁的200名幼儿进行饮食行为调查。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abstract5-6。

一、引言9-18。

(一)研究缘起9。

(二)研究目的9-10。

(三)研究意义10。

1.理论意义10。

2.实践意义10。

(一)研究对象18。

2.有些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30。

3.家长不良榜样作用33。

3.幼儿自身为难养型幼儿35。

2.幼儿食品质量堪忧36。

(一)创造适宜的幼儿园饮食氛围38。

1.开展多形式的饮食健康教育活动38。

2.规范教师幼儿进餐时的指导语38。

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40。

2.规范不同年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41。

3.帮助不同气质幼儿改善不良饮食行为41。

2.选择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42。

3.严重处罚未按照要求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商42。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黄土云.297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分析[j].中川儿童保健杂志,(06)。

[2]孙吉.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医药世界,(09)。

[3]魏梅,袁丽娟.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3)。

[5]梅节.广州市幼儿家长营养知识和育儿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l997(03)。

[6]徐浙宁,顾秀娟等.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7]敖春美.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8)。

[8]周立清.352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

[9]孙卫民.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与教育[j].家庭医学,1994(03)。

[10]刘湘云.儿童饮食行为[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06)。

[11]金星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03)。

[12]卢慧兰.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零食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05)。

[13]张红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j].山东教育,(27)。

[14]林弘等.759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j].河北医学,(12)。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四

研究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职称。

20xx年11月填写。

说明。

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一般于第三学期进行,完成时间最迟不能超过第四学期。

二、开题报告评议小组由3-5名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评议小组设秘书一人,协助组织和处理评议事宜,并做好详细记录,记录由学院作为原始材料保存备查。

三、本开题报告一式二份,学院、研究生处各留一份。

一、论文开题报告(申请时间:20xx年11月22日)。

11/17。

13/17。

14/17。

15/17。

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16/17。

17/17。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五

1.继亚洲金融危机、对冲基金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后,20xx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美国金融机构把房屋抵押贷款大量证券化,发行到债券市场;众多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通过为证券提供担保或者直接购买的形式参与到这些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中。美国房地产市场由高涨进入低迷,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下跌,提供担保和购买了上述证券的金融机构大幅亏损,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收缩资金,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加剧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并进一步延伸到世界各0主要经济体,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美国次级债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股市、房地产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可见,金融工具对资本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之重大、意义之深远,金融工具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焦点。

2.20xx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并于20xx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并且须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其公允价值变化额,分别计入损益或权益。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形成的限售流通股。在股权分置格局下,股本规模小,股票定价中包含对近2/3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预期,定价机制不完善;流通股股东关注点是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非流通股股东的关注点却是资产净值的增减,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导致二级市场的股价与企业的业绩不相称的现象时有发生。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原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转为限售流通股,并在限售解禁后可以上市交易,股本规模扩大,原非流通股东也因此将关注股价。

二、研究的意义。

1.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资本市场也不断完善并逐步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工具也呈现品种多样化、交易频繁化、计量复杂化的特点。会计准则制定者抱着“审慎”的态度,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对金融工具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迈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关键性的一步。因此,公允价值运用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结果及以后的走势。包括准则制定者在内的各方人士也都希望知道公允价值的披露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进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能否达到准则制定者期望达到的目的。

2.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及其相关人员了解不同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各自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

3.本文通过价值相关性研究方法,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后,金融资产整体公允价值变化额是否有积极的市场反应,与股票价值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与旧会计准则相比,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更好反映股票的市场价值;将金融资产细分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额是否分别具有价值相关性,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本文第1章为引言。该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2.本文第2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该章主要介绍了剩余收益估价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faltham和ohlson对估价理论的贡献与发展;介绍和比较了信息观和计量观,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与本文研究范围相同、研究方法类似的有关价值相关性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3.本文第3章为制度背景。该章主要比较了会计准则变化前后金融资产的帐务处理差异;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介绍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情况,股改完成后原非流通股转为限售流通股。

4.本文第4章为研究设计。该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对20xx年年报和20xx年中报数据进行筛选,提出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等假设,分别从信息观的角度建立盈余反应模型以及从计量观的角度建立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对本文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5.本文第5章为实证分析及评述。该章通过盈余反应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信息含量,通过价格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等假设。

6.本文第6章为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论文提纲。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内容和结构。

1.3研究创新。

第2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2估价理论。

2.3基于信息观的盈余有用性文献综述。

2.4基于计量观的价值相关性文献综述。

2.5小结。

第3章制度背景。

3.1会计准则变化及比较。

3.2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分析。

3.3股权分置改革。

第4章研究设计。

4.1研究假设。

4.2变量说明。

4.3模型选择。

4.4样本筛选。

第5章实证分析和评述。

5.1描述性统计。

5.2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6.1研究结论。

6.2制度建议。

6.3研究局限。

6.4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五、创新点。

结合本文的研究方法、范围和内容,本文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

1.对ohlson(1995)模型的改造以适用于本文研究。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除盈余和净资产之外,还为“其它信息”在公司估价中的作用预留了位置。但ohlson并未明确“其它信息”的内容和性质。考虑到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计价的影响及其变动额作为对原账面价值的补充,对盈余和净资产也会产生影响,本文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加入到模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其它信息”,考察其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2.对净剩余关系(csr)的补充。

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假设之一是会计数据遵守净剩余关系(cleansurplusrelation-csr)。这一假设认为权益账面值的变化等于盈余减去股利,这意味着除与股东的交易外,所有资产与负债的变化都将通过损益表反映出来,换言之,会计盈余包括了除股利和缴入资本(可视为负股利)之外的普通股权益的所有变化。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导致股东权益变化,从而绕开了会计盈余。

ohlson(1995)指出在充分披露的条件下,盈余也可以将与净剩余关系冲突的项目考虑进来重新构造。所以本文单独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作为一个变量,研究其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3.对国内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范围的拓展。

国内学者之前只是对投资整体的公允价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和交易类投资持有利得(损失)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而没有对可供出售投资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的重新定义,本文对两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六、研究进度安排。

20xx-3-01~20xx-3-19:确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

20xx-3-22~20xx-3-26:实习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0xx-3-29~20xx-4-04:完成论文第一章。

20xx-4-05~20xx-4-18:完成论文第二章。

20xx-4-19~20xx-5-02:完成论文第三章。

20xx-5-02~20xx-5-09:完成论文第四、五章。

20xx-5-10~20xx-5-16:检查修改完成一次论文初稿。

七、参考文献。

[4]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2:1-4。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六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指导老师进行陈述。本文将介绍学前教育开题报告。

课题来源:

学前儿童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接受集中教育在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历经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学前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年来,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愈加重视,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这背离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精神,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了解一实际现象,我选择了对该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标:

时下时髦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对学前幼儿不当的教育方法和超出其年龄的超负荷的小学化教育却恰恰与这个初衷相违背,其结果将会导致“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课题研究可以找出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原因,课题研究最终达到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他们正确的儿童观、育人观、成才观、人才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改进学前教育质量,实现还幼儿快乐童年的目的。

意义:

研究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找出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各自不同的原因和共性的原因。了解这一实际现象并正确的儿童观和人才观,对家长的成材观念和育子观念加以了解,逐步使自己适应以后工作的状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内容:

1.调查报告。

2.幼儿心理学。

3.游戏理论。

4.幼儿家庭教育。

5.此现象的危害。

方法:

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实践探索法、经验介绍法等各种方法展开研究实践。

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主要问题:

1、无实际经验。

2、可参考的文献、报告不全面。

3、对此课题的研究理论知识不足。

4、可借鉴的实例缺乏。

解决方法:

1、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幼儿园实习,为实践创造条件。

2、到网上图书馆查找查阅相关资料。

3、多学习、多读书,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含量。

4、多与老师沟通,让老师提供一些可参考性建议。

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

1-2月请指导教师检查资料提出修改意见。

2012、2、25-3、15日拟开题报告。

2012、3月末进行第一次修改。

2012、4、15进行第二次修改完成初稿一初稿二。

2012、4月末进行论文电子文稿排版。

2012、5月提交论文。

2012、5月中旬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示雨、禾林《家庭教育读本》(幼儿版)宁夏人民出版社2月第1版。

2.袁爱玲何秀英《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第1版。

3.蔡国英编着《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宁夏人民出版社10月。

4.张丹“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反思”《幼儿教学研究》第9期。

5.吴红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与对策”《教育科研论坛》2009期。

6.许卓娅张晖《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第1版。

7.姜勇庞丽娟梁玉华《儿童发展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1月第1版。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七

届别:xxx。

学号:xxx。

学生姓名:丁xx。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xxx。

论文(设计)题目:论高校篮球队训练计划中的体能训练安排。

本课题研究目的:

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充沛体能是进行高强度、高对抗篮球比赛的前提条件,它关系到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全队战术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非常必要的。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高校篮球队的体能训练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门体能教练、训练强度低、手段单调、检测与恢复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改变训练计划,完善训练方法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

1、摘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4、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5、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与创新。

6、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缺乏专门体能教练,重视程度不足。我国篮球运动训练存在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现象。首先,作为我国篮球教练员培养重要基地的体育院校,600-700个课时篮球专项课只有2个课时的身体训练理论课,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思想上与理论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是我国各级篮球队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前还没有一只球队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工作一般由主教练负责。高校篮球队的主教练一般身兼多职既负责技战术训练,又负责身体素质训练和管理全队日常生活,而且许多篮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在技战术训练中实施就行了。由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基础训练得不到保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运动员体能水平提高。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不科学,训练强度低。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与盲目加大训练负荷问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如力量训练以杠铃为主。下肢力量的训练是蹲杠铃,上肢力量的训练是推杠铃;耐力训练以单纯田径式跑圈为主。队员跑的`越多、越快就越好。只要看到球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就认为体能训练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问题没有科学的体现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特殊要求和量化标准。没有科学的量化标准,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刺激,专项素质没有提高,运动成绩就没有突破。因此,小强度、低水平的训练很难提高训练质量,这是造成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运动队的训练经费紧张,营养条件得不到保证,球员正常训练的量、强度很难达到高水准。

1、认为在高校篮球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体能训练,不断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使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实现为国家队输送高水平篮球人才的目的。

2、提出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定要与篮球专项技术结合,体能练习动作特征要与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特征相吻合。高校篮球运动员训练必须贯彻在每个训练周期。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化的特点,能够保证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教练在实施中的驾驭水平,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

3、认为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优良的体能是篮球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证,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才能保证运动员在激烈、高强度的对抗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术、战术,并且在比赛的后程发挥自己体能的优势,最终战胜对手。

4、觉得现代竞技运动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发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作为竞技能主导因素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作用,在篮球训练中更是如此。因此作为高校篮球的重担的全体教练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在培养训练运动员时必须对体能训练引起高度重视,在训练过程中使体能训练系统化、最优化,从而促使篮球训练效果最佳化。

综合以上来看,体能训练对于高校篮球发展尤为重要。在以体能为主导的篮球对抗性项目中,体能的因素可以被看成取胜的关键。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与训练学理论紧密结合,并渗透到篮球体能训练和界定当中,形成了一套以各自学科为主体的理论体系,为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手段的确定和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论文将探究高校篮球队训练中的体能训练,讲进行详细阐述和补充。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xx.

徐跃杰,王兵。篮球科学与训练方法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20xx,(3)。

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8。

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55。

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对抗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xx,15(5):1092110.

赵颖,高明发,谢新春,陶伟建。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体育学刊,20xx,14(5):89292.

楚中天,唐林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八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手段是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手段和对电钢琴主控系统的剖析,对面临新形式、新环境下教师应积极转变心态,调整原有上课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表达自己的看法。

信息化;主控系统;电钢琴实训室。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钢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的。

教学。

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学前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对于钢琴弹奏基本是零基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入校前不会弹奏钢琴或仅受过一些不规范或短期的训练。由于学制所限,钢琴课程仅有两年半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要培养出上岗快、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是我们钢琴教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钢琴教学采取“一对一”个别授课的教学方法,但在学前专业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看,如果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首先,钢琴师资严重短缺。其次,钢琴造价高,很多中职学校的条件本身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建设电钢琴实训室,开展集体课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钢琴信息化教学主要途径就是建设一间先进的实训室,这里拥有主控系统、电脑、电子示教板、投影、音响等设备。常规教学中每个老师每节课要面对20几个学生,在一对一教学环节中其她同学要自由练琴,此时教师很难做到全面兼顾,学生在练琴期间有可能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白白浪费时间,完不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方面同样的知识点至少要重复两次以上,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如果在电钢琴实训室上课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系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主控系统及对应软件将多部电钢琴连接起来,通过耳麦实现授课。学生之间毫无干扰,且经过技术处理音质可达cd音质,零延迟、超保真、可集体授课、分组授课、一对一授课、自习、分组自习、编辑教室、监听、通话、示范、呼叫、保存及下发教材等功能。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兴趣,减轻了教学强度,提高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成本。在多人教学模式下,数码电钢琴有着传统钢琴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实用性。不但在手感,音色上包含了传统钢琴的所有特点,而且,多台电钢琴配合周边设备组成的教学系统结构合理,操作灵活,还可结合视频同步画面的方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一)授课。

系统完全还原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学生琴是否发声。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学生控制器呼叫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在授课时还可以进行乐曲欣赏和课程录制等内容。学生可通过投影仪看到老师的示范动作。

(二)自习。

教师可任意选择某一学生监听他的练习情况,同时可以单独为他辅导,形成一对一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选择工具栏上面的录音功能键对学生进行录音,以便课后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的内容理解掌握情况。

(三)监听。

教师在授课和练习过程中可以选择某一个或某一组学生进行监听,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同样在监听过程中学生的练习和授课不受干扰。

(四)呼叫。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呼叫,教师可以即时解答。

(五)示范。

教师可以选择某一个学生或某一组学生作为全班的当前示范对象。当示范学生演奏结束后,全班同学可进行点评。

(六)录音。

本系统可对学生终端输入音频进行数字录音,实现了所听即所录的功能。一次可同时录1-5位学生或一组学生练习和考试情况。录完的内容可自动保存定义目录硬盘,方便老师课后检查。

(七)分组练习。

教师通过编辑教室功能将全班任意一位或几位同学分组可使分组同学之间互联互通实现同学之间互助练习。教师可随意监听点评,而且每组之间互不干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首先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做到准确播放视频录像,用耳麦准确倾听学生演奏的不足,及时传达教学资源的传送,其次,集体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就不能是仅仅熟悉乐曲和讲课的内容,同时要周密地安排和设计好整个的教学过程,怎样讲解要点和难点,如何。

总结。

是集体课组织教学的关键。要能把整堂课时间都安排得极为严密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随着教师的要求而转移。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差异以保证教学质量。总之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能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创建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真正将学生引入美妙的音乐殿堂。其次能提高钢琴教师对于集体课教学的掌控能力不仅仅从弹奏技术更是拓展教师从事多媒体教学业务平台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九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和良好规则行为的养成,为幼儿的自主的探索建构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一、问题提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是从古至今人人皆知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首先所必须遵守的。大到国家的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都约束了一些人的不规范行为。在当今幼教改革的思潮中,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尺码更为重要。当前,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又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幼儿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要让幼儿慢慢理解生活在集体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体现,所谓的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的能力提高的作用。

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行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依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因此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二、研究目标:

1、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2、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为班级幼儿建立个案并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并对幼儿的神态、活动、语言等进行观察分析。

行动研究法: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

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并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四、研究时间:

20xx年x月——20xx年x月。

五、研究对象:

小班25名幼儿。

六、实施方案:

(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幼儿的自主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要想让幼儿真正的开展自主活动,规则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教师过于强调规则,势必会把幼儿管的太死,使他们失去自主活动的机会。反过来,如果过分强调自主活动,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教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开展自主活动,我们既要为幼儿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放松的活动,同时也不能太放纵幼儿,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规则。

案例1、无规则的区角活动。

在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中,涌入大量的小朋友。大家每人拿起几个盒子开始自由的搭建。可是因为参加的幼儿比较多,分到手里的材料明显不够用,小朋友发现材料不够用了,于是吵吵闹闹、互相抢夺起来,为自己的搭建活动寻找材料。不一会儿功夫几个小朋友哭了起来“开心城堡”搭建活动只好取消。

案例2、有规则的区角活动。

同样是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小朋友拿到自己的进区标志卡,插到卡槽中。因为限人数6名,第七个小朋友没能进入该区角只好耐心等待。在搭建开始阶段,每人领到一张任务卡,于是小朋友按照自己任务卡中的内容寻找材料,再按照指示搭建城堡的一个部分,小朋友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合力拼成一个大城堡。

在案例1中教师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但事实表明,

在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则性要求的时侯,幼儿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幼儿的自主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在案例2中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区角游戏规则,这样既可以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建构,又能有效的避免幼儿之间因为材料或是合作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由此可见,幼儿的自主活动需要一定的规则为保障,只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遵守,才能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得到自主的发展。

(二)、多途径和多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促进规则行为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安静静的图书区或是玩具区大声的讲话,争抢玩具,不能将使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薄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1、正面强化,利用榜样示范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模仿中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明,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或提高。在幼儿的生活中,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的行为规范,也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并且教师在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创设类似的情境,将有助于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2、规则自定,让幼儿自觉的养成规则行为。

幼儿园《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时,教师应该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要求的合理性,从而自主建构规则,进而发展到遵守规则。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把班级还给孩子”秉承这样的管理理念,将班级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如:整理图书、玩具分类等,和区角游戏规则制定和监督等工作全部交给幼儿来完成,真正实现规则自己定岗位轮换的自主管理模式。于是我们在班级设立了小小值日生岗位,从早晨入园接待小朋友到分发餐具再到欢送幼儿离园幼儿的一日生活都会有小小值日生进行服务,而且每日轮换,让每名幼儿都有机会去管理班集体。让幼儿在管与被管中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习惯,理解并遵守规则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3、标志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轻质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在行为上出行偏差,这是教师就可以借助符号、图标进行行为上的提示和约束。

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花城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如果让幼儿自主、自由的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等矛盾。因此教师需要和幼儿商量游戏规则,并将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都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如:盥洗室内贴上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的洗手流程图和节约用水的标志:图书区画上一个闭紧的小嘴巴,告诉幼儿看书时要安静:厕所贴上男孩和女孩的小头像,提示小朋友文明入厕等等。这些画面虽然不够美观,但确是小朋友和老师共同制作并且愿意去遵守的,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或是贴一些买来的十分精美的挂图效果要好得多。

七、结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制定适宜的规则要求,使幼儿在不超越底线的状态下生活、游戏。在和谐的秩序中,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一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黎丹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20xx(15).

[2]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08.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五、总结。

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二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

1.3文献综述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注意事项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三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围绕学前钢琴教育的文献和成果,但对于特定低龄儿童教授方法和理论探讨的研究却不多。从当前现状来看,国际上对于学前儿童教学方法的研究众说纷陈,异同交错。大多从幼儿兴趣出发,以游戏式教学为主。

钢琴是一件外来乐器,传入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已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深入家庭的最普及的乐器之一。中国的钢琴教育水平在近半个世纪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这与中国儿童钢琴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为钢琴教育事业奉献终身、许多中国题材的钢琴作品面世。而这个时期,儿童钢琴教育的发展尚属薄弱,仅在少数专业院校和个别有条件的家庭中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来提高艺术修养。

(一)专业教师的匮乏

由于全国有数以百万的儿童开始学习钢琴,合格教师的匮乏就成了客观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不具备教琴能力的“老师”纷纷走上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讲台。这样,一些琴童由于得不到科学、系统的指导而使他们的学琴之路越走越艰辛,有的琴童很早开始学琴又很快地放弃了学琴。

(二)家长观念的误区

众所周知,在学前儿童钢琴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许多家长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陪伴孩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也有求学心切又不懂音乐的家长,也许是虚荣心作祟,他们要求孩子不停地参加考级来检验孩子的学习程度。孰不知,学前钢琴教育应该属于素质审美教育的范畴,学习钢琴应该是怡情悦性的,应该是享受美的过程,但这样急功近利的家长使钢琴教育似乎和文化教育一样,逐步走向了应试教育,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也不是考级的初衷。

(三)适龄教育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手指的精密运动,有助于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且认为学习钢琴的孩子更聪明。有了这样的导向,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都积极行动。于是,年龄幼小的孩子开始了严格且枯燥的钢琴学习生活,这样就给儿童钢琴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适龄教育。根据儿童特定年龄心理和生理状况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儿童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适龄教育就成为大家所关注、并且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研究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遵守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顺序和能力,避免揠苗助长;第二,重视儿童兴趣,只设置适于儿童发展程度的活动场所,不刻意规定动作技能应遵守的程序和达到的标准同样,钢琴教育也要遵循儿童本身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儿童兴趣为重要引导,对儿童实施符合其身心发展的钢琴教育。因此,本文就根据前文分析的学前儿童的发育特点,结合钢琴教育的特性,提出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此模式将家长教师和儿童三者统一到钢琴教育中来,以儿童为中心,家长和教师各司其位,使钢琴教育与学前儿童自身的发展相适应,并能有益于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

儿童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输入是指对儿童进行的识谱、指法、踏板、节奏、力度、声部、音高、触键方式乃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而通过钢琴教育,儿童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智力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视觉、听觉感受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注意力更加持久细致、思维能力更加立体化、反应能力更加敏锐、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等;在非智力因素发展上,儿童通过钢琴的学习能提高修养,使他们感情丰富情绪开朗,同时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钢琴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的协调合作。“钢琴热”的现象出现,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但另一方面是是因为人们的偏位认识和功利心,而这对钢琴教育是有害无利的。儿童的学习需要与其身心发育匹配,因此,只有以儿童为中心,教师与家长各司其位,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孩子走向艺术的殿堂。

张玉萍,苏彦捷.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xx(06).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四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 注意事项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五

立题意义:幼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进行健康有益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就会使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质。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阅览有幼儿园主题活动方面的文献资料,明确当前存在的各种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误区,深入分析它们的成因及危害性。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希望本次研究能够提供一些解决当前我国幼儿园主题活动误区的启示。

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

立论根据:当前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种种现象,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正如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走不少弯路,在幼儿园主题活动教育内部,许多教育方向也陷入了误区。

研究创新之处:本论文是以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为研究背景,围绕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这一主题,通过对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所存在的误区、误区成因及危害性的分析论述,大体上遵循了从论点提出,到理论归纳、条件分析,再到对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有关当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误区的研究方向,如果再加上文中关于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误区成因的辨析、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向误区的危害性的分析、及如何避免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的误区的启示等,就构成了本论文主要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目录。

1、作者:钱爱萍,《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2。

3、作者:李萍,《浅谈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4、作者: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5、作者:李云淑,《幼儿教育心理》,《上海教育科研》,第二期。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多个理论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步骤:先根据平时钻研及观察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即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存在的误区问题,然后收集资料,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以及种种误区对当前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产生危害的现状,最后就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思考。

技术路线:本次研究拟采用计算机检索查阅文献资料。

可行性论证:本次研究以逻辑分析为主,注重理论研究,通过逻辑分析、理论概括的方法,研究当前我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的误区,揭示误区形成的成因,论证误区存在的危害性,从而在在其中探索避免误区的启示,本次研究是批判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积极的可行的。

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1日——20xx年12月31日,确定题目,查找相关资料,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角度,提出假设,拟定研究方法和步骤,进行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2月1日——20xx年2月28日,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论据进行总结归纳,完成研究报告及分析,形成研究的理论成果。修改定稿。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六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

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15).

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08.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五、总结。

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七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健康的饮食行为能够为幼儿期良好的营养状态提供很好的保证,而良好的营养状态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根本。然而一些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根据结果可知我国幼儿在饮食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食品加工工业发展迅速,诸多种类的垃圾食品充斥着幼儿的日常生活,家长放任儿童过多地食用垃圾食品,正餐摄入量不足,导致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会让幼儿越来越远离健康。同时,医学工作者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幼儿期的饮食问题会影响到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因此,若想要幼儿健康成长,应当关注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根据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基于对幼儿可能存在多种不良饮食行为的情况,研究者决定通过进一步调查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本研究中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针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策略。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可以丰富幼儿饮食行为理论。

2。

实践。

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存在不良饮食行为,而教师及幼儿家长却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这将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展。所以,本研究旨在为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提供改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策略,让幼儿家长及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在幼儿吃零食方面,1994年,cathro和hilliam对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以及西班牙等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各国儿童食用零食频率普遍很高。[1]ezell,mccoy,wolfe等人也对美国儿童食用零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儿童食用零食行为较频繁,每日最常吃的零食是碳酸饮料、甜食、水果和薯片。[2]斯金纳等人的调查也表明,幼儿零食行为占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总和比例较高,而且幼儿吃零食这一行为的比例与幼儿年龄增长呈正比关系。

kendra她认为在幼儿阶段向幼儿介绍一些饮食营养的知识是非常必要必需的,而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是有关幼儿饮食营养认知的教育。essa指出如果儿童出现在吃饭时吃的很少,饭后却说他饿了的情况时,不要斥责他为什么吃饭时不吃饱,也不可以给他吃的,而是告诉他下次吃饭时吃饱就可以了,这是有关饮食行为的教育。branenfletcher等人指出,在幼儿园中,幼儿进餐的时间可以固定,但幼想吃的食物是可以被选择的,这是有关饮食健康态度的教育。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需要对部分幼儿进行访谈,而通过查阅3—6岁幼儿发展指南,研究者发现幼儿在4岁以上才具有能听懂和理解成人所想表达的问题的倾听能力,以及能够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的表达能力,因此,研究者将调查范围确定在4—6岁的幼儿。所以,研究者随机抽取中班和大班中4—6岁的200名幼儿进行饮食行为调查。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4—5。

abstract5—6。

一、引言9—18。

(一)研究缘起9。

(二)研究目的9—10。

(三)研究意义10。

1。理论意义10。

2。实践意义10。

(四)文献综述10—16。

1。国外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10—11。

2。国内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11—16。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16—18。

二、研究设计18—22。

(一)研究对象18。

(二)研究方法18—22。

1。观察法18—19。

2。问卷调查法19—21。

3。访谈法21—22。

三、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结果22—29。

(一)部分幼儿进餐不够独立22—23。

(二)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明显23—25。

(三)幼儿进餐的专注度不高25—26。

(四)幼儿的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26—28。

(五)幼儿离园后吃零食行为普遍28—29。

四、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29—38。

(一)幼儿园的进餐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29—31。

1。幼儿饮食健康教育缺乏29—30。

2。有些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30。

3。部分教师对幼儿要求过高30—31。

(二)家长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1—33。

1。家庭喂养方式不当31—32。

2。家庭内部观念不一致32—33。

3。家长不良榜样作用33。

(三)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3—35。

1。幼儿自身食欲不佳33—34。

2。幼儿自身注意力不集中34—35。

3。幼儿自身为难养型幼儿35。

(四)社会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5—38。

1。电视广告失范,家长防范意识不强35—36。

2。幼儿食品质量堪忧36。

3。幼儿园附近的垃圾食品摊贩36—38。

五、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38—43。

(一)创造适宜的幼儿园饮食氛围38。

1。开展多形式的饮食健康教育活动38。

2。规范教师幼儿进餐时的指导语38。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喂养观念38—40。

1。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38—39。

2。家庭内部对孩子统一要求39—40。

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40。

(三)帮助幼儿依照其自身特点健康饮食40—41。

1。帮助幼儿从自身发展特点改善饮食行为40—41。

2。规范不同年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41。

3。帮助不同气质幼儿改善不良饮食行为41。

(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41—43。

1。完善幼儿食品广告立法41—42。

2。选择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42。

3。严重处罚未按照要求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商42。

4。严格监管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贩42—43。

结论43—44。

参考文献44—4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黄土云。297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分析[j]。中川儿童保健杂志,2001(06)。

[2]孙吉。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医药世界,2006(09)。

[3]魏梅,袁丽娟。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

[4]万钫。家庭幼儿饮食行为教育的调杏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4):30—31。

[5]梅节。广州市幼儿家长营养知识和育儿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l997(03)。

[6]徐浙宁,顾秀娟等。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7]敖春美。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8)。

[8]周立清。352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3)。

[9]孙卫民。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与教育[j]。家庭医学,1994(03)。

[10]刘湘云。儿童饮食行为[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06)。

[11]金星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03)。

[12]卢慧兰。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零食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05)。

[13]张红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j]。山东教育,2005(27)。

[14]林弘等。759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j]。河北医学,1999(12)。

5.课题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的写法。

7.解读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8.开题报告的格式与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全文。

有学前教育的开题报告(模板18篇)篇十八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围绕学前钢琴教育的文献和成果,但对于特定低龄儿童教授方法和理论探讨的研究却不多。从当前现状来看,国际上对于学前儿童教学方法的研究众说纷陈,异同交错。大多从幼儿兴趣出发,以游戏式教学为主。

一、学前儿童钢琴教育的历史发展。

钢琴是一件外来乐器,传入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已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深入家庭的最普及的乐器之一。中国的钢琴教育水平在近半个世纪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这与中国儿童钢琴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为钢琴教育事业奉献终身、许多中国题材的钢琴作品面世。而这个时期,儿童钢琴教育的发展尚属薄弱,仅在少数专业院校和个别有条件的家庭中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来提高艺术修养。

(一)专业教师的匮乏。

由于全国有数以百万的儿童开始学习钢琴,合格教师的匮乏就成了客观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不具备教琴能力的“老师”纷纷走上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讲台。这样,一些琴童由于得不到科学、系统的指导而使他们的学琴之路越走越艰辛,有的琴童很早开始学琴又很快地放弃了学琴。

(二)家长观念的误区。

众所周知,在学前儿童钢琴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许多家长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陪伴孩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也有求学心切又不懂音乐的家长,也许是虚荣心作祟,他们要求孩子不停地参加考级来检验孩子的学习程度。孰不知,学前钢琴教育应该属于素质审美教育的范畴,学习钢琴应该是怡情悦性的,应该是享受美的过程,但这样急功近利的家长使钢琴教育似乎和文化教育一样,逐步走向了应试教育,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也不是考级的初衷。

(三)适龄教育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手指的精密运动,有助于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且认为学习钢琴的孩子更聪明。有了这样的导向,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都积极行动。于是,年龄幼小的孩子开始了严格且枯燥的钢琴学习生活,这样就给儿童钢琴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适龄教育。根据儿童特定年龄心理和生理状况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儿童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适龄教育就成为大家所关注、并且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儿童钢琴教育问题。

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研究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遵守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顺序和能力,避免揠苗助长;第二,重视儿童兴趣,只设置适于儿童发展程度的活动场所,不刻意规定动作技能应遵守的程序和达到的标准同样,钢琴教育也要遵循儿童本身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儿童兴趣为重要引导,对儿童实施符合其身心发展的钢琴教育。因此,本文就根据前文分析的学前儿童的发育特点,结合钢琴教育的特性,提出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此模式将家长教师和儿童三者统一到钢琴教育中来,以儿童为中心,家长和教师各司其位,使钢琴教育与学前儿童自身的发展相适应,并能有益于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

儿童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输入是指对儿童进行的识谱、指法、踏板、节奏、力度、声部、音高、触键方式乃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而通过钢琴教育,儿童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智力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视觉、听觉感受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注意力更加持久细致、思维能力更加立体化、反应能力更加敏锐、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等;在非智力因素发展上,儿童通过钢琴的学习能提高修养,使他们感情丰富情绪开朗,同时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钢琴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的协调合作。“钢琴热”的现象出现,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但另一方面是是因为人们的偏位认识和功利心,而这对钢琴教育是有害无利的。儿童的学习需要与其身心发育匹配,因此,只有以儿童为中心,教师与家长各司其位,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孩子走向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张玉萍,苏彦捷.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xx(06).

相关范文推荐

    有趣的照片小学(专业18篇)

    通过阅读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它们或让我们感受到人文关怀,或让我

    以好习惯为题(热门14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组织的技巧,更是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的展现。以下是一篇经典的作文范文,不仅有优雅的语言,还有深刻的内涵。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

    我的家庭生活(通用19篇)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努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并从中提取到有

    客服人员培训心得体会(汇总21篇)

    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激发了我不断进步的动力。以下是一些有关培训心得体会的实用范文,供大家参考写作时可以借鉴运用。这次公司为我们准备了一场培训活动

    中班健康安全小卫士教案大全(18篇)

    教师编写中班教案是教育教学的一项必要工作,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每一份中班教案范文都有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引导教学。

    雪景的小学生雪(优质18篇)

    通过写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要求。雪,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

    校园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实用18篇)

    综合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1、让同学们更加重视垃圾分类的意义。2、通过宣

    阿长就在我身边(优质19篇)

    优秀作文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能够让读者如临其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这些范文经过精选,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思想深度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

    乡镇卫生院的年度总结(汇总18篇)

    年度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一年的目标和计划,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通过阅读这些年度总结范文,我们可以见证一个人是如何逐步成长和发展的。

    热闹的春节大全(18篇)

    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通过举行祭祖、守岁等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春节总结样文,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和借鉴。今年的春节令我最难忘。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