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书香墨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和技巧的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一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地理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更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如《中国地理》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内在的德育因素。教学的侧重点在“学”字上,教育的侧重点在“育”字上,因此,在“育”字上下工夫是渗透德育的立足点。

一、“寓德于知”,在授业、解惑中育其德。

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因为深厚的感情是在深刻地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古代长城,不了解它的浩大工程和磅礴气势,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吗?不知道它在历史上曾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能骄傲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因此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知”呢?我主要从教材中挖掘德育信息,贯通知识和德育两条渠道。

首先,让学生科学地看世界,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的教学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德育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获得知识目标外,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我在讲解“地球的形状”这一内容时,知识目标“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因此,我没有细讲,而是讲解了人类如何通过艰难曲折的过程,科学与迷信的斗争才能获得“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最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开飞机一直飞,你会飞到哪里?你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假如你是2000年前的人你怎样知道地球的形状?古人是怎样描绘地球形状的?通过一系列设问使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科学史教育,又受到深刻地思想品德教育。又如,通过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西跨经度62度、相距5000千米,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还可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方便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往来,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二、“寓情于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拨动学生爱国的“琴弦”。

首先,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营造氛围,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始于言。”教学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自然一些,因为它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等长处。传声性能增强活力,讲解客观事物时生动具体,绘声绘色。表情性既用词句表述思想感情,又用声调、手势、动作、姿态来辅助表达情意,把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表示出来。

其次,创设情景,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提供体验情感的环境。俗话说:“触景生情”。多开展活动课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情感的环境氛围。如我在复习完《中国地理》1-5章后,开展了一次“江山如此多娇”的地理活动课。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祖国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自然景观、地形特点,长江、黄河概况等等。活动课分为四轮开展:第一轮中国政区拼图游戏;第二轮填图接龙;第三轮知识竞答;第四轮“跟我去旅游”知识抢答,中国穿插诗歌、相声、舞蹈等形式,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地形、河流等不仅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010.10.20。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二

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现总结如下:

1、语文学科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3、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4、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他们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

6、高尚品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通过欣赏文章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1、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2、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没想到,做家务这么辛苦。现在,我才了解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达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话虽简朴,却表达了孩子一颗真挚的心。我在班上读了这些日记,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方面的品质。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三

一、计划宗旨。

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能忽略起主导作用的品德教育。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待人处世,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学会做人,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品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形成人人都做德育工作的大德育环境,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因此,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是需要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和高超的技巧的。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规律,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下面谈谈本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初步探索和认识: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

2、加强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

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6、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7.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8、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9、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渗透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绝不是抛离语文学习滔滔不绝地大讲道理,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特有的教学目的、性质、任务和内容特点来进行。历史课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情感交融的特点,一篇篇由具体形象的文字组成的课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案,这些都可能蕴含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华,是培养学生崇高思想和崇高品德的生动教材。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潜在的德育因素发掘出来,借助这些渗透德育的载体来完成渗透的过程。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采用个人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手段,实行全面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历史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历史教学中处处蕴藏着德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其潜在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技巧,就能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历史教学就是要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四

杨智斌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靠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直接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规范实验药品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废弃物等。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实验过程中,药品要按规定用量取用,没有规定用量的要取最少量。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

在化学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一丝不苟、规范操作的认真作风;整洁卫生、注意安全的良好习惯等。而所有这些教育内容,都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之中。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五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

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六

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说明如何处理尾气,防止污染,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更好掌握化学知识。

教学和教育任务。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七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要将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成习惯,则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在多次教育中将动机变成形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个性,这种重复的影响需要将德育自始至终融于化学教学之中,而不是靠几节课或几次活动所能做到的。只有对其变化不定的情况反复抓,把德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才能圆满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八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初数学教科书为内容,对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品德高尚的,基础知识合格的初中学生。

二、德育目标。

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新一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基本做法。

(1)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弄清各章节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弄通弄懂,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计算有关题,推导有关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认识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初中数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程度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和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通过全等形、正方形、棱形、勾股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1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数学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辩明数学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勾股定理的教学,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以及勾股定理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4)通过教科书中的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三视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从形状简单的图形想象出它的对称轴以及旋转以后,折叠以后的位置关系以及图形形状的变化,并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图形,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以及对应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的、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5)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中位线、勾股定理、因式分解、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求最大最小值等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树立科学和世界观和人生观。

(6)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解题进行检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8)每教完一章,进行一次测试,以便发挥学生才能,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更努力学习,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2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不受严格知识体系的束缚,努力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和在同一个过程中。教材不断地体现“猜测——验证——结论——运用”的探索思路,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九

摘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坚持这条原则。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本文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身作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德育教育学生为主体以身作则。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智育不行是次品,体育不行是废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这话的意思十分明确,那就是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智育和体育。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在体育中有机对学生渗透德育。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呢?笔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多年,我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是:

一、以教材为蓝本,以学生为主体。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司空见惯。体育课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或典型。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成就一番大事,老师就要对他们的个性心理、思想品质进行有计划、有目地地磨炼,让他们在磨炼中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树立自信,战胜心理和外部环境的一切障碍。

如在长跑教学中,有些学生怕困难,不敢坚持到底,想打退堂鼓,这时,教师就可用刘翔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来鼓舞他们,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意志,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的拼搏精神。对一些个性心理比较活跃、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如用口令指挥他们迅速后转,要求他们反复坚持1?d2分钟后再立正站好,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二)巧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每个中学生都有对成功的追求。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懈地努力进取,才有可能成功。体育课有强烈的竞争性,而每个人都想要成功,都希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是一件好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给学生打气,激发学生的斗志,成全学生的成功愿望。

如在短跑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体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可采取不同起点、同终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尝到成功的甜头;在跳高、跳远、铁姘等训练中,可采取设置困难提高质量标准的方法,如适当增加高度、远度、重量、适当改变动作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在教师的保护帮助和同学们的激励下,学生就能面对困难,勇于拼搏,勇于挑战,战胜自我,从而形成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坚强品质。

(三)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接力跑、球类竞赛等项目就是如此。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特点,向学生强调全局的观念和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中,还可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及时指出、认真引导,讲清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同时,还大力提倡互相帮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作风;鼓励技术好的同学要积极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让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的脑海里。

教学中,老师还可用中国女排从1984年起连续四次勇夺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长盛不衰;国家跳水队被世人称为“跳水梦支队”等的团队先进事迹为榜样,指出这些冠军的由来就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意志,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二、教师以身作则,发挥师德示范作用。

有道是,一个光辉的榜样胜于十“打”教科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并能应用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到学生心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参照,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用自身的良好行为和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作学生的表率。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以身作则。

教师要用良好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去感染学生,让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长跑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练环境,教师可主动为学生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在毫无意识中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冬天的体育课,寒风刺骨,黄沙弥漫,教师要以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去感召那些稚嫩的心灵;夏天的体育课,老师要勇于迎着烈日,头顶骄阳,认真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意志和品质。

(二)关爱学生。

学生间的体质,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方法和手段,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果学生因身体原因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异常,教师要挺身而出,亲身救护,送学生看医生;有些女生因生理的问题要请假不参加某项活动,要理解宽容,不能无故否定学生的意愿。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十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下面思想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还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背影》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常见的德育渗透方法之一――于无声中传真情。语文课堂教学对字、词、句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对文章词句、篇章的反复咀嚼、揣摩中发扬课文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云体味、感受,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完全投入到文章真挚的情感当中去,受到更深层的教育。这种教育如春风细雨般,不露声色,不着痕迹,悄悄地滋润学生心田。

如《陶罐和铁罐》,可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孩子说:“同学之间不应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的十分真实,这些思想内容引导着学生在生活中去判断自己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要不断剖析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习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学的特点。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又如《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之,语文课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空间,我们要抓住时机,恰当启发、点拨,使学生能从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中认识自己、净化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成长自己的道德品质。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十一

李新蕊。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深挖教材,科学使用。

小学语文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科普的、渗透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的等。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品德因素,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不论是选修课本还是必修课本,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又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要本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渗透的契机,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做到育人无声。

质疑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德育渗透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过去的五年多的教学中,我还尝试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假期时间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开适量的书目,《徐志摩诗歌集》《论语》《史记故事》《家》《巴黎圣母院》《瓦尔登湖》等等作品,每个假期选择一两本让孩子们回去看,并写心得体会,在开学的时候专门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或谈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或对某一细节深入挖掘,气氛热烈、浓厚,在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孩子们的视界,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促进了孩子们心智的提高,完善了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要做到“活水”长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睿智的思想、丰富的心灵、全新的理念,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美好、和谐的氛围中,让他们去尽情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画廊里一幅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丽图画,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然滋养学生心灵的土壤。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十二

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然而,要实现这个教育任务和目标,我认为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可行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初中世界史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许许多多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震撼的历史事件,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和发人深省的历史哲理。二十世纪既是人类高速发展的时代,令人欢呼雀跃备受鼓舞,同时又是人类一个大破坏大恐怖的世纪,其中两次世界大战就爆发在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民族矛盾,种族屠杀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事件,如何正确认识人类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我们历史课堂当中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为例,就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过程:

一、体验历史真实,抨击反动统治。

1.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本节课在导入时用到“勃兰特惊世一跪”和“东史郎鞠躬道歉”两幅图片,学生由观察生兴趣,由兴趣生疑问:前西德总理为何要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馆前?日本老兵又为何要对中国人忏悔谢罪呢?他们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由此导入课题“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既顺理成章,又牢牢吸引住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正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勃兰特和东史郎这种勇于改过的作风还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对同学们以后的为人处事起到良性影响。

在讲述“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德国法西斯焚毁进步书籍”、“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法西斯党徒从毒气室里向外运送尸体”、“巨大的焚尸炉”等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场面。这些真实血腥的历史图片让学生震惊不已,不少同学皱紧眉头,满脸悲愤。不用我过多解释,学生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很快理解了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深切体会到法西斯的惨无人道,其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2.历史视频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接着我还用到了视频文件,给学生播出“奥斯威信辛中营犹太人惨遭屠杀”、“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录像片断,让学生更为深切的体验那段历史。德日法西斯对于犹太人和中国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虐杀者虽然肤色、民族、年龄、性别不尽相同,却有着人类面临死亡和非人折磨所共同的本能的惊恐绝望和惨烈哀号。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群情激愤。很多男生攥紧拳头咬牙切齿,不少女生低下头去不忍目睹,甚至有的女生泪眼模糊。这时候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才最具有说服力。同学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法西斯无与伦比的邪恶残暴和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认识到法西斯的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权的蔑视,对民主自由和正义真理的践踏,法西斯的统治是极其反动的,从而反对法西斯、追求正义真理的健康情感。

二、给予科学方法,匡正偏差认识。

学生中尤其是个别男生,很是崇拜希特勒,喜欢希特勒能呼风唤雨,不可一世,把希特勒巨大的破坏能力认为是骄傲的壮举,将希特勒遗臭万年、千夫所指的形象认为是英雄的榜样。学生的这种认识偏差和盲目崇拜,是因为他们年龄尚幼,还未形成科学客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尚未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观其个别,不看其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告诉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客观辨证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历史人物是否值得肯定,关键是看他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后,请一位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男生扮演希特勒,以演讲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这样,希特勒通过欺骗、谎言和蛊惑人心的宣传,由一个不名一文的流浪汉一跃成为不可一世的国家元首。希特勒这种盗世奸雄的丑恶嘴脸形象被这位同学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之后,“希特勒”又得意洋洋地描述他是如何剿杀共产党人、如何进行文化专制、如何打破国际和约、如何实行种族灭绝以及如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位同学表演得滑稽可笑却又入木三分,同学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和确切的史实重新评价希特勒,匡正了原先错误的认识。对于希特勒,有的同学说他是不折不扣的疯子和邪恶的魔鬼,有的说他是战争狂人和历史的罪人,有的说他是乱世枭雄„„总之,希特勒带领纳粹党破坏民主和平、践踏人类文明,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不值得肯定的反面人物。最后大家形成统一认识: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再大,但如果用于邪道,带来的只能是灾难,而且能力越强,破坏力越大,破坏程度越深。

三、纠正狭隘民族观念,尊重人类普世价值。

德日法西斯分子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叫嚣犹太人和中国人是劣等民族,理应消灭,而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才是优等民族,理应统治犹太人和中国人。这种荒谬言论其实反映了德日法西斯分子狭隘的民族观念,他们不懂得尊重人类的普世价值。对于这一点,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大家找出实例去驳斥种族优劣论的荒谬,从而证明不同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友好相处。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纷纷举例:有的小组说,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都是犹太人,而他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小组说,被德国纳粹关在集中营里、受尽折磨的犹太少女安妮写出了著名的《安妮日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还有许多像莫泰尔、阿莱娜这样的处于战乱时期的犹太少年也都留下了美丽的文章和诗歌,他们非常的优秀顽强,与其他孩子一样追求美好,向往自由与和平;还有的小组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下跪谢罪,以及东史郎、小山一郎、吉田勇雄等日本侵华老兵向中国人赔礼道歉,都说明他们已经承认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性,当年法西斯分子的种族优劣论只是他们为侵略扩张寻找的借口而已。通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大家明白了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大家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分子,应该和平共处,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权利凭借其势力去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

四、联系现实生活,呼唤世界和平。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63周年,法西斯的反动统治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但是,直到现在,日本的右翼组织还矢口否认侵略中国,叫嚣“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他们甚至篡改教科书,抹杀侵华罪行,迷惑日本的中小学生,让他们不能了解历史的真相。另外,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要参拜供奉战争罪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历史的悲剧已然发生,不能重新再来,我们现代人须要做的是正视历史,反省历史,思考如何才能防止法西斯势力的东山再起?如果大家都像日本某些领导阶层那样对历史不负责任,甚至否认历史,那么人类就不能获得真正、彻底的和平与安宁。在当今世界,类似法西斯反人类、反和平、反自由的恐怖主义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一块毒瘤。我们如何才能消除恐怖主义呢?这两个问题大同小异,但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我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提醒他们从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和种族矛盾等多方面思考,给他们两周时间去查阅资料,加以完成。两周后作业返回,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加以归纳有如下五点认识:第一,正视并反省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悲剧,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第二,加强对和平自由与民族平等的倡导宣传,让大家都热爱和平,求同存异,友好相处;第三,缩小贫富差距,加快贫困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第四,发展中国家要自强不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真理。第五,大家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与恐怖主义做斗争。

新课最后,我缓和了一下沉重、压抑的气氛,在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的背景画面下,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优美旋律中,我做了如下小结:同学们,新课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是,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要正视更要反省这段历史,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生命、坚持正义,自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人类大家园!

反思:《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是一节比较沉重的历史课,但最终在同学们的若有所悟中比较完满的结束了,由此可见这节课还是较为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德育效果。通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我得出一些认识。

在历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历史学科的内容却有着明显的“过去时”和“既往性”特征,因此,必须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使德育有机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那么,怎样才能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优化思想教育?我想,除了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历史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唯物史观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例如,1999年5月,“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举国上下,群情激奋。我在上课时讲述了“北约”成立的背景目的、“北约”东扩的过程、“北约”嚣张的原因,又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教学已经演化为对“北约”罪行的声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第二,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对什么知识最感兴趣?不是考试要背的死知识,而是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知识”。因此,要以教材为依托,广泛联系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且要使“联系”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例如,在讲授“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我问学生:大家看过香港电视剧《新龙门客栈》吗?其中的“东厂”干了多少坏事呀!学了这一节,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所谓的东厂、西厂都不是生产经营的工厂,而是明朝君主专制下用来杀人的“工厂”。学生在学习中使自己在影视剧中得到的历史表象上升为对历史理性的认识,加深了对明朝“厂卫特务机构”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最后,要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会因其时空的不同、形成条件的不同,导致其发展趋势和结果的不同。因此,在利用三个“结合”的方法建立“联系”时,也要注意其“区别”,不能牵强附会、简单类比。

南京沙洲中学陆斌琴。

2008-5-15。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十三

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物教学肩负培养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这就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此可见,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德育任务。

1加注重生物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一、研究教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实施德育渗透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依托于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2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二、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服务育人的理念。

角度出发,在关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遇到的问题中进行教育和引导,在耐心细致地解疑释惑中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

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根据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为此我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青春期发育的教学光盘,及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解释他们心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正视自己的性别“身份”;让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

又如:在每年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际,我组织学观看预防艾滋病的专题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毒主要存在于人的血液、精液和唾液等体液中,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途径传播。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珍惜自己、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思想品德。

三、针对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讲究德育渗透的方法。

3透。有效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熏陶和感染。

例如:在学到“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这节课时,我在一(4)班上课时,我按照课本内容不断给他们灌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身边的人共同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后来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他们准备了《快乐的脚步》这一影像资料。在另外两个班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先给他们播放这一资料,然后用了较短的时间梳理教材内容,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这两个班的学生在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踊跃发表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决心。德育教育在学生观看影片时,很自然地得以渗透。

四、走出课堂,加强德育渗透。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的认识过程。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育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4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施德育。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这样能够更灵活,更贴切地实施德育,让学生做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自然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总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十四

内容摘要: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通过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及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这四方面来叙述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

总结。

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十五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因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中已经规定了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自尊自爱,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良好品格等。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生物教学要求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给了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1.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化学组成上说,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除病毒外,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在生物体内,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因而通过对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变化活动,可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例如,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由小到大,由幼体到成体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等等,都阐明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白三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催化的作用,如参与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有些蛋白质有运输的作用,如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调节的作用,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有些蛋白质有免疫的作用,如动物和人体内的抗体能消除外来蛋白质对身体的生理功能的干扰,起到免疫的作用。总之,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功能。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与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是相统一的;细胞质中每一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如叶绿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而线粒体一般呈球状或短棒状,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正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和动物体中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的环境大体上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地衣,它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耐酸性很强,能在峭壁、岩石或树皮上等严酷环境中生长,说明地衣适应环境能力很强,但适应能力总有一定限度,超过生存极限,地衣也会死亡。地衣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逐渐变成土壤,为其它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再如豆科植物的根系可以肥沃土壤,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疏松等。此外,生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等都体现了辩证统一的观点。

3.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它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此外还有生物个体发育的规律,遗传的三大规律,基因表达的规律等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笔者认为,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

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都不赞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十分重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的不科学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最新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优秀16篇)篇十六

摘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教师在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以德为先&。。以上内容为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简单说明以。

相。

说,思想作怪,是受电视电影中江湖义气的。更有甚者,有同学在《记一件趣事》中,记叙了偷东西,欺侮同学等,学生不德育教育,不教会为人,的作文永远也写不好。要想写好作文必先育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醒目地雕刻在岳阳楼上。为?不只《岳阳楼记》生动地描写了“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色,更主要是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之脍炙人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深深地感动每读者。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耳熟能详,是文中的忧患意识能激励勇敢地肩负起振兴和民族的重任。是第五册的三篇文言文,还有许多优秀的文章,像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阿累的《一面》等,它们之优秀是作者将个人的痛苦融入的社会中,将个人的得失与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起来,变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也的文章中渗透了德。说作文教学要渗透德育。

了“以德治国”的方针,湖南省了关于。

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初中毕业会考《考试标准》规定: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状物、抒情、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要求学生写作时思想感情、健康,内容,中心,条理清楚,文字通顺。

条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条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生活的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考试,中考、高考有好分数,做人,做正直有用的人,、民族的利益,老师都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起来。

学生读千年古文,做时代新人。司马光“以俭为荣,以奢为耻”,在仍需发扬光大;诸葛。

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仍堪为楷模,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值得后人仿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引人深思„„要求学生背诵名诗名词、名人名言,李白的“黄河之水天”“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轼的“大江东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举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心中充满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

学生阅读的“大气”文章,学生世界大事、大事、社会风云、。要求学生每天看报,收看一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世界格局、巴以和谈、伊拉克的战火、奥运会、“”、国企改革、黄河断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对感兴趣的事发表看法,写成短文或日记。

中学生的作文就不至于一味地沉溺于个人得失的小天地里,心中自然会装有世界,的作文自然会“大气”起来。

学生观察人生,分析社会。

先认识它们,它们,这惟有下功夫观察”。观察和分析是写作的功,不会观察的人,对客观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到写作,冥思苦想,腹内空空,当然写不出东西。不会分析的人,不会将观察的材料,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不会透过,看到事物的本质,当然写不好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有米可炊”。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要让学生明白:观察一时性起,心血来潮,而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学校观察老师和同学,在路上观察社会,在家观察家人。

多彩的,但观察生活不一览无余,面面俱到。观察时,要有选择、有侧重、有主攻。比如在学校观察同学,就可以选择试卷发下之后,早自习到校时„„的眼睛,伸长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的精神,从生活中新事物,新感受。

学生感悟生活。

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即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内在的价值。从“从校门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悟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德是不悟出的。从“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生活无处不亮色,而要挖掘亮色,以“德”为先。

学生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

应启发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说实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用笔来说话,要说实在的话,说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提倡学生说真话,写真情实感有两个意义:,作文和做人上分不开的。作文和做人一样,要真诚、质朴,不要弄虚作假、言不由衷、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提倡写真情实感,是文风问题,关系到做人的问题。,学生敞开心扉,写真情实感,就能真正窥探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从而到的心灵深处,放矢地做渗透、诱导工作。

学生写文章、写观察笔记,要求说的话,写的思想,许多学生在习作中向老师敞开思想,倾心交谈,地反应了许多思想问题。暴露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学生心扉紧锁,专写假话、空话、大话来敷衍老师。暴露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也简单粗暴,压制。而要分清主次、轻重,有地、艺术的。

负载思想的泪或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情感愈是的,就愈动人;愈是濡染了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

现在有那么多学生不愿敞开心扉,说真话、说实话,教师是有责任的。教师的责任是教师自。

家,妻子儿子,将生命献给了煤矿;父亲倒下了,母亲只好撑起家的经济杠杆,在外劳碌奔波,孩子,多想想母亲的不易,丈夫倒下了,儿子要长大,要读书。要家明天更美好,发奋读书,孝顺母亲。文章写得情真意切,让老师看到了你一颗纯真而多情的心。老师非常感动,无情未必真豪杰,你在老师心中是永不言败的真正的男子汉,老师相信你有能力好这件事。”

写作,仅了写作,也了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健全的人格,使精神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高尚品格的人。德育求实效的一项措施,已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事实上作文评语应是对学生客观地地评价。

相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除了写上有性的评语外,还应找同学谈心。放矢的评语是必要的,但光靠评语是解决问题的。

学生不评语,往往一看了之;虽看了评语,但领会不深;还对老师的评语不以为然,的看法。诸于此类,不作的谈话,诱导,问题得解决,是那些家庭缺陷的学生。我在涌泉山中学任教八年,学生因家庭贫困而的极度自卑,我就从经济上尽量地帮助,更是教人穷志不短,现在的努力,成就将来的辉煌。我到大成桥中学之后,又了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单亲家庭或组合家庭的孩子的思想问题,父母离婚,而是小煤窑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心灵闭塞,娇惯,缺少家庭的温馨,缺少父母的真爱,解决问题,我多写评语,多找学生谈心,给以真爱。作文训练,帮助健康成长。

学生写作,仅是消遣,写作,也。

个人素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有德才能得天下,有德才能治天下,有德才能。

对、对民族、对真正有用的人。有才有德才是真正大写的人,新世纪合格的中学生。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运营实习报告(精选15篇)

    通过撰写实习报告,可以使我们对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和实际操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实习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最新社会实践前台心得体会范文(20篇)

    通过社会实践,我们还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士,开拓我们的人际网络。在下面的社会实践范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和经验教训,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思路和

    学生个人思想总结(优秀15篇)

    学会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计划。随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参考一下。春节过后,省城各类招聘会陆续拉开帷幕。在

    会计主管年终工作总结集锦(汇总21篇)

    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工作的脉络和逻辑,提高工作的连贯性和效益性。以下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示例,通过学习这些范文,我们能够更好地写出一份出色的月工作总结

    最新高中议论说宽容(热门18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让人产生共鸣和思索。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段落,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发。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快乐。有

    2023年党支来年工作计划(汇总16篇)

    编写工作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清楚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点和目标,有利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下面是一份周密细致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随着社区的各套设

    2023年毕业后高中同学聚会发言稿(模板18篇)

    发言稿是在公开场合进行演讲或发表观点时所使用的一种书面文稿,具有指导性和逻辑性。发言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展示才华都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撰写一篇出色的发

    大班语言小熊的拥抱节教案大全(23篇)

    通过大班教案,教师可以提前思考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教学中的困惑和矛盾。这些大班教案范文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最新幼儿园安全教育应急预案方案(专业19篇)

    应急预案是一种在突发情况下为了保障人员安全和资源合理利用而采取的预先安排和部署措施。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应急预案范文,了解地区的应急措施和救援资源的分配情况,以便

    最新感恩英语演讲稿三分钟(模板20篇)

    用三分钟,我们可以和身边的人进行一次简短而有意义的交流。以下是一些关于三分钟冥想的小贴士,愿你们能够从中受益。亲爱的老师和学生们:大家好!你一定还记得1937年